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E网

搜索
楼主: 过河卒子

[老城旧巷] 安庆古道、古石刻、古坊等系列(精神图腾有渊源)

  [复制链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3-10 11:37:03 | 显示全部楼层
宜秀区杨桥镇宣店社区观音石古道与观音石——卒子游记
宣店观音石古道与观音石
——安庆古道与风景系列
第170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宣店社区观音石古道与观音石。您的支持请给予评论!

   安庆宜秀区杨桥镇有六座观音石像,分别是龙山观音石、宣店观音石、宣店大观音岩、宣店小观音岩、仓房村观音石,这六座观音石像卒子历年十五年,全部找到,并通过走访乡亲,记载档案,现整理出来通过网络介绍给全国网友。
   为什么一个小小的杨桥镇就有六座以观音菩萨命名的石像?这就要从远古的明清两朝移民说起。历史几经沧桑兴衰,几经战火和灭法的洗劫,观音石留存下来,山不在高,有仙侧灵。
   在安庆这片土地上,如今都已很难找到彻底的原始居民,宜秀区杨桥镇的宣店,在宋朝时就宣姓居民而有地名。此后由于战乱、地方叛乱,外族入侵等等灾难、带来的地方人口锐减,明朝初期江西移民通过江西瓦屑坝等地乘坐小舟迁到长江北岸的安庆地区。
  这些迁到安庆地区的移民多是扶老携幼、远途跋涉,他们选择高山寄居,有资料记载,仅明朝洪武廿二年,迁江西饶州、九江府移民27万人到安庆府,20万人来自瓦屑坝。现居宣店社区山间的原楼堂组就是一支移民的后裔。

  周六,卒子与朋友在宣店社区山间寻找村民世代传颂的一座石像,从某些角度看,石像特别像“观音”,还有点像古代官人。今天,卒子让拍摄的图片让全国网友一睹这座“观音石”的真容。
  在宣店社区的一条进山的山道上山,这条山道百姓说有六百多年历史,望着被踩着光滑的石板时,不禁对远古时迁到安庆的移民产生几份怜悯。
  顺着古道,约走八里地,绕过几个山岗,远远望去在一个山坡间,一块石头醒目地矗立着,远远地看是一个人像,稍微细看再加点想象力,就会与“观音”或官人联系起来。
  这是一块巨石,高约三十多米,宽约八米左右,最上面是经过数亿年风化的圆形石盖,远远望去果然极像一尊观音石像,挺身直立,好像穿着长袍,隐约还能看到“面部表情”。
  据山下的百姓说,每到观音诞生日,或是一些重要日子,当地百姓都有上山祈祷的传统。这块大石头一直都在,它受到远近百姓的“膜拜”。从它的前、侧观看的确有点像“观音”。
  观音石古道是一座有着五、六百年的古道,它下接宣店社区,上到上楼堂,再向上就是大龙山的三乡尖,它与不远的的龙山社区的名刹观音石寺仅有一公里多。
  观音石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它远望似飞来之石,立于天地之间。 据说,有村民不孕不育时总要到观音石下烧香磕头,祈求生育。真有求子后灵验的,为答谢菩萨,村民全家族朝拜观音石而轰动了方圆十里。观音石因此得名,流传至今。
  据记载,明朝佛风盛行,对观音菩萨的祈求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见到任何事物总要与观音相联系,观世音的灵气感化了多方众多高僧和有识之仕,共发宏愿,一时整个杨桥镇就有六座名为观音石的巨石。         
  观音石自北而望,“观音赐福”呈现眼前,只见她慈眉善目,披袍而立,站立于宜秀区杨桥镇东南部宣店的一条山岭上,地处宣店社区和龙山社区之间,因巨石酷似天然形成的像观音形象,因此得名“观音石”。
  观音石一背后巨石经过多年的地质运动,有些巨石各似形态,有一块巨石好似“神龟祈天”,从正面仰望三县尖顶,即可见神龟雄踞,背生双翼,似直冲九霄,又如昂首祈祷,祈求这一方山水平安,这就是“神龟祈天”。
  观音石背后的石壁水平垂直,岩体上部节理裂隙发育,疏密相间,属倾向节理,层层相叠的石块,斑斑驳驳的青苔,记录了它年代的久远,同时也增添了它的神秘色彩。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3-29 11: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国有集体山林界石刻
——安庆石刻系列
第171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大龙山一处国有集体山林界石刻。您的支持请给予评论!

    这是安庆最新发现的一处国有与集体的界域石刻,位于安庆市宜秀区大龙山北面。在大龙山原总铺乡北麓,面石门湖而立,距山脚约二百余米。
    这块雕刻在山坡岩体上的石刻,一边雕刻着国有、一边雕刻着集体,中间是一个箭头,而箭头的位置正处在石头的褶皱处。
    安庆大龙山,卒子曾多处介绍,也介绍了很多刻在大石上的石刻。安庆大龙山的这块巨石已经风化断为数截,刻石亦随岩石自然风化。
    国有集体山林界石刻刻石长约三米、宽二米,横书一行四个大字,带点隶书的意味。
    目前,安庆官方尚未对安庆整个地区近百年尤其是建国以后的石刻进行考证,此刻石为安庆地区原怀宁县总铺乡的界石,内容涉及大龙山国有林场与集体林场界的划定。
    这方石刻内容为“国有集体界”。雕刻时间约在一九六零至一九七八年间。据此推断,此刻石距今已有四十多年,为安庆地区常见的石刻之一。
    卒子此次新发现这处石刻。刻在一块巨石之上,此处荆棘杂草丛生,道路难行,人迹罕至。刻字处为一块磨光石面,字体干劲有力。
    总铺乡现已划入大龙山镇,是安庆地区陆、水、空交通最为齐全的城镇之一。大龙山镇原为怀宁县总铺公社,旧时为怀宁县官道驿店,历史悠久。
    建国初属怀宁县总铺区,有车津、桃元、丁家等乡,一九五五年并为怀宁县总铺乡,一九五八年成立怀宁县总铺人民公社,一九八零年怀宁县总铺公社将辖区内向阳、东风、砂桥三个大队划归十里铺公社,一九八三年社改乡,一九九二年更名为怀宁县大龙山镇。
    大龙山镇山清水秀,自然条件优越,城镇北靠大龙山风景名胜区,境北逶迤葱茏的山脉景色宜人,境南为山水皆胜的石门湖,航道直通长江,水上游览前景广阔。
    大龙山镇内且有龙王庙、大龙山禅寺和龙井等景点。镇东的“龙园景区”位于大龙山森林公园南麓,以三县尖(日照)为中心,海拔693米。
    顺着山路,能够攀爬很多山峰,这条山脊多岩、多岭,一条白龙溪顺山流下,形成几个小瀑布
    这一带有寺、庙、庵、观、塔多座,摩岩石刻多处。道观庵堂星罗棋布。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4-15 11:37:24 | 显示全部楼层
龙氏先莹与一介石刻
——安庆古墓与石刻系列
第172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的龙氏先莹与一介石刻。您的支持请给予评论!

    小龙山村地处安庆市宜秀区罗岭镇的西南边。这里,背倚层澜叠崎的龙山山脉,西临碧波荡漾的菜子湖。

    安庆巨石山生态文化旅游区座落在小龙山村境内。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自古就有“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之美誉。
    如今这里风光优美,气候宜人,民风纯朴。小龙山村占地近二十二平方公里,不久前,卒子曾到访这里,一条长长的山岗之间,有一处名为“镜子石”的凹地。
    这片凹地,有数亩地,前后左右均被山岭包裹起来,再通过一条山脊能够通到龙泉寺。在一片石头群下方,卒子无意间发现一棺古墓。古墓为山间的花岗岩碎石叠加垒砌而成。
    这是一棺龙氏先人的墓莹,距今至少已有数百年之久。墓碑为花岗岩制成,未进行精加工,上面阴刻“龙氏先莹”,未落款,没有刻时间。
    龙氏,又称龙姓,是华夏大地古老的姓氏,春秋时有龙子,战国时有魏国大将军龙贾,发祥于河南山东间地。
     据了解,龙姓主要出自姬姓,源自御龙氏、舜臣纳言龙(纳言为官名),《姓纂》及广韵等书均有记载。也有说出自子姓。商朝出土文物有商子龙鼎。后代称龙氏。

    另据了解,龙姓出自嬴姓,以国为氏。周朝出土文物有龙伯戟(伯爵),樊夫人龙嬴墓葬等。至春秋时期国尚存,后代称龙氏。见于传说。太皞伏羲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见于《左传·昭公十七年》。上古大人国有龙伯国,见于《列子·汤问》。甲骨文记载商有龙侯,《山海经》载“又东北二百里,曰龙侯之山东“。西汉初在山东设有龙侯国。
     龙氏先莹自到安庆地区以后,繁衍生息,后裔在罗岭镇一带,现存安庆市宜秀区罗岭镇小龙山村的四个状元石鼓(卒子此前已经介绍过)。这四个石鼓一字排开。每个石鼓直径约一米二,高半米余,中间留有直径约三十公分的圆洞孔,由青白色大理石雕刻而成,重约半吨。在每个石鼓的周围,分别雕刻着二龙戏珠图案。
     在龙氏先莹下方不足五十米,有一块巨石,巨石上刻有“一介”石刻。
    “一介”石刻,刻于解放以后的六十年代前后,为附近百姓分山之界。
     安庆大龙山、小龙山周边与山上,有着数百计的山界、田界,为有效区分邻里之间的界线,有了在石头上刻界的传统,此前卒子已经介绍过很多。
     据了解,清朝嘉庆年间的状元龙汝言就是龙氏后裔。龙汝言,字子嘉,安徽安庆市宜秀区罗岭镇小龙山村人,清朝嘉庆十九年(一八一四)状元。
     在给清朝嘉庆皇帝编校《高宗实录》时,未能尽心尽责,将高宗纯皇帝的“纯”字误写成“绝”字未能校对出来。从而受到严厉处罚。因为他才智平平,一生没有多大的政绩!龙汝言的书法作品不多。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4-25 08: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石桥冲古道
——安庆古道系列
第173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卒子在叙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观众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的石桥冲古道。

    菜子湖之滨,鱼米之乡。茫茫小龙水,良田、渔滨。小龙山三冲自古属安庆管辖,民风淳朴,豁然于山川之间,罗岭之境,下通安庆府,上接桐城县,素有官道相连。
    前不久,应政协黄副主席邀请,谈话间问询安庆的古(官)道,自汉唐以来、明清之际,安徽境内经过南北方向经过桐城县到达省城安庆府的官道就有不止一条。
    如今这些古道淹没在时光之间,今天卒子再向大家介绍一条三冲之间的古道,它从罗岭镇翻越之后能够到杨桥镇,是一条两地百姓交通要道,已经有数百年历史。
    石桥冲古道地处小龙山之中,这里古称三冲,古时道路,或翻山越岭,或依山傍水,多为羊肠小道。这些古道逐步形成各地出境通行的古驿道,明清时期,货运发达,数乡百姓将货物通过肩挑背驮运到安庆府。
    石桥冲位于桐城市(县级市)罗岭镇小龙山北坡蒋湾子东边,是大、小龙山周边有人居住的最长山冲,石桥冲深入小龙山大约四里,冲内有百户农家散布在溪流两岸,五六座大大小小的石桥架设在溪流上。
    石桥冲地名或与溪流上的石桥有关。石桥冲最深处分岔为三个无人居住的小冲,三股溪流汇聚成潭,这潭水为解放后蓄水为潭,原三冲仅一条山溪向外。
    解放后此处修建了一座水库,人们称之为三冲水库。石桥冲自古就人丁兴旺,据了解现在的罗岭乡在1957年前由三小乡组成,即罗岭乡、石桥乡和华潭乡,可见石桥冲是很知名的。
    经过卒子实地考察,从水库西岸一条翻山小路只需要半小时就可以到大陡岭,不过现在上山砍柴的人少了,小路长满了柴草,可能很难走过去。
    古时,从桐城邑练潭到安庆府走的山道,就是通过石桥冲翻越大龙岭,再从大龙岭到宣店的大湾,然后沿石塘湖、白泽湖往安庆府,这是安庆周边一条重要的古道。
     石桥冲古道盘旋蜿蜒若游龙,在小龙山间绵延,古道时隐时现于古松、翠竹、碧溪之间,山中岭头便成了龙脊。
     这些条古道可以称之为是罗岭百姓与外界联通的生命线,有着悠久的历史沉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是桐城百姓勤劳智慧的历史见证。
     石桥冲古道自罗岭镇西行十华里,经茶场、宣店、至杨桥镇。全长约二十里,是古代杨桥与罗岭一条重要的交通干线。此道境内大部分路段用石块铺筑,多年失修、洪水冲刷,现仍保存部分完整路基。
    石桥冲古道为安庆府往桐城县的捷径,路宽六尺,石块路面。最高处海拔约四百米。
    三冲地处山际之间,解放后这里种满绿茶,古时百姓翻山越岭,像这条山道,古时百姓天未全亮即挑担顺着山谷、山脊为道,踏在长满厚厚的青苔的古道上行走,古道探幽之百年沧桑尽在石桥冲古道。
     沿着三冲河谷前行,绿树成荫,苍翠欲滴,穿过一片树林,约行一小时,穿过一片林场,昔日的热闹场面已不复存在,除了残璧断垣、荆棘丛生之外,留下的只是历史的厚重。
    如今,石桥冲已经淹没在城镇的浮尘和喧嚣之间,在这片古老而又陌生的大地上,一路探寻为之迷恋的河滩。
    再向前就是岭头,翻越岭头即到杨桥镇宣店村境内,安庆古道,发现并保护,让《走遍安庆》发现更多安庆地方文史让读者知晓更多,一起翘首以盼吧。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5-5 12: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妙道山祖师洞石刻与石滴仙脂
——安庆石刻与秀美风景系列
第174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的妙道山祖师洞石刻与石滴仙脂。

    妙道山位于大别山南坡余脉青四山脉的主要山峰,其主峰聚云峰海拔1465米。
    妙道山由聚云峰、祖师峰、紫柳园、南溪源、龙门峡谷五大景区组成,今天卒子介绍的祖师洞位于祖师峰半山腰。
    妙道山位于安庆市岳西县西南部,是岳西县茅山、店前、河图三乡镇交界处。民国以前这三个乡均属于太湖县管辖。
    妙道山属典型的中山地貌,山势呈双狮环抱之形。主峰聚云峰,海拔1465米,是岳西县六十九座千米以上高山之一。
    妙道山位于岳西西南部,由妙道山、鸭嘴石、黄柏山而組成的环形山脉,峰峦叠嶂,山环水绕,是安庆地区为数不多的自然风光与历史厚重的地方之一。
    妙道山集雄、险、奇、秀于一体,汇林、瀑、峡、洞为一处。卒子一共到访六次。由聚云峰、金璧禅寺(卒子前期已经介绍)、紫柳园、南溪园和龙门大峡谷五大景区构成。下图为祖师洞。
    天生石镜、仙憩遗踪、飞来玉榇、地下宫殿、石船覆杯、雨后晶帘、九曲飞翠是不错的景点;天书崖、点将台、猿人石造型逼真;下图为常年香客到此处祈拜。
    妙道山一年四季景色各异:春来百花齐放,夏季绿波荡漾,深秋层林尽染,冬季银装素裹、还有那看不尽的云海、日出、彩虹与佛光。妙道山祖师洞旁还有一个小洞,传说当年此洞为熟食就餐地方。

    妙道山不仅自然风光优美,还有着厚重的文史。常言道:“天下名山僧开拓”,妙道山亦不例外。据史料记载,唐朝以前这里就有修行的僧人生活痕迹。现祖师洞壁有明朝石刻一方。
    晚唐时期,有一高僧,法号义玄(公元867年——?)俗名*霞,由浙江西天目山(今临安市境内)来妙道山结庐修行,传道讲经,时人尊为临济祖师,而其开创的佛教禅宗南宗南岳系临济教派,至今仍宗风不衰,远传海外。
    义玄祖师到妙道山后,见此处山型别致,寻觅半山腰有大小两洞,大洞能容三十人,小洞能容二三人,便在此处修行,传道讲经。后人称此山为祖师峰,此大小两洞为祖师洞。后人为纪念这位开山鼻祖,将背后这座山峰取名为“祖师峰”又名祖师尖,将他在半山中参禅打坐的石室取名为“祖师洞”。
    唐朝宣宗李忱大中十五年(即公元861年),义玄祖师在祖师峰山脚建金璧禅寺,开创佛教禅宗重要一支临济宗,世人称为临济宗祖庭。因临济禅术高妙,乐善好施,其弟子及信士均推崇备至,誉其道行为 “妙光善道”,故此山得名“妙道山”。
    “祖师峰”半山的“祖师洞”石室壁上的石刻,经过卒子仔细辨析,大致文字为“居士蒋庆萧于大明崇祯五年重修,性经,石匠祥”等字样。据卒子推测,明朝末期,一位五河乡河南村蒋庆萧的居士到此重修祖师洞前的茅屋,但于到此烧香祈福的香客躲雨避阳,由一位叫详石匠刻在祖师洞壁。此处文物至今未列为文保对象,多少有些遗憾。

    祖师洞旁有一眼小井,是祖师取水饮用的地方。井水从细如丝线的岩缝里渗出,本来洁净而透明,润在石壁上,却是一片殷红;
    祖师门建于山脚的石阶上,祖师洞位于半山腰。据《潜山县志》记载,是临济祖师进山时寓居修道之处。经过卒子仔细观察,石壁上透出的类似血迹般的物质,可能是青苔的一种,数千年来变异形成如今的血迹一般的痕迹。
    仿佛是从石缝滴出点点胭脂一样,所以古人称为“石滴仙脂”,是妙道山一景。从祖师洞能够看到对面的聚云峰山腰的鸦嘴石,又称纱帽石。
    祖师峰为妙道山第二高峰,能够看到图河镇的明堂山,祖师峰海拔1432米,四周群山簇拥,薄雾翻滚,如笼轻纱,风景秀美。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5-20 07:59:30 | 显示全部楼层
衡臣功德碑
——安庆石刻石坊系列
第176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县级市)张廷玉墓前的两块巨大的功德碑。

    张廷玉(1672年10月29日至1755年4月30日),字衡臣,号砚斋,安徽安庆桐城人。清朝杰出政治家,大学士张英次子。
    在清朝安徽安庆府桐城邑张氏家族中,张英、张廷玉、张若霭,祖孙三代,侍值内廷,颇受康、雍、乾三帝的青睐,可谓“合家顶戴”,满门朱紫。尤其张廷玉,“登朝垂五十年,长词林者二十七年,主撰席者二十四年,凡军国大事,奉旨商度”。其门生故吏更是数不胜数。
    张廷玉于清朝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考中进士,授为翰林院庶吉士。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张廷玉授翰林院检讨,开始担任《亲征平定朔北略》的纂修官。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四月,入值南书房。康熙帝召他至畅春园,询问其父张英致仕居家近况。奉旨侍值南书房,特旨带数珠,著四品官服色。“辰(早七时)入戌(晚九时)出,岁无虚日。塞外启从,凡十一次,夏则避暑热河,秋则随猎于边塞”。圣祖车驾远巡遍历蒙古诸部落,“穷边绝漠,余(廷玉)皆洱笔以从”。张廷玉身居内廷,承袭父业,“久持讲握,简任机密”。

    清朝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后,多次随康熙南巡及巡行蒙古诸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六月,张廷玉母亲离世。九月,父亲张英离世。服阕,仍原官。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二月,充会试同考官。四月,授司经局洗马,兼翰林院修撰。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十二月,充经筵讲官。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十月,充武英殿试读卷官,十一月,充纂修《省方盛典》副总裁官。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五月,授刑部左侍郎。次年授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士。康熙六十年(1721年)二月,身任刑部右侍郎的张廷玉奉旨与都统耗赖等赴山东稳妥地处理了盐贩王美公等“聚众劫掠屯庄”案。六月,调吏部左侍郎。他“绝苞且,杜请花,锉玫肃然”。张廷玉涉政不久,他的才能已经渐渐施展出来。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康熙帝驾崩于畅春园,皇四子胤禛入承大统。经过二、三十年的艰苦激烈的奋争,胤禛深觉皇位来之不易,为了实现自己夺得皇位的夙愿,大力扶植和培养自己的势力。胤禛曾说:“为政以得人为要,不得其人,虽食法美意,徒美观听,于民无济也。”于是,慎选张廷玉作为辅佐他筹划军国大政的主要助手。
    张廷玉在《澄怀主人自订年谱》中记述了胤禛相中他,并对他赋予厚望。一是他“学问优长、气度端凝、应对明晰”,有才干。二是他为自己恩师张英之子。这对胤禛来说是日后难得的贴己之人。圣祖新逝,胤禛登极,即命张廷玉兼学士衔,协同翰林院掌院学士阿克敦等办理大事典礼翰墨,供几筵祭告文字。康雍之交,政务殷繁,谕旨每日下数十次,皆由张廷玉承命应办。若有紧急奏事,胤禛令他入大内,口授大意,或于御前伏地而书,或隔帘授几。稿就即呈御览,“精敏详瞻,悉当圣意” 。同年十二月,特旨授礼部尚书,并指出:“朕再四思维,非汝不克胜任”。从此,张廷玉跻身于枢臣之列。
    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张廷玉复值南书房,与朱轼等人同为诸皇子师傅。四月,任顺天府乡试主考官。雍正帝嘉其公慎,加太子太保。八月,署理都察院事,兼管翰林院掌院学士事。九月,调任户部尚书。十月,张廷玉任四朝国史总裁官。
    清朝雍正初年,清廷在西北对蒙古准噶尔部大举用兵。由于两路大将军用兵失机,准部叛兵屡扰边境。雍正帝心情焦劳,频繁指授方略。张廷玉“日侍内值,自朝至暮,不敢退,间有待至一二鼓”。雍正六年(1728年)三月,晋保和殿大学士。不久又兼管吏部尚书事务。
    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雍正在隆宗门开始设立军机处,命张廷玉与怡亲王胤祥、蒋廷锡领其事。雍正帝将军需一应事宜交怡亲王胤祥、大学士张廷玉、蒋廷锡密为办理。之后,雍正帝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侍值者多虞泄漏,“始设军机处于隆宗门内,为承旨出政之总汇”。张廷玉拟定了办理军机处的规制:“诸臣陈奏,常事用疏,自通政司上,下内阁拟旨;要事用折,自奏事处上,下军机处拟旨,亲御朱笔批发”。
    应当说,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其主要制度都是张廷玉所筹划的。正是从这时起,大学士“必充军机大臣,始得予政事,日必召入承旨,平章政事,参与机密”。张廷玉不仅典掌军机,又兼理吏部、户部要职。总裁乾隆《吏部则例》等典章制度,对清朝政治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清朝雍正十二年(1734年)七月,雍正帝特召两路领兵将军返京,与王公、满汉文武大臣共同商议,博采众论,详慎筹划。和硕康亲王巴尔图主张两路士兵已驻扎边陲,叛军的地势情形俱已深悉,粮草、马驼、军装、器械,无不预备整齐。乘此北路、西路“约会齐进,并力歼除”。当时力主用兵者居多。而张廷玉坚持遣使宣谕,并起草奏疏一稿,随其签名的大臣有十余人。雍正帝最终降旨采纳了张廷玉遣使宣谕的建议。尽管对准部的作乱最终还是用战争来解决问题,但张廷玉的言论对雍正帝的影响是很大的。
    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病危。临终前,张廷玉与庄亲王允禄、大学士鄂尔泰等同为顾命大臣,遗诏他日以张廷玉配享太庙。
    清朝乾隆元年(1736年),张廷玉再次奉命为皇子师傅,仍兼管翰林院事。二月,乾隆帝亲谒景陵,张廷玉与王大臣留京总理事务。自此以后,皇帝每逢巡幸,张廷玉总是留京总理事务。乾隆帝还总是将他留京总理朝政,夜宿紫禁城,并典试科举,选拔人才,考察荐举官吏。
    张廷玉虽政务繁重,因学间深通,还荣膺雍乾两代皇子师傅;兼任编纂《清圣祖实录》、《明史》、《大清会典》、《皇清文颖》、《清世宗实录》、《玉碟》等重要典籍的总裁官。
     清朝乾隆二年(1737年)十一月,授总理事务大臣,加拜他喇布勒哈番,特命进三等伯爵,赐号勤宜。乾隆三年(1738年),乾隆帝将临辟雍视学,举“三老五更”古礼。张廷玉上疏指出,“待人行,事因时起”,古礼不可行。同年,罢总理事务之名而以大学士掌机要。
    乾隆十五年(1750年),皇长子永璜刚去世不久,张廷玉再次请求归乡,激怒了乾隆帝,罢配享,免治罪。随后归去。后来又因四川学政编修朱筌坐罪,命张廷玉尽缴颁赐诸物。乾隆二十年(1755年)三月二十日,张廷玉卒于家中,享年八十四岁。
    张廷玉病卒后,乾隆帝命大臣按高规模葬礼为张廷玉下葬,并为张廷玉立功德碑,功德碑碑高约三米五,宽一米,上蛟螭,下赑屃。
    其左侧功德碑蛟螭处阴刻四个篆体“***文”、右侧功德碑蛟螭处阴刻四个篆体“而恩喻祭”,因文革破坏严重,功德碑被毁,现存极少部分文字,“遐龄……綍遥,翼享……枢之老,闻乎”字体均采用阴刻正楷,为安庆地区规模最高的清朝墓葬。
    张廷玉卒后葬于龙眠山,后人将他葬在双溪村的蒲庄西半山腰的“凤形地”,其墓由当时风水先生花数年才找到的位置。据说,先有龙眠山,后有宰相坟。乾隆帝最终仍遵清世宗遗诏,命配享太庙,这也是清朝二百多年历史上唯一一位入太庙的汉人。
[size=0.83em]127.jpg (422.95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1 分钟前 上传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收听

0

听众

7

帖子

E粉新人

注册时间
2019-4-20
精华
0
发表于 2019-5-21 06:16:4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睡睡睡觉睡觉睡觉睡觉睡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5-30 09:33:20 | 显示全部楼层
龙泉寺龙泉
——安庆古道古井系列
第176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龙泉寺龙泉。

    安徽省安庆市龙泉寺是大龙山主要游览区之一。位于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花山村境内,离市区有二十里路。
    龙泉寺大龙山主要游览区之一。位于安庆旧时花山乡境内,龙泉寺内供有观音佛像,寺周围有大鹏迎客、翠薇亭、木鱼石、雀舌黄杨(树龄百余年)、龙角、龙骨、龙门、龙泉八处景点和宋、清碑刻各一块。
    龙泉寺北面六里处为鲍冲湖,湖水清澈见底。湖中有小岛,方圆五十亩,岛上绿树成荫。湖东有山,其峰肖似五指,名五指山。
    龙泉寺位于在安徽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境内,寺庙虽不大,在清末却是安庆三大古寺之一。
    龙泉寺依山而建,历史悠久,山门左边有三个泉眼,名曰“龙泉”,又名“龙井”,泉水甘甜。
    据桐城县志记载,龙泉寺建于宋朝(一说为明朝),清朝康熙、咸丰年间多次重建复新,其时殿宇辉煌,香火鼎盛。该寺曾于“文革”时期被毁,现已在原址重建。
  相传在古时,一位高官路过杨桥镇,当其经过一座名为白路山的半山腰时,突然发现有一口长宽各有1.5米的四方井,他甚是奇怪。该官员细细打量周边环境后大吃一惊,原来,在该井上方两侧还各有两个小圆井,而且小圆井上方又各有两个天然石头露出地面。
    从整体上看,四方井如龙嘴,两个小圆井如龙眼,天然石头似龙角,俨然就是一个龙头。另外,随着“龙头”望去,其后山脉蜿蜒伸曲,犹如龙身。该官员见状立刻叩拜,并后来修建了一座龙泉寺。
    全国有很多龙泉寺,仅安庆地区现卒子走访的就有三个龙泉寺,然而在安庆地区最出名的还是大龙山的龙泉寺,这个始建于宋朝(另说明朝)的寺庙,现逐渐恢复成原先的寺庙。
    龙泉寺位于海拔约三百五十米至四百米的小山山窝之间,龙泉寺一座不大的小寺庙,旧时声名显著,不少人慕名而来,有的慨然剃度,成为清规戒律的一员;有的广为布施,以尽虔诚之意。
    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龙泉寺的地理位置风水极好,这里埋葬着无数的古墓,其中有一座民国时期的金氏夫妇。
    金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六十九位姓氏,在中原和皖苏浙地区有一定的影响。在安庆地区人口中,金姓也是安庆地区的大姓,人口较多。
    金姓的姓源较多,最早的一支源于上古时的少昊帝,另一支较早的金氏出自西汉时的金日磾。除上述两支金氏外,十六国前秦时,羌族首领有金氏。朝鲜历史上的新罗国王姓金。
    五代十国之一的吴越的开国之王叫钱镠,因镠与刘同音,为避其名讳,该国的刘姓人,皆去刘字的卯头刀旁,改为金氏。清爱新觉罗姓氏多改为金姓。
    还有一系金氏是由铁木复姓所改,为元太祖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后代,出自铁穆氏宰相之家。金姓至今仍然存在“活金死刘”的传统。金姓的郡望是彭城、京兆。

  龙泉寺景区内芳树碧藤成荫,三个泉眼相通相连,秀甲皖西。金氏夫妇墓于民国期间埋葬在龙泉寺山腰处的一块土地上,金氏迁入龙泉寺附近已经数百年。
    龙泉寺为低山沟壑地貌,青山隐隐,绿水悠悠,水溢岩石,有很多讲述不完的故事。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6-11 10:26:42 | 显示全部楼层
山谷流泉“止泓”石刻群
——安庆石刻系列
第177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山谷流泉“止泓”石刻群。

    天柱山南麓不仅有佛教禅宗“三祖寺”,还有长达四华里的山谷流泉摩崖石刻,刻有唐朝至民国一千多年间达官显宦、文人墨客所题诗文四百余方。
    其中,“止泓”石刻群是山谷流泉石刻比较有代表性的一处。从石刻落款看,“止泓”两个大字是应赵希衮之请而书。赵希衮是赵匡胤第九世孙,当时的赵希衮是舒州(今安庆)知府。“宝庆丁亥”即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
    山谷流泉摩崖石刻大致分为唐朝石刻群、宋朝石刻群和元、明朝石刻群、清朝石刻群等。今天介绍的“止泓”石刻群主要是宋朝至元朝、明朝等时期的石刻。

    山谷东侧临溪石壁上刻有“止泓”两个大字,落款:临淮周虎为冀邸赵希衮书,宝庆丁亥闰五月既望,住山谷祖菄摹。“止泓”二字为特大楷体横书,雄浑矫健,雅秀遒劲,为书法艺术珍品。落款为右起四行隶体竖写。“止泓”意即“一泓清泉,渐行渐止”,可以理解为是对灵泉秀水的叹为观止。而书写此字的“周虎”是一位民族英雄。在南宋,周虎堪比之前的岳飞、韩世忠,被称为抗金名将。想我卒子先祖也是一位南宋末期抗金的名将,被封为“池州正将军”,后期卒子将再介绍孙将军墓与碑刻。
    南宋抗金英雄周虎石刻,落款中的“临淮”属今天安徽省凤阳县,那里是周虎的原籍。北宋靖康年间(1126年)金兵南犯,周家被迫渡江南下,定居常熟。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周虎在常熟出生,他自幼习诗文、喜练武、爱书法,更是生得虎背熊腰,十分威武。南宋庆元二年(1196)周虎举武科第一,之后便为出使金国的副使,后来带兵驻守和州(今安徽和县)。南宋开禧二年(1206年)五月,权臣韩侂胄不顾宋朝国力,决定北伐金国。一下子激怒了金章宗,他征集十万余人马,兵分九路南下,一路攻城略地,势如破竹。金国仆散揆领三万兵马进攻颍、寿,很快就打到和州城下。当时城中兵力不足二千,有人提议退保江西,周虎断然拒绝,在城楼上设下宋太祖、太宗神位,并慷慨陈辞曰:“吾国家守臣,一朝去此,则为奔亡之人,失节败名,生不如死,效死弗去,虽殁犹生,吾计决矣!”守城军民信心大增,无不以一当十。周虎母亲何氏得知和州危急,毅然带领孙子星夜赶往和州。周虎见到母亲十分震惊,要她立即回去。何氏却说:“如果和州失守,你殉国了,叫娘与你儿子到哪里去?要死,大家死在一起。”年迈的何氏冒着刀光剑影,带着孙子为将士们做饭送水,参战将士深受感动,士气倍增。在周虎母子三代人的感召下,和州军民同仇敌忾,英勇杀敌。先后三十四次击退攻城敌兵,战斗中杀死敌军将领十余人,连金兵右元帅石乞达也被乱箭射死。金兵屡次攻城不克,士气大受影响,只得悻悻退去。后来,宋金两国达成和议,彼此罢战,江淮一带战事暂告平息,百姓得以安宁。战后,朝廷封周虎为武功大夫,封何氏为永国太夫人,和州百姓则建造祠堂纪念周虎母子功德。
    此刻位于山谷流泉东侧崖壁。这是一幅较早反映“三农”问题的石刻,舒州太守陈棅春耕时节到三祖寺一带慰问农民,75天后因抗旱灾又到著名宫观天祚宫求雨。
    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贞元进士,授校书郎,后任国事博士。元和十五年以后任庐州刺史、舒州刺史,长庆二年(822年)壬寅游石牛古洞。所刻题名为"翱炅磷盘求壬寅年下元日习之书"、"挎储弘运上卿盘长庆二年十月廿六日馀奉处交口",均为真书,或横排,或竖书直排。还有一处唐朝十三人题名石刻,系舒州刺史李德修于宝历二年(826年)所刻。此刻楷书十五行,上下竖书成行,字径七厘米,书法遒劲浑厚。据《唐书》载:李德修于宝历时出任舒州,后任尚书,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
    山谷流泉有两宋题刻一百多处,内容也极为丰富。这里不仅有安徽现存北宋最早的一块端拱二年(989年)赵孚、舒雅、黄梦锡题名;还有著名政治家王安石的诗刻,书法家黄庭坚的题名,李师中的记事题刻,南宋张同之的诗刻等等。
    北宋皇佑三年(1051年),时任舒州通判的王安石与弟王安国游览山谷,坐石听泉,写诗以咏其胜。现存题名刻石文字为“皇佑三年九月十六日自泉州之太湖过寺宿,与道人文铣、弟安国拥火游见李翱习之书,坐石听泉久之,复游,刻习之书后,临川王安石。”所赋六言诗为:“水无心而宛转,山有色而环围,穷幽深而不尽,坐石上以忘归”。
    北宋河南张景俭熙宁二年四月八日,游男沛待石刻。另还有北宋无丰三年(1080年),著名书法家黄庭坚也曾至山谷揽胜。他在游览了山谷寺、石牛洞之后,一连写了《青牛篇》、《书石牛溪大石上》、《题灵龟泉石上》、《题山谷大石》等诗文。
    在石牛洞东侧悬崖顶端,尚存一处由黄庭坚手书的楷书题名:“李参、李秉夷、秉文、吴择宾、丘揖观余书青牛篇,黄庭坚庚中小寒”,书法工整稳健,笔锋坚劲,波磔分明,是传世稀少的黄氏真迹,弥中珍贵。
    北宋熙宁四年(1701年)的“李师中纪事石刻”。此刻作者李师中,为李德修的八世孙。似此祖、孙相距数百年同游一地,同刻一块岩石的石刻极为罕见。“师中十一世祖御史大夫讳栖筠,生丞相讳吉雨。丞相生尚书讳德修。丞相讳德裕,尚书实师中八世祖也。历舒、湘、楚三州刺史,题名在此岩谷。师中不肖,忝备侍从。坐沮边议,左迁来守兹土。永惟世业,未坠于地。后世子孙,尚有来者。敢废篆刻,式昭前人。熙宁四年十月二十四日,孙尚书右司郎中师中记,弟纯中从。”这篇文字经与《宋史·李师中传》对照,所述家世、祖先完全吻合,是研究李氏家谱与有关历史人物的珍贵史料。
    石牛洞,又称石牛古洞,位于安徽天柱山三祖寺西山谷间。石牛古洞之说有三:一是指今新建的涪翁亭东面携有石刻的崖壁。这里崖头前倾,崖壁内凹,呈洞龛状。潺潺溪流从洞前汩汩而流,溪谷上嵌有一硕大的牛蹄印,因名此处为石牛洞。另一种是指青石对面的山坳。这里青山傍围,松篁交蔽,形成一个天然洞口。青牛石面洞而卧,石牛溪从石旁悄悄流过。“文革”期间,当地群众开山炸石,修建梯田,将原洞炸毁,今只存洞迹。第三种是道家广义的“洞天”,是指从叶里藏桃至山谷流泉出口的这一段河谷。在这一段河谷东面的崖壁和谷底间,有唐宋以来的摩崖石刻二百余处,旧时,石牛古洞被列为“潜阳十景”之一。
     元代以后,众多游客蜂拥山谷,也留下大量的文字石刻。除了式照唐宋时的题名、题诗以外,在石刻文字的内容方面出现一些新的变化,比如出现了大量的用简短词语赞叹山、洞、泉、石景色的特点。
    石刻文字的体积增大,字径往往有一、二尺之多,这都是过去所少见的。在长约四华里的山谷两岸石壁及谷底,自唐代至今存留名家石刻三百余方,真草隶篆行五体俱全,颜、柳、欧、米、赵各流派应有尽有。
    书道或遒劲奔放,或飘逸秀润,或奇正相生,尽显“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清尚质”的美学特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被誉为“千古书法大艺廊”,“天然历史档案馆”,“天柱诗文大观园”。元朝诗人吴伋题诗赞曰“石牛洞里诗无数,尽在烟云缥缈间”。
    摩崖石刻中还有东汉、东魏、北齐以及金、元等历代刻石,极堪观赏。所刻书法工整精细,端正而不板滞;字体厚重古朴,有汉魏规范。
    还有一些字体因年久磨损,也有一些模糊难认,也有一些字体,尚清晰可辩。 堪称书法之精品,汉隶摩崖者,为之少见,故愈加珍贵,为书法刻石艺术中的瑰宝,故天柱山摩崖刻石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单位。
    再向前,有石阶斜向西崖,是返出景区的路。“止泓”石刻,是山谷流泉石刻中最精华的一部分,“止泓”石刻二字为右起特大楷体横书,雄浑矫健、雅秀遒劲,实为书法艺术珍品;下款为右起四行隶体直书。止泓,意即“一泓清泉,渐行渐止”,字面理解是对灵泉异水的“叹为观止”。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6-20 11: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塔儿岭古道
——安庆古道系列
第179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塔儿岭古道。本文感谢岳西县退休职工刘圣雨先生。

     塔儿岭古道位于安庆市岳西县境内,是群山之间的一条古道,距离县城大约八里路程。塔儿岭上原建有茶亭,始建不详,由本地王氏族人于清朝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建。
    重建后的茶亭为杉木穿榫结构,亭顶人字形,小青瓦覆盖,下由三组、十二根大木柱支撑,是岳西到潜山、怀宁方向的出山必经古道,古道贯亭而过。
    塔儿岭为通衢要道,肩挑背驮辛苦的村民行至此地,都想有碗清茶饮用,以获凉意。现在岭下有一间铁匠铺,还有一位铁匠在常年制作农具。

    塔儿岭古道是大别山中蜿蜒着一条南北古道,在响肠境内约有二十华里。
    它北起塔儿岭,南至沙岭头,走阡陌、跨河流、穿老街、越峻岭,万级石板铺就。原有凉亭已毁现不存。
    塔儿岭石板铺就的路上,现在仍能看到旧时安庆地区的百姓开凿石料的痕迹。
    塔儿岭位居响肠古镇,群山环抱,其中请水寨、白云寨、神马寨、河山寨因山顶宽阔平坦,便于练兵养马,
    四周悬崖峭壁易守难攻,所以每当兵荒马乱时刻,便有大军高举义旗据险扎寨。
    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军与捻军途经塔儿岭,在此行营扎营。太平军依山而建古寨,有势雄关依旧,飘动的云雾缭绕着高耸的危崖峭壁,青松屹立,苍鹰盘旋,不免让人热血沸腾,雄心万丈。
    从岳西县响肠镇金山村沿小路向北拾级而上,便到了塔儿岭头。岭头西侧有一座四方七层的宝塔,因此这个岭叫“塔儿岭”。
    这条古道,现有石板、台阶、路亭遗址、碑刻、古树、秀山、丽水……伴随着一路的青苔、杂草、落叶、枯枝、残垣、断壁、廖寂、沧桑……
    走在塔儿岭古道的青石古道中,这是一条古驿道,古茶亭的遗址位于古道中间,现存遗址仍能看到亭基。

    塔儿岭,是过去潜邑至舒城、至霍山的一条必经之道,旧有一亭塔,故名。
    古道沿山坳行进,路边杂草丛生,青翠浓密,或是昨晚下过雨,草上沾满水珠,不一会,鞋子已湿透,路面平坦,偶有一两级台阶,路面石板参差,在古代,这也算不上一条“高规格”的官道。
    路面杂草刚被“清理”,两边灌木浓密,溪流虽被遮挡,但清冽、潺潺依旧。路边梯田交错,杂草丛生,甚有三四米小树,撂荒已有数年。
    塔儿岭中断,有一间小小的土地庙,原庙是清末至民国时期建造,九十年代重修。庙上仍能见到旧时的石料雕刻而成的葫芦顶等遗物。
    站在塔儿岭上,能够一览众山小。背后的群山相对雄伟,如今在安庆各县市区像塔儿岭这样的古道已经不多。
    塔儿岭古道穿越在群山之间,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过去看一看。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6-24 14:47:12 | 显示全部楼层
“甄云阁”窑界石刻
——安庆商业系列
第179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原安庆市“甄云阁”窑界石刻,本文为作者过河卒子个人推测,不具备考古结论依据,仅提供参考。

    离安庆约三十里,有一处名为大、小缸窑的社区,现归安徽省桐陵市枞阳县,历史上这个地方一直归安庆管辖。今天卒子来介绍五年前发现的一处巨石上刻上的界址石刻。

   当时,卒子认为这里是否有一座古老的寺庙名为“某某阁”?在与周边百姓交流时表示此地数里外有云峰寺,但与此地相隔很远。带着这五年的摸索经验,今天卒子大胆推测——
    受封建统治制度和制瓷历史传统影响,清朝的民窑烧制的民用器皿的款识在题写上也有一定的惯例,而且各种堂名款吉语款等等。
    安庆,自江南分省后为安徽省会,民窑遍及安庆周边各邑。烧制瓦当、青砖、缸、罐、坛等等,款式多样,为了区别各县各窑烧制的区别,有些名气的窑厂在制坯时加上款号,如“继善堂”、“梓桑轩”等,有各式花押款、伪托款。祭器多用干支纪年款。今天卒子介绍的这个“甄云阁”实际是安庆府周边县为安庆府百姓制窑的窑号。
    清朝,民间窑器大多数落各种堂名款,如“澹宁堂”、“望吟阁”等,一般民窑器款则复杂多样团花款、方块款、豆腐干款、四朵花款等。
    大缸窑——古老的地名与村落,历史悠久。有史料记载,早在宋朝未年即八百年前石姓的祖先迁徙此地,并开始制陶建窑,薪火相传,辛勤劳作,繁衍生息。大缸窑地名由此而得名。
  与安庆一湖之隔的大、小缸窑,是传统的为安庆府烧制各类民用器皿的窑场。这些窑场里制坯烧窑一代又一代相传,在最新一次整理和发现中,卒子发现原属安庆府桐城县枞阳镇缸窑的地方有一块巨石上有窑厂的文字记载。
    解放后,大小缸窑又新建了现代的窑厂,老的窑址已经不知详细地理和位置,这些老窑址与民间的房屋屋界有了分界,也就有了巨石上的石刻,直到卒子发现半山间的一块巨石上的石刻。
  大小缸窑遗址是一处为安庆府专门烧制民用器皿的古窑址。这些古窑址的是历史演变的一部分,也是大小缸窑烧窑制瓷的活化石。  
  由于大小缸窑周边有独特的陶土资源,邻近高山可供烧窑用的树林,为陶瓷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不仅能制造粗制土陶产品,同时还生产釉制陶器,如釉缸釉钵等。
    清朝建设的窑址与周边的民房之间,就自然有了界址。为了区别民房与窑场,在小缸窑半山间,有一块巨石,巨石上刻有“童界”“甄云阁界”,今天卒子才理解,这个叫甄云阁实际上是小缸窑的一个窑场窑号名。
  过去安庆文史界从未注意过的细节,如今有了更新的理解和深度挖掘。古朴厚重的大小缸窑,是民俗文化的一种载体,蓄含着周边县区制坯烧窑艺人世代相传的古老陶瓷制作技艺,展现大小缸窑近千年历史的发展进程。
  这个窑厂号“甄云阁”的发现,希望与安庆各界专家、学者、机构、个人共同研究。通过这个窑厂号石刻的发现,也展示了过去安庆府商业的繁荣。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6-27 09:42:53 | 显示全部楼层
凤凰山“狮子禅庵”石刻与西风洞
——安庆风景与石刻系列
第179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凤凰山“狮子禅庵”石刻与西风洞。

    西风洞景区位于安庆市太湖县晋熙镇城北八里的花亭湖畔凤凰山。
    凤凰山源出安庆市岳西县明堂山,属大别山的余脉,因佛教禅宗五祖弘忍在此山落脚引来许多凤凰朝拜而称之为凤凰山。
    凤凰山形成于第四纪新构造运动,山峰奇异,怪石耸立,千姿百态,山体主要由万山岩体构成,地质较为复杂,多为花岗石、混合花岗岩、二长片麻岩。
   多年前,卒子曾介绍过西风禅寺,该寺建于唐朝,原名狮子庵,庵堂原有三重,青砖小瓦,砖木结构,坐东向西,为佛教禅宗五祖的道场。
    据《太湖县志》记载,清朝咸丰六年(1856年)寺毁于战火;民国八年(1919年)寺僧募捐重修。现存的中上佛殿是民国年间建筑,殿内供有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消灾延寿药师佛三尊坐像。两旁大柱镌联:“妙相圆融即色即心偏十方而示现;法身常住无来无去历万劫以长春。”殿中长年香烟缭绕,钟馨常鸣,鼓声不断,善男信女往来不绝。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为该寺题写了寺名。

  西风禅寺旁有一巨石,平面如削,上面刻有“西风洞”三个行书大字,为赵朴初先生题写,笔迹流畅、字体圆润、遒径有力,是西风洞景区的摩崖石刻。
    西风禅寺,原名狮子庵、西风洞禅寺,位于太湖县城北花亭湖风景区凤凰山山腰,为省级佛教活动场所。
      
    据旧《太湖县志》记载:“狮子庵,即西风洞,城北十五里。”相传五祖弘忍大师于唐高宗咸亨二年(671年)传衣钵于六祖慧能后,因慕西风洞风光秀美,曾到洞中坐禅弘法。
    后人遂称西风洞为五祖洞。唐朝宗大历年间,高僧法智禅师来到太湖四面山,在该山创建了四面庵,后又在西风洞开辟道场,因西风洞岩石形似一啸天雄狮,于是取名狮子庵。因此,西风禅寺是一座唐代古刹,历史悠久。
      
    在西风洞壁,有“狮子禅庵”四个石刻小字,每字约十五公分,字体粗糙,显然是当年修行的僧侣所刻。
    一千三百多年来,西风禅寺历经沧桑,几经兴废。据民国《太湖县志》记载:“狮子庵于清朝咸丰六年(1856年)寇毁,仅存上殿一间。
      
    狮子禅庵面湖靠山,每每湖上生起浓雾,山顶飘起白云,仿佛人间仙境。旧《太湖县志》记载:“西风洞,有梵宇、石厨、一线天、锡杖峰、凤凰石、飞来石、仙桥等诸胜。”古代许多文人墨客刻字于石上,形成摩崖石刻。西风洞内还有二方石刻,因光线太暗无法拍摄,等再有机会,再去拍摄,据说那二方石刻是唐朝时期所刻。
      
     狮子禅庵周边有诗仙李白、宋大诗人黄庭坚、明哲学家王守仁、明朝嘉靖太湖知县罗汝芳、清朝嘉庆状元赵文楷、当代杰出宗教领袖赵朴初等名家圣哲,都在这里留下了足迹或诗篇。
    西风禅寺始建唐朝,原名狮子庵,因其左侧有一天然古洞,洞口朝西,洞纳西风,又名西风洞。

    据《佛祖历代通载》卷第四十九记载,佛教禅宗五祖大满禅师弘忍(602—675年)来舒州太湖,在西风洞坐禅弘法。唐朝大历年间,高僧法智禅师来到太湖在西风洞建立道场。清朝咸丰六年(1856年)毁于战乱,仅存中后两殿,民国八年(1919年)由寺僧醒悟募捐重修。
    西风洞,由一石壁立、一石斜覆其上而成洞,洞内可容数十人,洞口朝西,风从口入皆为西风,故名西风洞。洞中还有小洞,洞内寸草不生,夏夜无蚊,相传 五祖弘忍曾在洞中修炼,故又名“五祖洞”,洞内供奉有五祖雕像。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7-9 08: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白石九老亭
——安庆古坊系列
第1809篇
图、文:过河卒子
(热忱欢迎安庆各类组织、单位、机构、个人对本栏目进行商业赞助)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白石九老亭。

   白石九老亭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城西南冶溪镇白石村,世人称为白石九老亭,卒子于六年前到访此处。
   清初,有郑爵一嫡堂兄弟九人,皆年逾八十岁,生平不远游城市,秉性古朴,志乐山林,同居司空山北面的小盆地里。每遇来往游客,便待茶引路,乐为东道主,人称“司空九老”。
   清朝乾隆年间,郑爵一之子宗绪建亭为九老憩息,故名“九老亭”。清朝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九老后裔再次重修。
   九老亭为麻石建造,尖顶、飞檐梁架、四周栏杆均石质精凿,结构紧凑。亭中石碑上镌有九老姓名、年龄、功绩和此亭修建沿革。亭前石柱上刻有楹联一副:“谈笑讴歌,坐亭中无非逸地;栖迟偃仰,看栏外都是闲人。”
   九老亭,位于司空山北麓的冶溪镇白石村,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后于清朝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重建。该亭坐东北朝西南,全部以石料建成,高约五米,结构严谨,古朴庄重,美观大方。
   九老亭支撑亭身的四根石柱均一尺见方、高三米有余,西南方向石柱上刻有楹联一副,联曰:“谈笑讴歌,坐亭中无非乐地;栖迟偃仰,看栏外都是闲人。”柱距约二米,其间由四块长约二米、宽二十厘米、高三十厘米的石块连为一体。
   北面亭檐内侧有文字记载,大意为:清朝乾隆年间,白石坳郑氏嫡堂有兄弟爵一、伦一、象一、柳一、恒一、德一、明一、纯一、符一九人,人称“司空九老”,俱年逾八十,同举乡耆,钦赐登仕郎八品顶戴,绢帛米肉荣身。后裔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建石亭以志其事。亭顶屋面由十二块石板组成,飞檐戗角,宝葫芦塔尖。
      《岳西县志》载:“九老亭,位于县城西南一百七十里的冶溪乡(今冶溪镇)白石村。清初,有郑爵一嫡堂兄弟九人,皆年逾八十,生平不远游城市,秉性古朴,志乐山林,同居司空山北。每遇来往游客,便待茶引路,乐为东道主,人称‘司空九老’。乾隆年间,郑爵一之子宗绪建亭为九老憩息,故名‘九老亭’。”
      一座小巧精致的石亭,详细记载了当初九位耄耋老人的姓名、事迹。正面亭檐石枋上有该亭重建时道光皇帝钦赐的“皇恩钦赐”石匾,可见九老亭的规格之高,更可推测九位老人乐观豁达、慷慨无私的事迹在当时已是美名千里。
      在古代的生活水平和医疗条件下,一个小山村能够出现九个耄耋老人,在当时不得不说是个奇迹。能够造就该奇迹,与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密不可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就是司空山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自二祖慧可来到司空山弘扬佛法至清乾隆年间,已是悠悠数千年。千百年间,佛教文化和传统的儒家及其道家文化早已融为一体,广为传承,因而造就了这片和谐、安宁的人间乐土。
      再看九老亭的楹联,“谈笑讴歌,坐亭中无非乐地;栖迟偃仰,看栏外都是闲人。”大意是九位老人每天坐在亭内谈笑讴歌,该石亭成为他们快乐的地方。在亭内游玩憩息,感觉亭外来来往往的人们都不如自己安宁惬意,更觉得他们是闲人。该楹联将当时九位耄耋老人乐观豁达的心态,知足常乐的生活情境描绘得淋漓尽致。
   “昔有行道人,陌上见三叟。年各百余岁,相与锄禾莠。住车问三叟,何以得此寿?上叟前致辞,室内妪貌丑。中叟前致辞,量腹节所受。下叟前致辞,夜卧不覆首。要哉三叟言,所以得长久。”之所以感兴趣,一则文字通俗酣畅,二则阐释长寿道理,三则蕴涵人生哲理。诗作者应璩(公元190到252年) 共写了一百三十篇《百一诗》,可惜流传至今已很少。
   古语云:“人生七十古来稀。”其实长寿之人古代并不少。随采风团到冶溪采风之时,就瞻仰了位于冶溪河与徐良河分水岭上的九老亭。
  仅从清朝而言,一个家族能同时出现九位长寿男性老人,除遗传基因外,还应有冶溪山清水秀和居民心胸豁达、生活悠闲等原因吧。由此推之,九老亭虽然规模不大,掩映在农舍之间,却有极其重要的研究意义。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7-18 09:3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夏家严恭山明朝太史程大猷“流云峡”石刻
——安庆石刻系列
第1821篇
图、文:过河卒子

(热忱欢迎安庆各类组织、单位、机构、个人对本栏目进行商业赞助)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夏家严恭山明朝太史程大猷“流云峡”石刻。下图为卒子站在严恭山土路上拍摄的严恭石道图片,远处巨石就是严恭石道。


    夏家严恭山明朝太史程大猷“流云峡”石刻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省管县)夏家村半山腰。下图为严恭石道正面巨石,此处又称石道峰。
      严恭山位今凉亭、趾凤、梅墩、西源之间,既是宿松的宗教祖山,又是宿松的风景名胜山。严恭山由石道峰、云天峰、玉屏峰(亦名四顾山或四顾寨)三座自西而东,连绵二十余里的三座山构成。
    严恭山山峰峻拔险峭,端庄恭谨,有互成鼎立之势,气势磅礴。上图为严恭石道正面的石刻,南无佛顶首椤严,这是佛语,后人对佛多恭多敬,也有严恭之意。
  宿松县志载:“山高五里,脉出蕲州,界至安坪,蜿蜒二里许,横亘入云者为云天岭。岭断峰起,形如纱弁。峰半为锡杖坪,旁有禅椅石,为五祖跌坐处。坪前过峡如桥,谓仙桥过脉”。一峰斗峙为玉屏峰,明巡抚史可法建淳风堡于此,有“四顾云天倚玉屏”之句。
       严恭石道“流云峡”石刻,为明太史程大猷题写并命石工雕刻。因此巨石状如人立,相传为修真者所化,名“石道峰”。有药曰白牡丹,遗迹宛然。石中有峡,如刀划成,深曲而狭,可通人行,中镌“流云峡”三字。循狭而北,半壁微凹如佛龛状,中有小石道像,祈雨辄应。上有异术一棵生石罅,叶似杜鹃,花不一色,应科名。黄为上,红亦吉。下有“中天壁立”石刻四字。石刻传均为明太史程大猷所书。
    严恭山是宿松不可不提的一座名山,座落在凉亭镇夏家村境内。这里突峰兀立、怪石嶙峋、茂林修竹、古树繁荫、珍禽簧语、溪流飞瀑。严恭山相传古时有严公老人修真炼丹于此,故名。最早记载严恭山的是《新唐书》志第三十一地理五记载,宿松,上。武德四年以县置严州,七年以望江隶之,八年州废,县皆来属。有严恭山。”严恭山因此而得名。传历史上宿松曾受严州管辖,严州的严即来自严恭山的严。
      严恭山,属大别山山脉的支脉,坐落在宿松县的西北角,北与趾凤乡的白崖寨相望,南邻梅墩乡且寄冲,西南坐望凉亭乡九井沟。古时驿道也在山下经过,是一个重要的驿站。严恭巨石壁立象一个道人坐立其上,称为石大仙,又叫石道、石道人。
       石道仙兀立与其傍边大石与山相接,中间有一长十米余的狭长长缝,一般地方叫一线天,而这里叫流云峡,明太史程大猷在上有手书题字:流云峡,还有中天壁立。在峡中看峡外流云与上下翻飞的雾气,阳光照拂下,别样精彩,峡左是石道仙大石壁立,峡右是石鼓石,高险可攀,石道如仙翁打坐,双手置双膝上,头颅沧桑,鱼鳞状斑驳古老,登上石道人边的大石,揽凉亭河风景,尽收眼底,房屋错落有致,村道,树木,村落,星罗棋布,水塘如镜,在山下阳光下熠熠生辉。
       再向山上行不多时即到严恭庵,玉泉桥掩在杂草与灌木丛中,玉泉池因天干早已干渴,佛手石在路边看去,就是三个大石头立在那里。庵前有玉泉桥,望春树,佛手石,庵的西边百米许就是严恭山石道,如巨石壁立象一个道人坐立其上,称为石大仙,又叫石道、石道人。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时任县长张敬模为了要登上石道人之巅看看更高处的风景,为此在上面凿石形成几级台阶,现在看来这也是一种破坏历史文物的行为吧!
      石道仙兀立与其傍边大石与山相接,中间有一长十米余的狭长长缝,一般地方叫一线天,而这里叫流云峡,明太史程大猷在上有手书题字:流云峡,并命石工刻在石壁上。
       明太史程大猷,程大猷明朝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辛丑科殿试金榜第三甲159名,同进士出身。后官至太史,曾到过安庆宿松县。太史也称太史令,是明朝的官职名,隋朝改称太史监,唐改称太史局,宋朝有司天监、天文院等名称。元朝改称为太史院。明、清两朝,均称钦天监;至于修史之事则归于翰林院,所以对翰林亦有“太史”之称。
    严恭石道,天工造物,神奇鬼工,奇石之奇,严恭山奇石,奇在普通山石间,兀然屹立在石上,象一巨大仙人,坐于石上,双手置膝盖上,双脚分开,石顶千百年来风化不朽,鱼鳞状的岩石突显巨石的时代久远,傍边基石上,有三个石锅状的窝,传说是石道仙在此炼丹的丹炉。
       严恭山由石道峰、云天峰、玉屏峰等三座自西而东,连绵二十余里。严恭山山峰峻拔险峭,端庄恭谨,有互成鼎立之势,气势磅礴。
    流云峡里观看,想象世间风云变幻,云涨云消,雨起雨落,雾生雾灭,霞光夕照,烈日氤氲,好一派四时变换之风光,好一个诗意的形容:流云峡!
  明朝巡抚史可法建淳风堡于此,有“四顾云天倚玉屏”之句。原有净因禅林,又名四顾寺、玉屏寺,前有古殿,殿前有钵盂峰,峰前有石曰:“印心石”,旁有玉泉桥,桥上石井曰“玉泉井”。倚桥一石,斜挂鳞髻,有乘云乍起之势,曰“鲤鱼石”。
    五祖弘忍祖师偈云:“草衣不著花,霜碪空自立。随意洗清泉,轻衫曾未湿”。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7-19 16:08:07 | 显示全部楼层
牌坊节孝牌坊与储家祠堂
——安庆牌坊与祠堂系列

第1823篇
图、文:过河卒子

(热忱欢迎安庆各类组织、单位、机构、个人对本栏目进行商业赞助)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牌坊节孝牌坊与储家祠堂,本文为卒子编纂,为图片和文字记录牌坊和祠堂最全资料。下图为卒子站在牌坊节孝牌坊与储家祠堂对面的公路上拍摄的图片,远处为牌坊节孝牌坊与储家祠堂。

    温泉牌坊,又称牌坊节孝牌坊,现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温泉镇牌坊村,建于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距今已有二百九十二年。下图为卒子2013年10月到访此处坐骑图片。
    牌坊节孝牌坊为石体结构,面阔六米七,高十米七,为四柱三门牌楼。牌坊节孝牌坊为抹角方柱,每根柱下边都有“抱鼓石”状夹柱,使整座牌楼显得稳实而朴拙。此树为牌坊前的古枫香树,也有近三百年树龄。
    牌坊节孝牌坊正楼中镶嵌着双龙纹匾额,竖刻隶书体“圣旨”二字,次楼中匾额上款直书“恩赐旌表储志瑞之妻聂氏”,匾额落款“雍正五年”,“节孝”二字位于正中。
     牌坊正面梁枋、匾额、斗拱和雀替饰以珍禽彩凤锦图案,工艺细腻,错落有致,疏朗多姿。其背面正中也是“节孝”二字。两边刻记众多保荐官员官职及各员所受嘉奖晋级情况。
    其中有江南安庆府正堂、江南安庆江防总捕监、江南安庆府潜山县军功、江南安庆府潜山县军粮厅、江南安庆府潜山县儒学教训、江南安庆府潜山县督捕厅官员保荐。
    牌坊顶端原件稍有损坏,龙形雕刻与顶部饰物已用瓷质仿制品更换,但不影响整体造型。该坊旌对象聂氏十九岁守寡,育有一子,后有五孙,并承担起敬奉公婆,抚养遗孤的重担,终始家业发达,人丁兴旺,储氏此支已成为当地旺族,其品之洁,其德之馨,当为旌表。故地方保举,特立此坊。
    其中有江南安徽省等处提刑按察使司正堂、江南安徽等处承宣布政使司正堂、提督安徽等处学政国子监司业、巡抚安徽宁池太庐凤滁和广等处提监、总督军备后部右侍郎兼都察院面副御史、总督江南江西等处军备兼理粮响兵部尚书兼都察院面副都御史等。
     如果不是通过实物记载,当今很难理解三百年前满清官员的长达十多个字的官名。据了解,清朝初期,清朝顺治十八年(公元1644年),设江南左、右布政使,以左布政辖安庆、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庐州、凤阳、淮安、扬州九府,暨徐、滁、和、广德四直隶州,驻江宁(今南京)。
    清朝康熙五年(1666年),割扬州、淮安、徐州还隶江宁右布政,次年改左布政为安徽布政使司。到了雍正年间江南左布政使司地辖安庆、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庐州、凤阳七府,暨滁州、和州、广(德)三州,也就是后来的“安徽省”,官方文书便简称为安徽宁池太庐凤滁和广等处,也就是本文匾额上官员的名称。
    牌坊节孝牌坊是安庆地区保存最为完好且做工最为精致的一座古牌坊,牌坊节孝牌坊有确切记年的,有连保的众多官员且集中建筑艺术与重要历史价值与一体的珍贵文物。
    牌坊节孝牌坊承载那样一段故事传说。清朝康熙年间,在潜山县后北乡这个风景优美的小山村住着一户人家,丈夫储志瑞年轻英俊、勤劳朴实,妻子聂玉馨善良贤慧、相貌端庄,两人膝下育有一儿一女,夫妻二人相敬如宾,过着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
     那年,储志瑞不幸患上重病。聂氏虽想尽一切办法寻医问药,尽心服侍照料,但还是没能治好丈夫的病。储志瑞去世时年仅二十一岁,聂氏悲痛欲绝,担负起一对幼小的儿女的抚养,聂氏只好抱着孩子跪在丈夫遗体前,暗暗发誓一定要照顾好老人和孩子。于是,聂氏洁身守寡,节衣省食、开荒种粮、看牛养猪、纺线织布……两个孩子没有辜负聂氏的期望,儿子成为朝廷的太学生,女儿也嫁至官宦人家。
    再后来,储氏家族境况慢慢殷实起来,再后来儿子又育五个孙子,成为人丁兴旺的地方。为旌表聂氏,安庆府潜山县官员联名呈报皇上,皇上下旨,恩准为聂氏建立牌坊。聂氏的事迹在潜山县志、安庆府志均有记载。
    牌坊节孝牌坊始建于清雍正三年(1725年),历时三年完工。牌坊为纯石体结构,呈四柱三门牌楼,每根柱下边都有“抱鼓石”。听村里的老人说,在每根石柱下,都埋藏了一斛白银用于奠基,四根柱子下共埋藏白银一担。
    牌坊节孝牌坊位于天堂九冲十三畈中的牌楼冲。牌楼冲也是因清朝雍正年间建的牌楼而得名,牌楼冲相对独立,东西走向,西部略高,形状狭长,两侧为丘陵,中间是长形畈区,地势平缓,西部王庵寨主峰。
  
    牌坊节孝牌坊后面是储家大屋,当地人又称储家祠堂。储家祠堂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历时四年竣工。祠堂属典型徽派风格,砖木结构,坐南朝北,祠堂前有人工大池潭,祠堂内设天井分布在大厅前后,聚水经暗涵排至门外水塘。
    储家祠堂平面布局为三重五进,呈轴对称型,左右均有厢房,门窗通花格,小灰瓦屋面,正厅及神堂朴实,祠堂内巨型石条作为柱础,占地约五、六百余平米。祠堂外建有牌坊,由此可见,祠堂规格之高。
    储家祠堂大门左右摆放双石鼓,鼓面刻有多种图案。进门正中为大厅,墙为素面,砂浆、石灰。大厅正中立柱、托梁承重,过厅后天井即至神堂。
    节孝牌坊是旧时封建统治阶级为旌表节孝妇女,为其设立的牌坊和祠堂。封建社会,妻子在丈夫死后,要么侍奉公婆,抚养后嗣,苦撑苦熬几十载,要么“绝食以殉”“投缳柩旁”或“潜赴夫茔,自刎而亡”争个殉节美名,成为封建妇道的牺牲品。清朝在各省的府、州、县各建节孝祠一所,祠外建大坊,凡节孝妇女由官府奏准旌表的都入祀其中,春秋致祭。安庆市岳西县的节孝祠也是在清朝安庆府潜山县建立的。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7-31 11:37:2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龙山百华古道与三叠石“君恩山重”石刻

——安庆古道与石刻系列
第183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大龙山百华古道与三叠石“君恩山重”石刻。


    大龙山奇峰俊秀、怪石嶙峋、树木葱郁、洞峡幽涧,被誉为“独不类他山”。下图为远望三叠石。


    据清朝康熙《怀宁县志》龙湫图为证,龙湫池为一条明清时期的旅游古道,是达官显宦祈神祭拜之旅,文人墨客寻古访幽之旅,是大龙山最古老的旅游线路。此古道位于大龙山百华村境内,故百姓称为百华古道。


    百华古道全长约十华里,从现在的百华村龙王庙开始计算,经过约十里路程,可达地维峰峰顶,再经过大龙山三乡尖等山峰,可到达杨桥镇、五横乡、罗岭镇等地。


    卒子曾多次到访明清时期和民国时期的旅游古道,寻访先人足迹。这条古道有着详实的史料记载,这条古道是安庆周边最美的古道之一。


    百华古道是明清时期达官显宦祈神祭拜之旅,文人墨客寻古访幽之旅,是大龙山最古老的旅游古道,这条古道上有雨苍亭即龙王亭遗址,分为上观和下观;


    上观有三叠石“君恩山重”石刻、土地庙、龙泉庵、“忘归”石刻和八方殿,下观有龙湫池、龙王庙、金银观、木鱼石、板仓石(仓门石)、半升子等。


    三叠石“君恩山重”石刻位于大龙山主脉西麓大龙山镇百华村境内。景区内有奇峰、怪石、溪流、瀑布、石刻等景观。白龙溪贯穿百华村境内,溪流下方有一深潭,名曰“龙湫”,传说湫深无底,传说直通长江。


    大龙山白龙溪两侧风景优美,有飞来石、灵芝石、洋船石、驼鹿石、蓬莱仙石等景观。摩崖石刻是该景区的另一特色,“君恩山重”、“忘归”等石刻都具有历史典故。


    据明朝《怀宁府志》记载“龙湫”也叫“龙潭”、“龙井”,相传为赤龙口。“龙湫”旁有石刻记载“龙井一丈五尺深,千秋万代育龙孙”,潭中泉水清澈见底,清凉甘甜。


    摩崖石刻“君恩山重”四个大字刻于龙王庙后山二百米处的三叠石上,背山临壑,突兀孤立。


    每块巨石平均约二十四个立方,花岗岩,字系清朝时期清廷官员,安庆府任职的黄熙瓒所书。


    据《清实录乾隆朝实录》卷之七百九十七记载,丁亥。谕、向来绿旗世职。无承袭罔替之例。每念官弁等。果能宣力效忠。勋猷卓越。则国家延赏酬庸。谊难歧视。前经降旨、将黄芳度、张勇等、特予加恩。并令军机大臣、会同兵部、详查国初以来。凡有功册可稽者。分别等差。通行列名具奏请旨。兹据覆奏、内有殉节阵亡之张国彦等十七员。又军功较著之惠应诏、……黄熙瓒等、十四员。核其事迹。或致命疆场。克昭义烈。或折冲阃外。茂著勤劳。均宜锡以殊施。俾臣工共知激劝。所有张国彦等子孙。甚其世职有尚应承袭者。俟将来袭次满日。著加恩各赏给恩骑尉。其现在袭次已满者。亦著一体赏给恩骑尉。并准其世袭罔替。庶荩臣后裔。得以长荷渥恩。副朕格外嘉绩褒忠之至意。



     黄熙瓒,福建人。曾在安庆府任职,为清朝康熙年间清廷官员,任职时间不长。“君恩山重”石刻是清朝初时,在安庆府任职的黄熙瓒书写,并命匠人雕刻在百华古道上观的三叠石上,每字约近一平方米,双勾线刻,为安庆市区最大的石刻。


    “君恩山重”石刻楷书竖写,双勾刻石,每字一平方米,字体雄浑端庄,厚重圆润。在此更正一下网络上各类错杂的不正确信息,黄熙瓒,并非明司礼,其名黄熙瓒,并非缵。


     龙湫附近四周石壁峭立,高五、六仞,泉北有高峰耸立,涌泉、飞瀑出自其间,终年奔流不息。古人的题词石刻给这里增添了迷人的魅力,游人至此,无不顿时立生怀古之情。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8-13 09:0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龙山地维峰山道
——安庆古道系列
第184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大龙山地维峰山道。
    大龙山地维峰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大龙山镇、五横乡、杨桥镇、大桥办等乡镇办,山脉呈南北走向,大龙山海拔最高峰日照峰(三县尖)海拔达693.4米。日照峰之西,为地维峰,名起与潜山县天柱峰遥遥相对之意。
    大龙山地维峰是日照峰一侧的形如锅底的山峰,山峰上有数座巨石。原南京军区军事基站在建设时就曾考虑过将地维峰山顶削平建站,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放弃,而改成其它位置,地维峰也有幸保存下来。下图为大龙山最高峰日照峰,又称“三县尖”,现建有建筑设施立于顶。
    大龙山群峰逶迤、岩嶂深秀,很多巨石常露峥嵘,多洞而别有天地。大龙山很多巨石均形成“冰石流”,形如石猴、石狮、石盘、石门、石树等形态逼真,姿态万千。下图为地维峰,仍保留原始状态。
    据《安庆府志山川》(康熙六十年刊本)记载:“……其上多石,石多露,有峰,峰多隐,东数峰欲出,西数峰欲敛,朝夕多青碧色,雨霁望之,其色莹然,独不类他山”。这是目前安庆大龙山相对比较完整和客观的描述。
    大龙山不同于其它山川,大龙山更像是一头卧下的牛,整个大龙山峰更像是牛脊背,所以除日照峰外,还有其它好几座六百米以上的山峰并列排开,地维峰就是紧靠日照峰的一座山峰。
    日照峰位于大龙山脉中段,是大龙山的主峰,又称三县尖,原称三乡尖,解放后当地百姓误读三县尖,意在此可俯瞰桐城、怀宁、枞阳三个县,山顶奇峰险崖,怪石嶙峋,香花奇木,数不胜数。
    以日照峰为邻的是地维峰,地维峰下是大小数个山头,悬崖举目可见,或壁崖如削,或陡峭嶙峋,或相互对峙,或悬空欲坠,千姿百态,均以险称奇。 
    日照峰和地维峰是整个大龙山最高峰,其前后左右共有山谷共有七条。这些山谷景色各异,每条山谷都是一幅幅美妙画卷。季节性溪流有数十条,大的溪流有赤龙溪和黄龙溪,常年不涸,流水潺潺。赤龙溪,位于日照峰南部,全长十一华里,因溪两边植有成片枫林而得名。黄龙溪,位于日照峰东北,全长十华里,有著名的响涧瀑,落差百米,为大龙山瀑布之冠。白龙溪与乌云溪卒子此前已经介绍过多次。
    大龙山三面临水,东有石塘湖、破罡湖,北有菜子湖,南有石门湖,大龙山如巨龙卧波。于是,大龙山的山山水水无不充满灵气。
   大龙山为城廓之天然画屏。其山自西向东绵亘起伏,山势雄伟,秀嶂叠峙,蜿蜒似龙,而得名龙山。山周五十余华里,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呈南北走向,横跨市郊和怀宁、桐城、枞阳和市区。龙山四面环水,东依石塘湖,南临长江,西饮石门湖,北靠菜子湖。大龙山有人类活动数千年历史,古道盘叉在山间多达数百条。
    相传“大龙山有七十二庵”,安庆古人对庙地风景的描绘县志上均有记载,差不多每一座古寺庙都有古山道可登至龙山顶,再向上可达日照峰和地维峰,这一一条古山道形成了大龙山独特的文史文化。
    无论是从杨桥镇宣店村、龙山村、花山村、鹿山村,还是从大桥办苏家户、眉山村、白石村、砂桥村,还是从五横乡、大龙山镇很多村居均可到达大龙山的最高峰,著名的日照峰,站立日照峰或毗邻的地维峰观安庆,奇峰峥嵘,怪石嶙峋,山涧溪水,竹海茂林,云雾变幻莫测,景色壮观。
    古时,游人立足山顶可览四面胜景,鸟瞰石塘湖粼粼碧波,长江风光和安庆市的新姿也全收眼底。此处历来为游人怀古抒情,赏心悦目的胜地。龙山四季风光如画。春季繁花似锦,漫山飘香。还有许多由“冰石流”形成的巨石散布在山壑之间,把游人带入了美妙的幻境。
    这些大龙山古道最后很大一部分都会在日照峰和地维峰交织。远望云雾缭绕,峰峦时隐时现,被誉为“龙山晓黛”,乃安庆胜景之一就是大龙山古道所赋予的。大龙山以秀美的风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观光览胜大龙山还有“螺岛晨曦”、“石塘夜月”、“平湖垂纶”、“乌龙吸水”、“翠岛流金”、“船头观日”、“打杵上天堂”等自然景观,古刹龙泉寺、龙王庙、观音石和中方寺、海潮庵,“周遭列嶂如城廓”的城堡洞、藏龙卧虎的老虎洞、历代入山祈雨的雨苍亭等名胜遗址,无不各具匠心,极尽灵秀也都是通过大龙山古道所释放的。
    大龙山自西向东绵亘起伏,山势雄伟,秀嶂叠峙,蜿蜒似龙,这些创造了“灵山石树”、“龙山秘谷”、“天井龙湫”、“日照夕阳”和“小龙会胜”,堪称大龙山五绝。这些景点的到达均需要通过大龙山古道步行到达。
  晨曦初露,伫立日照峰巅极目而眺,可见银涛滟澦的破罡、石塘、菜子、长河诸水中六轮红日,宛如六个喷红吐艳的火球,随银波而颤动,迎晨曦而欲出,势若冲波逐浪而跃起,真有“登高壮观天地阔,起看六日跃平湖”之妙趣,堪称大龙山中胜景之绝。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9-2 09:44:39 | 显示全部楼层
花山石窟和石刻
第185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花山石窟和石刻。
  花山石窟和石刻位于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花山村的中方寺后山的山腰处。花山位于小龙山与枞阳县的小缸窑一带,这里山水相连,有“安庆翡翠”之称。
  小龙山从小缸窑一带向西拔高绵亘,从雨坛镇看花山山体雄伟,山形逶迤,远望蜿蜒似龙,因而得名龙山。花山石窟就位于中方寺背后的山腰之间。
    安庆大龙山与小龙山是安庆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之地。位于花山之巅的中方寺,是龙山凤水历史文化之精华。中方寺依山而建,主建筑有三层大殿,大雄宝殿、金龟殿、功德堂,顺着山势,一层高一层。
  站立中方寺,能够看尽周围风景优美,登高远眺,南北山岚叠嶂,郁郁葱葱。
  明末清初时期,享有盛名的佛门禅师觉浪,在《小龙花山中方寺记》称“登山眺望,枞阳为案,大、小龙为屏,鹿湖、梅岭诸湖汇之,七十二螺点缀。几席之下,洵隐龙之地也。”
  中方寺前身为龙隐庵,建于宋朝。现存“龙隐古庵碑记”碑刻,篆书题,行书文。明朝万历年间重建,“天启间,吴本如开府请敕,赐为中方禅寺。”吴本如时任蓟辽总督。
  中方寺护法群体,除吴用先外,另有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何如宠,吴观我太史,方仁植中丞。清初,中方寺与浮山华岩寺、安庆迎江寺,是安庆最具声望的三大寺庙。
  最先至中方寺讲经的高僧古心和尚,为“南山律宗中兴初祖”。古心和尚设坛说佛戒,精彩处,“坛殿放光,五色霞彩直冲霄汉,夜明如白昼,三日不散。”后觉浪行至此,感叹“古心和尚传律,乃藉何芝岳相国、吴观我太史延之开戒,至于千僧衣钵登坛,自兹庵中以持戒修净业为仪范。”
  中方寺竹林通幽处,是古龙隐庵,现存“龙隐古庵碑记”碑刻,篆书题,行书文,字迹依稀可见。碑记是民国时期石刻,麻石制地。
  高耸的明建筑舍利塔依然保存完好。金龟殿屋顶前沿有个大大的金龟,忍辱负重,似爬行状。这些古建筑在茂密竹林的笼罩下显得更加神秘。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9-27 09:08:0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龙山张界石刻
第186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大龙山张界石刻。
  大龙山张界石刻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眉山村山顶部。张界石刻是大龙山石刻之一,为民间石刻。
  安庆大龙山眉山村范围很大,穿过山谷,越过巨石岭,这里旧时是张姓人家的山头,故刻有“张界”两字石刻。
    张界石刻,位于安庆大龙山顶的一条山脊上的巨石上,这一片山顶就是张姓人家的山头。
  在大龙山顶部一块巨石上刻写有“张界”石刻。这块山界石刻长约三十公分,宽二十公分,刻在大龙山的一块花岗岩上,
  由于时代已经过去几十年,刻字已经模糊。这是山主人在围山林时,怕与邻居为周边产权产生纠纷而设置的山界石刻,旨在向村邻声明权属界限,勿越界。
  张姓人家,山界石刻由其祖先刻在石头上的。具体什么时候刻的,目前无法得知。
    山界石刻,是先人表明私山所有权划界的一种具体方法,它对研究安庆民俗文化具有一定的意义。
  它的好处就是划清了邻里间的产权界线,对预防邻里山林产权纠纷有重要作用。
  安庆石刻多是民间石刻为主,它们以石刻的方式广泛刻在民间的山界、田界、屋界等等,
  这批石刻虽称来上刻工精湛、书法高超,却也是民间书法和雕刻艺术的展示。
    石刻位于大龙山顶部,海拔约五百多米,它位于人稀高岭深处,有着数不清的故事。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10-6 21:57:45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塘庵婆婆石与石刻
第187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古塘庵婆婆石与石刻。
  古塘庵婆婆石与石刻位于安庆市宜秀区一个叫唐家岗的地方。
  国庆期间,因不能离开市区,一连几天都只能在市区周边转转,偶然间看到山间刻在几块巨石上的石刻,卒子一下意识到这又将是安庆市文史界的一个重大发现。
  古塘庵,是位于旧时安庆府怀宁县境内渌水乡。

  据相关资料介绍,旧时怀宁县在城乡,安庆市郊部分主要是渌水乡,其四境范围与清朝比有较大变化。

  “在城乡环城内外,北至渌水十里铺,东抵断碑,西尽七里亭草场,循洲滨而南逾海口,过江至杨家套、大石矶,接东流县境。

  渌水乡东自断碑,斜渡大江越来字洲,接贵池县境,又由贵境北渡大江至下新河埂,与桐城县接壤,北自十里铺至集贤关总铺,越门山循大龙山,沿石塘湖界河桥接桐城县境,西自蒋家塘在城乡境,沿石门湖向西迤北至车泉涧,接大丰乡境。”

  由此可见,过了界河才到桐城县,而今天卒子介绍的古塘庵在古时应属怀宁县的渌水乡。

  如今,古塘庵早已不存。仅留下这个地名,如果不是研究安庆地方文化,对这个名字也不会太多在意。

  婆婆石,是高约十米,宽约五米,深约五米的一堆巨石。巨石已经风化成几个部分。因离古塘庵较近,山下的百姓与山上的百姓共同为古道边的这尊巨石,称为婆婆石。

  婆婆石与石刻是分别刻在一堆巨石不同立面的三个部分的石刻。

  最早一块石刻,是位于婆婆石下方的一个斜石上的石刻,石刻为楷体,约有百字左右,

  每字约成人拳头大小,大部分已经无法辨认出来,其中仅有几个字可以大致看出,其中有“酉、换旧、知流”等等。

  此石刻,疑是当地百姓在半山坡巨石上特意刻字纪念某事的记事石刻,石刻刻成时期约为明朝晚期至清朝中早期,

  因为风化等原因,经过最少三、四百年的日晒雨淋,才会到今天这般模样。

  巨石上,时间中期的一方石刻,是“千古婆婆石”一幢字,每字约鸡蛋大小,小楷字体,疑是当年村中百姓刻在巨石一个立面上,这个立面是麻石非常难得的光滑面,刻在此处,百年不会改变。

  巨石上,时间最晚的一方石刻,是近代的石刻,是近二十年间,哪位喜爱山水的朋友,在巨石的另一个立面上刻字留存,“山水清音”,并有落款。

  婆婆石与石刻,从明朝至现代,折射出安庆地方历史文化。从婆婆石石间插着的石棍,毫无疑问这就是当地百姓祈求身体健康的“撑腰棍”。

  婆婆石,是安庆大龙山一块普通得不能再变通的巨石,却因为早年间有人在上面刻上了几句话,刻上一个名字,便像有了生命一样。

  婆婆石,是否与山脚古塘庵有关,也不尽了解。婆婆石与石刻,是偶然间的一个意外发现,希望安庆有关机构和组织、个人参与研究。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合作|人才招聘|手机APP|Archi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