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E网

搜索
楼主: 过河卒子

[老城旧巷] 安庆古塔、古桥、古碑刻等系列(风雨洗礼仍传承)

  [复制链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6-25 22:06:25 | 显示全部楼层
宣店庵界石刻与石桥——卒子走遍安庆
宣店庵界石刻与石桥
——安庆石刻、石桥系列
第152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的宣店庵界石刻与石桥。图一:大龙山杨桥镇宣店村山间茂竹林

    大龙山下,石塘湖畔,安庆宜秀区杨桥镇宣店村,一个生态环境优美的村庄。这里山峦逶迤、竹林掩映、四季花香。图二:宣店山间的古石桥
    庵界摩崖石刻位于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宣店一座小山山腰上。宣店属丘陵地带,很多山坡,在一个半坡有一摩崖, 高约三米,宽约六米,其上阴刻两字:“庵界”,字为楷书,苍劲流畅。字刻在麻石之上约一米处。图三:大龙山这样的麻石古石桥很多
    相传清朝道光年间,杨桥镇宣店的山有一位僧尼主持重修了芭茅凹山间的一间庵庙,开辟这里的田场,立碑树功德,一间寮房,方圆不过几里地。图四:巨石上刻的“庵界”二字
    为与山下的乡民划清庵与民的山地,修行的僧尼在山腰间的巨石上刻有“庵界”二字。楷书书体、秀美流畅。麻石古石桥为麻石质地,三拼而成。在被毁的庵寺不远处。图五:大龙山上的巨石很多
    “庵界”摩崖石刻,为阴刻楷书,每字直径约十公分。此庵于清朝咸丰年间被太平军烧毁,自此庵寺不存。绝有这方石刻永存在杨桥的山间。图六:长长的巨石
  庵虽然被毁,但唯一存留下来的是这方石刻,还有倒地的一块碑记,卒子此前已经介绍过。在芭茅凹的巨石上还有多处石刻,卒子此次已经介绍过二处。楷书、行书都有,作者不详。图七:巨石上刻的“界”字
    在庵界石刻不远处,卒子曾介绍过“沈界”石刻。卒子发现,这方石刻字径十余厘米,书者不详。应不是同一时期的石刻。庵界石刻应在清朝中晚期所刻,而周边山间的石刻分别是在清朝晚期至民国期间的石刻。图八:巨石上刻的“庵界”二字
    杨桥镇宣店社区南临风景秀丽的石塘湖,背倚气势雄伟的大龙山。山清水秀,风景宜人。这个已经不存的庵寺,不知道有过多少故事。图九:巨石上刻的“庵界”石刻
(本篇完)
2018-06-25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7-5 12:36:43 | 显示全部楼层

鹿山古石塔——卒子走遍安庆

鹿山古石塔
——安庆石塔系列
第153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鹿山村的一座清朝初期的古石塔。图一:鹿山古石塔

    鹿山古石塔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大龙山鹿地,是安庆近郊主要游览区之一。位于安庆杨桥镇鹿山村境内。大龙山是安庆最主要的游览区之一。龙泉寺位于在安徽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境内。图二:鹿山古石塔整体位置
    龙泉寺相传在古时,一位朝廷高官路过杨桥镇,当其游玩至一座名为白路山的半山腰时,突然发现有一口长宽一米五余的四方井,虽干旱季节,井水不枯,喝之甘甜,他甚是奇怪。寺庙虽不大,在清末安庆三大古寺之一。图三:鹿山古石塔近距离
    此官善风水,他细细打量周边景物后大吃一惊。原来,在该井上方两侧还各有两个小圆井,而且小圆井上方又各有两个天然石头露出地面。图四:鹿山古石塔局部
    从整体上看,四方井如龙嘴,两个小圆井如龙眼,天然石头似龙角,俨然就是一个龙头。另外,随着“龙头”望去,其后山脉蜿蜒伸曲,犹如龙身。该官员见状立刻叩拜,并出资在此修建了一座寺庙,名曰龙泉寺。图五:鹿山古石塔由麻石建筑
  龙泉寺依山而建,历史悠久,山门左边有三个泉眼,名曰“龙泉”,又名“龙井”,泉水甘甜。据桐城县志记载,龙泉寺建于宋朝(一说为明朝),清朝康熙、咸丰年间多次重建复新,其时殿宇辉煌,香火鼎盛。图六:鹿山古石塔建在半坡间
    从龙泉寺下前山,是鹿山村的山谷地带,这里曾是龙泉寺地界,在这片地界上,清朝初期的龙泉寺大德高僧坐化后埋入石塔内。图七:鹿山古石塔石碑
    古石塔位于鹿山村龙泉寺前山山谷处,处于寺的中轴延长线上,原名“真身宝塔”。该塔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为大龙山本地产花岗岩建造。图八:鹿山古石塔塔檐
    鹿山古石塔,三层垒砌而成,部分石体上有石雕。塔下为六边形素面台基,边长一米余,其上为须弥座底座,边长一米余,高约二米。
图九:鹿山古石塔塔檐
    鹿山古石塔上置双重须弥座,须弥座上正中置一六方形平座,其上起第一层六方塔身,边长一米余,高一米余,塔身上部叠涩出挑。图十:鹿山古石塔塔顶
    一层塔檐上出短檐。立碑石一座,字迹不清,初判为清朝康熙年间。具有一定的科技史价值。鹿山古石塔就尽快列为安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十一:鹿山古石塔
(本篇完)
2018-07-05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7-17 14:28:04 | 显示全部楼层

司空山山顶无量寿佛碑——卒子走遍安庆

司空山山顶无量寿佛碑
——安庆古碑刻系列
第155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店前镇的司空山山顶的一座无量寿佛碑。图一:远望司空山

     司空山,又名司空原,位于岳西县冶溪镇和店前镇两镇境内。相传战国时期有位淳于氏,官居司空,一生为官清正,后隐居此山,故名。海拔1227米,面积35平方公里。图二:通往司空山山顶的小径
    司空山西北起自天鹅尖经多枝尖、驮尖迳抵四望山一带,由五十余座山峰构成。北东以公界尖、黄毛尖、猫耳尖、六县尖等三十余座千米以上山峰构成。图三:通往司空山山顶的石梯路
    司空山渊源于周朝,启蒙于汉朝,盛极于唐朝。西汉末年梅福(字子贞)因上疏削王氏权柄,未成其愿,后挂冠出游,归隐此山赤壁下炼丹。李白游司空山留有诗篇。东汉末年,鬼谷子的得意门徒左慈居司空山并建“玄妙观”,开始了司空第一建筑。图四:通往司空山山顶的石梯路
  南朝陈太建九年(577年),北周武帝灭佛,释门二祖神光慧可护经、像南下舒州,隐居此山,建刹说法,“跃过三湘七泽中,两肩担月上司空;禅衣破处裁云补,冷腹饥时嚼雪充。”慧可大师初来司空山就住在主峰下的“仰天窗”的云中石洞里,后在洞前加盖石室。图五:司空山山顶风景
    洞内有滴水泉,常年不涸,一龛宏敞,冬温夏凉,藏幽面壁,龙虎环抱;后依石峰顶,千仞屏藩;前对钵盂山,双峦拱顶,真是“天造道场,洞天福地”。“二祖禅刹”及“祖师洞”、“三祖洞”、“讲经台”、“传衣石”仍在。图六:司空山山顶风景
  唐朝天宝三年(744年),唐玄宗遣中史杨庭光到司空山采长生不老药——长生藤,经司空住持僧慧能大师弟子本净禅师指点,方获此药。玄宗大喜诏本净入京,于白莲寺安置,赐号“大晓”,拜国师还山。玄宗赐银敕建“无相禅寺”,造僧房5048间,下设9庵4寺。由此司空山名扬四海,僧尼云集,香客盈门,盛况空前。图七:司空山山顶绝壁
  唐朝至德元年(756年),李白因久闻司空山之胜境,避居此山,得“雪霁万里月,云开九江春”之句,留下了《避居司空言怀》和《司空山瀑布》诗两首,抒发了自己有心报国、无端获罪的悲愤心情。图八:通往司空山山顶的石梯路
  越五代至宋又有正德、真际、圆通、清晓等高僧相继拜为国师,并赐光祖刹。后人将诗刻于陡削石壁上。历代墨客骚人、名流雅士慕名而来,留下脍炙人口的诗刻墨迹,大部分依稀可见。图九:司空山山顶
    南宋瑞景二年,安抚史张德修与潜山农民军首领刘源在司空山聚兵抗元,并在山上兴建“朝天宫”。张德修所作《朝天宫成纪怀》刻于绝壁之上,抒发救国之情,浩然正气,慷慨悲壮。张兵败后,山寺遭到破坏。图十:通往司空山山顶的石梯路
  明朝天启元年(1621年),司空山太空、如浩禅师为恢复“二祖寺”四处奔波,得到明太守阮自华和柱史颜远大力相助,建造了“祖师殿”、“大雄宝殿”,并建一“石坊”。太平军到岳西时,将其毁坏,到了“文化大革命”后期,司空山仅存60尊佛像和其他一些遗址遗迹。图十一:通往司空山山顶巨石上的石碑刻
  从司空山半山腰的二祖寺到司空山山顶步行约需一个小时。半路间,先人们在山顶巨石间开凿了石梯坡路,据了解多是明朝至清朝时期留下的。图十二:司空山山顶的风景
    近山顶有块居士立的碑,上书“南无无量寿佛”。南无无量寿佛是六字名号。归命者,众生一心仰赖阿弥陀佛,即众生之信心也。图十三:南无无量寿佛碑刻
    无量寿觉或无量光觉者,佛助一切众生行体成就也。盖众生之信心与阿弥陀佛助众生之行体皆具足于此六字内。此谓机法一体之南无阿弥陀佛也。真言之口传以此名号为陀罗尼,为金刚界五佛。图十四:南无无量寿佛碑刻面对西南
    又作六字名号。归依阿弥陀佛之意。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一(大三七·二四六中):‘无量寿者,乃是此地汉音。言南无阿弥陀佛者,又是西国正音。又南者是归,无者是命,阿者是无,弥者是量,陀者是寿,佛者是觉。故言归命无量寿觉,此乃梵汉相对,其义如此。’图十五:司空山山顶
    “南无无量寿佛”碑刻,高约四十公分,宽约三十公分,厚约十五公分。为司空山本地石头雕刻而成,碑刻内有石亭一座,上面刻有“南无无量寿佛”字样,面对西南面,能够一望无际的空旷。图十六:南无无量寿佛碑刻一侧
      “南无无量寿佛”碑刻为明朝居士所立,据今已经四百余年,为安庆地区海拔较高的人文历史遗迹之一,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图十七:南无无量寿佛碑刻另一侧
    通往山顶的石梯路筑了一道石栏杆。春风拂面,暗香涌动。雾衔远山,鸟鸣绿林。背依司空山极顶悬崖,左有丘峦环抱,右有清泉潺流。图十八:南无无量寿佛碑刻后这条小小和山岗就是山顶
(本篇完)
2018-07-17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7-27 21:49:15 | 显示全部楼层
隘口老石桥——卒子走遍安庆
隘口老石桥
——安庆古桥系列
第156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隘口乡隘口村的一座有着百年历史的老石桥。图一:隘口老石桥

    宿松县的鼓书、黄梅戏、文南词、灯彩等百姓娱乐小戏,遍及全县,通过乡间小道,像黄梅戏、打花鼓、打连厢、唱道情等在宿松县乡间广泛流传,今天卒子介绍一座承载着历史的重要交通枢纽桥梁,隘口村老石桥。图二:隘口老石桥桥基
    宿松县地处鄂皖交界处,据民国十年版的《宿松县志》记载:“邑西南与黄梅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戏,亦称黄梅戏……邑青年子弟,每逢场作戏时亦或有习之者……”。清朝至民国时期,宿松在传播各类民间小戏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草戏班子通过乡间的小道把戏台拾到各村。图三:隘口老石桥桥板
    地处交通枢纽的隘口乡隘口村,是群山之间的一个古老村落,先有隘口村,后有隘口乡,在隘口村头一座古石桥,桥名“隘口桥”,有证可考始建于清朝早期。图四:隘口老石桥桥基
    据考证,老石桥建于清朝雍正至乾隆,距今也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桥身石板拾桥墩,桥墩使用碎石砌建,桥面以条石连接成桥栏。图五:隘口老石桥为二段三墩古桥
    与一般的桥相比,这座两孔“隘口桥”更为小巧古朴,呈东西走向,全长不过五至六米,桥身无护栏,原桥头两边有台阶。九十年代后,把台阶去平,浇注了水泥路面。图六:远望隘口老石桥
    桥基为三处碎石搭建的桥基,由于跨度较大,中间修建一处为剑形桥基,老石桥的历史还要悠久,清朝以前,这里原有石桥一座,后毁。隘口地处交通要道,桥连接的两头茶铺、药铺、米店、豆腐店,来往百姓往来交通,此桥承载着重要的交通工具。图七:隘口老石桥中间桥基
    老石桥在百年间经过了数次修缮,桥身因负重太重出现了整体松动、桥面开裂的现象,如今这座老石桥已成为一处历史文化的记载者。图八:隘口老石桥剑式桥基
(本篇完)
2018-07-27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8-10 09:26:08 | 显示全部楼层
余墩圆照庵无量塔碑——卒子走遍安庆
余墩圆照庵无量塔碑
——安庆古碑记系列
第157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大桥办余墩村圆照庵无量塔碑。图一:重修后的圆照庵

    大龙山屹立于安庆城北,离市区三十里,为城廓之天然画屏。其山自西向东绵亘起伏,山势雄伟,秀嶂叠峙,蜿蜒似龙,而得名龙山。山周二十五公里,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呈南北走向,横跨市郊和怀宁、桐城二县。图二:安庆市文物保护对象保护牌
    大龙山四面环水,东依石塘湖,南临长江,西饮石门湖,北靠菜子湖。山上多峰、多壑、多洞、多景。古人赞其美为“独不类他山”。大龙山有92峰、82岩、72岭、62洞、36壑、108奇石,还有乌龙溪、白龙溪、黄龙溪、赤龙溪四大溪流和六条瀑布。龙山风景区有景点二百多处,其中人文景观三十五处。图三:“镇塔公碑”
    相传“大龙山有七十二庵”,古人对庙地风景的描绘县志上均有记载,游人从东端登陟龙山,巨石夹道,山腹折叠,行至圆照庵下,迎面的苍岩上有醒目的摩岩石刻 “龙山第一刹”,乃道光丁亥马香谷楷书。图四:“镇塔公碑”局部
    圆照庵建于宋朝,其规模宏伟,庙宇三幢,有楼阁亭塔。庵后原有一高塔,名为无量塔,建于唐朝。只是岁月沧桑,不幸塔庵毁于兵灾,而今惟存遗迹,尚有碑记可考。图五:“镇塔公碑”局部
    无量塔,佛教语。指阿育王塔。佛经说阿育王大兴佛事,到处建立寺塔,曾为佛舍利造八万四千塔,布于各地,以推广佛教。图六:“大龙山无量塔记”碑局部
    余墩无量塔建于唐朝,距离山脚约三公里左右,无量塔塔基位于圆照庵不远竹林处,有一条小土路可到达,原先的无量塔共有七层十八级台阶,现不存。图七:“大龙山无量塔记”碑局部
     余墩无量塔是为唐朝所建,全塔应该与大龙山另一座明朝崇祯年间建起的圆觉庵塔相似,都是大龙山本地麻石起造。塔身雕刻有佛像,雕刻工艺精致,反映出唐朝石雕工艺水平。图八:“大龙山无量塔记”碑局部
     余墩无量塔塔身高大雄伟。是一典型的密檐式石塔,高约十多米,它与杨桥镇宝基塔、五横圆觉塔、龙泉庵石塔、花山中方寺石塔并称大龙山八塔之一,也是现在研究大龙山石塔的宝贵材料。图九:“大龙山无量塔记”碑局部
    安庆常见的古塔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为密檐式砖塔,潜山晋朝太平塔、潜山三祖寺唐宋时期的觉寂塔,安庆振风塔等等为典型。第二种是覆钵式喇嘛塔,如太湖四面寺塔等属于这种类型。第三种为金刚宝座式塔,以司空山佛塔为代表。图十:“大龙山无量塔记”碑局部
     余墩无量塔应该是一座实心塔,外壁有装饰门窗,下饰莲花座,塔上雕刻有佛像,将这座塔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无论从艺术造型和内涵上使这座塔达到至美,也是安庆地区无数极少的唐朝古塔代表。图十一:“无量塔重修”碑局部
     余墩无量塔分为塔顶,密檐,塔身,塔基四部分。有记载说余墩无量塔有七层,塔顶下面是八角七层密檐, 檐下以石砌斗縅支承, 八面转角处立浮雕盘龙圆柱。各层密檐每面设三个佛龛。密檐之下就是塔身了,塔身的八面分别有石砌装饰券门和半圆形雕饰券窗。图十二:“无量塔记”碑局部
    千百年来,余墩无量塔终毁于战火之中,现仅存余墩无量塔塔基,和几块碑称“无量塔碑记”的碑记,位于塔基的附近的圆照庵内。图十三:“无量塔重修”碑
    其中一块碑记为“镇塔公碑”,长方形,长约一米九左右,宽约七十公分,正上方有“镇塔公碑”四字,镇塔公碑为重修无量塔时所立公碑,公碑上记载“重修乃有桐邑……千百人所共祀……”。这块碑记时间不详,卒子猜测应该建于明朝末期。图十四:“重修无量塔碑记”碑局部
    另一块碑称“大龙山无量塔记”碑,位于圆照庵殿一侧。碑身刻篆体“大龙山无量塔记”,碑长约一百公分,宽约七十公分,石碑上方有 “大龙山无量塔记”七字,篆体。下面有正楷字体记载“大龙山无量塔记”字样。 碑刻全部使用正楷字颂词,有“窥假而崇高……大龙山奠我……普照智月常圆……曰喜塔无量”等字样,旁刻“皇明天启三年”。说明建碑年份应该是明朝1623年刻制。图十五:“重修无量塔碑记”碑局部
     还有各朝代“无量塔”碑记,无量塔有这么多碑记。说明当年何等繁华,现存七块无量塔碑记分别馆藏于圆照寺与圆照庵内。喜欢历史文化的朋友可以一览真容。图十六:现藏于圆照庵内的明朝字据
(本篇完)
2018-08-10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8-23 14:59:15 | 显示全部楼层
宜秀区大龙山镇桃园村桃源庵石塔——卒子走遍安庆
桃源庵石塔
——安庆石塔系列
第158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大龙山镇桃园村桃源庵石塔。图一:桃源寺山门

    桃源庵石塔位于安庆市宜秀区大龙山镇桃园村桃源寺山门内,为清朝石塔与现代石塔两部分组成。图二:桃源寺现代石塔
    桃源庵古石塔,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现位于大龙山镇桃园村桃源寺寺门正前方,为可移动保护文物。图三:桃源寺现代石塔局部
    桃源寺现代石塔位于大龙山镇桃园村桃源寺东南约一百米处,是桃源寺的监院已故开发和尚的墓塔。图四:桃源寺现代石塔
    桃源寺另一座现代石塔位于大龙山镇桃园村桃源寺东南约一百余米处,是桃源寺的主持已故昌恒老法师的墓塔。图五:桃源寺现代石塔局部
    桃源庵是大龙山尼姑修行的地方,建有桃源堂,原小庵规模并不大,在岁月中已经只剩这座石塔残件在田里。图六:桃源寺
    据桃源庵古石塔铭文记载,是桃源庵主持,名叫百川的修行人士,经过多年的修行,继而为桃源庵的主持。图七:桃源寺匾额
    桃源庵古石塔,为麻石制地,现为塔身一截,石塔通高八十公分,原塔共分三层,每一级由一块麻石雕刻而成,中间用一根粗铁棍穿起来。图八:桃源庵古石塔
    各层的形状、图案都不同,为鼓状、连接处为方块状和八角状,塔顶为葫芦状,表面雕刻有图案。图九:桃源庵古石塔铭文
    塔身第二级的一面均镌刻有铭文。图十:桃源庵古石塔铭文局部
    石塔历史久远,有记载称石塔建于清朝,上记乾隆等字样、桃源庵主持百川等字。图十一:桃源庵古石塔局部
    石塔第二级的石刻对此也有明确的记载:圆寂主持川翁塔,清乾隆……图十二:桃源庵古石塔
    桃源庵古石塔充分体现了佛教传入安庆地区后对长江流域建筑艺术的促进作用,对研究古代佛教在长江地区的流传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图十三:桃源寺山门
(本篇完)
2018-08-23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9-2 20:28:42 | 显示全部楼层
宜秀区罗岭镇凤溪村明朝崇祯仰洙石塔——卒子游记
凤溪明朝崇祯仰洙石塔
——安庆古石塔系列
第159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罗岭镇凤溪村明朝崇祯石塔,这座石塔寻找来之不易,请观赏后给予点评。图一:明朝崇祯仰洙石塔正面

   在安庆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一处名为明代崇祯石塔格外醒目,标注为明朝,位于宜秀区五横乡白林村大龙山三县尖。经过卒子等人四次寻找,终于将此处石塔找寻到,准确地址位于安庆市宜秀区罗岭镇凤溪村山间,海拔约275米,无论从哪里进山,需要大约二个半小时山路。图二:明朝崇祯仰洙石塔地上二层拱形窗
  大龙山北麓是一个静谧的山区,也是一片世外桃源。崇祯石塔并非位于凤溪村,而是经过并村之后,划入到凤溪村。石塔位于一片竹林中,是安庆一处不可多得的明朝文物宝典。图三:明朝崇祯仰洙石塔碑
  安庆市宜秀区罗岭镇与五横乡均位于大龙山北麓,是大龙山的组成部分,境内有“铁砚山房”、邓石如故居、 “两弹元勋”邓稼先故居,源浦禅寺、明代崇祯石塔等一批文化、宗教旅游景点。唯有明朝崇祯石塔是最难寻觅的文物。经过多次努力,终于找寻到明朝的崇祯石塔,原先的庙宇早已在战火中化作废墟,唯独剩下这座全麻石建筑透露着昔日的恢宏与繁华。图四:明朝崇祯仰洙石塔一角
  五横乡与罗岭镇均属浅山丘陵地区,原圆觉庵与圆觉寺,位于大龙山北麓的山间,是大龙山著名寺庙之一。是先有圆觉庵,还是先有圆觉寺,不详。图五:明朝崇祯仰洙石塔塔围部分塌陷
  据说,圆觉庵初建于北宋宣和年间(1120年……),是安庆地区较早的寺庙之一,后又改为圆觉寺。圆觉庵与圆觉寺在安庆地区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应该是明朝。图六:明朝崇祯仰洙石塔正面
  原圆觉庵与圆觉寺在清末的太平军战火中毁。原圆觉庵与圆觉寺主要庙宇为明、清两朝修建,南北长一千余米,现有庙基多处,占地面积约二至三万平方米。圆觉庵与圆觉寺建在大龙山半山腰间,原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等。清朝咸丰年间毁。图七:明朝崇祯石塔塔柱
  现存明朝崇祯石塔,是建于明朝崇祯二年(1629年),农历已巳年,这年发生了“已巳之变”,但远在长江北岸的安庆,却在圆觉庵主持僧人仰洙等人的带领下于历经多年修建了石塔主体建筑,在石塔完工后,又亲自书写“崇祯二年已巳年冬月吉旦”等字样。图八:明朝崇祯仰洙石塔正面
  
  三百九十年过去,如今,当我们再一次寻访圆觉庵遗址时,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崇祯已巳年石塔,俗称仰洙塔,是安庆市周边最为代表性的明朝建筑。图九:明朝崇祯石塔下方的两块塔门塔柱
  这座石塔历史上曾经历了随后多次地震以及无数次台风,依然屹立不倒!如今,它仍然伫立在大龙山山腰一处“S”弯的竹园中。图十:明朝崇祯石塔塔柱莲花纹
  石塔周边方园二十米,建有全麻石条垒建的塔围,由倡建者仰洙禅师建成地上五层、地下二层的石塔,全部为大龙山本山的麻石建筑,总共七级石塔,塔高约十七至十八米,是安庆地区石塔之王。图十一:明朝崇祯仰洙石塔背面
  塔壁使用加工雕琢的花岗岩,以纵横交错的方法叠砌,计算精确,建筑工艺缜密。明朝修建时称“无量寿塔”。麻石砖间使用了铁钩与糯米泥浆,结实稳定。图十二:明朝崇祯仰洙石塔内部(注意“卒字下方的不明物体”)
  石塔塔身均有精美浮雕,地上二层有拱形开窗,俯视塔基内部,有方形地宫孔,地下二层均为麻石铺设,内有坐化的修行僧人骨灰罐。图十三:明朝崇祯仰洙石塔背面
  石塔正面有多块石板平铺而成的方形基座,基座底部有两层铺地砖,现存地宫仍在塔基内部。此外,石塔前方还有五根麻石质塔柱,表面浮雕莲瓣纹,另有石碑一座。图十四:明朝崇祯石塔麻石接缝使用了糯米泥浆与铁钩
  石塔与塔周石构件外,塔宫内器物已被盗掘。塔基内所用的麻石砖规格很高,这座石塔与卒子多年前介绍的总铺乡明朝崇祯石塔塔基,均为安庆地区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历史上的工匠们付出的艰辛和汗水,使用智慧和技艺流传了四百余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成为安庆地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图十五:明朝崇祯仰洙石塔拱形窗
(本篇完)
2018年9月2日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9-14 11:32: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东至县东流镇密丰村清朝雕花石柱础与石门墩——卒子游记
密丰清朝雕花石柱础与石门墩
——安庆古石构件等系列
第160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原安庆市东至县东流镇密丰村清朝雕花石柱础与石门墩。图一:方形石柱础

     密丰村是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东流镇最远的一个村,位于东流古镇东面,原东至县归属安庆地区管理,故《卒子走遍安庆》将密丰村纳入走遍安庆的走访的地区。图二:方形石柱础上精美的鸟兽雕刻
    密丰村约十平方公里。主要以农业经济以传统的水稻、棉花为主,生产条件较落后。密丰村曾有一段较有辉煌的历史。据《清史稿》和有关史料记载,清朝咸丰十年(1860年)元月,曾国藩由安庆宿松县动身,绕道江西浮梁桃墅店和安徽至德(今东至县),经闪里、伊坑、花城里、石谷里,于十一月(7月28日)到达祁城,设湘军大营于东大街敦仁里洪家大屋。图三:六面形和瓜形石柱础
    清朝咸丰十一年(1861年)正月,太平军由池州石台县入祁门县,直逼祁城。当时黄文金等军进攻景德镇,湘军的江西粮道被断绝。咸丰十一年四月一日(1861年5月10日),曾国藩被迫将两江总督衙门移至东流县(今东至县东流镇)县衙,为湘军攻打安庆太平军运筹帷幄,策划于大营之中。图四:六面形石柱础
    曾国藩在东流镇驻有整整五个月。据民间传说,曾国藩将大营移驻东流,曾国藩迷信,且善相术、占卦,他相信自己是蟒蛇精投胎而生,曾国藩移老营于长江边上的东流后,先是以反间计逼得守池州府的太平军主将韦俊(韦昌辉之弟)来降,后是其弟曾国荃攻克安庆,从此湘军牢牢掌握着战场主动权。图五:圆形与六面形石柱础
    曾国藩的大营虽然设在东流,但其湘军大军占据了东流镇的数个村庄之间,其中就有今天卒子介绍的密丰村大屋。有段时间曾国藩偶然住在安庆对江的杨套行营帐中,他江边的兵船之上,或“泛舟江畔湖上”,瞭望安庆军情,或与其将领鲍超、彭玉麟等共商军机大事。图六:六面形石柱础
    密丰村位于东至县东流镇一角。现存于东流镇某机构内的清朝雕花石柱础与石门墩,是九十年代从密丰村迁移到此的石构件。图七:六面形石柱础
    这批石构件主要有石柱础与石门墩,石柱础就是古建筑木柱下面用于做基础的石头。密丰村移交的这批石构件,主要为方形与六伦型等不同造型、不同雕花的石柱础。图八:圆形的旗鼓石
    这批石柱础样式特别丰富。从形状上方的、六面体的;雕花主要有鸟、兽类和花卉、祥云纹饰为主。据观察,这批石柱础生动形象、雕琢精美、简洁大方。经过百年我风雨后,这些石柱础仍然视觉美感。可想当年建造这些古建筑,规模有多宏大。图九:圆形的旗鼓石与门墩石
    在这批石柱础边,还有几块方形的石门墩,同为清朝建筑的石构件,这几个方形的承托木门的门墩,雕刻图案精美,雕刻细腻,雕刻技艺精湛,还是珍贵的石刻艺术。图十:六面形石柱础
    门墩俗称门枕,中间有一横槽,是安放门框的,门框底部有一横插在墙里的门框脚,与横槽一起起着固定门框的作用,门框一般与门墩相匹配,门墩小,门框与大门也窄小。门墩厚重的话,门框与大门都十分宽大,门槛也高大,有的达一尺多高。图十一:方形石门墩有开槽上安装有石鼓
    门墩有木质的、有砖的、有石质的。一般市民家小门小户,最穷的用木门墩,经济状况稍好一点的用体积较小石门墩。另外由于木质和砖门墩不耐用,大多为石质的。从密丰村移交的石门墩看,这几个石门墩为白石质门墩,都是整块石头雕凿的,有像箱子一样方形的,叫箱式门墩。图十二:方形与六面形石柱础
    据《曾国藩等致姚体备信札考》记载,当年曾国藩驻守在安庆长江对岸的东流时,湘军大营曾占据了东流数个村庄,这些湘军将领们纷纷找到当地的富商大宅,往来于池州和安庆之间,硝烟散去,从那些石柱础和石门墩仍然能够洞察当年的繁华。图十三:方形石门墩
(本篇完)
2018年9月14日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9-30 08: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潜山市龙潭乡万涧村杨氏家训碑——卒子游记
万涧杨氏家训碑
——安庆古碑刻系列
第161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组成部分,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朋友关注,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龙潭乡万涧村杨氏家训碑。图一:杨氏家训碑

    在杨氏宗祠内,有几块杨氏家训碑,这几块家训碑,是皖西南地区至今保存最完好的古家训碑之一。据杨氏宗谱记载:杨氏自宋朝绍定元年江西鄱阳湖迁至潜山,元朝至正三年迁至万涧,繁衍子孙。图二:杨氏家训碑清楚记录署江南安庆府潜山县
    明朝末年,人丁众多,房派纷繁,各姓氏纷纷建祠祭祖。清朝乾隆初年,杨氏集各房长老筹资,建造了杨家祠堂,距今已有二百七十多年的历史。图三:杨氏家训碑上雕刻有“正堂加十级纪录十次何为”
    杨祠坐西朝东,背负青山,面抱皖河,现存建筑面积六千多平方米,小瓦青砖马头墙,为皖西南地区典型的古代礼制类建筑。整个杨祠由一条轴线构成,呈对称性结构,建筑技术精良。此前,卒子已经介绍。图四:杨氏家训碑局部
     杨氏宗祠中厅建筑气派宏伟,有六根粗大的圆木立柱,直立屋顶,中厅两边是厢房,厢房分上下两层,供有身份之人和官家内眷看戏品茶,也为杨氏长老们议事场所。中厅布置了大量牌匾、对联、家规家训格言等,彰显了杨氏家族的文化底蕴。图五:杨氏宏农郡四知堂碑
    杨氏家训家规碑,由当地的石料开凿而成,清朝道光十九年(1839年)告示立,署江南安庆府潜山县正堂加十级记录加十次何为。图六:杨氏宏农郡四知堂碑局部
    杨氏宗祠内的几块石碑上记载,杨氏的家训家规,充满对后代子孙的殷切期望,杨氏家训家规各有十条,家训即忠朝廷,孝父母,和兄弟,敬长上,睦宗族,惠邻里,信朋友,恤孤寡,慎婚姻,教弟子。图七:杨氏宏农郡四知堂碑
    杨氏的家规以毋字开头,分别是毋废正业,毋好骄矜,毋尚奢华,毋喜争讼,毋狎小人,毋缺祭祀,毋暴亲棺,毋葬祖坟,毋信浮屠,毋溺子女。图八:杨氏宏农郡四知堂碑
     杨氏这二十条家训家规,互为表里,相辅相成,训导着子孙,引领着后人。赋予这些家训家规以时代内涵,定能发挥其整合资源、教育子孙、协调一方、化解纷争的作用。图九:杨氏宏农郡四知堂碑雕刻于道光九年
     由于这些家训家规的引导和约束,多年来杨姓树立了良好的门风,杨姓后人修身敬业积极向上,颇为当地人称道。图十:杨氏宏农郡永立议规碑
     据了解,安徽潜山万涧杨氏先祖太大公(生于1192年,宋朝绍熙三年),在金乱中原靖康南渡后由江西鄱阳迁居潜山西堡乔里(龙关中坂)。图十一:杨氏宏农郡永立议规碑局部
     据谱牒记载,先祖经太小省忠四代单传,到真一、真二、真三、真四、真五公始有兄弟五人。图十二:杨氏宏农郡永立议规碑局部
     潜山落户的杨真一公迁居本县皖涧(万涧),真三公世居西堡乔里,后代繁衍。桐城落户的杨真二公生子二,长曰保二,又生子二,长曰广二,迁居桐城继母山;次曰广七,迁居桐城包家墩。现桐城杨莫华、杨彬士、杨彬雅系,古塘杨永爵系应为同宗。 杨真四、真五公出家大吴寺,后世不详。图十三:杨氏宏农郡永立议规碑雕刻于清朝道光十九年
(本篇完)
2018年9月30日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8 10:59:17 | 显示全部楼层
黄梅县大河镇四祖寺村毗卢塔——卒子游记
四祖寺毗卢塔
——安庆周边古塔系列
第162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大河镇四祖寺村毗卢塔,因与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省管县)仅一山之隔,所以也将其介绍出来。图一:远望风水龙脉西北一尖山顶

    黄梅县四祖寺的风水龙脉发源于西北远方一尖山,由一尖向东南方向逶迤而来,至门坎山分支,一支仍向东去,突起于双峰山(又称破额山),在双峰山的半腰结了个燕窝穴之地,四祖寺就建在这个燕窝地之中。双峰山又分出一支次龙从双峰山南下至现在的於家楼李家冲。这个大山冲,当地人称为四祖冲,因四祖冲内小外大,不藏风不聚气,幸有一个龙腰山横垣在前面,所以龙腰山在黄广两县的风水传说也很多,所以有“欲知四祖兴衰,但看龙腰流水”之说。图二:远望整个地形地貌中间左下为毗卢塔
    四祖寺毗卢塔为唐朝古塔,位于湖北省黄梅县大河镇四祖寺村。佛教禅宗传入安徽安庆之后,再传到湖北省重要遗存。禅宗,是佛教的主要派别之一,主张修习禅定,故名禅宗。又因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为主旨,亦称佛心宗。图三:全国重点文物四祖寺塔其中毗卢塔最为珍贵
    河南省少林寺为初祖达摩道场;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司空山二祖慧可道场;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三祖寺是三祖僧璨道场;此后三祖传经给四祖道信,四祖寺坐落的西山与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仅一山之隔,故四祖寺与安庆有着不解之缘。图四:慈云之塔牌楼
    四祖寺为唐朝初期佛教禅宗四祖道信道场,始建于唐朝武德七年(公元624),明朝正德、万历、清朝同治年间多次重建,后毁于兵燹。现存毗卢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五:毗卢塔景点简介
    毗卢塔建于唐朝永徽二年(公元651年),方形单层亭阁式,青砖石筑,高十一米四。平面为方形,基边长十米。图六:通往毗卢塔的石阶旧为土坡路
    毗卢塔双层须弥座束腰上嵌缠枝,忍冬,荷花、牡丹花纹砖。图七:四祖寺毗卢塔正面
    毗卢塔身东、西、南三面辟莲花券门,门顶两侧砌雕字砖匾额,上书释迦八塔法号。图八:四祖寺毗卢塔侧面
    毗卢塔四角砌成金翅鸟造型。塔檐下饰牡丹花纹砖带和鸳鸯交手拱带。塔身四角饰有叠涩砌成的大鹏金翅鸟(佛教护法神天龙八部之一)造型。图九:四祖寺毗卢塔四周各有二处塔法号砖雕
    四角攒尖顶,上置宝珠塔刹。毗卢塔室呈八方形,四壁正中设佛龛,转角设半圆倚柱,作巨大的穹窿顶。图十:四祖寺毗卢塔另一侧
    毗卢塔是我国最早的四门塔之一,是四祖道信之墓塔。四祖寺毗卢塔位于鄂、赣、皖三省交界的黄梅县城西约三十里的双峰山腰,又名正觉院或西山寺。原专指佛教禅宗四祖大医禅师道信创建的寺院。又名毗卢塔即四祖真身塔。图十一:四祖寺毗卢塔拱形券门
    毗卢塔又名慈云塔、真身塔,佛教禅宗四祖道信圆寂于此。旧时,朝拜四祖的百姓,从一天门开始,沿着山脚下弯弯曲曲的路走到花桥的山脚下,便登上一条石板路,一步一步往上爬,西山古道穿过灵润桥,向北,沿着千里埂山梁的东侧向北延伸,经毗卢塔,串传法洞,在冲天石上边拐向山梁西侧,其后峰回路转,吊上芦花庵,经过十八道弯,时隐时现,直通门槛山口。图十二:四祖寺毗卢塔唐朝制造的青砖
    “毗卢塔”是四祖道信大师的墓塔。据有关史料记载,唐朝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四祖大师命弟子到寺庙西边的山梁造塔,同年古历闰九月初四,道信大师进入塔中,反复叮嘱告诫看塔的人,不要让人进去,说完便圆寂了,终年七十二岁。塔内顶为上旋收分的穹窿顶,高旷无梁。图十三:四祖寺毗卢塔无梁旋收穹窿顶
    唐朝永徽三年,毗卢塔门无故自开,四祖真身面容如生,五祖弘忍率众以布裹漆,敬塑保护,永住塔中供奉。唐朝宗谥号“大医禅师”,塔名为“慈云”。图十四:四祖寺毗卢塔内供奉着四祖金身
    明朝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四祖大师真身竟举手到头顶,头顶出火,将真身与塔一同烧毁,只留下无数舍利。荆王朱维廷梦见此事,出钱重建殿宇,敬塑金像。图十四:四祖寺毗卢塔大鹏金翅鸟造型
    毗卢塔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四十多年历史,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能印证佛教禅宗传入安徽省安庆地区之后,再传到全国其他地方的最佳证据,它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唐朝佛教古塔之一,也是我国现存唯一完整的砖砌四门古塔,仅晚于山东历城县神通寺四门石塔五十年,属第二座古老四门塔的地面实物。图十五:四祖寺毗卢塔背面
(本篇完)
2018年10月18日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5 09:5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湖县北中镇宝坪村百年枫杨树与状元桥——卒子游记
宝坪百年枫杨树与状元桥
——安庆古树与古桥系列
第163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北中镇宝坪村百年枫杨树与状元桥。图一:安庆太湖清朝状元赵文楷

    安庆市太湖县北中镇宝坪村地处北中镇西北角,属大别山区,由原宝坪、海螺两村合并组成,是清朝状元赵文楷的故乡,这里有状元桥、赵昀墓等名胜古迹,山川秀美,人杰地灵。图二:安庆太湖状元桥与百年枫香树
    在安庆太湖,古有“十里两状元”佳话,指的是寺前河赵氏状元府和姜家岭李氏状元府,清朝时期一共举办科考会试一百一十二次,取状元一百一十四名。其中安徽省共九名,太湖就有两名,即嘉庆元年状元赵文楷、道光九年状元李振钧。图三:安庆太湖状元桥近况
    今天卒子介绍太湖县宝坪村的状元桥以及桥头的那棵一百二十多年的枫杨树。宝坪村的状元桥取自清朝嘉庆年间状元赵文楷家乡的石拱桥,赵文楷从小历尽坎坷磨练,十三岁中秀才,二十八岁中举人,三十四岁中状元。他为官十三年,两任考官,监抄和珅,代天子出使琉球,为皇家重修五台,都是朝野瞩目的大事。与安徽的包公一样,铁面无私丹心忠,四十八岁猝死任上,赵文楷传奇的一生,留给后人无限的思考及怀念。图四:状元桥石台阶与拱面
   状元桥下是一条从大别山流下的小溪汇合成的小河,宝坪村背靠群山,三面环水,视野开阔,形如山丘坐地虎,稳居宝坪中央。状元桥是一座清朝建造的石拱桥,因本村在清朝嘉庆年间考中状元,故此桥又叫状元桥,距今已有近一百多年历史,这也是目前安庆地区,即状元井、状元府、状元桥、状元故里又一座有文字记载的古老的石拱桥。图五:状元桥石拱桥
   状元桥坐落在北中镇宝坪村,石拱桥横跨小溪两岸,桥上的石板还略显光滑,上面有一块方形石,上面雕刻有圆形宝钱图案,经过近一百多年的行走,桥面已经非常的光滑,桥头两岸边杂草丛生。图六:状元桥头的百年枫杨树
    据了解,这座石拱桥为单孔拱券石桥,横跨在近四米的河面上,桥面宽约三米,拱券高约三米,桥离河面约一米五、六,拱脚、拱券均用青条石交错砌筑,拱内横向联系紧密,全拱紧连一体。图七:状元桥顶宝钱纹雕刻
    古桥为南北走向。桥顶部刻有“圆形宝钱图案”,此石刻或是“镇水神”石刻、或是百姓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也是安庆地区古代桥工巨匠精湛技术的历史见证,状元桥如今仍能正常使用。图八:状元桥顶两侧护栏
    状元桥边,有一棵林业局标识一百二十年的枫杨树,此树或是与状元桥同时而生,因建桥而植树,树兴桥兴。枫杨树,在安庆地区比较常见。枫杨树是一种落叶乔木,一般存活期不过数十年,而北中镇宝坪村的一株古枫杨树,树龄高达一百二十多年。图九:状元桥头的百年枫杨树保护牌
    远远就见到了这株枫杨树,伟岸挺拔、屹立桥头,显得格外醒目。置身树下,只见古树树干虽已斑驳,布满裂痕,整个树体却是盘根错节,枝繁叶茂。图十:状元桥
    据村民介绍,这棵树是当年修建石桥时植种,百姓过桥,桥头树下乘凉,树下早已成为人们劳作之余休憩交流的场所。不过,因为年代久远,没有人能知晓这棵树的具体信息。经过初判,这株古枫杨树树龄大约在一百多年,为三级古树,已经挂牌进行保护并纳入古树名木保护范围。图十一:百年状元桥
(本篇完)
2018年10月25日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7 21: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宜秀区白泽湖乡芭茅村寿宁庵舍利塔与石俑像——卒子游记
芭茅寿宁庵舍利塔与石俑像
——安庆安庆古塔系列系列
第163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白泽湖乡芭茅村寿宁庵舍利塔与石俑像。图一:安庆石塘湖水系

   芭茅村北倚风光秀丽的安庆市宜秀区大龙山山脉,地貌为山区过渡至丘陵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石塘湖水系自西向东绕村而过,山青水秀,整体村庄山环水抱,从数千年前至今一直是长江与白泽湖至石塘湖水系的结合部。图二:寿宁庵建在芭茅山冲山腰上
   芭茅村位于白泽湖乡最北端,北倚风光秀丽的大龙山山脉,这里是长江与长江沿岸水系的交汇处,过去一直是水上的交通线,这里山清水秀,整体村庄山环水抱。图三:远处为长江近处为丘陵
    传说,从前有个老先生,懂得风水,在周游到古桐城县的石塘湖一带,发现这里的山山水水和地理构造,虹贯千里,左旗右鼓,连串出笔架山。老先生向过路的樵夫说,这里是个发人的好地方,要让孩子多读书,果不出其然,不出二年,芭茅山冲的刘家老屋考了个举人,这里风水先生指说的左旗是大芭茅山,右鼓是罩山,笔架山指的是双山。图四:寿宁庵现更名为寿宁禅寺  
  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安庆市区不可移动记载,安庆市宜秀区白泽湖乡芭茅村寿宁庵为明朝古寺。寿宁庵原名寿宁禅院。图五:新修建的寿宁禅寺观音殿
  据史料载,寿宁庵建于明朝洪武二十八年(1396年),至今已经七百多年。当年,这里的庵堂前后七进,清朝咸丰年间遭太平军焚毁,仅存后殿。图六:网络图片寿宁庵地貌
  据了解,寿宁庵地处芭茅山周边旧有多处庵堂,寿宁庵在芭茅山的半山建庵,这里前后均是湖水网系。如今,这些庵堂均已毁,部分仅留残迹。图七:寿宁庵石俑
  卒子作为民间考古学者发现了石制石俑一对,这对人物生动威武,气宇轩昂,现仅存身像,头部被损毁。石像绘画线条简练,手法娴熟。图八:寿宁庵石俑

  石刻石俑像,为石塘湖周边白石刻制,这二只石俑据初判为明朝石俑,这二只石俑均为残破。图九:寿宁庵石俑
  石俑还原了明朝安庆地方的生活场景,二只石桶均腰系裹带,左手均有一小孔,这小孔似手握长茅布兵列阵。这二只石俑均雕刻精美,具有重要的历史与艺术价值。图十:寿宁庵石塔葫芦顶
  佛教在安庆地区一直长盛不衰,经过上千年的发展,成为长江沿岸佛教最兴盛的地区之一。清朝嘉庆、咸丰和光绪年间,前后三次重修。文革时道场再毁。目前,仅留下三座古僧人舍利塔和断碑残垣。至今仍有寿宁禅寺石刻“寿宁禅院”的门匾等重要残碑文物。 图十一:石塔葫芦顶顶部裂迹
  卒子考察了芭茅村寿宁庵遗址,从寺院居士带领下找到原遗址的碑刻,从碑刻中了解到,原来芭茅村属桐城的黄荻保,这一地名早已消失在历史中,唯一能够触摸历史的遗存,就是今天卒子介绍寿宁庵中的一座古僧人的舍利塔与石像残件。图十二:寿宁庵石塔葫芦顶
  在寿宁庵遗址处的高高的土垣上,耸立着三座百年古塔,今天卒子仅介绍其中一座,这座古塔原建在芭茅山顶,清朝咸丰年间被太平军毁损,现仅存塔顶葫芦顶部分,塔身与塔基不存。图十三:石塔葫芦顶系腰部细节
  寿宁寺舍利石塔,塔高约一米,石塔为实心塔,原塔身共有四层,每层带有平座,塔身上雕有门窗斗拱飞檐,是典型的元朝至明朝风格。图十四:石塔葫芦顶局部细节
  据史料记载,寿宁寺建于明朝洪武二十八年(1396年),明朝一位姓程的官员还为寺院题记“寿宁禅院”。历经明清两朝,到了晚清被太平军毁损,只剩下孤零零的葫芦塔顶残件。图十五:新修建的寿宁庵观音殿
(本篇完)
2018年10月27日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9 11:3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岳西县包家乡锁口村甘露寺与锁口山碑刻——卒子游记
锁口甘露寺与锁口山碑刻
——安庆寺庙与碑刻系列
第163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包家乡锁口村甘露寺与锁口山碑刻。下图正对面的就是云雾中的锁口山

    甘露寺,此前卒子曾经介绍过一次,它位于安庆市岳西县包家乡锁口村,面对包家河,背靠锁口山,居高临下,视野开阔,景致美轮美奂。下图为甘露寺
    历史上,包家乡曾属六安州,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划归安庆地区,组建岳西县,包家乡正式纳入安庆地区管理。甘露寺,原属六安州,其历史久远。由于历史上多次战乱劫难,现存的几块石碑上记载有清朝雍正、乾隆两次较大规模的修复。下图为甘露寺坡下的卒子坐骑
    据了解,甘露寺建寺约在明朝或更早一些。当年初建寺庙的规模不大,为前后两进建筑。前殿正面供奉弥勒佛像,两侧是威武雄壮的四大护法。穿过前殿,经过养生池来到后殿即正殿,大殿立着三尊大佛及十八罗汉;侧殿供奉观音与药王佛像,正殿两侧布置僧房、寮房、厨房、储物房多间,布置紧凑,精巧玲珑。下图为甘露寺与门前的碑刻
    岳西甘露寺自然环境优越,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寺院前方有一孤蜂,奇兀险峻,形状相似宿松小孤山,上面建有祖师殿,上下陡壁建有一百零八级直线台阶。从孤峰东面观看,似鱼头仰望天空,故该处景观称为鲤鱼朝北斗。鱼头下脊背东延,怪石嶙峋,视野开阔,是观日出的好地方。西面峰脚有井水两眼,似峰巅鲤鱼之尾,形成巨鱼翘首望日之态。寺前阶地宽阔,一条山道穿过寺旁,沿着叠嶂山峦通往六安霍山。下图为甘露寺大门
    这就是锁口山,山锁口,锁住鲤鱼朝北斗!这是关于岳西县包家乡包家河岸边锁口山之名由来的一个古老传说。下图为甘露寺二进大殿
     传说,远古传说中,包家河是一条小溪,在这条小溪里,住着一条鲤鱼精,原本土地肥沃、百姓生活殷实一方乐园,就给这条鲤鱼精糟蹋得不成样子,百姓民不聊生,怨声载道。玄天祖师路过这里,最后放过了鲤鱼精,让其幻化成了一座南北走势、口朝北斗的小山,也就是现在的锁口山,而正好堵塞了被大水冲成的河道,使泛滥的河水被止住了。下图为一进大殿背部
     现建成的“玄天祖师庙”为清朝建筑,而在鲤鱼精的腮边上建造了甘露庵,甘露庵又名甘露寺,寺庙里的碑刻记录了往昔的印证。据民间传说,清朝初、中时期,该寺香火旺盛,僧客众多。随着时光流逝,经历多次损毁重建、香火断续的盛衰历程。文革时期该寺被毁,只剩下残墙断垣。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全寺仅存一间破殿。下图为重修碑记
    甘露庵石刻又称锁口山碑刻,位于安徽省岳西县锁口山的甘露庵,庵内外现存石碑十一块,有的嵌入大殿两壁,有的埋做台阶,均长一米五左右,宽七十至八十公分。下图为重修碑记局部
    锁口山碑刻有阴刻楷书、魏碑书等。其中《锁口山》碑、《种德常昭·义输甘露寺田山碑记》文辞艳丽,记事周详。下图为种德常诺碑
    《锁口山》碑,副衡之西有锁口山者,包家河之胜景也。砥柱河流,关阑水口,居民之辏集于其中者,咸倚之为藩屏焉。顾其山不可以无寺,又不可以无僧,有僧有寺,更不可不为僧寺谋久长也。下图为正堂示碑
    自□初来,寺之灵衰不常,僧之去就不一。濯清泉而觉爽矣,然未免香积之尘封也;爱烟霞而寄足者,亦不过沿门以托钵耳。下图为正堂示碑局部
    如此而欲求僧寺之始终一致也,何可得乎?兹幸十余年起,有祖师盛会,铢铢而积,虽不能布祇熙园蒲地之金,而年有羡余,亦可因心植德,以置福田也。下图为福田碑志碑
     于是共为悠远之谋,大发慈悲之愿,租田于白沙岭下,踏验九亩有零,捐会内三十余金,同业主凭中立田契外,比收贮会银亦不虚耗,乘机会以渐广膏腴,粮载寺由田供香火,因镌石立碑,而索记于子。下图为重修碑记碑
    子曰:是山也,从平地望之,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鹿猿听法于林峰,鹊鹤恭禅于云雾,俨然武当之西顶也。下图为义输甘露寺田山碑记碑
    藉以安神灵之香火,为境内之保障,而可祈冀寺僧之或兴或废也哉!今得此檀施将见住持斯寺者,因恒产而生恒心矣,思世传之十世、百世、千世而无已也。下图为观音会田碑记碑
    则斯举也,所关岂茂鲜与?是为记。慕善里民杨 栋 撰  皇清康熙五十三年甲午岁仲夏月 吉旦  会内众姓同立
种德常昭。下图为观音会田碑记碑局部
    义输甘露寺田山碑记,霍山之距吾邑也,不三百里。而近其西南隅,崇山峻岭,孕育毓秀,极磅礴之大观。而锁口一山,独以灵异称。下图为重修二碑
    余尝至其麓,憩兰若间,见峭石亘前如鱼形,丙乙略具,上建真武祠,美轮奂焉。先是太平有王丈怀高公者,流寓兹土,以信义著名。下图为清朝香炉
    会其长嗣君继彭疾,祷于祠曰:佑乃瘳,愿捐田山若干,俾兰若僧永奉香火。巳而果然,人之称信义有由哉!介与其仲嗣君成美交,更闻翁赴善若渴,焚券数千。今其阶前,玉树森森拂云,神之佑方未艾也。因乐得为之记,勒诸石以垂不朽云。乾隆三十四年 月 日下图为甘露寺
    在甘露寺下,有一座名叫鱼眼井的古井,这个古井呈长形,中间有隔断,一清一浊。传说它长在腮边,为两颗,或称两眼。不论河水汛期的涨与消,浑与浊,始终深浅如一,清澈透明。下图为鱼眼井
(本篇完)
2018年10月29日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11-9 11:47:18 | 显示全部楼层
邱山古石堆臼与明朝石板桥
邱山古石堆臼与明朝石板桥
——安庆古桥古石构件系列
第165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省管县)柳坪乡邱山村石堆臼与明朝石板桥。下图为宿松县柳坪乡邱山村

    宿松县柳坪乡是一座千年古镇,为赣皖鄂三省交汇地,史书记载和传说中的名胜古迹很多,然存世的古迹并不多,其中有几百年以上历史并保存完好尚未经后人保护性修复的原汁原味的古迹则更是凤毛麟角。今天卒子再介绍二件距今已有五百年以上的石物。下图为宿松县柳坪乡邱山村村部宣传栏
    石臼是人类以各种石材制造的,用以砸、捣,研磨药材食品等的生产工具。据考证,大约在三千年前,江南地区古人类开始食用稻谷。从那时候起,就开始了石质、木质舂米;石碓臼,是农耕时代江南地区劳动人民一种常用的生活用品。分碓窝和碓锥两部分,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堆窝。下图为宿松县柳坪乡邱山村石堆臼
    碓窝是在一块方形的大青石中间由石匠雕凿出的一个圆窝,有三四十公分深,上粗下细,非常光滑;碓窝凿有若干斜凹槽,碓臼的功用一般是用来舂数量不大的糙米、杂粮、米粉和面粉,还兼带着打糍粑。位于邱山村村部附近的石碓臼为明朝碓臼,它雕凿于明朝时期,在一整块石头上雕凿而成,与清朝及以后的石碓臼有明显的区别。下图为石堆臼局部
    柳坪乡邱山村是一个自然村,这里山高林密,在一条山沟间,有三座石桥,其中一座最古老的石桥,名曰“明朝万历石板桥”,它是架在邱山流下一条小溪河上的一座石板桥。下图为宿松县柳坪乡邱山村竹园
    据了解,明朝万历石板桥,移民的先祖迁入此处定居后,人丁逐渐兴旺起来,形成了一个自然的村落,这座石桥也就渐渐成为高山上的村落来往于山上山下的重要通道。下图为宿松县柳坪乡邱山村竹园
    这座石桥据说是明朝万历年间由村民联合建成,由六根石条头尾相拼连接而成。从明朝至清朝,再到现在,至今约五百年左右。下图为宿松县柳坪乡邱山村明朝石板桥
    这座桥为明朝万历年间所挖掘的沟通交通的重要桥梁。石桥的设计和建设都比较讲究。从现存的桥体来看,桥为石墩并排而成,桥面为三条石头并列安放,首尾为二段,共六块条石。下图为宿松县柳坪乡邱山村明朝石板桥位置
    桥身或桥头原建有桥庙,后毁。由于该桥的主体建筑都是按照三三制来设计施工的,在古代,根据阴阳五行学说,因为石桥河的挖掘就是要解决水患问题,至今仍能正常使用。下图为宿松县柳坪乡邱山村明朝石板桥
    明朝万历石板桥采用三三制的形制,有风水的考虑。这座石桥集全村百姓的智慧建造这座的石板板,终于化水患为水利,使民否极泰来。下图为宿松县柳坪乡邱山村
    邱山村现保存完存的这座古代石板桥,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是连接山上和山下重要地段的重要桥梁建筑,其作用为沟通山上与山下的陆路交通,其设计理念先进,使用了五百年,基本保持完整。下图为宿松县柳坪乡邱山村明朝石板桥
    邱山明朝万历石板桥地处地势下洼的竹园下部,这里泉水潺潺,在一片竹园和垂柳的深处,这座石板桥,为明朝万历年间乡贤与百姓共同建造,成为当地名胜而闻名四方。下图为宿松县柳坪乡邱山村明朝石板桥位置
    历经五百年风雨,桥身依然坚固,如今道路已从山腰行走,这座石桥已经失去作用。下图为明朝石板桥式样
[size=0.83em]24.jpg (367.89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1 分钟前 上传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9 16:5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枞阳县白梅乡岩前村明朝古香炉与清朝光绪石碑——卒子游记

岩前明朝古香炉与清朝光绪石碑
——安庆碑刻等系列
第166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原安庆市枞阳县白梅乡岩前村明朝古香炉与清朝光绪石碑。

    白云岩,位于枞阳县白梅乡岩前村。白云岩山体形势奇伟,白云悠悠,因过去山下是一平旷地,疑似云团,名曰白云冲,故得名。
    其所在山场原名戚家山,蜿蜒曲折,群峰浪涌,东西对峙,后被周围白、杨、尹、梓、陆、戚、陈七姓瓜分,遂又称七家山。在一亿多年前火山爆发,七家山是枞阳县最大的火山口,形成奇峰、峭壁、幽洞的火山地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火山岩地质结构。
    白云岩在七家山西北部的山腹之中。过去白云岩专指白云岩寺,现泛指所在的七家山,周长三十余里,整体面积十几平方公里,主峰海拔401.2米。与浮山隔湖对峙,与九华山隔江相望,山奇峰险,岩壑幽绝,岩峰罗列,风景独特,风貌各异,有“小黄山”、“亚浮山”之称。岩壁间现存石刻21处,其中宋刻4处,字体或楷或篆,行、草、隶书兼而有之,是枞阳名胜之一。
    白云岩有神奇的峻峰、怪石、奇岩、石洞、清泉、丹池、古寨、岩台等多处景观,有许多优美的传说和故事,是古桐城八景之一“白云青鸟”所在地。过去卒子也曾介绍一些,现在古有五庵、二寺、一庙,五庵后因战乱或文革,大多被毁,在双峰寨东侧山下的朝阳庵尚存,白龙庵也已修复;二寺即东岩寺、白云岩寺(青华寺);一庙为龙王庙。
    白云岩有百余天然石洞,石洞内石壁泉滴如乳、傍生秋海棠、根萦石上、冬月不萎的青藤洞;住过老虎的老虎洞;一线天中的躲反洞;一洞集数洞的洞窝洞;钓鱼台上的大长洞;或横或卧的四顾洞;青嶂峰之半的横洞等等,深者数丈,浅者数米,有的洞深不可测,至今无人敢探。白云岩现存最有名的有三个石洞:东岩洞、函云洞、白云岩洞。
    据《安庆府志》记载,白云岩分联东西者二,元朝之时,西藏和尚了悟禅师以地胜岩幽,遂建两庵于二岩(西岩、东岩),住持其间,弘扬佛法,晚年云游。东庵明万历年间为雷火所毁,西庵尚存。明天启年间,性僧师祖和慧云大师重建白云岩。
    现存于白云岩寺庙内的一个古香炉,石制,上下一体式香炉,为明朝末期,地方居士进香时送到寺庙内的香炉。此香炉正面刻有明朝某年月的日期,非常的珍贵。
    白云岩寺明朝石香炉一尊,整体完整,石香炉摆放在寺正殿旁,通高约八十公分,浑然一体。香炉采用浮雕技法,刻有花草等图案。炉年款记载为明朝所造,距今已有四十五十多年历史。
    明朝名士、国子监助教、工部主事吴道新(方以智的亲舅父),于明亡后,隐居函云洞,重建白云草堂,即白云岩寺,为浮山、白云岩两山佛教护法。此时,白云岩有东、西两寺:东岩寺、白云岩寺,禅师佛子数百人。至民国初年,东岩寺毁圮,现已重修成东岩庵。
    清朝康熙二十三年七月,地方吴渊如、吴绍祖二居士捐钱,笠庵大师自捐银十六两,买回产业。清朝同治年间白云岩重建,前后两进,砖木结构,共有房屋十余间,清末至民国,常年香火不断,拜佛求签,兼赏风光。
    据康熙《桐城县志》载:“白云演禅师道场,有青鸟雌雄来听说法,雄去雌留,至今存巢佛龛上,每春雄来,偶出雌即引去,莫知所云,自宋代至今六百余年,雌雄犹存,亦灵异物也”。
    白云岩寺位于七家山中,历史悠久。宋朝治平元年(1064年),高僧义青禅师为浮山大华严寺住持,以白云岩为方丈室,并在岩顶题“青华严方丈”,今五字依然清淅可见。后白云端、白云二禅师,元朝了悟禅师都曾住持该寺,弘扬佛法。
    现珍藏于寺庙边的三块清朝石刻,能够较为明了的阐述寺庙的历史。据光绪十八年碑刻记载:其时有庙田二百余亩,后又有地方居士置资增加三百余亩。
    白云青鸟栖息于白云岩,为墨绿色,形如八哥鸟,尾长。唐代诗人李商隐诗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清朝刘大櫆在《浮山记》中写道:“山中有青鸟,其声百啭,独时时往来于白云、金谷之间,他山未之见也。”历朝历代文人居士累计捐款捐田不下数百亩。所产粮食除供道众自需外,还广施善粮,赈济周边百姓。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12-3 15:50:49 | 显示全部楼层
岳西县莲云乡长生村明朝临济宗二世海昱石塔——卒子游记
长生明朝临济宗二世海昱石塔
——安庆石塔系列
第167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莲云乡长生村明朝临济宗二世海昱石塔。

    岳西县云济寺原名云济庵,位于岳西县莲云乡长生村枫树组,背倚桃园寨,东接飞旗寨,距岳西县城十二里。《潜山县志》载曰:“云济庵在清照乡县北一百二十里天堂”。
    云济庵背倚桃园,云济长生。据清朝乾隆版潜山县志记载:“云济庵在县北一百二十里清照乡天堂畈”,始建于明朝末年,乃禅宗临济正宗祖庭。
    相传,去济庵背后山脊中央似大鹏鸟展翅,亦似一尊坐佛,二尊卧佛。登山望石,巨石如大鹏展翅,也像坐佛观景,真是气相万千。
    明朝末年,佛教禅宗临济正宗三十五世性凉禅师朝礼司空山二祖无相寺后,继续朝礼天柱山三祖乾元寺。途经黄沙岭休息时,见天堂畈西南边一个山坳里有一股雾气直冲云霄,在半空形成一朵祥云,酷似莲花。
    奇怪的是,这股雾气如白绸带一般连接着空中的白云莲花与山坳里,像有人在山坳里放一朵莲花风筝一样。性凉禅师似有所悟,急忙赶往,发现该山坳是一中间平坦数十亩的莲花宝地。
    宝地四周冈峦起伏如龙,又似莲瓣环绕,福地中央有清泉涌出,形成雾气,与天上莲花白云相接。性凉禅师到达泉水边后,喝了几口泉水,清冽甘醇,雾气慢慢消失。
    性凉禅师仔细查看周边地形,前供案似文殊菩萨所乘之大象,白虎岗似青龙;大靠山似大鹏金翅鸟展翅高飞,亦似三尊大佛高卧。性凉禅师大喜,此处风水,乃佛门龙象之地。遂在福地东南的一天然石洞(今祖师洞)内驻锡,开山建刹,修禅说法,弘扬临济正宗宗风。
     从此,此地称为莲云乡,此寺为云济寺。性凉禅师为云济寺开山祖师,行持精严,慈风远扬,普度众生,影响日盛,皈依日众。云济寺曾建天王殿、大雄宝殿、祖师殿、藏经阁、僧寮、居士寮等,香火鼎盛时僧侣上百人、僧房上百间。
    云济庵址后边尚存三僧塔,墓碑上刻有“ 临济正宗云济庵开山始祖性凉、二世祖海昱、三世祖寂培”之墓等。真是古道蜿蜒藏净土,庵堂素洁焕清晖。司春永驻长生地,空谷终回百衲衣。一念虔心融日月,脉连祖刹运同辉。今天卒子介绍的是位于三座石塔中间的海昱石塔。
    云济寺自明末至清中晚期,佛法兴盛,据当地耄耋相传,解放前云济庵有僧众上百人,僧房上百间,田地百亩,还有大片山场,是天堂畈著名的寺院。清末至民国时期,因战火动乱,云济庵日渐萧条。1939年,云济庵大殿被侵华日军飞机炸毁;寺庙三百多斤重的铜钟毁于大炼钢铁时期,所剩僧寮和一些僧塔毁于“文革”期间。
    禅宗一祖达摩在河南省嵩山少林寺,二祖慧可在安徽省安庆司空山二祖无相寺,三祖僧璨在安徽省安庆天柱山三祖寺,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在湖北省黄梅五祖寺,六祖惠能在广东南华寺。二祖、三祖、四祖、五祖寺卒子均已介绍。

    云济寺临济宗二世祖海昱石塔,为麻石制地,高约二米五左右,分三层雕刻而成,顶部宝葫芦,为安庆地区临济宗石塔精品之一。石塔雕刻于明朝晚期,距今已经四百余年。
    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个主要流派之一,自洪州宗门下分出,始于临济义玄(?-867年)大师从黄蘖希运禅师学法三十三年,倡启“般若为本、以空摄有、空有相融”的禅宗新法。这种禅宗新法因义玄在临济院举一家宗风而大张天下,后世遂称之为“临济宗”,而正定临济寺也因之成为临济宗祖庭。
    禅宗五个主要流派之一。从曹溪的六祖惠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义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孙。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圆禅师以后分杨岐派、黄龙派。
    临济庵是安庆地区临济宗的祖庭。明朝开期始祖禅师圆寂。遗体火化后,其弟子将舍利建一塔藏之。其二世海昱禅师圆寂后,效仿始祖建石塔,为本文介绍的二世海昱石塔。
    日本临济宗联合曾朝拜临济海昱禅师塔,近年云济寺得到修缮,负有传奇色彩的临济宗二世海昱石塔,是安庆地区传播佛教文史的重要证见。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7 16:42:06 | 显示全部楼层
岳西县姚河乡沈桥村绿然亭与马石桥——卒子游记
沈桥绿然亭与马石桥
——安庆古石桥系列
第168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姚河乡沈桥村绿然亭与马石桥。您的支持就是给予评论!

    沈桥村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姚河乡西南部,是舒城、岳西、霍山交界处。马石村地处姚河乡西南部,东与姚河乡沈桥村接壤,南与姚河乡龙王村交界,西与岳西县头陀镇接壤,北与舒城县晓天镇大马村交界。
    沈桥村东为本乡香炉村、南为马石村、北为梯岭村,西与舒城县晓天镇(原查湾乡)接壤。撤区并乡前为沈桥乡所在地。此后沈桥、皂河、邱山三村合并而成。
  沈桥村与相邻的马石村都是典型的深山区,境内峰峦起伏,千峰竞秀,万壑争流。风光旖旎,景致宜人。
  沈桥村与石马村都具有典型的大别山地形地貌,平均海拔六百多米,山多田少,青姚公路横贯全村多个组,沈邱、沈皂两条村级公路纵穿全境。
  沈桥与石马村过去一直物产资源丰富。北面的“九龙潭”,南门山与采眉尖南北对峙,相映成趣。沈桥是革命老区,是红军根据地之一,山山水水留下了革命前辈的足迹,被誉为“红军之家”。
    岳西县姚河乡地处岳西县东北边陲,与舒城县查湾乡、晓天镇、平田乡接壤,这里是安庆地区最北面的村落,有着上千年的历史。
    绿然亭建在一个小山包上,使用了钢筋和混泥土建成的亭子;单檐攒尖的;方亭,造型别致。
    建在山包上的绿然亭,能够观赏风景,看到群山璀璨,能够看到山前、山上、山后石道。亭位于山包之上,是观景的最佳之处。
    马石桥,是一座古桥,建在马石村与沈桥村之间的一条山沟上,因与马石村较近,所以当地人称此桥为马石桥。
    马石桥的外观和结构与普通老石桥没什么区别,两端石柱上还有精美的石雕图案,并刻有马石桥三个大字。
    马石桥于八十年代初重建,原桥最先建于清朝。南北走向,三跨双拼石板桥,长约十五米,宽约一米五。八十年代在原基础上重修,建成如今看到的样子。
    通过马石桥再向的北堍,就能到了舒城地界了,所以马石村是安庆地区较北的界址村。
  
    原马石桥的桥面现放在一片田地间,为三跨双拼石板桥。安庆地区像这样的石板桥极多,是过去劳动人民的积非成是结晶。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2-25 12: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黄梅县大河镇元朝灵润桥——卒子游记
大河元朝灵润桥
——安庆周边古桥系列
第169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接壤的黄梅县大河镇元朝灵润桥。您的支持就是给予评论!

    隋朝开皇十八年(公元598),改新蔡县为黄梅县。因县境北有黄梅山、黄梅水,主要是因为黄梅县位于大别山南麓,长江北岸,湖北东部边缘,鄂赣皖毗邻地区,东邻安徽宿松县,西接武穴,北连蕲春,南与九江市隔江相望,素有“鄂东门户”之称。
    黄梅灵润桥亦称花桥,位于黄梅县四祖寺破额山出水口的石鱼矶上。元朝至正十年(1350年)由四祖寺住持祖意禅师募缘修建而成。原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已升级。
    灵润桥为单孔石桥,东西走向,宽约6米,长约20米,拱高3.2高,孔净跨7.35米,桥上建有廊屋5间,抬梁式构架,廊屋两端为砖砌八字牌楼门,墙壁绘有各种花鸟图案,桥下石矶上有唐宋以来历代文人墨客的题字石刻二十余处。
    唐朝书法家柳公权书“碧玉流”石刻和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破额山前碧玉流”诗刻最为珍贵。桥下泉水经石矶直泻深壑,构成“瀑布岭头悬,碧空垂白练”的壮观景象。柳公权是卒子非常敬仰的先贤之一。
    灵润桥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四祖寺门前停车场前缘的龙头石悬崖之巅,这里是破额山南坡诸水汇聚幽黛河出山之锁口。春夏雨季,山水倾注、狂涛澎湃如黄龙直泻崖下,出入山路为之阻断,乡民从鲁班亭绕道寺院背后翻越青龙岭避河而行。
    元顺帝至正十年(1350年),四祖寺住持祖意庭柏禅师募缘建造石拱巨桥“灵润桥”。此桥为单孔纵列发券,拱宽7.35米,拱高5.30米,桥梁石、拱石、券脱石等条石砌成,两侧平铺十八层桥石。
    石桥面宽6米,南北纵向长15米,上建廊式长轩,两端设高大的五花山门。桥拱内侧东壁上镌刻有建桥记事铭文,分布于8块拱石上。
    全文为“石桥初剏(创)至正庚寅年(注:即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二月攻石,至本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毕立,住持祖意募缘钞定,□化施者□名□刻于后:吉安王滔门钞三、吉安寺、东禅寺、意生寺客堂、江州陈子成□□□、本寺缘银各一锭,本邑江□□一十锭,本寺胜提□、谅提点各半锭,□提点、

    徹提寺、严都寺、传都寺、念都寺、本都寺、沂都寺、□都寺、恭都寺、普都寺、里都寺、□造□首□□都管正持提点从缘。当代住持庭柏禅师祖意,大元至正十年十一月吉日刻”。

    在桥身南端西侧的券脸石下,嵌有灰白方石一块,镌有文字:“切砌石后大成祖师自五□之周传及大唐□元七百七十余载□,禳片□尽化,窃庆后有止唐定禅师重共渡唐至正德十四年祖师□□定道有舍灵骨在□□,嘉靖十九年大□禅堂□雨俱遭□缘至二十四年。”

    据了解,此段文字因污结破损,多数字迹不清,虽强作辩识,仍有错谬。止堂定禅师是元初大德年间四祖寺住持,这方石碑记载了止堂公毗荼后舍利埋于桥体中。灵润桥下岩盘上有规模宏大的摩崖石刻群,

    以中唐书法巨匠柳公权擘窠巨制“碧玉流”为代表,都是古代官员、骚人雅士即景唱和,勒石留名。真草隶篆,咏景寓情,法书美文,与桥争辉,是黄梅古十景之一,以“西山碧玉”而名播四方。
    黄梅四祖寺广场尽头,一座廊桥横跨,这就是小有名气的灵润桥,是四祖寺相关保存下来的为数不多古建筑之一。俗称过路亭。灵润桥位于黄梅县四祖寺破额山出水口的石鱼矶上。
    灵润桥又称花桥,建于元朝至正十年。主体由青石砌成。它与安庆太湖县花桥、岳西县花桥和近在咫尺的宿松县花桥有着同曲一工之美。遥想当年,这些建桥的工匠多来自安徽的宿松、太湖县一带。
    灵润桥不同于北方石桥,灵润桥上建有五间跨的廊,为砖木结构。桥廊由二十四根木柱支撑,上部抬梁架构,单脊青瓦屋面。两端为高大的券顶式五花山门,砖砌仿木檐椽斗拱,高大气派。门壁上有龙凤及飞禽走兽的石刻,门额分别题‘灵润桥’和‘花桥’,具有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
    灵润桥在为当地百姓提供过桥、纳凉、避雨、闲憩方便的同时,两端门壁上题写的历代文人墨客游山寻佛的诗句,也赋予了廊桥许多文化气息,尤以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破额山前碧玉流”一诗显得珍贵。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3-25 11:33:57 | 显示全部楼层
石塘湖倪嘉善母亲墓禁碑
——安庆碑记系列
第170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石塘湖倪嘉善母亲墓禁碑。您的支持请给予评论!

    倪嘉善,安庆人,字受之,号琼圃,应眷第四子。明朝天启二年壬戌科(1622)第三甲进士,后授官庶常,晋检讨。后典试北闱,文风大振。升经筵日讲官。历中允右谕德。人到中年后,积劳成疾,卒于京邸。著有《媚笔泉集》行世。
    倪嘉善是安庆市桐城倪氏后裔,原从祁门两次迁桐,结合桐城、无为、祁门、湘潭倪氏宗谱记载内容和存碑碑文的比较,桐城倪氏明朝和清朝出了好几位进士,都官居要职。
    倪嘉善母亲病逝后,埋在安庆石塘湖的一个小半岛上,数年前,卒子曾拜访这里,在村民的带领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打到埋入地下的明朝禁碑。
    倪嘉善母亲墓禁碑高约90厘米,宽40厘米,厚40厘米。楷书阴刻“倪氏禁碑”与满碑的小字,主要是表彰倪嘉善母亲生前的事迹。
  从《倪嘉善母亲墓禁碑》看,为汉白玉质地,现已经风化极为严重,禁碑碑文的撰文、字体雕刻均是明朝当朝重要官员。倪嘉善母亲墓禁碑在安庆发现极为少见,异常珍贵。
  墓禁碑的主人是明朝倪嘉善的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倪嘉善母亲墓禁碑通篇共有,八纵共一百多字;而石长仅九十公分,每字约葡萄大小。
  据记载:倪嘉善母亲,夫亡,子嘉善、嘉庆。氏抚育二子入学,两人均中进士。倪嘉善母亲丈夫早亡,她守节多年,独自将两个儿子倪嘉善、倪嘉庆抚养成人,并高中进士。
  倪嘉善在安庆很有名,当年曾考取进士,曾向明朝皇帝表述了母亲的生平,皇帝准了他的请求,从禁碑上看,整个石塘湖的这片区域应该都是皇帝封给倪嘉善母亲的墓地。
  当年,倪嘉善母亲守节及抚孤教子的酸楚,多年间这位母亲竟然没有笑过,她劳苦耕作,晚织纺布,在家乡安庆作一名普通的农妇。
  丈夫早逝,上有公婆,下有幼子,倪嘉善母亲承担起了保护家庭的重任。守护家业,刚强可见。倪嘉善母亲墓禁碑极为珍贵,已列为安庆重要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倪嘉善在现北京任职,任职后无法尽孝。后来倪嘉善母亲因多年的疲累身体,卒于天启,皇帝封很大一块地给倪氏,安葬其母。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4-9 13: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查大屋骑龙庵重修碑记与骑龙寺
——安庆碑刻系列
第171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的查大屋骑龙庵重修碑记与骑龙寺。您的支持请给予评论!

    骑龙庵位于潜山市(县级市)黄铺镇桃铺村一片丘陵之间,骑龙庵历史悠久,据记载,骑龙庵始建于明朝中晚期,原有田产和林场。
    民间传说,查大屋的汪公菩萨,原是一位县老爷,这位县老爷常常能够显灵,所以周边村落的百姓常常到此庙烧香求佛,一时间香火旺盛。
    据记载,清朝咸丰四年(1854年),太平军攻占潜山邑。太平军所过之处,寸草不生,他们撤退的时候,将寺庙捣毁、烧尽,将僧侣杀死或驱赶,原骑龙庵已不存。
    太平军在潜山桃花铺一带,曾连营数十里,他们结合一部自霍山来潜山天堂(现岳西县天堂镇)与潜山县团练拼战,团练战败。后太平军部将陈宗胜部自湖北蕲州、黄州来潜山水吼岭,团练抵挡不住,太平军占领潜山。同年七月,清军再攻潜山。
    在这些历史中,曾是香火旺盛的骑龙庵被太平军,当地人称长毛烧毁。
    清朝光绪年间,潜山县桃铺乡、太湖县小池镇等几村村民重修骑龙庵,现卒子介绍的骑龙庵碑刻,就是那个时候所立,骑龙庵碑记,所记载内容,多是村民自发捐钱重修庵堂。
    骑龙庵碑刻,分成二个部分,上部分是阳刻“重修骑龙庵碑”六个阳刻大字,下部分是各村民捐钱数额,为阳刻。
    据骑龙庵碑刻记载,“骑龙庵”为清朝所毁,纠首村邑汪桂林为首、本县查森林等村民集合数位香客于清朝光绪十年(1885年)重修“骑龙庵”。
    据了解,纠首是民间自行举办一些活动的组织者,是负责召集、组织和实施的各色人等,具有临时性,特为某项活动而设,人数不拘,一般视活动的规模而定。
    今天,卒子介绍的重修骑龙庵就是由当地纠首汪桂林为首重修筑建庙宇的大型活动。
    “纠首”这个词,老百姓一般叫做“管事的”、“帮忙的”、“攒忙的”。骑龙庵“纠首”是骑龙庵碑刻中的一个很小的字眼,为普及历史文化知识,卒子在此介绍一下“纠首”一词。
    清朝光绪十年,骑龙庵重修后,每月初一、十五来自己潜山周边和太湖周边的香客前来诵经、拜佛,每年七月初四日,抬着汪老爷的坐轿,队伍排列十余里,所到之处有灾必消,求雨必下,至民国初年。
    骑龙庵庙鼎盛时期,有大小房屋数十间,有山场百庙,田产数十亩,资产丰实。每逢庙会大小节目数十种,烧香拜佛信众如云。
    潜山市黄铺镇桃铺村(由原祥圣、桃铺两村合并而成)座落在潜山与太湖两县交界处,是潜山县的西大门,过桃铺就到了太湖县的小池镇,战略位置非常重要。据《曾文正公全集》记载,“自古平江南之策,必踞上游之势,建瓴而下,乃能成功。”
    清军与太平军、捻军在桃花铺一带与太湖小池驿一带交战多次,后太平军、捻军突围撤走。清朝同治二年(1863年)捻军将领张宗禹,太平军遗部马融和转战又来潜山。
    曾国藩认为,长毛(泛指太平军)之所以一直在长江占有战略优势,无非得益于天京上游的三座重镇:武昌、九江、安庆。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4-21 18:05:37 | 显示全部楼层
梅湖颚子港永镇寺与永镇庵碑记
——安庆寺庙道观与碑刻系列
第172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卒子在叙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观众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的梅湖颚子港永镇寺与永镇庵碑记。特别鸣谢潜山市地方文史专家郑炎贵老师提供帮助!

   在没有到达梅湖前,原以为梅湖是一片湖,到了之后才知道,梅湖没有湖。
   梅湖位于潜山市王河镇丰收村,地理位置为潜山市最南端,三面环水,长河与前河交汇处。
   两条河之间的滩涂地带,是一个类似安庆沙漠洲一样的三角洲,这里两岸由于河流冲击作用,大量河砂囤积此处,一到雨季水量充沛时期,两河水淹连片,故历史上称为梅湖。
   梅湖两侧分别有二条安庆境内著名的河流,一条是潜水,一条是太湖河,这两条河在梅湖交汇,近现代,梅湖建起了圩题,兴建了蓄水闸,成为“鱼米之乡”。
   梅湖沿潜山为界,与怀宁县腊树镇毗连,一河两县,这边是潜山市王河镇,那边是怀宁县腊树镇。数百年前,无论是太湖河还是潜水,可能均比现在要更宽、河床要深。
   王河历史悠久,沿潜水向下与黄泥镇接壤,盛产舒席,为中华一绝。
   在梅湖,原有一个著名的小港口,名为颚子港。长达数百年的兴盛之后,如今已经只剩下遗址。历史上,这里曾是三县八乡百姓来往的水上交通港口,又是军事前沿重地。
   太平军与后来的清军战潜山时,都曾有先锋军乘坐木舟从颚山港下,顺陆路过王河,两军的水路军沿皖江而上,通过颚山港,可以顺水而上到潜山梅城脚下,另一路顺太湖河而上,能到太湖县小池镇附近,连通这两县的唯一水路通道的重要港口就是黄泥港和颚子港。
   太湖军和后来的清军均是率领大军迅速从怀宁县一侧的皖河顺河而上,由各自的水路先头部队占领沿河两岸,再为后面的辎重部队铺路,太平军和后来的清军庞大的辎重船队通过狭窄的皖河需要更多时间。
   安庆仅怀宁县小市镇与潜山市王河镇就各自有一座古老的寺庙,名字均叫“永镇庵”。永镇庵原为府主神庙,是为了纪念彭潭府主,彭潭府主为元朝中期(1280至1350年之间)一位地方官员,当时彭潭府相当于现在的潜山市、怀宁县、太湖县与望江县四县范围,府主称为彭潭府主老爷。
   永镇庵,原名府主神庙,是道教庙庵,不是佛教寺庵。据有关资料考证和潜怀县志记载,永镇庵建于明朝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距今已经整整四百年了。
   永镇庵的得名可能与怀宁县小市的永镇庵一样,均是建在潜水之滨,古安庆人在河两岸建庵守之,而且加一“永”字,取永久镇住之意,因而得名。
   卒子周六到访永镇庵,在庵角有两块石碑,其中一块是清朝乾隆六十年(1795年)、一块是道光二年(1822年)重修永镇庵的碑刻。
   永镇庵清朝乾隆六十年(1795年)功德碑记记载,这里原有府主神庙,建于颚镇,由当年的住持僧普云监督修建,往来的江西省进香的香客众多,其中有一位叫徐西翰的江西县湖口县的香客当年捐钱一千多钱。
   永镇庵功德碑记,长约一米,高约一米三,厚约三十公分,为青石雕刻,字迹一般,据碑上记载,潜邑一位叫张行健的香客,捐自家山田一丘等等。
   据重修永镇庵碑记载,当年十里八乡的百姓捐钱重修永镇庵。该碑为青石雕刻,为道光二年(1822年)重修永镇庵的碑刻。
   清朝咸丰五年(1855年)三月,太平军驻怀宁县首领下令,太平军水军乘木舟到达永镇庵,将永镇庵拆毁,其木料砖瓦通过木舟运到怀宁县猫山一带建军营(卒子前期已经介绍),从此永镇庵毁于一尽,仅存庵基。
   清朝光绪八年(1882年)五月,由于潜水上游河水暴涨,河堤溃堤,将永镇庵庙基冲毁成潭。从此,永镇庵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4-28 09: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龙山顾家山界碑与小龙山龙家山界碑
——安庆碑刻系列
第173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卒子在叙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观众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的大龙山顾家山界碑与小龙山龙家山界碑两块碑刻。

    顾姓有北顾与南顾的说法,北顾的来源主要出自妃姓,以国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夏朝有附庸小国,在今河南省范县东南,商汤起兵攻伐夏桀时,先灭顾国和韦国,其国人以原国名”顾”为氏,此顾姓为北顾。顾姓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最早的一支形成于夏末商初,出自顾(今河南范县);还有一支形成于西汉初期,出自会稽(今江苏苏州)。这两支顾姓,一支起源于北方,另一支起源于南方,后人便称为“南顾”和“北顾”。至今顾姓人在谈论其渊源时,仍有“南顾”、“北顾”之说。
    而南顾的由来,主要来自顾姓出自姒姓,越王姒勾践的后裔在越国被楚国灭国之后,迁居浙南,定都东瓯,称东瓯王。第七代东瓯王姒摇在西汉应功受封为东海王,因首都在东瓯(今浙江省永嘉县瓯北镇),俗称东瓯王。摇之子受封为顾余侯,世居于会稽(在今浙江省绍兴市) ,后以顾为氏,此顾姓为南顾。
    据宋人郑樵《通志·氏族略》所云:“顾氏,已姓,伯爵,夏、商之诸侯,今濮州范县东南二十八里有故顾城,是其地也,子孙以国为氏。又,顾氏谱云:越王勾践七代孙闽君摇,汉封东瓯,摇别封其子为顾余侯,汉初居会稽,亦为顾氏。”东汉中期,会稽分出吴郡,顾氏居于吴郡,故有吴中顾氏之说。到汉末的时候,顾氏已经在吴郡发展成为一个大家族。
    安庆顾氏,也是南顾后裔。此后,顾氏又经过多次迁徙,最后其中一支迁入皖南地区,成为安庆顾氏始祖。这支顾氏后裔迁入安庆山区后,他们繁衍了数年之后,与周边姓氏交往加深,为防止邻里纠纷,在山间立一石碑,碑石为麻石质地,高约七十公分,宽约三十公分,厚约二十公分,上刻有“顾介”二字,为安庆地区民间碑刻。
    关于龙氏的来源,许多姓氏专书都有明确的记载,包括《广韵》上所说的:“舜纳言龙之后,或曰出于御龙氏”。
    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所说的:“《姓纂》曰,尚书,舜臣龙为纳言,子孙以王父字为氏,又,董父,己姓,赐姓豢龙氏,龙且,楚人,为项羽将,急就章,龙未央,亦楚人也”;以及《姓氏考略》所说的:“出于御龙氏,望出武陵、天水”等等。
    龙氏的确是一个古老家族,春秋时有龙子,战国时有魏国大将军龙贾,发祥于河南山东间地。
    龙氏渊源较为复杂,其一出自姬姓,源自御龙氏、舜臣纳言龙(纳言为官名),《姓纂》及广韵等书均有记载。其二出自子姓。商朝出土文物有商子龙鼎。后代称龙氏。其三出自嬴姓,以国为氏。周朝出土文物有龙伯戟(伯爵),樊夫人龙嬴墓葬等。至春秋时期国尚存,后代称龙氏。
    其四见于传说。太皞伏羲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见于《左传·昭公十七年》。上古大人国有龙伯国,见于《列子·汤问》。甲骨文记载商有龙侯,《山海经》载“又东北二百里,曰龙侯之山东“。西汉初在山东设有龙侯国。
    安庆龙氏,涌现出龙汝言这样的钦点状元等等,卒子身边也有两位龙姓后裔。龙氏一支迁入皖南地区,成为安庆龙氏始祖。这支龙氏后裔迁入安庆山区后,他们繁衍了数年之后,与周边姓氏交往加深,为防止邻里纠纷,在山间立一石碑,碑石为麻石质地,后因七十年代分田分山改革,这块介碑也由当地百姓抬回来置于围墙之上,这块碑刻长约一米,宽约三十公分,厚约三十公分,上刻有“龙介”二字,为安庆地区民间碑刻。这两块安庆大、小龙山分山界碑,是安庆民间碑刻的代表,也是安庆地方文史的组成部分。
[size=0.83em]32.jpg (210.2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55 秒前 上传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5-8 10:37:22 | 显示全部楼层
司空山宋朝德止真际国师舍利塔
——安庆古塔系列
第174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的司空山宋朝德止真际国师舍利塔。图片

    司空山方圆三十五平方公里,山势奇特。“一峰玉立,丹笔鬼工。南望端岩,如画照海。西瞻卓绝,若峭壁插天。迤东绕北,则移步换形,变幻莫测。”相传战国时期有位淳于氏,官居司空,此人一生为官清正,后隐居此山,故得名“司空山”。
    由于慧可在司空山传法僧璨,此山便成为了禅宗道场的发祥地。司空山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店前镇,主峰海拔1228米,谓之"司空扼蕲黄,天柱蔽英霍"。

    北齐太宁元年(公元561年),佛教禅宗二祖慧可(俗姓姬,初名神光,河南洛阳人),卓锡司空山,以石室为缘地,开阐正宗,弘扬禅宗初祖菩提达摩禅法,使禅宗佛法日盛,唐德宗曾谥之为太祖禅师二祖于司空山传衣钵于三祖僧璨。

  公元577年,北周武帝灭佛,在佛教禅宗也面临灭宗灭派的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禅宗二祖神光慧可受达摩心法,护经像南下舒州隐居此山,建刹说法,弘扬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学说,“跃过三湘七泽中,两肩担月上司空;禅衣破处裁云补,冷膜饥时嚼雪充”,可见慧可法师上山时,环境相当艰苦。
  到唐朝有本净禅师,继居此地。唐玄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遣中使杨光廷采仙药青藤,制长生不老丹,踏遍名山大川均未获,后来到司空山,得本净禅师指点,才获此药回朝复命。玄宗大喜,召本净入京,赐号“大晓”,拜国师还山,敕建“无相禅寺”,造僧房五千零四十八间,下辖九庵四寺,游人接踵,名扬天下,成为佛教禅宗胜地。
  五代至宋朝时期,司空山相继有正德清寂、德止真际、圆通清晓并拜国师,赦光祖庭,是时司空面目,气象万千,香客云集,名扬海宇。
    今天卒子介绍的就是司空山宋朝德止真际国师舍利塔。宋朝,德止真际高僧担任住持、拜国师。圆寂后,德止真际禅师舍利塔尚存于司空山塔林。图片
    宋朝二祖禅刹,几经兴废,而且屡废屡建。据《建刹碑记》记载:“其刹原建于唐,原寺规模,前后殿宇、楼阁无不备极峥嵘,奈因山高雾重,难以奈久,屡建屡废。唯二祖禅刹,天造佳境。殿接石龛即二祖洞,更易崩析。”

    德止真际,宋朝高僧,在司空山无相寺担任住持多年。在他担任司空山主持后,把毕生精力都贡献给了祖庭。为把自己完全融入司空山,他在司空山半山腰之间建起舍利塔。
    德止真际国师舍利塔高约一米,由须弥座底座、塔身、塔檐、塔顶构成。塔身有两个石雕大字“宋朝”。
    德止真际国师舍利塔所立年代,据塔身石雕“宋朝”推测,应是宋朝期间所立,应是供奉德止真际国师的舍利,是司空山佛教圣地的见证之一。
[size=0.83em]15.jpg (583.62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58 秒前 上传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5-14 14:37:02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氏宗祠匾额碑与张氏享堂碑记及文武古石像
——安庆祠堂与碑记系列
第175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张氏宗祠匾额碑与张氏享堂碑记及文武古石像。本文特鸣谢潜山市龙潭乡万涧村张开朝先生。

    位于于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县级市)龙潭乡万涧村,在天柱山的背后,东与杜埠村接壤,南与天柱山相依,西与“天柱林场”为邻,北与龙潭村毗连。
    张氏宗祠,又称张氏享堂,地名山形为鼠形,因鼠生长在房子内,吃喝不会枯竭,做了祠堂后生生不息,加上地形风水玄武,朱雀,青龙,白虎一应俱全。
    2018年12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将万涧村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张氏宗祠占地约六百多平方米,由大门、门楼、戏台、天井、正厅、祭厅组成。原门前曾有一对旗杆分列左右,后来被拆毁,现仅遗留几块古石像。宗祠的外墙高大厚实,如屏如嶂,正门上嵌着一块横额石匾,上书“张氏宗祠”四字,行楷鎏金,优雅挺秀。

    万涧村内有两条河流穿村而过,一条起源于天柱山大天门,流经甘河、上涧、中涧至下涧。一条起源于天柱山蜒蛐石沟,流经村林场、李河至下涧与上涧河汇合于小双河口,统经代湾汇入龙潭河。下图为张氏宗祠匾额,当年这块巨大的石匾额镶嵌在大门上,阴刻行楷“张氏宗祠”四字。
    张氏宗祠不远处,有两块碑刻,记载着张氏迁入万涧的辛酸历程。其中一块碑刻为“张氏享堂碑记”,记载着张氏先祖万溪公携全家迁入万涧后,与左邻右舍之间田、山、房之间的契约。
    张氏享堂碑记,立碑时间为大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农历乙未年嘉平月,当年张氏族长牵头全族人立碑传世。享堂按碑记上讲应该是主供传乾公(萬溪公,迁到万涧的始祖)。

    碑刻上记载,这支张氏由青邑九华山麓迁徙而来。也就是现在的池州市青阳县九华山麓迁徙而来,这与当地一位文史爱好者张朝阳说法一致。
    正是因为这两条河,这个面积二十平方公里的盆地,这里有着近二千年的历史文化的沉淀。清朝中期张姓人口大量增加,下图为宗祠门楼门栓石插孔。
    安庆市潜山市(县级市)龙潭乡万涧村是安庆地区一处较有影响力的古村落。到了清朝中期以后,张氏繁衍迅速,山林田产面积从五福庙至干河大部分山场都是张家的,加上人口众多所以称张家冲(乾隆年间迁到陕西的就有一百多人)。下图为张氏宗祠内的古石像。
    安庆市潜山龙潭乡万涧村不但有杨家老屋、杨氏宗祠,还有一处已经损毁的张氏宗祠,现已不存,仅留下一块石制匾额和石门框,以及散落在祠堂边的古石像。
    这尊古石像,疑是张氏宗祠内的石供像。石像为青石制地,头部破损,左肩披甲胄,左手提披风,肚皮丰满,腰系裤带,生动而圆润。

    另一尊古石像为文官造型,白石制地,宽袖,腰系腰带,长袍落脚,脚部厚底官靴,头部被毁。
    这两尊古石像,均为清朝乾隆时期的雕刻,一尊为青石、一尊为白石,匠人呕心沥血创作出来,这两尊石像现虽无头,却能表示他的志向远大无边。其中一尊古石像背后刻有“皇清乾隆四十一(公元1776年)岁次已亥”,
     这尊古石像背后还刻有“监生张立枱、监生查某某、监生杨某某、监生张全礼”仝立等字样。
   这两尊古石像背后均有一个方孔,疑是当年固定用的栓孔。从这两尊古石像猜测,可能是当年摆放在张氏享堂里的财神等神像大殿,受当地百姓崇拜,香火盛旺,是一座典型的家祠和家庙融为一体的祭祀活动场所。
     在龙潭乡万涧村,传承了数百年的民间小戏在杨氏祠堂、张氏祠堂轮番上演,好不热闹。数百年来,无论外界风云变化,战乱纷飞,这个小盆地里始终太平无事,生命在这里得到繁衍,戏剧在这里得到发达。
    传统文化之所以得以传承,得益于明清两朝这里乡村建设。万涧村有着多支姓氏的族人在这里共同发展,其中杨氏、张氏为村里较有势力的两个族群。
    张氏宗祠、张氏享堂现还保留着大量的当年青石制地的石柱础,柱础上雕刻有精美的花纹。其中还有一些当地的麻石雕刻的方型石柱础,上面雕刻有回字纹、万字纹、竹子凤凰等纹饰。
    张氏宗祠在文革后期于一九七二年由万涧大队拆宗祠做万涧初中,至九几年又改建万涧村完小,实际上应该称为张氏享堂。是一处古民居式的老屋,微派古建筑,有着大小几十间。可惜在文革后期被毁,后被建为小学,现不存。

    万涧张氏宗祠(又称张家享堂)始建于清朝乾隆时期,三进木砖结构,癸山丁向,前幢正门,进门后有荫井,中厅为五架抬梁结构,后厅是摆放祖先牌位和观音娘娘,财神等神像大殿,观音娘娘一直受当地百姓崇拜,香火盛旺,是一座典型的家祠和家庙融为一体的祭祀活动场所。清朝至民国宗祠内设有私塾,解决山区本地孩子读书问题。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5-22 14:36:58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安清朝禁碑与百年古麻栎树及红军过军桥
——安庆碑记和古树及近代革命系列
第176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原归安庆市代管的贵池县百安百安清朝孙氏禁碑与百年古麻栎树,还有一座简易的石桥。

    在池州市贵池区棠溪镇百安村村委会旁边,有一棵巨大的古树。这棵古树有着不同寻常的“身世”,下面卒子结合多年的走访经验来讲述这棵古树,以及原古树边的一片古坟山。
    初到百安时,一眼见到这棵高大的古树。走近一看,这棵古树有着一百一十多年的树龄。是一棵麻栎树,是种常见的绿色树种。
    据了解,麻栎树生长缓慢,通常种植十多年后才能开花结果。“成年”后树形高大,特别是树冠发达,每到春夏季节,树叶繁茂,非常壮观。古树枝到树干都呈现深褐色,古树已经列为古树名录中,为三级古树。
    据古树周边人士透露,上世纪七十年代,老树曾遭受村民的砍伐,经过努力,才保全棵。 图片

    百安村是皖西深山里的棠溪镇最深处的一个村落。在一个四面环山,呈马蹄形的山坳里,散落着几百户高低无序的人家。初进百安村,是因为近期一次宗族的祭祀。

    与同行的驴友早早就来到百安村。清晨来到这棵麻栎树下,这是一棵三级古树麻栎树。古树仍枝繁叶茂,树冠如伞。
     这棵古树,让百安村多了一份安宁,也使孤寂的山村有了暖意,有了色彩。
     偶尔间,卒子见到路过一块青石石碑。走近一见,原来是一块《奉宪示禁》碑。此碑重约一百多公斤,在卒子与宗族亲友努力下,现将此碑移地妥善保管起来。
    《奉宪示禁》碑,是一块方形清朝石碑,楷书阴刻,碑额题“奉宪示禁”四字,碑文一半部分清晰可辨,另一半由于石磨等原因,已经极不清楚。该碑系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十二月初八由贵池县正堂官府发布的告示而立。
     经过卒子仔细辨析,原来这是一块“特授贵池县正堂加十*级***”为孙氏家族坟山纠纷一事勒碑示禁。立碑时间为清朝嘉庆二十一年十二月初八。
    据碑文所载,贵池县示禁的缘由是:孙以廷民人孙奇珍、孙维……至井然卯契,……确……子孙或*奸而侵害或查……,……莫保以且阴阳受害恭仰……,……愚须知警山阴得保生死……汝下子孙及*民人等知悉……,……子孙或附近人等持强故违……,……县禀报以凭拘*究处各宜……
    这是一块清朝嘉庆年间由贵池县所立禁碑,据卒子个人猜测认为,贵池县正堂接村民的报告,当地其它姓氏村民与孙氏家族的坟山分界发生纠纷,经过贵池县正堂调解,特勒一块关于坟山与周边四界的告示碑。因此,贵池县发布禁令:经过调解,当地的孙氏家族坟山四界已经基本确定,以后再也不要因坟山纠纷报官府了。
    这块禁碑对孙氏家族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更是百年多以前文史社会进步的见证。这是文史文物,更是家族兴衰的实物。
    据了解,百安村孙氏是三国时期吴国帝孙权儿子孙休次子楚公逃至池州市贵池区的始祖。南北朝以后,唐宋时期,孙氏繁衍了三十多代人丁,势力庞大。这支孙氏一支的后裔多数就集中安葬在半月塘一带。
    这些古墓,最早的为明末清初,多数为清朝早中期,墓碑上多刻有“富春郡”字样,这与历史上孙权富春郡一致。 图片

    孙氏在百安柏岩一带繁衍一千多年,从南北朝至唐宋时期,其后裔不断外迁。留守本地的为孙氏一支后裔。这支孙氏后裔在清朝不同时期安葬先祖,不断扩张坟山范围,后与周边其它姓氏的田场、林场、坟山或其它土地产生纠纷,后报官至贵池县,由当时的贵池县正堂调解,出具调解意见勒碑示禁。   
   《奉宪示禁》碑以官府告示的形式,记录了当时百安村发生的一段坟山田地纠纷的历史现象,是反映清朝中期贵池县百安一带地方社会史的一则重要史料。

    此碑随后被毁填埋在地下,近期修建文化公园时,才被发现放置文化公园一角,所幸被卒子发现并向宗族报告,由宗族宗亲集体将此碑移至祖坟妥善安置。
    现百安村文化公园,原是孙氏家族墓,有当时的《奉宪示禁》碑,将所禁之事告知民众广泛知晓,官府告示的传播功能亦可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一九四九年四月,解放军百万大军,在西起九江,东至江阴的一千多里的战场上,发起渡江战役。当时,安徽处于重要的地位。解放军抵达长江北岸后,作了大量的渡江作战准备工作。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一日,《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指示“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严阵以待的百万渡江大军兵分三路,投入战场,一场举世瞩目的渡江战役打响了。中路大军二野、三野,到达贵池县百安村,部分军队行至在孙氏坟山边,一条小溪上一座小石桥,大军在此过了二天二夜。
    此桥文革被毁,后重修取名“过军桥”。过军桥原是孙氏后裔在溪流上建起的一座石桥,这座历史上的石桥,也见证了孙氏后裔修路、架桥、修寺、护坟、续谱、建祠等不朽的伟业,此桥后毁、不存。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合作|人才招聘|手机APP|Archi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