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E网

搜索
楼主: 过河卒子

[老城旧巷] 安庆古道、古石刻、古坊等系列(精神图腾有渊源)

  [复制链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5-10 11:06:24 | 显示全部楼层
赵湾古道——卒子走遍安庆
赵湾古道
——安庆古道系列
第148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位于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罗岭镇境内的赵湾古道。图一:赵湾古道石阶梯

    古道,古旧的道路。《古道歇棚记》载:“古道者,古来人世跨空移时、运往行来之途;贯朝穿代、纫忧缀乐之线。”图二:老照片
   今天卒子介绍的赵湾,位于罗岭镇三面环山,山峦叠翠,风景优美,与杨桥镇、五横乡相邻。赵湾文化底蕴深厚,赵湾是过去桐城县、安庆市郊和怀宁县交界处,又是个被崇山包围的所在,故山多古道。图三:古道上石阶梯
   其中赵湾古道由大陡岭通往菜子湖的一条山路古道。大陡岭是过去杨桥与罗岭之间的重要通道,过了大陡岭再过去有一条叫赵湾的古道通向菜子湖,久而久之成为这一带百姓的交通要道。图四:赵湾从明朝开垦以来已经数百年
   赵湾古道经一片田畈,再沿茶园田埂步行,不多时,斑斑驳驳的砾石便出现在脚下,掩映于翠竹林中。据了解,此古道原有一米多宽,足可容两匹骡马并行。图五:赵湾古道
   赵湾古道在历史上肩负着肩挑货贸的功能。通往这条古道的走卒商贩络绎不绝。在特殊时期,又成为兵家要道,在那个狼烟烽火的年代,太平军与清军即经由此道控制安庆北部。图六:赵湾古道穿越一片竹林
   如果沿着大陡岭步行来到赵湾古道。大陡岭过去山势陡峭,原路使用卵石垒成。大陡岭属于两县两乡交界处,是安庆北部的一处“关隘”。解放以后,此道遂遭冷落。古道路面或遭雨水冲刷,或因农民开垦,许多地段堙没不可识,路上的基石也很多移作他用。现在唯有斑驳古道叙述历史沧桑。图七:赵湾古道石阶梯
     赵湾古道现在深藏于深山无人识,却在碧翠群山一隅,极享天地造化之灵气,背山面水,依山而筑。赵湾古道却是连接杨桥至罗岭的一条咽喉要道。这里翻越幽谷山岭,向岭上走一览众山脚下小,岭上正是一夫把关,万夫莫开。图八:古道石阶梯
   赵湾古道在山坡间汇交呈之字形而上,它盘旋在海拔几十米至二三百米之间,长约一至二公里。峰峦叠嶂,沟谷纵横,悬峭屏连。古时,这条砋道是古树参天,野兽拦路,阴森恐惧。图九:石阶梯
   赵湾古道是杨桥至罗岭镇之间最险要路段,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据有关史料记载,清朝咸丰年间,就有湘军控制这条百战不殆的古道。图十:赵湾古道石阶梯
   登上古道翻山越岭,举目四望,海阔天空。不由升起杜少陵“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图十一:赵湾古道石阶梯
(本篇完)
2018-05-10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5-12 19: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雷公巷徐公井——卒子走遍安庆
雷公巷徐公井
——安庆古井系列
第148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位于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大观区雷公巷的徐公井。图一:安庆市区内的徐公井

  徐公井,位于安庆市大观区雷公巷新河湾徐公馆旧址旁,今雷公巷西侧街边。卒子出生在这片区域,对雷公巷较为熟悉。徐公井砌井用的基本为青砖、青砖尺寸不详,砌井外形棱角十分规矩。图二:徐公井位于雷公巷
  安庆古城里的古井已经渐渐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徐公井井圈为麻石雕刻而成,这口井总体位置位于狮子山山脚下,徐公井井水均来自地下水,水质较好,至今附近居民还在使用。从前,整个西门都是长江流域的湖泊带,地下水源丰富,挖井不需要太深就能开采优质水源的地下水。图三:徐公井井圈为麻石雕刻而成
  如今,西门渐渐消失在安庆人的视线中,徐公井也很少被市民提起,据了解徐公井属于私家开凿而又公用的小井,在安庆西门外新河湾西侧大王庙片区,昔日这里几乎全是贫民,惟独一姓徐的大户人家,徐家与邻里和谐相处,私家开凿一口水井与左邻右舍共同使用,服务百年之久,当地人称徐公井。图四:徐公井四位图
  徐公馆主人徐公所做的小小一件善事,当地以此井称为徐公井。值得一提的是,徐公井为清朝遗留下安庆城二十余口古井之一。虽然是清朝遗留下的古井,但是这口古井取水方式却十分巧妙,并不是我们通常看到的人用双手向上拉绳子取水,而是利用井圈各开一只小孔,在孔上方横梁上的支架。图五:徐公井内使用青砖砌成
  当年,雷公巷附近的居民取水时用绳子穿过横梁向下拉,能够节省很大的气力。这种设计的提水方式,后来被安庆其它地区广泛使用。图六:徐公井内的青苔
  徐公井井台约有五、六个平方,过去是使用石条砌成,近现代又被水泥重砌。经鉴定,该井口至井底的深度为三至五米,井水深度为二米余。水质清凉透明、口感甘甜,经检验,完全可以直接饮用。图六:徐公井井圈
(本篇完)
2018-05-12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5-23 17:0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崩雪石刻与大石板瀑布——卒子走遍安庆
崩雪石刻与大石板瀑布
——安庆石刻与风景系列
第149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位于位于原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县级市)的崩雪石刻与大石板瀑布。图片:碧峰村位于大别山余脉中

   桐城的自然景点很多,过去卒子介绍过一部分,今天卒子再次向大家介绍大石板瀑布与崩雪石刻。图二:碧峰村巨石断层如同石板
  大石板名称的由来是大别山余脉特有的一种石头断层样的石板。一块块或卧或立的巨大的石板在会给人一种石头如人工雕刻成石板的错觉。图三:碧峰村的大石板瀑布
  大石板瀑布位于一条绵延狭长的峡谷,有几分幽静、清凉。在这条峡谷之中三道形态各异的瀑布,其中以大石板瀑布最为壮观。图四:崩雪石刻
  我是从后山翻越到大石板瀑布的,中间一条小溪流滩水而过。峡谷清幽,瀑水轰鸣。从后山进入峡谷,能够第一观赏到最为壮阔的瀑水画面。图五:瀑布如崩雪
   沿着小道前行至大石板瀑布前,映入眼帘的是高约近百米、宽约十余米的一道白练瀑布。这就是著名的“披雪瀑”,又名“崩雪瀑”。
图六:碧峰洞
   整个瀑布如“雪”般崩泻而下,瀑练若雪、雪似崩,瀑布从天而下,正如雪崩而下的味道,真正山崩地裂的气势。山崖两侧皆有宋朝人篆刻的摩崖石刻“崩雪”二字立于高崖之上。图七:瀑布像雪崩一样壮观
   据记载,明朝人林胤泸《披雪瀑春游》记录:绝嶂千峰合,清溪一径通。听泉来石上,看竹到山中。瀑布晴飞雪,桃花带晚风。前村归路远,明月影朦胧。这是文字记载。图八:崩雪石刻指示牌
    大石板瀑布由“前瀑”、“披龙”、“后瀑”组成披雪瀑,山溪从山里跌落下来,美景如画。这处的宋朝摩崖石刻,“崩雪”二字,是古人留下的披雪之美的写照。图九:宋朝崩雪石刻
    披雪瀑风景秀丽、大石板名声在外,《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记其胜:“碧峰山,峰峦分列,一洞逶迤。沿涧而人,四方稍觉豁如,倚南一山,壁立千仞,怪石嶙峋,下有四洞,方至洞口,见瀑水悬崖如练。至前仰视,如白鹭之攒集,如风雨之飕飓,即‘披雪洞’也。两旁皆巨石,水啮者利若刃,水凿者深若井,水拭者净若几”、“飞瀑异石,绿荫清潭,堪称负郭胜境。”图十:远观大石板瀑布
(本篇完,原创本不容易,请点击关注或给予评论)
本文作者期待与安庆各地驴友共同探访不为人知的故事!
2018-05-23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5-31 08:27:45 | 显示全部楼层
青石门墩石与汉白玉雕石坊石狮——卒子走遍安庆
青石门墩石与汉白玉雕石坊石狮
——安庆石构件系列
第1507篇
图、文:过河卒子

一、青石门墩石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位于位于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小二郎巷圣教主座堂内的一对青石雕门墩石。图一:汉白玉雕刻的虚弥座(或是牌坊构件)

    门墩是传统民居的一部分,过去在大户人家大门底部,起到支撑门框,门轴作用的一个石质的构件。托住门扇转轴的墩子。用木头或石头做成。大户人家的石制门墩常常伸出门外,雕成各种形状。卒子今天向大家介绍这样一对青石雕刻的石门墩。图二:汉白玉雕刻的虚弥座纹饰
    据说,这对门墩石有着不平凡的身世。这不是一对普通的门墩石,呈箱式形状,青石材质。后有插板横槽与门轴孔。前部有精美雕刻图案。图三:青石雕刻的图案
    这对门墩石上雕刻着精美的装饰性的图案。有的人为了使门墩更加引人注目,图案丰富。其中一只门墩石图案是一只鹿与飞鸟,还有云朵与梅花。图四:精美雕刻
    门墩石图案丰富,主图案是一只梅花鹿,后衬托的是假山,天上云朵,一侧有梅花与青竹。天上飞来飞鸟。其喻意深刻,底坐是虚弥纹案,两侧是竹节图案。图五:青石雕刻的梅花鹿角度分明栩栩如生
     门墩石主图案的梅花鹿,角度分明,虽然经过百余年岁月的洗礼,去依然栩栩如生。梅花鹿的两角与耳部图案比较过大,有些头重脚轻之感,却依然生动可爱。图六:青石雕刻的年年有鱼(余)图案
    这只门墩石下方有须弥座,方箱形,多种寓意的形状,方箱三面都刻有不同的纹样。使用了一块整青石雕刻而成。这一侧是年年有鱼(余)之意。图七:另一只门墩石雕刻的图案
    据安庆研究文史的学者对卒子讲述,这是松树、假山、猴子与蜜蜂。寓意是松石封侯。古人希望做官能够封到爵位,石上封侯,怀抱一只小猴,身后还有一只小猴,意思是多子多福。图八:蜂猴寓意封侯之意
    卧松蜂猴等图案,是过去封建社会里对读书人的一种吉祥寓意。图九:门墩石侧面依然是年年有鱼(余)之意



二、汉白玉雕刻石坊构件

    现在的老城安庆,随着棚改造和拆迁,门墩石越来越少,这种地方石刻艺术应该向广大市民公众展出。图十:汉白玉雕刻的牌坊石狮抱鼓构件
    安庆传统建筑中,牌坊算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牌坊要立住,两侧需要支柱支撑,而过去的建筑常常将支柱雕刻成倒爬狮和抱鼓石,它是传统建筑牌坊的主要构件之一,是古建筑工艺的精华部分。图十一:汉白玉雕刻的牌坊石狮脚部细节
    牌坊,不是什么人都可以立的,它需要身份、地位和象征,而使用汉白玉制作牌坊,应该等级不低。抱鼓石常常代替战鼓的做法。抱鼓石有击鼓、升堂、听政之意,一般只有衙门或宦官之宅门方可放置,还有就是寺庙。图十二:汉白玉雕刻的牌坊石狮抱鼓构件位于光彩大市场二期二楼一户商家门前
     明清时期,安庆有着举不胜举的石牌坊与石牌楼,出现了一大批雕刻精品。今天卒子介绍的这对石构件,卒子猜想可能是明清两代牌坊的构件,这座牌坊规模宏大、艺术精湛。图十三:汉白玉雕刻的云纹与寿纹
    这对汉白玉雕刻的牌坊石狮抱鼓构件长五十公分,宽二十公分,高一百五十公分左右,为明朝或清朝的汉白玉白矾石长方云纹底座,整体呈外翻喇叭口,浅浮雕卷云纹。图十四:汉白玉雕刻的石狮局部
     这对汉白玉雕刻的牌坊石狮抱鼓构件,位于安庆经开区光彩大市场二期二楼一户商家门前。希望有关方面,能够将安庆历史文化的物品,妥善保管,加大保护力度,为安庆百姓的子孙们能够看到安庆先祖的智慧结晶留一丝真品。

(本篇完)
2018-05-31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6-3 21:30:24 | 显示全部楼层
会胜寺定制庙砖与曹界石刻——卒子走遍安庆
会胜寺定制庙砖与曹界石刻
——安庆砖雕与石刻系列
第151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在安庆老城区内的两个九十年代修建的护坡乱石砌墙之内的遗物。图一:安庆老城随处可见的乱石砌墙

DSC_2867.jpg

  会胜寺,在全国大概有七座。古城郴城南二十里有会胜寺,即今苏仙区坳上镇田家湾村境内。据唐朝张又新《煎茶水记》记载,茶圣陆羽曾与李季卿以煎茶品天下水,随后成为古郴阳八景之一。图二:这块会胜寺庙砖极为罕见

DSC_2871.jpg

    会胜寺最早记载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耒水》里,会胜寺因泉而出名。后南宋《方舆胜覧》亦载:“(圆泉)或为会胜寺之蒙泉。当然,这里指的会胜寺,与今天卒子介绍的会胜寺特制庙砖是否同一寺庙,有待考证。图三:这些护坡乱石砌成的墙体内夹杂着各类石料

DSC_2873.jpg

  今天,卒子介绍的是位于安庆市大观区一处护坡砌石墙内,夹杂的一块会胜寺特制庙砖。这是一块极为罕见的寺庙特制的庙砖。图四:会胜寺特制庙砖

DSC_2874.jpg

  会胜寺特制庙砖,长度不详,宽约十七公分,厚五公分,砖一头使用木模打印上“会胜寺”三个字,再经过炉火煅烧,成为专为寺庙特制的青砖。问过几个学者,他们说法不一,经过卒子的初判,这块砖如何到这面墙体内,有几种可能:一是此处不远,有会胜寺,这里不解释;二是寺庙之间交流,有会胜寺赠送特制庙砖到安庆;三是安庆在明清两朝动乱,拆除的寺庙砖运到安庆修建城墙,后又被毁,再次利用;当然还有其它可能。图五:这块会胜寺庙砖就夹在乱石缝内无人知晓

DSC_2878.jpg

  无独有偶,卒子今天在一位韩老师家里看到这样一块城砖,长度约四十公分,宽约二十公分,厚八公分,砖一头使用木模套印上“窑* 才*”等几个字,经过炉火煅烧,成为老安庆的一块城砖。这块城墙砖比明朝官窑的城砖略小,而采用砖头套字的做法,不是明朝官窑的两侧套字,另外这块砖体的材质也是含砂很高的黏土,烧制出来后与官窑产城砖有明显的质量差异。这块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两侧有纹路,韩老师说这是制成砖坯后,在竹砾上晾晒的印迹。此外,这块城砖与明朝城砖还有很多不同,可能是一块由民间窑炉烧制而成的城砖,是一块不可多得的收藏品。图六:疑是民窑烧造成的城砖

DSC_2880.jpg

  卒子今天再向大家介绍一块麻石石刻,这是一块长度约四十公分,宽约二十五公分,厚度不详的麻石石刻,八十年代修成老安庆的一块护坡砌石。图七:护坡砌石间的麻石石刻

DSC_2882.jpg

  在这处护坡杂石砌的墙体中,卒子还发现有多块疑似墓碑的石构件。八十年代,老安庆的新老小区一直在修建和改建过程中,一些本地石料源源不断被运来修建护坡砌石墙体。图八:护坡砌石间的青石

DSC_2891.jpg

  卒子今天再向大家介绍一块麻石石刻,这是一块长度约四十公分,宽约二十五公分,厚度不详的麻石石刻,八十年代修成老安庆的一块护坡砌石。图七:护坡砌石间的麻石石刻“曹界”

DSC_2887.jpg

  卒子今天向大家介绍一块麻石石刻“曹界”,与卒子以前介绍的山界石刻略有不同,这个界字是正体界字,而非简体介字,一位群友发来霍山的一个同规格的山界石刻,应是同一时期的山界界碑。图八:护坡砌石间的麻石石刻很难被人发现

DSC_2887.jpg

  这块麻石石刻“曹界”,是安庆某地的山界界碑,具体年代不详,经过卒子的初判为半山间或山顶的石刻界碑。安庆像这种界碑很多,都是过去私家田产、林产、山产的私有化标志。从这块界碑也可以看出,安庆古时曹姓也是大户人家。图九:曹界石刻

DSC_2899.jpg

  卒子今天向大家介绍一块麻石石刻“曹界”,与卒子以前介绍的山界石刻略有不同,这个界字是正体界字,而非简体介字,一位群友发来霍山的一个同规格的山界石刻,应是同一时期的山界界碑。图十:曹界石刻

DSC_2883.jpg

  这块麻石石刻“曹界”,其中的曹字,并非今日我们常常使用的双曹,而是异体单曹。这种写法,是沿用一千八百多年前曹操曹姓的写法。图十一:麻石石刻“曹界”


  最后,卒子介绍一块安庆湖南会馆的馆砖,是九十年代安庆湖南会馆拆迁时,一位安庆老城的百姓用自行车搬回家的老砖,在与卒子对话中卒子了解到,安庆湖南会馆创建于清同治问,位于安庆二郎巷,今已不存。当时,湘军将帅彭玉麟主建湖南会馆。当时,还有这样的说法:祀典重年龄,浩气长存,仰瞻岳色湘流壮;皖江鸣昼夜,英风未眠,犹听金戈铁马声。朱鸟应星垣,霍祀灊封崇皖北;丹虬停法驾,云开岳霁砥天衢。 此联题安庆湖南会馆南岳神宫圣座,见胡君复《古今联语汇选》。这种湖南会馆馆砖并非每一块都有,这其实是一组一组,一组一百块中,可能只有一块印字,其它都没有。所以也还是比较少见的清朝青砖。图十二:湖南会馆馆砖

DSC_2905.jpg

(本篇完)

2018-06-03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6-7 08:02:0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院石柱础——卒子走遍安庆
二院石柱础
——安庆古石刻系列
第151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在安徽省安庆市关岳庙街第二人民医院大院内的几个石柱础。图一:石柱础

    石柱础就是柱子下面所安放的基石,是承受屋柱压力的奠基石,在传统砖木结构建筑中用以负荷和防潮,对防止建筑物蹋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它是古代建筑装饰艺术的发展一个缩影,是几千年建筑艺术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构件。图二:石柱础局部
    安庆,在漫长的时光岁月里,有着数不胜数的古建筑,大约在九十年代初期的时候,那时卒子在第二人民医院不远的十三中学(现改为外国语中学)读书,有一次白天关岳庙等一间老屋着火,大火很快把老屋烧毁。烧毁后的老屋石构件散落到各地。图三:石柱础有开槽
    现存于第二人民医院大院内的几只石柱础,不可能是无源之水,也并非是二院的石构件,卒子猜想这几只古宅石柱础是不是早年关岳庙等失火老屋的石构件?在此存疑。图四:石柱础局部
   石柱础是古建筑构件一种,俗称磉盘,或柱础石,它是承受屋柱压力的垫基石,凡是木架结构的房屋,可谓柱柱皆有,缺一不可。为使落地屋柱不使潮湿腐烂,在柱脚上添上一块石墩,就使柱脚与地坪隔离,起到绝对的防潮作用;同时,又加强柱基的承压力。因此,对础石的使用均十分重视。图五:石柱础顶部
    柱础有鼓型、瓜型、花瓶型、宫灯型、六锤型、须弥座型等多种式样。据宋朝《营造法式》第三卷记载:“柱础,其名有六,一曰础,二曰礩,三曰舄,四曰踬,五曰磩,六曰磉,今谓之石碇。”今天卒子介绍的是须弥座型石柱础。图六:石柱础局部
    柱础作为传统建筑中最基本的构件,因机能上的需求而产生,当其发展成熟后,逐渐形成了柱子的收头,使单调平直的柱身,产生视觉上之变化。宋、元以前比较讲究柱础的雕刻,有莲瓣、蟠龙等,以后则多为素平“鼓镜”,但民间建筑花样很多。后人逐渐将柱础演化为带有美观功能的装饰,特别安在正厅檐廊下的几只柱础,犹如人的眉目,不仅造型各异,并雕刻各式精致图案,成为艺术珍品,正面烘托房屋构筑规格高雅和装饰豪华。图七:石柱础局部
     到了明清,柱础的形制和雕饰更加丰富,制作工艺已达到极高水平。少了些气势和精神。形制除上述外还有鼓形、瓶形、兽形、六面锤形等多种。雕饰图案以龙凤云水为母题,或以百狮飞鹤为主体,结合宗教装饰图案丰富。图八:石柱础部分破损
    今天卒子介绍的石柱础雕刻的图案为花鸟虫和开窗素纹等。有一只石柱础还有麒麟送子等图案。雕刻手法上善于把浅浮雕、透雕相结合,装饰性与写实性相比衬,使装饰作用与独立欣赏价值相统一,充分体现了当时工匠的高超技艺,同时也展现出了屋主人的情操和愿望。图九:石柱础
(本篇完)
2018-06-07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6-25 22:06:52 | 显示全部楼层
宣店庵界石刻与石桥——卒子走遍安庆
宣店庵界石刻与石桥
——安庆石刻、石桥系列
第152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的宣店庵界石刻与石桥。图一:大龙山杨桥镇宣店村山间茂竹林

    大龙山下,石塘湖畔,安庆宜秀区杨桥镇宣店村,一个生态环境优美的村庄。这里山峦逶迤、竹林掩映、四季花香。图二:宣店山间的古石桥
    庵界摩崖石刻位于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宣店一座小山山腰上。宣店属丘陵地带,很多山坡,在一个半坡有一摩崖, 高约三米,宽约六米,其上阴刻两字:“庵界”,字为楷书,苍劲流畅。字刻在麻石之上约一米处。图三:大龙山这样的麻石古石桥很多
    相传清朝道光年间,杨桥镇宣店的山有一位僧尼主持重修了芭茅凹山间的一间庵庙,开辟这里的田场,立碑树功德,一间寮房,方圆不过几里地。图四:巨石上刻的“庵界”二字
    为与山下的乡民划清庵与民的山地,修行的僧尼在山腰间的巨石上刻有“庵界”二字。楷书书体、秀美流畅。麻石古石桥为麻石质地,三拼而成。在被毁的庵寺不远处。图五:大龙山上的巨石很多
    “庵界”摩崖石刻,为阴刻楷书,每字直径约十公分。此庵于清朝咸丰年间被太平军烧毁,自此庵寺不存。绝有这方石刻永存在杨桥的山间。图六:长长的巨石
  庵虽然被毁,但唯一存留下来的是这方石刻,还有倒地的一块碑记,卒子此前已经介绍过。在芭茅凹的巨石上还有多处石刻,卒子此次已经介绍过二处。楷书、行书都有,作者不详。图七:巨石上刻的“界”字
    在庵界石刻不远处,卒子曾介绍过“沈界”石刻。卒子发现,这方石刻字径十余厘米,书者不详。应不是同一时期的石刻。庵界石刻应在清朝中晚期所刻,而周边山间的石刻分别是在清朝晚期至民国期间的石刻。图八:巨石上刻的“庵界”二字
    杨桥镇宣店社区南临风景秀丽的石塘湖,背倚气势雄伟的大龙山。山清水秀,风景宜人。这个已经不存的庵寺,不知道有过多少故事。图九:巨石上刻的“庵界”石刻
(本篇完)
2018-06-25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7-6 12:54:0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王庙街53号旌表忠贞牌坊残件——卒子走遍安庆

大王庙街53号旌表忠贞牌坊残件
——安庆牌坊与牌楼系列
第153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大观区大王庙街的一个已经消失了的节孝牌坊。图一:大王庙街53号古建筑

     大观亭大王庙传统民居,是老城安庆最后历史遗存。位于大观区的大王庙街53号古建筑,为清朝古建筑,建筑二层格局,外墙被水泥砌筑,无法看出清朝建筑的风格。图二:大王庙街53号古建筑内部二进
    大王庙传统风貌保护区传统民居建筑群是安庆仅剩的历史文化街区,也是目前安徽省保存面积最大、文化底蕴最深厚的历史文化街区建筑群之一。图三:大王庙街53号古建筑内部二进天井
    大王庙传统风貌保护区传统民居建筑群现存数百间具有典型皖派风格传统民居古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六大派系之一的“皖派建筑”,在安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民居展示区域。图四:大王庙街53号古建筑穿坊木制结构
    今天卒子介绍的是位于大王庙传统风貌保护区传统民居建筑群中的53号建筑内的残存节孝牌坊,目前含牌坊石柱一根,其它残件若干。图五:大王庙街53号古建筑内部一进
    如果安庆的文史专家、学者不倡议保护,这些历史遗存将很快被冲刷掉。从大王庙街53号屋附近寻到的半截牌坊残件表明,当年这座节孝牌坊的恢宏与壮美。图六:古建筑内部墙壁上的绘图
    据大王庙街街坊邻居当地百姓讲述,当年这座牌坊是在屋边,是清朝朝廷为旌表大王庙一位贞洁女性而立的牌坊,牌坊为汉白玉质地,已经有百年历史。图七:古建筑内部结构
    文革期间,红卫兵们在革委会的领导下,将这座牌坊整体推倒,很多人将推倒之后的牌坊残件拉回去,久而久之,当年的牌坊残件已经基本无法寻找。图八:古建筑内部细节
    无意之间,卒子在一户百姓家的屋基下,找到这截残存的牌坊立柱残件,屋子的主人说就是大王庙街53号牌坊的残件,当年她的父辈从废料堆里,抬回去这截牌坊残件,也为今年人民提供了一段历史。图九:有着百年历史的木门
    通过对这截牌坊的残件研究,这个节孝坊是二柱牌坊,以中央筑以坊门,由两旁的上辕的华表头和中间的横梁或板门组成。经过卒子手绘之后,大致能够看出一二。图十:卒子手绘节孝坊想像图
    节孝坊横梁上筑起斗拱和屋檐,整体小巧而精致,又称为节孝牌坊。这座牌坊在大王庙街53号建筑的门前,坚实纯美,庄重威严。图十一:古建筑内部部分细节
    这座牌坊是为旌表先贤而建;表明安庆老城百姓在忠、孝、节、义上的成绩。旌表忠贞牌坊,旌表孝道的贞节牌坊。图十二:保护性建筑
    大王庙街53号节孝牌坊是一座精巧雄伟的石牌坊,面朝大王庙老街,一条石板路从牌坊边通过。图十三:牌坊残件一截
    牌坊流行于宋代,盛于明朝和清朝,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具有褒扬功名、旌表节烈、倡导民风的作用。图十四:疑似牌坊残件
    节孝牌坊多为朝廷表彰妇人守节、尽孝之美德而立。每座节孝牌坊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散发着人性的光芒和血泪。图十五:疑似牌坊残件
    是为一位女性“节妇”修建的。旌表她矢志不渝,保全贞洁,“奉旨”修了这座节孝牌坊。图十六:牌坊残件一截细节
    大王庙街53号只是这条老街的一个缩影。图十三:同样着的马头墙
(本篇完)
2018-07-06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7-21 20:01:01 | 显示全部楼层

狮岭龙窑与百年枫杨树——卒子走遍安庆

狮岭龙窑与百年枫杨树
——安庆古窑与古树系列
第155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罗岭镇狮岭村二组的龙窑与百年枫杨树。图一:远看安庆菜子湖

     安庆市宜秀区罗岭镇狮岭村是一面环水、三面环山的半山半水村庄,是安庆地区不可多得的风水之地。就在菜子湖湖岸边的龙窑不远处,有两棵百年以上的枫杨树,而且沿着菜子湖岸边,还有数棵百年以上的枫杨树。图二:高大的百年枫杨树
     狮岭村因背靠小龙山,面对菜子湖,过去一直以水运为主要交通方式,近百年才渐渐有了陆地交通。狮岭村因小龙山的一个山岭酷似狮头,故称狮头岭。正是因为这里环山又环水,每逢枯水期时,当地百姓就将湖里的淤泥采集到岸上,然后制丕、打磨、烧制,制成各式各样的生活用具。图三:远看长长的龙窑
    据考证,狮岭村最早的窑灶已有千年,卒子前往这里考证时,一座座黑瓦黄砖长型龙窑立于眼前。这种长长的窑灶,与江西省景德镇的官窑极为相似,而这些窑灶当地几乎都称为龙窑。据卒子考评,狮岭村现有四口长形窑,最早的窑灶为元朝时期江西移民扎根此处,将江西的窑灶手艺传至安庆,又通过菜子湖的水运交通,把制好的窑具贩卖出去。图四:龙窑的支柱是采用小龙山的麻石雕刻而成
    在一直零星散落着破碎废弃的些许龙窑烧制的泥罐、瓦当之类的用具,长长的窑灶上被窑火熏染成炭黑色的圆形通风口也尤为清晰。在狮岭村,每个生产队都有一座这样长长的龙窑,只是叫法略有不同。在斜对着的瓦坯作坊内,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在烧制黄泥缸和黄瓦当。图五:龙窑作坊较为朴素
  长长的龙窑,其中有很多道工序,制作一个黄泥缸一般来说,需要经过淘泥、摞泥、拉坯、印坯、修坯、捺水、画坯、上釉、烧窑、出窑十道工序。其中,用作原材料的“黄泥”尤为关键。这种黄泥有考究,制陶工序繁琐,受气候气温影响一年生产季只有半年时间,而且当地的制陶师傅每年的制作也非常有限。图六:长长的龙窑与普通民窑较有区别
  这些产自菜子湖湖底的淤泥,每年年底的时候村民们从菜子湖里开采出淤泥,然后经过日晒雨淋、人工踹踩,至少一年以上的时间发酵才能成为达标的黄泥。踩熟的黄泥还不能直接用,又要按以一定比例掺入黄沙,以增加泥的硬度、密度最后才能使用。图七:龙窑窑口
   狮岭村地处罗岭镇小龙山社区最东端,非常的偏僻,面对着一眼无限的菜子湖,广袤的泥沙资源成了狮岭人得天独厚的资产。江西移民们从元朝末期在此开垦,自明朝万历年间开始,安庆的先祖们便充分利用菜子湖独特的泥土、林木资源将留传下来的制陶手艺发挥极致。图八:那些火盆、陶具都出自狮岭龙窑
  据村民介绍狮岭村原有五个组,一组一个龙窑,组成五个大队,专门烧制土陶瓷、釉罐等日常生活用器。全村八九百人,人人能制陶。这里的上了年纪的村民介绍,自明清时期,狮岭人选用陶土制作缸坯,再雕龙涂釉,置于窑中煅烧而成龙缸,用龙缸盛装小龙山脚下凤凰溪特产凤凰鱼,取名‘龙凤呈祥’,进贡朝廷,成为与景德镇齐名的朝廷御用品。图九:龙窑窑脊上的出风口
  借助菜子湖发达的水运优势,狮岭人制作的釉罐、黄泥窑远销长江沿线各地。七八十年代,狮岭村一年出售超千吨窑货,村集体收入位于全市村办经济的排头兵。现在很多朋友在枞阳大闸看到的巨型窑制品,多数是来自狮岭村,这里也是明朝和清朝公认为“陶艺之乡”。图十:狮岭龙窑出品的陶具
  如今,狮岭古村落延续已有四百多年的陶艺已经渐渐没落,卒子将在随后继续向大家介绍村头古树下可见几乎保留完整的几座龙窑和数十间作坊。图十一:狮岭龙窑一侧
    那些从龙窑烧制的黄瓦土砖墙屋舍齐整归一,尤其是那些以陶缸垒砌串联的沟堑、隔墙、地埂、围栏,让人不得不感叹狮岭人将陶艺与村落、地势、生活完美嵌合的巧妙构思。图十二:龙窑边的两棵枫杨树
    枫杨树,高度落叶乔木,耐水耐寒,是优秀的园林植物。又名“水麻柳”、“榉柳”、“燕子树”“麻柳”“蜈蚣柳”(安徽),是胡桃科枫杨属的植物。枫杨广泛分布于华北、华中、华南及西南各地,在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最为常见,朝鲜半岛亦有分布。为中国原产树种,栽培利用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图十三:高大的枫杨树曾是狮岭先祖种植
(本篇完)
2018-07-21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8-3 09: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和平横牌古道——卒子走遍安庆
和平横牌古道
——安庆古道系列
第156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黄铺镇和平村山顶间的一条古道。图一:牌楼乡与横冲乡之间的崇山峻岭

     这是最后的绝版照片了,此后不久,此路将全面使用水泥浇起,横牌土道将永远不复存在了。这些肩挑背驮上百年的古道,也将永远消失掉。图二:牌楼乡与横冲乡之间的古道
     古道又称古商道,是指起于潜山县黄铺镇,的牌楼乡和平村,终于潜山县横冲乡的古道。全程约三十里路。横牌古道,有别于皖西南大别山的其他古道,横牌古道,当年除了那些山民肩挑背驮还有使用了驴马作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古道。图三:横牌古道
    横牌古道,穿越重山峻岭,又牌楼乡翻山到横冲乡,两地都是历史古镇,横冲山区属于丘陵地带,在明朝两朝时期,当地两乡的先人自筹资金,“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原始森林里,开辟出古道。图四:横牌古道由巨石铺成
    古道翻山越岭,迂回曲折,纵横交错,绵延数十公里。因当地盛产毛竹、山货,横牌古道全由青石板铺就,层层叠叠,齐整古朴,蔚为壮观。图五:横牌古道修筑于元朝末期至明朝初期
    横牌古道,一头起王家牌楼古镇,途径中亭、长胜关、横岗,在横岗上分路后,径分南、北两线,一条走入排牙寨,另一条走入横冲乡。图六:横牌古道修筑在山顶之间
    横牌古道在山顶间,蜿蜒曲折,但山高路陡,人烟稀少,沿途还有茶亭驿站,过去山民、百姓和,经商路过常选此径。图七:横牌古道两侧茂竹丛林
    古时行人潜山县牌楼古镇至横冲古镇,翻山越岭走着铺满石块的小径,山民、百姓延着中亭、朱家屋、至大横岗、等地,是横牌古道的各个驿站。图八:横牌古道的石板路面
    横牌古道,因地处偏僻之所,虽历经风雨,但保存较为完好。横牌古道经过了数百年仍保存完好;山顶的部分石板路有些毁损,但横岗老路保存最好,还有不可移动文物横岗茶亭等古迹,保存完好。图九:横牌古道上的车轴痕迹
    横牌古道在潜山的天柱山山脉所延伸的横冲排牙山上,是过去横冲与牌楼之间的山道,现在是著名的步道,从长胜关步行古道全程四十五分钟的路程,美不胜收。图十:横牌古道的石板路
    横牌古道全是石板路面;横冲至牌楼,路宽四尺至七尺,部分路段,路宽三尺至四尺。沿途地势,逐渐升高。其中山顶路段均在海拔五百余米以上。图十一:横牌古道至排牙寨分道
    相传此道辟于元末明初,为朱元漳由浙入皖,经过此地,率军民辟成。清朝陈玉成带领的太平军与清军交战,在此是重要的交通要道。图十二:站在横牌古道上能够看到很远
(本篇完)
2018-08-03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8-13 09:44:57 | 显示全部楼层
黄熙缵“忘归”石刻——卒子走遍安庆
黄熙缵“忘归”石刻
——安庆石刻系列
第157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大龙山镇百华村山上的“忘归”石刻,本文由卒子独立编纂,网络朋友摘抄请注明出处与作者。图一:大龙山龙王寺

    “忘归”石刻是安庆最为著名的石刻之一,是大龙山的“宝藏”。大龙山镇原为怀宁县总铺公社,旧时为怀宁县官道驿店,历史悠久。图二:大龙山地维峰流下的溪水
    大龙山自西向东绵亘起伏,山势雄伟,秀嶂叠峙,蜿蜒似龙,而得名龙山。山周五十里,四面环水,东依石塘湖,南临长江,西饮石门湖,北靠菜子湖。龙山风景区有景点二百多处,其中人文景观三十五处,黄熙缵“忘归”石刻就是其中之一。图三:大龙山“忘归”石刻
    大龙山有一处人文名景“龙湫”,相传是龙王巡游人间的沐浴处。泉四周石壁峭立,高五、六仞,石罅中长有秀竹古松;顺着“龙湫”向上向北有高峰耸立,涌泉、飞瀑出自其间,终年奔流不息,悬崖上有一巍石,崖壁刻有黄熙缵所书“忘归”二字。“忘归”二字刻在由龙湫而上的山中间巨石上,行楷纵书,字径约四十公分,使用了行楷双勾线圆刀刻法,字体浑厚,有飞动之势。图四:“忘归”石刻深藏于茂林之间
    黄熙缵,研究安庆文史的朋友有几种说法,一说是明朝司礼官黄熙缵,二说是清朝第六任安庆知府黄熙赞,三说是清朝顺治年间推官黄熙赞。经查,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及晋江县志载,黄熙缵,字俞惟,号儆庵,清·晋江安平(今晋江市安海镇)人。历官安庆推官、署郡篆、给事中、礼科右给事中。图五:大龙山白龙溪
  又查,黄熙缵,字俞惟,号儆庵,晋江安平人。顺治甲午(顺治十一年,1654年) 举人。授安庆推官。黄熙缵刚方威重,坚不可撼。其在皖三年,功勋卓著,‘黄熙缵功,不在守崇明之下。’授三等爵,世袭四次。至于是否做过安庆知府,并没有相关详细记载。图六:“忘归”石刻刻于巨石之上
  
  清朝癸卯(康熙二年,1663年),扈送世祖章皇帝梓宫还,因母思乡,具疏请返乡。限满回朝,丁内艰匐归。服阕晋京,凡途中见闻,无不援笔成稿;而疾渐剧。在京逝世,享年四十三,得赐祭。黄熙缵博学工诗,其诗触景挥写,无意求工,辄臻神境。所著有《谏垣奏议 》、《栖霞山记》。”图七:“忘归”石刻成为驴友首选目的地
    据卒子个人分析得出相关结论:黄熙缵,晋江安平人,初为明朝崇祯年间司礼官,清朝入关后,经过顺治开科中举人,任安庆推官。因其上任安庆后,治理有方、功勋卓著获得褒奖。其人性格豪放,在治理安徽期间,驻守安庆,能够在闲暇期间浏览大龙山,并在大龙山二处书写巨字,其中一方就是今天介绍的“忘归”石刻。图八:“忘归”石刻远景
    “忘归”石刻每字约四十公分,纵刻、行楷,从字体风化看,落款已经不清,雕刻在花岗岩上的字体不经过数百年时间的风化是不会不清楚的。综合分析之后,结论是“忘归”石刻刻于清朝顺治至康熙早年时期,约四百年历史。另有“君恩山重”石刻也是黄熙缵书写并雕刻在巨石之上。卒子个人认为“忘归”石刻与“君恩山重”石刻为不同时期书写的作品。图九:“忘归”石刻中景

    从大龙山龙王庙后龙湫右行,巨石夹道,曰“青牛白马”,登陟者必取道其间。其山腹摺叠成涧,则清溪也。危桥绝壑,石濑潺湲。康熙知府刘枟建清溪亭,后圮。“忘归”石刻刻在一块巨大的石头之上,其一面平如镜,其巨石靠左纵刻“忘归”二字,“忘归”二字较有可能为黄熙缵于清朝康熙年间游览大龙山龙山寺之后,携带官兵从属雕刻于巨石之上,要早于“君恩山重”石刻。图十:“忘归”石刻近景

(本篇完)
2018-08-13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8-19 23:0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宜秀区罗岭镇凤溪社区赵介石刻——卒子走遍安庆
凤溪赵介石刻
——安庆石刻系列
第158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罗岭镇凤溪社区赵介石刻。图一:安庆大龙山一角

    凤溪社区又名凤溪村,是罗岭镇的南大门,紧邻杨桥镇、是背靠大龙山、肩邻小龙山,面对菜子湖的一分水面、二分田,三分山场紧相连的丘陵地区。图二:大龙山的山路
    凤溪社区自然风光优美,气候宜人,民风纯朴,是热心投资兴业者的一方热土,是适宜开发生态农业集休闲、旅游观光的好地方。图三:赵介石刻的麻石条就堆放在一处石堆间
    凤溪社区靠大龙山的山区,在过去村民靠山吃山的习俗,山林均被山下村民划界为已,立标为界。今天卒子介绍的赵介石刻,并非是刻在不能移动的巨石上,而是刻在一根麻石上的,然后培植到山间。图四:赵介石刻
    据考证,凤溪赵介石刻应在民国中晚期至解放前期,为大龙山多见的麻石所刻山界。这块石刻原立在大龙山一处山间,后被移到山脚的水道边,堆放在一块石头间。图五:大龙山山间的野生植物
    凤溪赵介石刻又称赵界石刻,石刻成于近现代。石刻凿刻于近现代年间,为麻石石刻,楷书字体,双钩阴刻,每字约十公分见方。图六:麻石条很多但刻字的极少
    据史志资料介绍,清朝中期,赵氏已经迁入桐城一带,并繁衍人口。图七:赵介石刻并非原本就在此处
    到清朝中后期,赵氏其势力范围已经逐渐扩大。为避免与邻村百姓的领土之争,赵氏便命其工匠在与罗岭、杨桥一带巨石或麻石杆凿刻“赵介”二字为界。图八:蒲公英
    大龙山及小龙山石刻以其独特的民间石刻,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视线。图九:赵介石刻
    大龙山民间石刻因其数量之大、刻技之精代表着南方民族所特有的历史文化现象,是近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图十:这样看才更清晰
    这些石刻在历史发展中,成为一个时代的见证,具有较高的保护、研究价值。图十一:大龙山的情怀
(本篇完)
2018-08-19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9-4 15:36:30 | 显示全部楼层
宜秀区杨桥镇鹿山村龙泉尖与佛像石刻——卒子游记
鹿山龙泉尖与佛像石刻
——安庆石刻与风景系列
第159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鹿山村龙泉尖与佛像石刻。图一:鹿山村能够看到浩渺的石塘湖


    杨桥镇鹿山村由原农庄村、铜山村合并后建立而成的。位于杨桥镇中部,主要是依山畔湖,风景秀丽,有千年古刹龙泉寺座落在林业组。图二:龙泉寺石佛
    说起龙泉寺,安庆市区有朋友都知道杨桥的龙泉寺风景区,卒子过去多次介绍。这座鹿山的龙泉寺,俗称古龙泉寺,在进山的路途中,有一尊近现代的石刻佛像,今天卒子简介介绍这尊石佛像。图三:龙泉寺石佛局部
    古龙泉石佛像,应刻于近现代。石像下方有二块石刻,但字迹模糊,辨认不清。从石像造型的开凿时间初判为解放前后,距今不到一百年时间。图三:龙泉寺石佛基座石刻
    龙泉寺石佛像,高约五至六米,宽约三至四米,为大龙山本山石料原地开凿而成。经过了数年的风雨,仍有不少香客在石佛像下上香。
图四:龙泉寺石佛一侧
    经过漫长的山道,会绕过古龙泉寺,到达山顶,这就是龙泉尖景区,位于鹿山龙泉寺背后的山顶间,距小龙山龙头峰约二公里,与小龙山猴子石约三公里。图五:龙泉尖巨石
    龙泉尖,地处大龙山与小龙山之间,为一山峰,其由织女峰等数座山峰连接而成,其中一块顶平,高耸的数块巨石组成,雄伟壮观,尤以漫山遍野的映山红花,点缀其间,令人称绝。图六:龙泉尖下巨石石棚
    龙泉尖海拔489米,山体气势雄伟、挺拔俊秀。其景致可用“高、秀、险、幽”四字概括。顶峰奇石、野花如画,是遥望小龙山景区的最佳处。图七:龙泉尖下巨石
    龙泉尖下就是一片人工湖。这座人工的高山湖泊,现在是小龙山风景区著名景点。远远望去,碧波荡漾,加上郁郁葱葱的森林背景和高山草甸风光,像是一幅湖光山色风情画。若解舟登筏,在湖面漂流,恬静安祥。图八:龙泉尖对面的小龙山
    龙泉尖与小龙山的龙头峰是相连的一个山脉,龙泉尖顶有数块危石悬立,站在巨石上,前面是绝壁,背后是蓝天,惊心动魄而又心满意足。图九:龙泉尖对面的蓬莱三仙石
    龙泉尖山脉是整个小龙山的龙脊。两峰呈马鞍形,龙泉尖下巨石中形成了很多天然石棚,石棚宽敞平坦能容纳数人。有石棚上方巨石如盖,布满纵横纹路,石棚位于山岭逶迤,沟壑幽深。图十:龙泉尖相连的织女峰
    站在龙泉尖,对面就是小龙山的巨石山的蓬莱三仙石,这里无峰不石,无石不怪。站在龙泉尖能够看到蓬莱三仙、神牛卧波等景点,这里的每块石头都藏着一段美丽的传说。图十一:与龙泉尖相连的另一侧龙头峰
(本篇完)
2018年9月4日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9-15 23: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宜秀区杨桥镇宣店村江家山界与界碑石刻——卒子游记
宣店江家山界与界碑石刻
——安庆古道与古碑刻系列
第160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组成部分,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朋友关注,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宣店村江家山界与界碑石刻。图一:杨桥镇宣店村

DSC_7140.jpg
   大龙山屹立于安庆城北,离市区三十里,为城廓之天然画屏。其山自西向东绵亘起伏,山势雄伟。大龙山有大小几百个山头组成,立足山顶可览四面胜景,鸟瞰石塘湖粼粼碧波,长江风光。图二:宣店村翻身组江家山界从小水井向山上垒砌
DSC_7141.jpg
  在大龙山桥杨镇宣店村向大龙山上步行,能够看到很多界碑石,今天卒子再向大家介绍一处由碎石垒成的长长一条山界与界碑石刻。宣店村翻身组江家山界从小水井向山上垒砌。图三:翻身组江家山界由碎石垒成
DSC_7142.jpg
  解放后,原土主家的山林被分给贫农们,从那时起,各家的山林都有了新的主人,为了不引起争纷,山农们纷纷用碎石垒成一条条山界,从山脚垒到山尖。这些碎石垒成的山界,都是就地取材用石头垒成,分为贫农们的山林也成为他们的生活的一部分。图四:翻身组江家山界
DSC_7144.jpg
  万里山林,在巍峨的大龙山之间,浩渺的大龙山四周,雄浑的石塘湖之畔,一座座山林被山农们用碎石垒成的山界分割成一条一条的围墙,宣示着各家山林主权的神圣。江家山界全长约一公里,一千米左右。图五:江家山界由碎石垒成
DSC_7146.jpg
  界碑石刻,见证着历史沧桑,浓缩着家族荣辱;界碑石刻是安庆地方文化的一个全新内容,虽然历史不并长远,却记载着安庆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文化。图六:组江家山界由块石垒成
DSC_7147.jpg
  界碑石刻,承载了家族和荣辱。过去十多年间,卒子通过细致的调查,基本对安庆大龙山四界的界碑石刻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对了解的结果进行总结,以期唤起安庆人民和有关部门对界碑石刻以及长长的山界垒石加以保护的重视。图七:江家山界
DSC_7148.jpg
  大龙山宣店山体为花岗岩,少部分相对开阔平坦,一部分比较狭长,过去山里有林场、有野生动物,关键是树林枝叶是农户们生火烧饭的重要来源。图八:江家山界
DSC_7150.jpg
  在通向大石井的沿线上,一块“界*”界碑石刻,出现的卒子眼前,这块界碑石刻约有八十公分高,二十多公分宽,二十多公分厚,麻石制地。图九:江家山界部分石头就地取材
DSC_7152.jpg
  这块老界碑,估计是解放初期的物件,这对研究安庆大龙山这片区域的历史变迁应该很有价值。这块块条形石,上面雕刻的正楷字体“界*”。图十:江家山界
DSC_7153.jpg
  解放以后,原地主家的林场被集体林权所取代。土改时期,分山、分林到户阶段。1950年6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农村依法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图十一:江家山界至大石井止
DSC_7264.jpg
  1951年4月政务院在《关于适当地处理林权,明确管理保护责任的指示》中指出:在确定林权归属的基础上,由县级人民政府发给林权证书。农民从此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和山林,焕发出发展林业生产的积极性。安庆大龙山周边各乡镇各村按照政务院的指示精神,将山林分给贫户们。图十二:江家山界至大石井巨石为止
DSC_7312.jpg
  1953年开始,全国进入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林业和农业一起走上合作化道路。1955年11月《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对农村各类山林、果园、竹林等的经营形式作出原则规定。这阶段,安庆大龙山分山工作已经基本结束,分到山场的贫户们,纷纷在自家山场进行改建。图十三:江家山界
DSC_7404.jpg
  此时候,安庆大龙山各乡镇各村出现了一条又一条的山界,很多巨石上纷纷刻上各家的姓氏,成为山民们的林场。逐步把农民个人所有的山林变成了个人和集体共同所有,农村林业逐步由分散经营转向集中统一经营。图十四:江家山界碑石刻
DSC_7405.jpg
  1958年,中央颁布《关于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人民公社化运动迅速开展。1960年《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对农村劳力、土地、耕畜、农具必须实行“四固定”,固定给生产小队使用,并且登记造册。图十五:江家山界“界”字为现代字体
DSC_7407.jpg
  1961年,《中共中央关于确定林权保护山林和发展林业的若干政策规定(试行草案)》,针对确定山林权属,提出必须坚持“谁种谁有”原则。1966年开始“文革十年动乱”,再次将房前屋后以及自留山的林木全部收归集体所有。人民公社时期二十来年,山林权属“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实行乡村林场统一经营,成为集体林业的基本制度和主要经营形式。图十六:大龙山四周风景
DSC_7480.jpg
(本篇完)
2018年9月15日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10-6 22:33:57 | 显示全部楼层
宿松县二郎镇刘坡村石牌坊构件与石鼓等——卒子游记
刘坡石牌坊构件与石鼓等
——安庆古牌坊与古旗鼓系列
第161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组成部分,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朋友关注,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宿松县(省管县)二郎镇刘坡村石牌坊构件与石鼓等。图一:远望二郎镇刘坡村

    二郎,全称二郎河。历史上二郎曾是二郎庄、二郎市镇(旧)、二郎区、西区、西北区、西三区、二郎人民公社、二郎乡、二郎镇的驻地。二郎有驿道横通,自古以来,向为出楚入吴第一关的商贸古镇,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二郎之名的来历,相传在唐朝盛时,遵四祖道信法师之命,弘忍和弘源两个年轻的僧人分别自黄梅到宿松云游佛化,选道场建佛寺。经过多年的考察,师弟弘源选定在长溪河出口不远处的日月泉旁,首先建起一座“双井寺”的小庙,继而又拟在双井寺下边河对岸,再建一座俱规模的大寺庙,但因得不到当地乡民的响应和资助,无法动工而搁浅。可这时师兄弘忍因故舍弃宿松河西山的理想道场,直奔黄梅后,在黄梅县双峰山的东山(后名五祖山、冯茂山),很顺利地建起了一座很具规模的东山寺。后来弘源经师兄弘忍的指点,并派两个信徒居士,即货郎和郎中的协助,后经货郎和郎中对周边百姓的诚挚的行善,从而感化了大众,赢得了人心。货郎和郎中相继去世于他们平日栖息的山坡上,人们为纪念他们,便在此山坡上建起了一座庙,依货郎和郎中之名而称“二郎庙”。初供祀的即为货郎、郎中二神,亦名二郎神。图二:二郎庙
  二郎庙旁边的有一条从山间流下的小溪河,后来慢慢称为二郎河。二郎镇位于皖鄂两省四县(湖北省蕲春、黄梅、安徽宿松、太湖)的结合部,北依大别山,南邻宿松县城,东与太湖县相望,西与湖北省黄梅县相连,地理位置极为重要。二郎镇历史悠久,自古就是商贾云集之处,是宿松县县西北部最活跃的商品集散地。历史上即是集镇又是商品集散地,建有古老特色的历史老街。二郎集镇属千年商贸古镇,商贾云集,集市繁华,是湖北省黄梅县、柳坪乡、陈汉乡及周边地区商贸集散地。图三:刘坡村石牌坊残件
  刘坡村坐落在二郎镇西北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清朝顺治六年(1649年),潜山县设立大营,分调把总常川驻守宿松县城,另设乡勇把总驻防隘口乡,后又增设千总、百总分驻城关、隘口、仓镇,互为犄角,以资震慑。清朝康乾时期,城关共设四营,分兵驻守东、西、南、北四门;沿江分设小孤、泾江、归林三巡检司署。图四:刘坡村石牌坊残件局部
  清朝嘉庆元年(1796年),白莲教起,潜山县游击蓝进禄,宁国营千总火嘉瑞带兵防守宿松县城,另派抚标右营游击侯斌进驻隘口,游击营千总罗英驻守朱岭,宁国营把总张定邦驻二郎河,宁国营外委陈锺驻寨子铺,另委叶茂威驻佘家嘴。四年事态平稳,始行撤去。清朝道光以后,防务渐弛,仅存县城一营和小孤一司。清朝咸丰二年(1852年)十一月,安庆知府牛镇、参将田大武率领皖、浙兵勇驻守宿松县城及二郎河。三年二月,太平军沿江东下,挺进宿松,曾国藩留重兵驻守宿松县城。七年八月,清军骁将都统都兴阿、都护多隆阿,总兵鲍超等领步马全军,从湖北省挺进宿松县。八年十一月,太平军大将陈玉成大军数十万进驻宿松县,与清军激战梅墩畈。九年十月,曾国藩率湘军进攻安庆。驻扎宿松县城。十一年三月,太平军收复宿松,至八月安庆失陷,始开拔西去。清朝同治三年(1864年)春,曾国藩调沿江水师分驻宿松东南各地,另调提督李鸿章急调开字营驻防宿松县城至二郎河一带。六年,捻军挺进至鄂东,曾国藩飞调提督周威传率部驻防宿松县城。清朝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清廷调集宁、汉两路大军在太湖、宿松举行秋操(军事演习)。以宁为北军、汉为南军,划定宿松为南军驻地。同年十月十五日,南军正统张彪,协统黎元洪率步马全军进驻宿松。十六日至十九日在凉亭河及铁线河举行小操,二十日赴太湖会操,因接北京急电,慈禧、光绪先后病死,会操停止,各军次第撤返原防。图五:刘坡村石牌坊残件隼卯
  刘坡村自古就是二郎镇的集镇所在地,是吴头楚尾入皖重要的村庄。在刘坡村二郎庙内,有一座古石牌坊的构件散落在寺庙的一角,经拜访宿松县吴汉亮老先生后得知,二郎庙内的石牌坊原是二郎镇刘坡村二座石牌坊其中的一座石坊残件,这座石牌坊也是刘坡村的灵魂。图六:刘坡村石牌坊残件
  古牌坊建于清朝康乾年间,为三跨石坊石门残构件。这座石牌坊为“功勋坊”,原建筑必是一座宏伟的石牌坊,在历经了近两百年的风雨和战乱后,于清朝倒塌,至今仅存石牌坊残件。图七:刘坡村老石条
  这座始建清朝康乾时期的石牌坊,三门四柱东西面一横石,中间二横石及石翘角组成。此石坊虽然没有奉贤众多石牌坊那样宏伟高大,但处于安徽与湖北边缘地区,历史上屡次遭到破坏,现存于二郎庙内的牌坊残件为原石材。图八:刘坡村石旗鼓其中一只已破损
  二郎庙内,现存古寺庙残件很多。但庙前二个青石的旗鼓格外瞩目。这二只青石旗鼓是青石凿成的,下方上圆型,高约一米,石上再竖一面旗,俗称“石旗杆”。能竖上这种旗杆,是家族的荣耀。一个地方的石旗杆越多,说明这个地方越人才辈出,人杰地灵。图九:刘坡村老屋柱础与其它残件
  旧时,各家族如有哪家读书郎金榜题名,考上了“进士”,或是获得其它上品位的官职,便请来手艺高超的工匠精选石料,制作石旗杆,石旗杆凿成后,家族要举行热烈庄重的仪式来竖立,全村人要敲锣打鼓来祝贺。图十:刘坡村老屋石柱础
  在安徽与湖北接壤的山区一带,读书耕田有着良好的基础。二郎镇刘坡村无论是石牌坊或是石旗鼓,都说明着刘坡村厚重的文史,留给今天无数的敬仰。图十一:刘坡村另一只石旗鼓
(本篇完)
2018年10月6日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4 22:33:34 | 显示全部楼层
宜秀区五横乡杨亭村铁炉山杨家亭古驿道旧址——卒子游记
杨亭铁炉山杨家亭古驿道旧址
——安庆古道系列
第162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五横乡杨亭村铁炉山杨家亭古驿道旧址。图一:远望怀宁县月形山

  宜秀区五横乡杨亭村位于大龙山北麓,这里山清水秀,古时这里有一条绵延数十里的古驿道,是古时安庆北门外一条重要官道。图二:铁炉山一侧
  杨家亭古时在怀宁县很有名,这条古驿道过去是怀宁县通桐城的罗家岭与怀宁县五横桥的分岔口。著名的怀宁邓石如与桐城严凤英就是走这条道到安庆的,然后走向全国。图三:铁炉山被公路一分为二
  杨家亭古驿道现在已经几乎没有了任何痕迹,这条古驿道在如今一条高速公路与公路的修建后,只剩下山头顶部的一点点痕迹。这条古驿道过去的铁匠铺、茶馆、豆腐坊、榨油坊,以及源浦寺、观音寺等寺庙,这是安庆周边一处有着深厚文史的旅游景点。图四:古时驿道上的驿兵
  如今的五横乡杨亭小学,就是过去的杨氏宗祠……这条连接着县城与省城的古道、既是一条商道、又是一条兵道、民道,这条古道周边的古屋、古井、古桥,以及留下来的历史文物古迹现在已经不多见了。图五:铁炉山被修建的公路从中间挖开
  五横初中的杨老师介绍到,古时杨家亭主要以杨姓为集聚的村庄,始建于元朝末年,繁荣于明清两朝,因村旁的官道驿站建有杨家凉亭而得名。图六:形成了铁炉山东西两侧
  杨氏宗祠就坐落在杨家亭驿道铁炉山山脉延伸到五横盆地的东南面。原宗祠坐北向南,现已不存,解放后由宗祠建起小学。图七:铁炉山另一侧
  自古以来,杨家亭古驿道人来人往,在历经元、明、清三朝近六百年的历史中,走出了举人、贡生、廪生不计其数,最为著名的当属怀宁五横人邓石如、邓绳侯、邓稼先,以及周边的罗岭严凤英等人。图八:铁炉山山顶荆棘丛生
  一番考察下来,卒子在杨家亭铁炉山一侧的小山岭中,见到杨家亭古驿道旧址。在修建公路时,将铁炉山整体挖开,形成了东西两个小山岭,这条古驿道就在被挖去的土石方之内,如今站在铁炉山小山岭间,满地的荆棘,已经毫无当年的驿道风采。图九:站在铁炉山顶看下面修建的公路好陡
  从安庆府城出发,经集贤关、十里铺,过总铺转到怀宁县的五横乡,杨家亭古驿道在几百年间一直的繁华,如今这条古道渐渐被遗落在历史身后。图十:铁炉山被从中间挖开
  杨家亭古驿道,是通往安庆北面的一条的要道,这条古驿道的历史可以追究到宋朝。在看到古驿道在铁炉山是一处关隘,其历史无从考究,为了考证这座叫铁炉山山顶是否是驿道,卒子曾沿着近90度的山坡爬到山顶,山顶已经无法看到古驿站的痕迹。图十一:铁炉山一侧好陡上去不容易
  古驿道不似现在的高速公路、国道、省道那么便捷,“五里一亭,十里一铺”,这是历史上安庆繁荣的体现。安庆周边像杨家亭古驿道这样的驿道曾经有很多,如今没有一个机构在做相关统计和整理工作,唯有个别文史爱好者以民间的个人力量正在汇总。图十二:铁炉山顶荆棘丛生无路可寻
  杨家亭古驿道,设杨家亭驿,距安庆府约六十里,距怀宁县约八十里。安庆府至十里铺到总铺,再到三十里铺至杨家亭,经沿山铺到五横桥、到九横桥至源潭铺、小麦铺,到桐城的练潭铺、新安渡、卅铺、大关、桐城县城,再到舒城,这条古驿道如今已经非常凄凉。图十三:铁炉山一侧
(本篇完)
2018年10月14日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6 11: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宜秀区杨桥镇宣店村大观音岩佛语石刻——卒子游记
宣店大观音岩佛语石刻
——安庆古石刻系列
第163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宣店村大观音岩佛语石刻。图一:安庆大龙山

    大观音岩位于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宣店村高山上,古时移民根据这里地形地貌而命名,这里岩石连绵突出,形成了多处岩体,再加上树木葱郁,岩上常年都伴有泠泠滴水,以及充足的阳光,冬暖夏凉的气候。图二:“大观音岩”
    大观音岩位于大龙山三县尖靠杨桥一面,坡度较大,整个坡体峭壁上形成了千手观音、送子观音等巨大岩石石体,古人称这里为大观音岩。大观音岩一直是宣店移民的精神图腾,也是他们进山朝拜的圣地。图三:站在大观音岩上能够瞭望天堂水库与整个杨桥镇
    自古以来,就有不少信奉神灵的百姓,尤其是在以前,每逢重大节日,或者有什么诉求就会去寺庙佛堂或是神树、神石去烧香拜佛,祈求好运平安。图四:大观音岩巨石石顶
     大观音岩,是大龙山靠杨桥一面的一处巨石,远远看去像是一尊观音的神像,位于海拔高达五百多米的山上,古人称之为一个观音岩,巍峨壮观,高耸入云,颇具灵气,不少人都会去那里还愿。图五:大观音岩巨石石缝
    大观音岩由巨石叠垒而成,景致非同一般,在大龙山崇山峻岭,葱郁的树木花草点缀其间,环环相接,山腰处云雾缭绕更是为这片清幽之地增添了不少传奇色彩,真无愧于“观音岩”。图六:佛语石刻
    大观音岩不仅风景秀丽它与对面的小观音岩形成了一定丰厚的文化沉积,更是充满了神秘色彩。它天然无雕饰,然而却能做到形神逼真。图七:大观音岩石壁
    它屹立于顶峰之上,从远处观望这座岩石,你会发现真的就像是观音菩萨坐落于天地之间,那高大神圣的形象不禁引人顶礼膜拜。图八:此处石刻知晓的人极少
    黄昏时分,夕阳西下,霞光就会为这块岩石披上薄纱,也更像是镀上了一层金身,此时的观音像就变得更加惟妙惟肖、神圣肃穆了。图九:佛语石刻局部
    在大观音岩岩体石缝之间,有一处民间石刻,石刻为“南无阿弥陀佛”等佛语,每字约十公分见方,从上而下,是杨桥一带百姓心中对大观音慈悲为怀、能够救济苍生脱离苦海的心声,它能护佑家人平安,给人们带来幸福美满的生活愿望。图十:大观音岩
    大观音岩岩体石缝之间的石刻的发现,是安庆地区自古以来长江以北佛教文化古代石刻实物记载,这块石刻是何时开凿?何时形成?没有相关的记载。图十一:大观音岩
    而这块石刻的发现,希望有关部门能够进行文物鉴定,进行勘测记录、拍照存档,早日进行保护。图十二:巨石背后就是大观音岩
(本篇完)
2018年10月26日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8 19:47:44 | 显示全部楼层
宜秀区杨桥镇鹿山村望春石与三姓山界石刻——卒子游记
鹿山望春石与三姓山界石刻
——安庆风景与民间石刻系列
第163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鹿山村望春石与三姓山界石刻。下图,能够看到桐城菜子湖与枞阳连城湖水系。

   宜秀区杨桥镇鹿山村徐家、孙家、汪家三姓山界位于鹿山村与鲍冲湖村之连的山岗之间。下图是本文介绍的望春石位置。
   鹿山村位于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中部,这里一半是大龙山的山场,一半是群山过渡到湖面至长江的湖泊水系。这里的山场面积达7300亩。下图就是望春石
   我们从新修建的鹿山村龙泉寺后山车行道上山,这里经过几个弯道便能够望到桐城的菜子湖、长河与枞阳的连城湖,这些湖泊与石塘湖相连,相映成趣,互相衬托。下图是深秋的小龙山红枫叶
   今天介绍的望春石地位神秘的大小龙山群地理位置,这里潜藏着各种层层的神秘,重重的梦幻。踏着古人百年前修建的古道进山,这里溪流如带,山石如卵,林木似墨,十八驿古山道如织的鹿山之间。下图是望春石
    此处地处大龙山与小龙山之间的群山之间,不知何时这里渐渐多了山民,再若干年后,这里迎来了徐、孙、汪等大姓,这批拓荒者,在鹿山一带,将荆棘丛生的原野、山坨、密林之间,不知多少代的努力,依山傍水、临崖便道,建成了那条又细又长的进山古道。下图是雕刻在望春石上的“孙介”与“徐介”石刻
    鹿山村与鲍冲湖村原先是很多个小村合并而成,这里蜜林之间,原先有居民很多,后来陆续的迁到山下。如今山间里仍然存留着这片世外桃源。下图是“孙介”与“徐介”石刻局部
    就在周边最高的一个山岭上,有几块巨石,原先的小道是在巨石间穿行而过,如今在巨石下开辟了很宽的泥土大道,仰望这几块巨石,它像是守望这里的主人,以高度的责任心驻守这里的一山一木,一田一稻。下图是“汪介”石刻
  传说古龙泉寺后山,曾有巨兽白天迷睡,晚上巡山护林,这里如有异动,巨兽就奋力驱赶,它用头上的犄角在与各类野兽拼搏。久而久之就流传着很多故事。
    这几块巨石,头顶平滑,先前这几块巨石是一整块石头,之后风化成相连的三块小石,这地处群山山顶,给予人们昂耸山溪的伟岸。这几块巨石上,分别刻有“徐介”、“孙介”、背后面石头上刻有“汪介”,这是多年前,三姓百姓以群山之间最高的巨石分山的山界石刻。过去卒子已经介绍很多。下图是站在望春石上看猴子石
    站在这几块巨石上,抬眼西望,能够望到小龙山的猴子石,而站在此处,猴子石的角度却那么的暧昧,让人浮想联翩。故的游人取名“望春石”。下图是“猴子石”
    远看昂首翘望,近观俯首沉思。远远望到小龙山的狮子石,那么的霸气威风。猴子石整个身躯从头到尾,水乳交融。与山溪长相厢守,随云水煮醉生活。这里是“望春石”景点,有空的时间前来赏景!好一个美丽安庆。下图是“望春石”
(本篇完)
2018年10月28日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11-4 16:2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池州市贵池区马衙办大路村孙氏古井——卒子游记
大路孙氏古井
——安庆周边古井系列
第164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原安庆市代管的贵池县马衙乡大路村,现池州市贵池区马衙办大路村的孙氏古井。

  大路村隶属于池州市贵池区马衙街道办事处,紧挨十车垛村,西杨墅村,建东村,大刘寺村,风景如画、四季分明,历史悠久。
  就在大路村一条土路边,有一座供全村上千口人使用了八百余年的古井,这座古井为宋朝末年,孙氏百姓开挖取土打造而成的一口方型深水井。
  这口水井经过孙氏百姓维修之后,使用了麻石砌垒而成,长约五米、宽约一米余,深约一米余,常年井内积水,冬暖夏凉,在大路村孙氏繁衍鼎盛时期,这口井供全村近三千人使用,从未干涸。
  大路村是个数百年的古村,宋末元初村落基本形成,大路村是附近数个村庄必经的咽喉通道,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据了解,大路村孙氏是由吴国孙休后裔迁徙而来,经历了元朝、明朝、清朝至今,已经有八百余年历史。
  明朝朱元璋禁止使用复姓,原公孙、叔孙,长孙,土孙、孟孙、仲孙、季孙、室孙、宫孙、大孙、唐孙、县孙、颛孙、臧孙、扬孙、王孙等复姓均改为孙姓。还有少数民族在汉化过程中改为孙姓的也十分普遍,还有“入赘婚姻”、“随母姓氏”、“避难改姓”也都改姓孙氏。
  大路村孙氏的发展就是一部姓氏的发展史。孙氏历史也是一部农耕文化历史,马衙大路孙姓作为当地主要姓氏,其渊源流传一脉相承。
  孙姓本是“妫”姓。“妫” 音同贵,《说文解字》和《康熙字典》分别解释为“虞舜居妫汭,因以为氏。从女为声。追根溯源,“妫”姓是孙氏远祖的姓氏。周朝初年,武王将伐纣有功的虞阏父分封到今河南淮阳,建立陈国。妫满死后谥号陈胡公,又称胡公满。胡公满第十代,桓公死后,其弟杀太子自立为陈厉公。太子之弟又杀厉公,立利公,传庄公、宣公。厉公之子完,字敬仲,为逃避内乱残杀,逃到齐国,改姓田,称田完。田完五世孙田桓子,即齐大夫田无宇,其子田书因伐莒有功,齐景公封田书于“乐安”(今山东惠民),后人称其为孙书。
  孙氏尊孙书(即田书)为一世祖;因此“乐安郡”为孙氏第一郡望;秦汉以后,妫姓孙氏由山东向四周拓展,西进山西太原,南达浙江南部,西南达到湖北。二世祖孙凴(同凭)齐桓公任其管理百工,为齐国卿士。三世祖孙武,因齐国发生内乱而投奔吴国,为吴将,撰成《孙子兵法》,是一部古今少有的兵学奇书。四世祖孙明(妻子笪氏)食采于富春,后裔望于浙江富春;为纪念开基始祖,孙氏遂有“富春堂”号。五世祖孙膑,向鬼谷子学习兵法,曾受庞涓暗害,受膑刑,故称孙膑;后出任齐国军师,用计打败庞涓;其著作《孙膑兵法》可与乃祖相媲美。六世祖孙胜为秦国将军到十六世祖孙福为太原郡太守、孙通世居清河、孙琼居清州。二十一世祖孙躭为汉阳太守、二十二世祖孙钟,孙钟生二子:孙坚、孙静。
  二十三世祖孙坚任长沙太守;后起兵讨伐董卓,迁家于安徽省舒城县,立舒城派;与周瑜相邻;孙策和孙权为二十四世祖,孙权终于称帝,建立吴国,与蜀汉、曹魏形成三足鼎立局面。孙权去世后,谥为吴大帝。孙亮继位,被权臣孙琳废掉,迎立孙休为帝,六年后孙休去世时不满三十岁。孙休的后裔迁入安徽省琅溪地区,封地于此,孙休的后裔再迁入池州马衙,渐渐繁衍成村,称为大路村,大路孙氏由此而来,此支孙氏又称为池阳孙氏。
  孙楚为池阳孙氏一世祖。关于孙楚《宗谱》有这样一段文字描叙:“系出富春吴景祖休之子也,自濮阳兴张布渝盟万或异谋迎皓立之,母兄遇害抢挠中,以左右护戴,潜遁虎林栖迟故地,得保线脉,于是晚居崇义乡之柏岩,遂为池阳一世之祖,配赵氏生子二,濬,济。虎林在池州府城东二十五里。”这里池州府即今池州市。
  据《孙氏宗谱》记载,大路孙氏来源三国东吴孙权的后裔,又是孙权后裔孙休的后裔。大路孙氏以孙楚为孙姓氏族一世祖到民国十六年,在第三十九世孙谅,官居龙图阁大学士。后裔繁衍于京兆、秋浦、春谷各地。孙谅之长子孙文献任太常宋朝主簿。
  唐朝末年(906年),金吾将军孙万登率军入皖,屯驻徽州休宁。后代世居休宁唐田。至明朝,孙姓成为休宁第一望族。孙万登生三子(敏、真、益),长子孙敏后裔孙十五迁居贵池黄屯畈,孙十二迁居秋浦舞鸾乡。明清以后,孙姓族人广布徽、池二州之休宁、歙县、婺源、黟县、祁门、南陵、石台、贵池、全椒、宁国等十余县,皆尊孙万登为“休宁一世祖”。
[size=0.83em]DSC_1455.jpg (422.12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昨天 19:14 上传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1 21:5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宜秀区杨桥镇宣店村刘家山与“刘介”石刻——卒子游记
宣店村刘家山与“刘介”石刻
——安庆石刻与风景系列
第165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宣店村刘家山与“刘介”石刻。下图为刘家山小草坪

   走进大龙山,有一处名为宣店的村落,村落形成有数百年历史,宣店村很大,几乎都是围绕着大龙山的各个山湾形成的自然村民组,有一处山沟遮光敝日、峰峦叠嶂,这里名叫刘家山,今天卒子简单介绍这里。下图为网友的小狗同游
   刘家山位于杨桥大陡岭一侧,从山脚下那凹凸不平的石头沟进山,进山需要从石沟向上,走进大龙山,水流潺潺,风景很美,这里是大龙山的一处山沟,这里有鸟叫声、溪水声,这个山沟与两侧的山体都是过去刘氏的先民在这里开垦的山头。下图为刘家山头的巨石
   刘家山村地貌独特,相对海拔较低,最高处狗头岭也仅二百余米,山体高大陡峭,植被丰富,层峦叠嶂,十分壮美,具有发展生态观光旅游和城郊休闲度假旅游的显著优势。下图为刘家山头巨石
   刘家山植物丰富,每到花开季节,漫山遍野,景色迷人,蔚为壮观。刘家山主要位于海拔高度约100米至200米处。原有农家几户,后迁到杨桥镇集体安置。下图为刘家山头巨石“刘介”石刻
   刘家山奇异山石,是森林越野、休闲好去处,这里地势险峻,有太平天国时期与抗战时期的古战场遗址。位于刘家山一块巨石上,刻有“刘介”两字,此石刻为解放初期土改政策落实之后,分山到户,农户得到山林之后,刻上自家姓氏,留有标识。下图为刘家山头巨石“刘介”石刻
   刘家山是大龙山深山古村落的代表,有数百年历史。小桥流水、别致怡情。再向上行,就是狗头岭与狗头石景区最高点,海拔约在二百余米。登高远眺,湖光山色,田园村舍,宛若现实版世外桃源。下图为刘家山头巨石“刘介”石刻
   杨桥大陡岭未开通前,刘家山是宣店村来往的主要通道,这里有古先民数百年肩挑背驮爬山坡的历史。昔日穷山僻壤,一跃成为安庆最美的山村。下图为刘家山头巨石
   清朝年间,刘氏先祖迁来垦荒,因此地与邻村地势较高,故取名刘家山。位于杨桥镇大陡岭一侧,距安庆市区三十里。下图为刘家山头巨石

   刘家山有清朝咸丰年间清朝战壕遗址多处,后又有抗战时期,日军侵略军的岗哨遗址,它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这里的战略位置极为重要的印证。下图为刘家山头古道
   刘家山挺拔、俊秀、群峰起伏、奇岩林立,怪石峥嵘,钟灵独秀。清冽的小溪水沿着蜿蜒曲折的山沟湍湍而下,飞泉激石,河壁峭崖,碧波暗绿。下图为刘家山头土路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1 11:05:39 | 显示全部楼层

宜秀区杨桥镇程家冲石井岭“高人横人”石刻——卒子游记

程家冲石井岭“高人横人”石刻
——安庆石刻系列
第166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程家冲石井岭“高人横人”、“王介”、“江介”等石刻。

    杨桥镇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位于安庆市北大门,南临风景秀丽的石塘湖,背倚气势雄伟的国家级大龙山。大龙山不仅风景优美,其民间石刻多达数百方,这些民间石刻并未引起官方的报道与保护范围。
    今天,卒子介绍的三方民间石刻,均位于程家冲山腰之间,再向上行就是石井岭,这里与安庆原桐城白鹿庄很近,后杨桥整体代划归安庆市,杨桥乡也改称杨桥镇,程家冲位于杨桥镇的一角。
    从白鹿庄一路山行,因山顶凹陷似火山口,那个凹陷处就称白鹿塘,白鹿塘所在的山,据卒子实地考察,此塘地处的位置就是白鹿山,面向鹿湖,庄子东南方向有一座小山,山下就是鹿湖,该山称作南浮山,桐城方家将之比作枞阳的浮山而名之。
    从程家冲流下的小溪,是由大龙山上山泉汇集形成。源头处由是位于大龙山山上的众多石棚涵洞之下。

    大龙山有很多的巨石,巨石之间天然形成了众多的石棚和涵洞,由于终年不见阳光,加之山泉水,使得溪水夏凉冬暖。
    溪水经过一段植物与沟壁形成的涵洞后,流入浣溪处。溪水再向下流,流进庄子地势已经平坦,浣溪处都由条石在溪水中作坝,将溪水分割成两个不同高度水面的浅池,水面高的上游是庄人汲水处,水面低的下游则是浣洗处。
    在大龙山程家冲向山上行,约行几里路,这里地势开阔,视野很好。解放以后,山场逐渐分给生产队,再分到贫苦农户手上。

    这些农户为确保山场的领地,在小径巨石上刻有各个姓氏的石刻,这些石刻渐渐形成了安庆地方文史的一部分,如今这些石刻都已经过了五十年。
    “高人横人”石刻群位于程家冲山上的东南角,这方“高人横人”民间石刻,据卒子猜测,应该是“高介”、“横介”的分界石刻。距此约十米处,小径边的巨石上,还有“王介”、“江介”石刻,均为同一时期民间农户雕琢而成。这些民间石刻或刻在巨石上,或刻在经过雕琢的石柱上,形成了安庆特色的民间石刻。
    程家冲位于大龙山的杨桥镇至花山一段,这是过去村民的通行要道,而大龙山的民间石刻之丰富,堪称全省范围最大的民间石刻馆。这些民间石刻,是解放后,安庆贫苦农户开垦山场的见证,现在已成为一处处景观。从山上向山庄望去,可以看到其他的古村落,保护得完好如故,古色古香!
[size=0.83em]14.jpg (441.64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2 分钟前 上传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 18: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全世界只有两块这样的巨石,一块在阿拉伯,另一块在安庆——卒子游记
巨石的秘密
——安庆古石构件系列
第167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某地一块神秘的巨石。

  位于沙特阿拉伯的泰马绿洲中有一块奇特的巨石,当地人称之为阿纳斯拉巨石(TheMegalithofAl-Naslaa),阿纳斯拉巨石是在1883年由查尔斯·惠弗发现的。
  巨石被发现之后,吸引了一大批的科学家来探究它的来源,以及这块巨石上有着什么样的历史意义。然而,尽管有很多人研究,却还是没有人能知道这些石头是什么时候形成的,也没有人知道它们是什么时候被分开的,以及是用什么样的方式分开的。
  根据许多专家的看法,它是人类发现的最大谜团,而这个惊人的古石结构,每年都吸引上千个观光客
  此岩石有完美的均衡状态,它由两个基石支撑着,最怪的事情是,它被完美地切成两半,这都意味着在某个时刻它一定曾受到极精密的工具切割过,有些人甚至大胆断定是像雷射切割机的工具。这块被切成两半的石头,底部各有一个较小的岩石或减震的基座,防止它碰到地面。
  考古学发现到,古时此岩石坐落的区域曾有人居住,事实上,它是此区最上相的岩刻。1883年Charles Huver发现了此巨石,自从发现它之后,它就成为专家们争论的主题,提及它的起源时,他们的观点各异。
  有人说,这也是一种岩石艺术,不过岩石艺术仅仅是指随意放置的石块,这种裂缝似乎与之无关。除了裂缝之外,巨石上还有一些神秘的岩画。考古发现表明,在古代,岩石所在的地区是有人居住的。这里是古巴比伦王的住所,附近的地区也曾是古代主要贸易路线。巨石上的岩画便展示了当时人们的生活习俗。事实上,现在巨石上的岩画已经是该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岩画之一。
  在遥远的过去,这块巨石所在的地区很可能存在着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而其上面的图画就是这个文明的生活写照。只能说,裂缝有人为的可能性,却没有人为实施的可行性。甚至有人提出这裂缝也许是由外星人或古代先进的人类文明造成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还有待探究。
  在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许多我们无法理解的现象,它们用科学无法解释,但是又客观存在着。阿特斯拉的巨石,被当地人奉为奇迹。这块巨石的中部被整齐地分成了两半,看上去甚至比大型激光切割机切割的还要整齐干净。据当地人介绍,并没有任何人力的介入,巨石从被发现的时候,就已经呈现这个状态了。
  这块巨石在阿拉伯地区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了,许多人曾经猜测它的形成原因。有人说是一道雷电将巨石劈成了两半,还有人说是巨石自身的开裂形成了裂缝,不过都无法解释为何会如此整齐的原因。
  在这块巨石之上,还画着古老的图案。上面画着人物、牛马的模样,显得十分古朴。很多历史学家曾经研究过,表明这些图案历史悠久,是远古文明遗留下来的产物。
  无独有偶,在这个世界上,居然还有另一块与阿纳斯拉巨石极为相似的巨石。它位于安庆市某地的一处山岭,是另一块神奇的被完美分割成两部分的巨石。
  安庆的这块被分割的巨石,我们简称安庆巨石,它也被精准切成两半,整齐缝隙如同激光切割,原因至今无法解释。
  安庆巨石是在2018年由安庆市文史爱好者过河卒子先生首先发现的。巨石被发现之后,卒子通过《今日条头》第一时间发布给全国网友,共同研究这块巨石上有着什么样的历史意义。
  安庆巨石被精准切成两半,整齐缝隙如同激光切割,原因有很多。卒子猜测巨石下沉基座受力原因,导致中间平均裂开,但裂口处从上至下均为一公分,这样的受力,在自然界极为罕见。
  安庆巨石石头长约十米,宽约五米,由多块巨石叠加组成,其中被分割的巨石重约为三十吨,高约为三米左右。这块巨石由于受力的均匀,产生了完美的平衡力,所以在左右受力平均处裂开一条约三米的石缝。除了裂缝之外,巨石上还有一些神秘的人类文史痕迹。
  在安庆巨石的一侧石块间,有一排方孔,数量约为八至九个,方孔约为三公分长,一公分宽,深约为二公分。这一排方孔,据了解是当地居民在数百年前,约在明朝时期开凿山石留下的凿迹,距今已经四百年以上了。
  此外,安庆巨石下方有一处直径约为三公分的圆孔,深约为三公分,这个圆孔开凿于何时,是什么用处,至今无法给出答案。说说您对这块巨石和那个圆孔的看法。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3 15:0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桐城市(市级市)文昌办事处四尊明清古狮子——卒子游记
文昌四尊明清古狮子
——安庆古石构件系列
第168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市级市)文昌办事处四尊明清古狮子。

    桐城位于江淮要冲,明朝初期属宁江府,后属安庆府,直隶南京,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桐城,春秋时为桐国,唐朝至德二年(757年)改同安县为桐城县。
    桐城有“抵天柱而枕龙眠,牵大江而引枞川”之称,“山明水秀,人杰地灵”。这是说,桐城地理位置非常优越,西南面有天柱山(汉武帝前称南岳),龙眠河穿城而过,浩瀚的长江就在面前,枞河之水穿越全境直通长江。
    位于桐城派文物陈列馆,是一处不错的介绍安庆地区文化的窗口。桐城派文物陈列馆位于文庙后面的西北角,五间木结构小楼,门前有两对(四尊)憨态可掬的石狮,门楣挂着“桐城派文物陈列馆”横匾。
    桐城派陈列馆位于公园路“告春及轩”内。馆内珍藏有春秋青铜兽耳尊堪称镇馆之宝;北宋青白瓷博山香薰、南宋白釉瓜棱提梁壶等是瓷器中的精品等等。
   
    明朝中叶以后,桐城地方学术兴起,“能振笔为古文者代有传人”。明末清初,方以智、钱澄之等致力于古文写作,开桐城派先河。戴名世是桐城派孕育过程的继往开来者,他提出“言有物”、“修辞立其诚”的见解,是桐城派“义法”理论之先驱。
    桐城派的初创时间为清朝早期的康熙、乾隆年间,代表人物有戴名世、方苞、刘大櫆。
    据了解,在桐城派文物陈列馆门前的二对四尊石狮子,其中一对二尊石狮子,石制,高约一米七左右,一公一雌,公狮脚下为石球,雌狮子脚下为小狮子。
    这对二尊石狮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明朝的石狮子,雕刻较为温顺;而清朝的狮子的雕刻已基本定型。清朝的石狮子具有:“狮子分头、脸、身、腿、牙、胯、绣带、铃铛、旋螺纹、滚凿绣珠、出凿崽子。”
    石狮不仅有不同的时代特点,还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总体上,北方的石狮子外观大气,雕琢质朴;南方的石狮更为灵气,造型活泼,雕饰繁多,小狮子也不仅在母狮手掌下,有的爬上狮背,活泼可爱。
    狮子是百兽之王,把它们置放在宫殿、府第、衙门前,具有威镇四方,群兽慑服之意,以象征封建帝王之尊荣与权势。那雄狮蹄下踏球又象征着寰宇的统一,是统治者权力的象征。雌雄抚小狮还象征着子嗣的昌盛繁衍。
    石狮子就是用石头雕刻出来的狮子,“石狮”是专门指放在大门左右两侧的一对狮子。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这些石狮子陪伴着沧桑巨变。
    明朝后,石狮子雕刻艺术不仅比唐代更高,而且人们生活中使用的范围也更加广泛。宫殿、府第、陵寝、甚至一般市民住宅,都用石狮子守门;在门楣檐角、石栏杆等建筑上也雕上石狮作为装饰。这些石狮子姿态多样,神情丰富,大小不一,雕刻得活灵活现。
    清朝,狮子的雕刻已基本定型,“狮子分头、脸、身、腿、牙、胯、绣带、铃铛、旋螺纹、滚凿绣珠、出凿崽子。”石狮子通常以须弥座为基座,基座上有锦铺。
    狮子的造型各异,在中国又经过了美化修饰,基本的形态都是满头卷发,威武雄壮。狮子的造型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特征:汉唐时通常强悍威猛;元朝时身躯瘦长有力;明清时较为温顺。
    今天介绍的四尊石狮子的摆放是有规矩的。一般来说,都是一雄一雌,成双成对的,而且一般都是左雄右雌,符合中国传统男左女右的阴阳哲学。放在门口左侧的雄狮一般都雕成右前爪玩弄绣球或者两前爪之间方一个绣球;门口右侧雌狮则雕成左前爪抚摸幼狮或者两前爪之间卧一幼狮。
[size=0.83em]16.jpg (424.9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1 分钟前 上传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2-21 16:3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桐城市(县级市)罗岭镇狮岭村孝子牌坊雕花精美残件——卒子游记
狮岭孝子牌坊雕花精美残件
——安庆牌坊系列
第169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县级市)罗岭镇狮岭村孝子牌坊雕花精美残件。您的支持就是给予评论!

    位于狮岭村一处废旧的角屋边,有这样二段汉白玉石雕刻的老牌坊方柱,让卒子对此充满解开其神秘色彩的愿望,今天就简单说说这二段牌坊的立柱故事。
    每一座牌坊都是一部立体的史书,每一座牌坊都承载着一部厚重的历史,每一座牌坊都饱蕴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元素。狮岭村的这二段牌坊雕花残件就是这样的例子。

  牌坊不仅是一种装饰符号和模式语言,也承载着无数个动人的故事,蕴涵着一种独特的文化精神。牌坊是中华文化的象征之一,滥觞于汉阙,成熟于唐、宋,至明、清登峰造极,并从实用衍化为一种纪念碑式的建筑,被极广泛地用于旌表功德标榜荣耀,置于郊坛、庙宇,以及宫殿、庙宇、陵墓、祠堂、衙署和园林前。
    作为一种独特的纪念碑,它不仅建筑结构自成一格,别具风采,而且集雕刻、绘画、匾联文辞和书法等多种艺术于一身。“每一座石牌坊都是一件石雕工艺品。” 一般来说,牌坊的建造意图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功德牌坊;二是贞洁道德牌坊;三类是标志科举成就的,多为家族牌坊,为光宗耀祖之用;四类为标志坊,多立于村镇入口与街上,作为空间段落的分隔之用。
  狮岭孝子坊亦是如此。它巍峨耸立着一座建于清朝某个年间的钦赐孝子牌坊,它古朴典雅,飞脊挑檐,错落有致,蔚为壮观。据卒子估计狮岭孝子坊,为青白石坊。查询清朝的《桐城县志》均未找到此段历史记载。
  现孝子牌坊的历史,只是卒子从当地老人嘴中口述得知,该坊为孝子坊,原高约十米,宽约六至七米。主体由四根石柱、三根横梁搭建而成。有一个正门、两个侧门,辅物有石座、石狮、透花窗棂、飞脊挑檐、铁钩铜铃等。
    石坊正面中门上刻“皇清钦旌孝子某某”官样,匾书“孝子坊”,下面有落款。左右侧门,有石狮四对,雌雄相视,威风凛凛。上、中、下梁额分别刻有图案。这些图案栩栩如生,令人拍案叫绝。遗憾的是石坊“圣旨”等雕花石件均被毁。
    现存二段雕花残件为回纹透花、宝瓶纹饰。想必当初肯定是飞脊高翘,十分壮观。它的雕刻艺术之精湛,建筑结构之严谨,令人折服。这座已有百年历史的牌坊,现仅存这二段雕花石残件了。狮岭孝子坊在建立之初是何等华丽之坊,恢宏的气势,鲜活的故事,和无不在的“百善孝为先”的优良传统。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3-7 09:53:55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湖县小池镇独阜山方良谷摩岩石刻——卒子游记
独阜山方良谷摩岩石刻
——安庆石刻系列
第170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小池镇独阜山方良谷摩岩石刻。知道这处石刻的朋友非常稀少,为您介绍您所不熟悉的安庆,是《走遍安庆》的追求,您的支持请给予评论!

    距离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县城约五十里的小池镇原抱山村境内有一座名山,叫独阜山。坐北朝南,东西两边各有一支南北走向的山脉作臂膀,形同凤凰展翅。这里历史文化渊源颇为厚重。
    民间传说佛教禅宗三祖僧璨爱其灵秀,曾在抱山的山腰打坐。凤为雏凤,不堪重负,竟然矮下三尺去,因此又名“坐山”。
    据安徽省志记载:“峭拔秀丽,迥出群峰之上“。因为地质变动等多种原因,独阜山要低于西边山脉的最高峰广峰。之前卒子曾介绍《广丰寨》就在独阜山西边的山顶处。
    唐朝宝应年间(公元762年四月—763年六月),太湖三个半祖师之一的清远禅师访胜来此依山建寺,寺以山名,取名独阜寺。
    因清远禅师道行高深而香火鼎盛、名噪一时,香客远及江浙,僧徒多达八百余人。后毁于战乱。清朝道光二十年从九方美砚捐修中重东岳殿及两廊,清朝咸丰九年又惨遭寇毁。民国二十二年乡绅募捐重修,建国后逐渐荒废零落,文革时竟被夷为平地。
    沿两座山脉的进山口缘溪而上,这里有一条小小的山谷,山谷没有潜山三祖寺山谷流泉出名,却有几分山水本意。沿途可见许多水石奇观。“滑磨石”、“银珠石”、“桌子石”、“航船石”、“钓鱼石”、“鲤鱼石”等,借水生色,各逞奇妙。
    诸石之上,是一个百亩小畈,形如凤毛飘落,由两支山脉抄手挽住周围山上流失的水土积淀而成。畈北即独阜寺托身之地。原寺建在山脚,建寺之初,畈为幽壑,寺也是建在山腰上的,只是佛心趋平厌险,故假时日把这一切都改变了。
    独阜山有左峰右岭,坐山秀美。左峰即为广峰,相传为陈玉成属下的十二位女将军的战死之地,因而又名寡妇寨,学名广峰寨,卒子之前已经介绍,想更多了解广峰寨的可以百度即可。
    广峰寨现存寨墙近五百米,是县内少见的古战场遗址。更有传说称寨上有一风水宝地,得地人家将富贵至极,有民谣唱道:“广峰寨上一朵莲,太阳起山照半边。谁若占得此宝地,能买一府六县田。”引得千百年来的风水先生不知磨穿了几多双鞋划破了几多条裤子。
    坐山之东,右岭的发端,有一石蟾,栩栩如生。相传自月宫贬出,要待形销骨铄方能飞升。更有传说,寺有金银分藏,并留下秘笈窖单及歌诀。其辞曰:“上七里,下七里,金银落在七七里;上角丘,下角丘,金银落在角角丘。”至今无破译者。
    在独阜寺山谷间,是一处地质运动后形成的巨石滩,经过数万年的流水冲洗,已经变得光滑圆润。在溪口,有一处摩岩石刻,至今亟待科研人员与历史学者考察。
    此处摩岩石刻,据卒子初步研究认为,为清朝道光年间至咸丰年间乡邑人方良谷书写并刻在石滩上的。石刻为一首诗,***谷生,***霖雨。
    这首诗刻在石滩上,已经近二百年,常年经过水流的冲洗,字迹已经比较模糊,落款为方良谷,未落款时间。此处石滩现破坏严重,在清朝晚期时,便有乡人到此处采石,经过清朝、民国至解放初,此处采石一直未禁止,现在留下多处采石凿印。
    摩岩石刻每字大小约为七公分乘以七公分,正楷书写,阴刻。为方便研究与探访,卒子将此处摩岩石刻初定名为方良谷摩岩石刻。
    安庆地区,摩岩石刻非常多,以诗、句、词、语刻于巨石之间、板石之上,留存于世间,虽不知何人所记,却留下了安庆历史文化,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发现与整理,形成安庆地区摩岩石刻总汇。
    安庆的摩崖石刻,多在山崖、河滩之间刻出图画或文字。石刻在整个安庆各县区山间均有发现有行书、隶书、楷书等等,字大达半米,字小仅一公分,有笔力刚健有力、有柔美婀娜,是安庆文化的瑰宝。
    摩崖石刻书法文化自古有之,现代人又加以传承,明朝与清朝之间,安庆经过人口变迁、文化变迁和历史变迁之后,摩崖石刻多达上千处,这需要更多人识之士去发现和整理。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合作|人才招聘|手机APP|Archi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