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E网

搜索
楼主: 过河卒子

[老城旧巷] 安庆古塔、古桥、古碑刻等系列(风雨洗礼仍传承)

  [复制链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6-5 08:57:02 | 显示全部楼层
白云山“搭毛祖师”石塔残件
——安庆古塔系列
第177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白云山“搭毛祖师”石塔残件。

    据《舆地纪胜》卷四记载:“白云山在太湖县东三十里,有海会寺,其寺至今存焉。”宋朝诗人王之道(宜和六年进士,有《相山集》传世)有《游白云山诲会寺》纪胜:龙舒富山水,白云又其角。七峰互回环,仰见天一握。古木森建幢,苍藤大张幄。初疑翠黛扫,颇类清玉琢。飞泉何处来?
    宋朝天圣十年(1032年),太湖知县李淳曾撰《太湖县白云山海会寺建经藏记》。宋朝一代高僧、禅宗二十一世白云守端禅师(即白云祖师),在海会寺弘扬佛法。
    白云守端(1025—1072年),系禅宗临济宗八世杨岐方会的法嗣。宋朝庆历六年(1046年)杨岐方会以临济正脉付守端,守端遂为临济宗九世,守端在海会寺遂将临济正脉付予法演。守端卒于宋朝熙宁五年(1072年)。
    据寺内《永明灯碑》记载:“自唐宋以后灯传不绝,昔日殿角轩昂,神灵赫濯。”海会寺面临玉带河,背靠凤凰峰,右有响水崖,清泉飞瀑,盘旋湍急,喷珠溅玉。其他境幽景奇,自古有狮象交吻、东山古境、西日晚霞、石狮啸吼、孤塔云霄、仙泉飞练、赂岩瀑布、仙人捧杯、玉带拱桥、仙人打坐等十景。
    白云山周围峰崎径曲,云绕溪环,百妍干态,真乃灵秀一在成,堪称佛家胜地。清朝慈禧太后赠额“真如自在”。传说建寺之初,曾有四位祖师先后驾至,白云守端祖师来时,一朵白云飘然而至;梅仙祖师临时花开洒落,五彩缤纷;灵济祖师来时有青鸟盘旋;杨公祖师拜灵济为师而后成半仙。
    不知何年,白云和尚来到此地。他扎茅棚破草开荒,开辟田园广收僧众,四方化缘,为始建“海会寺”奠下基础。渐渐香火日盛,钟鼓之声响彻四乡八镇。白云和尚便成为与寺齐名的开山祖师了。寺内最盛期有和尚三千,道士八百。最早时山门是距佛殿五里之遥的太子山,僧人每晚关山门时不得不骑马来往,因而又有“骑马关山门”之说。历代以来,或由官府,或由名士,捐款修建,增殿设廊。
    海会寺极盛之时,僧众三百。种地、做饭、砍柴等各执其事。其中有一种菜的小和尚很是勤奋,每天挑水浇园,他的师兄“搭毛”和尚从不挑水,可他的菜园哪怕是天旱,菜都长得水汪汪的非常茂盛。有一次,小和尚半夜上厕所,发现师兄“搭毛”和尚菜园子里插着小黄旗,周围下着濛濛细雨。他便偷偷地将那面黄旗插到自己管的菜园内,在天未亮又放回原处。
    搭毛和尚就是后来的“搭毛祖师”。“白云”和尚圆寂后,由“搭毛”禅师当家了。“搭毛”住持之日的一天,寺里请来砖匠翻盖房屋,砖匠故意提出难题说:“在庙内做工要有伙食,必须有鱼肉等荤菜”,并要当家师亲自下厨烹饪,搭毛和尚一口答应了。砖匠在屋上偷看厨房动静,只见这和尚将锅从灶上拔起,倒扣在地上然后抬起一只脚向下一踩,铁锅便翻了过来,又将锅放在灶膛上……看到这一幕,砖匠惊呆了,急忙下屋,跪在老和尚面前,请求师父恕罪,并表示愿意出家。从今以后,苦心修行,和尚被纠缠不过又念其心诚,只得答应收留。
    “搭毛祖师”墓塔原建在白云山间,是由上下两级平台,墓塔位于平台的前部,并用花岗岩石砌有六边形墓围。此墓塔建于元朝末至明朝初期,墓塔是花岗岩石头砌就的球形塔,塔座为六角形弥座,束腰正面分别阴刻楷体字坚向一排,塔身为椭圆形(已毁不存),正面各开一门;塔顶作六个飞檐翘角,上装葫芦刹。
    “搭毛祖师”墓塔是安徽省现存少量的元朝至明朝和尚墓塔之一,由于早年被毁,现仅存塔座为六角形弥座,塔座为六角形弥座上刻有碑文。塔座为六角形弥座它是研究安庆地区唐朝至宋朝佛教葬制的宝贵实物资料。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6-9 21: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河田埂小坝沟古石桥
——安庆石桥系列
第177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中河田埂小坝沟古石桥。

   中河田埂小坝沟古石桥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寺前镇与潜山市(县级市)交界地带,这里两山夹一河,河被称为中河,潜山有一乡镇横中乡(现横中村)的中,就是中河,一条长长的中河从潜山流出,途经潜山、太湖两县,最后汇入花亭湖。
   端午节期间,卒子从太湖县寺前镇单人单骑沿中河向刘家河村行进,这条常年没有多少车辆的村村通小路,其中很长一段路是沿中河而建,路两边很多民居,其中有一座明清时期的古民居是最新被发现的,后期卒子再介绍这座建于清中期的孙氏老屋。
   孙氏老屋是沿中河而建,清朝中期,孙氏在此还建起了一座石板桥,卒子偶然间的发现,希望得到文史工作者的研究和再发现。虽然文物普查没有列到这座古桥,但它造型优美的三拼石板桥,却是清朝中期孙氏迁到此处造福一方的见证。
     这座中河田埂小坝沟古石桥建中潜山县与太湖县两县交界的中河一个山冲间,山冲一条小溪顺山而下,流入中河,在这条小溪上,宽不足三、四米,深不足二、三米,却在清朝中期由迁到此处的孙氏后裔建起了石桥。
    中河田埂小坝沟古石桥的位置很偏僻,在通往中河的一条小溪上,周围是一片田野。这座青石板就横在小溪田埂上,由于常年没有人迹,这座桥早被灌木和杂草所掩盖,除了种田的农民来往经过踏出一条小径,几乎看不出原来模样。这也是桥不为人知的原因。
    走到中河边,这座秀美的石板桥才印入卒子眼帘,这座古石桥造型简单,是安庆地区最为常见的石板桥造型,由长约四米的三根石条拼接而成。
  桥身并不设栏杆,线条显得简洁优美,根据卒子目测,桥的长度约在四米,高二米左右,宽度也有近一米余。完全为大青石砌就。卒子问询当地一位八十多岁老人,老人称,这座桥是他小时间就存在的,建于何时他也不知道。
    当地一居民告诉记者,这座桥原本是上头(桥上方)的孙家老屋的孙氏修建,过去村村通公路还未修建时,这座石桥是来往和潜邑与太邑之间的枢纽,历史上也是条要道,曾相当繁华。
  但几十年前通了公路后,原来的土路渐渐荒废,坍塌成了田埂,这座桥也被人遗忘了。至于为什么叫孙氏石桥,现在几乎无人清楚。唯一能够提供的信息,就是现年八十多岁的老人,他说解放前此地世代有一孙姓的富人,石桥可能与他家有关。
    在石桥上,卒子还发现有一个这座石桥,由三根宽约三十公分、长约四米的石条拼接而成,石条完全由人工开凿而成,开凿的横切面有锯齿状凿印。
    据了解,潜山与太湖之间,唇齿相依,过去由河而来往人百姓络绎不绝。
  卒子此次发现的清朝中期古石桥,就位于潜山与太湖之间的中河上。由于村村通公路的修建、围堰造田,填河修路等等,使得不少自然河道萎缩,导致了石桥逐渐被湮没。
  因此这座清朝中期的石桥,也是淹没在田野之中,成为了早已经没有了溪水的旱桥。


    卒子在已经发现的安庆地区古石桥中,绝大部分古桥其建造年代都集中在清朝中后期,尤其是在近一百年至二百年间的石桥。
  据了解,清朝中晚期江南地区移民较为普遍。由于当时北部灾害、战乱频发,大量灾民、躲避战乱的百姓在清廷的引导下来到江南安庆府各邑垦荒种植,一时间很多石桥就诞生在那个时期。
    此次卒子发现的中河田埂小坝沟上这座古桥,是中河两岸高山之间流冲的一个小坝沟,从沟间流入中河后便注入花亭湖,再流入长江,但现在,小坝沟早已经干涸,古桥也早已经失去作用。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6-17 10: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公山碑刻
——安庆碑刻系列
第178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原安庆市所连枞阳县黄公山碑刻。

    黄公山碑刻位于原安庆市枞阳县黄公山,这里产一种白茶,据说价格很高。黄公山碑刻现在仍然散落在山顶间的一处黄公祠遗址内,周末在枞阳网友橘子的带领下到访此处,卒子今天简单介绍这里。
    明朝初期,有一个状元黄观,这个黄观是安庆府对面的池州府人。朱元璋在太子朱标去逝后,将大位传给建文皇帝朱允炆,黄观成为朱允炆的有一个大臣,黄观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六首状元,所谓“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
    黄观在县、府、院、乡、会、殿六场考试中,场场均为头名。自科考以来一千多年中,做到“连中三元”的,倒有十多位,而连中六元的仅黄观一人,成为中国历史上读书人的传奇。
    黄观(1359-1402),字澜伯,又字尚宾,直隶池州府贵池县清江金墩(今安徽省池州市清溪街道上清溪联盟村)人。明朝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辛未科状元。黄观父亲年轻时家中贫苦,不得已入赘一户许姓人家,并随许姓,因此黄观出生后姓许,叫许观。黄观金榜上,名字还是许观。
    明朝洪武二十九年,许观上奏皇上,请求恢复黄家姓氏,获准后,“许观”就成了“黄观”。明朝,在安庆府桐邑枞阳镇高山建有黄公祠(或庙),乡人纪念志士黄观。
    黄观年幼时,元朝待制黄冔做过他的老师。京城元大都(今北京)被攻破后,黄冔投井自溺,以身殉国。宋濂称赞他:“烈烈黄公,元之小臣。乃能为国,杀身成仁。”黄冔的气节对黄观一生产生了极大影响。
    黄观论述“屯兵塞上,且耕且守,来则拒之,去则防之,则可中国无扰,边境无虞”的观点,从而深得朱元璋的嘉许,取殿试一甲第一名(状元),授官翰林院修撰。
    明朝洪武二十九年,黄观升任礼部右侍郎,进入朝廷中枢。明朝建文元年(1399年),惠帝朱允炆改革官制,黄观官职为右侍中,与方孝孺、齐泰同为御前等重臣参与重要国事奏议。
    在惠帝朱允炆当帝时,燕王朱棣自恃皇叔,态度傲慢,入朝不拜惠帝。群臣畏其权势,缄口不敢言,唯独黄观当面顶撞朱棣曰:“虎拜朝天,殿上行君臣之礼;龙颜垂地,宫中叙叔侄之情”,致使朱棣怀恨在心。
    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之名从北平府(今北京)起兵发难,在朱棣下令颁布的“奸臣”名单中,黄观被列为第六。
    在朱棣起兵到南京时,黄观在长江上游督促各地赴援,当船行至安庆下游罗刹矶时,得悉惠帝已死,燕王已即位,自知大势己去,乃投江自尽。

  黄观死后,朱棣余怒未消,黄氏九族受诛,谪戍者达百余人;明朝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黄观始得昭雪,补谥“文贞”。在黄观的故居贵池上清溪建“黄公祠”,在县城复建状元坊;清末,在南京秦淮河畔建黄公祠;翠屏山发现的黄观墓是黄观衣冠冢。
    可是世间人却不知道,在的安庆府桐邑枞阳镇的高山,也建有三建的黄公祠,即本文介绍的黄公山碑刻。
    《明史列传》上说,朱棣为羞辱黄观,将其妻翁氏及两个女儿赏给(今象房村)饲养大象的人(象奴)。翁氏趁这伙人夺了她们的首饰去买酒肉之机,急携二女赴淮清桥投河而死。
    黄观死后,门中一百多人惨遭朱棣诛杀。据说,只有一个儿子被弟弟黄觏藏匿起来躲过一劫,从而免遭断后的厄运。
     岁月沧桑,原安庆府桐邑的黄公祠早已不存,但在历史长河中,黄公祠碑记却完整得保存了下来。据明朝《南京都察院志》记载,明宣德年间,黄观尚未获得朝廷平反时,便有人在南京黄观故居石坝街附近为黄观立祠,以土地庙为掩饰,暗中祭祀这位志士。
    清人顾炎武曾来参谒,留下《黄侍中祠》一诗:侍中祠下水奔浑,有客悲歌叩郭门。古木夜交贞女冢,光风春返大夫魂。先朝侍从多忠节,当代科名一状元。莫道河山今便改,国于天地镇长存。
     黄公祠碑记是原明朝黄公祠遗存,在黄公山原黄公祠(或庙)遗址上,有很多过去祠(或庙)的遗物,很多均为青石所刻,精美细腻。也有当地乡人使用麻人刻有自家姓氏的石料放在黄公祠(庙)内供使用。其中碑记有六块,其中明朝二块,最大一块明朝碑记由于时间久远,字迹已经无法辨析,清朝碑记四块,字体基本清晰。明朝碑记已经无法看清,故无法介绍。
     能够介绍的只是其中二块相对完整的碑刻。一块为“张父师台禁示”碑,此碑为一块告示碑,据说是清朝初安庆府桐邑张廷玉向当时雍正皇帝请奏获批的禁示碑,从那时起,原来叫高山的一座小山被改名为“黄公山”,也就是卒子介绍的黄公山。

     另一块为“大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黄文祠捐碑》石碑,这块碑原来就立在黄公祠中,此块捐碑是由当时枞阳镇二个保百姓捐建的碑记,其中峡埠上保和尚军渊保二个保(大概相当于现代的二个村)百姓捐钱的碑刻。
    还有二块清朝碑记,均被人为破坏,虽然字体仍能辨析一些,却意义不大。作为纪念黄观的祠(或庙),均是当时百姓对志士的缅怀,传达同是一江之隔的安庆府与池州府唇齿相依的手足之情。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6-23 13:06:51 | 显示全部楼层
“堂断暨告示碑记”与百年木雕道教神像
——安庆碑记与历史文物系列
第179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堂断暨告示碑记”与百年木雕道教神像。

   “堂断暨告示碑记”与明朝木雕道教神像位于安庆市望江县武昌湖一带的农田田埂间和一个老庙遗址内,现饱含历史变迁的文物已妥善保管在某地。今天卒子简单来介绍这块“堂断暨告示碑记”和百年木雕道教神像,不妥之处,请全国专家指正。
   为什么在这片湖边田畈间会有这样一块残碑,并记载着“堂断暨告示碑记”,碑为望江县本地的白石制成,刻字较为粗糙,碑断裂现仅存残缺上半块,宽约为六十公分,厚约为二十公分,碑上记上内容大约为“堂断讯……,晓谦……事……收欲,落款为清光绪二十四年等字样”。
   在广袤的武昌湖一带,有着以捕鱼、农垦的百姓数万人,他们多劳作在田间湖里,他们有着不同的信仰,汉族百姓以道教、佛教信仰为主,也有很少一部分少数民族(安庆称回民),他们有着独特的宗教信仰,他们所在区域仍建有清真寺,这二种宗教信仰相互融合、交汇、冲突……经过卒子辨析与理解,并得出二个看法。请全国爱好文史的朋友评论回复您的意见。
   意见一,这是一块过去打官司至县衙的纠纷官司的碑记。清朝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当时面临武昌湖的一座小小道教寺庙赢得了一场与周边百姓纠纷的案件,或是由于百姓田场与寺庙庙基的纠纷,或是其它原因与寺庙的纠纷,其中一位网友认为可能是当时的道观寺庙衰败后,由佛教僧人到此重修,后老道原道士与僧人之间为该寺庙财产权的纠纷等等,时任望江县正堂断案并出具堂断文书,相当于现在的法院判决书,得到堂正文书的寺庙并这道堂断文书以碑记的方式雕刻出来并在寺庙内立碑告示周边百姓。
   意见二,卒子认为,这是一块过去民间纠纷官司诉之县衙的纠纷官司的碑记,并以碑刻告示方式记录当时全过程的碑记,目前在安庆地区,这块碑记尚属首次发现。卒子大胆猜测,这块碑背后是一个曲折的故事。清朝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当时面临武昌湖的一座小小道教寺庙赢得了一场与周边百姓信仰之间纠纷的案件。
   明清两朝长达四百年里,安庆府管辖的怀宁、潜山、太湖、桐城、望江、宿松六县,是全国出产水稻的主要区域。凭借长江和内河水运,从明朝宣德四年(1429年),至清朝同治初年的四百多年间,安庆府一直用漕船向京城运送漕粮、漕米的重要区域。据《安庆港志》“大事记”记载:清朝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安庆府实有漕船一百一十一艘,当年运去六县漕粮正米五万七千九百十六石七升五合,另加耗米二万一百六十六石四斗三升,驾运用丁一千八百余人。
     为确保漕运任务完成,从明朝起,安庆府就专门设立安庆卫机构,由督粮通判官,下属千户、万户粮吏指挥体统行事。到了清朝顺治年间,改设守备及轮总千运,专司芦课、屯粮、征解、济运事宜。安徽巡抚、知府、知县等朝廷官员对漕运非常重视。为到了清朝后期,随着漕运的衰落,这些漕工也渐渐失业,一部分过去的漕工就散落到安庆沿江、沿湖的湿地、滩涂垦荒、捕鱼为生,他们有着自己的信仰,汉族人以道教信仰为主,有信仰始祖的、有信仰其它神灵的,但安庆还有另一帮信仰完全不同的外族人。
   明朝负责漕运的安庆马氏、金氏、斯氏等回民,他们在漕运衰落后,分散到安庆各个沙洲繁衍生息。这些回民有着独特的信仰,他们在安庆建立了大小数座回民清真寺,之前卒子曾介绍过南关清真寺、西关清真寺、保婴清真寺、三益清真寺等,今天卒子再次介绍另一个地方,就是依靠武昌湖附近的漳湖,在漳湖还有一个清真寺。这些回民后裔以湖为生,其信仰独特,与汉族的道教信仰完全不同。
   清朝光绪年间,社会相对稳定。在武昌湖内湖有了为数众多的回民集居在一个叫漳湖的地方,他们出湖捕鱼、农垦时仍要礼拜,而此时湖边的一处名为顺济庙的道教寺庙得到了众多信众的朝拜,二种信仰不期而遇,很快便有了矛盾和纠纷,久而久之,双方诉至望江县衙,为了平息种族矛盾,缓和社会矛盾,望江县正堂在经过慎重的思考后,以望江县堂正文书交付矛盾双方,来化解种族信仰矛盾。
   顺济庙当家道僧将这道堂正文书刻石公告,这样便有了“堂断暨告示碑记”。无独有偶,在与漳湖村不远的六合村有一处原老寺庙,现庙已毁不存,原庙内有二尊樟木木雕神像,一位是文神,双手捧宝盒;一位是武神,单手持宝剑。从神像神态、樟木包浆看,卒子认为这是二尊明末清初的道教神像,最迟可能是清朝中晚期。这与那块“堂断暨告示碑记”应该是同自同一个道教寺庙的遗物。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7-1 10:27:18 | 显示全部楼层
“玉泉庵禅师”石墓石塔
——安庆石塔系列
第1803篇
图、文:过河卒子
(热忱欢迎安庆各类组织、单位、机构、个人对本栏目进行商业赞助)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玉泉庵禅师”石墓石塔。

    八年前,卒子曾到访此地,并在数年前编写过双塔文章。数年过后,卒子前段时间单独再次到访此地,拜访明末清初在此修行的“玉泉庵禅师”石墓石塔。
   “玉泉庵禅师”石墓石塔位于安庆市太湖县寺前镇境内,五十年代由于兴修花亭湖水库,经过数年的生态改进,现在又增加了旅游资源。
     “玉泉庵禅师”石墓石塔位于湖光山色、森林植被的黄蜡尖山腰处,黄蜡尖位于寺前镇西北部,东临义安村,西与天华镇接壤,南临花亭湖,北与玉泉村相邻。
    “黄腊尖”海拔443米,这里有名胜古迹玉泉庵遗址,原有塔林多座,小冲组、桃花岛、赵朴初公德碑、桃花组佛教遗址、安定禅寺、风景山峰、黄胡楼凸、罗汉献肚、双凤朝北斗。
    “玉泉庵禅师”石墓石塔与香林莲禅师墓分别位于玉泉庵附近,“玉泉庵禅师”石墓石塔为石室墓,坐西朝东。
     “玉泉庵禅师”石墓石塔为三层舍利塔,建在墓室上方,塔高约三米,塔顶为三叉形。
     “玉泉庵禅师”是明朝合肥的香林莲禅师的徒弟,香林莲禅师生于明天启六年,卒于清康熙三十一年。
     香林莲禅师年轻出家,原在安庆大龙山修行一段时间,后辗转到江浙一带修行,最后到太湖县洞山寺途中,经过罗溪一带,感觉罗溪是个好地方,环绕着古朴静谧的村庄,于是在黄蜡尖山腰处建有玉泉庵,初到这里,人烟稀少,仅与“玉泉庵禅师”成为师徒,相依为命。
     明朝末期,战事频繁,香林莲禅师与“玉泉庵禅师”广结人缘,先后到玉泉庵修行的人越来越多。明朝末清朝初期,香林莲禅师与“玉泉庵禅师”都已年迈,他们在此开山建庵已有数十年时间,成为这一带有所名望的寺庙。
     清朝康熙年间,已经初具规模的玉泉庵彻底脱胎换骨,依山借势,新建的庙宇一进接着一进,翼角交错,屋脊纵横,十分壮观。
     “玉泉庵禅师”于清朝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圆寂,圆寂后,其徒弟们为开山“玉泉庵禅师”建起高达三米的石墓石塔,塔身刻有“康熙三十八年”等字样。石墓室框架结构,内置“玉泉庵禅师”圆寂后的舍利缸,后被毁。
    “玉泉庵禅师”为女性,生卒不详。太湖本地出家修行比丘尼。师从香林莲禅师。与香林莲禅师感情深厚。清顺治年间,玉泉庵在二位禅师的创建下建起禅堂,订立规章,让庵里诸尼有个较好的习禅场所和共守的规章制度,并将玉泉庵发展成众尼整肃、戒行森严、禅观清寂、法席俨然的寺庙。
  “玉泉庵禅师”,俗姓胡,法名宝泉,安庆太湖人,明末清初佛教临济宗女性禅师。据玉泉庵附近百姓介绍,“玉泉庵禅师”但命运不济。年少嫁给村民,不久丈夫过世。后由于伤痛,看破红尘,师从玉泉庵香林莲禅师。
 
    据“玉泉庵”附近的百姓介绍,香林莲禅师与“玉泉庵禅师”在此修行多年,从明末至清初,为附近的百姓做善事、结人缘。“玉泉庵禅师”石墓石塔结构的石塔,在整个安庆地区为唯一石墓石塔,非常的珍贵。
    “玉泉庵禅师”石塔为六边形实心楼阁式结构,塔基砌叠在石墓之止,塔身逐级收缩,塔身腰檐瓦楞翼角纹理清晰,轮廓比例得当,显示出成熟的雕刻技艺。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7-12 10:25:30 | 显示全部楼层
柳坪民国期间石桥
——安庆石桥系列
第1813篇
图、文:过河卒子
(热忱欢迎安庆各类组织、单位、机构、个人对本栏目进行商业赞助)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柳坪民国期间石桥。

    柳坪民国期间石桥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柳坪乡柳坪村。柳坪民国期间石桥是在民国期间建造的一座横跨长约十多米的石桥。
    安庆市宿松县柳坪乡是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下辖的一个乡。位于宿松县西北角,与湖北省黄梅、蕲春两县毗邻,
全境东西长十六公里,南北宽约四公里,是典型的深山区。
    柳坪乡古称“文化之乡”,境内风景秀丽,群山起伏,自然环境清新,宿松县最高峰罗汉尖就座落在本乡境内,海拔1011米,柳坪资源丰富,万亩竹林,水资源丰富。
    柳坪村地处柳坪乡中部,长溪河从北向南穿境而过,柳坪一带自古就有乐善好施的乡人施粥、铺路、架桥。卒子2011年到访此处。
  柳坪石桥架在一座宽约为十米的小溪上,这座石桥桥面和柱础因年代久远绿苔隐现,桥基上的垒石仍保留当年的遗存,这座石桥是民国十一年(1922年)由当地乡绅和乐善好施的乡人共同捐款修建的。
  柳坪石桥最初是清朝士绅捐资修建。据说,这位士绅原是当地的店铺老板,后来发了财,但他乐善好施,捐桥兴乡。后来桥被毁后,民国期间由当地乡绅与百姓共同重修了石桥。柳坪石桥桥墩迎江面砌成三角形,背水面砌成方形。三角形迎水,阻力小。
   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安庆柳坪能在乡里兴建此桥,经过约百年检阅,它横亘山间,又有前后数代百姓捐资修复,乐善好施的淳朴民风,代代相传。
  柳坪石桥是南来北往的商人、挑夫、百姓过往山溪的石桥之一,在安庆,越是深山越会发现古桥,兴建古桥是安庆古人乐善好施的见证。
  
    柳坪石桥的桥基,分为四跨结构,跨部由青石垒加而成,青石间的糯米三合土遗迹犹存。这些垒石历经数百年风雨洗礼、洪水冲刷,仍在发挥作用,足见先民当年的匠心。
  柳坪石桥是一座建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的石桥,该桥两侧的水泥踏步是新砌的,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该石桥没有引起文物普查人员的注意!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7-23 12:43:18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安三姓重修宝胜寺碑记
——安庆碑记系列

第1826篇
图、文:过河卒子

(热忱欢迎安庆各类组织、单位、机构、个人对本栏目进行商业赞助)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曾为安庆市代管的贵池县棠溪镇百安村三姓重修宝胜寺碑记。下图为卒子站在百安三姓重修宝胜寺碑记前拍摄的图片,远处为孙氏始祖柏岩岩壁。

    位于贵池区棠溪镇百安村,与安庆一江之隔,历史上有一个阶段为安庆代管。
    池州设州置府始于唐朝武德四年,迄今已有近一千四百年的历史。晚唐时期的杜牧、北宋时期的包拯等历史名人曾先后任池州刺史、知府,还有诗人李白、苏轼等众多文人雅士都曾驻足寻芳,留下了千余首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为池州赢得了“千载诗人地”的美誉,始于母系社会的池州傩戏更被誉为“戏曲活化石”。
    百安村座落在龙舒河畔,村子对面有一石山,山上长满了柏树,人称柏岩。孙权之子孙休次子孙楚因宫廷政变,躲入池州的深山之中,在此繁衍了六、七十代人,一千八百年。本文作者卒子是楚公第六十四代后裔。
    池州是个历史悠久的地区。楚公到了池州柏岩以后,渐渐融入当地人中,再后来人口变更,外乡人的口音常念成“百安”,久而久之,人们就将村名写成百安。
    在百安村有一条龙舒河,这条河河滩很宽,在一片平畈间,古时有一座寺庙,名为宝胜寺。下图为宝胜寺遗址。
    宝胜寺在百安村和袋溪方村之间,是著名的宝胜寺。下图为重修宝胜寺三姓碑记。
    宝胜寺是在唐文宗李昂(公元809年―840年)时期,由杉山高僧所建,当时香火非常旺盛,香客们敬香之时,多在村中住宿,这成为村民一项重要的收入来源。
    宋朝靖康元年,金兵南下入侵宋朝,一路势如破竹,两次兵临宋都汴梁城下,次年,金兵攻破汴梁,俘虏徽、钦二帝北上,史称靖康之耻。
    此后,金兵又多次纵兵南侵,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造成中原千万百姓妻离子散,积尸盈野。
    南宋末年,池州是抗元重地,池州知州赵昂发,为抗击元朝伯颜金兵大军,率领军民,奋力守城,城破之后,全家自尽,后人为其立祠。
    南宋在抗金战线上诞生了很多抗金名将,比如宗泽、岳飞、韩世忠、赵昂发等,在南宋王朝还有一位著名的抗金英雄孙挺将军。下图为孙姓重修宝胜寺碑记。
    宋朝末期,楚公后裔孙挺带领池州军民抗击金人。孙挺将军为池州正将军,是宋朝皇帝大将石守信外甥。下图为其它姓重修宝胜寺碑记。
    孙挺,为孙权后裔,石守信外甥。原籍富春郡。安徽池州,出身武将世家,她的父亲和祖父都是武将,其父是跟随石守信南征北战的行公(卒子前期已经介绍)。下图为曹姓重修宝胜寺碑记。
    南宋战乱之际,金兵趁机南侵,金兵在完颜氏的带领下,攻入安徽,金兵四处抢掠。在金兵北撤时,孙挺将军池州军民进行拦截,两军在长江上激战。
    孙挺将军冒着矢石箭雨,亲自站立在抗金军民阵前为宋军督战,宋军士卒深受鼓舞,打退了金兵多次进攻,使金兵始终不能渡过长江。
    那日,挺公(孙挺)坐在一块大石上,眼看身上被箭族射击流出的浓血染红了战甲。最终因寡不敌众被金兵割下头颅,战死在长江沿岸。下图为曹姓重修宝胜寺碑记。
    孙挺将军战死后,乡邑百姓为挺将军用银饰装首葬在宝胜寺。下图为孙姓重修宝胜寺碑记局部。
    相传昔年宝胜寺占地六十余亩,有僧舍三百余间,僧众千人。宝胜寺当年之盛况,可想见矣。今日宝胜寺早已被毁,遗址古迹犹存。下图为孙姓重修宝胜寺碑记楼馀屋孙氏输银五百两。
    宝胜寺地处龙舒河河畔,环境清幽,自古往来商人游者,多借宿期间。下图为孙姓重修宝胜寺碑记记载为宝胜寺制作祖师二尊花费二百两银子。
    下图为孙姓重修宝胜寺碑记记载,宝胜寺菩萨金身一百两。碑上记载孙氏八大房头,其中孙五六公一支。
   下图为孙姓重修宝胜寺碑记记载,宝胜寺菩萨一尊、罗汉二尊共花银八百两。碑上记载孙氏八大房头,其中孙卅二公一支。
   下图为孙姓重修宝胜寺碑记,碑上记载孙氏八大房头,其中孙四九公一支。
   下图为孙姓重修宝胜寺碑记记载,重修宝胜寺佛殿一所。碑上记载孙氏八大房头,其中孙腊八公一支。孙氏在清朝道光年间,在池州人丁兴旺,仅为宝胜寺捐银一千两。
   孙姓、曹姓和另一姓氏共三姓村民为重修宝胜寺重修,捐钱捐地,以现三块碑记记载,证明宝胜寺由孙姓、曹姓等村民共捐银近二千两之巨,可想当年的规模之大,殿堂之华丽。可惜,清朝咸丰年间被太平军毁,后不存。下图为从池州柏岩迁徙到安徽省其他地区的孙氏后裔祭祖图片。
(本篇完)

[size=0.83em]光彩车检广告20190626版.jpg (295.39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2 分钟前 上传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8-5 09:3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四祖寺衣钵塔
——安庆周边石塔系列
第183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与邻的湖北省黄梅县的四祖寺衣钵塔。
    四祖寺衣钵塔位于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四祖寺塔林上。
    四祖寺衣钵塔位于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大河镇四祖寺。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梅四祖寺塔为唐朝、宋朝古塔,共三座,形制各异,是佛教禅宗重要遗存。此前,卒子已经介绍过唐朝砖塔一座。
    四祖寺为唐初佛教禅宗四祖道信道场,四祖寺因道信系禅宗四祖而得名;道信在四祖寺传法三十余年,传衣钵于五祖弘忍。唐代宗赐谥号“大医禅师”,沿用至今。
    现存毗卢塔、众生塔、衣钵塔。四祖寺衣钵塔,建于宋朝时期。
    四祖寺衣钵塔通高3.17米。四边形塔基,六角形须弥座,宝珠塔刹。
    塔身刻象、狮子、葵花、荷花等图案。下图为塔身的塔门,注意看,塔门上还有石锁。
    石塔在安庆地区很多,与安庆仅一山之隔的黄梅县也与安庆一样很多石塔。塔的种类非常多,砖塔、木塔、石塔等等。
    四祖寺衣钵塔为单层亭阁式,麻石仿木结构。四边形塔基,塔基边长二点三二米,高出地面零点四四米,基座上置高零点八米的六边须弥座,束腰处每面分别雕刻象、狮、葵花、荷花等图案。
    四祖寺衣钵塔塔身为立鼓形,正南面设石门。门高半米,宽三十三公分。
    四祖寺衣钵塔门为版门式,门板上还饰乳钉纹二排,每排三到四米,门心配有石锁。
    塔身上端用整块麻石凿成翘角飞檐,瓦面雕刻精细逼真,顶冠置莲瓣,摩氏宝珠塔刹(或称金瓜宝瓶塔刹)。
    四祖寺衣钵塔造型别致,轮角圜和优美,雕刻艺术有宋代的建筑风格。全塔造形庄重秀美,雕工精细,刀法深厚,是一座精美的石刻工艺作品。
     1981年12月,黄冈黄梅四祖寺衣钵塔被公布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黄冈黄梅四祖寺衣钵塔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祖寺衣钵塔造型别致,轮角圜和优美,雕刻艺术有宋朝的建筑风格。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8-19 22: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棠溪翰林孙绍文石鼓与孙氏宗祠旧址

第184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池州市查回孙氏宗祠旧址,特别介绍的是那只旗鼓。

    孙氏宗祠旧址位于安徽省池州市山区里。

  “池阳柏岩老派”一世祖“楚公”为吴国孙休之子,是富春郡移民安徽池州地区的孙氏后裔。翰林孙绍文石鼓位于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梅街镇一个小山村境内。前不久,卒子专程拜访这里。

    翰林,是古代封建社会学位名。可追溯到唐朝。唐玄宗时,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翰林学士,专掌内命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的文件,如任免宰相、宣布讨伐令等。由于翰林学士参与机要,有较大实权,当时号称“内相”。北宋时,翰林学士开始设为专职。明朝,翰林学士作为翰林院的最高长官,主管文翰,并备皇帝咨询,实权已相当于丞相。清朝沿用明代制度,设置翰林院,主管编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的起居注,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件,称为翰林。

     孙绍文,清朝嘉庆年间翰林,生卒不详,世代书香门第,为孙权后裔。自幼饱读诗书,年长好学。从乾隆年间开始参加乡试,屡落屡考,至嘉庆年间,已经年迈九十岁时,仍参加嘉庆帝的殿试,嘉庆皇帝见孙绍文已垂垂老人,特赐恩科翰林。

   现位于池州市多地的孙绍文石鼓均为孙绍文恩科翰林后,特命匠人制造分送池州境内的各个孙氏祠堂。

  孙绍文石鼓直径为一米左右,孔径为四十公分左右。青石制地,高约八十至九十公分,重约一吨余。为整个皖西南最大的石鼓之一。

  孙绍文石鼓为清朝嘉庆年间,池州孙绍文中翰林后,在年迈九旬有生之年,为考功名,屡落屡考的见证。虽年迈不能为清廷效力,却一生为功名而努力,不失为一种进取的精神。

  孙氏祠堂位于池州市贵池区深山之中,深山里的孙家村是一个有着二百多户的小山村,绝大部分人都姓孙;下图石础是孙氏宗祠内厅石柱础。

  村里至今留存着非常破败的孙氏祠堂,由于地处深山祠堂已经年久失修,里面堆放着杂物,至九十年代,孙氏宗祠已经完全倒塌。

  孙氏宗祠现保存着当年宗祠的大梁等木梁,粗壮的木梁是当年在深山中砍伐的百年以上贵重木材,精心雕刻而成。

  这些巨大的木梁,孙氏后裔仍保存在屋内。这些巨大的木梁上的木雕为清朝中期的精品,而且是件件都是精品。

  其中一根木梁,长约十余米,经过数百年的风化,仍未见一丝虫蛀。

  原祠堂门厅外的一对抱石鼓,为清朝中期石雕精品,现散落在孙氏宗祠一角。

  此抱石鼓上有精美的雕刻。虽然雕刻的并不十分圆润,却能清晰的游龙与白虎的威严。

  散落在一边的还有同时期的石柱础。均是采用了当时百里外的白石雕刻而成。

  下图是孙氏宗祠的第二进与第三进,而今祠堂只有残垣断壁。整个宗祠宽约为二十余米,进深约为四十余米。

  这样大的宗祠,当年在此村居然有三个。可见当年孙氏在贵池区的人丁兴旺与繁荣。

  孙氏宗祠地面采用的三合土,经过数百年仍坚硬如初。

  这是孙氏宗祠所剩下原一进门厅的一面壁墙。当年,在一进门厅与门楼之间,建造了这间宽约为十多米的建筑,现不存。

  富春孙氏宗祠是孙氏从浙江富春(富阳)迁徙而来的,郡望为富春郡,孙权的后裔都聚集在富阳的龙门镇。

  孙氏,现早已迁出这里,而倒塌的孙氏宗祠也渐渐消失在历史车轮里。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9-8 15: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潜河桥
第186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大潜河桥。
图片
  大潜河桥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县级市)龙潭乡境内。
  潜山市的大潜河桥为水泥横跨桥梁。全长约七百米左右,其中桥梁布置跨径二十五米左右,桥面宽度十二米。
  大潜河桥梁全长四百米;接线道路起于潜河大桥东端,是S342省道重要桥梁。是八、九十年代通往岳西县、潜山县北部重要的通道。
  潜水河是潜山的母亲河,历史上孕育了璀璨的薛家岗文明,公园有山区河流、 平原河流两种生境类型,河边滩、河心洲、深潭等发育,水流激缓变化丰富,沿岸森林茂密,微生境变化多样,孕育了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潜水河源出岳西县多枝尖(高程1721米)东麓。
  潜水河上游为来榜河,至花墩以下始称潜水;流经五河、岩河、溪沸、水吼岭、野人寨、潜山县、王河,至老鱼潭汇入皖河;
  潜水河至水吼岭以下逐渐开阔,河宽约二百米,河床为粗砂;野人寨以下进入丘岗平原,河宽二百五十米至三百多米,河床淤沙高于两岸地平。
  潜水河简称潜水,又名潜山西河,俗称前河,长江支流皖河的支流。
  潜水河发源于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公界岭,有来榜河、西岐河、林家河等支流,流经潜山县至官坝头与长河相汇合,长一百一十多公里,流域面积一千三百多平方公里。
  潜水河早在东汉末年,劳动人民就开始治理该河,两岸设置堤防,公元二百年建有吴塘堰,明朝改建为石渠,一直保留至今,为一项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之一。
  在岳西县,潜水上游称来榜河,经五河镇的沙村、桃李、五河境,菖蒲镇、岩河乡、溪沸、撞钟乡境,(上游原属潜山县境内,一九三六年划归岳西县域)流入潜山县境,近全县三分之一。
 
  主源出自黄毛尖和公界尖之间的来榜坳,又西集黄茅尖、多枝尖、驮尖、锅斗岩等县内最高峰东南坡之水,水量充沛。
  潜水河上段水急流于山谷之间,两岸陡峻,河床多处岩石裸露,落差较大。尤其自九井缸到大龙潭下,为天然跌水集中区,九井缸落差在十米左右,大龙潭落差达三四十米,风景极美。
  大潜河桥就建在潜水河上,从石拱桥上走过,那种石拱桥建筑还是非常的震憾的。在潜山,以前是有专门建石拱桥的人,在潜山使用木料、石块建造了几座桥,非常出名。
  造桥的人,首先需要找一些木头,然后做成弧形的形状,在把一块块石头放在木头的上面,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弧形,但是这可不是说就这样放上去就可以了,这可是需要把石头和石头之间做的特别的结实,不能够有一点松动,这两边开始放石头,放到中间的时候一定需要加固,最中间一定是找一块比较结实比较好的石头,也要稍微大一点,然后用木头放在石头上面在用大锤把这块中间的石头给砸下去,这样就结实了,不得不说古人真的是非常有智慧,看到这样的石拱桥还在很是长见识了。当然现在早已不再使用过去方法造桥,此人也过世。

  卒子感想:也许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就是一座桥。因为有太多的烦恼,太多的怨气和不如意,也有过相识、相聚、共同度过一段时间。在一起共事的过程,尤如一起走过的这座桥,当刚刚踏上桥的时候,小心翼翼的包裹着自己的个性,渐渐的走过了桥的中间,又在桥上发现那么多“西装革履”或“衣不遮体”的人群,走过中年才猛得发现离桥的那一头竟然只有几步路。回望人生通的的这座桥,每个人感想又那样的五味杂陈,站在桥上的这每一秒钟,都是人生的经历。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9-11 14: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振风塔明清石刻像
第186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振风塔明清石刻像。
  振风塔,坐落于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沿江路迎江寺内,原名万佛塔,又名迎江寺塔,后取名“振风”,有“以振文风”之意。振风塔位于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沿江东路北侧,濒临长江。
  安庆振风塔从明朝穆宗隆庆二年(1568年)开始兴建,于明朝隆庆四年(1570年)建成,是长江沿岸古塔之一。该塔除具有佛塔的功能外,还具有导航引渡的功能。
  2006年05月25日,振风塔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朝穆宗隆庆二年(1568年),开始兴建振风塔。隆庆四年(1570年),耗时二年建成,取名“振风”。
  主持建塔者为明朝郡守王宗徐(别号鹅泉),江西泰和人。后人纪念宗徐之功,曾肖像于石。塔下南向有像赞。今天卒子拍摄王宗徐像,供大家观赏。
  清朝顺治七年(1650年),操江巡抚李日芃重修。康熙二年(1663年),巡抚张朝珍重修大殿及山门万佛塔。咸丰十一年(1861年),六、七层被炮火击毁。同治九年(1870年),吴坤修重修了振风塔。特取青石刻“九州锁钥”,放置振风塔一层塔门上侧。第一块碑刻立于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题有“九州锁钥”和“放大光明”字样,位于塔身第一层的檐上。
  “这两块碑刻均为时任安徽布政使,代理安徽巡抚吴坤修所题。振风塔在历次修缮后,大都会在第一层立碑以兹纪念。这三块碑刻都是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振风塔史上第三次修缮的“纪念碑”。“九州锁钥”表明了安庆战略位置,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安庆形如船,振风塔是船头的桅杆,“九州锁钥”置于振风塔,也表明了振风塔对于安庆的重要性。另外,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的这次修塔离太平天国战乱结束后不久,振风塔在这次战乱中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吴坤修在修塔结束后题“放大光明”也是他对美好生活、和平安宁的寄托。
  清朝光绪十九年(1893年),重修。民国七年(1918年),维修。1954年,安庆市人民政府拨款重修,百日竣工。1978年,安庆市人民政府再次拨款并由安庆市博物馆“扛鼎重修”。1993年5月,皖峰方丈募资并主持重修,历经22个月。对残缺不全的塔基、围栏维修补齐,并且做到了修旧如旧。2014年6月,经过国家和省、市文物部门的批准,安庆市对振风塔启动大修。历时一年。
  振风塔为八角七级楼阁式。砖石结构,呈圆锥形体,自底向顶按比例缩小,高达60.86米,中国国内仅次于河北开元寺砖石塔。塔基直径19.25米,台基为须弥座式,高0.95米塔底周边为廊,深3.33米,廊周边有24根直径0.35米的檐柱。底层塔身直径为8.72米(以上各层依次递减),壁厚3.87米,内室直径4.85米,供奉一座5米高西方接引阿弥陀佛。顶为八角覆盆式藻井(以上各层顶藻井均为此式)。塔的二层供弥勒佛,三层供五方五佛,三、四、五层有砖雕佛像600多尊,最多的四层有417尊。塔身嵌有碑刻52块(其中三层有35块)。
  振风塔除具有一大、二高、三妙的特征外,还具备导航引渡的功能。振风塔高60.86米,居高远眺,可见方圆十里的景色。振风塔设计突出表现在塔门的安排上,振风塔从第三层开始层层有门,168级台阶盘旋而上,石阶也盘旋相通,且变化多端,位置各异,时而由东而入内,时而由西而登临。
  振风塔为七层宝塔,每一层都有自己对应的名称。第一层:一方雄镇,第二层:二水遥分,第三层:三极垂光,第四层:四大皆空,第五层:五妙境界,第六层:六朝遗胜,第七层:七级浮屠。
  在登塔路线的设计上,使用了独特的迷津手法:一是在登塔的二层出口、三层入口,使用了脱节螺旋,所以游人往往到了二层,找不到三层的入口;二是在五层至六层,又巧妙地运用了反时针方向的螺旋踏跺,塔门迥异多变,游人十有九者迷津。二至六层塔室各有四门供游人远眺,门外有回廊玉石栏杆环卫,可以循廊看塔,亦可凭栏极目。
  塔的最上一层无廊、无门,仅南面置一高位拱窗。在塔的第六层,有根直径为0.45米的刹杆向上直通塔刹,刹杆底为一枕木(宽0.52米,厚0.30米),两端伸入六层底部墙体。塔顶为八方体须弥座,上接半圆形覆钵和五个铁球“相轮”及葫芦宝瓶,用铜轴串起,构成塔刹,振风塔的建造奇特,与历史佛塔的对比,即可反映其融合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又具有浓厚的东方建筑风格。
  振风塔内的碑刻共有三块,第一块位于振风塔第一层外墙的《竹庄吴中丞像赞》碑刻。
  壁画。振风塔内的壁画则位于塔内第三层八个塔门两侧的壁龛中,壁龛高1740mm,宽610mm,深310mm,龛内壁画高1930mm。壁龛画中神像面部饱满,八字胡须,头戴盔缨,脖系白色方巾,右肩红色左衽长袍,左肩披铠甲,腰系长带,足踏毛绒战靴。右手于前胸结手印,左手下持长腰带。整幅壁画有多处绘画起稿定位线痕迹,壁画颜色鲜艳,线条流畅。古画的画面是一位古代官员。壁画的人物造型、面貌、衣着、绘画手法等来看都具有明显的明代风格,整个第三层每面均有两处壁龛,共计十六幅壁画。
  佛像。振风塔内室直径4.85米,塔的底层供奉一座5米高的“西方接引阿弥陀佛”,塔的二层供弥勒佛,三层供五方五佛,三、四、五层为八方体须弥座,有砖雕佛像六百多尊,最多的四层有417尊。塔身嵌有碑刻52块。1993年5月,皖峰方丈重修,共复制砖佛像800多尊,石刻佛像160尊,加上明朝原存佛像共达1200余尊。
  砖雕石雕。振风塔塔内用古砖垒砌空心八方形厅室,无塔心柱,有精致的砖雕花门、斗拱,迥异多变。塔外有两尺高的白石雕栏环卫,塔身内外有彩色砖雕佛像六百余尊和多幅浮雕图案,刻画精致。
  振风塔临江而立,为长江流域规模最大、最高的七级浮屠,享有“万里长江第一塔”和“过了安庆不说塔”之美誉。振风塔的造型和结构基本上是集中国历代佛塔建筑艺术之大成,融合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民族特色,并加以发展和提高。此塔设计精巧,造型别致,结构新颖,在中国佛塔中独树一帜,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塔风。安庆振风塔是为振兴安庆文风而建。在明代以前,安庆没有出过状元,文风凋敝。一些星相家端详安庆地形后,煞有其事地认为,安庆一带江水滔滔,文采难以在此扎根,须建塔镇之,才不能让文采东流。此说虽然荒诞,但安庆自建成振风塔之后,境内文风果然昌盛,才人辈出,明清两代,不仅出了大思想家方以智、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状元赵文楷和书法大家邓石如等。文人、作家更是数不胜数,以桐城籍文人为开创者和主要作家的散文流派——桐城派。
  传说。传说每年八月十五中秋之时,冰轮高挂苍穹,江中塔影之旁突然幻出无数塔影,五彩纷呈,煞是神妙奇绝。此为万里长江两岸群塔集会安庆,向振风塔作一年一度的“朝觐”盛况,为此,振风塔又有“ 长江塔王”之说。数百年来,风雨苍桑,“长江日浩荡,塔影流不去”。
(本篇完)

[size=0.83em]合成广告-1.jpg (220.02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2 分钟前 上传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2 17: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枣(早)儿桥旧址
第187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枣(早)儿桥旧址。
  在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一个偏僻临水石塘湖的余湾村,卒子发现一座至今保存完好的清朝古石板桥旧址。
  
  这座古石板桥因七十年代路面改造,将桥面已经拆除,现仅存古石桥桥一侧桥墩。图片

  这是安庆市区周边一座尚未被文物部门采集的古桥遗址和旧址。原桥面平整、长达约五米,为清朝古石板桥。

  经过与周边百姓交流,卒子得知,这座名叫早儿桥,又叫“枣儿桥”,是一座古石板桥。如今,这座石桥边长了一棵“石榴树”,结出大大的石榴。

  原石板桥平圴高约为一米余,有麻石制成多个石桥墩,再由宽五块长约五米的长方麻石板搭建而成。

  据余湾村一位老人介绍,早儿古石桥建于清朝光绪年间,由当地村民建的民用石桥,建好时桥头有一棵枣树,大家就叫这座桥为“枣儿桥”。
  后来,时间长了,余湾村甚至杨桥一带百姓早早起来到安庆城区,久而久之,大家就把枣儿桥改成“早儿桥”,意思是早起的含义了。

  这座石桥至今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了。余湾村现归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过去归属怀宁县与桐城县两县交界。

  自古以来是通往“安庆府”经商的官道民路,各种商铺、店铺、裁缝铺几十家之多,每年通过余湾到安庆的人不计上万。

  早儿石桥位置所架的全是很简单的竹木桥,每逢雨季洪水季节竹木桥被洪水冲走,来往商人无法经过,再加上当地百姓来去从自农事农活也不方便。直到光绪年间村里组织百姓筹建了这座石板,早儿桥的建成,从此解决了余湾村洪水季节来往道路不畅的问题。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合作|人才招聘|手机APP|Archi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