安庆E网

搜索
楼主: 过河卒子

[老城旧巷] 宣传安庆历史文化、走遍安庆自然风光——《卒子走遍安庆》长篇游记(第二季)

  [复制链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1-31 12: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郭桥石屋寺与石屋寺石刻——卒子走遍安庆
郭桥石屋寺与石屋寺石刻
——安庆道观寺庙与石刻系列
第144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原安庆市枞阳县枞阳镇郭桥村的石屋寺与石屋寺部分石刻。图一:郭桥石屋寺

    郭桥村位于原安庆市枞阳镇东北部,距枞阳城区约十公里,东南与藕山镇接壤,北与官埠桥镇相接,西与本镇大青山村相邻。因其有一椭圆形巨石,兀立而起,形如屋而得名。晋朝清供禅师在此建庙。元朝裴仙道在此炼丹,明朝正德年间,西蜀圆态和尚重修石屋寺,寺前建有香亭。图二:清朝僧人像与石屋寺十六景中之一的“龙隐灵泉”
  大青山位于枞阳镇郭桥村,一峰挺立,山色如黛,因名青山。它北接浮山,南望长江,山青水秀,涧水潺潺,金鸡洞、老虎洞,洞壑幽深,锣石、鼓石、鹰嘴石、狮子石,怪石百态。登峰远眺,南面滚滚长江一泻千里,北面白荡湖水碧波万顷,东、西有神灵赛湖和羹脍赛湖两旁依偎,正所谓“水如青罗带,山似碧玉簪”,是一座天然的绿色宝库。图三:石屋寺内部
  主峰之阳,一块平坦的巨石高数丈,广数十米,如巨掌前伸,为山下一根粗壮的天然石柱所承接。传说明朝时九华地藏王驾云朝拜藕山护国庵,因藕山经不住其重力所压,地藏王只得将另一只脚搭在大青山上,竟将这块巨石踩动,滚落而下,被下方的巨柱擎住,凑巧搭成了这间“石屋”。图四:石屋寺四周
    巨石上面还留下一只鞋印,约一尺半长,迹深逼真,此即青山十六景之一的“菩萨印掌”。入内观看,上平如屋顶,下阔如殿堂,面积约二百平方米,里面冬暖夏凉,可坐可卧可游可居,真不愧是“玉洞藏春”!图五:相国书庐
  东晋建元初,高僧青洪禅师云游至此,见石屋大喜,便以此为隐居之所,凿佛像于壁上,潜心研究佛理。后来他四处化缘,募得银两,在石屋外侧扩建佛殿,名之为“青山石屋寺”。明朝正统初年,西蜀圆态和尚重建庙宇,香火日盛,遂有“青山小九华”的美称。佛殿原有三重,重加修葺的两重是清朝建筑,殿壁间遗存的六块碑刻记述了石屋寺的兴建始末及它走过的沧桑历程。图六:石屋寺四拼图
  石屋寺历代住持皆深文博学,儒释道并兴。民国年间,僧释真达为石屋寺住持,多次冒险接待和掩护革命者,寺左厢房后有一眼“龙隐灵泉”,据说真达大师为了解决群众干旱季节吃水困难的问题,四处探寻泉源,终于在竹园脚下亲手掘得此泉。泉水常年汩汩不断,有诗赞道:“龙隐千古石不开,大师真达破尘埃。从兹佛地无干旱,一眼清泉立井台。”“龙隐灵泉”从此成为青山十六景中之一景。图七:石屋寺
  古时青山还是道家修行之地。相传元朝至正年间,有道人裴某号“仙人”,于石屋中修行,有乌鸦为其清扫庭堂,白驴化米供其饮食,即所谓的“乌鸦候客”和“白驴化米”;石屋后树木阴翳,花香鸟语,其间有一“练丹井”,为裴仙人炼丹处所,后来据说他在青山之北的会宫岭得道升天去了。图八:石屋寺与重修石屋寺石刻
  明朝末年,桐城学者姚康伯在石屋旁办学收徒,大兴儒教。时为姚师得意门生的何如宠,亦建书房于石屋寺旁,后中万历进士,官至朝廷礼部尚书,位居武英殿大学士,他在青山留下的一首“坚云堕地阁山椒,仙隐禅栖万古遥。为向悬崖磨数字,与他后世认前朝”的摩崖诗刻,以“相国诗篇”而独成一景。图九:石屋寺石刻二
    此外,在石屋读书的著名人士中,还有左都御史左光斗、文学家钱澄之、诗人王灼等人;书法家方守敦、文学家殷希声等名人也为青山留下了他们的诗文题刻。图十:石屋寺石刻三
  石屋寺建于青山山腰。石屋寺又是一座天然的绿色生态园。山上景点很多,比较有名的十六处,名“青山十六景”:石屋胜境、菩萨印掌、玉洞藏春、龙隐灵泉、乌鸦候客、白驴化米、相国诗篇、仙人棋局、石鼓轰雷、金鸡啼月、黑虎巡山、石柱仙题、狮子卧云、丹池日暖、白云送接、凤栖梧竹等。图十一:石屋寺与清朝修行的僧人
    诸景之中,以 “石屋胜境” 名声最盛。石屋寺几经兴衰,延续至今。寺由前、中、后三重佛殿组成,前、中殿相连,中、后进之间有天井。前殿前有走廊,天井左右有厢房。占地面积1340.6平方米,砖木穿枋结构,院落式布局,两面坡屋顶。前殿上有天花,后殿为方形藻井。东侧一间厢房名“龙听经”,西侧为斋堂和寮房。大殿壁间遗存碑刻六块,记述了石屋寺的兴建始末。石屋寺古朴素雅,不事雕饰,实是修行的好场所。图十二:石屋寺石刻四
    石屋寺楹联:是相国读书庐,溯先哲流风,一片白云终古在;真仙人炼丹处,坐深林斜日,数声青鸟到今啼。另有,是相国读书庐,真仙人炼丹井,三百年古寺重新,崖上摩诗今尚认。还有,向虎跑泉汲月,登金鸡洞观曦,一万仞层峦耸翠,枝头青鸟似犹啼。图十三:石屋寺佛脚印
    大青山,以何氏家族历史最为悠久,形成了青山何氏崇文重教的习俗,勤奋严谨的学风一脉相系,数代相承。自何海渔以岁贡廷试第一,授山东栖霞知县,青山何氏初显;海渔公仲子何如申、幼子何如宠于万历年间同中进士,自此青山何氏蔚为名家望族,人才辈出。图十四:石屋寺
(本篇完)
2018-01-31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2-1 10:36:52 | 显示全部楼层
余湾九桠神树——卒子走遍安庆
余湾九桠神树
——安庆古树系列
第144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余湾村的九桠神树。图一:九桠神树

    在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是安庆远近闻名的桔乡。这里的桔子每到上市的时候,周边的市民纷纷到这里采购。而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一棵九枝枝桠的巨大桔树。硕大的枝桠,直冲云天,故名九桠神树。图二:九桠神树铭牌
    古人云“人无十全,树无九桠”,意思是十全十美的人如同长着九个枝桠的树一样,都是世上罕见的。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对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说法,无论你多么出色,总会人外有人。图三:九桠神树铭牌
    这树九桠神树为桔树,树龄约四十至五十年之间。由于其树主干以上分生九大侧枝,当地俗名:九桠神树。其树形奇特,又因奇妙地破解了“人无十全,树无九桠”之谶语,附近百姓以树为神,备受敬奉。图四:九桠神树
    人无十全、树无九丫,其意思是十全十美的人如同长着九个枝桠的树一样,都是世上罕见的。这棵九桠神树,身高约五、六米,躯干周长约一米,是一株比较难觅的有近五十年树龄的奇特桔树。桔树土下身躯埋入地中,地上生发出九枝粗壮的枝桠向左右伸展。如同九只巨大手臂迎接远方的贵宾。图五:九桠神树
    每年秋天,来自各地的朋友游玩过大龙山风景之后,纷纷云涌而至采摘一些新鲜的桔子,甚至还有远道合肥、南京、上海、武汉等地的朋友们也纷至沓来。一是为目睹九桠神树的神韵丰姿,二是为了品尝一下这棵神树结出的果实。图六:九桠神树结出的果实
  九桠树见证过漫长的历史,也是安庆改革开放的一个神话。余湾村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是安徽省“千村百镇”示范工程村,是皖西南近远闻名的“柑桔之乡”。图七:九桠神树真的是九个枝丫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余湾村就开始大面积栽植温州蜜柑。每到春季,正是桔花盛放的季节,在绿意盎然的桔树上,开满了香气扑鼻的醉人的桔花香,这时的余湾村又成了花的海洋,赏花的圣地了。图十:九桠神树
    余湾村有二平方公里多的面积,位正好位于一个“U”形的山谷中,两座大山犹如两只巨臂,将余湾村紧紧揽在怀中。正在这种独特的地形,形成了独特的小气候。在这里,农民种植柑桔的历史比较长。许多农户都在房前屋后栽植一些桔树、桃树、杏树等果树。图十一:九桠神树
(本篇完)
2017-02-01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2-2 09: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温桥革命烈士母亲墓——卒子走遍安庆
温桥革命烈士母亲墓
——安庆近代革命系列
第144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清河乡温桥村革命烈士的母亲墓。图一:安庆是抗日战争中重要的桥头堡

    清河乡是安庆市怀宁县下辖的一个乡。地处怀宁西南部,东与洪铺、江镇镇接壤,南部、西部均与黄龙镇相邻,北接三桥、黄墩镇。距安庆市区四十公里。图二:抗日战争中,安庆地区涌现出一大批革命斗士
    清河乡地形属浅山丘地区,地貌类型属大别山外围余脉形成的浅山区,温桥村是皖西南一个老村落,村常住人口均在二千余人规模,其中一座道教灵源观卒子已经介绍过,一个古洞白云洞卒子也介绍过。图三:革命烈士母亲墓碑头上雕刻着两只和平鸽
    今天卒子介绍的是一位英雄的母亲墓,一位从未有过任何报道的革命烈士的母亲墓。那年,卒子曾骑车路过,见到这座革命烈士母亲墓时,卒子向这位神圣的母亲深深的三鞠躬。这位革命烈士母亲墓碑头上雕刻着两只和平鸽。图四:革命烈士母亲想像图
    温桥革命烈士母亲墓位于温桥村主道的一个山坡间,这位母亲的儿子用鲜血和生命保卫了这片国土,用年轻的生命跟青春写下一个又一个的悲壮,留下冰山一角的图景,留给我们后人瞻仰,去崇拜。图五:日本侵略者在怀宁建立多个碉堡用于控制长江流域
    人世间,最大的悲哀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但在温桥村这位革命烈士母亲墓前,看到那位曾经撕心裂肺的痛哭声、满脸皱纹、银发苍苍的老母亲在英雄儿子的面前,毫无掩饰的嚎啕大哭,以期望能够唤醒长眠的儿子,那位母亲的呐喊,响彻在温桥的山谷当中回荡。那位英雄的母亲,于一九六六年病逝。图六:革命烈士母亲墓全貌
    伟大的母亲,她儿子都在革命中牺牲,当刚刚接到儿子牺牲的消息,这位母亲当场晕了过去,革命经夺取了她儿子年轻的生命,这位母亲用坚强的信念走过了她的人生。五十余年过去,这位英雄的母亲静静地长眠在温桥这片热土上。图七:日本侵略者占领安庆真实相片
    卒子并不知道这位烈士是在抗日战争中牺牲,或是在解放战争中牺牲,还是在抗美援朝牺牲,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位顶天立地的汉子,是位不折不扣的英雄。他的母亲墓,理应被保护起来。图八:革命先烈们与日本侵略者斗争
    这位母亲,她不仅给儿子生命,更教会了儿子去为理想奋斗,而不是当前全国人民都沉寂地炒房中的亢奋,当现在无论哪个场合,从街边小贩到大学教授,无人不谈炒房、无人不去炒房,何谈理想奋斗,难道当前全国人民仅以炒房来实现人生的目标?看到这位为国家牺牲的烈士英雄母亲墓时,这位老人静静的躺着的,那些天天忙于炒房的人百年以后一堆尸骨腐于泥间,远没有今天卒子介绍的这位英雄母亲高贵。图九:革命烈士母亲墓碑局部
    据了解,1941年,安徽籍烈士胡启哲牺牲在盐阜革命老区。从保存着一本名为《宋村革命烈士史》的书,里面记载:“四一年二月初五,一股日伪军,乘着汽油船,沿蟒蛇河向北直上……当时抗大学员在营长胡其(启)哲率领下迎敌……胡营长身负重伤,经两名学员背到大周家垛,于当夜牺牲,后被安葬在我村东坟地里。”图十:革命活动
    另据了解,1944年5月的一个晚上,五名新四军战士在怀宁县凉亭乡境内与日军发生遭遇战,光荣牺牲,第二天凌晨,烈士遗体被当地百姓掩埋在附近的一个小山包上,解放后迁至青岭重新棺殓安葬。藏身崇山峻岭的青岭抗日烈士墓地,位于凉亭乡四五村青龙村民组境内,以前由于年久失修,几乎看不见坟茔。图十一:战争是残酷的
    另据了解,中国革命烈士列表罗列在中国不同时期被授予“革命烈士”称号的人。其中,既有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牺牲的中华民国国军将士,也有中国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解放军官兵,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牺牲的人。此处罗列的都是由不同时期中国政府正式授予“革命烈士”称号的人,也就是说他们的牺牲都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正式肯定。图十二:革命中牺牲的烈士不计其数
    牺牲的革命烈士安庆市怀宁县清河乡温桥人。革命工作期间,在历次战斗中,想必他也是一位与之前介绍的众多烈士一样,有着不同寻常的革命往事,最后壮烈牺牲。牺牲以后,当地政府为其母亲立碑保护,为现在卒子介绍的烈士母亲墓。图十三:革命烈士与其母亲墓碑上的刻字
    这位母亲,烈士母亲墓,不是一个、而是一群,为实现心中理想,去努力奋斗,用毕生的努力去奋斗。让人动容,那些伤心欲绝的背后,是对逝去英雄无尽的思念,更是我们今天需要改革的地方。图十四:革命烈士母亲墓
(本篇完)
2018-02-02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2-5 09:38:29 | 显示全部楼层
胜利陈氏宗祠旧址——卒子走遍安庆
胜利陈氏宗祠旧址
——安庆祠堂系列
第144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原安徽省安庆市枞阳县枞阳镇胜利社居委的陈氏宗祠旧址。图一:陈氏宗祠旧址局部

    胜利社区成立于1979年4月,座落在枞阳县城的西南面,是老城区。所辖区域至前进街以北,康衢巷以西,区域面积一平方公里。陈氏宗祠旧址就坐落在胜利社居委正大街中段。图二:陈氏宗祠旧址保护牌
    陈氏宗祠旧址位于于枞阳镇正大街中段。陈氏祠堂系清朝建筑,前后三进,占地面积531.2平方米,建筑面积494.5平方米。图三:陈氏宗祠
    第一进因街道拓宽时拆除,现已不存,现在大家看到的门楼建筑为整个建筑的中进。中后进房屋于1978年按原貌修复。总体系砖木结构,拱梁立柱穿斗,墙壁齐檐封火,屋面覆盖古瓦,翘檐飞角。图四:陈氏宗祠旧址二进门楼
    门楼呈八字形,门框为方柱石,门上方刻双狮抢球。进门两边是板壁厢房,两进之间,有长方形天井。中进宽阔,厅堂竖立八根主柱,石趸高垫。图五:陈氏宗祠
    上梁雕刻人物、花卉、龙虎等;天花板饰有彩色花纹。转过石墙屏风为第三进,方形天井,两厕为东西厢房,明窗画栋。三进相连,外连内分,布局匀称,具有明清时代的建筑艺术风格。图六:陈氏宗祠旧址保护牌
    这幢耸立着一座粉墙青瓦、古色古香的门庭。推开大红而厚重的木门,踏上苍苔斑驳的石阶,走到一个高大而庄重的厅堂,这就是陈氏宗祠旧址。图七:陈氏宗祠旧址
    这里有过一段不平凡的事迹,便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中线指挥部曾设立在这里。战士渡江,农民后援,击溃防线的重机枪,送大军过江的木船……一个个消逝的名字,一张张朴素的脸,一件件伤痕累累的文物,却承载着历史,是渡江战役的见证者。图八:陈氏宗祠门前常常聚集着百姓
  该旧址系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中线指挥部,1961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4月,被安庆市委宣传部、市教委公布为安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9年又被辟为安庆市全民国防教育基地,2005年被团省委列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图九:陈氏宗祠石门墩雕刻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开始,东起无为,南至安庆以东的鸭儿沟汇集了第三野战军和第二野战军共四个军的兵力,中线渡江指挥部即设在陈氏宗祠内。时枞阳上下的长江北岸集结部队、船工、运输队有二十万人,枞阳境内起渡点有枞阳镇、扫帚沟、汤家沟、桂家坝四处。4月21日下午5时正,中国人民解放军奉令发起进攻,千帆竞发,6时许,中线渡江的战士胜利越过长江天险,抵达南岸。图十:陈氏宗祠大门
    原安庆市枞阳县正大街陈氏家族有数百年历史,该祠原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陈氏祠堂是一处可以驻足观赏的地方。图十一:陈氏宗祠旧址局部
(本篇完)
2018-02-05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2-6 08:34:25 | 显示全部楼层
钱牌楼倒爬狮街69号店铺——卒子走遍安庆
钱牌楼倒爬狮街69号店铺
——安庆商业系列
第144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人民路街道办事处钱牌楼社居委的爬狮街69号传统店铺。图一:清朝至民国期间倒爬狮街曾经繁荣一时

    倒扒狮街,从街名形成到现在已有四百余年历史,是安庆市目前保存历史遗存最多和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历史街区。图二:清朝至民国期间安庆街头小商小贩
    老街从清朝到民国时期,就已形成以老字号为龙头的繁华商业区,当时有“安徽第一商业街”的美誉。今天卒子介绍的是69号传统店铺。图三:清朝至民国期间安庆曾是安徽省会
    民国年间省商会在此举办全省国货展销会,来振兴民族工业,与洋货抗衡。其中,倒扒狮街现在已是商业步行街,虽然一楼是店面,但二楼的徽派建筑依稀可见。图四:钱牌楼倒爬狮街69号店铺
    老街保留着青石扳路面。是一条繁华的商业步行街,出售衣服、鞋帽、箱包的店铺林立,可谓是寸土寸金。今天卒子介绍的是69号传统店铺,位于倒爬狮南侧的黄门坊。图五:清朝至民国期间,安庆各类制造业商、制造业发达
    倒扒狮街因立于街西口的倒扒狮牌坊而得名,倒扒狮古街位于安庆市老城区内。与钱牌楼一样,都经过了现代人的修补,不完全是原物了。图六:钱牌楼倒爬狮街69号店铺被列为政府保护的历史建筑
    清朝至民国时期,这里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步行街,店铺林立。该街是研究安庆地方史和明清建筑艺术的重要地方。今天卒子介绍的是69号传统店铺,坐南朝北,前后现仅存一进,面开三间,是明清时期传统店铺。图七:钱牌楼倒爬狮街商号
    老街长约二百余米,宽约三余米。两边商铺林立,热闹非凡。其街区整体建筑较好的保持了明清风格,是一条保留安庆古城传统风貌的商业街。图八:钱牌楼倒爬狮街69号店铺曾在八十年代开设老城商店
    今天卒子介绍的是69号传统店铺,为皖派穿枋式,二层砖木结构、青砖小瓦、支柱斜撑,两侧流线型。图九:清朝至民国期间安庆百姓写照
    清朝康熙年间以来,安庆渐渐成为安徽商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倒扒狮街”主要是经营商业、小商品等产品的地方;也有卖小吃和杂货之地。图十:清末、民国时期安庆百姓
    这条街下连接着国货街和附近的几条商业街,经营布匹、缝纫等的商号;一个古牌坊的记载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图十一:安庆作为安徽省会曾经商业发达
    老街位于安庆市中心地段,经过了数百年的商贾集市,数百年的文化历史积淀,这里曾是万商云集、车水马龙的商业旺区。图十二:钱牌楼倒爬狮街69号店铺一侧
    数以百计的商铺密布其间,各色各样的建筑毗肩林立,日客流量达万人以上。长期以来,“倒爬狮街”已成为安庆商贸业的一面旗帜,反映和引导着安庆的消费潮流和时尚。图十三:民国期间的安庆百姓
(本篇完)
2018-02-06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2-7 18: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青龙民国殷家大屋——卒子走遍安庆
青龙民国殷家大屋
——安庆老宅系列
第144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新洲乡青龙村的殷家大屋。图一:远看青龙民国殷家大屋

    青龙民国殷家大屋位于安庆市迎江区新洲乡内,位于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东南部长江冲积洲上,四面环江。新洲乡位于安庆市迎江区东南部长江冲积洲上,四面环江。图二:民国期间新洲岛上的居民
    新洲乡西北距安庆市三十里,东南距池州市五十里,西南与东至大渡口镇隔江相望,地理环境较为独特。图三:民国殷家大屋内部
    新洲乡总面积五十平方公里,由永乐圩、东三滩圩、新生洲、大沙包及所属长江水域组成。其中内圩面积16.4平方公里,外滩面积21.46平方公里,长江水域面积12.24平方公里。图四:青龙民国殷家大屋屋檐璧画局部
    新洲出水于清朝道光年间,四面滨江,潮落即洲,潮涨即江,名曰江心洲。在清朝咸丰年间,地势逐渐增高,至同治年未和光绪年间开始有附近洲民开垦种植。图五:青龙民国殷家大屋内部
    清朝宣统初年至民国三年(1914年)由桐城(现属于枞阳县)望族连城张后裔子孙张瀛洲、张瀛海兄弟二人带领乡民十年如一日筹资筑成。图六:青龙民国殷家大屋屋檐璧画局部
    张瀛洲在圩堤成功之时欣然命名为永乐圩,寓意永保平安、百姓安乐。新洲乡均为外来移民,其祖先大部分由桐城、潜山、怀宁、枞阳迁入,深受桐怀文化影响,民风纯朴。图七:民国期间,新洲非常贫困
    青龙村位于新洲乡北部,是乡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是乡三横三纵路网的交汇中心,是安徽省“千村百镇”示范村之一。 也是整个新洲乡的核心地带。图八:青龙民国殷家大屋大门局部
    殷家大屋是一幢建于民国期间的古民居建筑,保存较为完好。建筑都具有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在当地,人们对老屋感情极深。图九:青龙民国殷家大屋屋檐璧画局部
  新洲乡是长江里的一个小孤岛,土肥林密、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殷家大屋古民居建筑在新洲是二幢保护单位。也是新洲岛上最早的建筑之一。图十:青龙民国殷家大屋局部
    殷家大屋坐南朝北,门前是一条东西向的稻田,建筑是典型的“黑六间”建筑风格;门前有一个较大院子,是民国期间至现在,大概五、六代人了。图十一:青龙民国殷家大屋屋檐璧画局部
     从总体结构看,这片房子呈长方形,占地面积有三百多平方米。为一进建筑,面阔五间,上下二层共计十多间,内有天井,屋内还有小拱门相通,真是家家相连,户户相通,晴不戴帽,雨不打伞。图十二:青龙民国殷家大屋内廊与四周
     殷家大屋大门前有一块刻着花纹的麻石门槛,最为特别的是屋檐处画有民国期间的璧画,目前在安庆存量较少。璧画的内容多样,有西厢记戏曲里的人物像,也有八仙过海等内容。图十三:民国期间百姓生活
    大门上有两个挂灯短木柱。与其他房子不同的是,这处屋子房檐除了璧画,还有少量的彩绘,是非常难得一见的珍贵实物。走进大门,两边各两间耳房,这是中厅,两边各两间屋,屋内有天井中有地漏,生活废水从这里流入地面下的阴沟。图十四:青龙民国殷家大屋   
     殷家大屋是一幢保存较为完好的建筑,是安庆一处人文历史的综合艺术。殷家的后人很多都做起了楼房,但是这片传承着中国风水人文、雕刻美术、道德历史等传统文化的殷家大宅依然放射着它不朽的光芒。图十五:青龙民国殷家大屋墙璧局部
(本篇完)
2018-02-07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2-8 10:04:35 | 显示全部楼层
汤畈清朝永兴古桥——卒子走遍安庆
汤畈清朝永兴古桥
——安庆古桥系列
第144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寺前镇乔木寨村的汤畈一座清朝古桥,经查询众多资料才知道这座桥名为永兴桥。图一:汤畈风景

    汤畈不是一个村,但过去这里曾经繁荣一时。它位于寺前镇与汤泉乡交界的山区,乔木寨翻山过去就是汤泉乡,山下有著名的佛图寺村,这里有一条王畈河从山间流下、明朝与清朝的时候逃难的人口跑到这里,那时人口相对集中。图二:汤畈与安庆众多山区古村落一样渐渐消失
  汤畈,是山区里的一个以汤姓为主要姓氏的人口集聚区,清朝时候这里人口达到高峰,永兴桥就建在汤畈的河道间、再上山就是汤家寨,这里山寨众多,相互响应已经成为景点,汤家寨最高山峰“鸡笼尖”海拔716.1米,在这里附近是最高山峰。图三:远望这座经历近二百年的古石板桥
  汤姓在安庆人口众多,据说汤姓是明朝迁居于此,古人认为汤畈是凤形地,平面依山势呈台阶式,原有清朝年间古建筑和民国建筑多栋,因为山区公路未通,八九十年代山区人口陆续迁到山下,所以现在古建筑已经基本倒塌。图四:现在这座古桥已经散失了桥的功能
    有古村落,就有古建筑,也有像今天卒子介绍的古桥。所以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座保留完整的清朝古石板桥。汤畈现在人口不多,但民风淳朴,崇文尚武,清朝以后,出过庠生二名,出朝入仕一人,任把总等职。图五:从桥上看溪河河道
    汤畈四面临山,整个地形成扇形。田野视线开阔,环境优美。今天卒子介绍的永兴古桥,是一座不知始建于清朝何时的古石桥,从建筑和桥基石垒及石板开凿的风格看,初步判断这是一座清朝中期的石板桥。图六:溪水河道
    这座石板桥整体为一块重达约五吨的青石板架设而成,河道两侧由碎石拼接桥基和河道,整个石板桥凹陷且光滑。石板面诉说着它的辉煌与沧桑,它有个看似很安庆的名字:永兴桥。卒子之前介绍过永镇桥、永安桥、永宁桥、永定桥等等,说明它极具安庆地方特色。永兴,大概是希望永远兴旺吧。图七:近看永兴古桥
    这座年代久远的石桥的桥基全部使用河道里的碎石垒建而成,未用水泥等任何粘合剂。虽未使用任何粘合剂,看似疏松,却非常坚固。如此长度、如此重量的石桥,桥基全部使用“干砌”法,在省内现存的石桥中亦属罕见。古时从这里通往汤泉乡的土道上,每天往来有很多人。可能是为解决过河难,由那时的百姓自发修建石桥。由当时精壮劳力义务投工,附近取石,将石头雕琢成桥形运来,到现在石桥已经度过近二百多年的岁月。图八:永兴桥边新建了一座现在水泥拱桥
  几年前,卒子来到这座清朝永兴石板桥前,只见这座古石桥南北向横卧在溪流上,这块青石板厚约三十公分,稳稳地跨在由条石砌成的桥墩上,桥下溪水潺潺。石板见不到石刻,但从建筑风格和开凿凿眼看,应该是清朝中朝建设的。石桥自投入使用以来,经受了上百次山头洪水冲击,但每次洪峰过后,石桥依然坚挺。图九:永兴石板桥
  桥面虽然没有石刻文字,但这块巨大的石板是清朝所凿建。而这座桥究竟始建于何时、重修前是木桥还是石桥,无人知晓。这座石桥反过来,却又证明这里曾经的繁荣。图十:永兴桥局部
  卒子目测这座石桥,单条石板长约五米,宽一米五,最厚处四十公分,平均厚度为三十公分。推算这条石板重约五吨。这样重的石板在古代是如何铺设的,这成了一个不解的谜!桥下河水清清,桥上青藤缠绕,河边古木苍翠,石拱倒影水中,令人流连忘返。图十一:永兴石板桥桥面
(本篇完)
2018-02-08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2-9 13:54:06 | 显示全部楼层
百花亭清军营垒遗址与三级古槐树——卒子走遍安庆
百花亭清军营垒遗址与三级古槐树
——安庆军事旧址遗址与古树系列
第144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宜城路道路办事处百花亭社区的清军营垒与有着150多年的古槐树。图一:站在清军营垒上可以看到百年古槐树

    安庆是历史名城,安徽曾经最繁华的重镇之一。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军攻势凌厉,安庆是天京的西大门,太平军高级将领石达开、陈玉诚、罗大纲等人曾经攻打并驻守安庆。在这个城池只有巴掌大的地方,二军各有著名的营垒数座。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百花亭清军营垒,在菱湖路二中加油站背后看,是一处高出地面约十多米的土堆。图二:清军构建的营垒
     据了解,这个土堆就是清军营垒。太平军与清军在安庆交战时,为固守这一战略地,清军在安庆各地建起数个大小不等的军事要塞,位于二中一侧,二中加油站背后的清军营垒,其营垒最坚。这一处营垒位于安庆师范学院斜对面,二中一侧,二中加油站背后,面积约一万平方米,外围构筑两道宽约十米、深五米的防御沟,两沟之间加筑宽七、八米的土墙。图三:清军营垒处的百年古树局部
    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军分三路进攻安庆城,由于寡不敌众,清军多处营垒被陷,安庆城即失,清军退走。一百多年过去了,如今百花亭清军营垒遗址保存基本完好,成为现在人们了解太平天国军事历史的见证。清军营垒西边开辟两条宽约五米不等的走道出入,并于东,南、北三面各筑炮台多座,其中炮台面对的分别是现在皖源大酒店、安庆师范学院、弘信花园小区等位置,设施严密。图四:清军与百年古树
    历史上著名的“太平天国安庆保卫战”是安庆历史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安庆古城区,我们却很难看到一处太平天国期间,安庆保卫战中清中与太平军的历史古迹。无独有偶,在菱湖风景区北部,安庆文化广场东侧有一处与周围地势完全不同,凸出湖岸、非常险峻的山冈。山冈上绿树成荫,这里不但是旅游胜地,也是一处重要的历史遗迹地,这里是太平军在占领安庆期间在安庆城内修建的菱湖杨家嘴营垒遗址。图五:清军营垒处的百年古树
    与菱湖风景名胜区北部这一凸出湖岸、地理险峻的山冈正是太平天国安庆保卫战重要历史古迹“太平军杨家嘴营垒”相同,今天卒子介绍的百花亭清军遗址就是那个时期的建筑。安庆市文物部门曾经在此地有过勘察和认定,结果不明。今天卒子介绍的位于菱湖南岸,高出地面约十多米,总面积约一万平方米的也是那个时期的重要营垒之一。图六:清军营垒处
    据了解,百花亭清军营垒与杨家嘴营垒遗迹,以菱湖为界,正好是一南一北二个军事营垒。卒子查询相关的历史资料,没有得到答案,故今天本文没有学术性,只是卒子对该营垒遗迹展开的一次个人的调查,发现百花亭清军营垒四周都有战壕的遗迹,卒子曾猜想,二中加油站当年在建设的时候,是不是当时就是在战壕遗址处修建的?图七:百年古树
    菱湖风景名胜区位于安庆城区中心,总面积约四个多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约二个多平方公里,陆地面积二个多平方公里。如果卒子猜测不错的话,北面的杨家嘴军事遗址与南面的百花亭军事遗址正好是一南一北,控制整个菱湖的军事要塞。图八:百年古树直径约七十公分
   从菱湖路二中加油站,很清晰的看到清军营垒遗址高岗高出地面约十多米。过去菱湖一带,并非今天我们走在菱湖路笔直的大道,而是河道纵横交错、植被丰富,环境隐蔽幽静,在这片区域垒土设岗,可以有效控制菱湖南面一带。图九:百年古树
   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军“长毛”造反时,安庆城内百姓大部被杀或搬迁他地;太平军攻克安庆城时,百花亭营垒为围城作战的指挥部,与安庆城内和城外数座营垒一样,现遗址已经经过棚户区改造居民已经搬迁出去,现在遗址亟待专家们进行认定。图十:百年古树局部
   安庆菱湖地处安庆城特殊地理位置,这片区域过去水流曲折,无舟不通,竹林茂盛,野草丛生之地,历史上是兵家驻守和争夺之地。太平军在保卫安庆的战斗中,仅在安庆菱湖诸地均有多处营垒,并在攻守的拉锯战中与清军发生过激烈战事。图十一:百年古树
   位于百花亭清军营垒坡下的有一棵槐树,槐树的铭牌上已经完全锈蚀,看不清楚。槐树又名国槐,树型高大,其羽状复叶和刺槐相似。花为淡黄色,可烹调食用,也可作中药或染料。荚果俗称“槐米”,是一种中药。花期在夏末,和其他树种花期不同,是一种重要的蜜源植物。图十二:百年古树的保护牌
    这棵槐树高大,根茎处多有刀迹伤痕,百年过去,古树仍然枝叶茂盛。目前这棵古树生存在几处高墙的夹缝之间,生存状态并不乐观。图十三:百年古树
(本篇完)
2018-02-09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2-11 12:33:43 | 显示全部楼层
眉山马家背小岭——卒子走遍安庆
眉山马家背小岭
——安庆风景系列
第144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大桥办事处眉山村的大龙山腹地的一座小山岭,马家背山岭。图一:眉山马家背山岭

    卒子在过去的游记中,记载着数以百次的大龙山风景。今天,卒子再次介绍安庆市大龙山一个风景点,大龙山、天柱山和大别山各类巨石亿万年来形成的风景点最为璀璨。图二:眉山马家背山岭
    大龙山眉山腹地小岭,深藏在大龙山腹地,在外围很难看到。在大龙山的眉山村,有着很多座像今天介绍的这种小岭,巨大的花岗岩垒加在一起,风景独特。图三:眉山马家背巨石
    眉山村位于安庆市以北,大龙山东南鹿,全村总占地面积七个多平方公里。马家背山岭位于大龙山腹地西南,有一座形状和骏马背上坐鞍相似的山岭,这就是今天介绍的马家背山岭。图四:眉山马家背山岭
    相传,古时候,有一个神仙,肩挑两只大箩筐,骑了一匹高头大马,腾云驾雾,从那遥远的地方向安仁飞来。当他经过大龙山时,不知何故,骏马仰天长啸,惊吓得猛失一蹄,跌了一跤,卧倒在地。从马背上掉落下来,立时变成了一座大山岭,它就是现在的马家背山岭。神仙肩上的篇担一歪,两个大箩筐掉了个并排,立时变成了另外两座小山岭,它们便是如今大龙山大龙岭和将军岭一线。那位神仙一气之下,索性将肩上的篇担也往后轻轻一抛,变成了那条一头白龙溪、一头变成了黄龙溪。图五:眉山马家背山岭传说
    很多驴友都喜欢大龙山,是因为游玩大龙山,在山水间,感受一种释放的收获。大龙山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北郊,以森林、山岳、奇峰、异石等自然景观为主,人文景观为最,是一个融旅游、娱乐为一体的郊野型国家森林公园。图六:眉山马家背山岭巨石
    大龙山地处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最高峰海拔693.4米,总面积为四十平方公里。分为灵山石树、日照峰、龙山第一刹、石塘湖、鲍冲湖、洪桂山、龙湫池七个景点。图七:眉山马家背山岭巨石
    大龙山眉山腹地小岭,有独特的小气候,大龙山地质形成为亿万年前,山上的巨石群面积约数平方公里,漫山野林立的怪石,呈现深浅不同的深褐色。图八:眉山马家背山岭巨石
    大龙山眉山有些似一石独立成峰,但更多的是从何而来,如何垒成至今还是一道难解之谜,当地牧民把它尊为神山,因为他们相信只有神的力量才能完成如此宏伟的巨作。图九:眉山马家背山岭
    大龙山眉山小岭大龙山竹木葱茏、巨石林立。沿山腰而上、气势迭宕、白雾缭绕。高悬石壁,笔力猷劲;连理古银杏,郁郁葱葱,直插云天。马家背山岭,卒子猜想,多年前这里曾是以马家的山岭,故称为马家背山岭;或,此处山岭形似马的脊背,故称马家背山岭。图十:眉山马家背山岭
(本篇完)
2018-02-11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2-22 10:3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溪安乾隆高汝兼墓——卒子走遍安庆
溪安乾隆高汝兼墓
——安庆古墓系列
第145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溪安村的一座乾隆年间的古墓。图一:溪安

[size=0.83em]01.jpg (725.34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1 分钟前 上传



    卒子在溪安村的高山之间,发现一座乾隆年间的高公墓。从古墓碑上推断,该墓立碑时间为乾隆六十年(1795年)。这座清朝中期的古墓碑长约六十公分,宽约四十公分,为大龙山本地的青石材质。图二:十二世乾隆六十年
    据溪安年纪大点的村民介绍,以前水库未蓄水之前,高山之间有人家居住,卒子猜想这应该是一座高氏的祖坟,从碑文上看,墓主人叫高汝兼,卒于1792年,篡坟三年后于1795年下葬。图三:高汝兼墓
    碑墓上清晰地写着“十二世考高汝兼妣母吴氏墓”字样。膝下儿孙满堂。此墓现位于一座荒山上,深埋在地底。图四:小水库
    杨桥镇溪安村,向大龙山三县尖的一条山脉间,有一处山岭叫龟岭梁,神似一只巨龟,龟岭嘴形似龟头,高氏迁入此地已经十二世,按二十年一世计算,约二百四十年。二百多年前,高氏先祖于清朝乾隆年间在此夫妻合葬。图五:古墓周边环境
    卒子见到这座古墓已经残破不堪,但墓碑字迹依然清晰可辨。碑文显示,墓主人出生于清朝康熙年间,姓高。其妻姓吴,从碑文内容可对当地丧葬习俗的变迁进行考证,具有一定的民俗研究价值。图六:这座小屋相信很多驴友都不陌生
    据周围群众介绍,这座墓无人祭拜,缺乏管护,墓碑已经倾斜。这座清朝乾隆年间的古墓葬,这是迄今为止大龙山靠溪安一侧山间范围内发现的年代最久远的古墓。图七:乾隆六十年
   高氏不知何时迁入安庆地区,清朝乾隆年间已传十二世。高姓最早出现在上古黄帝时期,中国最早系统记载姓氏来源的典籍《世本》载“黄帝臣高元作官室。”图八:子高宗酉
    《竹书纪年》说黄帝“居有熊”。有熊,巳口今郑州新郑。春秋时期,齐太公吕尚(姜子牙)的六世孙齐文公吕赤有个儿后代即以先人封邑为姓,姓高。图九:乾隆年间古墓
    高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源流众多,在《百家姓》中排第153位,人口约一千四百七十六万九千余,高氏主流发源于今河南省境内,但在春秋以后,却以齐鲁之地分布居多。图十:溪安古墓
(本篇完)
2018-02-22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2-23 11: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旌表刘氏节孝坊——卒子走遍安庆
旌表刘氏节孝坊
——安庆古坊系列
第145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的一座清朝晚期的古牌坊。图一:刘氏节孝坊

    今天卒子介绍的这座牌坊,可不是一座普通的牌坊,它既是一个家族的荣辱见证,又是安庆地区的家族势力的庞大。这座牌坊是清朝晚期由当时皇帝恩准建设而立的牌坊。这座旌表牌坊原立在岳西县莲云乡境内,后迁到岳西某地,牌坊小巧而精美,二柱二层,为青石质地。图二:圣旨
    该牌坊是旌表刘章錂发妻储氏和刘古泳未婚妻张氏的节孝坊。旌表二位女性的忠贞。清朝皇帝对儒士之妻的贞节所赐的节孝牌坊。明清科举制度,凡应考生员(秀才)之试者,不论年龄大小,皆称童生,别称文童或儒童。图三:刘氏节孝坊上由孙毓秀提名
    现在,虽然无法查询到刘章錂曾经任何职,但皇帝能够旌表儒士刘章錂之发妻储氏节孝坊、旌表故儒童刘古泳之妻张氏节孝坊,显然安庆地区的刘氏在清朝势力非常的庞大。图四:刘氏节孝坊上由刘坤一为首提名
    在封建社会,“旌表”制度实际上是为全社会树立一种道德的典范。凡是符合封建礼教所提倡“忠、孝、节、义”的行为,都在旌表之列。应该说,只要按照道德规范行事,旌表制度甚至能够使地位低微到“不知何许人也”者,列于传记,载入史册。图五:刘氏节孝坊上由满族重臣裕禄提名
    这座建于清朝光绪三十年(1904年)的“刘氏节孝坊”位于在安庆市岳西县某地,这座为旌表女性贞节而立的清朝节孝牌坊,旌表储氏和张氏两位女性的忠贞和节孝。这座牌坊建筑精美,保存十分完好。图六:刘氏节孝坊上由卢士杰提名
    牌坊,是一种形状似门的古代标志性高大建筑,通常是由封建帝王为表彰臣子功绩所建。贞节牌坊是特指为了表彰女性对自己的已逝丈夫坚贞不渝,一生恪守贞节而建立的牌坊,只能授予那些放弃再婚的女性。图七:刘氏节孝坊上由当时安庆府潜山县知县陈慎容申请
    “刘氏节孝坊”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坐北面南,为二位二层青石坊,这座石坊通高二米,宽二米,庑殿顶,檐下两斗拱,中门宽一米,边门宽四十公分。牌坊正面中间原嵌“圣旨”石匾,匾正面顶枋上雕刻双鱼和铜钱图案,枋下栏板上刻书“名垂千古”四个大字。图八:刘氏节孝坊上由当时补道御史安庆府正堂沈镕堰申请
    左侧刻有“节凛冰霜河山生气”、右侧刻有“志坚金石日月同辉”,落款为“大清光绪三十年仲秋建”,其下刻“旌表节孝故儒士刘章錂发妻储氏”、“旌表贞女故儒童刘古泳未婚妻张氏”。图九:为刘氏节孝坊提名与申请的众多官员
    牌坊背面栏板上刻坊表,张锡宏撰文,张培枝书丹,叙述节妇一生事迹。刘氏节孝坊,雕刻图案多幅,又有太极、古钱币等图案。该座牌坊现仍矗立在新修公路边。图十:刘氏节孝坊局部
    圣旨牌坊上层两块由时任两江总督的刘坤一、军机大臣孙毓秀、满族大臣喜搭腊·裕禄、安徽布政使卢士杰等朝廷重臣联名向光绪皇帝凑请刘氏两位女性。图十一:刘氏节孝坊新修建的介绍碑
    圣旨牌坊上层另一块石额刻有补道特使安庆府正堂沈镕堰、潜山县知县陈慎容、潜山教训杨宝珍、潜山训导吴骏等人向清廷重臣凑请,得到清廷多位重臣同情。图十二:刘氏节孝坊新修建的介绍碑
    枋下栏板刻有百余字的建坊序及坊表,详细描叙述了节妇储氏和张氏一生的事迹。重修建的这座节孝坊后有刘氏家族据考而来的记载:“储氏,为刘氏十四世祖妣,生于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于道光十四年(1834年)病逝,享年九十二岁。储氏年轻夫卒,夫刘章錂病不起,嘱储氏以养老抚孤。氏尊遗嘱,苦节四十余载殁,光绪间旌表。”图十三:刘氏节孝坊建坊最初的石球
    “张氏,为刘氏十六世祖妣,生于道光元年(1821年),病故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享年二十九岁。张氏年轻守寡,娴姆训、习内则。在她生前,许下愿望,愿同故去未婚的丈夫刘古泳同穴而居。”图十四:刘氏宗亲祭扫节孝坊
    刘氏宗亲讲述,村里这座牌坊是他们家族地位的象征。“刘氏节孝坊”是他的曾祖受清朝朝廷恩准建造的,储氏本是当年赫赫有名的名门闺秀,张氏也是千金小姐。建坊序及坊表都是当时安庆府与潜山县各层领导衢撰写的,并得到当时清廷重臣联名向光绪皇帝凑请,得到光绪皇帝的恩准。图十五:刘氏节孝坊坊文
    这种标志着女性至高荣誉的牌坊,不是每一个普通守节女性都可以拥有的,这与家族的社会背景、道德水准、文化修养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这座石坊结构严谨,造型古朴,设计完美,图案雕刻生动细腻,形象传神。它的存在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对研究封建帝制时代的历史文化与艺术文化,提供了确凿的实物依据。图十六:刘氏节孝坊
(本篇完)
2018-02-23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2-24 14:49:57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华三圣庵——卒子走遍安庆
百华三圣庵
——安庆寺庙道观系列
第145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大龙山镇的百华村一座古寺庙,三圣庵。图一:雨雾中的大龙山

    大龙山镇,为安庆北面出关第一镇,地处安庆北郊。据有关大龙山的文字记载,最早出自成书于明朝景泰七年(1456年)的《寰宇通志》,其基为明朝永乐十六年(1418年)开始修纂的《天下郡县志》。其中有关大龙山的文字为:“在府城东北二十里,西接小龙山及芦塘,诸山绵亘五十余里,上有池,为蛟龙所处。山之脊见露于驿道者,名脊见岭。”到了民国时期,大龙山镇境北为沿山乡、冷水乡、丁家乡,境南为总铺乡、十里乡。五十年代为怀宁县总铺乡,1992年更名大龙山镇,2005年划归安庆市。大龙山(西)为大龙山镇自然与文化的核心支柱。图二:三圣庵一角
    在大龙山有一处名为龙湫池风景区,现在宜秀区正在精心打造该处风景区。龙湫池原为“龙湫”盛名于明朝,传说为天井顺济龙王潜居之地,明朝洪武初朱元璋敕封“龙湫”石刻现存两副,一副竖式立于龙湫旁石壁上,一副横式书“龙湫”二字,无题、无款,有传说是大书法家邓石如所书,现“龙湫”石刻藏于安庆市博物馆。图三:远望三圣庵
    三圣庵建于龙山寺不足三里地的山腰间。以远见“龙湫”池为依托而建的庵堂,传承数百余年,鼎盛于清朝中晚期至民国时期。相传,元朝末期,朱元璋大军被陈友谅义军追赶,躲到大龙山崇山峻岭间的一个小庙,陈友谅一望小庙,只见小庙门上蜘蛛网满布,庙前蜂儿飞旋,怎么看也没有人进庙的迹象,就率士兵匆匆离去。朱元璋躲过这劫,朝天一拜许诺道:“他年得势,定将重修庙宇,酬谢老龙”。朱元璋登基建立明朝后,拨出专项银两,地方官员与百姓在他许诺的地方兴建了气势恢宏的龙王庙,并被敕封为“护国都督老龙王”。图四:三圣庵庙基
    三圣庵就建于该寺不足三里地的山腰间。相传,远古时期女娲补天时掉下了三块渣粒,落于大龙山龙首处,形成了今天的三叠石,因此此石与众不同,总是光彩照人,据说它发出的光可直达南天门,并顶住女娲补天时的那个洞口,从此人间就有“上举天下住地”的说法。图五:从三圣庵山间小道能到大龙山顶
    大龙山百华三圣庵地处大龙山北部风景最为独特的山间,这座庙宇始建于清朝中晚期,为供奉西方三圣的尼姑庵,故名三圣庵。原寺庙为一进小庙,供奉着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和药师佛这三佛祖;八十年代重修时又新供奉的西方三圣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和观世音菩萨。图六:大龙山一角
(本篇完)
2018-02-24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2-26 15:3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安徽省第一甲科学校旧址与城防工事砖墙——卒子走遍安庆
安徽省第一甲科学校旧址与城防工事砖墙
——安庆近代革命系列
第145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孝肃路街道办事处双井社区的安徽省第一甲科学校旧址与一面复修的城防工事砖墙。图一:民国时期太原市城防工事图

    卒子今天介绍的是曾发生在安庆近代历史上的真实事件。安庆,民国期间作为安徽省府,一度被重兵把守。安庆的营建,军事工业的创办、商业的复兴,足以给这座传统的军事重镇注入新的能量,安庆原本可以完成史无前例的城市转型。然而,今天当我们再次看到一面复修之后的民国二十四的城防工事砖墙时,不由感到万分激动。图二:城砖是由安庆城防工事委员会监造
  据《太原市城防工事图》了解,民国末,第一兵团司令部印制的城防工事图。按这张图,太原战役打得可并不顺畅。回头来说这张图。全图高六十公分,宽八十余公分,黑红两色套印。图上有“说明”、“补充说明”,以及详细的“图例”,图上为太原城区,在城区内外所有战术要点上都有极其详尽的标记,说明敌防御工事的数据、坚固程度、火器配置。当年,太原作为山西省会有此图,安庆作为安徽省会同样也有城防工事图。图三:城防想像图
  几块古城砖勾勒出历史文化名城的轮廓。卒子看到复修的城防工事砖墙,上面有成片烧有“安庆城防工事委员会”、“民国二十四年制”字样的古城砖。安庆建城后数百年来,历经战乱,屡毁屡修。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年),余阙驻守安庆,为防止朱元璋的进攻,将城墙增高到两丈六尺,在城的东、北、西三面挖了护城壕,引江水环绕。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知府陈镳又大修了一次。明崇祯九年张献忠三破安庆,史可法来宜解围后,怀宁县知县黄配玄将城池大修一番。到清顺治二年(1645年),左梦庚攻破安庆,五座城楼都被焚毁。顺治七年夏天,安庆阴雨连绵,城墙倒塌了一百丈,操抚宜永贵趁机将城墙重建。直至民国二十四年,城池修葺陆续不断。图四:墙砖制造年代为民国二十四年即1935年
   这面复修的城防工事砖墙,使用的就是民国二十四的制的青砖。这些制于八十多年前的筑城垣砖,至今仍然保存完整。在热兵器发明以前,城垣对于主动防御有一定作用。但安庆城还是屡被攻破,从清朝咸丰年间的太平军到近代抗日战争,安庆城都很快被攻破。图五:复修的城防工事墙体
    民国时期,安庆的城防兼具有防御性和攻击性。民国期间,国民党军队在安庆修建城防工事,通过加固的城墙再做顽抗。这期间,安庆成立了城防工事委员会,烧制特制的城防墙砖,经过几年的“修整”,安庆城防工事基本完成。图六:与安庆城防工事砖比对的是南京城墙砖
    在南京,我们看到民国时期,民国政府邀请德国、苏联派遣军事顾问来指导修建的军事建设。这期间,民国也建设了一批国防工事,特别是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如淞沪会战,日本侵略军一路攻占南京,这些国防工事在期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图七:安庆城防工事与一侧的甲种工业学校旧址
    安徽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旧址,又称“省立安庆高工旧址”,坐落在安庆市迎江区宣家花园街18号安庆市第二中学南校区校园内,该建筑坐北朝南,两层砖木结构,青砖扁砌,白泥勾缝,人字架屋顶,典型文艺复兴风格西洋建筑。图八:远远望去的甲种工业学校旧址
    安徽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旧址,目前还不是文物保护单位,所幸已经及时被安庆有关研究机构挂牌并进行保护,但遗憾未列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安庆市区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图九:从另一侧远远望去
    安徽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旧址,又称“省立安庆高工旧址”。安徽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旧址,面开七间,侧深两间;北向壁柱卷拱窗,回形砖饰女儿墙,三层砖线脚,内设走廊,楼梯最西侧,每层各两间教室;南向西式竖向长窗,宽高比为1:2.6,每层各十二扇,大门设在一楼最西侧。图十:学校内部局部
    据了解,民国时期安徽全省创办的职业学校有近百所,其中安庆地区拥有二十九所。早在民国初期,安庆就已有两所职业学校,一是民国初在原高等农业学堂基础上改建的“省立第一甲种农业学校”;二是民国四年在安庆旧府署开办的“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安庆作为当时的安徽省会,其职业教育的发展代表着全省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而在这两所学校中当属“安徽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最具代表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借鉴意义。图十一:二层小楼
     据程小苏《安庆旧影》记载:“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吴三桂之变,使河南提督王永誉率官兵三千镇安庆,乃因旧卫基建为府。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以旧府署为藩署,移建于此。清朝咸丰初毁,同治九年(1870年)知府刘传褀重建。大门有谯楼,仪门内为东西科房,大堂东为库房,西为差房,二堂东西各有花厅,三堂东有文昌阁,其西则府经历署。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经历度,知府裕咸该设两等小学堂,迄民国制亦度。民国元年(1912年)设安庆六邑工艺厂”。图十二:已经确定保护建筑的标牌
    民国四年即一九一五年,时任安徽巡按使韩国钧,于旧安庆府署(今安庆市第二中学南校区)创设“安徽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创立伊始,韩国钧派杨召南负责筹备招生工作,方时简、史浩然、程敷模等相继担任校长。学校设四年学制,分讲习科、别科、预科,后只招收预科,一年后分土木工程和应用化学两科。图十三:已经确定保护建筑的标牌
     民国十一年即一九二二年,安徽省教育厅为贯彻“壬戌新学制”,将近三分之一的职业学校改为普通中学或并入其他中学。在此期间的一九二六年“工业学校”停办。次年由于政策调整,学校复办,并更名为“安徽省立第一工业学校”,又名:安徽省立安庆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由龚安顺、吴本藩相继担任校长。除原设土木工程、应用化学两科外,又增设电气工程与机械工程两科。图十四:大门与走廊
     民国十八年即一九二九年创立于旧都司衙门的安徽省立女子职业学校与其合并,为工业学校二部,校长毛保恒,一九三六年又与工业学校分开,两校恢复旧制。抗战全面爆发后,安徽省立第一工业学校先后迁址桐城黄甲铺和立煌(今安徽金寨县),在此期间,慈浩然、史德宽先后担任校长。抗战胜利后,一九四六年三月,学校由立煌迁回安庆原址复校,同时省立立煌工业职业学校迁来并入。新合并成立的工业学校设土木、机械、化工三科,校长史化成。图十五:学校旧址简介
    一九四九年四月安庆解放后,“安徽省立第一工业学校”改为“皖北区安庆高级工业职业学校”,设土木、机械两科,并聘请沈子修担任校长。一九五三年暑期安庆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土木科并入上海有关学校,机械科与合肥、芜湖有关学校合并。至此,办学近三十八年历史的“工业学校”遂不复存在。图十六:一层与二层的走廊
    “安徽省立第一工业学校”作为省城安庆办学水平优异的职业学校之一,固然重视所招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从办学伊始就实行自主招生,教育行政机关不干预其招生工作。当时报考“省立第一工业学校”的考生,需初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学生入学,一律凭考试成绩,优取劣汰,成绩合格并被录取的考生,入学后享受公费教育,并发放生活补助。民国时期的安徽职业教育从其诞生以来,已经走过了相当长的一段历程。在这个过程中,职业教育所经历的一系列探索和改革,对于我们当前发展职业教育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然而那个时代早已成为了历史,但那栋民国建筑依旧挺立,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这座学校曾经的辉煌。图十七:小楼四位图
(本篇完)
2018-02-26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2-27 10:07:54 | 显示全部楼层
总铺潘氏宗祠——卒子走遍安庆
总铺潘氏宗祠
——安庆宗祠系列
第145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大龙山镇总铺村的潘氏宗祠。图一:潘氏宗祠建在总铺乡的小山坡上

    潘氏宗祠是一处始建于清朝中期的祠堂建筑,属于潘氏宗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位于原总铺乡,九十年代后总铺乡并入大龙山镇,现为总铺村。为二进宗祠,非常简陋。潘氏宗祠为八十年代修建的水泥建筑,其实仅是二间小屋,中间有一个小天井。比起安庆其他地方的宗祠,潘氏宗祠显得很简陋。该祠堂修建在一片田园之间,由于长时间无人祭祀,宗祠“铁将军”把门。图二:潘氏先祖像
    宗祠是凝聚潘氏宗族血缘和感情的纽带,书写着姓氏的历史渊源,让人感受到他们变迁、发展的轨迹。作为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它既蕴涵淳朴的传统内容,也沉淀着深厚的人文根基,还能从这里寻找到人类前进的足迹。图三:安庆地区现仍有总铺潘祠这一地名
    据了解,怀宁月山潘氏,原住在月山附近的髙脚岭、现安庆医药髙等学校后,龙山花苑,原中心村,现属安庆市宜秀区,应为木山潘氏。潘氏出自姬姓,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一说第十六子)之后。毕公高封其子季孙于潘,附庸于毕国(今陕西省北部),子孙以封地为氏。图四:其它地区的潘氏宗祠
    据怀宁县潘氏“培根堂”《马鞍山潘氏宗谱》卷首载:“怀宁县马鞍山潘氏世系图引”曰:“溯我潘氏之由来,源远而流长。据考,西周时有邑名潘,以其境有潘水而得名,至战国易名荥阳邑,秦改置县,三国魏改置郡,其治即今河南荥阳县是也。按吾族旧谱记载周文王子毕公之子季孙食采于潘,以邑为氏,此乃潘氏之肇始。”怀宁月山潘氏总称为怀宁马鞍山潘氏,堂号为培根堂。月山潘氏自江西婺源龙山桃溪逢辰公下十一世荣一公迁入。月山是南宋封于荣一公的封地。月山潘氏迁入安庆地区居今已有七百多年。图五:潘氏宗祠背后的寺庙
    安庆地区潘氏源自周文王之子毕公高,其第三子季孙,采邑于潘,封荥阳侯,以邑为姓。潘姓世代为官宦望族,婺源潘氏最为著名。潘氏迁入安庆地区大概是经过荥阳、再到江苏乌程、迁入福建三山、迁入徽州歙县,再从婺源桃溪迁入怀宁县马鞍山,后又岳西县张家寨等地。图六:潘氏宗祠的门楼
    “怀宁县马鞍山潘氏世系图引”曰:“吾派远祖有讳综者,南朝宋时居吴兴郡之乌程县(今属江苏省),守死孝道,全亲济难,孝义著闻以孝廉补左民令史,除遂昌长。元朝嘉四年有司奏改其里为孝纯里,益蜀租布三世。历隋以降,至唐,因广明之乱,宇内不宁,百姓流离,族人四散外郡。有逢辰公讳某者,自闽之三山,即福建,避地于歙之簧墩。至逢辰公再徙婺源之桃溪,是为桃溪潘氏之鼻祖。”图七:潘氏宗祠
     婺源县桃溪潘氏始祖潘逢辰是唐朝末年的一个读书人。明朝工部尚书潘季驯编修《纯孝里潘氏世谱》记载:福建三山人潘逢辰,潘综公第十八代孙,字吉甫,因黄巢寇乱,避难安徽歙县黄墩,其后始来婺源,定居桃溪(即坑头村)。桃溪下游孔村、豸峰村由此繁衍。桃溪在婺源东南的大山中。潘逢辰定居后沿溪种桃,取村名桃溪。他是希望创造出一个没有战火的世外桃源。公元1121年,歙州更名徽州,潘逢辰是新安潘氏桃溪支派一世祖。图八:潘氏宗祠一侧
    桃溪村鼎盛时人口数千,钟鸣鼎食,号为“千烟”。桃溪村志上说:桃溪但凡进士出身,五品以上,为官清廉者可建桥一座,一为便民,二为彰显其人。明朝弘治后九十六年,三十一科,桃溪潘氏中进士者四十二人,石桥整整修了三十六座半,三十六座半石桥五百年来横跨小溪两侧,无声见证了潘氏家族的繁荣。桃溪坑头建村一千多年,十八里桃溪,青山环绕,流水潺潺,苍林翠竹,葱笼蔽天,被誉为“世外桃园”。图九:潘氏宗祠正面
    怀宁县《马鞍山潘氏宗谱》“婺源桃溪原谱十代纪”载:逢辰公字吉甫,行五,配张氏,甲道人,子三:仁轨、仁元、仁厚;公之本里社坛(土地庙)下,妣葬斫板坞口。公本闽之三山人,唐广明间,黄巢寇乱,祖父逃难,播迁外郡,至公始来婺源,定居桃溪,遂为桃溪潘氏。第三子潘仁厚为怀宁县马鞍山之分祖。图十:潘氏宗祠内部
   “怀宁县马鞍山潘氏世系图引”曰:“逢辰公徙婺源县之桃溪,是为桃溪潘氏之鼻祖。迨南宋淳佑间,其孙应龙始立谱。嗣及南宋末,逢辰公十世孙有朝奉大夫荣一公,讳虎臣,字君仲者,由桃溪始迁安庆府之怀宁县,卜居马鞍山麓,轫开马鞍山潘氏之基业,子孙繁衍,瓜瓞绵延,迄今又传二十八世,计历七百余年矣。”婺源潘逢辰至迁怀宁马鞍山潘虎臣共传十一代。图十一:潘氏宗祠另一侧
    安庆地区潘姓族群,多似其祖潘安,才貌出众者多,雄才大略者少。人云因“潘”字有水、有田、有米,有房,富贵知足,自给有余,真可谓水绕田园米满仓!图十二:潘氏宗祠一侧
(本篇完)
2018-02-27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2-28 14:26:52 | 显示全部楼层
双井百年橘树——卒子走遍安庆
双井百年橘树
——安庆古树系列
第145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孝肃路街道办事处双井社区健康路上的一棵百年橘树。图一:橘树

    橘与桔,桔作橘子一义时,为“橘”的俗写。柑和橘都属于芸香科柑橘属的宽皮柑橘类,果实外皮肥厚,内藏瓤瓣,由汁泡和种子构成。图二:橘树上挂满果实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果部》中记载:“橘实小,其瓣味微醋(即酸),其皮薄而红,味辛而苦;柑大于橘,其瓣味酢,其皮稍厚而黄,叶辛而甘。”图三:湖北省的百年橘树与安庆七十余年橘树对比
    一般说来,柑的果形正圆,黄赤色,皮紧纹细不易剥,多汁甘香;橘的果形扁圆,红或黄色,皮薄而光滑易剥,味微甘酸。柑和橘虽有区别,但在日常语言中常混用,如广柑也说广橘,蜜橘也说蜜柑。图四:安庆七十余年橘树挂果
    橘子的生长过程经过个六时期:幼苗期、生长期、开花期、落果期、果实膨大期、成熟期。橘树一般寿命长的四十至五十年。安庆宜秀区杨桥镇余湾村的橘树使用了矮化密植栽培技术,可提早结果,提前进入盛果期,但其经济寿命也相应缩短。图五:安庆七十余年橘树枝干
  安庆市区现存这样一棵号称百年橘树,为安庆地区寿命最长的橘树之一。卒子对照周边柚树、还有其它几棵果树,卒子个人认为这棵周边百姓认为的百年橘树,其实只有七十余年。大约种植在民国三十多年。可能是当年建设现已被列为保护对象的古建筑时种植下的。图六:安庆七十余年橘树局部
  这棵橘树树龄约在七十余年,当然百年的橘子树极其罕见。这棵橘树虽树龄近百,但生命力极其旺盛,就连前段时间大雪之后,树干也都长出果实。橘树舒枝展叶,要靠无数个支架来支撑,旺年时,这棵树产量可以达到几百斤。图七:安庆七十余年未矮化的橘树与湖北省的百年矮化的橘树对比
    安庆,自古就有种植橘树的传统,但千百年来,橘树在安庆却很少见到几十年至上百年的。这棵橘树上结出的橘子味酸而苦,已经不适合人类的口感。图八:安庆七十余年橘树冬季然后枝叶茂盛
    据了解,这棵柑橘树可能是野柑橘,果子长得满脸皱皮,样子很丑,味道酸苦,是一种中药材。橘树寿命不是很长,树龄逾百年的极为罕见,就像安庆市区这棵年近八十年的橘树也十分的罕见。图九:安庆七十余年橘树冬果实累累
    橘树越老,越易感染病虫害,特别是天牛、吉丁虫,很多老树都是这些虫危害导致早死。或许这棵橘树的味道让病虫远离,才使这株柑橘存活下来,七十多年不衰。图十:雪地上的橘子
   橘树是一种常绿乔木,在初夏开花,是白色的,在深秋的时候结果,果实叫橘子,味甜酸,果实可以吃,果皮可入药。卒子建议此树应尽早纳入政府古树名木保护名录。图十一:安庆七十余年橘树冬季然后枝叶茂盛
    柑橘一般寿命只有四十年到五十年,能长到七、八十年真是个奇迹,这棵树可称得上柑橘树的活祖宗,尤其是在民国至解放后这段不平凡的岁月里,这棵橘树是安庆名副其实的柑橘树王。图十二:安庆七十余年橘树树干
    据了解,橘树早在南宋时期就已经在安庆种植,明清更是风靡全国。橘皮、橘肉具有散寒燥湿、利气消疾,止咳、健脾消食等功效,除了药用外,还有橘汁饮料、饮片、保健、香料、工艺品等产品,畅销海内外。图十三:安庆七十余年橘树结出的橘子
    安庆这棵俗称百年“橘树王”每年结果数百只,除了树龄逾百岁,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老当益壮,再生能力惊人,就算是被台风折断的树枝,仍可以茁壮成长。图十四:安庆七十余年橘树树枝
(本篇完)
2018-02-28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3-1 09:50:18 | 显示全部楼层
鸣山三槐堂旧址——卒子走遍安庆
鸣山三槐堂旧址
——安庆古宅、祠堂系列
第145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新仓镇花园乡鸣山村的三槐堂旧址。图一:鸣山三槐堂旧址一侧

    不久前参加聚会的老师曾说王氏在安庆地区一共有三支,分别是太原王氏、琅琊王氏与三槐王氏。可以说,在安庆王氏人口众多,某地曾有四大“王”与四小“王”之说,王氏为安庆地区第一姓氏。图二:鸣山三槐堂
    三槐王氏是王氏重要的族群之一,该族群形成于北宋真宗时期,一般家族均以地名郡望著名,唯独三槐王氏是个例外。该堂号在王氏众多分支中仅列太原王氏、琅琊王氏之后,位居第三。但就影响而言,三槐王氏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在很多地方,“三槐”一词几乎与王姓画上了等号。历史上三槐王氏的发祥地在今莘县莘城镇群贤堡村,而作为王氏宗祠的三槐堂,更成为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今天卒子介绍鸣山村的三槐堂。图三:鸣山三槐堂后山
    史书记载,周代宫廷外植有三株槐树,百官朝见天子时,三公皆面槐而立。为此,周朝至宋朝“三槐”代指三公。不过,随着王祜手植三槐故事的流传,宋朝以后,三槐几乎成了王姓的代称。图四:鸣山三槐堂对联
    北宋初期,赵匡胤想以谋反罪名除掉大将符彦卿。于是,让祖籍莘县的大臣王祜前去调查。王祜核实后得知,符彦卿并无谋反之意,只是其家中的几个家奴仗势欺人。王祜对符家家奴严惩后回朝禀报皇帝:愿以百口之家保符彦卿无罪。赵匡胤除掉符彦卿的设想泡了汤,遂迁怒于王祜。因王祜秉性耿直,本应做宰相的他,仕途异常坎坷。直至太宗赵光义即位后,六十四岁的王祜才出任兵部侍郎,但任职一个多月就病死了。壮志难酬,王祜心有不甘,他生前发现次子王旦聪敏过人,前程可喜,便亲手在自家院中植槐树三株,十分自信地预言:“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宋代太尉、司徒(丞相)、司空(御史大夫)三要职合称“三公”,是众臣之首。三十年后,王旦果真做了宰相。王旦“知人善任、任人唯贤,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清廉节俭、至死不渝”的处世之道开创了三槐堂亘古流传的官风、家风。王祜的其他两个儿子也异常聪颖,先后踏入仕途。王旦病故后,子孙将其遗体暂厝于其外祖家开封新里乡大边村,遵王旦遗嘱,葬仪从简,甚至墓碑也未立。直至三十八年后的1055年,其子王素上书宋仁宗赵祯,要为其父立碑,赵祯慨然应允,并亲书“全德元老之碑”六字;又下诏命大学士欧阳修为王旦撰写碑文。于是,王素受钦命为其父立碑。陵墓竣工后,王素在开封城东门外的王氏宗祠院内亦植槐树三株,并将宗祠命名为“三槐堂”,三槐王氏的称谓至此渐闻于世。图五:鸣山三槐堂大门“三槐世泽、双桂家声”
    三槐王氏从此之后,可谓人才济济,名人辈出。王旭、王素、王质、王巩、王靖、王古、王震、王伦、王楠在《宋史》中均有传记。正因三槐王氏族中多贤人,故处于莘县的三槐王氏发祥地王庄被改为“群贤堡”。历史上的莘县城内的三槐堂坐南朝北,东邻火神庙,西至鼓楼口,南接考棚,北靠茶叶坑。院内有三棵槐树,西边两棵,东面一棵,还有神道碑数通。堂内有神台、神桌,供奉着王祜、王旦等十余人的木牌位,是王氏的宗祠。现莘县城内三槐堂旧址耸立的是一座红色的大楼。图六:鸣山三槐堂旧址
    三槐王氏迁入安庆地区的历史,据老人口传,元朝末期陈友谅与朱元璋大战鄱阳湖,为避免战乱,三槐王氏族人从江西鄱阳瓦屑坝迁至安徽,始祖王源,先居安徽安庆太湖县青龙岗,后迁凤栖冲(凤栖冲原属太湖县,后区划改制,今属望江县,不久前卒子刚刚介绍过此地),世居至今,为三槐后裔。图七:鸣山三槐堂“根本之地”牌匾
    据清朝康熙十六年谱文《续修王氏琅琊太原本末同异辨》,称是“从鄱阳大姑塘而迁”(待考证)。至三槐王氏十四世,这支王氏族人人口众多,所以道龙公携子迁至今潜山县黄铺镇百箩村杨老屋,传至今已有十二世,很巧合这个百箩村卒子并不陌生,据村里老人说,清末有族人迁至江南,具体迁至何处,也未曾知晓。图八:鸣山三槐堂牌匾众多
    望江县凤栖冲王氏近千人,三槐堂多达几处,且迁出去的人不在少数。三槐堂始祖王祐至迁入安庆地区始祖王源的迁徙及世系情况,宗谱上也有所记载,但不尽详细。据明朝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谱序,“王祐植三槐,五世书香,传四世至文显,任陕西清水县教转都昌令,后居中堡长平港,至九世有宁廿者同兄弟由长平而始居东山,时称东山王氏。”其弟宁廿四之孙即迁入安庆地区的王氏源公的父亲。清朝道光年间《王氏宗谱》记录的源公传承世系:祐公,生子三:懿(字子孝)、旦(字子明)、旭。旦公,生子三:雍(字仲威)、素、恢。素公,生子一:巩(字子常)。巩公,生子三:文明、文升、文显。文显公,配曹氏,生子三:太乙、太二(配石氏)、太三。太乙公,配吴氏,迁居江西都昌中堡东山,生子二:平二(配陈氏)、平三。平三公,配伍氏,生子一:景二。景二公,配彭氏,任颖州推官,生子一:象一。象一公,配余氏,生子二:宣三(配黄氏)、宣四。宣四公,生子四:治十五、治卅十、治卅一、治卅二。治卅一,配方氏,生子二:民廿一、民廿二。民廿二、配吴氏,生子二:宁廿四、宁廿五。宁廿五,生子二:安、泰(字康元)。安公,字平元,生子二:省一(迁安徽太湖)、省二(迁上青)。省一公,配周氏,生一子:源。由此可见,迁入安庆地区的三槐王氏由来如此。图九:鸣山三槐堂牌匾
    今天卒子介绍的安庆市太湖县新仓镇花园乡鸣山村的三槐堂,始建于清朝康熙、雍正年间,历经乾隆、嘉庆、道光重修,此支王氏是恕公负谱远涉,到达花园乡的鸣山村,后来与江西的饶州、江西的九江、安徽的徽州、安庆太湖、怀宁、潜阳、池州几支合编为《王氏统宗世谱》。图十:卒子坐骑曾到访新仓镇鸣山村
    从三槐王氏家谱资料,经过研究,三槐王氏发源于莘县,后迁于南京、苏州等地,且莘县同宗家谱载王巩世居临沂南仁里,后迁徙至江西鄱阳,鄱阳三槐堂后人在元末鄱阳湖大战时期,迁至多处,其中迁入皖西南的安庆地区望江县、太湖县、岳西县、潜山县、怀宁县等多地。清末,三槐王氏又一支有族人迁至江南,现居何处,将来再作考证。图十一:鸣山三槐堂旧址
(本篇完)
2018-03-01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3-2 10:38:14 | 显示全部楼层
会圣远録祖师塔与远公塔院塔碑——卒子走遍安庆
会圣远録祖师塔与远公塔院塔碑
——安庆石塔与碑记系列
第145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原安庆市枞阳县浮山镇会圣村一处远録祖师塔、远公塔院和塔碑。图一:远公塔院石刻与远録祖师塔碑刻

    远録祖师塔,位于原安庆市枞阳县(现归铜陵暂管)浮山镇浮山会圣岩右侧,坐落在栖真岩内的远公塔院。图一:远録祖师塔与远公塔院介绍牌与重修远公塔院碑记
远公塔院位于会圣岩右边的栖真岩,岩端“远公塔院”四字明太史黄辉所题。此刻在远公塔院前檐石壁上,长2.4米,宽1.2米,字体为楷书。题刻于明朝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图三:远録祖师塔石刻原由范仲淹题写此塔塔名由明朝人士题写
    栖真岩,其实就是一个岩洞,洞内有石塔,是明朝重建的,上刻“远録祖师塔”。左右有联为:“千里瓢囊归叶省,一屏棋局付欧公”。上联指远禄继承了叶县归省禅师的衣钵,下联指远禄与欧阳修因棋说法之事。图四:远録祖师塔正、侧面
    朗目和尚有记事七绝—首刻在岩壁。远録祖师塔旧塔铭为范仲淹撰写。卒子将在后期介绍石窟时再作介绍。图五:远録祖师塔石刻
  栖真岩岩端刻有“开山和尚卯塔”字样。宋朝嘉祐五年(1060年),徐家市民陈文政建,范仲淹为塔铭,后被侵占者用乱石垒塞。明朝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六月,阮自华同朗目、淡居二高僧重建。图六:远録祖师塔背后的石刻卒子将在后期介绍
    远録祖师塔高七尺,圆形,直径三尺,为白石雕刻而成。塔上联云:“千里瓢囊归叶省,一屏棋局付欧公。”1949年后,远録祖师塔被严重损坏。1986年,管理处重修此塔和塔院。图七:远録祖师塔局部
  高僧远録,宋朝人,云游四方,参谒过汾阳的昭和尚和叶县的省和尚。两位禅师的说法对远録的思想归宗起了重要作用。后远録参拜了佛教曹洞宗祖师太阳玄禅师,玄师以直裰皮履授之曰:“洞宗无人,以此传之”。远録奉命往住浮山,成为浮山曹洞宗的开山祖师。图八:远公塔院
    相传会圣岩是当年远録和尚为欧阳修说法处。大师以下围棋作比方,阐明佛学哲理,致使欧阳修折服而改变了原有的观点。会圣岩又是远録著书之地,著名的《九带集》就产生在这里。远録坐化于此,瘗骨于左侧的栖真岩内。图九:栖真岩远公塔院
    栖真岩,又名远公塔院,在会圣岩左侧。岩高2.5米,总面积为37平方米。正中为远禄祖师塔,下藏远禄骨灰,塔后石壁上有一尊远公刻像。卒子将在后期介绍安庆石窟时再作介绍,窟内的石刻与石刻画像。图十:远録祖师塔石刻(欧公批欧阳修)
    远録祖师塔本于宋朝修建,范仲淹为塔作铭。明朝万历年间,高僧朗目重修,并于岩旁留诗一首,以记其事。1986年春,浮山管理处再次重修该塔。主体保持原貌,地坪用方块石铺就,洞口设有木栅,洞前砌有平宽的石级。塔院和谐,古朴典雅。图十一:远公塔院与重修远公塔院碑记
    1986年9月4日,日本国驹泽大学第八次佛教史迹参观团(专门研究佛教曹洞宗的),以石井修道教授为首一行19人,在此参拜了远公塔院,并敬上了供糖。图十二:重修远公塔院碑记局部
    会圣岩,是开山祖禅远禄公的居处,后来形成了会圣村。岩内原有禅师圆寂葬身的“远録祖师塔”,也是宋园鉴远禄禅师著《九带》处,摩崖石刻“九带遗踪”就刻在枕流岩外的侧壁上。图十三:重修远公塔院碑记局部
    从“重修远公塔院碑记”可知,明末时塔院已经荒废难寻,碑文中提到“持调桐城县正堂加五级纪录……本府正堂栋信牌……奉……等”字样,经过安庆府桐城县与其它官员对远公祖塔院重新修葺一新,并刻碑留记。石碑现存于栖真岩远公塔院边,可以看到完整碑文。图十四:重修远公塔院碑记局部
    远録曾以“浮山九带”闻名于禅门,所谓“九带”,就是“佛正法眼带,佛法藏带,理贯带,事贯带,理事纵横带,屈曲垂带,妙叶兼带,金针双锁带,平怀常实带”,这是用华严经与禅宗的原理来统一禅宗的理论。图十五:远公塔院
(本篇完)
2018-03-02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3-9 10:38:28 | 显示全部楼层
龙虎平山寨——卒子走遍安庆
龙虎平山寨
——安庆军事旧址遗址系列
第145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原安庆市枞阳县枞阳项铺镇龙虎村山间的平山寨。图一:平山寨一侧的山头

    枞阳县原属安庆。枞阳地理位置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东吴大将吕蒙建城于下枞阳,以阻魏兵南进;唐朝辅公祏起兵反唐于枞阳镇;南宋李全镇守幕旗山抗击兵;元末陈友谅扎寨于浮山,朱元璋屯兵于城山,二人在今枞阳境内多次血战;明末张献忠扎“四营”于枞阳镇,并进军浮山寨;图二:太平军安庆首领英王陈玉成
    今天卒子介绍的是清朝太平军首领李秀成、陈玉成在枞阳两次召开了重要会议,对保卫天京、扭转战局起了重大作用;枞阳会议在太平军起义历史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在安庆东面建立起众多山寨,龙虎村的平山寨就是其中之一。图三:平山寨能够看到附近的浮山寨
    枞阳县近代历史并不太平。清初,农民范大、范二扎寨白云岩,竖起了反清大旗;清朝咸(丰)同(治)年间,枞阳成为太平军的根据地,枞阳人积极参加太平军,其中会宫张逸民后来还成为洪秀全的岳丈,兵败后血染天京。图四:平山寨山脊与营垒遗址
    项铺镇以境内项山埠地名得名。全镇共辖项金、白石、柳西、边山、石溪、龙虎六个行政村,平山寨就位于龙虎村。枞阳县项铺镇龙虎村平山寨,地处项铺镇龙虎村山间,这里濒临白荡湖,地处枞阳县腹地,毗邻浮山风景名胜区,距县城三十公里,际山枕水、风光秀丽、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作为原白云区委、区公所所在地,曾是周边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图五:平山寨仍有村民居住
    枞阳人崇文尚武 ,人杰地灵,史称“诗人之窟、文章之府、气节之乡”。作为文化之乡,源远流长,尤其是到了明清之季,重教兴学之风大起。影响清代文坛二百余年的桐城文派“三祖”均出生于枞阳。其“三祖”之中,方苞、刘大櫆、姚鼐集桐城文派文论之大成,并以辩论的方法,阐述阳刚与阴柔两种文风的特点。图六:清军中的湘勇首领曾国藩
     清朝中期后,枞阳县东部乡村,历有教习拳术之风。拳的种类,有长拳、猴拳、破四门、地八仙、太极拳等。拳的姿势,主要有高盘的少林式,飞脚能跳墙;有低盘的武当式,能缩身扫地桩。枞阳的重文习武,同时期太平军与清军分别在枞阳招募了众多习武的乡勇为义军,为悠久的历史文化点缀了耀眼的光环。图七:平山寨寨顶
     据了解,咸丰二年(1852年)清廷组织县境各地办团练,对付太平军。咸丰六年(1856年)九月,太平军渡过白荡湖,同章、周诸姓练勇激战,杀团练章作朋等七人。十二月,清军提督秦定三派团练头目曹继业、胡大新率兵一千二百余人,由义津攻占枞阳镇,遭安庆太平军反击,杀曹继业,夺回枞阳镇,胡大新溃逃义津。图八:平山寨营垒遗址
    清朝咸丰七年(1857年)一月,太平军将领李秀成、陈玉成在枞阳镇望龙庵召开军事会议(卒子之前已经介绍),商定战略大计,是为第一次枞阳会议。会议后,陈玉成自枞阳向东,恢复无为、巢县,攻占庐江后抵桐(城),与李秀成夹击清军,桐城围遂解。图九:平山寨营垒屋基遗址
    清朝咸丰八年(1858年)八月,太平军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会同各镇守将黄文金、李世贤、韦志俊等百余人于枞阳望龙庵召开会议,共商军机,誓约会战,是为第二次枞阳会议。会后,各路大军依议行动。九月破清军于浦口,十二月大破湘军于三河镇,解除了天京与安庆之围。图十:平山寨遗址
    清朝咸丰九年(1859年)六月,太平军再次进攻桐城东乡(枞阳县);七月十二日,从孙家畈攻占周家潭,歼灭练勇221人。图十一:平山寨屋基遗址
    清朝咸丰十年(1860年)六月,清廷提督杨载福,候补道彭玉麟统领水师入长河口围攻枞阳太平军;湘军曾国荃部从孔城攻枞阳,攻克后,驻扎白鹤峰。十月,曾国荃派人筹款修筑枞阳长河堤,在关帝庙前筑横堤,使长河水倒灌十余里,以利水师守枞阳,从而堵截安庆太平军。清朝咸丰十年(1860年)十一月,太平军英王陈玉成率兵围攻枞阳,与清将杨载福、李承漠水师大战于莲花池,失利,退至七里头、松茂岭,后撤走庐江。图十二:平山寨能够清楚的看到项铺镇
    清朝咸丰十一年(1861年)六月十九日,太平军英王陈玉成部将刘玱琳率兵一千余人在马踏石(今官桥乡连城村)、黄马河遭清军湘军多隆阿兵伏击,损失惨重,刘玱琳被杀害(卒子个人认为,历史记载基本有误,刘玱琳为太平军安庆守将,战死于集贤关一役,后死于太湖与宿松马踏石,非枞阳县)。随后,太平军与东乡练勇在东乡马鞍山、福子岭、吴家桥等处发生激战,歼灭练勇177人。是年,县府在枞阳、汤家沟、王家套等地设立厘金卡,抽取商业税。此为县商业税之发端。图十三:平山寨遗址
    天气转晴之日,曾与枞阳朋友驱军来到枞阳县项铺镇的龙马村,从地图上基本无法找到平山寨,而一个叫寨头上的地方引起了卒子的注意,经过约一个多小时的山路,我们来到寨头上。图十四:平山寨营垒屋基遗址
    寨头上,实际是几个并列的山头中的一块凹地,凹地背靠山头,前方又有约三四个山头的阻挡,寨头上是一块较为平整的坡地,现已长满松树,经过卒子实地的勘察,平山寨古遗址在寨头上的山顶之上,是太平军占领安庆期间,太平军在山上建造的战壕和营地,规模不小!图十五:平山寨后被附近百姓在原屋基处建房生存
    平山寨是包括寨头山及前后左右数座山头的统一称呼,从山脚下荒废的梯田后,进入了山头深处,人迹罕至的地方,还有数块田地,这些田地基本由石头堆砌而成,而古战壕却基本难觅。图十六:平山寨一侧的山头
    一百多年前,洪秀全、杨秀清等率众在广西起义,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抗清廷统治的农民运动,席卷了大半个中国!但中后期的内乱让这个新兴王朝元气大伤,分崩离析,天京失陷后,由英王陈玉成领导的太平军,退入皖赣鄂三省交界地的皖西南安庆地区,被清军围堵追剿!太平军曾先后数进安庆,在多地都与清军展开过激烈的战斗,尤其是枞阳、桐城、太湖、潜山等地,而平山寨能够清楚地观察到项铺镇动向!图十七:平山寨山头
    昔日的硝烟早已散去,留给今人的只有谈资,但平山寨寨的古战壕、屋基,却给我们提供了当年那场运动的实证,是宝贵的遗产。如今,战壕早已不见,太平军营地遗址处,也被枞阳百姓占据,现在军营遗址曾是太平军的中军大寨,这里地势较为平坦,或许曾是起义军的中军帐。图十八:平山寨山顶地势平坦
    平山寨对面小山,据村民介绍山坡上有一面巨型石鼓,相传为当年太平军平日练兵集合和遇敌情传令时用;平山寨寨顶平坦,当年太平军在寨顶树立木架,可以观察很远的敌情。图十九:平山寨
    平山寨山凹间现有水溏一座,山凹之间数数小山头相连成环抱的形态。当年这座小水塘曾成为太平军“千担叉”重要水源。图二十:平山寨能够清楚看到山下的项铺镇  
    平山寨山不高,海拔三百米左右。关于平山寨的来历,一说为清朝中期桐城东乡部分士绅和百姓为躲避太平军余部捻军的平乱而建。寨头上的营垒规模较大,建筑相对庞大完整。另一说为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军建立,在背靠山脊的凹地建营垒数座,屯粮守战。图二十一:平山寨
    太平军占领安庆后,在安庆周边县镇建立了为数众多的山寨,山寨之间保持着一定的来往,这其中包括大量的家属,而拥有战斗力的军队基本占据在各个山寨之间。图二十二:世代生活中平山寨遗址的枞阳人
(本篇完)
2018-03-09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3-12 11: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桥老街与老豆腐石槽模——卒子走遍安庆
大桥老街与老豆腐石槽模
——安庆商业系列
第145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月山镇大桥村的一条曾经繁荣一时的老街,与这条老街上的豆腐店里的一块清末至民国时期的石制老豆腐槽模。图一:大桥老街石板

    大桥村历史悠久,过去一直是怀宁连接潜山、桐城、太湖的主要干道。一条长约二三百米的老街,古建筑已经相继倒塌,与老街相间辉映,一条窄窄的街道,青砖小瓦木樑柱的老房子,由于年代久远墙面的砖头许多已经被岁月腐蚀了,木樑柱显现出苍老的褐色,沿街的屋面有的承受不了重压也已经高低不平。图二:大桥老街的石柱础
    这是一条仍然能够看到岁月痕迹的老街,老街部分路基仍然是使用了厚厚的石板铺设的。这些也更显出特色,走在这些街面,特别是踩在厚厚的石板铺设的老街上,石板中间一条深深的车辙印,目前在安庆地区已经很少见了。图三:大桥老街上的标语
    这么小小的街曾经是一条商业街,服装、炭火、剪刀、药铺门市占了大多数,也有二三家杂货店、理发店,特别是老街上还有一家豆腐店,现在豆腐店早已经不再制造老豆腐,而店主人也已经拆了老屋建起了二层洋房,他说起他家百年老店时,向卒子指出一块有着百年历史的老豆腐石槽模。图四:大桥老街
    在大桥老街,有一个特色就是很多门店的门面仍然使用木质门板,白天开门褐色门板一扇一扇的靠墙边站着。这就是这条老街,以街中一座大桥命名的村庄大桥村。大桥老街就连接着这条大桥,大桥老街,渐渐淹没在时光的岁月里。图五:大桥老街上已经倒塌的店铺
    光阴荏苒、时过境迁,许多兴盛了数百年的老街或一片废墟、有如焦土,或萧条破败、人烟稀绝,或拆后重建、本色顿失。在许多人心中,老街不被拆迁变成高楼大厦已是幸事,拆后重建或者规划成商业街区也未尝不可,至少,它还存在着。可时至今日,位于安庆市怀宁县月山镇上的大桥老街,却未能充满生活气息。图六:大桥老街石板上的车辙印
    在弥漫着现代生活气息的今天,老街像是被岁月磨砺过的老人,透露出少有的古韵和厚重的文化底蕴。抽一天时间,走入了“时空隧道”,漫步在老街,听听老人们讲那老街的故事。图七:大桥老街石板路
    走在大桥老街上,两三米宽的街巷,曾经的店铺琳琅满目,现在依然展现着这座老街的繁华。可惜连日阴雨,老街上并没有太多的人来人往,但可以想象,多少年前这里必然是人头攒动。老式的理发店里、传统的剪刀店,还有那个已经拆了的豆腐店。有着几十年堪至上百年历史的老店,在老街上比比皆是。走进这些老店,不仅可以看到许多时光留下的痕迹,更能听到许多岁月留下的记忆。图八:大桥老街上的豆腐店
    沿着青石板由西往东走去,大桥的老街现在只是一条东西走向长约二三百米,大桥古称月形,自汉以来,已有人文记载,或见文物,或见史志。明朝时,平江伯陈瑄开白塔(獭)河,沟通漕运,大桥得“天下之水都汇于此”便利,渐成货物中转集散地,商贸的兴起促进了古镇的繁华。图九:大桥老街豆腐店里的石槽模
    月山镇,是安庆北面向关的重要通道,月山镇位于怀宁县东南部,北距怀宁县城三十里,南距安庆市区四十里。大桥村位于月山镇中部,北通桐城,西临潜山、太湖、岳西和宿松。距石门湖码头十六里,有着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优势。 这条古朴、温馨、繁荣之中又不失安静的老街,从未看过任何组织和机构、个人进行报道过,卒子走访了这里差不多十个人,都不曾知道,可是谁又会想过安庆地区还有这样一条仍然“活着”的老街。沧海桑田、几经变迁,而古老的建筑、古朴的豆腐石槽模,乃至一条小巷、一条小河、一座石桥都是古镇历史的见证。图十:豆腐店里的石槽模
    据大桥村民介绍,这桥头就是百年豆腐作坊,真是一点不夸张的,女主人介绍祖上几代都开豆腐作坊,传到她手里,最少三代了,她说她家里从清朝末年开始在老街上做豆腐谋生,脚下这块豆腐石槽模就是祖传传下来的磨槽,有着百年历史。和那些纯机械化的规模化生产不同,大桥老街上的豆腐为手工制作。他们说老一辈传下来的手艺就是这样子的,这样做出来的豆腐也更香醇更有味道。老街的豆腐使用了月形河里的河水,用的黄豆也有讲究,都是怀宁县种植的或者村里村民家种植出产的,这样不仅出浆率高,出产的豆腐也更加香醇。图十一:清朝晚期至民国时期的制豆腐石槽模
    煮沸的豆浆放置一会儿,就要点卤了。盐卤、石膏都要放一些,只用一种没这么好吃的,至于这两者的比例,也是全凭经验了。但是最关键的仍然是制造豆腐的槽模,古时候点豆腐的模基本都是木制的,但大桥老街豆腐使用的是石制的槽模,点好了卤,要“凝一凝”,过些时间后,等到豆浆在缸里凝固成了膏状,用勺把它们舀到石槽模上,铺平,再包上纱布,一屉豆腐就算初步成形了。老街豆腐店每天天不亮开始做豆腐,等到卖完已经下午了;接着马上选豆子泡豆子,每天忙个不停,看过制豆腐,你会明白“世上有三苦,打铁撑船磨豆腐”这句老话不是乱说的。图十二:豆腐店里的石槽模有放卤水的石洞
    大桥老街豆腐店早已经不再制造豆腐了。豆腐古时名称很多,有“菽乳”、“黎祁”等。五代时的陶谷,在他著的《清典录》中说:“日市豆腐数个,邑人呼豆腐为小宰羊”。大约到了唐、宋以后就称之豆腐了。唐朝鉴真和尚在天宝十年(公元757年)东渡日本后,便把豆腐技术传进了日本,所以日本的豆腐业一直视鉴真为豆腐制作的祖师。豆腐,在宋朝传入朝鲜,十九世纪初传入欧洲、非洲和北美,逐步成为世界性食品。图十三:有着百年历史的制豆腐的石槽模,比较罕见
(本篇完)
2018-03-12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3-13 10:59:27 | 显示全部楼层
宣店黄冲溪——卒子走遍安庆
宣店黄冲溪
——安庆风景系列
第146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宣店社区的一条流入石塘湖的小溪,黄冲溪。图一:黄冲溪

    杨桥镇宣店社区南临风景秀丽的石塘湖,背倚气势雄伟的大龙山。山清水秀、风景宜人。图二:黄冲溪边的枫树
  杨桥镇宣店社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地处于皖西南、皖鄂赣三省交通的枢纽位置,交通网络四通八达。优越的自然环境。杨桥镇宣店自然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属于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带,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6.9℃,具有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热同期的气候特点。图三:黄冲溪边的竹林和白果树
    宣店境内旅游景点丰富多彩,据杨桥龙湾十八景点资料查明,境内有“虎洞云蒸”、“江湾麦浪”、“响涧瀑布”、“芦塘夜月”、“线尖绕雾”等景点。图四:黄冲溪顺河谷流下
    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黄冲溪,一条源自大龙山流入石塘湖的小溪,再由石塘湖流入白泽湖、破罡湖,最后流入长江。图五:黄冲溪的一条小小支流
    黄冲溪是宣店重要的水源,这个叫黄冲的地方现在已经渐渐淡化了。宣店村里的村民使用了黄冲溪流下的水源灌溉和饮用都要依靠黄冲溪,但是这条易涨易退的山溪水,每到春夏之交的雨季,反反复复给村民带来灾害。图六:黄冲溪的美景
  大龙山,高达近七百米,著名的溪流主要有白龙溪、黄龙溪、乌龙溪和赤龙溪等,又有以各个山冲命名的溪流,如黄冲溪。图七:黄冲溪局部
    这条黄冲溪沿着山脚日夜流淌。黄冲溪北靠大龙山,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是整个杨桥镇上一处生活幽静、古朴的环境区域。图八:黄冲溪中段小水库流下的瀑布
    最早介绍黄冲溪的安庆人应该是网络上一位老爷爷,他曾介绍了黄冲溪的历史,卒子多次游玩宣店这一片区域,对这里古村落、古庙、古树、古道、古桥都进行了拍照。图九:黄冲溪如丝绸般的流水  
    黄冲溪溪河里多是从山上滚落的山石,有圆有菱,经过岁月的洗冲,已经被得非常的圆润。而黄冲溪经过几公里的汇小溪成大溪最后流入石塘湖。图十:黄冲溪边的树枝
    沿着黄冲溪游玩,可以顺溪而上山。大龙山由条山岭支脉与主脉衔接,周围的山岭延绵不绝,通过溪谷渗透,形成多条小溪流朝着一个方向,最终汇合成一股较大的黄冲溪的水流。图十一:黄冲溪
    黄冲溪水沿着河间的石头奔涌而出,顺着小路往山上行走,常常会被这条小溪的美景所吸引,入秋之后山间有很多枫树红叶真是美丽。图十二:黄冲溪
(本篇完)
2018-03-13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3-18 15:33:36 | 显示全部楼层
治塘江氏清朝古墓群——卒子走遍安庆
治塘江氏清朝古墓群
——安庆古墓系列
第146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洪铺镇冶塘村的一处江氏从清朝至民国期间的古墓群。图一:冶塘村

洪铺镇属半丘陵浅山区和半圩畈区,这里有皖河的冲积平原地带,土地比较肥沃。洪铺镇三面浅山环绕,仅南面冶塘湖与皖河相连。最高点董岭尖海拔364米。今天卒子介绍的冶塘村就位于冶塘湖边的江氏古墓群。洪铺镇地处安徽省怀宁县西南部,东与月山镇、大观区山口乡毗连,南与大观区海口镇、皖河农场隔河相望,西与江镇镇、清河乡接壤,北与石镜乡、黄墩镇交界;全镇总面积84.4平方公里。图二:冶塘村的江氏古墓(朝代不明)
江氏,是安庆人口众多的一个姓氏;今天卒子介绍的冶塘这处古墓群,除了江姓之外,还有徐姓还几个姓氏,但以江氏为主,其中还有清朝的登仕郎墓,墓碑已破损。江氏发源于河南正阳,早期主要是在河南发展繁衍。亡国后的江氏子孙,先自正阳向北逃到淮阳(今属河南),又自淮阳继续北迁至陈留圉县(今河南杞县于镇),后又迁至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另外,还有一部分江国子孙逃到齐(今山东临淄一带)。图三:冶塘村三官古墓
宋趄由于金兵攻占汴京,中原人数次大规模南流,江氏有一支自汴京迁至杭之仁和(今浙江杭州市),还有一支由江塙率领迁至江西都昌,其后江万抗元殉国,江万之弟及子孙由江西迁福建宁化石壁村。其后又有徙永定高头乡及平和葛布大溪村。 图四:冶塘村江母吴氏妇人
江氏的郡望主要有:济阳郡、淮阳郡、六桂等。堂号主要有:“忠廉堂”,宋时上高尉江灏,因勤王功升建浦丞。因统义兵捕盗有功,历任柳州、象州两州知府,为官又忠又廉。另外还有“济阳”、“淮阳”、“六桂”等堂号。图五:冶塘村民国期间的徐寿山墓
江氏起源有三:一是源自嬴姓。西周时,颛顼裔孙伯益的儿子玄仲,被大禹的儿子启封在江国(今河南省驻马店市正阳县)。春秋时江国被楚国攻占,江国子民流落异乡,为纪念故国,很多人都以江为氏。另据沿海江氏族谱记载,宋初,福建泉州人翁乾度生有六个儿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其中次子处恭,姓江,其子孙也姓江。兄弟六人同中进士,被誉为“六桂联芳”。现在的“六桂宗亲”就是从此而来。江姓还有一支是姓萧的改姓的。唐代萧氏因败于黄巢,怒而指江为姓,后裔主要聚于江西婺源江村。图六:冶塘村除江姓还有另几支姓氏
江姓发源于今河南省,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七十九位的大姓。江国于公元前六二三年被楚灭掉后,其子孙以国名江为氏,或北上辗转于淮阳(今属河南),又自淮阳再北上迁至陈留圉县(今河南杞县于镇),后又迁到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或逃至齐(今山东临淄一带)、陵阳(今安徽石埭县东北)以及郧阳。唐代时,江姓已广播于北方广大地区。宋朝靖康年间,金兵攻陷汴京,江姓有一支自汴京迁之杭之仁和(今浙江杭州市),还有一支由江确率领由山东济阳迁至江西都昌,明朝初,江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浙江、山东、河南、湖南等。明清以后,江姓遍及全国各地。图七:冶塘村清朝光绪年间的古墓
江姓源自古老的嬴姓,传说是大禹的贤臣伯益的后代。据唐人林宝所著《元和姓纂》记载:“嬴姓,颛顼元孙伯益之后,爵封于江,后为楚所灭,以国为氏。”颛顼,为古帝名,是五帝之一,相传是黄帝之孙;元孙即玄孙,颛顼的玄孙伯益,是舜时东夷部落的首领,因助禹治水有功,禹要让位给他,他避居箕山之北(箕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县东南)。伯益的后代大约于商朝或西周初期受封建立江国。图八:冶塘村江氏登仕郎墓
因为江氏发源于河南正阳,所以早期主要是在河南发展繁衍。亡国后的江氏子孙,先从正阳向北逃到淮阳(今属河南),后又迁至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并在此发展成为名门望族,故江氏以“济阳”、“淮阳”为郡号。据记载,江国灭亡后,还有一部分江国子孙逃到齐(今山东临淄一带)。此后,江姓在河南、山东立足后,又向四处繁衍发展,迁播到全国各地。唐初,江姓人迁到福建落籍;宋代,江氏大规模南迁到浙江、江西、福建、广东等地。明清时期,有的江氏族人跟随郑成功入台湾,在台湾定居,后来又有人移居海外。图九:冶塘村古墓
江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七十九位的大姓,人口较多。据《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等所载,出自嬴姓。江,系颛顼帝玄孙伯益之后所封之国,在河南正阳县涂店东北角,后灭于楚,子孙以国为氏。也有说出自姬姓,为翁氏所分。据《元和姓纂》、《六桂堂业刊》所载,宋初,有姬姓后裔姓翁名乾度,生有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其中次子处恭,分姓江,其子孙也姓江。还有其他民族改姓而来。图十:冶塘村光绪年间的古墓
江姓始祖名江元仲。江姓出自嬴姓,为颛顼帝玄孙伯益之后。上古时代,颛顼帝有孙女名女修,女修因食燕子蛋而怀孕,并产下一子名大业,大业子名伯益,因伯益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赐他嬴姓,伯益就成了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伯益下传几十代,经夏、商,到西周时有裔孙名元仲。元仲受封于江,并建立了江国。江国后被楚国所灭,其后子孙以国为氏,称江姓。他们尊江元仲为江姓的得姓始祖。图十一:冶塘村登仕郎墓
江姓发源于今河南省,江国于公元前六二三年被楚灭掉后,其子孙以国名江为氏,或北上辗转于淮阳(今属河南),又自淮阳再北上迁至陈留圉县(今河南杞县于镇),后又迁到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或逃至齐(今山东临淄一带)、陵阳(今安徽石埭县东北)以及郧阳。江姓宗族特征,江姓源于北,而盛于南,是一个典型的南方姓氏,江姓在唐宋以前的名人多以河南人为主,后期江姓名人则以南方人为主。图十二:冶塘村古墓
据了解,江氏迁入安庆地区的始祖为公胜一公之子,先世历迁不一,至公始迁皖怀宁之独秀山西北老龙王庙,后纂修家乘继别子为祖之义也。公卒葬本庄屋下首土名汤家园,乙山辛向,有碑有传。其妻妣卒葬与公同山。图十三:冶塘村清朝咸丰年间的古墓
公妣坟荣界址於民国三十五年与刘姓协订清界字一纸,兹刊录於后:立协订清界字江逢辰公裔天与、芝山刘隆平等,情因隆平架造屋宇,南边与江坟基地境连界当中界至尚未分晰。兹我等双方勘定,自江逢辰公之北,世佑公碑北脚外边,木尺起量,向北横量计二丈三尺,系江之坟境,界外系刘之基址,听刘人架造前重之屋,不能搪塞江坟阳道,江姓坟境抵刘人壁脚准予出水,因各取方便,日后不得籍此饰说。欲后有凭,立此协订清界字同样二纸,江刘各收一纸嵌合永远大发据。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古历十一月初十日,立协订清界字人江逢辰公裔天与、芝山刘隆平等押子新泉笔。江瑞臣、江忠林、江懋功。凭中,俱押。刘心明、江伦卿、刘和平,字由朝一公裔天与收。图十四:冶塘村清朝古墓群
(本篇完)
2018-03-18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3-19 13:43: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铺松塘庙——卒子走遍安庆
三铺松塘庙
——安庆寺庙道观系列
第146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公岭镇三铺村的一处古寺庙。图一:三铺村松塘口土墩上的松树丛

    公岭镇是安庆市怀宁县下辖的一个镇。地处怀宁县西北部,东与秀山乡毗邻,南临小市镇、三桥镇,西接潜山县余井镇,北靠马庙镇。三铺村位于公岭镇东南,全村总面积近七平方公里,人口二千余人。图二:路口松塘庙指示牌
    三铺村文风书韵,村子有一个面积不大的小塘名叫“松塘”,整个池塘两面有山岗围绕,一个土墩长满松树。据说有高人指点此处池塘唯东方有路,是一处出祥星的地方。图三:松塘庙指示牌
    此处后来陆续有人迁移至此,至今已近四、五百年历史。离村不远,传说明朝建有观音庙、据碑记上记载为明仁宗洪熙元年(1424年)建。明末思宗崇祯皇帝时期,崇祯十四年(1641年),李自成大军南下,庙遭毁损。图四:松塘庙局部
    古松塘这一带,为田畈交陌的地方,所以此处叫“松塘”。此处相传:先有古松,后有三铺。松塘一带,移民数百年前迁居此处,村民的先祖辗转移居到这里,繁衍生息,逐渐成为集聚地。图五:远看松塘庙
    清朝时期,观音庙经过多次修缮。清朝光绪八年,村里村民共同捐献银两和牛匹,现庙里仍保留着一块清朝光绪年间的木牌,雕刻有百年前,村民出资和献牛的记载。图六:松塘庙庙门
    八九十年代,观音庙得到重新维修。现改名为“松塘庙”。庙规模不小,有常住僧侣好几位。问过僧人,寺庙里仍保留着原观音庙里的一个古香炉,时期大约是晚清至民国期间。图七:松塘庙碑记
    松塘庙建在松塘不远的田畈之间。据寺中僧人介绍,此处地形为狮形山麓,背山面湖,是一块风水宝地。古色古香的高大庙门庄严肃穆,美观大方,庙门正上方镶嵌着“松塘庙”的匾额。大门两旁伫立着两只石狮子,大门上的对联立意含蓄,书法清秀。上联是“南海驾慈航普渡众生人登觉岸”,下联是“西方悬佛日光照万姓庇钧天”。图八:松塘庙内的清朝献牛木牌记
    庙内庭院宽敞幽深,典雅幽静。寺外有一土地庙,不足十平方米,供奉着土地公公与土地婆婆像。这里香烟缭绕,烛火长明,每逢阴历初一、十五,求签问卜、祈求保佑的香客更是络绎不绝。图九:松塘庙前清朝至民国期间的古香炉
    据村民和寺里僧人介绍,松塘庙建庙前,曾建有土地庙,土地庙前有两块碑,老人带着卒子去往土地庙,卒子发现这是一块亭柱碑刻,这两块碑刻应该是晚清至民国时期的庙亭、或桥庙等亭前的柱础石,上有阳刻内、外两幅对联。图十:松塘庙前土地庙里的“告示”
    碑不知何时被拖到附近的田间架桥使用,数年前,由村民挖出并移送到松塘庙前的土地庙使用。村民介绍,二千年左右,村里的老书记在土地庙里曾写“告示”,因碑上字迹模糊,无法辨析,请路过文化友人能够根本字迹将这两幅对联对出来。图十一:松塘庙前土地庙前古石柱对联
    村民说,这十多年间,村里路过数以千计的人,看过无数,终没有人能够破译出这两幅对联。卒子用水泼洒在石柱上,经过仔细辨析和研判,将其中一幅对联的重要一个字进行仔细分析,得出外联“宝”、“资”字答案,最后确定为“资”字,得到围观的三、四位老村民的点赞。图十二:松塘庙前土地庙二幅对联十多年间无人能破译
    再经过仔细研究和分析,卒子根据下联,最后认为这幅对联上联应该是“乾坤资化育”。当时,几位村民拍手称高人,让卒子非常难堪。在村民的建议下,卒子将破译的对联,用毛笔写在土地庙上。图十三:松塘庙前土地庙上石柱约为晚清至民国期间
    再经过仔细辨析,卒子根据下联“洪休降百祥”,想起白鳍豚天桥一家卖蜂蜜的小店家门上有一幅对联,“……降千祥、……纳百福”,据此分析,结合石碑上字迹“……光*祀”,卒子结合碑上模糊不清的“心字”底,最终得出“惠化光千祀、洪休降百祥”。得到一位老村民的认许。他说,他二十多前年还记得好像是一个“惠”字。图十四:古亭石柱局部
    经过与村民的共同努力,卒子最终破译了土地庙前古石亭柱的两幅对联,更重要的是经过卒子的行动,去带领安庆更多喜爱文史的朋友加入到保护安庆文化遗产当中来。图十五:破译出来的对联卒子写在土地庙壁上
    经过长达二十多年的努力与研究,现在的安庆地区,研究地方文史的朋友日益增多,让安庆的文化传播多了更多新鲜的血液,让安庆的文化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新格局,为此卒子将继续努力,为宣传安庆鞠躬尽粹、奋斗终生。图十六:欢迎广大安庆文史爱好者走出户外共同为保护安庆文化遗产努力
(本篇完)
2018-03-19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3-20 12:42:42 | 显示全部楼层
鹞落坪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军政旧址——卒子走遍安庆
鹞落坪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军政旧址
——安庆近代革命系列
第146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包家乡鹞落坪村的一处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军政旧址。图一: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军政旧址

    鹞落坪村位于包家乡西南部,全村由原鹞落、美丽、道中三村合并而成,村址设在鹞落组。鹞落坪曾是鄂豫皖三年游击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和皖西特委机关驻地,被誉为“红色鹞落坪”。鹞落坪村境内山高林密,层峦叠障,山脉纵横,属大别山主峰分水岭主段,千米以上山峰三十多座,最高峰为南部的多枝尖,海拔1721.2米。图二:航拍聂家老屋
    鹞落坪距岳西县城六十公里的,因地形险要、峰顶有块巨石如鹞子而得名。在这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坐落着红二十八军军政旧址———聂家老屋。旧址四周青山绿水,景色秀丽。为弘扬红二十八军坚持鄂豫皖的丰功伟绩,是安庆地区一处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三:红二十八军军政旧址及老照片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十一月,中共鄂豫皖省委按照中央军委的指示,率红二十五军北上长征,撤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二月,省委常委、皖西北道委书记高敬亭在岳西县凉亭坳重建红二十八军,继续坚持大别山区的武装斗争。图四:红二十八军军政旧址门头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六月,中共皖西特委迁驻鹞落坪。不久,高敬亭率领红二十八军在转战途中进入鹞落坪,并在此建立根据地。此后,红二十八军在鹞落坪建立了便衣队,开设了红军棚、红军山林医院、被服厂、小型修械厂、交通站和红军商店。图五:红二十八军军政旧址简介
    在艰苦卓绝的鄂豫皖三年游击战争中,红二十八军在人民的大力支持下,以不足二千人的兵力,以岳西县鹞落坪游击根据地为中心,转战于鄂豫皖三省的四十五个县,与敌发生大小战斗243次,牵制敌正规军最多时达六十八个团,约17万人,歼敌18个营、15个连和大量反动民团武装,粉碎了敌人的反复“清剿”,有力地支持了主力红军的长征,配合了南方其他各省红军的游击战争,做出了被毛主席称为“很不容易、很了不起”的贡献!图六:红二十八军军政旧址
    这是一支打不散、拖不垮的红军部队,他们是党的好孩子,是最最可爱的人,他们让革命红旗在大别山上高高飘扬。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7月,遵照中共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文件精神,红二十八军和国民党军政当局在岳西县达成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协议。1937年8月,高敬亭率领红军撤离鹞落坪,后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图七:红二十八军军政旧址内的修械所与林维先卧室
    回眸历史,岳西的革命征程阐释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战争伟力之最深厚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历史不会忘记:三年游击战争中,岳西人民为配合掩护红28军做出巨大牺牲,革命战争期间仅县委书记就牺牲了5人;1943年,那时岳西群众生活贫苦,但仍然节衣缩食积极捐献,购买了一架飞机取名“岳西号”支援前线作战……图八:聂家老屋堂屋
    红二十八军军政旧址——聂家老屋,现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包家乡鹞落坪村。该老屋坐东朝西,房屋13间,建筑占地面积372平方米。平面为一进两厢三合院式布局,双坡屋面,悬山顶,小青瓦,夯筑墙,三合土地面,这类房屋为当地农户普遍采用,具有地方代表性。图九:聂家老屋堂屋牌位与聂长和卧室
    1935年夏,高敬亭率红二十八军转战至此,见这里地形有利,群众基础好,决定在此建立根据地。随后,在地方党组织的配合下,成立了红军便衣队,创建了山林医院、红军被服厂、小型修械所和红军商店,这里逐渐成为红二十八军大本营。图十:红二十八军军政旧址内的卧室
    红二十八军军政旧址是红二十八军坚持三年艰苦卓绝游击战争的重要物证,同时它又是红二十八军与岳西人民鱼水情谊的见证,因此,保存它就是保存了这段红色的记忆,意义重大。图十一:红二十八军军政旧址内的照片
    据聂氏谱载,主人聂在忠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由太湖河图(今岳西)迁入此地,当时仅有茅屋三间。后由于人口增多和条件好转,又重建瓦屋九间,即现有规模。之后一直由其后人居住,但保存状况较差。图十二:红二十八军军政旧址局部照片
   2007年初,岳西县政府对旧址进行了修复,并在内部进行了复原陈列。同时,在旧址对面新建了红二十八军纪念馆和中心广场,将这里建成我县独具特色的红色景区,2009年4月正式对外开放,红二十八军纪念馆专门管理景区一切事物。目前红二十八军军政旧址是全国三十条红色精品旅游线路和一百个红色经典景区之一,是国家AAA景区。图十三:军政旧址
    红二十八军军政旧址主要分为三大块,分别为:红二十八军展馆、聂家老屋和中心广场。今天卒子介绍的是聂家老屋。东堂屋主间为红二十八军会议室,三年游击战争期间,高敬亭曾多次在此召开部队将领、地方党组织和便衣队负责人会议,讨论工作,指挥战斗。图十四:聂在忠卧室与高敬亭卧室
    高敬亭的卧室就位于东堂屋的右耳室,高敬亭原名高志员,1907年8月出生在河南光山县(今新县人),皖西红二十八军的主要领导人,在大别山三年游击战争中,高敬亭常率领部队来鹞落坪,多数情况就住在这间房子里。1939年6月24日被错杀于合肥青龙厂。图十五:红二十八军军政旧址内的红军商店与红军药店
     正堂屋左耳室是红28军特务营营长林维先的卧室。抗日战争时期,林维先担任新四军四支队参谋长、副司令员。建国后曾任浙江军区司令员,南京军区、武汉军区副司令员。老屋内部还复原了红军商店、红军医院、红军修械所等革命遗址。图十六:红二十八军军政旧址内的修械所
     红二十八军展馆占地二千平方米,建筑面积八千平方米。展馆主要以红二十八军的发展历程为主线,全面介绍了红二十八军的三次组建、转战鄂豫皖、岳西谈判、七里坪整编等重大历史事件,集中展出相关的文物、文献、照片及其他资料五百余件,再现这支英雄部队的光辉伟绩。图十七:红二十八军军政旧址
(本篇完)
2018-03-20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3-21 15:33: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朱檀四百年古柿树——卒子走遍安庆
朱檀四百年古柿树
——安庆古树名木系列
第146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肖店家乡朱檀村的一棵四百年二级古树古柿树。图一:四百年古柿树局部

    今天卒子介绍的这棵柿树,距今已经四百多年,倒推时间约为明朝时期,明朝时期的古柿树位于桐城市肖店乡朱檀村一池塘边,树高约二十余米,主干胸围一百多厘米,树龄四百多年以上,至今仍枝叶繁茂并且年年开花结果。图二:四百年古柿树保护牌
    该树相传为明朝所植,因树龄古老又生机盎然,被当地群众称为“仙柿王树”、“神柿树”。不断有迷信群众来此树下求神问安。图三:四百年古柿树全貌
    因该树阴宽阔如盖,树下凉风习习,所以每到夏天,全村老幼争相来树下乘凉休闲。一到秋天,枝头柿果累累,大如拳头,红如灯笼,树叶经霜后变得火红一片,煞是好看。图四:四百年古柿树局部
    该明朝古柿因古老不衰,且能正常开花结果,具有重大研究价值。不断有安庆的林业部门及专家前往,并进行基因方面的研究。当地政府和村民常以有这棵“仙柿王树”而骄傲,目前此树已定为二级保护树木。图五:四百年古柿树保护牌
    这棵生长的四百多年树龄的古柿子树,虽历经风雨却依然枝繁叶茂,更令人称奇的是,这棵古柿树今年还结出了上千斤的黄澄澄的柿子。图六:四百年古柿树局部
    古树长得高大挺拔,比一旁的楼房高出了一大截,树干粗壮,两个成年人才能合抱。树枝上结出了无数个大大小小的柿子,就像是一个个小巧的红灯笼十分喜人,树皮上的青苔以及龙鳞般的疙瘩显示出树龄已经不小了。图七:四百年古柿树周边村民与古树对比
    据此树周边村民介绍说,他的祖辈明末清初从移民过来时就已经有了这株柿子树了,肯定这个树在我们祖祖以前就有了,但是不晓得有好多年,根据这几代人来推算,可能是四百多年以上。图八:四百年古柿树局部
    据了解,柿子树是落叶乔木,一般结果期在一百年左右,四百多年树龄极为罕见。村民们告诉记者,这株柿子树平时并没有人管理,实在令人惊奇,虽然每年挂果很多斤,而且到了成熟期都还有千斤多的果子,“比糖都甜,好吃的很。”图九:四百年古柿树局部
    这是棵有故事的古柿树。古柿树有着四百多年的历史,枝叶繁茂,年年结果,夏季柿树成为天然凉棚,成为群众在树下纳凉吃饭的好去处。该树树高二十余米,胸围一百多厘米,冠幅一百多平方,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古树,现被桐城市人民政府列为古树名木重点保护名录,挂上了保护标牌。图十:四百年古柿树局部
  历经岁月的浸蚀和磨难,这株古柿树的主干部分出现了空洞,柿树曾受到很大损伤,目前柿树的根部部分有朽腐较为严重,有时树叶出现了枯黄。图十一:四百年古柿树局部
  古树每年结果,树头稀疏挂着的柿子,任由鸟雀啄食。卒子曾介绍过很多次安庆各县市区的古柿树,像肖店乡这棵古柿王树却是不多。图十二:四百年古柿树
    据记载,肖店乡过去这个庄穷人多,日子较为清苦。加上战乱、病灾、饥荒等因素,人口流失比较严重。现在,幸朱檀村民的日子过得像非常的幸福,这棵树也反映了农村发展变化和人民群众逐步走向了幸福生活的历程。图十三:四百年古柿树
(本篇完)
2018-03-21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3-22 14:36:4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中街上的江家老屋——卒子走遍安庆
老中街上的江家老屋
——安庆古宅系列
第146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晓天镇,晓天镇与安庆市岳西县一山之隔,这条老街多数百姓都是由安庆地区迁移而去,所以卒子也将本地纳入走遍安庆的范围,卒子曾于2016年5月28日,在《卒子走遍安庆》第970篇文章时介绍过晓天老街。图一:云雾缭绕的大别山

    在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西南的大别山深处,有一个古老的小镇晓天镇,它与安庆市岳西县一山之隔,其中的老街有着三百多年历史,至今古韵犹存,青砖灰瓦、雕梁画栋、古色古香,是皖西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徽派古建筑群。图二:江家老屋大门
    六百多米长的集镇老街,始建于元朝,成形于明清时期,建筑为徽派风格,雕梁画栋,小灰瓦,马头墙,卵石街面,风格自然古朴,清净优雅。今天卒子介绍的江家老屋就在老中街上,为一处典型的徽派建筑,高大的马头墙。图三:纹满寿纹和奎纹的石柱础
    据了解,老中街上的江家老屋,具有二百多年历史,是清朝中期的建筑,至今古韵犹存,青砖灰瓦、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其中横梁部分基本是当年的原物,是皖西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徽派古建筑群。图四:老街上江家老屋的马头墙
  据载,当年的晓天老街街市繁华空前,山东、江浙等地的商贾云集于此,有江源泰、董德泰、德生和、程济堂、姚隆顺、晓春园六十多家商号,经营的商行有丝绸、制伞、药店、油坊等。部分商品是安庆地区通过岳西县等地经翻山越岭才运到老街的。图五:江家老屋的木柱与天井
    老街中街道宽三米,旧时的路面,鹅卵石铺成、车辙深凹,因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现下设排水管道,路面被青石板、灰色扁砖代替。图六:清朝巨大的木柱与横梁
    临街两边大大小小的商铺,还保留着原来的风格,门前的台阶,一扇扇陈旧的木门、木窗,木板拼成的柜台,木制的阁楼,伸向街心的飘檐,高高的马头墙,传统工艺的蒲扇,已经在市场上销声匿迹的桐油、铁匠铺,把人们带进久远的时代里。图七:江家老屋的青石门框
    老街街中有一座豪华的建筑,江家大屋,也是今天卒子介绍的老屋。江家大屋采用“独梁厅”,穿堂“七进六厢”,每进深十米、宽八米,砖木结构,桁条梁柱用材均为斗粗的江西河杉,屏风、立柱、窗棂各种图案。图八:天井
    老屋中间是天井,目前已被水泥密封起来。第二进,一支独木脊梁承托三间,可谓独木撑万斤。据史料记载,此系清朝乾隆初年,江氏先祖投资兴建。在抗日时期,江家大屋作为安徽省第七临时中学的教学区和大礼堂,有着光辉的历史、红色的记忆。图九:老街一角
    晓天老街有着一道道风景。马头墙,其实是防火墙,这是出自民间的智慧。古时候,街巷狭窄,房屋大多是砖木结构,一旦有哪家失火,这种高高耸立的马头墙就可以起到防止火势蔓延到隔壁人家的作用,也为救火赢得了时间。图十:墙角的图绣
    江家老屋据说始建于明代末期,由江氏人士出资营造。因历代修缮,整体建筑基本上失去了明代特征,现存建筑为清代光绪年间旧构。图十一:江家老屋局部
    江家老屋建筑又在一进门厅使用了青石拼图门框,当年使用分段施工比较少见。建筑坐北朝南,三个厅堂占地面积约上百平方米。图十二:江家老屋的天井
    房屋采用抬梁穿斗式结构。中厅八柱落地,柱础有方形与肩头形两种。在方形柱础上凸雕“寿”与“奎”纹图,形象饱满、生动。图十三:江家老屋的局部
    从江家老屋迈步进门,穿过黑黑的走廊,是个宽阔的天井。这个天井有些奇特,天井里不是一个门,而是左右各有一道门,从两个门进去,又是一进院落。江家老屋与安庆很多地方的老屋一样,经过了岁月的洗礼,如今已经残破不堪,与老街一起成为新兴的文化景点。图十四:或是石柱础
(本篇完)
2018-03-22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合作|人才招聘|手机APP|Archi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