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E网

搜索
楼主: 过河卒子

[老城旧巷] 安庆古道、古石刻、古坊等系列(精神图腾有渊源)

  [复制链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4-11 09:4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嘉靖年间一间石窟,里面竟然刻着神秘字符
——安庆石窟
第124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潜山县天柱山白云洞前,有一个大石头,千百年来,这里修行的人将大巨石刻成一个石龛,今天卒子介绍这里。
13-1.jpg
      若想收看本文,请到本网《今日安庆》栏,或通过“今日头条”——《卒子游记》、“微信公众号”——《卒子走遍安庆》、过河卒子QQ空间收看本文详细解说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5-16 15:55:2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南门古坊石柱——卒子走遍安庆
大南门古坊石柱
——安庆古坊石构件系列
第127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迎江区大南门牛肉包子店门前,有一根古坊石柱,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图一:大南门古坊想像图
    大南门在整个安庆人的心目中地位应该是非常与众不同的。从历史角度来看,与安庆所有城门相比,大南门与生俱来就“高人一等”。汉武帝刘彻于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南下巡狩登临盛唐山,而大南门紧挨盛唐山脚下;旧时,京城从水驿送达安徽巡抚、安庆知府圣旨、诏谕时,地方官员都要在大南门举行隆重的迎接仪式;昔日官员外出所乘之船,也要从大南门宜城渡口启程,这一切表明大南门的“至尊”和“高贵”。图二:大南门古坊位置

请大家通过微信公众号《卒子走遍安庆》、安庆E网今日安庆版块、今日头条搜索本文及图片。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6-6 15:08: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朝廷官员凑报皇帝恩批节孝坊
——安庆古牌坊系列
第128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怀宁县黄龙镇的某地,有一块被毁的节孝牌坊,它是安庆地区千千万万被毁的牌坊之一,因这块残件上的文字判断这不是一块普通的牌坊残件,而是一段历史,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图一:节孝坊
    旧时女人崇尚贞节为亡夫守节,或是子孙格外孝敬长辈,地方官奏于朝廷,奉旨敕建节孝坊旌表,而树一座流芳百世的牌坊。安庆地区明朝至清朝的节孝坊非常的常见,它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套在妇女头上的桎梏,也是传统孝敬长辈的见证,这块节孝坊残件对研究安庆地区的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图二:节孝坊正面“节”字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6-20 12: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黄沙岭古道——卒子走遍安庆
黄沙岭古道
——安庆古道系列
第128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不仅仅是一篇篇游记,更是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位于安庆市岳西县天堂镇的黄沙岭,有一条建于明朝至清朝的古山道,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图一:岳西县天堂镇(城关)
   黄沙岭古道是从岳西县一条较为出名的古山道,它是岳潜山道的一部分。这一条上景点众多,有响鼓石、腰盆石等等。图二:黄沙岭
   民国以前,岳西还未设立前,天堂镇属于潜山县。从潜山县要到霍山县和英山县,得从群山之间穿越。黄沙岭古道便是其中一条。图三:黄沙岭古道石坡路
    现在很多地方通了公路,过去的古山道已经遭到了破坏。来到岳西黄沙岭古道时,这里依然保存较为完整。图四:黄沙岭古道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7-10 10:3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安庆动物园门前石狮——卒子走遍安庆
安庆动物园门前石狮
——安庆古石刻系列
第130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安庆市菱湖公园内的动物园门前,有一对石制的狮子,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对石雕像狮子。图一:安徽省第一座公园的菱湖公园一角
    菱湖公园是安庆市区大型公园之一,位于菱湖路、纺织南路和湖心中路,菱湖公园环境优美,是安庆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之一。图二:菱湖公园内荷花正开
    菱湖公园内有不仅景色优美,人文景观丰富。有血衣亭、和严凤英雕像、黄梅阁、碑馆等,菱湖曾是历代兵家必争的古战场,太平军三克安庆及著名的安庆保卫战都曾在这里留下遗迹。图三:菱湖公园内假山与荷花
    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军在菱湖北岸修筑了十三座营垒,南岸修筑了五座营垒。1985年北岸杨家嘴营垒出土了太平军兵器18件,分别被中国军事博物馆和安庆市博物馆收藏。图四:安庆市动动园
    菱湖原是一片天然湖泊,湖中有小岛。清朝康熙后期,挖掘康熙河,后扩建成游览胜地,已有二百六十多年的历史。菱湖在历史上是太平天国安庆保卫战的古水战之地。1861年4月,英王陈玉成在第二次援救安庆时,率一万余精兵从湖北赶到安庆集贤关,在菱湖北岸修筑营垒十三座。城内太平军守将叶芸来也出城在菱湖南岸修筑营垒五座,隔湖遥相呼应。那时的菱湖东通石塘湖与破罡湖相连,可直达枞阳。图五:动物园门前石狮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7-26 09: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五里庄禁赌碑——卒子走遍安庆
五里庄禁赌碑
——安庆碑记系列
第131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宿松县五里乡,过去因距宿松邑城近,而成为弈城弈乡的地带,今天卒子向全国人民介绍这里出土的一块雕刻较为粗糙的禁赌碑。图一:古时宿松邑为安庆府一县
    宿松县五里乡位于宿松县城东,过去因距县城只有五里地而得名。五里乡素有“十里桃源”之美誉,前是龙湖,后靠座山。良田千顷,果林万亩。宿松县五里民风淳朴,聚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清朝翰林院编修,兵部主事,与曾国藩交谊甚笃的石广均是五里万缘墩人。安徽当代著名书法家,老红军黎光祖诞生于此。图二:古时宿松禁赌碑与全国其它地区的禁赌碑对比
    太白书台座落在金龙村,旧为宿松十景之一,过去卒子曾介绍过。太子庙(即梁储宫)建于1622年,有遗址可见。现在的五里乡。五里乡在清朝至民国期间一直被称为五里庄,是宿松的东大门,西接县城,南临龙湖,北靠凿山。原庄里有几千人口,数千亩林场和耕地。图三:古时宿松禁赌碑碑文头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8-4 12:33:44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家八宝暗八仙法器石抱鼓——卒子走遍安庆
道家八宝暗八仙法器石抱鼓
——安庆石刻、石构件等系列
第132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怀宁县小市镇,有二个石门墩非常特别,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二个非常特别的石门墩。图一:八仙,通常是指明八仙
    石门墩又叫门座、门台、门鼓,抱鼓石。门墩主要以箱形和抱鼓形居多,但还有狮子形,多角柱形,水瓶形等等。从等级上论说,文官用书箱形,武官用兽吻形,而王府门前门墩的狮子头特别大。图二:清朝石抱鼓
    门墩不但有它的实用价值,同时,门墩还可以美化门庭,这些美妙的石雕艺术映刻着历史与文化的意蕴,饱含着人们对于美好与幸福的希冀。过去卒子曾介绍过一些,但今天介绍的抱鼓石非常特别。图三:清朝石抱鼓内侧雕刻梅花与龙
    八仙石雕像是道教供奉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八名得道仙人,指的是汉钟离、张果老、吕洞宾、铁拐李、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和曹国舅的雕刻像。八仙传说起源于宋元时期,分别代表了男女老少、富贵贫贱等方面。加上八仙所持的法宝--板、扇、拐、笛、剑、葫芦、拂尘、花篮等均为民间常用之物,使八仙的形象丰富、性格各异。图四:清朝石抱鼓不知出自哪个大屋
  八仙过海故事,相传石雕八仙过海时不用舟船,各有一套法术。民间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或各显其能的谚语,比喻各自有一套办法,或各自施展本领,互相竞赛。相传白云仙长有一回于蓬莱仙岛牡丹盛开时,邀请八仙及五圣共襄盛举,回程时铁拐李(或吕洞宾)建议不搭船而各自想办法,就是后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或“八仙过海、各凭本事”的起源。图五:清朝石抱鼓内侧雕刻竹与凤
    铁拐李抛下自己另一项法器铁拐(或说葫芦),汉钟离扔了芭蕉扇,张国老放下坐骑“纸驴”,其他神仙也各掷法器下水,横渡东海。由于八仙的举动惊动龙宫,东海龙王率领虾兵蟹将前往理论,不料发生冲突,蓝采和被带回龙宫(亦说法器被抢)。图六:清朝石抱鼓内侧雕刻奎纹装饰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8-18 09: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浮山超仁洗墨池——卒子走遍安庆
浮山超仁洗墨池
——安庆石刻系列
第133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原枞阳县浮山的洗墨池,是安庆地区已知的三处洗墨池之一。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图一:指示牌
    洗墨池在安庆不仅只有浮山一处,“洗墨池”石刻在枞阳有两处,浮山一处,枞阳老城一处。县城为陶侃洗墨池,浮山为释超仁洗墨池。图二:洗墨池
    在一个县同有两处“洗墨池”,恐怕全国少见。“洗墨池”是枞阳人人格自我完善的一种象征。它既把人文之“墨”与山水之“池”联系起来,把文化皈依于大自然而成就“天人合一”。图三:洗墨池现状
    方学渐曾说过“岩洞天开,石溪地涌,海潮乍惊。浮空光荡”;方东美曾说过“真正的人,是真人、至人、完人、圣人,是摄取宇宙的生命来充实自我的人,是宇宙和人生和谐共进直指无穷止于至善的人”。图四:洗墨池石刻
    浮山正好承载了这两种使命,一是以“鬼斧石室”承载了人的自然人格,以“洗墨池”为象征承载了人的文化人格。从浮山发端,枞阳文化从一池之墨走向江河之墨。图五:洗墨池
    唐宋以来,孟郊、白居易、王安石、欧阳修、范仲淹、陆元钧、赵盂、王阳明、袁宗道袁宗宏等都与浮山结缘,而至明清以降,本邑的钱澄之、方以智、左光斗、方苞、戴名世、刘大櫆、姚鼐等则形成了枞阳浩然壮观的“诗人之窟、文章之府、气节之乡”文化气象。图六:石刻石台阶
    方戴刘姚形成文化高峰,浮山发端的“桐城派”影响了中国文学二百余年之久,及至吴汝纶、李光炯、光明甫、房秩五、朱光潜、方东美,其文化教育自成一脉,主宰了本邑乃至国人的灵魂。图七:洗墨池为清朝咸丰年间住持僧超仁雕刻
    浮山石刻原属安庆,在安庆形成并得到发展。石头上的每一道痕迹,都是浮山的大美。然而,“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石刻就是石刻,历史就是历史,如今这些石刻像是远嫁的女儿渐渐已经不属于安庆。图八:方伯参军指地方有权势的人
    超仁洗墨池井深约不足一米,呈近方形,边长约一米余。泉水终年不涸,四季清澈。其位置大概在夕阳楼前,目前夕阳楼已毁。洗墨池为清朝咸丰年间住持僧超仁雕刻。图九:洗墨池周边人工雕刻痕迹
    方伯是春秋时期的古汉语词汇,出自《礼记·王制》,原指一方诸侯之长,后泛指地方长官。周初,“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即天子分封诸侯国,诸侯分封卿大夫之家。天子在所分封的诸侯国中,委任王室功臣、懿亲为诸侯之长,代表王室镇抚一方,称为“方伯”。图十:洗墨池三个大字
    古代诸侯中的领袖之称,谓一方之长。殷周时代一方诸侯之长。后泛称地方长官。汉以来之刺史,唐之采访使、观察使。《礼记·王制》载:“千里之外设方伯。”明、清时用作对布政使的尊称。图十一:池水如墨
   《史记·周本纪》:“周室衰微,诸侯彊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裴駰集解引郑司农曰:“长诸侯为方伯。”《史记·秦始皇本纪》:“方伯分职,诸治经易。”《汉书·何武传》:“刺史,古之方伯,上所委任,一州表率也。职在进善退恶。”唐韩愈 《送许使君刺郢州序》:“于公身居方伯之尊,蓄不世之材,而能与卑鄙庸陋相应答如影响。” 清王韬 《淞滨琐话·金玉蟾》:“荐章交上,升任黔中廉访使,旋升方伯,改授云南巡抚。”图十二:墨如池水
    参军是一个汉语词汇,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晋代以后也可指去当兵。“参谋军务”的简称。东汉末始有“参某某军事”的名义,谓参谋军事。简称“参军”。晋以后军府和王国始置为官员。沿至隋唐,兼为郡官。明清称经略为参军。南朝裴骃 《史记集解》:“宋中郎外兵曹参军。”唐李商隐 《骄儿诗》:“忽复学参军,按声唤苍鹘。”清黄景仁 《十四夜宴程澄江学使者座》诗:“又是当场一辈人,参军苍鹘纷成队。”图十三:悠闲的农妇在洗墨池闲坐
    浮山这处洗墨池是当时一位住持超仁为纪念方伯参军某某某(不知何时被人为将人名刻去)洗砚的一处水井,泉水视之为黑色,汲来却明净无色。又因此井泉水形如墨色,题刻“超仁洗墨池”等字样。图十四:洗墨池
(本篇完)
2017-08-18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8-23 11:57:06 | 显示全部楼层
牛蹄(石牛洞)石刻——卒子走遍安庆
牛蹄(石牛洞)石刻
——安庆石刻系列
第133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潜山县梅城镇天柱山脚,有一处名为山谷流泉的石刻。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的上流牛蹄(石牛洞)石刻。图一:牛蹄(石牛洞)石刻大体位置
    牛蹄洞石刻位于庆市潜山县梅城镇天柱山脚的三祖寺边,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江上望皖公山》一诗中写道:“奇峰出奇云,秀水会秀气。”这里的皖公山就是指安徽潜山县的天柱山。图二:牛蹄(石牛洞)石刻一
    据《天柱山志》载,“峰无不奇,石无不怪,洞无不杳,泉无不吼”。天柱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风景名山,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主峰海拔1760米,直插云霄,峭拔如顶天之柱。是我国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图三:李翱简介
    天柱山重峦叠嶂,奇岩峥嵘,翠竹奇松之间,遍布流泉飞瀑。每当暴雨过去,幽谷深涧之中,到处是清溪奔流,而位于山谷寺之西的山谷流泉最让人忘返流连。图四:牛蹄(石牛洞)石刻二
    山谷流泉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实为天柱山岩体表部裂隙水汇集而畅流于山间沟谷中的清亮溪水。今天卒子介绍的石牛洞以上为上游,称为潺潺溪,石牛洞一段为中游,称为石牛溪;下游为主泉区,称为山谷流泉,山谷流泉卒子曾经介绍过。图五:到访安庆的唐、宋著名人物
    全溪谷全长近一公里半。石牛溪之名,相传为唐代名人李翱所取,“山谷流泉”则是由宋代文豪黄庭坚命名。天柱山下的这片谷地,留有众多历史文化遗迹,堪称文化谷地。图六:石牛洞独醒处石刻
    谷宽而不旷,三面环绕青山,幽林古寺,环境极其清雅。南面随溪开敞,似有吞吐潜河广野之气概。在这一溪谷中,有一巨石酷似卧牛,所以才有石牛溪、石牛洞之名称。山谷流泉之东的山谷寺,又名乾元禅寺,四周古木参天,绿荫葱茏,佛塔高耸,并有宝公洞、锡林井、卓锡泉等点缀其间。图七:牛蹄石刻三
     山谷流泉的岸边石壁谷底,布满石刻,几乎到了“有石皆镌刻,使之无空隙”的程度。从山谷流泉到石牛溪上游,约二百多米的溪谷内,现有石刻就有280余处,就年代看,各个朝代均有,尤以宋代为最多;就字体而言,楷、草、隶、篆无所不俱;从书法名家来说,有唐代的李翱、李德修,宋代的王安石、黄庭坚,明代的胡瓒宗等;就其内容来讲,多为反映作者热爱大好河山的感情和善于发掘山水之美的悟性。图八:黄庭坚是在安庆留石刻最多的著名人物之一
    李翱(772年~841年),字习之,唐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人。是西凉王李暠的后代。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李翱是唐德宗贞元年间进士,曾历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考功员外郎、礼部郎中、中书舍人、桂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等职。他曾从韩愈学古文,协助韩愈推进古文运动,两人关系在师友之间。图九:牛蹄(石牛洞)石刻四
    李翱25岁时,在汴州与韩愈相识。从此,追随韩愈,勤奋好学,博学有才,并娶韩愈侄女为妻。他与韩愈经常在一起,谈文论学,写作古文,维护儒道,反对佛老,发表文学主见,积极倡导古文运动。德宗贞元十四年(798),李翱中进士第,初任授书郞,后三迁至京兆府司录参军。后转为户部侍郎,检校户郡尚书、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世称李文公。李翱是韩愈的学生,所以他的文学思想受韩愈的影响很深,他的文章素与韩愈齐名。图十:牛蹄石刻一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图十一:牛蹄石刻二
    宋朝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促进宋朝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哲学上,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图十二:山谷流泉石刻是全国重点文物
    王安石在任舒州通判期间,常来此游览,并对此十分流连,以致与弟王安国拥火夜游。如今,在石牛溪东岸石壁上,还可看到当初题记:"皇祐三年九月十六日,自州之太湖过寺宿,与道人文铣、弟安国,拥火游,见李翱习之书,坐石听泉久之,明日复游乃刻习之后。临川王安石。"与此不远处,还有王安石的诗刻:“水无心而宛转,山有色而环围;穷幽深而不尽,坐石上以忘归。”溪泉岩壁上还有苏东坡的诗句:“先生仙去几经年,流水青山不改迁,拂拭悬崖观古字,尘心病眼两醒然。”图十三:牛蹄(石牛洞)石刻五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图十四:王安石简介
    黄庭坚酷爱山谷流泉风景,常在泉畔石上读书赋诗,汲泉煮茶,并自号山谷道人。宋元丰三年,黄庭坚游览了山谷流泉之后,曾赋诗多首,至今仍可见其留世字迹。 图十五:滚滚泉石刻
    胡缵宗(1480—1560年),字世甫、孝思,号可泉,甘肃天水秦安人,著作有《辛巳集》、《丙辰集》、《鸟鼠山人小集》、《愿学编》、《近取编》。明朝正德进士,官都察院右御史,历任安庆、苏州知府,山东、河南巡抚,为官廉洁,政绩卓然。图十六:王安石画像
    胡缵宗任安庆知府时,兴利除弊、大兴教育之风,改建皖山书院,移修山谷书院,兴水利开吴塘、乌石工程,于三祖寺建三高亭,并撰记,于安庆建天柱阁,以便眺望天柱山。擅诗文,是继宋代名相王安石之后,赋诗题刻最多名人。胡缵宗的祖父两代曾任过县官。明孝宗弘治十四年(1501)中举人;正德三年(1508)中进士,殿试对策拟一甲,有权宰私庇子,拟置三甲一名。李东阳怜其才,同一甲传胪,即授翰林院检讨。图十七:牛蹄(石牛洞)石刻六
    胡缵宗任检讨后,嘉靖六年(1527),升山东布政使司左政参,后调任浙江、山西布政使司左参政。他同样“至能称职”,政绩颇显。嘉靖十五年(1536),升河南左布政司等职。图十八:胡缵宗简介
    明清以来,牛蹄(石牛洞)石刻得到全国著名的书家文人认可,留下了大量的墨宝石刻,其石刻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地点之集中,在我国大山名泉中极为少见。堪称"历代诗书艺术石刻博物馆",是研究我国古代书法艺术和历史人物的宝贵资料。牛蹄(石牛洞)石刻代表着安庆地区丰厚灿烂的文化。图十九:牛蹄(石牛洞)石刻七
(本篇完)
2017-08-23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9-1 08:36:21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文官石翁仲——卒子走遍安庆
明朝文官石翁仲
——安庆石刻系列
第134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走遍安庆》长篇游记得到社会广泛关注,卒子将一如既往坚持自己秉承独立视角、独立思考的特色坚持走遍安庆。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位于安庆市望江县某地的明朝文官石翁仲。图一:望江县某地
    卒子于今年春节期间走访发现,望江明朝官员墓早已不存,现留存仅石像生几尊和村民家里的石赑屃,还有被当志桥的石牌坊立柱。图二:明朝文官石翁仲不同位置拍摄图
   在某乡镇某村的民房之中,有一尊两米左右的全身明朝文官石翁仲,卒子推测为望江本地的官员墓前的石像生,来显示墓主身份地位,在明朝时较为常见,却很显眼。图三:明朝文官
    该明朝文官石翁仲身着明朝官服,头戴官帽,一手执上朝用的笏板,双目闭合,胡须飘逸,另一手持衣襟,袖子的皱褶显得自然真实。 图四:明朝文官石翁仲正面像
    该墓现已不存,但不知道是哪位高官的墓葬。但像这样的文物保护的石像生旁边的杂物之中,周围种满了蔬菜和生活垃圾,实在有辱先祖。图五:明朝文官像
    这座明朝文官石翁仲石雕人像高大宏伟,线条流畅圆熟,形体严谨,是江南省明代墓葬石雕的代表作。附近一位居民说,望江县文管所之前将这些石像生用车运到县文物管理所,只因当天打雷,吓得文管所把文物又运回来,可见其迷信得不一般轻。图六:明朝文官石翁仲
    以前卒子曾介绍离明朝文官石翁仲不远,还有一座高大的石马和石羊等石像生在那里,应该也是此墓之前所用。从网上资料查询,明朝官员墓前的石翁仲分武将和文官区别,武将墓前石像一般“石翁仲”持剑,而安庆市望江县此明朝石翁仲应该是文官。图七:石翁仲
    “石翁仲”,指古代帝王或大臣墓前的石人像。“石翁仲”,也有人叫“石像生”。“石翁仲”与“石像生”有一定区别,古代帝王或大臣墓前的石雕人物、禽兽等,统称石像生,但只有石雕人物才能称为“石翁仲”。图八:明朝文官像
    《明史.礼志十四》碑碣篇记载了洪武五年重定文武大臣坟茔之制,“一品、二品石人二,文武各一,虎、羊、马、望柱各二。三品、四品无石人,五品无石虎,六品以下无……”,安庆望江明朝文官墓的规制与其官职等级相符。原墓前冲天式牌坊的存在。应该当属明朝一、二品文官。图九:明朝文官石翁仲
     那么这些石像生象征什么?原来,每一件石像生都有着它的寓意:狮子凶猛,吼声震天,群兽闻声,无不惊恐,是势力强大的象征;大象驯服,表示皇帝广有“顺民”可任意统治;骏马善跑,以此炫耀皇帝统治疆域的广阔,可任意驰骋;图十:明朝武官像
    文臣、武将是朝中文武百官的代表,象征皇帝拥有忠臣良将,善理国事,以此来显示皇朝的巩固……气势恢宏的石像生表现出新生王朝的朝气蓬勃和不可战胜的气势。图十一:它地明朝武官石翁仲
    倒地的文官“石翁仲”,如果能够重新立起来,一定是高大的古代文官精美的石刻雕塑,会使你肃然起敬,惊叹古时候的工匠技艺高超。明朝文官“石翁仲”,经过了几百年风雨磨蚀的石人。它们大多是“圆雕”手法,原本应眉眼清晰,四肢明辨,姿态万千的。随着岁月的增长,开始面容身貌不清了,难怪有人说它是“磨制出来的”!图十二:它地明朝文官石翁仲与安庆望江石翁仲对比
(本篇完)
2017-09-01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9-19 11:06:59 | 显示全部楼层
鲍冲湖叶界石刻——卒子走遍安庆
鲍冲湖叶界石刻
——安庆石刻系列
第135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位于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鲍冲湖村的一处叶界石刻。图一:鲍冲湖村宣传牌


    鲍冲湖村是由过去的八步村与鲍冲村合并而来。八步村古称古驿十八步,位于大龙山的杨桥镇至花山一段,大龙山堪称全省范围最大的民间石刻馆。图二:鲍冲湖依山畔湖


    鲍冲湖村位于杨桥镇以北,与枞阳县毗邻。是由原来的八步村和鲍冲村合并而成。鲍冲湖中有座小岛,远看似青鲤浮游,给绚丽的湖光山色平添了多彩的一笔。图三:鲍冲湖山场森林


    鲍冲湖景区是杨桥旅游圣地,有“安庆小桂林”之美誉,这里群山环抱,风景如画,碧水甘甜,美不胜收。图四:鲍冲湖花岗石叶界石刻


    大龙山由周边若干个乡镇组成,每个乡镇有很多村落都建在大龙山周边,成为民间石刻最多的地方,大龙山被誉为“民间石刻之最”。图五:鲍冲湖花岗石


    大龙山大部分由花岗岩组成,大龙山上民间石刻丰富,它展现了安庆地方民间文史的重要资料。图六:叶界石刻


   每一幅石刻都有故事,这些故事生动感人,更重要的是它记载着安庆地方文化、历史、家族等重要信息。图七:鲍冲湖花岗石巨石


   为安庆地方研究家族、石雕、书法等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实物资料,是安庆地区难得的珍贵文化遗产。图八:鲍冲湖风景


   这些珍贵的石刻是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具有极高的保护和研究价值。图九:叶(繁体字)界(简化字)石刻


   今天卒子介绍的叶界石刻,它位于鲍冲湖一处半山腰。山腰原有寺庙,此处叶界石刻主要是与寺庙的界线。叶字为繁体字,界为简化字两个字的石刻。图十:放大叶界石刻字体


   叶氏家族的山林,现记载不多。据原宜秀区胡老介绍,大龙山山场在解放前均属私有,在安庆府有权有势的家庭在大龙山也有山场。图十一:鲍冲湖花岗石与叶界石刻


    这处叶界石刻,镌刻在一处巨大的花岗岩的崖壁上。字体为阴刻,每字约巴掌大小,字体饱满。图十二:叶界石刻


    据石刻碑文记载,叶界石刻可能刻有清朝晚期至的民国期间,像这样的石刻,大龙山不计其数,目前卒子已经收集了约两百多处大龙山民间石刻,国内颇为罕见。图十三:叶界石刻


    石刻题材以丰富多彩,各个姓氏都有,各个家族也都有。这些石刻能够保存下来,是研究安庆地方文化历史重要物证。图十四:鲍冲湖花岗石叶界石刻


(本篇完)

2017-09-19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0 09:52:57 | 显示全部楼层
西美公主山与公主亭——卒子走遍安庆
西美公主山与公主亭
——西美公主山与公主亭
第136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头院镇西美村的公主山与公主亭。图一:安庆市岳西县头院镇西美村村标“西美”


    西美村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头陀镇西部,东面是头陀镇头陀村,南面与头陀镇虎形村接壤,西面与黄尾镇接壤,北面与头陀镇石盆村和梓树村相连。图二:西妹湖与王西妹传说



    现在的西美村由原“西美”、“松山”二个小村合并而成。距岳西县城关约五十公里,西美村坐落在秀丽的松山脚下,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图三:西美公主雕像与壁画演绎传说


    西美村风景秀丽、资源丰富,松山寨是村内第一高峰,境内山峦起伏,千峰竞秀,景色迷人。山上有很多天然石洞,形成特色,是旅游者观光探幽的理想境地。图四:王莽简介


    在西美村的公主山上有这样的一座公主亭,公主亭下有座西美公主石雕像。在西美村,流传着这样的一个故事。话说当年西汉末期王莽篡位,王莽追刘秀到了安庆地区的岳西县头陀镇的西美村附近的石关乡黄羊村。图五:西美亭


    王莽将刘姓子孙追杀殆尽,惟有刘秀侥幸逃脱,四处奔走逃命,在多次即将被王莽兵马擒获之际,总能绝处逢生、化险为夷,最终重兴汉室,开创了东汉王朝。王莽是西汉末年的权臣,王莽出生在汉末权倾朝野的汉室外戚家族王家,姑母是孝元皇后王政君。王莽早年间就因为为人谦恭、节俭,尽心侍奉孤母寡嫂,为当时百姓所称赞、声名远播。此后王莽入朝为官,平步青云。汉哀帝去世之后,王太后诏令王莽回京任大司马,以后王莽可以说是权倾一时,真正掌握着汉室的皇权。汉平帝死后,王莽拥立两岁的孺子婴为皇帝,到了公元八年的时候,王莽取代了汉室成为建立了始建国。图六:西美公主石雕像



    民间关于王莽的传说非常的多,大多是王莽和光武帝刘秀的故事,其中大多也都是民间口耳相传的故事,并没有什么历史的依据。今天卒子介绍的西美村公主山也大概如此。图七:西美亭局部



    相传王莽派自己的堂妹到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头陀镇西美村官道旁,开了一间茶水店,为南来北往的官商提供茶水,并打听有用的信息。图八:西美公主传说一



    王莽率兵来到今天的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石关乡黄羊村,白天开垦耕地,晚上偷偷练兵。等待机会东山再起,练兵的营房此后被称黄羊殿。图九:西美公主传说二



    王莽堂妹人称西湖妹,她所开的茶水店又称“西妹店”。王莽堂妹天生丽质,貌美如花,当地人称“王西美”。后来王莽做了十多年皇帝,西湖妹又被称为西美公主,西美村就是这样而来。图十:西美亭与公主山



    王莽堂妹渐渐融入头陀山水间,她常常在河溪里洗漱、浣纱、梳妆相映,当地人将这条小溪称为西妹湖,她所开的茶水店就在公主山上,为了纪念西美公主,如今的西美村在公主山建造了西美亭,在西美亭下建造了西美公主石雕像。图十一:西美公主传说


(本篇完)

2017-10-10


    欢迎您继续支持《卒子走遍安庆》。卒子通过二十余年的不断努力,现已走遍安庆地区184个乡镇,1475个村居。将不断完善和改进长篇游记“卒子游记”,希望通过不断努力,让更多安庆人了解安庆,让更多外乡人了解安庆。宣传安庆、走遍安庆。


    《卒子走遍安庆》即将推出“安庆名人墓”明朝大理寺卿、兵部侍郎孙将军墓欢迎继续阅读长篇游记“卒子游记”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2 22:0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柘林百年前榨油大石碾——卒子走遍安庆
柘林百年前榨油大石碾
——安庆古石构件系列
第137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长风乡柘林村的一个百年前榨油的大石碾,通过这个大石碾展现出百年前安庆周边县市的曾经的繁荣。图一:石碾示意图


  柘林村位于安庆市迎江区长风乡西北约五公里处,距离市区约二十五公里。柘林村东面与新义村乡渔场、南面与柘山村广圩渔场及迎江区老峰镇长山村、西北面与将军村破罡湖、西南与宜秀区白泽湖乡先峰村接壤。图二:村民使用石碾古法榨油


  柘林,安庆话为榨林,是安庆郊区一个历史悠久的的古村落,这里是长江的滩涂渐渐围堤而建成的村庄,历史上就是安庆蔬菜和农作物产地。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卒子见到柘林村历史上著名的“糟油坊”的遗迹!图三:村民使用石碾古法榨油


  柘林村历史上著名的“糟油坊”的遗迹现在已经建起了一处养殖场,养殖的不是别的,而是蛇。高大的建筑很难想到它就是曾经的“糟油坊”。图四:石碾榨油


  这块直径约一米余的的油坊石碾现存于柘林村一户村民家门口。据说,潜山一位民俗爱好者以500元想收藏,又有其它地方的收藏者分别以800元不等想从村民手上购得此物。图五:百年前石碾


  据卒子观察,这块石碾子,大的直径有一米一至一米二,厚度达四十公分左右,重量达一吨左右,为巨大的整块麻石打磨而成,据村民介绍油坊里原有四块这样大的石碾,这块大石碾是互相对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圆形轨道里碾压油菜籽的,从碾子和轨道是上留下的均匀光滑的痕迹来看,这个石碾子使用有些年头了。图六:古石碾为麻石雕刻而成


  百年前,安庆周边的郊区百姓就是使用这种原始的方式碾菜籽榨油的,在100多年前的柘林就有“糟油坊”,大大小小的油坊有多家,周边产业更是鳞次栉比,这里盛产的各种油料以质量上乘而远近闻名。图七:榨油村民与古石碾想像图


  从石碾中间的圆孔用来安装碾梁,据了解,所谓的油坊只是个统称,在安庆各县市区多个乡镇和村居都有叫油坊和榨油为乡镇和村居名的,说明当时这些乡镇和村居都是油坊,碾坊负责是粗加工,作用就是将榨油用粮食碾压成粉便于制作油饼,而油坊只负责精加工直至出来成品,这石碾子就是碾坊主要设备,在没有自动机械动力的时代,石碾是碾压大豆或花生制作榨油原料的专用工具。图八:古法榨油


  石碾子中间有一个穿轴的洞,插上一根横梁后就是碾梁,再与轨道圆心处的主轴相连接,碾梁围着轨道圆心主轴运转,碾子在轨道上滚动,轨道上铺大豆、花生或其他榨油粮食,碾碎后再经制饼、压榨等工序榨出油料。这种碾子无论在碾坊还是在油坊,在100多年前,甚至数十年前,都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图九:巨大榨油古石碾


  光滑的石碾经历多年的使用已是光滑如镜,糟油坊的遗迹发现有力印证了历史上柘林是一处非常繁华的商业古村庄,这个巨大的石碾是流传下来的传统手艺,都是柘林村历史上民俗文化与产业发展的有力物证。图十:杭州出土的巨大榨油古石碾与安庆长风乡的大小一致


  历史上,柘林村盛产油菜花,油作坊在以前那是相当发达,除了今天卒子拍到的石碾之外,还有石槽、石碾都分别不知去向,这些正是百年前油坊里的榨油工具。图十一:巨大榨油古石碾雕刻精美


    据记载,油坊最鼎盛的时期是在明末清初。油坊的生产流程是:以一石菜籽为一作,生菜籽上锅炒,炒至味香色黄,不能炒过头。再上石磨初磨,有机器可以粗轧,将轧后的炒菜籽料倒入碾槽碾。图十二:古石碾想像图


  经过数次碾成粉后,上蒸笼蒸熟,再将熟料包成饼,由麦草或稻草外套竹圈的菜饼上木车挤榨出油。基本上出油率为三成,榨出的油顺着油槽流进油桶的时候,飘香四逸。在明清之际,安庆各地有上千家油坊,榨出的油供应整个皖西南几百万人口食用。仅一个季节长风乡的柘林村油坊生产菜油数量达万斤。图十三:巨大榨油古石碾


(本篇完)

2017-10-22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2 22:0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柘林百年前榨油大石碾——卒子走遍安庆
柘林百年前榨油大石碾
——安庆古石构件系列
第137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长风乡柘林村的一个百年前榨油的大石碾,通过这个大石碾展现出百年前安庆周边县市的曾经的繁荣。图一:石碾示意图


  柘林村位于安庆市迎江区长风乡西北约五公里处,距离市区约二十五公里。柘林村东面与新义村乡渔场、南面与柘山村广圩渔场及迎江区老峰镇长山村、西北面与将军村破罡湖、西南与宜秀区白泽湖乡先峰村接壤。图二:村民使用石碾古法榨油


  柘林,安庆话为榨林,是安庆郊区一个历史悠久的的古村落,这里是长江的滩涂渐渐围堤而建成的村庄,历史上就是安庆蔬菜和农作物产地。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卒子见到柘林村历史上著名的“糟油坊”的遗迹!图三:村民使用石碾古法榨油


  柘林村历史上著名的“糟油坊”的遗迹现在已经建起了一处养殖场,养殖的不是别的,而是蛇。高大的建筑很难想到它就是曾经的“糟油坊”。图四:石碾榨油


  这块直径约一米余的的油坊石碾现存于柘林村一户村民家门口。据说,潜山一位民俗爱好者以500元想收藏,又有其它地方的收藏者分别以800元不等想从村民手上购得此物。图五:百年前石碾


  据卒子观察,这块石碾子,大的直径有一米一至一米二,厚度达四十公分左右,重量达一吨左右,为巨大的整块麻石打磨而成,据村民介绍油坊里原有四块这样大的石碾,这块大石碾是互相对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圆形轨道里碾压油菜籽的,从碾子和轨道是上留下的均匀光滑的痕迹来看,这个石碾子使用有些年头了。图六:古石碾为麻石雕刻而成


  百年前,安庆周边的郊区百姓就是使用这种原始的方式碾菜籽榨油的,在100多年前的柘林就有“糟油坊”,大大小小的油坊有多家,周边产业更是鳞次栉比,这里盛产的各种油料以质量上乘而远近闻名。图七:榨油村民与古石碾想像图


  从石碾中间的圆孔用来安装碾梁,据了解,所谓的油坊只是个统称,在安庆各县市区多个乡镇和村居都有叫油坊和榨油为乡镇和村居名的,说明当时这些乡镇和村居都是油坊,碾坊负责是粗加工,作用就是将榨油用粮食碾压成粉便于制作油饼,而油坊只负责精加工直至出来成品,这石碾子就是碾坊主要设备,在没有自动机械动力的时代,石碾是碾压大豆或花生制作榨油原料的专用工具。图八:古法榨油


  石碾子中间有一个穿轴的洞,插上一根横梁后就是碾梁,再与轨道圆心处的主轴相连接,碾梁围着轨道圆心主轴运转,碾子在轨道上滚动,轨道上铺大豆、花生或其他榨油粮食,碾碎后再经制饼、压榨等工序榨出油料。这种碾子无论在碾坊还是在油坊,在100多年前,甚至数十年前,都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图九:巨大榨油古石碾


  光滑的石碾经历多年的使用已是光滑如镜,糟油坊的遗迹发现有力印证了历史上柘林是一处非常繁华的商业古村庄,这个巨大的石碾是流传下来的传统手艺,都是柘林村历史上民俗文化与产业发展的有力物证。图十:杭州出土的巨大榨油古石碾与安庆长风乡的大小一致


  历史上,柘林村盛产油菜花,油作坊在以前那是相当发达,除了今天卒子拍到的石碾之外,还有石槽、石碾都分别不知去向,这些正是百年前油坊里的榨油工具。图十一:巨大榨油古石碾雕刻精美


    据记载,油坊最鼎盛的时期是在明末清初。油坊的生产流程是:以一石菜籽为一作,生菜籽上锅炒,炒至味香色黄,不能炒过头。再上石磨初磨,有机器可以粗轧,将轧后的炒菜籽料倒入碾槽碾。图十二:古石碾想像图


  经过数次碾成粉后,上蒸笼蒸熟,再将熟料包成饼,由麦草或稻草外套竹圈的菜饼上木车挤榨出油。基本上出油率为三成,榨出的油顺着油槽流进油桶的时候,飘香四逸。在明清之际,安庆各地有上千家油坊,榨出的油供应整个皖西南几百万人口食用。仅一个季节长风乡的柘林村油坊生产菜油数量达万斤。图十三:巨大榨油古石碾


(本篇完)

2017-10-22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11-3 10:55:39 | 显示全部楼层
观音南巷古井——卒子走遍安庆
观音南巷古井
——安庆古井系列
第138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大观区观音南巷的一口古井,这口井井位于观音南巷26号古民居内,井宅藏古井,别有一番味道。介绍如有不妥之处,请与卒子联系,及时更正。图一:观音南巷26号古民居


    安庆老城里过去很多地方都有老井,现在通过探寻这些历朝古井的遗迹,来探索安庆过往历史。卒子不久前通过手机拍摄了大观区观音南巷的一口古井,这口古井也是西门曾经繁荣的见证。图二:观音南巷此户民居已经被立保护性建筑


    卒子出生在与观音巷不远的大王庙街,小时候这条街仍然繁华。小时候见过伞厂还做过油布伞,刷过桐油的油布伞一股香香的味道。听老人西门一带主要是湖南做伞的。安庆人称外迁人口很多外号,卒子小时候听外公说,皖河过去就是胡角下,湖南人称为“驼子”,山东人称为“侉子”,在安庆西门一带也曾留下清朝中兴大臣曾国藩遗迹。据安庆老一辈文史爱好者讲述,安庆西门沟儿口在清朝时期聚集了众多的湖南人,他们都是曾国藩带来的湘勇,就是后来横扫太平军的湘军。至于为什么曾国藩为什么要把他的湘军,按排到沟儿口,主要是西门河系发达,直通皖河至长江,所以曾国藩派他的老乡驻守此处。图三:观音南巷古宅里的古井


  西门的观音巷一带,过去曾经一度繁荣。小小的一片区域,自从清朝咸丰十一年(1861)八月初一曾国藩创建的湘军攻克安庆后,就再也不平凡。这些湘勇平时以手工业者为主,在没有自来水的岁月里,这些军民饮用水自然就要靠这些古井来维持。数百年来,西门观音巷一带附近居民的生活用水都靠老井来维持,像卒子今天介绍的这口古井,它不但是一口古井,还是一口私人家的古井。这口安庆古时普通的生活用井,饱含着周边老居民对它具有的特殊感情。图四:观音南巷古宅内宅门框与湘勇真实照片


    观音巷这户人家,想必当年也是财富一世,自家院内有这样一口古井,在井边淘米、洗菜、洗衣,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绵绵数百年延续下来,如今只剩这口古井。图五:观音南巷古井与南京东阳双井相似


    通过这口古井井口的井圈看,为青白石雕刻的井圈,井圈直径约为八十公分,高约七十公分。从这个井口往下看,能看到井圈璧上几片杂草叶,井里有水仅能饮用。这口古井距离现在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清朝时期想必很多湘勇也使用这口井来取水。图六:观音南巷古井


    从这口古井井圈看,可能是清朝年间的古井。这口古井取水方式依然延用手提水桶打水法,就是取水人用双手向上拉绳子取水,这口古井从历史的角度看是比较有价值,希望能够挂牌进行了保护。图七:观音南巷古宅内屋与木梯


  卒子通过介绍这口古井,透过井圈看年代,再可由专业人员通过井壁或砖来看始建于明朝?还是更早的元朝或是宋朝?不知道是先有这口井,再造老宅,还是先有老宅再挖古井,不管怎样它已经烙下了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图八:观音南巷古井与驰骋大江南北的湘军


  从卒子观察事物的角度看,观音南巷古井有些类似南京市栖霞区的双井,位于栖霞区栖霞街道东阳古镇老街上的宋代东阳街双井,该双眼井有上下两层井栏,井沿上一道道被绳子磨出来的凹沟显示了其历史的久远。即使碰到干旱年份,双井水量也很充盈,至今村民仍从井中汲水饮用。图九:练勇真实照片


(本篇完)

2017-11-03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0 10: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宣店古道与反帝桥——卒子走遍安庆
宣店古道与反帝桥
——安庆古道与石桥系列
第139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宣店村的宣店古道与反帝桥,还有安庆大龙山的部分风景。图一:大龙山顶部


    杨桥镇宣店村南临风景秀丽的石塘湖,背倚气势雄伟的大龙山。山清水秀,风景宜人。山清水秀,风景宜人。宣店村地处于皖西南、皖鄂赣三省交通的枢纽位置,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图二:贤者乐山、山石怪异


  据杨桥龙湾十八景点资料查明,境内有“虎洞云蒸”、“江湾麦浪”、“响涧瀑布”、“芦塘夜月”、“线尖绕雾”等景点。宣店社区民风纯朴,生态环境优美。图三:悠悠古道是驴友喜爱之地


    位于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宣店村的宣道古道,全长约五公里左右,是古时桐城县杨桥镇至怀宁县五横乡、大龙山镇、月山镇等地的交通要道。图四:大龙山顶部怪石林立


    宣店古道宽约二米左右,始筑于元朝,明朝至清朝是大龙山南来北往的军事要道。古道上的独特风景,还有山势因易守难攻,成为古时的兵家必争之地。图五:右侧的为“灵犬石”过去卒子已经介绍


    宣店古道现存的石道,基本用大块石头铺成,蜿蜒于两山对峙之间的狭道中,两旁满目翠竹、小桥流水,山花烂漫,景色优美。图六:宣店古道石阶梯


     途经宣店古道途中,有一座石头堆砌而成的五六十年前建起的石桥,名曰“反帝桥”。这座桥是由杨桥乡宣店百姓建起的石桥。其名称的来历,五十年代之后我国与帝国主义国家交恶,经上级同意,宣店村在宣店古道上建造新桥,并命名为“反帝桥”。图七:宣店古道石阶梯


    “反帝桥”正式动工兴建之后,从设计到施工,全部由宣店村民群策群力,克服困难,建起这座由麻石条拼接而成的石桥。图八:远望大龙山


    当年,宣店村民高喊口号: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蔚为壮观。自此,“反帝桥”开始担当起大龙山一侧交通的重任。图九:大龙山顶部的石头群


    经历五、六十年的风风雨雨,如今这座名称带有时代特点的石桥,让我们回忆当年的风采。这座石桥也成为了解安庆各个时期一道绚烂的风景。图十:反帝桥


    宣店古道途经下楼堂、百丈瀑、中楼堂、长溪、上楼堂等地。在中楼堂不远的百丈瀑间,宣店古道仍然保存原始古 道的特点,是为皖西南后人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图十一:反帝桥成为宣店人文的重要载体


    宣店古道由原始石块和人工开采的麻石砌成,两侧鹅卵石拼垫。特别是古道上的几座古桥,将来卒子再次介绍,全由石头堆砌,经考证,数百年来, 纹丝不动。古道路面被路人踩得油光精亮,足以证明当年行走的百姓众多。图十二:宣店古道边的小溪


  宣店古道,长约十里地,出境后到达大龙山顶,风景独特,行旅无山水之患。到达大龙山顶后,又后数条山间小道,可直达怀宁县各乡镇。图十三:宣店古道


    宣店古道历代军事要道,明朝期间和清朝时期,官兵取此道占安庆。民国后,宣店古道再次重修,建国以后再次重修,成为安庆大龙山一条重要的古道。图十四:宣店风景


    宣姓,在安庆历史上,算是较早期的原居民之一,宣家花园、宣店村是安庆印迹之一,在安庆地区,如果是宣姓,那一定是在明朝以前,宋、元时期就定居在安庆的原居民之一。图十五:大龙山顶部


    大龙山上,自南而北,沟沟壑林立、山涧优美,回环数百里,怪石其中。岭路险狭,为安庆府各县境步骑争逐之交。图十六:通过宣店古道就可以上大龙山顶


    杨桥镇的宣店村,原有居民较多,古道在崇山峻岭之中,大龙山山脉延伸到长江流域的丘陵地带,古道边苍松翠竹,地险景美。图十七:大龙山顶部石头群


    站在高高的大龙山山顶间,能够瞭望整个杨桥镇,远望长江,关险道峻,崎岖难行,松竹繁茂,鸟鸣莺啼。图十八:宣店古道


    宣店古道竹松参天,翳天蔽日,竹海汹涌,松涛阵阵。居高临下,势及千里,宣店百姓在这里繁衍数百年,是安庆历史上重要的一节。图十九:大龙山


(本篇完)

2017-11-20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9 12: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郭桥大青山古道——卒子走遍安庆
郭桥大青山古道
——安庆古道系列
第139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原安徽省安庆市枞阳县城东十六公里处的枞阳镇郭桥村的大青山古道。图一:远望枞阳县枞阳镇郭桥村


    大青山古道主要因为这里坐落着青山石屋寺而得名。其位于枞阳县城东十六公里处的枞阳镇郭桥村东南麓半山腰,东南距桥弯大畈一百米,东距马步山一公里二。图二:远望大青山颠与悠悠古道石台阶


    大青山,因山色常年翠绿如黛得名;石屋寺,即在大青山山腰。石屋寺很有名。山上景点很多,比较有名的十六处,名“青山十六景”:石屋胜境、菩萨印掌、玉洞藏春、龙隐灵泉、乌鸦候客、白驴化米、相国诗篇、仙人棋局、石鼓轰雷、金鸡啼月、黑虎巡山、石柱仙题、狮子卧云、丹池日暖、白云送接、凤栖梧竹等。图三:悠悠古道石台阶


    从大青山通往石屋寺的小路,留下了数百年的古道。诸景之中,以 “石屋胜境” 名声最盛。山南峰下,一块巨石如从天而降,高数丈,广十余米,似巨掌前伸,石下一根天然石柱,自然承接。巨石下近百平方米,空如屋宇,故称“石屋”。过去卒子曾介绍过此景。图四:古道石台阶


    人居屋内,冬暖夏凉,宽敞明亮。石壁敲击成韵,东作皮鼓之响,西发铜锣之音,音色各不相同。屋顶平坦,上有一只巨型脚印,印迹清晰,即青山十六景之一的“菩萨印掌”。传说九华山地藏王菩萨,驾云过访山护国庵,因为山承受不住其重力,地藏王只得将另一只脚搭在青山上,不想竟将这块巨石踩动滚落,压在下方的石柱上,形成“石屋”。图五:远望大青山


    传说,东晋建元初年,高僧清供禅师云游至石屋,遂以为隐居之所,凿佛像于壁,潜心研究佛理。后来他四处募化,在石屋外侧扩建佛殿三重,取名“石屋寺”。元代至正年间,裴仙道人居此修炼,颇得修炼的法门。相传有乌鹊为其扫地,白驴为其化米。裴仙经常会集仙侣道友讲论丹术,因名其地为“会公岭”。图六:古道石台阶


    相传明代中晚期,家住青山脚下的何如宠即在此读书。何如宠后来中进士,官至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如今的石屋巨石上还存有其手书的摩崖石刻诗一首,诗曰:“坚云堕地阁山椒,仙隐禅栖万古遥。为向悬崖磨数字,与他后代认前朝。”以“相国诗篇”而成十六景之一。此外,在石屋读书游览的士人,尚有左都御史左光斗、学者钱澄之、诗人王灼等;清末方守敦、殷希声等人,也在此留下了诗文题刻。图七:大青山古道


    石屋寺经历了多少个春秋,无法得知。在安庆市原枞阳县枞阳镇,有很多条历史悠久的古道留存。其中有盘山古驿道、也有沿长河、长江的古水道等等。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位于石屋寺的大青山古道了。大青山古道的起点,位于枞阳镇郭桥村。大青山古时就产茶,一山的茶树,顺着悠悠古道,再经过半山的石屋寺,是古时百姓进山入寺的必经之路。古道蜿蜒山间,夹道树木森森,沿途磴古苔老。图八:悠悠古道石台阶


    郭桥大青山古道古道,在郭桥村与背后的某村之间,东北至西南走向。岭背海拔约二百多米,全长约五、六公里。经考证,它在元末明初就已贯通,是古代安庆府与枞阳镇之间的门户,也是古代往来的茶道、祈福道,更是一条百古道。图九:古道石台阶局部


   一条小溪与古道相伴,石台阶供人行走。石头台阶已被磨得光亮,古道在此体现。山中清幽恬静,鸟鸣水声,颇有隐世的感觉。古道蜿蜒在磅礴的群山中,是石头铺筑而成,只是因为一代又一代人的踩踏才成了路。石阶顺山势倾斜,盘璇而上,那石阶被过往行人的脚磨得光溜溜的,见证了人类变迁。图十:古道石台阶与老屋


   沿路行至大青山之颠,视野开阔、风景如画,山中竹木茂盛,鸟语花香。曲折清幽、百涧奔流,众瀑飞泻。水光山色,辉映其间,仿佛一幅瑰丽的山水长卷。古道周围是一派田园风光,灌木、杂草葱郁,一路清幽恬静,虫声鸟语不绝于耳。百年来,古道与这里产的山茶、石屋寺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文化的交融,又见证了人世间的沧桑和苦难。从古道中,仍可见当年的繁华和辉煌。图十一:大青山古道石台阶


(本篇完)

2017-11-29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8 16:57:49 | 显示全部楼层
双溪张廷玉牌坊残件——卒子走遍安庆
双溪张廷玉牌坊残件
——安庆石牌坊系列
第140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县级市)龙眠山腹地双溪村蒲庄组西半山腰的“凤形地”的张廷玉牌坊残件。图一:电视剧中张廷玉形象,杜雨露老师演得太好


    张廷玉墓园位于桐城市西北龙眠山腹地双溪村蒲庄组西半山腰的“凤形地”, 占地面积七千余平方米。图二:他地牌坊式样


    张廷玉墓园东向略偏南,墓区以墓冢为中心。图三:张廷玉墓保护单位与电视剧中雍正皇帝形象


    张廷玉墓下三层地墁石祭台扇形展开,上置供桌、香炉、烛台、香筒等石祭具。图四:画像与真实官帽朝珠


    张廷玉下设九级拜台,中贯神道,两旁依次排列文俑、武俑、马、文豹、羊、狮、赑屃负御祭碑等石像生,石像生之前卒子已经介绍,今天介绍的是墓前立四柱石坊。图五:唐国强老师演绎的雍正皇帝形象深入人心


    石坊下五十米为张氏享堂,享堂前设照壁,上嵌雍正书“调梅良弼”、“ 赞猷硕辅”石匾。张氏享堂、石像生、雍正书石匾。图六:次间额坊


    张廷玉,字衡臣,安徽桐城人。清朝康熙十一年(1672)生,三十九年中进士。图七:石坊残件


    康熙朝历任检讨、直南书房、洗马、侍讲学士、内阁学士、邢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图八:石坊残件中字迹清楚


    雍正元年(1723)升礼部尚书,次年转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国史馆总裁、太子太保。雍正三年,署大学士事。图九:石坊碑文残件


    雍正四年晋文渊阁大学士,仍兼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并任康熙实录总裁官。图十:石坊倒爬狮抱鼓石残件


    雍正六年,转保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七年,加少保。同年,因西北用兵,设军机房于隆宗门内,雍正任命怡亲王允祥、张廷玉及大学士蒋廷锡负责其事。图十一:石坊残件


    历史上的桐城几大家族,尽管宅院七零八落,难睹遗迹,但墓葬大多还在。今天已经多次介绍张廷玉墓了。图十二:明间梁坊石刻残件


    文和园之名重现当年景象。从双溪村的石桥过去,沿山路缓慢上行,如今铺有石阶,来到半山的开阔地,墓园的白墙青瓦就隐于翠竹之间。图十三:石坊斗拱残件


    电视剧《雍正王朝》,张廷玉是剧中重要人物。张家在明清之际出了好几位高官,包括其父张英,张英之大伯张秉文等。图十四:石坊碑文残件


    作为三朝元老,张廷玉(1672-1755)可谓有完美的一生,出生世家,父亲官至文华殿大学士,母亲含章阁姚氏以贤淑勤俭闻名。图十五:石坊檐板残件


    不到三十岁中进士,历任翰林院检讨,侍讲学士,经筵讲官,内阁学士,刑、户、礼、吏部侍郎、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官至文渊阁、文华殿、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加太保,封三等勤宣伯。图十六:石坊残件


    清朝乾隆十四年(1749)致仕,次年南归故里,乾隆二十年(1755)逝于里第。图十七:电视剧康熙剧照与石坊残件走廊


    奉旨按大学士品秩御祭赐葬,并赐谥号“文和”,配享太庙。先后充《明史》、《国史》、《治河方略》等总裁官,有《澄怀园语》等传世。图十八:石坊坊脊宝顶残件


(本篇完)

2017-12-18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1-2 14: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余湾余介与江介石刻和马东升石刻——卒子走遍安庆
余湾余介与江介石刻和马东升石刻
——安庆石刻系列
第141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余湾村的余介与江介石刻和马东升石刻。图一:石树顶部的飞来石


  杨桥镇余湾村西倚大龙山,东临石塘湖,面积二个多平方公里,自古就有耕地千亩的优势,村内风景优美,生态宜人,果业丰富,交通便捷,地理位置优越。图二:飞来石石缝能容一人匍匐而入


  余湾村地处于一个“U”形的山谷中,两座大山犹如两只巨臂,将余湾村紧紧揽在怀中。正在这种独特的地形,形成了独特的地理“小气候”。图三:石树顶部的飞来石由马东升题写的石刻


    数百年来,在这里农民种植果树的历史悠久。许多农户都在房前屋后栽植一些桔树、桃树、杏树等果树来发展庭院经济。一年四季鲜花怒放,硕果累累。图四:从石树顶部的飞来石附望杨桥镇


   余湾村之所以叫余湾过去的确是以余姓为主的村民为主体,另有江姓混居其中。百余年前,余姓与江姓是整个余湾村的人口主体。图五:石树顶部的飞来石另一侧(一般朋友根本没有机会看到)


    余湾村过去一直属于桐城,那么为什么会有余湾这样的一个地方?原来,余氏其中一支乃名将之后,是元代安庆守将余厥为一氏,由于元末明初余厥于1358年遭不幸,满门几乎灭绝,之后救出并护养其幼子余渊(二世)于太湖,至渊孙贞四,迁洪涛山,姓王氏。清朝康熙五十三年,怀宁令张懋诚至县赈灾,得其实,因详复本姓。其遗胤不绝,至今为桐城人。图六:飞来石上刻有石树耸云石刻


    有相关资料记载:洪涛山下的余氏自十五世余莲舫之后,开四支,分别居住在今桐城市大关、龙头、王集、卅铺四乡,有数百户,数千余人,属汉族。原来,元末余阙至今已延续二十七世的传承关系。经过几百年来余氏族人繁衍逐渐已经形成很大的势力。图七:杨桥镇


    江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嬴姓、姬姓、子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前624年古江国为楚国所灭,后裔世代以国号为姓。江姓,卒子之前已经多次介绍过。图八:石树顶部的飞来石


    余湾一处,就有余江二姓相互杂居数百年。他们之间经过数百年之间的联姻、师生、同窗等关系维系,已经形成相对完整的关系网。图九:余介石刻  马东升笔名素石。是安庆本地回族人,安徽省安庆市人,1946年2月生。自幼喜习书法篆刻,初临晋唐法帖,稍长从马吻石学制印,以秦印玺为宗并及碑额瓦当和明清诸家印蜕,又从魏叔子、胡艺农攻秦篆汉隶。篆书宗三代吉金文字探本求源,力求变化自如神采飞动,使沉雄之气渗于行间,隶书以汉碑为本,取明清近代诸家之长,方圆互成,且糅以篆书笔意,俊逸之气溢于字表,制印喜以书意溶之,以书为体,以刀为形,时出新意。图十:余介石刻局部


    安庆市区北面大龙山,灵山石树景区,是安庆较早开发的景点之一,以石奇、洞幽、水秀为特色,共有景点多处,非常适合游玩。所谓“石树”,是因为它是一株酷似由巨型球状花岗岩石叠垒而成的参天大树,从山麓直冲山顶,纵观全貌,好像在舒展着广阔的臂膀迎接八方来客。所谓“灵山”,是相传曾有黄龙居住在此,因而山有“灵气”,故称为“灵山石树”。石树从根部到树冠,有近百个洞室相连,古树的顶部,有一块巨石,它是石树的标志,上面有安庆本土书法家马东升收发书写的“石树耸云”四个大字。图十一:石树腰部的巨石


    石树风景区,相对安庆人,那是再熟悉不过的地方。无数次的春季、周末行、夜爬、晨练都曾到访过这里,石树的最高峰,有一块巨石,传说这块巨石叫“飞来石”,它像一个放名片的名片夹毅力在石树顶端。图十二:石树顶部的飞来石   


     像在这块大石头上,由安庆本土回族书法家马东升手写的四个大字“石树耸云”,非常的壮观。站在山顶,烟波浩渺的石塘湖、景色秀丽的螺蛳山、错落有致的田园风光以及杨桥镇上的景色尽收眼底,“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也油然而生。 图十三:石树顶部的飞来石石缝之间的“江介”石刻


    据了解,石树山后有一百丈峭崖,拔地而起、壁售如削,有趣的是峭崖中开一线,仅容一人侧身而过,高约五米,取名“一线天”。安庆像这种一线天的,也不知道多少。那天,卒子曾通过石缝爬到岩前,观看马东升写的“石树耸云”四个大字。果然是气势非凡。图十四:石树顶部的江介石刻


     石树的巨大飞来石石缝之间,有一个“江介”的石刻,也是卒子今天介绍的地方。“江介”两字,直径约为二十公分见方,石刻刻于飞来石石缝之间,时间约为民国至解放初期。“江介”实际上就是山岭由江姓所有,是江氏在石树山顶就是一座山最高的地方,所有的这一片山场和林地,包括山顶的鞍部,两山中间比较平缓的地方。图十五:石树顶部的飞来石


     石树一带,面积很大,还有一处陡崖,就是近于垂直的山坡及以下的山谷,两山之间狭窄低凹的地方,卒子见到一块巨石上刻有“余介”两字,直径约为十五公分见方,石刻刻于巨石阳面。这说明余姓百姓与江姓百姓以山腰之巨石为界,分为江氏与余氏的山界。图十六:石树顶部的飞来石与山腰的巨石


    “余介”与“江介”石刻,有着一定的历史文献实物价值,它们或刻于山脊、或刻于山顶、或刻于山谷、或刻于山脊、也有刻于山峰,更多刻于山鞍部。今天卒子介绍的刻于陡崖和山顶部的二个姓氏的石刻,就是民间石刻的一个缩影。图十七:石树风景


(本篇完)

2018-01-02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1-14 21: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鹿山清朝暗八仙石柱础——卒子走遍安庆
鹿山清朝暗八仙石柱础
——安庆石刻系列
第142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鹿山村龙泉寺内的清朝石柱础。图一:安庆市宜秀区鹿山村

柱础石作为我国古建筑中独具特色的一个构件,具有“起源早,数量多,形式广,特色多”的特点。宋朝称柱础,清朝称柱顶石。它是放置在古建筑柱子底下的石制构件。由于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结构为主,梁柱系统是主要承重骨架,所以历史建筑都讲究基础的制作,柱础成为建筑中的重要部分。图二:鹿山的绿

古建筑柱础石在元、明、清时期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既有传递荷载的功能,又发挥着隔潮的作用,还起着美观的效果。图三:龙泉寺匾额
在装饰风格上,元朝柱础石有两种特点,一种特点是精细、工整并且繁复,这种雕刻特点,显然是为当时的统治阶级服务的,表达他们爱好和思想。另一种特点是粗放朴实,不求形式,雕饰简练,潇洒自如,这是出自于民间的一种风格。图四:各类石柱础
明朝柱础石种类较多,归结起来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说明,第一种类型的特点是柱顶石上加质,柱顶石下没有柱座与覆盆,这一时期质的形式有两种表现手法,一种是宋朝质的变体,柱顶石与质多呈八角形,外观简洁大方,这种柱础石在农村地区的民居和祠堂建筑中常常可以看到,此类表现手法自明朝初期沿用到了清朝。另一种质的表现手法是八角瓜棱形,中部有束腰,束腰的底部作成覆盆的式样,这种柱础石可以说是用一块石料做成,各个部分是连成一体的。瓜棱的形式是从莲瓣演变而来,明朝中期前棱角圆钝,束腰略粗,整个比例墩实有力。图五:青石上雕刻有道家八宝
到了明末清初,棱角显明,束腰略细,外观趋于纤巧,瓜棱上刻有卷草、如意等花卉,有的柱础石瓜棱上部叠刻多层莲瓣形线脚。明朝柱础石第二种类型的特点是底部为八角形柱座,上置莲瓣覆盆,或者在柱座上放置一个圆盘形石质。柱座多雕刻圭脚卷草图案,圆盘形石质上雕莲枝花草。明朝柱础石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是底部方形柱顶石缩小到了几乎与柱座等径,这样整个柱础石是由一块石料制成,以便施工。图六:八仙与其法器
清朝柱础石式样变化繁多,出现了单层、双层、三层等数种柱础石,单层的柱础石多为鼓镜式,这是受当时官式手法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柱础石形式,常在寺庙建筑见到。而民居建筑的柱础石突破了这个影响,不受限制,柱础石形式丰富多样,像双层的柱础石,下层多为方形、八角形,也有用覆莲状做底层,上层多为鼓形。三层的柱础石上、下两层多与双层相似,仅是在中层加用方形、八角形的石礅。图七:暗八仙
这一时期,雕工简练、图案逼真的各类石柱础渐渐多起来。柱础乃古建筑的构件,它既是承受屋柱压力的基石,又能保护落地木柱不会潮湿腐烂。根据其历代形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单层式柱础,有鼓式、覆盆式、铺地莲花式等;另一类是多层式柱础,由两种以上不同形状的单层式柱础重叠而成。从广义上说,柱础应归为石雕艺术。图八:精美的石雕
今天卒子介绍的是位于鹿山村龙泉寺内的几个清朝石柱础,它们有方形,有圆形,还有八角瓜棱形柱础, 其中以一个暗八仙的石柱础最为有特色。图九:龙泉寺前的大石头上雕刻有木鱼石三字
这个暗八仙石柱础直径和高度均为约三十多公分,柱础分二层:第一层为柱脚,第二层呈素面八方形。柱础上圆下方,寓天圆地方之意。图十:龙泉寺周边风景
第二层刻出暗八仙法器,卒子在以前也曾经向各位介绍过这种纹饰。整个柱础造形装饰吉祥如意,彰显清中期柱础风格。尤其是八个暗八仙的法器头纹,暗合佛教或道教的“八宝”、“暗八仙”主题,并且融入了宗教思想、民间信仰的文化内涵。图十一:龙泉寺
今天卒子介绍的暗八仙石柱础,并非龙泉寺内所有。至于它的身世,卒子也不了解。可以肯定的是这带着清朝中期的石柱础纹饰特色的石柱础,其形制和雕饰如此丰富,制作工艺已达到极高水平,它能够代表杨桥一带地方文化。图十二:龙泉寺内还放有多个石柱础
石柱础上雕刻的道家八宝鱼鼓、玉笛、宝剑、葫芦、药篮、紫板、芭蕉、荷花,其雕刻手法娴熟,经过数百年的风华至今仍然清晰。这种雕刻手法上又称浅浮雕与圆雕相结合,装饰性与写实性相比衬,充分体现了当时工匠的高超技艺,同时也展现出了屋主人的情操和愿望。图十三:这个石柱础上也雕刻有纹饰

龙泉寺位于宜秀区杨桥镇鹿山村,是一座香火不绝的寺庙,该寺名称的由来自然和龙有关。相传在古时,一位高官路过杨桥镇,当其经过一座名为白路山的半山腰时,突然发现有一口长宽各有一米五的四方井,细细打量周边环境后发现该井上方两侧还各有两个小圆井,而且小圆井上方又各有两个天然石头露出地面。后来依山而建龙泉寺。据桐城县志记载,龙泉寺建于宋朝(一说为明朝),清朝康熙、咸丰年间多次重建复新,其时殿宇辉煌,香火鼎盛。该寺曾于“文革”时期被毁,现已在原址重建。图十四:龙泉寺
(本篇完)
2018-01-14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1-18 14:37:03 | 显示全部楼层
会圣村浮山会圣寺——卒子走遍安庆
会圣村浮山会圣寺
——安庆寺庙道观系列
第143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铜陵市枞阳县(原属安庆市)浮山镇会圣村一处古寺、名寺会圣寺。图一:会圣寺山门

    位于原安庆市枞阳县浮山的云霄峰下,为浮渡中部胜景。古时,有位叫远禄和尚会欧阳修诸圣贤于此,故名会圣。图二:会圣寺崖壁上的石刻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累赠太师、楚国公。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图三:会圣寺山门上的对联
    北宋祠部郎中田裴在今天会圣村岩壁上题“会圣岩”,三大字于其石台之上,今清晰可见。会圣岩两旁岩洞比连,石刻荟萃;岩前古老的银杏遮天盖日,峡中无数的绿竹凤尾写天;石壁老藤垂花;聚胜景于一地,故又名“会胜十二米。岩内壁刻有“杏庄枕易窝”五大字,下有飞龙洞,后期卒子再介绍给大家。图四:会圣寺局部
    会圣禅寺,位于浮山中部,为江左名刹。该寺建于晋梁,衰于五代,兴于赵宋。至明朝万历年间,香火日盛。此寺为圆鉴大师远禄给欧阳修说法处,也是远公著书处、坐化处。图五:会圣寺匾额与石刻
    会圣禅寺毁于太平天国时期(清朝咸丰年间)的浮山之战。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重建瓦房三大间。1986年浮山管理处主持重修,现已初成,全寺占地面积1080平方米。寺匾“会圣古刹”为赵朴初手书。图六:会圣寺内的崖壁上的石刻
    浮山远在晋梁时代(266—557)就建立了寺庙,时为“浮山寺”,后毁于兵燹。陈隋年间(557—618),浮山成为佛教天台宗智顗大师的道场。赵宋以后,是佛教曹洞宗的祖庭——圆鉴大师禅扬佛法的圣地。宋朝天禧年间(1017—1021),河南郑州名僧远禄来此住持,是为浮山第一代开山禅师,宋仁宗赐号园鉴大师,又赐寺名“大华严寺”。图七:会圣寺内的崖壁上的石刻局部
    “天下名山僧占多”。欧阳修慕名而来,请园鉴说法,园鉴以弈棋作比,说明佛教原理。远禄坐化后,建塔会圣岩,塔铭为范仲淹所撰,现存塔系明朝重修。随着浮山寺更名为“大华严寺”,浮山进入了佛教的鼎盛时期。到了明朝万历年间,明神宗下诏,颁赐“藏经、袈裟”,如今圣旨碑尚存。图八:会圣寺内的崖壁上的石刻
    清朝康熙年间,无可大师(即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科学家方以智)主持华严寺。历史上,这里曾经寺庙、塔院林立,数度繁盛,高僧辈出,成为驰名中外的佛教丛林。同时,浮山又是我国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一,在此修法学道之人,汉有左慈,宋有张同之,明有雷鲤等。明清之际,农民起义军陈友谅、张献忠等久踞浮山,占山为寨,太平军也以此山为根据地,与清军在山下多次恶战,华严寺几乎荡然无存。图九:会圣寺内的崖壁上的石刻
    浮山是一座沉睡亿年之久的古火山,由富含钠、钾的火山岩组成。虽经大自然改造,仍保留其完整性与典型性。该火山岩盆地位于地质上称为淮阳古陆、张八岭古陆及江南古陆之间的下扬子沿江火山岩带内。在距今约1.4亿年至1亿年的侏罗纪晚期至白垩纪早期近4000万年中,曾几度喷发,中间还有一次岩浆入侵活动,形成了如今奇特的火山地貌。图十:会圣寺内的崖壁
   卒子到访会圣寺,超过三次。这里从山崖、庙宇、洞窟、石刻,都吸引着卒子的观察。会圣寺在浮山的中部,对于浮山,会圣寺绝不是一座小小的寺庙,它是瑰丽无比珍贵无比的镇山之宝。会圣岩下,依岩临洞而建,全寺占地面积仅有千余平方米,分前后两殿,殿不大,不及现今小土豪的小别墅气派,前殿门外有方面积不超百平方米的石板平台,列有供奉的香火供桌。殿内供弥勒佛,韦驮。图十一:会圣寺内的崖壁上的石刻
    前后门敞开,紧挨后门的便是依岩洞而建的后殿,殿内供有三尊大佛,高及二三丈,跪拜蒲团,香案烛台。浮山会圣寺成为喷薄的禅泉,圣地,就是因为有了法远圆鉴远禄公。法远在浮山因棋说法,从此改变了欧阳修往日轻谩参禅佛法的心理,继而宣扬佛学,护持佛法,修习禅道。图十二:会圣寺内的崖壁上的石刻“命工刻字”
    会圣岩本是一块平常的山岩,也不是生来就叫会圣岩,就因远禄公会欧阳修诸圣贤于此,后人才尊名会圣。会圣岩左右,大小岩洞罗列,摩崖石刻林立,虽没有龙门石窟的千僧万佛石雕,但会圣寺里一座不大的远禄公玉雕像,昔年法远等代代高僧传人。图十三:会圣寺内的崖壁上的石刻
    会圣寺大门石柱楹联刻得好——“会心不远,圣城同登”。这完全契合远禄公的思想。晚年的远禄公,会圣岩下,会圣寺里,独坐孤灯,沤心沥血,终于将毕生参禅心得,集为《九带》,这可是佛家禅门的宝典箴言。《禅海十珍集》“释曰:浮山九带,用禅宗大纲也。”不用说,既是禅林的纲要宝物,更是东方文明智慧的一大结晶。图十四:会圣寺内的崖壁上的石刻
(本篇完)
2018-01-18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1-31 12: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郭桥石屋寺与石屋寺石刻——卒子走遍安庆
郭桥石屋寺与石屋寺石刻
——安庆道观寺庙与石刻系列
第144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原安庆市枞阳县枞阳镇郭桥村的石屋寺与石屋寺部分石刻。图一:郭桥石屋寺

    郭桥村位于原安庆市枞阳镇东北部,距枞阳城区约十公里,东南与藕山镇接壤,北与官埠桥镇相接,西与本镇大青山村相邻。因其有一椭圆形巨石,兀立而起,形如屋而得名。晋朝清供禅师在此建庙。元朝裴仙道在此炼丹,明朝正德年间,西蜀圆态和尚重修石屋寺,寺前建有香亭。图二:清朝僧人像与石屋寺十六景中之一的“龙隐灵泉”
  大青山位于枞阳镇郭桥村,一峰挺立,山色如黛,因名青山。它北接浮山,南望长江,山青水秀,涧水潺潺,金鸡洞、老虎洞,洞壑幽深,锣石、鼓石、鹰嘴石、狮子石,怪石百态。登峰远眺,南面滚滚长江一泻千里,北面白荡湖水碧波万顷,东、西有神灵赛湖和羹脍赛湖两旁依偎,正所谓“水如青罗带,山似碧玉簪”,是一座天然的绿色宝库。图三:石屋寺内部
  主峰之阳,一块平坦的巨石高数丈,广数十米,如巨掌前伸,为山下一根粗壮的天然石柱所承接。传说明朝时九华地藏王驾云朝拜藕山护国庵,因藕山经不住其重力所压,地藏王只得将另一只脚搭在大青山上,竟将这块巨石踩动,滚落而下,被下方的巨柱擎住,凑巧搭成了这间“石屋”。图四:石屋寺四周
    巨石上面还留下一只鞋印,约一尺半长,迹深逼真,此即青山十六景之一的“菩萨印掌”。入内观看,上平如屋顶,下阔如殿堂,面积约二百平方米,里面冬暖夏凉,可坐可卧可游可居,真不愧是“玉洞藏春”!图五:相国书庐
  东晋建元初,高僧青洪禅师云游至此,见石屋大喜,便以此为隐居之所,凿佛像于壁上,潜心研究佛理。后来他四处化缘,募得银两,在石屋外侧扩建佛殿,名之为“青山石屋寺”。明朝正统初年,西蜀圆态和尚重建庙宇,香火日盛,遂有“青山小九华”的美称。佛殿原有三重,重加修葺的两重是清朝建筑,殿壁间遗存的六块碑刻记述了石屋寺的兴建始末及它走过的沧桑历程。图六:石屋寺四拼图
  石屋寺历代住持皆深文博学,儒释道并兴。民国年间,僧释真达为石屋寺住持,多次冒险接待和掩护革命者,寺左厢房后有一眼“龙隐灵泉”,据说真达大师为了解决群众干旱季节吃水困难的问题,四处探寻泉源,终于在竹园脚下亲手掘得此泉。泉水常年汩汩不断,有诗赞道:“龙隐千古石不开,大师真达破尘埃。从兹佛地无干旱,一眼清泉立井台。”“龙隐灵泉”从此成为青山十六景中之一景。图七:石屋寺
  古时青山还是道家修行之地。相传元朝至正年间,有道人裴某号“仙人”,于石屋中修行,有乌鸦为其清扫庭堂,白驴化米供其饮食,即所谓的“乌鸦候客”和“白驴化米”;石屋后树木阴翳,花香鸟语,其间有一“练丹井”,为裴仙人炼丹处所,后来据说他在青山之北的会宫岭得道升天去了。图八:石屋寺与重修石屋寺石刻
  明朝末年,桐城学者姚康伯在石屋旁办学收徒,大兴儒教。时为姚师得意门生的何如宠,亦建书房于石屋寺旁,后中万历进士,官至朝廷礼部尚书,位居武英殿大学士,他在青山留下的一首“坚云堕地阁山椒,仙隐禅栖万古遥。为向悬崖磨数字,与他后世认前朝”的摩崖诗刻,以“相国诗篇”而独成一景。图九:石屋寺石刻二
    此外,在石屋读书的著名人士中,还有左都御史左光斗、文学家钱澄之、诗人王灼等人;书法家方守敦、文学家殷希声等名人也为青山留下了他们的诗文题刻。图十:石屋寺石刻三
  石屋寺建于青山山腰。石屋寺又是一座天然的绿色生态园。山上景点很多,比较有名的十六处,名“青山十六景”:石屋胜境、菩萨印掌、玉洞藏春、龙隐灵泉、乌鸦候客、白驴化米、相国诗篇、仙人棋局、石鼓轰雷、金鸡啼月、黑虎巡山、石柱仙题、狮子卧云、丹池日暖、白云送接、凤栖梧竹等。图十一:石屋寺与清朝修行的僧人
    诸景之中,以 “石屋胜境” 名声最盛。石屋寺几经兴衰,延续至今。寺由前、中、后三重佛殿组成,前、中殿相连,中、后进之间有天井。前殿前有走廊,天井左右有厢房。占地面积1340.6平方米,砖木穿枋结构,院落式布局,两面坡屋顶。前殿上有天花,后殿为方形藻井。东侧一间厢房名“龙听经”,西侧为斋堂和寮房。大殿壁间遗存碑刻六块,记述了石屋寺的兴建始末。石屋寺古朴素雅,不事雕饰,实是修行的好场所。图十二:石屋寺石刻四
    石屋寺楹联:是相国读书庐,溯先哲流风,一片白云终古在;真仙人炼丹处,坐深林斜日,数声青鸟到今啼。另有,是相国读书庐,真仙人炼丹井,三百年古寺重新,崖上摩诗今尚认。还有,向虎跑泉汲月,登金鸡洞观曦,一万仞层峦耸翠,枝头青鸟似犹啼。图十三:石屋寺佛脚印
    大青山,以何氏家族历史最为悠久,形成了青山何氏崇文重教的习俗,勤奋严谨的学风一脉相系,数代相承。自何海渔以岁贡廷试第一,授山东栖霞知县,青山何氏初显;海渔公仲子何如申、幼子何如宠于万历年间同中进士,自此青山何氏蔚为名家望族,人才辈出。图十四:石屋寺
(本篇完)
2018-01-31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2-23 11: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旌表刘氏节孝坊——卒子走遍安庆
旌表刘氏节孝坊
——安庆古坊系列
第145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的一座清朝晚期的古牌坊。图一:刘氏节孝坊

    今天卒子介绍的这座牌坊,可不是一座普通的牌坊,它既是一个家族的荣辱见证,又是安庆地区的家族势力的庞大。这座牌坊是清朝晚期由当时皇帝恩准建设而立的牌坊。这座旌表牌坊原立在岳西县莲云乡境内,后迁到岳西某地,牌坊小巧而精美,二柱二层,为青石质地。图二:圣旨
    该牌坊是旌表刘章錂发妻储氏和刘古泳未婚妻张氏的节孝坊。旌表二位女性的忠贞。清朝皇帝对儒士之妻的贞节所赐的节孝牌坊。明清科举制度,凡应考生员(秀才)之试者,不论年龄大小,皆称童生,别称文童或儒童。图三:刘氏节孝坊上由孙毓秀提名
    现在,虽然无法查询到刘章錂曾经任何职,但皇帝能够旌表儒士刘章錂之发妻储氏节孝坊、旌表故儒童刘古泳之妻张氏节孝坊,显然安庆地区的刘氏在清朝势力非常的庞大。图四:刘氏节孝坊上由刘坤一为首提名
    在封建社会,“旌表”制度实际上是为全社会树立一种道德的典范。凡是符合封建礼教所提倡“忠、孝、节、义”的行为,都在旌表之列。应该说,只要按照道德规范行事,旌表制度甚至能够使地位低微到“不知何许人也”者,列于传记,载入史册。图五:刘氏节孝坊上由满族重臣裕禄提名
    这座建于清朝光绪三十年(1904年)的“刘氏节孝坊”位于在安庆市岳西县某地,这座为旌表女性贞节而立的清朝节孝牌坊,旌表储氏和张氏两位女性的忠贞和节孝。这座牌坊建筑精美,保存十分完好。图六:刘氏节孝坊上由卢士杰提名
    牌坊,是一种形状似门的古代标志性高大建筑,通常是由封建帝王为表彰臣子功绩所建。贞节牌坊是特指为了表彰女性对自己的已逝丈夫坚贞不渝,一生恪守贞节而建立的牌坊,只能授予那些放弃再婚的女性。图七:刘氏节孝坊上由当时安庆府潜山县知县陈慎容申请
    “刘氏节孝坊”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坐北面南,为二位二层青石坊,这座石坊通高二米,宽二米,庑殿顶,檐下两斗拱,中门宽一米,边门宽四十公分。牌坊正面中间原嵌“圣旨”石匾,匾正面顶枋上雕刻双鱼和铜钱图案,枋下栏板上刻书“名垂千古”四个大字。图八:刘氏节孝坊上由当时补道御史安庆府正堂沈镕堰申请
    左侧刻有“节凛冰霜河山生气”、右侧刻有“志坚金石日月同辉”,落款为“大清光绪三十年仲秋建”,其下刻“旌表节孝故儒士刘章錂发妻储氏”、“旌表贞女故儒童刘古泳未婚妻张氏”。图九:为刘氏节孝坊提名与申请的众多官员
    牌坊背面栏板上刻坊表,张锡宏撰文,张培枝书丹,叙述节妇一生事迹。刘氏节孝坊,雕刻图案多幅,又有太极、古钱币等图案。该座牌坊现仍矗立在新修公路边。图十:刘氏节孝坊局部
    圣旨牌坊上层两块由时任两江总督的刘坤一、军机大臣孙毓秀、满族大臣喜搭腊·裕禄、安徽布政使卢士杰等朝廷重臣联名向光绪皇帝凑请刘氏两位女性。图十一:刘氏节孝坊新修建的介绍碑
    圣旨牌坊上层另一块石额刻有补道特使安庆府正堂沈镕堰、潜山县知县陈慎容、潜山教训杨宝珍、潜山训导吴骏等人向清廷重臣凑请,得到清廷多位重臣同情。图十二:刘氏节孝坊新修建的介绍碑
    枋下栏板刻有百余字的建坊序及坊表,详细描叙述了节妇储氏和张氏一生的事迹。重修建的这座节孝坊后有刘氏家族据考而来的记载:“储氏,为刘氏十四世祖妣,生于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于道光十四年(1834年)病逝,享年九十二岁。储氏年轻夫卒,夫刘章錂病不起,嘱储氏以养老抚孤。氏尊遗嘱,苦节四十余载殁,光绪间旌表。”图十三:刘氏节孝坊建坊最初的石球
    “张氏,为刘氏十六世祖妣,生于道光元年(1821年),病故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享年二十九岁。张氏年轻守寡,娴姆训、习内则。在她生前,许下愿望,愿同故去未婚的丈夫刘古泳同穴而居。”图十四:刘氏宗亲祭扫节孝坊
    刘氏宗亲讲述,村里这座牌坊是他们家族地位的象征。“刘氏节孝坊”是他的曾祖受清朝朝廷恩准建造的,储氏本是当年赫赫有名的名门闺秀,张氏也是千金小姐。建坊序及坊表都是当时安庆府与潜山县各层领导衢撰写的,并得到当时清廷重臣联名向光绪皇帝凑请,得到光绪皇帝的恩准。图十五:刘氏节孝坊坊文
    这种标志着女性至高荣誉的牌坊,不是每一个普通守节女性都可以拥有的,这与家族的社会背景、道德水准、文化修养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这座石坊结构严谨,造型古朴,设计完美,图案雕刻生动细腻,形象传神。它的存在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对研究封建帝制时代的历史文化与艺术文化,提供了确凿的实物依据。图十六:刘氏节孝坊
(本篇完)
2018-02-23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3-12 11: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桥老街与老豆腐石槽模——卒子走遍安庆
大桥老街与老豆腐石槽模
——安庆商业系列
第145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月山镇大桥村的一条曾经繁荣一时的老街,与这条老街上的豆腐店里的一块清末至民国时期的石制老豆腐槽模。图一:大桥老街石板

    大桥村历史悠久,过去一直是怀宁连接潜山、桐城、太湖的主要干道。一条长约二三百米的老街,古建筑已经相继倒塌,与老街相间辉映,一条窄窄的街道,青砖小瓦木樑柱的老房子,由于年代久远墙面的砖头许多已经被岁月腐蚀了,木樑柱显现出苍老的褐色,沿街的屋面有的承受不了重压也已经高低不平。图二:大桥老街的石柱础
    这是一条仍然能够看到岁月痕迹的老街,老街部分路基仍然是使用了厚厚的石板铺设的。这些也更显出特色,走在这些街面,特别是踩在厚厚的石板铺设的老街上,石板中间一条深深的车辙印,目前在安庆地区已经很少见了。图三:大桥老街上的标语
    这么小小的街曾经是一条商业街,服装、炭火、剪刀、药铺门市占了大多数,也有二三家杂货店、理发店,特别是老街上还有一家豆腐店,现在豆腐店早已经不再制造老豆腐,而店主人也已经拆了老屋建起了二层洋房,他说起他家百年老店时,向卒子指出一块有着百年历史的老豆腐石槽模。图四:大桥老街
    在大桥老街,有一个特色就是很多门店的门面仍然使用木质门板,白天开门褐色门板一扇一扇的靠墙边站着。这就是这条老街,以街中一座大桥命名的村庄大桥村。大桥老街就连接着这条大桥,大桥老街,渐渐淹没在时光的岁月里。图五:大桥老街上已经倒塌的店铺
    光阴荏苒、时过境迁,许多兴盛了数百年的老街或一片废墟、有如焦土,或萧条破败、人烟稀绝,或拆后重建、本色顿失。在许多人心中,老街不被拆迁变成高楼大厦已是幸事,拆后重建或者规划成商业街区也未尝不可,至少,它还存在着。可时至今日,位于安庆市怀宁县月山镇上的大桥老街,却未能充满生活气息。图六:大桥老街石板上的车辙印
    在弥漫着现代生活气息的今天,老街像是被岁月磨砺过的老人,透露出少有的古韵和厚重的文化底蕴。抽一天时间,走入了“时空隧道”,漫步在老街,听听老人们讲那老街的故事。图七:大桥老街石板路
    走在大桥老街上,两三米宽的街巷,曾经的店铺琳琅满目,现在依然展现着这座老街的繁华。可惜连日阴雨,老街上并没有太多的人来人往,但可以想象,多少年前这里必然是人头攒动。老式的理发店里、传统的剪刀店,还有那个已经拆了的豆腐店。有着几十年堪至上百年历史的老店,在老街上比比皆是。走进这些老店,不仅可以看到许多时光留下的痕迹,更能听到许多岁月留下的记忆。图八:大桥老街上的豆腐店
    沿着青石板由西往东走去,大桥的老街现在只是一条东西走向长约二三百米,大桥古称月形,自汉以来,已有人文记载,或见文物,或见史志。明朝时,平江伯陈瑄开白塔(獭)河,沟通漕运,大桥得“天下之水都汇于此”便利,渐成货物中转集散地,商贸的兴起促进了古镇的繁华。图九:大桥老街豆腐店里的石槽模
    月山镇,是安庆北面向关的重要通道,月山镇位于怀宁县东南部,北距怀宁县城三十里,南距安庆市区四十里。大桥村位于月山镇中部,北通桐城,西临潜山、太湖、岳西和宿松。距石门湖码头十六里,有着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优势。 这条古朴、温馨、繁荣之中又不失安静的老街,从未看过任何组织和机构、个人进行报道过,卒子走访了这里差不多十个人,都不曾知道,可是谁又会想过安庆地区还有这样一条仍然“活着”的老街。沧海桑田、几经变迁,而古老的建筑、古朴的豆腐石槽模,乃至一条小巷、一条小河、一座石桥都是古镇历史的见证。图十:豆腐店里的石槽模
    据大桥村民介绍,这桥头就是百年豆腐作坊,真是一点不夸张的,女主人介绍祖上几代都开豆腐作坊,传到她手里,最少三代了,她说她家里从清朝末年开始在老街上做豆腐谋生,脚下这块豆腐石槽模就是祖传传下来的磨槽,有着百年历史。和那些纯机械化的规模化生产不同,大桥老街上的豆腐为手工制作。他们说老一辈传下来的手艺就是这样子的,这样做出来的豆腐也更香醇更有味道。老街的豆腐使用了月形河里的河水,用的黄豆也有讲究,都是怀宁县种植的或者村里村民家种植出产的,这样不仅出浆率高,出产的豆腐也更加香醇。图十一:清朝晚期至民国时期的制豆腐石槽模
    煮沸的豆浆放置一会儿,就要点卤了。盐卤、石膏都要放一些,只用一种没这么好吃的,至于这两者的比例,也是全凭经验了。但是最关键的仍然是制造豆腐的槽模,古时候点豆腐的模基本都是木制的,但大桥老街豆腐使用的是石制的槽模,点好了卤,要“凝一凝”,过些时间后,等到豆浆在缸里凝固成了膏状,用勺把它们舀到石槽模上,铺平,再包上纱布,一屉豆腐就算初步成形了。老街豆腐店每天天不亮开始做豆腐,等到卖完已经下午了;接着马上选豆子泡豆子,每天忙个不停,看过制豆腐,你会明白“世上有三苦,打铁撑船磨豆腐”这句老话不是乱说的。图十二:豆腐店里的石槽模有放卤水的石洞
    大桥老街豆腐店早已经不再制造豆腐了。豆腐古时名称很多,有“菽乳”、“黎祁”等。五代时的陶谷,在他著的《清典录》中说:“日市豆腐数个,邑人呼豆腐为小宰羊”。大约到了唐、宋以后就称之豆腐了。唐朝鉴真和尚在天宝十年(公元757年)东渡日本后,便把豆腐技术传进了日本,所以日本的豆腐业一直视鉴真为豆腐制作的祖师。豆腐,在宋朝传入朝鲜,十九世纪初传入欧洲、非洲和北美,逐步成为世界性食品。图十三:有着百年历史的制豆腐的石槽模,比较罕见
(本篇完)
2018-03-12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4-10 14: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方洲汤家沟古道与汤家祠堂——卒子走遍安庆
方洲汤家沟古道与汤家祠堂
——安庆古道与祠堂系列
第147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城西乡方洲村的汤家沟古道,还有古道上已经渐渐陨落的汤家祠堂。图一:汤家沟村又称汤沟村

    汤家沟村,又称汤沟村,位于太湖县城西乡,现并入方洲村 ,属于半山区。这里原是原始森林,原居民很少。自元朝后期开始逐渐开始有了外来移民,特别是明朝开始,大量的江西移民开始陆续移民到这里,开始了崭新的安庆文化。图二:汤沟村风景
    汤家祠堂位于汤家沟古道的一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汤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祠堂的建筑形式大都是三进式。前进为小厅;中进为大厅;后进为香坛,是供奉祖宗神位的地方,进与进之间有天井,天井两边有走廊,祠堂大门朴实而无华,门前为水沟内的条夯基而成。图三:这条溪流就叫汤沟
    太湖县城西乡的汤氏,目前牌位最前的是十七世祖汤诚壁、汤诚揆、汤诚宝,至现在已经二十三世,加上现在在世的几代人,约二十六、七代人,粗算起来汤氏移民迁入太湖已经五百余年历史。从这个祠堂就能够看出来。图四:汤家沟古道的青石板路
    据卒子走访当地村民,汤氏祠堂,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为汤氏村民使用河涧的石块垒基,使用当地黄泥制砖搭建而成。祠堂面对一条从山间流下的溪流,随后时间的推移,这条溪流渐渐被称为汤沟,后来汤沟村就是这样演变而来。图五:汤家沟古道边的溪流
    汤家祠堂占地约二三平方米,三进式,大门建有朴实的门楼,整体建筑为木质框架结构,高三米,立柱是使用原山里的古树制成,中厅和前厅立柱为经过百年而不朽。主横梁是用当年山间树木制成,跨径约三四米多,横梁和立柱交接处的木质垫梁、天井四周柱子上的斜撑,整个祠堂基石为河涧里的巨石建成。该祠堂据说于光绪年间重修过。图六:汤家沟
    徒步穿越汤家沟古道。这段古道约十多公里的原始古道,上坡路皆有石料铺设而成,是古代太湖县城西乡汤沟村或附近几个村落跨越至宿松县凉亭的必经之路,凉亭是宿松县最主要的干道之一,过去设有茶亭给路过的行人解渴。图七:汤家沟古道的古民居
     汤家沟古道,是盘旋在城西乡山区里的一条古道,古代没有通公路时,要想走到汤家沟,得走上整整一个上午,十多公里的山路才刚刚到汤家沟村,再要从汤家沟村通过古道穿越到宿松县,那又要经过半天时间,正是因为封闭,所以才能幸免毁坏得以保留至今。如今,站在汤沟村还是有点古迹留下的,一些老房子老窗,一些有典故的景点等。图八:汤家沟古道的溪流
     汤家沟古道,从汤沟村下面的坡道开始,就有石板路了。尤其这里的山区风景很美,山区里的冲地经过数百年的耕种,现在都是一片片的梯田,古道绕着山势走,人口多的时候,这里会出现牛羊满山坡的景象。图九:汤家沟古道的竹林和垒石
     汤家沟古道翻过很多座山,是太湖一条纯山区最美古道,古道由宽约四十至六十公分、长约二十至四十公分的石料铺设而成。这条古道,让过去的世居在大山里的杜志民通过这条古道与外界联系。沿途可观梯田、瀑布、溪流、古树、山茶。春观油菜花、映山红、秋赏红枫。途径汤沟村、等几个村,翻过山岭再到宿松县凉亭镇。图十:从山坡远远望到汤沟村
     古道连接太湖县、至宿松县二县交界。二地的山民往来交流,这条古道便是交通要道。这条古道平添几分神秘感。过去从未在任何渠道听过这样一条山路,它曲折蜿蜒、幽长无尽,有着数不尽道不明的历史故事,散落在古道斑驳的青石板上,默默等待着后人前往感悟、倾听。图十一:汤家沟古道上的汤家祠堂
    汤沟村有五百多年的历史,然而村里人却说不清,汤沟古道有多少年的历史了。有村民猜测,古道的历史也有五百多年了,可能是先有古道后才有村。卒子至少也是这样认为。图十二:汤家沟古道上的汤家祠堂
    汤沟村与古道成为一种景区现在并入城西乡九井沟景区内,这条古道曾繁盛一时,来往行人一多,汤沟村便成了驿站,店铺林立。周边各地山民通过这里走出大山,再经过大山走出约数公里,偶遇古道上歇脚点,宿松县凉亭。旧时,络绎不绝的骡马队伍排出一字长蛇阵,浩浩荡荡行走在这里,山里的土特产和人们的生活用品,就这样被一车车运出大山。往来的山民们累了、乏了,便和衣在亭中打个盹,醒来后继续上路。图十三:汤家沟古道上的汤家祠堂
    凉亭,是宿松至太湖之间一个重要的驿站,只有两面破败的墙诉说岁月沧桑,据说,当年粟裕带着红军挺进师路过这里。如今的凉亭已不能为路人遮风挡雨,慢慢地形成了集镇,变成现在的凉亭镇。图十四:汤家祠堂内的先祖牌位
    青石板的古道,沿着东西走向的山脉,修在了半山腰,一路向西,缓缓而上,循序渐进。当年的开路先锋们不但有智慧,还颇有远见。不似有的古道那般坡陡路险,似乎考虑到了挑担者、马队的通行便利。因此,走起来没有那么费劲,而事实上,这条古道的海拔并不低,高处约三四百米,低处约二三百米。图十五:汤家祠堂先祖牌位与汤家祠堂大门
    一条古道上的风景,隐隐约约能从一个侧面看出当地山民的生活百态。春意正浓,路旁的油茶树抽出嫩绿的新芽,枝桠延伸到古道上,生机无处不在。沿途时不时可见的油茶树,无不透出当地人靠山吃山的传统。这里的山民几乎都有榨油茶籽的习惯,除了留够自己吃的那一份,其他的都卖到大山外面去,他们渐渐明白,这些生态、绿色的山里土货,运到城里,就是相当抢手的好东西。图十六:建在汤家祠堂旁边的汤家老屋
     汤沟古道上现在仍然还有几幢老房子,大多建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汤沟村有着众多古人种下的竹林。当年,村民们靠着这里的毛竹生计,砍一根毛竹当柴火,顺便挖点笋炖腊肉吃。对这片山、这条古道有很深的感情,满山是宝,生活离不开。图十七:汤家祠堂第三进
    古道上的有一片开阔的田园,海拔约在四百多米,现在中间已经长出毛竹,过去这里可能是一片茶园,或者田地。现在已经荒废多年。顺着这片坡而上,穿过一片茂密的竹林,从上观下,这里仿佛是一个小盆地、尽收眼底。古道至此又见不到踪影。再向上行,已经很难发现古道的影子,由于长年没有人类的脚步,这里的古道已经很难行走了。图十八:汤家祠堂
    汤沟古道一边是竹林,一边是一条从山上流下的溪流,溪流中还有不少穿过这片竹林的瀑布,到了瀑布的跟前,就仿佛到了桃花源一般。古道竹林,黄墙黑瓦,呈现出古朴的徽派建筑风格,依然傍水的小山村别有一番风味。汤氏祖先缘何迁居于此?我们现在只能通过猜测。图十九:汤家祠堂边的古道与门前的竹林还有脚下的石板
    数百年前,这里是一片原始的森林,无路可走,山林高耸、野兽出没。那些因战乱而被迫迁徙而来的异乡人,把这片土地当成自己的家园,一代又一代的繁衍。一条从山上流下的溪流,先人们认为这里山好、水好,于是在这里开垦,繁衍。汤沟村是一个古村落,古道与村口交界处,在溪流的上游,有三块巨石上分别刻有石刻,下期卒子再向大家介绍。图二十:汤家祠堂朴实而无华
    目前,这条古道仍然有保存完整的一段,当地政府已经命名为桂花崖景区,路程也不长,全程二、三公里。由于古道的多数路段较平缓,步行时长约半小时。从汤沟村下起点处,游览古道、看着梯田。春光无限好,这是这条古道周边景点中最壮美的一个。如果再有时间,可以通过这条山路绕行到宿松县凉亭,但村民说现在很难行走了。图二十一:汤家祠堂
    汤家沟,其实就是皖西南大别山的一处峡谷境内,空气清新,风景秀丽,是休闲度假,修心养性,避暑毅行的好去处!无论什么季节走在这条山路上,都会有一种景色吸引你。夏天走在这古道上,凉风习习,山间鸟鸣不绝于耳,时不时还会有松鼠从你身边串过。每到冬天,能够看到山顶桂花崖大瀑布,真叫人叹为观止!图二十二:汤家祠堂大门与古道上的两棵刚刚出芽的竹笋
(本篇完)
2018-04-10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合作|人才招聘|手机APP|Archi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