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E网

搜索
查看: 137988|回复: 94

[老城旧巷] 安庆古道、古石刻、古坊等系列(精神图腾有渊源)

  [复制链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发表于 2017-2-6 09:04: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安庆古道、古石刻、古坊等系列精神图腾有渊源)

  为便于大家百度查找,特设立不同的安庆系列。欢迎网络上各类人士提供相关资料,进行文史研究。


万涧狮子岭古道——卒子走遍安庆

   

万涧狮子岭古道
——安庆古道
第115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潜山县龙潭乡万涧村至漆铺村之间,有一条安庆人走过上千年历史的古道,虽然战火与灾荒一次又一次清洗着这里,却又从他乡远迁各种姓氏来此繁衍,成为一代又一代新潜山人、龙潭人、万涧人,暨昨天介绍古墓后,今天卒子再向大家介绍这里的古道。图一:远望狮子岭
20170131 040.jpg
     在潜山县龙潭乡斜岭后山有一条通往龙潭村、森华村、万涧村及漆铺村的千年古道。古道始修于何朝什么时期已无法考证,先有古村落再有古道,据了解万涧村和漆铺村有人居住超过千年,所以猜测古道至少存在千年,不过从元朝开始至清朝历代有修整。图二:狮子岭头的巨石崖壁
20170131 059.jpg
    万涧狮子岭古道又称斜岭古道狮子岭段石板路,位于安庆市潜山县龙潭乡,经万涧村及漆铺村多个村落,是斜岭古道北线主入口。图三:狮子岭古道
20170131-1.jpg
    它包括万涧古道和狮子岭古道,始建于何时期不详,明代至清朝重新翻修,是当地民众开辟的通往余井镇、源潭镇的重要道道,同时也是连接古舒州(潜山)和安庆府的重要官道,徽商兴起后,更是成为重要的粮食、盐和山产的运输要道。图四:狮子岭古道青石板
20170131-2.jpg
    斜岭古道是古时龙潭乡天柱山后山数村村民人走出大山,通向外界广阔天地的必经之道。斜岭这条古道从皖西南众多古村落走向潜山、走向安庆、走向外界的重要通道。图五:狮子岭古道清朝修整时期的石板
20170131-3.jpg
    据杨氏宗谱记载:杨氏自宋朝绍定元年江西鄱阳湖迁至潜山,元朝至正三年迁至万涧村繁衍子孙。图六:狮子岭古道明朝修整时期的石板
20170131-4.jpg
    明朝末年,人丁众多,房派纷繁,各姓氏纷纷建祠祭祖。清朝乾隆初年,杨氏集各房长老筹资,建造了杨家祠堂,距今已有270多年的历史。狮子岭正位于杨氏落户的万涧村与外界交通的通道,狮子岭海拔约三百至四百米。图七:狮子岭古道麻石板
20170131-5.jpg
    斜岭古道全长约十八至二十公里,其中万涧狮子岭古道全长约五至六公里,最高海拔约四百米。图八:狮子岭古道青石板
20170131-6.jpg
    沿途植被垂直分布显著,峰峦叠嶂,阴雨天山上云雾缭绕,远观如天柱云海,身处其中则又似云中漫步。图九:狮子岭古道下面的万涧村
DSC_2502.jpg
    古道边沿途有杨氏宗祠、张家老屋、张家祠堂等历史人文古迹多处。图十:狮子岭古道边的小瀑布
DSC_2524.jpg
    古道由青石或麻石铺就,宽约约一米、最宽处约一米五,万涧狮子岭古道现保存完好路段约一半以上,整条古道地处竹林深处、清幽安静,是一处难得的户外运动目的地。图十一:狮子岭古道边的人家
DSC_2529.jpg
    据了解,龙潭乡万涧村古村落有上千年的历史,是宋朝以来迁此百姓拓荒而建,经数千年的耕耘而成。未被列为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着实有些遗憾,但卒子相信,只要有更多人的认同,万涧村将会在将来被列为众多文物胜迹的国家级古村落。图十二:狮子岭古道
DSC_2533.jpg
    历史上,万涧村有张氏和杨氏两大家族,有张氏后裔曾告诉卒子,张家谋田、杨家谋坟。张氏和杨氏人才辈出。图十三:狮子岭古道上的麻石板
DSC_2534.jpg
    狮子古道大部分为青石板铺齐,宽约一米至一米多,基本比较规整,卒子细拍了明朝修整的与清朝修整的古道,略有不同,其中钢钎铲留在石迹可以辨析,走过数百年以后,青石板已经磨得非常的光滑。图十四:保存着原始状态的狮子岭古道
DSC_2539.jpg
    狮子古道承载着几十代万涧人的艰辛,是山区百姓跟外面世界交往的重要通道,自公路修建以后,古道也慢慢荒废,但古道上依然留下的无法抹去的脚印。图十五:竹林深处的狮子岭古道
DSC_2554.jpg
(本篇完)
2017-02-06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2-6 09: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沈家界石刻——卒子走遍安庆

沈家界石刻
——安庆石刻
第110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大龙山,在一处乱石堆围上,有一块刻有沈介的石刻,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
      
      这块已有几十年至百年的“沈界”石刻,在历史上时时提醒村民上山勿越界!安庆沈姓后裔,始祖从江西瓦屑坝迁徙而来。
   这块老石围墩墙上,嵌着一块刻写有“沈界”石刻。这块山界石刻长约60厘米,宽50厘米,为大龙山产的花岗岩,刻字比较清晰。这是山主人在围山林时,怕与邻居为周边产权产生纠纷而设置的山界石刻,旨在向村邻声明权属界限,勿越界。
    沈家,山界石刻由其祖先嵌上。据今已有几十年至百年的历史。这块石刻是如何嵌进石围墙内,或是在石围墙底部刻上去,目前无法得知。
     山界石刻,是先人表明私山所有权划界的一种具体方法,它的好处就是划清了邻里间的产权界线,对预防邻里山林产权纠纷有重要作用。它对研究安庆民俗文化具有一定的意义。
     据了解,安徽临泉为沈姓发源地。另据了解,沈氏祖居浙江省吴兴郡,唐朝初期迁移到山西省夕阳县枣林庄老鸹巷。明初洪武三年迁移到安徽各地落户,至今散居全省各地。
     有小故事称,沈姓有一位县官名叫沈尧中,沈尧中原籍浙江嘉兴,进士出身。明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任南陵知县。沈知县十分重视建筑、教育、文化,尤其关注水利兴修。上任伊始,他就踏遍了南陵的山山水水。当他来到东河一带,看到堤埂单薄,连年破圩,青黄不接,百姓苦怨,心中更是萌发兴修水利、根绝水患、造福地方百姓的决心。 为实现这一愿景,沈知县成立了南陵县筑圩公署。招募精兵强将,组织领导修圩工作。为了便于一线指挥,沈知县干脆将筑圩公署从县城移至东河,使修圩工作的指挥领导更加直接有力。 沈知县召集当地村民代表,细察地形地势,研究兴修方案。有钱出钱,有人出力。饱受水患之苦的百姓,遇到这样的好知县,修圩热情百倍高涨,挑筐扛锹,八方汇聚,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夜幕降临,也不肯歇,点燃火把,夜以继日。 看到百姓如此修圩热情,沈知县更是十分欣喜。白天,沈知县徒步圩堤,巡查督察;夜晚,沈知县走进民工,慰问鼓劲。沈知县有时一连几个礼拜都工作奔走在东河,筑圩公署和圩堤,成为沈知县每天两点一线不变的工作路线。几年过去了。东河的圩堤不断增高培厚,抗洪能力日益提高。虽然再有暴雨山洪,但圩堤再也没有溃破,到处一派五谷丰登、百姓安宁的祥和景象。沈知县又制定了修堤保圩制度,确定专人,负责落实执行。从此,东河的圩堤更是一年比一年固若金汤。 明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因政绩显赫,沈知县擢升苏州府丞。全县百姓,夹道十里,燃放炮竹,挥泪惜别。更有东河长老,跪地长拜,祝沈知县一路顺风,步步高升,好人一生平安! 多年以后,南陵人民依然忘不了倾心为民的沈知县。为了纪念这位好县官,东河村民将筑圩公署改为“沈公祠”,以心中虔诚的香火,表达对这位好知县深深的敬仰与怀念。
(本篇完)
2016-11-23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2-6 09: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虎跑泉——卒子走遍安庆

虎跑泉
——安庆山泉
第107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某县的山坡处,有一处从山涧流下的小溪,卒子今天向大家介绍这里。
      虎跑泉?对,就是安庆的虎跑泉。关于它的来历,不详。
      相传,唐朝元和十四年(819)高僧寰中(亦名性空)来此,喜欢这里风景灵秀,便住了下来。后来。因为附近没有水源,他准备迁往别处,一夜忽然梦见神人告诉他说:“南岳有一童子泉,当遣二虎将其搬到这里来。”第二天,他果然看见二虎跑(刨)地作地穴,清澈的泉水随即涌出,故名为虎跑泉。当然此虎跑泉是否是安庆的这处虎跑泉当然不是一回事。
      虎跑泉,在原安庆市某县的一侧院附近。虎跑之名,因梦泉而来。传说唐代高僧性空住在这里,后来因水源短缺,准备迁走。有一天,他在梦中得到神的指示:南岳衡山有童子泉,当遣二虎移来,日间果见两虎跑翠岩做穴,石壁涌出泉水,虎跑梦泉由此得名。
     这虎跑泉是从青山峡谷后断层陡壁砂岩流出,是一条小溪,清澈明净的山溪水从山腰流过,一侧的石壁刻着"虎跑泉"三个大字,但此人笔法苍劲,功力深厚。泉前有一方池, 四周为乱石,池中叠置山石,傍以苍松,间以花卉,宛若盆景。游人在此,坐石可以品泉,凭栏可以观花,怡情悦性,雅兴倍增。
     虎跑泉原就是一处流水,被人为刻有三个大字之后,但有了新有传说。
     游人过了这条小溪,一股清清凉凉的泉水,正汩汩地流下来。这虎跑泉的山泉水,泡上一杯的茶叶,味道香醇,是茶中的上品。
(本篇完)
2016-10-10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2-6 09: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观音岩石窟与赵寿祖石刻——卒子走遍安庆

观音岩石窟与赵寿祖石刻
——安庆石窟
第107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某县的浮山,有一处名为观音岩的石窟,石窟为天然洞穴,今天卒子再次介绍这里。
      浮山,又名浮渡山,位于皖中偏西南、长江北岸的白荡湖滨,属浮山镇。最高峰海拔165米,面积15平方公里。浮山是一座沉睡亿年的古火山。遗存下来的火山口、火山钟、火山渣(浮石)及溶岩流向,龟裂纹路和断层裂隙,均为全国罕见。卒子曾多次介绍这里。
      浮山又是一座佛教名山。早在晋梁时期(266——557),浮山就建有寺庙。晋梁以后,经过开发,吸引了大量的文人墨客,如孟郊、白居易、范仲淹、王安石、黄庭坚、左光斗、张英、方苞等。
      观音岩古名“啸月岩”。岩前石壁洞开而成圆门,门旁有联。联曰:“山如人意懒,石似我心空”,为清朝人才黄文炳撰刻。洞口北上为“云锦廊”,廊尽处为“听溪岩”。岩后有一石台,昔为供奉观音处,今岩壁尚存大士像影。   

      之前,卒子曾介绍渡仙亭,过一座石桥,就到了浮山一处名岩观音岩,因昔日洞内供奉观音菩萨像而得名。此处的摩崖石刻比较集中,在观音洞口上方的峭壁上,有一方巨大的摩崖石刻,上有“观音岩” 三个大字,系明朝万历十九年安庆知府赵寿祖题写。
      从有关资料得知,赵寿祖,明朝万历八年庚辰科(1580)第二甲五十一名。其父亲赵贤,河南乡试中举,次年进士及第,授户部郎中。先后任山东巡抚、吏部侍郎、南京吏部尚书。赵寿祖中进士后,先后任刑部郎中、安庆知府、山东按察使、四川布政使。
     观音岩的西壁有一小洞,长不到两米,是总岩又名多景洞。洞内聚集小孔百余个,形如峰房,摩刻较多,上有石刻“浮山会景”,仿佛浓缩了浮山的全景。有诗刻“尺寸山始终,图经备于此,予请易其名,其名曰石史”。
    在卒子介绍过的“浮山夕照”、玉龙背、妙高峰、观音岩等等景点后,让大家了解一下观音岩是一亿多年前的火山喷发,炽热的岩浆喷涌流出冷却形成岩石,有的岩石经过亿年的风化形成多孔的蜂窝状,呈红褐色,无论岩石大小,放入水中不沉而是漂浮在水面上,浮山因此而得名,也就有了“山浮水面水浮山”的美景。
     明朝古人扎寨演兵时立旗杆的地方,清朝末年,太平军破浮山寨,将浮山里的多处寺庙及佛像毁灭,仅存寺残。太平军攻下安庆,浮山群众在当地封建势力的煽动下,结寨浮山,对抗太平军。其为首者占砻匠扎寨浮山,以戗山为小寨,成犄角之势。
(本篇完)
2016-10-18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2-6 09: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云居龛窟(安庆最大的石龛)——卒子走遍安庆

云居龛窟
——安庆最大的石龛
第1045篇
过河卒子 QQ号:82009314、微信号:QQ82009314(微信公众号“卒子走遍安庆”)
图、文:过河卒子
摩托车户外行群  群号:322708947
欢迎收看卒子QQ空间、卒子微信、微信群、卒子微博、安庆E网、徽网安庆版、安庆牵手网、安庆振风论坛、各县门户网站、觊迪论坛等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收看《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潜山县虎头崖半山腰,有一处从明朝至清朝雕刻的石龛窟,可能很多朋友听都未听说过,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
      龛,龕kān,小窟或小屋。如:龛居、龛窟,供奉佛像或神位的石室或小阁。
     龛窟,悬在壁上的洞窟。《走遍安庆》网友群在潜山县天柱山镇虎头崖附近发现一处龛窟,为安庆地区最大的石龛窟之一。因石壁上刻有“云居”二字,故称云居龛窟。
    2016年9月4日大早起来,结束了一夜户外露营,大家慌乱洗漱之后,驱车来到虎头崖,一路上爬上野径的崖壁上,稀稀的植被,偶有地方也有茂密草丛。向上望时,山中云雾缭绕,放佛仙境一般!虎头崖果然名不虚传!

    与几年来一直相伴的老马,剪刀脚支撑攀爬至一处牛背石,同行的四位网友都无力或胆怯无法攀登至山顶。站在山顶举目四望,发现潜山县所处乃一盆地, 非常平整!

     浏览风景之后,起身后往山下走,再约同山下同行的几位群友前往仍然处于人间仙境的石龛窟往,同行的一位网友时常埋怨,七嘴八舌一通扫兴的自嘲,其不知“出游本是辛苦事,何必人生走一遭。”

      走了一段路!一边是山林,一边是溪谷。渐渐的溪谷越来越宽,越来越深。这段时间天旱,水流也没有了!顺着溪边向下看,只见一块块大石堆积在一起,这就是著名的明朝至清朝修行人在此苦苦修行的地方。
   公元一世纪,张道陵之孙张鲁云游天柱山,在白云崖(虎头崖的别名)建起天柱山第一座道观——白云观而潜心修炼;唐代高僧崇慧大师在此讲经说法;宋代黄庭坚、明代徐桂在此读书……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数以百计的摩崖石刻赞美这块洞天福地,如:“超然物表”、“宛然仙境”、“元气磅礴”、“中天峻拔”、“仙洞重华”等。
     虎头崖,是一处至今仍然免费,而且文化气息深厚的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是安庆不可多得的一处修行、旅游的去处。
(本篇完)
2016-09-07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2-6 09: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雷公洞与雷鲤石刻——卒子走遍安庆

雷公洞与雷鲤石刻
——安庆洞窟与石刻
第1042篇
过河卒子 QQ号:82009314、微信号:QQ82009314(微信公众号“卒子走遍安庆”)
图、文:卒子团队出品
摩托车户外行群  群号:322708947
欢迎收看卒子QQ空间、卒子微信、微信群、卒子微博、安庆E网、徽网安庆版、安庆牵手网、安庆振风论坛、各县门户网站、觊迪论坛等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收看《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原安庆市枞阳县的浮山风景区有一处清幽神秘的洞窟,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
      位于浮山风景区内一处雷公洞石窟,窟内有石池,水从上洞滴下泛起涟漪,遂成了雷公的“洗墨池”,洞内有雷鲤的题刻,雷鲤也很喜欢雷公洞石窟。
      雷鲤,字白波,惟化,号半窗山人,明代建安人,著名书法家,工于诗书画,深受神宗欣赏,礼部郎中,曾在单县隐居。雷鲤秉性刚直,才华横溢,触怒权贵,仕途坎坷,弃官流落民间,穷困潦倒,辗转来到单县,在城南黄岗隐居起来。
      雷鲤曾在黄岗县青石板上写下“一部春秋”四个字,当时庙里的和尚发现石板上的字骨力遒劲,法度严谨,典雅秀丽,急忙以墨勾出轮廓,就石雕成匾额立于庙堂。雷鲤平生最嗜鹅肉,不禁被肉香所羁。雷鲤扯过鹅脯,就酒而食:“不就是写碑文吗?看我的。”一会儿酒酣腹饱,展纸研墨,笔走龙蛇,一挥而就。刚将碑文写完,忽然回过神来,即欲将字毁掉,茶馆主人连忙架住他的胳膊,执事者走出来向他解释:“听人说您在关帝庙所书‘一部春秋’骨力遒劲,气度不凡,非大家不能书。今日煮鹅置酒,特为请您撰写碑文,方式不当万望海涵”,并再三恳求置款,雷鲤为情所动,就在碑文右下角落下“建安雷鲤”四字款,此时人们才知道这位未路君子、书法高手的真名实姓。雷鲤后来还专门为一家同时中了两个进士的李家题写了“进士”匾,成为单县一绝。他在单县还流传下来“藏经阁”三字匾额,现珍藏于单县博物馆。 现枞阳浮山,有雷鲤题字“壶天别业”的摩崖石刻。
      雷鲤在雷公洞生活了不少时间,并在此创作了不少诗画作品,其中包括工笔描绘浮山秀色的《浮山暮春》之诗,诗云:壁削苍苔树吐泉,旧游遐瞩尚依然。百千万仞客几醉,三十六岩春可怜。蝶前桃树落红雨,莺外柳花飞白绵。金鸡解鸣石龙舞,一啸空谷生云烟。
     雷鲤从广东罗浮山来,观赏了枞阳的浮山,禁不住写了《题浮山纪游》:“已从浮山来,更觉浮山好。万壑染秋云,乾坤怪未了。游人无古今,天风醉花鸟。我欲煮烟霞,呼童拾瑶草。”
     雷鲤脍炙人口的《题画诗(九首)》也是在雷公洞创作的,其画其诗描摹的也正是浮山景致,他写的是浮山与白云崖秀丽秋色,泛舟浮山之畔的情形。
(本篇完)
2016-09-02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2-6 09: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朱洪武炮台与复道廊——卒子走遍安庆
朱洪武炮台与复道廊
——安庆石窟
第1036篇
过河卒子 QQ号:82009314、微信号:QQ82009314(微信公众号“卒子走遍安庆”)
图、文:卒子团队出品
摩托车户外行群  群号:322708947
欢迎收看卒子QQ空间、卒子微信、微信群、卒子微博、安庆E网、徽网安庆版、安庆牵手网、安庆振风论坛、各县门户网站、觊迪论坛等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收看《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原安庆市枞阳县浮山,是庐枞火山岩盆地形成于燕山期造山运动早期。中生代以来,盆地中共喷发出1100-3600米厚的火山岩。距今1.4-1.95亿年前喷发出的火山岩,组成了现在浮山山体主要构成。卒子今天带大家看一看浮山上一处石窟,这条长长的石窟被取名“复道廊”。
      浮山是个古火山口,属于破火山口。火山机构完整,形态典型。破火山口近似圆形,直径约4公里,面积约14平方公里。火山机构为一盆形凹地,四周山丘的山脊线呈环形或弧形分布。浮山地貌属沿江平原区江北丘陵带。环浮山、纱帽山、土地山、茶花山构成一开阔盆地。浮山最高海拔165米,大部分山峰海拔在100米左右,属火山岩低丘。山体大致沿南北向展布,东侧略高,由最高峰妙高峰向南北依次下降,主峰长山仅93米,延伸部分在20米以下。
     浮山山顶平坦,但多悬崖峭壁,沟谷纵横,均为沿环形和放射状断裂形成的断层崖和断层谷所致。尤以东西两侧陡壁,峥嵘突兀,险要壮观。这里也成为历年来兵家必争之地。

     丰富多彩的火山地貌形成后,在元古的古湖泊的冲击溶蚀作用下,又形成了浮山36岩、72洞的火山岩洞穴,镶嵌在浮山之腰,疏密有致,布置井然。作为岩洞的载体-奇峰,出名者三十有六。此外,浮山的奇石、怪石,琳琅满目。有火山岩浮石,有由重力崩落形成的各种石景,如天然桥、玉兔拜月石、百佛朝如来。还有由球形风化、差异分十化作用形成的各种象石,或如鹦鹉、天鹅等,光怪陆离,蔚为壮观。
  
     朱洪武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因为他年号洪武,所以也称朱洪武。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汉族,濠州钟离人,明朝开国皇帝。
   朱元璋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他还徒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减免税负,严惩贪官;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
   元朝末期,陈友谅扎寨枞阳县浮山,在此起墩指挥兵马,人称“点将台”。明清之际,先后有胡其芬、詹砻匠沿峰筑堡,抗拒张献忠、洪秀全起义军。此处设有瞭望点,故又叫“大烟墩”。因峰形如锅反扣,亦名“锅底峰”。朱元璋聪明而有远见,神威英武,收揽英雄,平定四海,求贤若渴,重农桑,兴礼乐,褒节义,崇教化,制定的各种法规都很相宜。
     PAO眼DONG,在五云岩之右,复道廊内。复道廊壁有一圆洞,直径0.47米,恰似PAO眼DONG。传说昔日朱元璋夺取陈寨后,于此处架土PAO封锁潜龙峡,故人称此处为“朱洪武PAO台”。

     朱洪武豆腐又名凤阳酿豆腐,是沿淮地区汉族传统名菜,此菜是豆腐夹馅,虽炸犹嫩,色奶黄,咸鲜可口。据安徽凤阳传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年号洪武)幼时,因家境贫困靠乞讨度日。一天他在凤阳城内讨到一块“酿豆腐”,吃后感到颇有滋味,便经常到饭店去讨食。他做了皇帝以后,时常想起家乡风味,便从凤阳将厨师召进皇宫为他专做此菜。流传至今,称作“朱洪武豆腐”,驰名于世。

(本篇完)
2016-08-26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2-6 09: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石柱坊表——卒子走遍安庆
石柱坊表
第1027篇
过河卒子 QQ号:82009314、微信号:82009314(微信公众号“卒子走遍安庆”)
图、文:卒子团队出品
摩托车户外行群  群号:322708947
欢迎收看卒子QQ空间、卒子微信、微信群、卒子微博、安庆E网、徽网安庆版、安庆牵手网、安庆振风论坛、各县门户网站、觊迪论坛等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收看《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桐城市一处学校内,有一根石柱表,峭然耸立该校园东侧。今天卒子带大家到这里看一看。
    石柱坊表又称华表,多为成对的立柱,起标志或纪念性作用。汉代称桓表。元代以前,华表主要为木制,上插十字形木板,顶上立白鹤,多设于路口、桥头和衙署前。明以后华表多为石制,下有须弥座;石柱上端用一雕云纹石板,称云板;柱顶上原立鹤改用蹲兽,俗称“朝天吼”。华表四周围以石栏。华表和栏杆上遍施精美浮雕。明清时的华表主要立在宫殿、陵墓前,个别有立在桥头的,如北京卢沟桥头。明永乐年间所建北京天安门前和十三陵碑亭四周的华表是现存的典型。
     卒子今天介绍的石柱坊表为方形麻条石,高4.32米,边宽0.34米,顶部呈锥形,底部设基座。石柱四方,竖行阴刻两组铭文,东西两方刻魏体,字体端庄,文曰:“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南北两方镌篆书,运笔流畅,文曰“为梁为柱罔不宜,志重远者石柱刻于民国十四年(1925),邑人书法家方守敦、方寿衡为之题书,意在激励学子,立志高远,奋发向上,成为国家梁柱。“文革”中,石柱被砸断,基座被撤毁。1982年,重修,保持其原貌。
    再继续了解到石柱坊表上镌刻的是六朝佳句、寓意高远。原来是吴鸣震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游览过此校园的人都知道这十六个字是学校创办人之一方守敦先生在石刻柱上所书的六朝佳句,笔力遒劲,盘郁苍古。现学校奠以石基,围以栏栅,四周碧草如茵,繁花似锦。
     那么这两行佳句究竟出自六朝何人之手呢?“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八个字是出自南朝梁时名士陶宏景《答谢中书》中。陶宏景字通明,今江苏江宁县人,宋末曾为诸王侍读,梁初隐居不仕,梁武帝每有吉凶征讨大事,常造访征询意见,人称“山中宰相”。他写给梁中书鸿胪谢征这封信,只有68个字:“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方先生选此佳句,固然与桐中背负青山,面临溪水的实景有关,同时也鼓励学生学业上进,人品清纯。桐中百年校庆,校友李树琪题词:“前十百年高峰入云人才辈出;后千万载清流见底桃李争荣。”此公深得方先生书此佳句的旨趣。
     那么“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又为何意呢?原来这八个字是出自南朝梁丘迟写给北魏将军的《与陈伯之书》。丘迟字希范,今浙江湖州人,先仕南朝齐为殿中郎,后仕梁,曾任永嘉太守、司徒从事中郎。当时因为陈伯之原为南梁将军,因听信谗言投降北魏,丘迟秉承临川王旨意,写了这封劝陈伯之回归故国的信。这封信写得情文并茂,尤以第四段最为精彩。“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悢!所以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人之情也。将军独无情哉!望早励良规,自求多福。“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把江南三月风光描写得旖旎明媚,借以唤起陈伯之的怀国怀乡之情。方先生借此佳句预祝桐中校园永远生机勃勃,春意盎然。方先生矢志襄助吴汝纶先生创办桐城中学,两次东渡日本考察学制,回国后又出任学堂副总监,并立石于校园,镌刻六朝佳句于其上,可见他对桐城学子期望殷切,寓意高远。
(本篇完)
2016-08-12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2-6 09: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史可法“最上一乘”石刻——卒子走遍安庆
史可法崖山石刻
——安庆著名石刻及军事遗址
第114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大别山区境内,有一处著名石刻,这处石刻为什么能够挽救一支濒临崩溃的部队重新战胜强敌?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图一:站在崖山福地远看群山
   在历史上,比较著名的残存政权有三个:一个是永嘉之乱后,在江南建立的东晋政权;另一个则是靖康之变后,在江南建立的南宋政权;与东晋、南宋相似的还有南明政权(安庆桐城的戴名世因写南明政权而满门灭族),但是这个政权的知名度,比起东晋、南宋来要差很多,而历史地位上,东晋和南宋也都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的正式朝代,而南明则并没有这个历史地位,事实上,南明王朝基本上没有什么存在感。甚至于在中学教科书上,把东晋的灭亡视为晋朝的结束,把南宋的灭亡视为宋朝的结束,而对于明朝,则以崇祯死后为明朝的终结,南明则被排除在外,并不被视为明朝的一部分。图二:史可法相关资料
     南明政权在本质上,和东晋和南宋是不同的。不论是东晋还是南宋,虽然都丧失了北方的领土,但是东晋和南宋从建立那天起,便有着一个相对统一的中央政权,以及一个相对有着很大的号召力、凝聚力的首脑,可以指挥属于自己的武装力量对外敌进行有效抵抗,而南明从建立的那一天起,就没有一个有强大的号召力和权威性的首脑,始终处于一种一盘散沙的局面——政出多门、各自为战,朱明皇室之间互相内讧,南明各军阀之间互相火并,都是这方面的体现。而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南明灭亡为止,这就是造成安庆大别山多处南明皇室宗亲逃难的故事。图三:史可法称此处为崖山福地
    在明清之际的大三国政治博弈中,史可法为首的南明政权是其中一支重要的部队。史可法提出的政策是“但虏既能杀贼,即是为我复仇”,在自身存亡危险之际,史可法提出的对策是马上派遣使节带上财物去见顺治皇帝或者多尔衮,“灭寇在此一举”。北京陷落两个月,南明政权已决定偏安江南,以淮河为界,幻想着“两家一家,同心杀灭逆贼,共享太平。”图四:南明政权的区位图
    在史可法“和平使团”的安排下,清朝虽然客观上帮了明朝的忙,却不想真正和大明修和。清朝顺治三年(1646)十一月初二日,南明大学士苏观生、隆武辅臣何吾走等拥戴隆武帝之弟、唐王朱聿鐭监国于广州。但可惜绍武政权仅仅维持四十一天就覆灭了。图五:史可法书写的最上一乘石刻
    位于大别山的趾凤乡白崖山,是一座用片石依山垒起的石城山寨,迄今有600多年的历史。白崖山,原名白牙山,因产白牙茶而得名,古时有“名山风雨白牙青”之说。图六:史可法书写石刻
    元朝末年义民吴士杰始依山垒寨,率众御寇。此后,白崖寨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寨中辟有五座据险扼守的寨门:东名朝九,西名百花,南名听雨,北名乘风,西南名攀龙。五座寨门均有一夫当关,万人不敌之势。远眺古堡,迤逦起伏,峰壁摩天,堪与古万里长城媲美。图七:史可法画像
    在山腰处的山坡记功石上,有史可法书写的“最上一乘”石刻和“听涧底泉声呼天地,是歌是泣;看阶前月色问英雄,还死还生”的石刻对联,再现了烽火岁月的悲壮气概。还有石刻“凤卧龙栖”、旗杆石、蛤蟆石、信阳尖等诸多胜迹及士大夫宅第遗址“九曲居”等。图八:史可法石刻相关内容介绍
    史可法,字宪之,号道邻,河南祥符(今开封市)人。《明史》载:他身材矮小,面黑,目烁烁有光。自幼好学,顺天府试中第一名秀才。崇祯元年四月中进士,六月任陕西西安府推官,公正廉洁,赈灾救民,赢得好官声,崇祯五年入朝任户部主事,为官清正,办事干练,声名大噪。弘光政权建立,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史阁部不仅为官清正,而且身先士卒,与兵士同吃同住,深受将士们的拥护和爱戴。他虽身材不高,但喜好饮酒,而且酒量过人。图九:“最上一乘”石刻相关介绍
    南明政权昏庸腐败,史可法可称得上是一帜独耀,时刻以抗强虏收复国土为己任。当时内战纷乱,张献忠部队曾是收编的农民起义军,军纪松懈,老百姓对他们心有余悸唯恐避之不及,田园荒芜,满目是断壁残垣,宿松当时四十八寨很快便破了四十七寨。崇祯十年二月(1637年)史公与张献忠的起义军战于枫香驿,战局不利,便退守到白崖寨。他深知,“安庆为留都咽喉,宿松为安庆门户,无安庆则无留都,无宿松则无安庆”。所以他在奏请援军的同时,自己以拼死的决心坚守在白崖寨,取得了民心。援军一到,当地百姓又大力相助,张献忠部被打得溃不成军,大将闯达天战死在“听雨门”下的关门石旁。史可法转败为胜。登西营峰犒军,勒石记功。“最上一乘”这方摩崖石刻就是历史的见证。白崖寨高墙坚固,防守待援转败为胜这一战例,史可法是铭记在心的。图二:史可法“最上一乘”石刻全貌
(本篇完)
2017-01-11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2-6 09:46:13 | 显示全部楼层
观音岩古道(安庆古道)——卒子走遍安庆
    卒子走遍安庆,介绍安庆老城和七县一市的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和旅游风景点。卒子走遍安庆是一张介绍安庆旅游景点的名片,更多推荐旅游景点,为读者服务!
    通过“卒子游记”,带领大家去慢慢欣赏一个去除浮躁的长篇纪实游记录,让大家从每天一篇、一年三百篇游记的节奏里渐渐明白一个“坚持”的信念,做一件事绝非一年或是几年所能完成,它需要一生去努力。
观音岩古道
——安庆古道
第799篇
作者:过河卒子    QQ号:82009314
摩托车户外行群  群号:322708947(热爱安庆山水旅游的户外朋友进)
欢迎收看卒子QQ空间、卒子微信、卒子微博、安庆E网、徽网安庆、安庆牵手网等
本文只使用少量图片,如想欣赏更多文章和图片,请浏览卒子空间http://user.qzone.qq.com/82009314/2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杨桥镇宣店村的观音岩古道。观音岩古道位于安庆市杨桥镇宣店村。向南北向登山前行,起点为天堂水库,向左拐可到大观音岩、巨石岭等到三县尖; 向中路可到小观音岩。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为大、小观音岩,该段古道由麻石和青石铺垫而成,路面宽二米左右,是安庆地区较为完整的古道之一。


    现古道已人迹罕至,仅为当地农民采茶和驴友行进提供方便。在观音岩古道,现在整个安庆地区很多驴友都喜欢发走这条道路,因为它安静、清幽。观音岩古道虽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作用,但它保留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反映出的迁徙、交流、发展历程却十分珍贵。


    宣店原古居民是从江西地区明朝和清朝渐渐迁徙而来,这里峰峦叠嶂、沟壑纵横、峭壁嶙峋、地势险要。当地村民叫左边较大的一块石头群为大观音岩,右边一块石头群称为小观音岩,就在两座山头之间的山坳里。观音岩古道依山就势,蜿蜒曲折、错落有致。走在这条古道上,又何必还要度过长江、远赴徽州地区去看那古商道,这里就是一山一世界,一种与世隔绝、恬静自得的小天地。观音岩古道是由大块的青石和麻石板铺成路面,大块青石条砌筑台阶,规整结实。青石上早已没有棱角,被来往的脚步磨得光滑圆润,凹凸不平,不经意间记录了岁月的痕迹。这里四周青山绿水,古道保存较为完整。


   据了解,古时宣店村民到罗岭和五横去,需要走这条古道翻过山岭,也是杨桥宣店过大龙山的一条必经之路,听老人说,过去路上还有驿站,修有驿亭,上山下岭都要在这里歇脚,那时闹热得很。可惜现在已经没有了古时宣店村民通过观音岩古道将笋子、桐油、茶叶、农产品和盐等土特产通过驴子、小独轮车或人力肩挑背扛运到山外,这条古道悠悠岁月。


   走在观音岩石古道上,青石板蜿蜒在荒草荆棘中,要在崇山峻岭间搬运大青石块,铺设几十公里长的青石板路,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经过大龙山的一条山岭,崖上像一座观音菩萨,观音岩名字的来历就是这样。曾经有网友向卒子推荐这里还有一块介绍江西迁徙的石碑遗迹,可惜没有找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经常利用周末到这里走一走,游一游。

—完—
2015-11-15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收听

1

听众

333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5-5
精华
0
发表于 2017-2-6 15:26:11 | 显示全部楼层
   还真没仔细看过,就第一篇,本人简单浏览了下,叙述的就纯属扯淡,历史不是你简单问几个人就是定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收听

11

听众

7807

帖子

资深E粉

注册时间
2015-5-4
精华
27
发表于 2017-2-6 16:27:22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这么多篇放在一个帖子发,闲人才有功夫细看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2-13 16:02:03 | 显示全部楼层

花山巨型大石碾——卒子走遍安庆

   

花山巨型大石碾
——安庆古石构件(古石农具)
第116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杨桥镇花山村中方寺附近,有一处摆放着一个大石碾槽和石滚,可谓是超级巨型大石碾,今天卒子介绍这里。图一:花山一角
DSC_3054.jpg
    提到石碾,对于上了一定岁数的朋友一定不太陌生,石碾在石磨和石臼面前,算是“石老大”了。图二:石碾示意图
DSC_3055.jpg
    石碾一般都放在一个夯实的土墩上或者是用石头垒出的平台上。巨大的碾盘呈圆形,直径至少有两米,厚如虎口。而花山超级大石碾它的直径可以说是十米以上。图三:卒子图示花山巨型大石碾
DSC_3056.jpg
    圆盘上有放射状的沟渠,圆盘中心部位有一根粗木柱,是用来拴石磙子(也叫碌碡)的。石磙子圆面上和碾盘一样也刻有沟渠。圆面两端不一样粗,粗的一头靠在木柱上,略细的一头朝外,是一个圆柱体。图四:花山巨型大石碾局部
DSC_3057.jpg
    圆柱体的中间有一孔,一根铁棒(或木棒)穿孔而过,里面一端别在木柱上,外面一端,双手握着可以推着转,因为重量大,有时需要一个人在后面推,一个人拴上绳子在前面拉。当然,也可以套上牛或毛驴来拉。图五:花山巨型大石碾局部
DSC_3058.jpg
   石碾的作用,不是用来磨细面的,主要是用来脱稻谷壳的。花山超级大石碾,大多用于碾谷子的壳。先将谷粒从谷穗上碾下,再用簸箕扇掉谷糠,直到最后把全部的谷糠脱净,剩下黄灿灿的小米。图六:花山巨型大石碾局部
DSC_3059.jpg
    石碾属于笨重之物,不像石臼一人可为,也不像石磨一人即可推得飞快。没有两三个小伙子,单凭一个人,再壮实,几圈下来也得冒大汗。花山这个超级巨型大石碾,估计全国也没有几个这么大的。图七:石磙子(也叫碌碡)
DSC_3064.jpg
    花山巨型大石碾呈圆形,上宽下窄,由整块花山本地的花岗岩雕凿而成,分段拼接,每段长二米余,宽半米余,一共十多段,高约半米余。正面有一道弧形的凹槽,凹槽最深处为四十公分,槽内有雕凿的浅线。图八:中方寺石磨盘
DSC_3066.jpg
  花山巨型大石碾的用途时,一直被公认为是过去古龙隐庵或中方寺用来碾粮食的。另外中方寺还留存着一件石磨盘,在那个农耕时代,这石碾和石磨都做出过贡献。图九:中方寺石磨盘
DSC_3067.jpg
    石磨和石碾这些伴随过多少代人生活过的石制工具,将会永远留在记忆的深处。图十:中方寺石磨盘
DSC_3071.jpg
(本篇完)
2017-02-14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2-14 14:30:06 | 显示全部楼层

余墩石牌坊——卒子走遍安庆

   

余墩石牌坊
——安庆古坊
第116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杨桥镇余墩村圆照寺附近,有一处摆放着原牌坊的残件,目前还没有完全搞清楚这个石牌坊的来历,在各个宗祠和寺庙雕刻全新的石牌坊、门楼等建筑物时,却很少有人将遗散在田野山间的石构件重新拼接、修缮和保护,今天卒子介绍这里,希望有关人士能够积极参与保护历史文物的担当中来。图一:余墩石牌坊拼图
DSC_1901.jpg
    余墩古时肯定是姓余的人家开垦的墩头,是大龙山延伸到湖区山湾一处有着悠久历史的古村落。这里距安庆张四墩遗址仅十多公里,可以想像几千年前,我们安庆先祖就是在这高于地面数米的地方扎棚、开垦、种粮、养殖。图二:余墩石牌坊拼图,含卒子手工示意图
DSC_1902.jpg
     潘安与潘尼叔侄二人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合称“两潘”。潘岳与陆机齐名,合称“潘陆”。江西武宁南皋《潘氏世谱》记载,潘岳为季孙公第五十世孙。据《晋书》列传第二十五载:“潘岳,字安仁,荥阳中牟人也。祖瑾,安平太守。父芘,琅琊内史。岳少以才颖见称,乡邑号为奇童,谓终贾之俦也”。潘岳生於魏主曹芳正始八年(公元247年),被害於晋惠帝永康元年(公元300年),时年五十四岁。从父潘勖(潘尼之祖父)在汉献帝时为右丞,《册魏公九锡文》即出自其手笔。图三:余墩石牌坊拼图
DSC_1906.jpg
     潘尼(约250——约311),西晋文学家,字正叔,荥阳中牟人。潘岳侄。少有才,与潘岳俱以文章名。性格恬淡,不喜交游,专心著述。太康间,举秀才。历任尚书郎、著作郎、中书令。永嘉间任太常卿。洛阳被刘聪攻破之前,潘尼携家还乡,中途病卒。《隋书·经籍志》载有“晋太常卿《潘尼集》十卷”,今不存。明朝人张溥辑有《潘太常集》一卷,见《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图四:余墩石牌坊拼图
DSC_1907.jpg
    虽然潘氏的潘岳还是潘尼,都无法与安庆的潘氏有什么渊源,但从余墩的石牌坊看,却是一件难得的真品和具有极大价值的文物。图五:余墩石牌坊拼图
DSC_1908.jpg
    石牌坊是汉族传统建筑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建筑类型,用石材修建的牌坊,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也有一些宫观寺庙以牌坊作为山门的,具体这座石牌坊是潘氏宗祠的石坊还是圆照寺石牌坊还搞不清楚,但却并不影响我们去研究安庆的历史文化。图六:余墩石牌坊局部细节
DSC_1944.jpg
    石牌坊又名牌坊,为门洞式纪念性建筑物,宣扬封建礼教,标榜功德。牌坊也是祠堂的附属建筑物,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丰功伟绩,兼有祭祖的功能,牌坊更被海外当作汉族文化的象征之一。所以卒子今天介绍的石牌坊卒子本人更倾向于潘祠石牌坊。图七:余墩石牌坊局部细节
DSC_1949.jpg
    过去卒子曾介绍过很多节孝石牌坊,大多是表彰妇女丧夫,辛勤操劳、哺育子女成人成才,后又多是子女不负母亲愿望,奋发读书,中举成才的故事。从余墩石牌坊的细节可以看出,其每个细节都极其完美。牌坊的每一个局部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仍然栩栩如生。在大龙山森林公园一处还有一块石牌坊门额,卒子估计也是石牌坊残件。图八:余墩石牌坊局部细节
DSC_1952.jpg
    余墩石牌坊图案造型讲究、雕工精美,是安庆难得的艺术精品。根据当地老人介绍,在明、清期间,安庆的牌坊、牌楼举不胜举,多达六七十座,岁月的变迁很多已经遭遇不幸。图九:疑似余墩石牌坊额
DSC_2081.jpg
    卒子今天展示的这样精美的石牌坊如果圆照寺或潘氏后裔或杨桥镇政府、余墩村能够重新修复,给大龙山森林公园带来一处全新的历史文物的展示。图十:余墩石牌坊局部细节
DSC_2083.jpg
    余墩石牌坊建于朝代不详,卒子估计为清朝时期,是由若干块巨石雕刻建成,材质为汉白玉。明间宽约三米,宽约二米。主坊通高约五米,面阔约五米。由四根或二根霸王柱支撑,卒子估计为二根。中间两柱高约五米,每根柱前后各护有戗石两块。每块戗石上雕有精美石刻。石柱前后两面刻卷云花纹。图十:局部细节
DSC_2085.jpg
(本篇完)
2017-02-15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2-21 17:40:21 | 显示全部楼层

石板碧莲池石刻——卒子走遍安庆

   

石板碧莲池石刻
——安庆石刻
第117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桐城市碧峰街道办事处石板村,有一处名为碧莲池的小瀑布,在石壁上有古人刻有石刻字,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图一:披雪瀑标识
20160625 043.jpg
    披雪瀑,古名“披雪洞”(一作“披云洞”),又名“响雪泉”,位于桐城市城西北四公里之碧峰山下,地属碧峰街道办事处石板村。瀑流飞泻直下,如雪帘高悬,故名。图二:披雪瀑中段“溪谷”又称“披龙”
20160625 049.jpg
   披雪瀑布全长约九百米,全瀑分三段:前为“迭瀑”,长约五十米,瀑流滚迭,溅珠飞玉,称之为“前瀑”;今天卒子介绍的为前瀑。
图三:披雪瀑前瀑
20160625 074.jpg
    中为“溪谷”,称“披龙”,长约八百米,雪浪翻滚,奔腾直前;后为“悬瀑”,高约五十米,瀑流长悬,雪崩雷鸣,称之为“后瀑”。后瀑左崖有一洞,名“披雪洞”,吴用珍有诗描写瀑景云:“巨灵怒试劈山手,铁壁双开万仞陡。今天卒子介绍的为前瀑。图四:披雪瀑仙女净尘处
20160625 075.jpg
   披雪瀑前瀑名为“迭瀑”,长约五十米,瀑流滚迭,溅珠飞玉,称之为“前瀑”;又名碧莲池。披雪瀑风景秀丽,《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记其胜:“碧峰山,峰峦分列,一洞逶迤。沿涧而人,四方稍觉豁如,倚南一山,壁立千仞, 怪石嶙峋,下有四洞……方至洞口,见瀑水悬崖如练。至前仰视,如白鹭之攒集,如风雨之飕飓,即‘披雪洞’也。图五:披雪瀑前瀑
20160625 076.jpg
    两旁皆巨石,水啮者利若刃,水凿者深若井,水拭者净若几”、“飞瀑异石,绿荫清潭,堪称负郭胜境。”前人取“不阴常雨,盛暑犹雪”之意,曾建“暑雪亭”于瀑旁。图六:披雪瀑前瀑拼图
20160625 077.jpg
    据《戴氏宗谱》载:戴名世曾祖戴震(东鲜)“……卜居龙眠(西龙眠),筑室数楹,极竹木之胜,取唐于西‘山静似太古’之意,名曰‘太古山房’。又于舍房搜得悬流千尺,筑亭曰‘响雪亭’。”图七:披雪瀑前瀑镜面池
20160625 078.jpg
    明人林胤泸《披雪瀑春游》诗云:“绝嶂千峰合,清溪一径通。听泉来石上,看竹到山中。瀑布晴飞雪,桃花带晚风。前村归路远,明月影胧胧。”清桐城派著名作家姚鼐曾结伴来游,撰有《观披雪瀑记》,誉此瀑为“吾邑之奇”。图八:披雪瀑前瀑拼图
20160625 079.jpg
   披雪瀑摩崖石刻,位于桐城市文昌街道办事处碧峰山麓。前瀑西崖石壁下,留有宋绍圣年间题刻:“敷阳王孚信道建安陈信臣荥阳张侥子厚合肥皇甫崧升宋绍圣丙子正月甲寅日同游”。图九:披雪瀑碧莲池石刻
20160625 080.jpg
    清朝道光《桐城续修县志》:“披雪瀑雨后飞泻,游人前往观赏,多有题咏”。图十:披雪瀑碧莲池石刻
20160625 115.jpg
    早在北宋时期,这里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游览胜地。披雪瀑摩崖石刻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十一:披雪瀑碧莲池
20160625 125.jpg
(本篇完)
2017-02-24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2-28 15:41:28 | 显示全部楼层

雷港“二水山房”石门框——卒子走遍安庆

雷港“二水山房”石门框
——安庆古宅石构件
第118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望江县雷池乡雷港村,有一座东风文化园,这里不仅仅是一座园,重要的是它曾是清朝收藏大家倪模的故居“二水山房”的主人,今天卒子介绍这里。图一:散落在田间的老屋石构件
20170211 010.jpg
    雷池乡位于安庆市望江县城东部,东靠长江,西邻武昌湖,系雷池文化的发祥地,成语“不可越雷池一步”即源于此地。耸立于境内的三棵古树,枝繁叶茂、根深蒂固,见证了古雷池大地三百多年的沧桑巨变。图二:“二水山房”内门门框
20170211 011.jpg
    古雷池江湖连体、一遍汪洋;占居长江 “黄金水道”。倪模(1750—1825年),字迂存,号韭瓶,又号预抡,安庆市望江人,为乾隆和嘉庆时期著名钱币学家和图书校勘家。世居大雷岸(今望江县雷池乡),以耕读为业。自幼酷爱读书,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入县学,四十四年(1779年)中举,嘉庆四年(1799年)钦赐进士,就任凤阳府学教授,期满后仍归大雷岸,著书耕读,直至终老,享年七十五岁。图三:“二水山房”内门门框的门楣
20170211 012.jpg
    “教授美髯须,长尺许,道貌充腴,巍然山斗”。性嗜典籍,青少年时就酷爱读书藏书,中年时攻金石学,与当时著名学者钱大昕、戴震等人交往甚密。又因接触名泉家江秋史(德量)、宋芝山(葆淳)、翁宜泉(树培)等,引起对古钱的极大兴趣,遂锐意蓄钱,且详征博考,几十年如一日,终成清代名泉家之一,与江、翁、宋、初(尚龄)齐名。图四:“二水山房”大门门框及门墩
20170211 013.jpg
  据明代《一统志》记载:“值雪山(即“太阳山”)在安庆府望江县西北十八里外,上有平岗,相传唐朝李白游此山值雪,故名”。由此可以证明:当年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巡游至皖西南时,曾一度慕名到古雷阳境内登览游太阳山。最奇巧的是李白游览观赏古雷阳太阳山的那天,正值沿江一带,天降大雪,使得太阳山也同整个的皖西南大地一样,呈现出一派冰雕玉砌、银妆素裹、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壮美影色。
图五:“二水山房”大门门框柱
20170211 014.jpg
  倪模是清朝乾嘉年间著名收藏家、校勘家和著作家。中举后,有知县一职让他当,他却不当。嘉庆四年(1799年)考中进士,仍然弃官不就,并笑着对朋友说:“五斗米折腰吾能为之乎,吾家尚有薄田可耕,江干老屋数楹,藏书充盈其间,吾以终吾身可矣。”他的老师反复劝他,他才就任安徽凤阳府教授。任满立即归乡,筑室“二水山房”于雷池之畔,从事著述、校勘和收藏工作,就这是今天卒子介绍的遗址的地方。图六:“二水山房”石构件
20170211 015.jpg
  关于倪模无兴趣当官,乡里流传一段轶事:他的门生太湖县赵文楷中了状元之后,路过望江雷港时,派人送去名帖求见倪模。倪模得知赵文楷是想请他出来任职,就找个理由避而不见了。图七:“二水山房”大门门框的卷云纹
20170211 016.jpg
  倪模的“二水山房”藏书约有十万册,为当时安徽省内之冠。他校勘经史诸书数十种,与当时享有盛名的学者钱大昕、戴震等人交往甚密。中年后,他主攻金石学,与泉学家江家史(德量)、翁泉(树培)、宋芝山(葆淳)等人结为知己。为了收集古钱币,他经常手持一囊,行走街头巷尾,看到不同的钱品,就设法收购下来。他收藏不只是停留把玩的层面,也不是为了赚钱,而是进行研究。他通过二十余年的详加考释,写下了皇皇巨著《古今泉略》三十四卷,成为清乾嘉年间的著名泉家之一。图八:“二水山房”石构件
20170211 017.jpg
  倪模是个《古今泉略》问世后,影响甚大,“考究形制,辨别时代,实足为考古者之一肋”。除《古今泉略》外,他还著有《双声古训》《导准由天长合肥注江辨》《雷港源流考》《遇存遗文》等。图九:“二水山房”门框
20170211 018.jpg
    “二水山房”早已经倒塌不存,但仍然留存了大量的遗物,今天卒子通过图片,带大家去看一看那久远的曾经辉煌的过往。据老屋的倪模后裔讲述,太湖的文博园曾到这里准备收购这个大门框,珍爱文物的倪模后裔并没有同意将此出售出去,所以今天我们才能通过这石构件去重温“二水山房”当年的风采。图十:“二水山房”大门门框卷云纹
20170211 101.jpg
     据了解,“二水山房”原有西房、南房和北房之说,大概的意思是倪模的后裔分别住在一片田园的西、南、北各屋。现在唯一能够见到的只是过去拍过的相同类型的老照片,还有就是散落在田间的老屋石构件了。图十一:“二水山房”门墩石
20170211 103.jpg
     从老屋的石构件可以看出,当年的老屋规模之大,用料之讲究,其中有一块大门框,门楣上还刻有卷云纹,石头并不是安庆本土产的青石,而是来自江苏一带的下江石。更多故事,卒子将在后期再介绍。图十二:“二水山房”资料
20170211 008.jpg
(本篇完)
2017-03-04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3-2 15: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林庄仙洞重华与升仙洞——卒子走遍安庆

林庄仙洞重华与升仙洞
——安庆古石刻
第118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潜山县天柱山镇林庄村黄山组,俗称“大王山”地区,有一处石刻云集、修行场所,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图一:大石壁上刻有“仙洞重华”与“升仙洞”
DSC_9231.jpg
     林庄村,地处天柱山八大景区之一的虎头崖景区南部,属低山丘陵地貌,俗称林庄盆地。面积约近五个平方公里,是个生态良好,环境优良,多山林少耕地的村庄。独特的自然条件,造就了林庄村深厚的文化底蕴。图二:石头也有了仙气
DSC_9236.jpg
     这里自古是道教、禅宗福地,物华天宝,养生乐园。历史上,毗邻的天寺村境内曾有座天柱寺,创于唐开元年间,崇慧禅师开山。因崇慧禅师“得法于牛头”,俗称牛头禅,名望很高,天柱寺因此香火旺盛,历唐、宋、元、明而不衰。当时楼阁高耸,殿宇辉煌,十分宏丽,有“骑马关寺门”和“三千道士,八百僧人”之说。明朝之后,随着天柱寺的衰落,后改称林庄。图三:大石壁上刻有升仙的云梯
DSC_9250.jpg
    林庄北面的虎头崖景区,因崖石形似虎头而得名,又因长年云雾缭绕,称白云崖。曾是古人炼丹修身之所,留下“升仙洞”“白云峰”“观音洞”“炼丹台”“铁笛龛”等文物古迹。公元一世纪,张道陵之孙张鲁云游天柱山,在白云崖(今虎头崖景区)建起天柱山第一座道观——“白云庵”并潜心修炼;唐代高僧崇慧禅师在此讲经说法;宋代鲁道人在此炼丹;宋代黄庭坚、明代徐桂在此读书……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来数以百计的摩崖石刻,如“仙洞重华”“超然物表”“宛然仙境”“元气磅礴”等,赞美这块洞天福地。图四:无量塔基
DSC_9252.jpg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给虎头崖景区添了许多神奇的色彩。如船形石、美女石、和尚石、娘娘鞋、铁牛石、龙过峡、罄口洞、飞水瀑等等,令人目不暇接,浮想联翩。图五:经过修行的人雾化成了仙石
DSC_9253.jpg
    在林庄,不少传奇的故事也广为人知。孙家老屋组,古代为一汪湖泊,称为仰天湖,许是山洪暴发,泥沙淤塞所致。那时候湖边长满芦苇,湖中天鹅成群,鸳鸯戏水。湖上泛舟,只见云在水上漂,船在云中行。传说水底下居住着一个大家族,男耕女织,世世代代过着和睦美满的生活。有福气的人,无风天能看到水下居民屋顶瓦楞。世事变迁,沧海桑田,不知何时,仰天湖消失了,只留下美丽的传说,令人回味和向往。图六:大石壁上刻有“仙洞重华”字刻
DSC_9254.jpg
    林庄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水丰沛,温和湿润,无霜期较长,最适宜种植蔬菜、果木、花卉、中草药材等。其地所产萝卜,皮薄、汁多、味美,古时与雪湖藕并列为贡品。流传民谚为“菜庄萝卜雪湖藕,两白不吃莫要走。”图七:大石壁下刻有“升仙洞”
DSC_9256.jpg
    虎头崖曾是远古鲁道人炼丹修身成仙之所,留下“丹灶台”、“铁笛龛”、“仙人房”、“天下第一洞房”、“无量寿塔”、“升仙洞”、“送子观音洞”“狐仙坟”等等文物古迹。图八:“升仙洞”
DSC_9258.jpg
    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数以百计的摩崖石刻赞美这块洞天福地,如:“超然物表”、“宛然仙境”、“元气磅礴”、“中天峻拔”、“仙洞重华”等。图九:“升仙洞”内部
DSC_9260.jpg
(本篇完)
2017-03-09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3-2 17: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宋畈石马石羊石狮兽——卒子走遍安庆

宋畈石马石羊石狮兽
——安庆古石刻
第118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某县某乡某村一个叫宋畈的地方,因考虑到文物的安全的不必要的社会舆论,故进行模糊处理,今天卒子介绍这里。图一:石兽一
2111-1.jpg
    不知何时,一座古墓展现在众人面前。安庆地区的古墓非常考究,不但有石羊、石马、石人和辟邪,而且还有长长的墓道。图二:石马局部
2112-1.jpg
   这是一座古墓,卒子前往时分析可能是明朝的墓葬,这些石马、石羊和石狮是古墓前的辟邪的石兽。其中石人和石龟后期再介绍,今天卒子介绍其中的石马、石羊的石狮。图三:石马局部
2113-1.jpg
    从这些文物形态看,这座古墓石俑数量众多,但墓道已不存。原先的古墓也早已不知何处。原先两边矗立着两只高大威猛的石马、两只个石狮、两只石羊,如今都只剩下各一只。图四:石羊
2114-1.jpg
  遗憾的是,石兽没有找到古墓的墓志铭。这座豪华大墓,安放石马、石人(后期卒子将单独介绍)、石羊、石狮等,表明墓主生前官居高位,没有墓志铭肯定说不过去。如果找到了它,那么就能知道古墓主人的身份了。图五:石马局部
2115-1.jpg
  比较可喜的事,在周边村民的介绍下,卒子找到家藏石龟的村民,他介绍到,墓早已经不存,墓主是当地的一名官员,没有其它资料。卒子在他的带领下,还找到了当成桥梁的石牌坊,后期卒子也将与石俑同时介绍。图六:石狮(或石虎)局部
2116-1.jpg
    墓主到底是谁?卒子无法去猜测,但如此精美的明朝石马、石羊、石狮等东西外,精美无比。特殊是石马的马尾部,有万字纹背花,相当的精美。图七:其它石兽残件
2117-1.jpg
  古墓没有找到石碑,是比较遗憾的事情。据某县县地记载,明代当地确实出过很多官员,有人曾任左布政使,但无法核实。这些石兽如今散落在村里,不时的文物贩子打着坏主意,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及时将石兽送到文物所进行妥善处理。图八:石羊
20170211 005.jpg
    石羊、石狮、石马,从外观看,这三尊石刻为石灰岩材质,雕刻精美,保存并不好。其中,石马个头比成年人还高出一大截,鬃毛、缰绳都刻得十分精美,可惜的是马鞍处被水泥浇注起来,上面的花纹立体感十足,乍眼一看还以为是真马鞍。图九:石狮(或石虎)
20170211 010.jpg
    石羊呈匍匐状,四脚已经被打断,但精美的羊胡依然可见。石狮则呈半跪姿势(是狮还是虎,待专家确定,卒子认为是石狮),眼睛、前肢仍可以清晰辨别。图十:石马
20170211 030.jpg
     据了解,古代尤其是一个官员,墓葬都是有讲究的,有严格而繁琐的规定,查询了“品官茔地制”,里面详细记述了古代官员们的墓葬规格要求,“清制,一品官茔地九十步,封一丈六尺。公至二品,用石人、望柱及虎、羊、马各二; 三品无石人,四品无石羊, 五品无石虎。”从石兽来看,有石马、石虎和跪羊,应该属于三品以上官员。图十一:其它地区石兽
未标题-1.jpg
(本篇完)
2017-03-10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3-6 15:06:18 | 显示全部楼层
当铺(钱庄)石牌坊
——安庆古石坊
第119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桐城市孔城镇的孔城老街,起源于三国时东吴大将吕蒙在这里屯兵筑城,此城当时是“空城”,后取谐音孔城。民间另有说法,古代孔城境内森林茂密,孔雀翔集,因此而得美名“孔城”。很多朋友都说过去看到过这里,卒子你就不用介绍了,但今天卒子介绍孔城里的一座未修复的古石牌坊,相信十个去过孔城老街的人,九个都不曾发现这个,请继续阅读《当铺(钱庄)石牌坊》。图一:当铺(钱庄)石牌坊想像图
13.jpg
  孔城老街古建筑多达很多幢,据说有一百一十八幢,清一色的徽派风格,青砖黛瓦马头墙,前店后坊,临街商铺多达三百余家,是江北至今保存最为完整、体量最大、原汁原味的一条老街。街上的商宅大院有黄家、蒋家、姚家、郑家等大屋和倪氏大宅。图二:当铺(钱庄)石牌坊如意斗拱
14.jpg
  孔城以前洋货铺有英国人开的“亚细亚煤油栈”、美国人经营的“美孚煤油栈”,下次卒子再介绍。今天卒子介绍的著名商号有李鸿章钱庄,其实是李鸿章儿子李经芳的当铺,由西向东纵深七进。后面三进相对独立,名曰“小姐楼”据分析可能是当时的青楼(妓院),由此可见李鸿章钱庄规模的宏大与气派。图三:石牌坊残件
15-1.jpg
  孔城老街有丰富的自然景观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老桐城八景,孔城就占三个:“荻蒲归帆”、“孔城暮雪”与“桐梓晴岚”。老街上,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道教等宗教兼容并蓄、和谐并存,这实为奇特之景象。图四:石牌坊残件局部
16-1.jpg
  李鸿章当铺,是清末李鸿章及其李氏家族所开设的当铺。当年,李氏家族在安徽境内置下的产业,数量多,规模大,除了房产、田产,还涉足漕运和盐业,当铺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有史可考并有遗迹可寻的李鸿章当铺,在安徽境内有合肥、孔城、柘皋、烔炀、运漕五处,李经方在芜湖开有“源丰”、“源成”、“源庆”三座当铺,分别位于现新城区的下二街、长街和中长街,另外,在安庆北正街还开有“鼎新”当铺,现不存。图五:石牌坊残件局部
17-1.jpg
    孔城李鸿章钱庄是典型的徽派商铺式建筑,坐东朝西,面阔三间,前后七进。前面两进相当于现今的营业厅。第一进里有当铺,第二进厅台上摆放有四个瓶子,一个镜子,寓意平平静静、四平八稳。两进之间有个小天井,天井大缸里有一对在水草中快乐游弋的红金鱼,这给古朴庄重的钱庄带来一丝新鲜活泼。三四两进相当于现今的总经理与中层管理人员办公室,有信房、账房、掌柜房等,信房管人事,账房负责银钱出纳,机构一应俱全,分工明确。图六:石牌坊散落一地的残件
18-1.jpg
  李鸿章钱庄后三进相对封闭,内部为回廊式木制建筑,状似福建的土楼,只不过土楼为圆形,它是长方形。中有大小两个天井,其中大天井能摆十几桌酒席,由此可见空间之广阔。天井上承接天光,下连接地气,人住在里面通透、舒适。下雨的时候,雨水从天井四边的房檐上流下,比喻四季来财,肥水不流外人田。图七:石牌坊柱残件
19-1.jpg
  李鸿章大老婆周氏为古桐城人,孔城水运发达,因而李鸿章在孔城拥有房产,后来这处房产就划到周氏名下,由嗣子李经方(出使日本大臣)保管。李经方1892年回国返乡之际,瞅中了孔城老街商机,利用李鸿章的名气,在孔城开办了“李鸿章钱庄”,从事货币兑换、存储及典当业务,生意十分红火。图八:石牌坊石柱残件
20-1.jpg
    在当铺的一角,现存已经残缺的当铺牌坊一座,只是没有复原,残件使用的是汉白玉清雕细刻而成,按清朝惯例奉旨立此牌坊。该坊可能为四柱三间三楼式石牌坊,通面宽约三米。楼为歇山顶,顶角残件卒子在一书院一角看到,檐下均为石雕方斗或如意斗拱,额枋、驼墩及雀替等构件上,均以高浮雕、园雕或透雕等手法,刻划着各种龙纹和花卉等多式多样的纹饰,构思巧妙,雕工精致,具有一定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希望孔城老街管理处能够尽快恢复该牌坊。图九:石牌坊柱残件,希望有关方面能够恢复石牌坊
21.jpg
(本篇完)
2017-03-12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3-9 16:49:43 | 显示全部楼层
花山古道与王项石刻
——安庆古道与古石刻
第120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小龙山的花山中方寺至鲍冲湖之间,有一条百年古道,在古道周边散落着很多古石刻,今天卒子介绍一点。图一:袅袅花山
08.jpg
     花山古道位于安庆市杨桥镇花山村山脊处至鲍冲湖段,这里风景美丽,安庆先人在这里生活,为了便为邻里划地为主,在山脊处的石头上分别刻有文字,今天卒子介绍的就是王家与项家的分山石刻。图二:花山顶界石刻
14-1.jpg
    花山树木菇郁,浓可蔽日,远望如同一道翠屏,幽幽清绿,花山古道依谷蛇蜒,寒泉孱孱流淌,青松翠柏夹径,鸟语花香,宛若世外桃源,景致清远,到此有隔凡入仙出生之感。花山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受到名人雅士和文人墨客的垂青。据了解,在宋朝时期就有高僧在此建庙,明清两朝名僧高士纷纷来此隐居,超然世外。图三:花山王界石刻
15-1.jpg
   花山不仅是安庆的花山,也是世界的花山。自中方寺上山公路修建以后,开车上山更为便捷,使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相交相融的花山旅游胜地,愈来愈丰富多彩,秀丽宜人。图四:花山成为安庆旅游的圣地
16-1.jpg
    明清时期和民国时期,花山曾遭遇多次毁坏性的破坏,作为当时杨桥镇出山一条主要古道,杨桥先人通过花山古道一方面通向鲍冲湖至菜子湖出港,二是通过花山古道到大龙山三县尖翻山到五横等地。图五:花山巨石林立
17-1.jpg
    安庆府周边有着众多的明清时期古道,过去卒子曾介绍一些,今天介绍的花山古道显然没有被地方政府重视。而这条古道正是明清时期达官显宦祈神祭拜、文人墨客寻古访幽之旅,是大龙山最古老的古道之一。图六:花山美色优美
18-1.jpg
    花山自古属桐城地区,作为安庆府周边重要的寺庙之一,中方寺一直为认为安庆的三座古寺之一,这条古道上,留存着安庆先人分山的石刻,也留下了历史文化的遗存。图七:花山顶界石刻
19-1.jpg
    大龙山的山水之美、人文之美所吸引,是城廓之天然画屏。花山绵亘起伏、山势雄伟、秀嶂叠峙、蜿蜒似龙,而得名龙山,而龙山又分大龙山与小龙山。小龙山古时横跨怀宁、桐城二县。南临长江、北靠菜子湖。花山四季风光如画、春季繁花似锦,朝霞初升或雨后乍晴,远望云雾缭绕、峰峦时隐时现,被誉为“龙山晓黛”,乃安庆胜景之一。图八:花山顶界石刻局部
DSC_3025.jpg
(本篇完)
2017-03-22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3-15 10:3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元气磅礴”石刻
——安庆古石刻
第121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潜山县天柱山镇的一处小盆地的巨石上,有一方四个大字的石刻,今天卒子介绍这里。图一:远望林庄小盆地
08.jpg
    这方石刻写着“元气磅礴”的石刻,意思大概是讲其精气神的饱满的样子,每天精神十足充满斗志。可以是自勉,也可能是借字寓人,古文人往往通过字去表达对当时的社会风气以及现象的反映。图二:林庄古道
09.jpg
     天柱山,一座竟揽奇峰秀水,饱蘸禅道人文的灵山奇岳!这一神奇的地球脐带上,天柱山以其卓然胜境,在浩瀚的皖河之滨拔地而起,为皖西南群山所独有。这座巍然屹立的奇山,揽山水之灵秀奇异,怀文脉之沧桑古远,以四季之景致万千,不失为一个养生休闲的好去处。 图三:元气磅礴石刻
10.jpg
    李白诗曰:“奇峰出奇云,秀水含秀气,清冥皖公山,巉绝称人意”。白居易诗云:“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朱熹感叹:“屹然天一柱,雄镇翰维东。只说乾坤大,谁知立极功。”李庚赞叹:“巍然天柱峰,峻拔插天表。登跻犹未半,身已在蓬岛。凭虚举鸾鹤,举步烟云绕。天下有奇山,争似此山好。”图四:元气磅礴石刻侧照
11.jpg
    古人还在《潜阳十景歌》中唱道:“舒台夜月一轮明,乔公故址二佳人;天柱晴雪三分白,酒岛流霞四季春;丹灶苍烟五彩色,山谷流泉六月冰;诗崖漱玉七言律,吴塘晓渡八仙撑;九井西风九天起,石牛古洞十方闻。”图五:元气磅礴石刻拼图
14-1.jpg
    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数以百计的摩崖石刻赞美这块洞天福地,如:“超然物表”(前期卒子已经介绍)、“宛然仙境(后期卒子再介绍)”、“元气磅礴”、“中天峻拔”、“仙洞重华”(前期卒子已经介绍)等。图六:元气磅礴石刻
15-1.jpg
    凹地在天柱山的西南,紧靠一座小石山。石山又低又小,实际上就是一个小山丘。但就是这么一个偏远又不起眼的小山,千百年来却吸引着众多的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图七:巨石崖壁
20160903 247.jpg
    在这样一个凹地的巨石上,有古人在巨石上留下了“元气磅礴”的摩崖石刻。在同行几个群友不愿同行的情况下,卒子一个人依然前往这里,在巨石上留影拍摄。巨石上的石刻,每个字有四十公分见方,并落有款,可惜时代久远,落款已经无法辨析了。图八:元石刻
DSC_9339.jpg
    从巨石上的摩崖石刻看,可能是明朝中晚期的摩崖石刻。摩崖石刻位于巨石的顶侧,崖壁系天然而成,高约三米,宽约十米,刻字一行,有四字。字迹清晰、笔法遒劲。刻石以楷为主,书法俊逸,雄健浑厚,古朴拙厚,方圆兼用,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和书法价值。图九:气石刻
DSC_9340.jpg
    据推测石刻出自明朝书生之手,大概是读书人到此之后,精神饱满、氧气充足。边读书、边游览观赏。这块摩崖石刻在这么偏远的地方又这么小的山上却有这么久远的摩崖石刻,此为一奇;刻石历经数百年如新并字迹清晰,此为二奇;能吸引明朝大家等文人墨客不远千里而来,此为三奇。图十:磅石刻
DSC_9341.jpg
    “元气磅礴,精力岌嶪。范大董深,兼而有之。此华岱巨观。”据说,天柱山在明朝期间大量饱读诗书的读书人到此进修,后中进士者数人。这里地形地貌为高山、盆地、平原,即虎头崖余脉地带大王山、菜林庄盆地和潜河之滨王家坂平原。村内主要河流潜河沿村南部边缘经过;菱角河源于虎头崖穿菜林庄盆地在旌驾桥处汇入潜河。图十一:礴石刻
DSC_9342.jpg
    根史料记载,唐朝乾元初年,牛头禅崇慧大师来到虎头崖玉镜峰下创寺,永泰元年(765年),唐代宗封为天柱禅寺。寺后有太子阁,相传为梁昭明太子读书处,位置为现在的天寺村。天柱禅寺鼎盛时期有僧侣三千人。林庄盆地由于气候、土壤条件良好,被天柱禅寺选定为定点供寺菜园。盆地下口林河畈出产的萝卜,自古以来久负盛名,体均皮薄,水足嫩脆、香甜可口,被太子阁选中定为贡品。林庄盆地因此而得名为“菜林庄”,解放后曾设为林河乡,撤乡后改为林庄村。图十二:元气磅礴落款石刻
DSC_9343.jpg
(本篇完)
2017-04-01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3-17 14:26:41 | 显示全部楼层
潜岳古道与治路碑
——安庆古道与古碑刻
第121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潜岳古道位于安庆市潜山县与岳西县之间,古人推着小车,挑着小担走在山间的小道里,已经有一千多年,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的属于岳西县中关乡的一段潜岳古道。图一:远望群山、田畈

02.jpg
    潜岳古道是一条地道大别山腹地的古道。它是经过岳西县数个乡镇到潜山,那边通霍山、英山和舒城的交通命脉。安庆古人在这条路上行走了一千多年,千年来战火洗礼、朝代更迭,却走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安庆人。唐朝有位叫马戴的人,在写《过潜岳》中留诗:塞上征兵久,淮南赋敛多。抱琴方此去,为县欲如何?潜岳积苍翠,皖溪生素波。真君松庙近,公退为谁过?图二:潜岳古道就在田畈之间
03.jpg
    秦朝末,设九江西南地区为庐江郡,以境内庐江水为名。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3年),撤江南庐江郡,析九江西部江北地区及衡山(今天柱山)东部地区,建新庐江郡,领十二县:雩娄(河南固始县)、寻阳(在江西九江)、以下十县在安徽:襄安县(无为县)、临湖县(无为县)、枞阳县(枞阳县)、居巢县(今巢湖)、皖县(潜山县)、湖陵邑(太湖县)、松兹县(宿松县)、龙舒县(舒城县)、潜县(霍山县)、舒县(庐江县),当时郡治在舒县。图三:潜岳古道与碑刻
12-1.jpg
    汉武帝时在舒县(庐江县),东汉末迁皖县,既今潜山县。汉末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的庐江小吏焦仲卿就是潜山县人,其家焦家畈距潜山县城六华里。图四:潜岳古道
13-1.jpg
   三国时,庐江郡一分为二,吴国占皖城,吴庐江郡治于舒(今庐江县城),魏庐江郡治于阳泉(今霍邱县临水镇);晋代在诶县(霍山县)、霍邱县;南朝齐在舒县(今庐江县);南梁武帝萧衍太清二年(548),改舒县为潜县,属合州(治汝阴,今合肥市)。图五:潜岳古道铺路石
14-1.jpg
    自西汉起潜山县城变称不断,西汉为皖县,东汉末设庐江郡于皖县,东晋设为晋熙郡怀宁县(郡、县同治于梅城);隋改为同安郡;唐宋为舒州;南宋末年升舒州为安庆府,府治在怀宁县(梅城),元朝析怀宁县玉照、清朝二乡为潜山县,后遂固定。图六:潜岳古道边的小瀑布
15-1.jpg
    据了解,明朝天顺六年《直隶安庆郡志》、嘉靖三十三年《安庆府志》人物传称“庐江潜人”多数是指潜山县的潜水、皖水之一水一带的人。据民国初年何氏修《庐江郡何氏大同宗谱》,谱“序”载:“庐江先哲为中国诸何所共祖,固彰彰也。至今过潜岳,访遗踪,故乡耆老,往往称列祖之先垄,三高之故居,亭址犹存,封志垒垒,瞻恋之怀,罔敢或释。”何氏先贤对自己先人的发祥地当是考证确凿的。图七:潜岳古道与碑刻
16-1.jpg
    风景秀丽的天柱山久负盛名,与天柱山交界的周边县乡有着数条古道。在岳西县的中关乡就有这样一条丘陵地区与山区交汇的田畈地区,一条清澈的源远流长的溪流,古人喜在水边修路,路绕水行。在这片田畈田头间的山峦中铺展着一条古往今来连接皖鄂的千年古驿道。图八:潜岳古道碑刻
17-1.jpg
    在一处巨石小瀑布边,卒子见到清朝由当地官府命石匠在潜岳古道旁边勒石:“重修……勒石碑”。这块巨大的石碑字体规整,笔力雄健,至今保存完好,铭记着安庆先人不屈不挠的精神,这块碑刻也是安庆官府修建道路重要的见证。图九:潜岳古道碑刻
18-1.jpg
  潜山与岳西分别地处大别山腹地,一条条山道古来有之。历经了千年的风霜雨雪、依然古干虬枝,苍翠欲滴,风霜雨雪,傲气凛然,正像安庆人有着博大的胸怀宽容世间万物一样。图十:潜岳古道与碑刻
19-1.jpg
  这条修建于田间、山坳的潜岳古道,坡路基本使用路边的原始麻石、青石修建铺设而成。安庆古人挑着小担、推着独轮小车或行、或立,登山远眺、万里河山尽收眼底,南来北往,昼夜奔驰。图十一:潜岳古道碑刻
20170131 296.jpg
    这条潜岳古道在山峦起伏、土地肥沃、、星罗棋布、、青山绿水之中,千来的历史让多少乡村原野、纵横交织、朝晖夕阴、鸡犬相闻,缕缕炊烟环绕在村舍之间,希望《卒子走遍安庆》得到更多外乡安庆朋友的喜爱,也希望能够得到安庆本土热爱家乡的朋友的喜爱。图十二:潜岳古道
20170131 306.jpg
(本篇完)
2017-04-06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3-20 10:40:28 | 显示全部楼层
甘露冯老屋遗址与冯家老井(上)
——安庆古宅遗址与老井、古墓
第121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怀宁县石镜乡甘露村冯老屋与冯家老井,现在仅剩下冯家石桥与老井,冯家老屋已经全部迁走,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图一:远看甘露村
    来到怀宁的冯老屋,是件并没有想像中那么顺利。原听过这样一个故事,祖籍河南省信阳的罗山的冯氏被迫迁到安徽,从宣城、广德,再到大别山深山中。清朝咸丰年间,世居信阳罗山的冯家凹被太平军围剿,据冯氏后裔理解那时是被长毛号称“白狼”的太平军首领,冯家凹为躲避太平军建起高高的围墙四面成寨,长毛在外围整整围困冯家寨三年之久,寨内的食物全部吃完,经过冯氏族人商量,大家把寨内仅剩下的米饭喂给了猪吃,然后把猪从围墙上丢下,在寨外围剿的长毛把猪分了烧了吃,却发现猪肚子了吃的却是米,匪头就心慌了,围了冯家寨三年之久,里面的牲口都还在吃米,寨内粮食肯定很多,土匪经过一段商议,放松了对冯家寨的围剿。然后冯家长辈让年轻力壮的冯家男性带上年轻的小孩们突围出去,给冯家留下最后的血脉,冲出去冯氏改姓,后来逃到了安徽。这是一个故事,安庆各县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源头无法去考证,但平添了几份想像。图二:甘露村地处石镜乡腹地
    翻开历史,可以了解冯姓来源有三:一是出自姬姓,为周文王昌之后。据《元和姓纂》、《后汉书》等所载,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后裔毕万,西周时,在晋为大夫,当时晋献公陆续功灭了许多小国,其中包括毕万的一支孙被封于冯城,其后子孙以邑为姓氏,称冯姓。史称冯氏正宗。是为河南冯氏。二是出自归姓,为冯简子之后。据《世本》所载,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冯简子,因封邑在冯而得氏。后冯邑被晋国所夺,成为魏氏子弟长卿的封邑,长卿的后裔也称冯氏。是为河南冯氏。三是还有出自其他方面的冯姓,如:出颖川者,为汉征西大将军冯异之后;出上党者,为左将军冯奉世之后;出长乐者,为宜都侯冯参之后;出京兆者,为燕王冯宏之后;出宏农者,为西魏宁州刺史冯宁之后;出河间者,为唐监察御史冯师之后。图三:冯老屋遗址
   冯姓迁入安徽,应该早于元末明初,但怀宁县石镜乡甘露村的冯氏却有着另一层神秘的色彩。为什么地处大山深处的冯老屋如今一片废墟?为什么冯氏先祖墓均立碑为民国三十一年?带着几份神秘,卒子走访了甘露村。图四:冯老屋遗址背后的小山
    当卒子来到甘露村的时候,冯老屋仅剩下一个地名,原本冯家老屋在怀宁县建海螺水泥厂时,全部外迁到其它地区,老屋也在随后渐渐废弃。听村里老人介绍,原甘露村冯老屋有二百余人,三个生产队,老屋背山,一条小溪顺村流过。图五:冯老屋遗址上已经长起了满地的树木
  冯老屋为冯氏某一个时期集中迁到甘露村,应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原老屋建于何时已经没有了确切的答案,但冯氏百姓将其先祖葬在一个风土包上,时间均定格在民国三十一年,也就是一九四二年。那一年,河南正在受严重的饥荒,举村迁徙的不在少数。图六:冯老屋遗址石门槽
  冯氏为什么会选择怀宁县石镜乡甘露这个地方?分析原因可能有二,一是交通相对闭塞,二是当地产一种石灰岩。冯氏百姓迁入甘露后,只需要青壮年日夜采石,外销各地,就不愁吃穿,民国期间安庆为省会,铺路、建房、墓碑、架桥,哪一样少了石料,而石镜乡甘露村境内石料资源丰富,其中大理石、方解石、石灰石因储量高,也许正百冯氏迁入该地区的合理解释吧。图七:冯氏古墓群
    据了解,冯氏迁入甘露后,建有老屋多幢。原来,这个古村落,地处一个长条型的平原地带,冯老屋背山而建,平原地带均开垦了田地,小溪边人为构筑起高高的防水堤坝,现在的冯老屋屋基内依然还剩下众多的石磨磙、石门框等。图八:冯氏古墓碑上均为民国三十一年
  冯家老井位于冯老屋不远的田畈边,隐于农田之中,原井边种植有多棵高大的树木,现仅存一棵,还被锯得枝叶全没。冯老屋高峰时居住着四五百人,皆以“冯家老井”作为主要生产生活水源。经卒子测量,该井占地面积约十多个多平方米,分为内外两井,外井为洗衣、洗菜使用的污水井,内井与外井相邻,两井间以石槽相连。清泉自内井涌出,经石槽注入外井石水缸内,水质清澈,从未干涸。图九:冯家古井方位图
    接受卒子采访的当地冯氏百姓,据他介绍为避免井水被污染,当地村民还制作了石井圈,内井保留着原来的各有一小水池样子,池沿留下了村民常年磨刀的痕迹,原有的结构和布局比较完整。卒子根据水井残存石头初步推断,水井应为清朝时期至民国初年建造,至今有百年左右的历史。图十:冯家古井
  冯老屋在怀宁县石镜乡甘露村已有百年的历史,它记忆着华夏的历史,传承着民族的文化,承载着浓郁的乡愁。冯氏已经完全融合于安庆这方水土,他们使用着安庆的方言、也是安庆生生不息的根脉。图十一:冯家古井与冯老屋遗址
   另据了解,冯姓源于河南省,明避张献忠乱走贵州;期间有一支族裔迁入安徽省做官(安徽省始建于清,省治安庆);无奈冯大老爷不会“来事”,任期届满无力返黔(谱上如是说),只好拿出白花花的银子买下安庆城外的一个穷山沟;世代相传也人丁兴旺,其地早已更名“冯家冲”(怀宁县宏镇镇宏光村),其后人也脚踏五湖、渴饮四海。世系列表如下:元承希志嘉,一德永为守。贤圣定有传,道统世其寿。前朝存典謨,今仁昌厥后。自思克同上,万代必能久!图十二:冯家古井
(本篇完)
2017-04-08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3-28 11:48:44 | 显示全部楼层
“勿忘国耻”碑
——安庆碑刻
第122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桐城市桐城中学内,有一块石碑静静的躺在那里,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图一:桐中一角
10.jpg
    这块石碑记载着日军侵华侵入桐城的记录。很多到访过桐城中学的朋友都会被躺在一角的刻有“勿忘国耻”的石碑留足,它记载着日军曾经侵华的罪行。图二:碑记及日军
11-1.jpg
    当卒子看到这块呈正方形桌面状的石碑刻时,被正面刻有“勿忘国耻”的字样深深震撼,虽然碑上没有再多余的文字。但正是这四个大字足够说明当年日军进犯桐城,最终走向灭亡的道路见证。图三:日军攻城
12-1.jpg
    纪念石碑上已有不少裂纹,正面、侧面、背面,痕迹累累。 据猜测,这个石碑是根据文献资料刻立的,纪念碑记录着相关的抗日历史。
图四:日军对中国百姓进行迫害
14-1.jpg
    1938年6月13日,日寇初次进犯桐城,汽车由黄柏岭、北峡关两条大路进入桐城境内。日军原来并没有占城之意,起先计划沿合安公路直驱潜、太,图谋进犯华中,与长江日舰相声援。桐城县未派出部队与来犯的日军进行有效的战斗。桐城县长潘慰农,保定军校出身,胆量小,只顾执行上级不必守城的命令,将重要物品转运到唐家湾,官绅及眷属多蜂集于深山洞天。图五:“勿忘国耻”
20160723 134.jpg
    就这样一座桐城县城内无兵警防卫,惨遭匪盗的肆虐和流民的哄抢。这时,大户人家上至楼阁,下及地窖,金玉宝器,书籍字画碑帖,以及衣服食品,一切竹木器物之类都洗劫一空。敌军离开桐城后,桐城县当局派兵队下乡搜查,乡民所哄抢的字画书籍,既无处出售,又不能作糊口日用,纷纷害怕一旦搜出,反招祸患,便将这些文物或埋于田园山洞,或化为灰烬。图六:“勿忘国耻”碑
20160723 135.jpg
    1938年7月初,日军再次由安庆进入桐城境内,这一次犯境,日军先以数辆兵车窥探虚实,不敢贸然深入城内。县常备队兵卒依城驻扎,见敌来则避于山里,不作抵抗。日军见此情形,无所畏忌,长驱直入由桐城越过舒城,直达合肥。这一次日兵作了长远计划,沿路联络紧凑,节节驻防,合安公路沿线所有车站、桥梁都留兵守护。驻扎在西山求雨顶的一队日兵,凭地理优势,窥伺城中动静,竟无官兵抗击,任意肆虐。图七:碑刻
20160723 146.jpg
    有人写过描述《城劫》:追溯桐城陷,五月十六日。未几自引去,踪迹殊飘忽。自七月初十,再将城攻夺。至八月十二,全数始退撤。洋桥半焚毁,电杆尽锯截。前后几何时,屈指仅两月。中间所作为,残暴乃非一。吾闻寇在城,多仅百余孽。司令设南门,城街驻骑卒。窗扉尽拆除,墙壁穿洞穴。有灶不以爨,腥膻盛晡啜。有薪不以炊,器具供燃热。毁坏南门关,内外行汽车。发枪及行人,纵火焚蓬荜,鸡猪遭搜罗,妇女肆污蔑。一妇痛饮刀,一尼惨被刜。分兵守四门,未有能逃脱……图八:碑刻局部
20160723 149.jpg
    日寇第二次离开桐城后,安徽省战时民众总动员委员会暨军事长官通令各县作防御部署,拟订了三条策略:一为破坏公路以断交通,二是拆毁城垣以免资敌,三是疏散人口以备空袭。其中的二、三两条,是导致桐城城墙拆除的直接缘由。今天当我们行走在桐城这座古城时,看一看那些老屋的残砖剩瓦,再看一看停放在桐中一角的勿忘国耻碑,眼前迭现七十多年前,桐城曾经伤感之至,为桐城而殇。图九:“勿忘国耻”碑
20160723 158.jpg
(本篇完)
2017-04-19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4-5 10: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意桥古道及圆形方孔石
——安庆古道与石刻
第123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太湖县寺前镇佛图寺村,是安庆市太湖县一个风景美丽的乡镇。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二处石刻、一条古道和一处古人人工大圆方孔石的残件。图一:天生塔与如意桥古道
10-1.jpg
    寺前镇位于太湖县城北十五公里处,一侧位于花亭湖水库之滨,东边靠太湖县的原罗溪乡(现罗溪村),北连潜山县的五庙乡,西接太湖县的原黄冈乡和赵和乡(现均并入汤泉乡),南濒与花亭湖水库。这里是大别山腹地,与外界过去受交通和通讯的限制,相对比较闭塞。
图二:如意桥石刻
11-1.jpg
    今天卒子介绍的这条如意桥古道,其实在历史上是没有这个称呼的,是因为这条古道石壁上写有“如意桥”三个字,所以为便于称呼故称“如意桥古道”。之所以被称为古道,据了解,唐朝垂拱四年(公元688年),六祖禅师慧能云游到此,酷爱这里优美的自然风光,便在此建庙,庙曰“廨元寺”,该寺门前有条大河,亦被人称为“寺前河” ,后一千三百余年来,一直沿用“寺前河”。“寺前”二字由此而来。
图三:如意桥古道与如意桥石刻
13-1.jpg
   寺前镇山川秀美,人杰地灵,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域内花亭湖水中有山,山里有水,山水交融,相映成辉,美不胜收;山中多古木苍松,茂林修竹,飞瀑流泉,奇花芳草。“骆驼峰”、“天柱塔”、“香炉石”等奇峰怪石鬼斧神工,叹为观止。佛图古寺有著名的“寺中八景”,闻名遐迩,令人流连忘返。寺前镇又是著名的佛教名乡,佛教文化源远流长,以佛图寺、廨完寺、秋潭寺、朝阳庵、西云庵等为代表的古寺名刹十余座,历代以来,香客络绎不绝,盛极一时。这条古道或许也是那个时代上山进香朝拜的古道。图四:天生塔下大圆方孔石残件
17-1.jpg
    如意桥是在天柱塔下石壁上的一处石刻,纵向三个“如意桥”字,每字约十五公分见方,据卒子猜测,因古时这条路险峻,绝壁之间有人用木或石架桥,之后便了有“如意桥”的名称,也有可能是一种祝愿“如意桥”意义。在天生塔下,卒子见到已经开裂成二半的大圆方孔石,卒子猜想是不是山下原寺庙里的器物,具体作用不详。这样大的石料从山下抬到如意桥上,具体何意也不了解。图五:圆形方孔石残件
19-1.jpg
    这条如意桥古道,通长约近一公里,上坡全部使用了麻石铺设,平地使用麻石坚向铺设,始建于何时不详,可能在明、清两朝多次大修,如意桥并不是一座真的桥,而成了一处景点。图六:天生塔下圆形方孔石残件
21-1.jpg
    有古人在如意桥石刻不远光壁上写有诗句,其意大概也是赞美佛图寺的意思,很容易让人理解。远的不说,据今一百多年前的咸丰时期,太平军曾据此和深山里的二个山寨,相距为犄角之势,抵御前来围剿的湘军。太平军使用了扎硬 寨、用奇兵的思路,化险境为平坦,依靠山势的险峻和军民的智慧在此生存很久。图七:天生塔下石刻
23-1.jpg
   登上佛图寺的登如意桥古道,从一路的石刻到远眺风景,天气明朗可看到一弯长虹、无限秀丽。前往佛图寺和这里几座古寺的进香者,络绎不绝。如意桥究竟是一座桥还是一处地名,已经不再重要。它体现出寺前镇的文化底蕴,历史悠久。图八:圆形方孔石残件
25-1.jpg
    安庆像寺前古镇为数不多,有着上千年的古镇应因地制宜,采取科学的发展观念,以旅游开发为核心,整合湖泊、田园资源,打造佛教禅宗文化和历史文化观光、休闲度假、餐饮购物、游憩娱乐、生活居住等功能于一体,展现安庆历史文化和旅居小镇、长三角古镇旅游目的地、宜居宜游度假胜地。图三:如意桥石刻
20170324 106.jpg
(本篇完)
2017-04-27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合作|人才招聘|手机APP|Archi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