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E网

搜索
楼主: 过河卒子

[老城旧巷] 安庆古塔、古桥、古碑刻等系列(风雨洗礼仍传承)

  [复制链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1-23 08: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源宫葛洪井——卒子走遍安庆

真源宫葛洪井
——安庆古井
第115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潜山县天柱山脚下,有一座古井,这是怎么的一段离奇往事,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图一:道教渊源
2154-1.jpg
    道教,是发源于古代本土中国春秋战国的方仙道,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在古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现代世界的也积极发展。道家虽然从战国时代即为诸子百家之一,道教把原为道德哲学家神化了。直到汉朝后期才有教团产生,益州(今四川)的天师道奉老子为太上老君。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唐朝尊老子为祖先,奉道教为国教,采取措施大力推崇道教,提高道士地位。唐高祖规定“道大佛小,先老后释”,唐太宗重申“朕之本系,起自柱下”,搜集晋魏时期隐流、秘传的道书,普传大道。唐高宗尊奉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图二:白鹤岗山坡
20170121 001.jpg
    真源宫位于潜山县天柱山镇,为南朝梁武帝时的寺庙遗址,后期卒子将陆续介绍其它景点供全国人民参考。因道人白鹤所建,又称“白鹤观”、“白鹤宫”。唐朝天宝九年(公元750年),玄宗李隆基敕建“司命真君祠”;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太宗赵匡义敕建“灵仙观”;时至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徽宗赵佶为求灵迹之地,赐匾御书:“真源万寿宫”,简称“真源宫”。自唐代至清道光时均有道士在此居观修炼。后因战乱等因素,逐渐衰废。图三:葛洪像
4524-1.jpg
    卒子向大家介绍的这口井,据推测为晚唐至宋代古井,当地村民称为“葛洪井”,距今已有千年历史。葛洪井在天柱山白鹤岗一带,现有三眼古井,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其中一口。图四:真源宫道长指出葛洪井的位置
20170121 002.jpg
  民间口口相传的“葛洪井”。此井内的井圈由石块砌成,直径约一米,深不详,井圈内荆棘丛生。此井位于白鹤岗山坡上,常年有水,堪称神奇。虽然此井凿建年代已无法确考,井圈内壁有近石块斑驳,显示着该井古老的历史,此井被称“葛洪井”,现真源宫以战火中被毁,遗址中剩下这口古井诉说着曾经的历史。图五:葛洪井内由石块堆砌而成
20170121 006.jpg
    葛洪(公元284~364年)为东晋道教学者(今江苏句容)人、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汉族,晋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他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著有《肘后方》等。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他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 图六:葛洪井局部
20170121 009.jpg
    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是预防医学的介导者。著有《肘后方》,书中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症侯及诊治。“天行发斑疮”是全世界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其在炼丹方面也颇有心得,丹书《抱朴子·内篇》具体地描写了炼制金银丹药等多方面有关化学的知识,也介绍了许多物质性质和物质变化。例如“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即指加热红色硫化汞(丹砂),分解出汞,而汞加硫黄又能生成黑色硫化汞,再变为红色硫化汞。描述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又如“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就描述了铁置换出铜的反应,等等。图七:葛洪井位于白鹤岗山坡
20170121 010.jpg
    葛洪出身江南士族。13岁时丧父,家境渐贫。他以砍柴所得,换回纸笔,在劳作之余抄书学习,常至深夜。乡人因而称其为抱朴之士,他遂以“抱朴子”为号。他性格内向,不善交游,只闭门读书,涉猎甚广。其祖在三国吴时,历任御史中丞、吏部尚书等要职,封寿县侯。其父悌,继续仕吴。吴亡以后, 初以故官仕晋,最后迁邵陵太守,卒于官。葛洪约16岁时拜郑为师,因潜心向学,深得郑隐器重。郑隐的神仙、遁世思想对葛洪一生影响很大,自此有意归隐山林炼丹修道、著书立说。葛洪一生的主要活动是从事炼丹和医学,既是一位儒道合一的宗教理论家,又是一位从事炼丹和医疗活动的医学家。他在行医实践中,总结治疗心得并搜集民间医疗经验,以此为基础,完成了百卷著作《玉函方》。由于卷帙浩繁,难于携带检索,便将其中有关临床常见疾病、急病及其治疗等摘要简编而成《肘后救卒方》3卷,使医者便于携带,以应临床急救检索之需,故此书堪称中医史上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图八:白鹤岗
20170121 011.jpg
(本篇完)
2017-01-23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2-7 08: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石库道光水文碑——卒子走遍安庆

石库道光水文碑
——安庆古碑
第115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怀宁县某乡镇的石库村,有一块有着近二百年历史的记载长江水文的碑刻,今天卒子介绍这里。图一:远望石库村田畈
20161204 110.jpg
     石库道光水文碑位于怀宁县马家楼,系研究长江水文史的重要资料。这块碑刻由一位姓裴的人士在道光年间在田头所立,据了解——图二:水文碑铭牌
20161204 111.jpg
     安庆市怀宁县裴姓本姓张氏,据冶塘孝友堂《张氏宗谱》载,明朝初期有张氏携二子自江西鄱阳迁居怀宁冶塘,其一居雪山之麓(长安岭边雪山洞下),为参加科举考试,借用本地裴氏籍贯应试,后即姓裴氏,称“张本裴籍”,这就是冶塘裴姓的来历。本地裴氏后远迁他省。图三:相关历史资料
20161204 115.jpg
     另一子则居龙井张家山,即是三义堂张氏。清朝乾隆年间,两家合修祠堂、家谱,为争大小房闹矛盾,焚烧家谱,自此分裂,二百多年互不来往。图四:田头作业的村民
20161204 122.jpg
    冶塘孝友堂《张氏宗谱》是安庆怀宁裴姓渊源,附记:张家山三义堂张氏世代有口传:“张文忠,一夜输掉阮家冲;张文榜,一夜输掉张家港。”查三义堂《张氏宗谱》,载有张文忠(明代中期时人),其配偶是阮氏,葬地也在阮家冲。查冶塘孝友堂《张氏宗谱》,则有七世张文榜(明嘉靖万历间人),张家港在安庆西门外,地名或叫“漳溊港”等(音近)。据传张文榜(字后山)自幼吃素,其上为数代单传,其后生四子,自此发人,张家山口传中的张文榜是否指“后山公”,是否有这样的记载待考。图五:水文碑保护碑
20161204 124.jpg
    安庆山河壮丽、地腴物丰、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物古迹众多。数千年来,皖西南地一直为南北文化的传播交汇区,衔接各方的通衢之所,兵家争夺的战略要地。神州的朝代兴衰,都曾在江淮大地引起了强烈的震荡,掀起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漾起无数朵文明之花。尤其是东晋和南宋两次大的人口迁移,加速了境内的开发,逐渐形成淮北、江淮、皖南三区各具特色的自然经济,安庆属皖南地区。图六:水文碑简介
20161204 126.jpg
  水文碑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历史文物,是古代官方用来记录洪水泛滥的依据。最近,枞阳县就发现了一块清朝乾隆年间立的水文碑,一起到现场去看一看。图七:水文碑特写
20161204 128.jpg
    在石库的田畈里,卒子在十多年前就见到了这块水文碑。从外观上看,这块碑高约三十公分,宽约三十公分。碑文是楷书阴刻,中间刻的是“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从右至左分别刻有“潮水”和“至此”字样。据推算,此碑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图八:碑上有“潮水至此”字样
20161204 129.jpg
    从这个立碑来看,这一年潮水肯定是很大的,要不大他不会立碑。据当地村民介绍,石库地区与长江相通,以往只要潮水一涨,这里就就成了一个“大水库”。新中国成立后的几次大洪水,也曾有人记录。这块碑究竟是官方立的还是私人立的呢?图九:石库村民
20161204 130.jpg
    从这个碑的形制,和目前碑文的磨损程度看,以及它这个地理位置,应该这个碑是官方立的,因为民间如果要私人他没有必要在这个地方旷野的地方立这样一个碑。图十:道光水文碑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20161204 132.jpg
    这块水文碑记录着长江水位,以记录洪水到达的位置,好与来年的大水做个比较。这也许是古人立碑的初衷。这块历经沧桑的水文碑,是怀宁县记水的实物史料,对了解长江水系历史资料具有较高的水文、人文和考古价值。图十一:石库村水系与长江相通
20161204 134.jpg
(本篇完)
2017-02-07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2-15 16:04:39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山老骨(古)塔——卒子走遍安庆
青山老骨(古)塔
——安庆古塔(遗存)
第116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原安庆市枞阳县大青山镇石屋寺后山山顶附近,有一块圆圆的巨石,据枞阳网友“橘子”介绍,这块巨石叫老骨(古)塔,这里曾经有过数百年的前世今生,今天卒子介绍这里。图一:远望大青山
20160326 038.jpg
    大青山,又名青山,位于枞阳郊三十里,临长江,山势雄奇秀拔,林木青翠,风景宜人。据史载,曾在山上建有石屋寺、也有数十景、但却未有今天卒子介绍的老骨(古)塔,是否被毁于兵烫火灾,并没有相关的资料记载。图二:从大青山顶俯望山野
20160326 130.jpg
    枞阳大青山位于枞阳县城之东15公里,枞阳镇郭桥村村北。远望山色青紫,秀色可餐,故名青山。山南峰下有一平坦巨石,天生石柱撑其下,成了天然石屋,面积约二平方米,人居其间,冬暖夏凉,舒适无比。明末宰相何如宠少时曾读书于其屋,今屋顶巨石有其诗刻一首,诗曰:“坚去附地阁山椒,仙隐禅栖万古遥。金鸡洞、老虎洞,洞壑幽深,锣石、鼓石、鹰嘴石、狮子石,怪石百态。登峰远眺,南面滚滚长江一泻千里。图三:大青山顶的巨石
20160326 143.jpg
    古时青山还是道家修炼之地。相传元至正年间,有道人裴某号“仙人”,于石屋中修炼,有乌鸦为其清扫庭堂,白驴化米供其饮食,即所谓的“乌鸦候客”和“白驴化米”;石屋后树木阴翳,花香鸟语,其间有一“练丹井”,为裴仙人炼丹处所,后来据说他在青山之北的会宫岭得道升天去了。图四:大青山顶的巨石另一侧
20160326 152.jpg
    老骨(古)塔早已经物是人非,遗骨全无,至于是叫老骨塔还是老古塔,也没有权威的评论,但卒子与同行的几位网友猜测,老骨(古)塔是否是曾经石屋寺存放寺庙中逝者灵骨或舍利的建筑,或存放骨灰的塔?目前没有相关专家或机构进行确认。图五:大青山顶的巨石正面全貌
20160326 164.jpg
    在佛教里,老骨(古)塔一般附属于寺院、墓园。这种习惯让死者家属能够到寺院里进行追悼及崇拜。据网友介绍,原老骨(古)塔保存着明代建筑风格,青砖碧瓦、八角叠檐,塔有七层,高数米,塔基直径约二米,为实心石塔。图六:大青山顶的巨石后侧
20160326 167.jpg
    据相关文献资料介绍,全国有数座这样的石塔,最为重要的是宁古塔(满语:ningguta),是中国清代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清代宁古塔将军治所和的驻地,后来宁古塔将军移驻吉林乌拉(今吉林市)。清太祖努尔哈赤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时在此驻扎军队。实际上宁古塔并非一座塔,而一个地名。图七:大青山的巨石
DSC_6183.jpg
    清朝对于犯重罪的人采用流放的等式,先后制定了《三流道里表》《五军道里表》等法律文书。清朝还对流放的距离远近进行了极其细致的规定。分为四个等级,附近、近边、边远、极边和烟瘴地带。清朝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设置宁古塔,这里被当时人称为人间地狱。这里环境恶劣,常年天寒地冻,寸草不生,五谷不长,清朝统治者认为这里很适合进行罪犯的改造。图八:大青山的巨石
DSC_6200.jpg
    由于很多犯人被流放至此,结果不是被冻死就在与战死,因此清朝流放的犯人只要得知自己将被流放到这里时,他们其中很多人都会选择自杀。据清朝的《大清律例》里规定,“强盗免死减者,行劫数家止首一家者,伙盗供出首盗即时拿获者,偷盗坟墓二次者,具佥发宁古塔等处。”枞阳县从汉朝开始隶属安庆,有文字记载数千年来一年被安庆管理,这里的老骨(古)塔,虽不是清朝流放犯人的场所,却保存着另一种意识形态上的认同。图九:大青山平原
DSC_6215.jpg
    安庆府据清朝记载,人口有六百余万,仅桐城县就三百万之众,这么多人口,无论如何不会没有监狱或看押犯罪人员的场所,这个叫老骨(古)塔的地方,是否也与清朝设立宁古塔一样是一座流放犯人的场所?一直隶属安庆府的桐城县东乡,就是现在的枞阳县一部分,这个叫老骨(古)塔,究竟是一座塔,还是一个地名?仍待我们进一步考察和发现。图十:青山老骨(古)塔示意图及其联想
DSC_6205 (2).jpg
(本篇完)
2017-02-18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2-23 08:40:04 | 显示全部楼层

王氏禁碑——卒子走遍安庆

王氏禁碑
——安庆古碑刻
第117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某地,有一块立在路边的石碑,这可不是一块普通的碑,记载着王氏家族荣辱兴衰,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图一:立在路边的王氏禁碑
    对于整个安庆地区,只要有任何历史价值的物品,卒子总想第一时间向全市人民介绍,今天当然也不例外,这块立在路边的石碑,字迹有些模糊,不过部分字迹仍然可辨认。 图二:王氏禁碑背照
    王氏禁碑,从碑上字迹,可以看到:同商议请、鸣公究治、特此勒石等字样。图三:王氏禁碑正照
    据分析,碑刻上的文章,同商议请大致是就一些问题请大家一起协商处理,鸣公究治大致的意思可能是鸣公就是对违反的约定查处并示众。图四:王氏禁碑正照局部
    安庆市区地处长江北岸,是皖西南文明发祥核心地域,有一千八多年的建城历史。这块碑刻刻于清朝乾隆十八年(1754年),据今已经有二百六七十年历史了。图五:王氏禁碑正照
    由于历代长江泛滥和战争破坏,地表历史文化建筑遗存十分稀少。加之近年来由于城镇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在开挖建设过程中,有大量的古代碑刻文物出土,不少碑刻随处散落,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图六:王氏禁碑正照局部图拼图
    卒子根据有关人员提供的线索通过实地走访摸查,找到这块有一定历史意义的古碑刻。这块古碑刻大致有三种可能,一是附近的寺庙碑刻,二是王氏家族后人对某事议事碑,三是王氏墓道碑。图七:王氏禁碑正照局部
    在某村路边,卒子见到了这块石碑,其约近一米高,密密麻麻刻了很多字,从碑刻内容:……同商议请、鸣公究治、特此勒石。这块碑刻的发现,并不是一块简单的碑刻,卒子见过王氏家族修广济圩的禁碑,是否这块王氏禁碑与广济圩王氏禁碑同出一门?待考。图八:王氏禁碑正照局部
  据了解,清朝时期,很多由官府主导的事物通过家族落实时,都以石碑碑刻方式记录下来,如引发相关矛盾由此引诉之官府,官府据碑刻对此事进行调停。碑刻的龙去脉刻录成碑进行警示,要求以此为戒,不得越线。图九:王氏禁碑正照局部
(本篇完)
2017-02-27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3-6 09:42:02 | 显示全部楼层
唐代石砌六角形舍利塔
——安庆古塔
第109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太湖县大别山凹地处,有一座唐代的石砌六角形舍利塔,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图一:远望唐代石砌六角形舍利塔
09.jpg
    唐代石砌六角形舍利塔位于晋熙镇高冲村四面山。从唐代至清代这里一直有僧侣活动。四面山山凹面积约二万平方米。图二:唐代石砌六角形舍利塔局部
11.jpg
    据旧《太湖县志》载,寺始为唐代大历年间法智禅师建;咸通五年(864)重建。清朝《古今图书集成》有载:“唐武宗会昌年间,唐光王李忱(唐宣宗)为避宫廷之争,隐光韬晦,祝发南游,曾隐于太湖县四面寺”。宣宗继位后,为纪念在此为僧的难忘岁月,于大中十三年(859年),旨建大中寺,并钦调汉白玉石柱十二尊,在原塔院基础上建两重殿,并题有大中十三年建石碑。故该寺又名“大中寺”、“仁皇寺”。 四面寺及法智禅师塔于唐懿宗咸通五年、元大德八年(1304年)、至正元年(1341年)、明天顺元年(1457年)几次重修或扩建。图三:人与唐代石砌六角形舍利塔对比
12.jpg
    清朝咸丰五年(1855年),寺毁于太平军与清湘军之役,仅存下院、僧舍数间。清朝同治十一年(1872年),由四面保捐资复修上下两幢。文革期间,寺院被毁,法智禅师塔被炸。现仅存一顶重五佰斤重法智禅师铁质塔顶(1987年由县文管所收藏保管)、唐代石砌六角形舍利塔一座、清朝光绪年间石砌花桥一座、唐代修建石砌地道一条、唐宣宗钦敕石柱一根,这些将在后期陆续出版。2004年8月,太湖县人民政府将其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四:唐代石砌六角形舍利塔局部
13.jpg
    清朝乾隆《太湖县志》记载,“四面山,县东北十五里,形方而锐,四面如一,自麓至巅有石磴、石桥、古刹、浮图诸迹,崖谷幽深,竹林丛茂,士人多读书其中,唐宣宗尝游于此。”四面寺位于四面山的山腰,寺三面环山,西与龙山宫、凤凰山相连。寺内有一石洞,洞顶用石条覆盖。洞壁以石块砌成,传说能通几里外的龙山山崖的西风禅寺。寺后就是皇藏峪,因唐宣宗尝游于此而得名。站在寺前,美丽的太湖县城尽收眼底。图五:唐代石砌六角形舍利塔局部
14.jpg
    据清朝乾隆二十六年《太湖县志》记载,“四面寺,唐大历年间(766-779)法智禅师建”。法智禅师是唐代一位高僧,据《景德传灯录》卷十三记载,法智禅师是慧能别出三世 传法体系为慧能-乌牙山圆震禅师法嗣-法智,吴头陀为同门师兄。唐宣宗李忱是唐宪宗的十三子,穆宗的弟弟,敬、文、武宗的叔叔,始封光王。为避皇室争斗,李忱在宦官的帮助下,遁出长安,削发南游。据专家考证,李忱南游的路线是江淮和江南地区。太湖县志记载中肯定了唐宣宗在南游过程中到过这个寺院。图六:唐代石砌六角形舍利塔局部
15.jpg
    宋代著名地理学家王象之曾到太湖四面山实地考察过,在他的〈舆地纪胜〉卷46中,有三处提到了四面山,其中在〈碑记〉中,清楚地写着“四面山大中寺唐碑,在太湖县北十五里,寺有古碑,题大中十三年建,咸通五年重修。又,大观知太湖孙勰记云:大中者,宣宗也,其微时,尝避祸削发为比丘,周游天下,筑庵隐于是。”文是“大中十三年建”,是指这年扩建。在这份记载中,也肯定了宣宗到过此地,而且明确地指出是“尝避祸削发为比丘,周游天下,筑庵隐于是”。在这份记载中,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信息,此时的四面寺已改名为大中寺,“大中”是宣宗的年号,表明了四面山大中寺与宣宗有着不解的情缘。图七:唐代石砌六角形舍利塔
16.jpg
    唐代武宗灭佛运动是历史上严重的一次,唐武宗灭佛,始于会昌初年,而至会昌末年达到高潮。据日僧圆仁目击记述,黄河一带的寺院,到处是“僧房破落,佛像露坐”,“寺舍破落,圣迹陵迟,无人修治”(《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四)的景象。而唐宣宗登基之后,没有忘记齐安与太湖县四面奄和法兄四面山昙靖禅师。宣宗批准朝庭运来十二根大理石方柱做为大殿的力柱。四面寺也在宣宗的支持下,建起了七层雄伟庄严的法智禅师之塔。据<续传灯录》记载,北宋后期“龙门寺佛眼禅师曾隐居四面山大中寺,属天下一新的崇陵万寿寺”。可见当初扩建的大中寺是如此的辉煌。图八:塔貌
17.jpg
    清朝咸丰年间,四面寺在太平军与清军的激战中遭毁,后复修。1938年6月和1939年12月,日军先后用飞机对太湖县城进行了6次轰炸。邻近县城的四面寺也遭受到彻底的破坏。上院成为一片废墟,下院屋面炸毁,仅剩下12根大理石方柱。“文革”期间,红卫兵用炸药炸毁了高七层的砖制法智禅师塔,推倒11根大理石石柱和墓地上历代祖师的墓塔,拆毁了仅存的2间寮房,遣散了僧人。废墟上留下了孤零零的一根石柱和一座墓塔,流传一千多年的香火就此中断。图九:塔貌
18.jpg
     唐代石砌六角形舍利塔为麻石雕刻而成的六角形七层实心墓塔,是四面寺里僧侣的墓塔,该塔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唐代石砌六角形舍利塔基为麻石、雕栏石砌,高约五至六米,里面为实。塔基正中为塔体,塔身完全用麻石砌筑,没有粉饰,挺秀简洁。图十:塔局部
19.jpg
    七级浮屠,六面六方,高约五、六米。每层六个塔角向上挑起,美轮美奂。塔体根部出檐,单檐无平座的塔檐像帷幔披在各个塔层之间,依次向上各层相继收窄,最后集于葫芦塔顶,直指苍穹。图十一:塔局部貌
20161002 184.jpg
(本篇完)
2017-03-11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3-9 14:56:41 | 显示全部楼层
横中相公庙与相公桥
——安庆古石桥
第120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潜山县水吼镇的横中村,原来是横中乡,有一座相公庙和相公亭,离此不远有座小小的石板桥,今天卒子介绍这里,相关资料尚未核准,有失误的地方请各位网友斧正。 图一:相公庙
02-1.jpg
    横中乡位于潜山县水吼镇的西南面,东与高峰村交界,南临与太湖县,西与风光村接壤。据水吼区志介绍,横中由原水吼区撤区设乡而立,横中名由横河(今老同心村湾子,茅屋河流,也称余家河之横河),中河(老同心村上屋,下屋,杨冲,庙咀河流也称余家中河)二地名之首字而成。图二:相公亭
03-1.jpg
    相公庙位于潜山县水吼镇的西南面,始建年代不详,虽无任何记载,该庙应该是纪念某位相公而建。该庙于近年修复建成了偏殿和相公亭,原庙估计有百年的历史,每个月祭祀,香火万分旺盛。图三:横冲河
04-1.jpg
    传说施相公是道教的一个神,这个神有人说是宋朝的施全,也有人说是明朝抗倭的施挺,也有记载施相公是一个宋代的读书人,养了一条灵异的蛇,因而被杀。不论怎样说,施相公的封号记载上是护国镇海神。道教《痘门拜娘娘诰全科》中拜请天宫行痘娘一节又说:执掌天花行豆疮。惟愿娘娘施相公施好豆,专行宝豆种凡乡,这里的施相公庙,是主要治病的。图四:横冲河相公亭
05-1.jpg
    位于横冲村的相公庙供奉的相公是否是施相公像,并不知晓,但相公还持药书,一副郎中的样子仪表。据当地非此百姓介绍相公是被丢在庙门口的弃婴,成长之后苦学医术,行善积德,死后成了当地的神仙,人们敬仰他的医德,一直供奉至今。图五:相公桥
06-1.jpg
    安庆古石桥,在过去卒子已经介绍一些。今天卒子再介绍相公庙旁的一条一根石根的小石桥,从石桥风化的截面看,这石桥应该是清朝晚期至民国时期的架设的石桥。图六:相公桥
07-1.jpg
   据了解,横冲早在南宋末年,就有安庆先祖在这里生活,因为受二条小河的阻碍,早在明朝前小河上就建有条种各样的桥,想想当年可能以木桥为主,应该也有石桥,这样一条小河,离今天卒子介绍的石桥不远还有一座更大的古石拱桥,而今天卒子介绍的这座小石板桥名为相公桥。关于相公桥,没有什么资料,应该是与建庙的相公庙有一定的联系。相公桥为一根宽约三十公分的石条依山势建设而成,从山坡下坡直接过这座小小的石板桥再上坡,上坡之后,就是一座大石拱桥,两桥相距约二三十米。图七:相公桥
12-1.jpg
(本篇完)
2017-03-21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3-14 17: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何如宠母亲汪氏墓表碑
——安庆古碑刻
第121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原安庆市枞阳县枞阳镇,有一块巨大的墓表,高高矗立在路边的墓边,有什么样的来历?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图一:何如宠母亲墓表碑侧面与正面
14-1.jpg
    何家墓地的庄严肃穆,巨大的赑屃背驮一块写满功德的高大的碑文,部分文字已经模糊不清,只见下方依稀刻有“一品诰命夫人”字样,经过明朝崇祯时期至今的三百多年的风雨依然昂首挺立。图二:何如宠母亲墓表碑局部
15-1.jpg
    何如宠(1569—1642),字康侯,号芝岳,行十四,桐城东乡(今枞阳县今石矶镇大青山)人。明朝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是明末一代名臣。官礼部尚书,拜武英殿大学士,赠太傅,谥文端,有《后乐堂集》。《明史》称其“操行恬雅,与物无竞,难进易退,世尤高之”。图三:何如宠母亲墓表碑侧面与正面局部
16-1.jpg
    何如宠母亲因子而荣,死后明朝皇帝为表彰这位母亲,特赐此碑以表荣耀。何如宠通经史,具才干,明朝万历二十六年(1598 年)与兄何如申同举进士,后授庶吉士。图四:何如宠母亲墓表碑侧面与正面
17-1.jpg
    后因父病还乡,父殁服孝期满回京,改授编修。继而兄弟轮流奉养老母,又告假回桐城(实为枞阳),至万历三十九年,再出为官,升中允,改任右庶子。图五:何如宠母亲墓表碑额头
18.jpg
    明朝天启初年,升礼部左侍郎。时阉党魏忠贤专权,东林党人士杨涟、左光斗等遭陷害。魏忠贤心腹魏广微上疏弹劾何如宠与左光斗同为桐城人,交谊笃厚,名为同乡,实为同党,因此被免去职务。崇祯即位后,铲除阉党,启用前贤,授何如宠吏部右侍郎。图六:何如宠母亲墓表碑
19-1.jpg
    赴京途中。又接诏书,拜为礼部尚书。上任后,每日黎明起身理事,至漏尽不休。大学士刘鸿训于崇祯元年(1628年)入阁,初颇得好感,后因守关兵士缺饷鼓噪,鸿训请发储金三十万,以示关切,与崇祯皇帝意见相左。图七:何如宠母亲墓表碑下赑屃
21-1.jpg
    后清太宗据关外施反间计,谋害兵部尚书袁崇焕。崇祯不察,一怒之下,决定处袁磔刑,抄家灭族。何如宠知其冤,冒死为袁氏家族三百余口苦苦求生,崇祯终于收回灭族成命。图八:何如宠母亲墓表碑下赑屃
22.jpg
    按照旧例,皇族下人婚嫁,须经朝廷钦准,官吏趁机勒索,设置关卡,以致求婚奏文积压至千份以上,白发未婚者大有人在。何如宠向朝廷直言此弊,革除旧例,使皇族下人一次命名婚嫁者达六百余人。图九:何如宠母亲汪氏
23.jpg
    何如宠襟怀坦荡,操行谦雅,在朝数十年,士大夫们乐于归向,累加少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崇祯四年春,奉旨助周延儒总裁会试,事毕,请求归休,九次上书获准。回家后,想到崇祯性狭多疑,忠奸不分,滥杀大臣,深感不安,遂上疏进言:帝王治国之道在于虚心纳谏,明理乱,察忠奸,朝纲不紊,法制严明。皇帝深以为然。图十:何如宠母亲墓表碑全貌
26.jpg
    明朝崇祯六年,首辅周延儒被温体仁排挤,召何如宠回京接替。何如宠素知温体仁阴险狡诈,向以阿顺帝意得宠,料不相容,赴京途中,六次上疏坚辞不就。崇祯十四年,于金陵官邸去世,年七十三岁。图十一:何如宠母亲墓表碑
27-1.jpg
     南明福王赠太傅,谥文端。著有《奏疏》三卷,《后乐堂集》若干卷。图九:何如宠母亲墓表碑局部
28-1.jpg
(本篇完)
2017-03-31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3-22 10:02:02 | 显示全部楼层
甘露冯家石桥(下)
——安庆石桥
第122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上次卒子介绍了位于安庆市怀宁县石镜乡甘露村冯老屋与冯家老井,今天卒子再次介绍冯家石桥,冯家老屋已经全部坍塌不存,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图一:远看甘露村
04-1.jpg
    怀宁的冯老屋已经不存,留下的只会是一个地名而已。冯家迁徙到背山面水的甘露小平原地带,世代生息已经近百年,由于怀宁县建海螺水泥厂,冯家世代生息的土地再次被收,冯氏家庭再次迁徙出这片土。图二:甘露村地处石镜乡腹地
06-1.jpg
    冯氏迁入安徽怀宁县石镜乡甘露村,具体时间不详。从冯氏祖坟看,其先祖墓均立碑为民国三十一年,或许从某种意义上讲,冯氏迁入怀宁县甘露一带也才是近百年的事情。图三:冯老屋遗址
08-1.jpg
    据了解,冯姓源于河南省,明避张献忠乱走贵州;期间有一支族裔迁入安徽省做官(安徽省始建于清,省治安庆);其后裔在安庆城外的一个穷山沟世居,相传人丁也兴旺。图四:冯家石桥
09-1.jpg
    冯家老屋已经变成了一堆废墟。听村里老人介绍,原甘露村冯老屋有二百余人,三个生产队,老屋背山,一条小溪顺村流过。图五:冯家石桥
10-1.jpg
  冯氏为什么会选择怀宁县石镜乡甘露这个地方?上期卒子分析原因可能有二,一是交通相对闭塞,二是当地产一种石灰岩。冯氏百姓迁入甘露后,只需要青壮年日夜采石,外销各地,就不愁吃穿,民国期间安庆为省会,铺路、建房、墓碑、架桥,哪一样少了石料,而石镜乡甘露村境内石料资源丰富,其中大理石、方解石、石灰石因储量高,也许正百冯氏迁入该地区的合理解释吧。图六:冯家石桥一侧留下深深的槽迹
14-1.jpg
    甘露村从地理位置看,并不太适合人类世代居住,这片区域,属丘陵地带,其背后的山间多石,其中以石灰岩为主。这片区域地处一个长条型的平原地带,冯氏百姓在这片平原地带均开垦了田地,小溪边人为构筑起高高的防水堤坝。图七:冯家石桥桥头的护坡上两棵树
15-1.jpg
  冯氏迁入怀宁县石镜乡甘露村已有百年的历史,它记忆着华夏的历史,传承着民族的文化,承载着浓郁的乡愁。冯氏已经完全融合于安庆这方水土,他们使用着安庆的方言、也是安庆生生不息的根脉。图八:冯家石桥
16-1.jpg
   冯家石桥位于甘露村的小河上,呈东西向,桥长约一十二、三米,宽约二米左右。石桥的一侧有一条车轴碾压过的深深的槽迹。图九:冯家石桥
18-1.jpg
  从卒子观察,这座石桥有二个桥墩,其中一个桥墩就在护坡上,所以准确地说这是一座“两孔梁式石桥”。由于时间久远,桥面部分还是受到了损坏。图十:冯氏古墓立碑时间均为民国三十一年
20-1.jpg
    该桥桥面原本应有多块条石拼接而成,石块均为背后的小山上开采而来,冯家为了通行需要,在这条本不宽的小溪上用石料建起这座石桥,卒子猜想,应该也是民国三十一年以后才兴建的。图十一:冯氏先祖从十八世至二十世均葬在这里
21-1.jpg
  卒子看到,这座桥的桥沿损坏不大,可以说保存基本完好,在安庆虽常见这种民国期间建设的石桥,却也有保护价值。像这样保存完好的石桥越来越少了,所以尽可能保护一座是一座。图十二:冯家石桥
22-1.jpg
(本篇完)
2017-04-12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3-28 12:3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勿忘国耻”碑
——安庆碑刻
第122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桐城市桐城中学内,有一块石碑静静的躺在那里,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图一:桐中一角
    这块石碑记载着日军侵华侵入桐城的记录。很多到访过桐城中学的朋友都会被躺在一角的刻有“勿忘国耻”的石碑留足,它记载着日军曾经侵华的罪行。图二:碑记及日军
    当卒子看到这块呈正方形桌面状的石碑刻时,被正面刻有“勿忘国耻”的字样深深震撼,虽然碑上没有再多余的文字。但正是这四个大字足够说明当年日军进犯桐城,最终走向灭亡的道路见证。图三:日军攻城
    纪念石碑上已有不少裂纹,正面、侧面、背面,痕迹累累。 据猜测,这个石碑是根据文献资料刻立的,纪念碑记录着相关的抗日历史。
图四:日军对中国百姓进行迫害
    1938年6月13日,日寇初次进犯桐城,汽车由黄柏岭、北峡关两条大路进入桐城境内。日军原来并没有占城之意,起先计划沿合安公路直驱潜、太,图谋进犯华中,与长江日舰相声援。桐城县未派出部队与来犯的日军进行有效的战斗。桐城县长潘慰农,保定军校出身,胆量小,只顾执行上级不必守城的命令,将重要物品转运到唐家湾,官绅及眷属多蜂集于深山洞天。图五:“勿忘国耻”
    就这样一座桐城县城内无兵警防卫,惨遭匪盗的肆虐和流民的哄抢。这时,大户人家上至楼阁,下及地窖,金玉宝器,书籍字画碑帖,以及衣服食品,一切竹木器物之类都洗劫一空。敌军离开桐城后,桐城县当局派兵队下乡搜查,乡民所哄抢的字画书籍,既无处出售,又不能作糊口日用,纷纷害怕一旦搜出,反招祸患,便将这些文物或埋于田园山洞,或化为灰烬。图六:“勿忘国耻”碑
    1938年7月初,日军再次由安庆进入桐城境内,这一次犯境,日军先以数辆兵车窥探虚实,不敢贸然深入城内。县常备队兵卒依城驻扎,见敌来则避于山里,不作抵抗。日军见此情形,无所畏忌,长驱直入由桐城越过舒城,直达合肥。这一次日兵作了长远计划,沿路联络紧凑,节节驻防,合安公路沿线所有车站、桥梁都留兵守护。驻扎在西山求雨顶的一队日兵,凭地理优势,窥伺城中动静,竟无官兵抗击,任意肆虐。图七:碑刻
    有人写过描述《城劫》:追溯桐城陷,五月十六日。未几自引去,踪迹殊飘忽。自七月初十,再将城攻夺。至八月十二,全数始退撤。洋桥半焚毁,电杆尽锯截。前后几何时,屈指仅两月。中间所作为,残暴乃非一。吾闻寇在城,多仅百余孽。司令设南门,城街驻骑卒。窗扉尽拆除,墙壁穿洞穴。有灶不以爨,腥膻盛晡啜。有薪不以炊,器具供燃热。毁坏南门关,内外行汽车。发枪及行人,纵火焚蓬荜,鸡猪遭搜罗,妇女肆污蔑。一妇痛饮刀,一尼惨被刜。分兵守四门,未有能逃脱……图八:碑刻局部
    日寇第二次离开桐城后,安徽省战时民众总动员委员会暨军事长官通令各县作防御部署,拟订了三条策略:一为破坏公路以断交通,二是拆毁城垣以免资敌,三是疏散人口以备空袭。其中的二、三两条,是导致桐城城墙拆除的直接缘由。今天当我们行走在桐城这座古城时,看一看那些老屋的残砖剩瓦,再看一看停放在桐中一角的勿忘国耻碑,眼前迭现七十多年前,桐城曾经伤感之至,为桐城而殇。图九:“勿忘国耻”碑
(本篇完)
2017-04-19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4-12 09:38:15 | 显示全部楼层
普陀寺一块碑刻记载着怎样一个动人的故事
——安庆古碑刻
第124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上次卒子介绍了位于安庆市怀宁县洪铺镇的长安岭,有一座百年古寺庙,寺庙里有着十九块从明朝至清朝的碑刻,其历史传承是用故事堆积起来的,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十九块碑刻其中一块碑刻中的故事原型。
图一:远看洪铺镇长安岭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5-2 11: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晋千佛塔,华东第一塔——卒子走遍安庆
东晋千佛塔,华东第一塔
——安庆古塔系列
第125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岳西县响肠镇千佛塔村,有一座建于东晋时期的四方砖塔,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图一:航拍千佛塔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5-5 10: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桥埠古桥、三桥老街,太平军曾驻守这里激战湘军——卒子走遍安庆
三桥埠古桥旧址
——安庆古石桥旧址
第125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怀宁县三桥镇,有一座古石桥旧址,桥现在已经被新修建的石桥取代,但这座已经塌陷的古石桥,却有着非同寻常的历史,今天卒子再向大家介绍这里。图一:远看三桥河道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5-15 11: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婆驮桥——卒子走遍安庆
婆驮桥
——安庆古桥系列
第126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潜山县某镇某村的婆驮桥,有一段美丽的传说故事。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图一:婆驮桥位于天柱山脚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5-31 17:00:14 | 显示全部楼层
甘露庵求远碑记——卒子走遍安庆
甘露庵求远碑记
——安庆碑记系列
第127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岳西县包家乡的甘露庵,又名甘露寺,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图一:甘露(庵)寺
    甘露庵又名甘露寺。在一处偏僻的临湖岸边,是一座很不起眼的小庙。现位于包家河下游锁口山,清朝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僧清振兴建。甘露庵有前后佛殿,殿有钟、鼓、佛龛及佛像,大殿两厢有寮房数间。道场上左侧建有真武祠,右下侧修有土地庙,庵前106步台阶直上锁口山顶。清朝雍正年间,僧清振在此圆寂,其弟子建庙于百步阶顶上,称“玄天祖师庙”。此后,成为香客不断的佛门胜地。“文化大革命”中,大殿改作锁口山小学教室,禅房、寮房现为民居。图二:甘露(庵)寺大殿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6-14 09:5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歧岭广济桥与广济桥碑——卒子走遍安庆
歧岭广济桥与广济桥碑
——安庆古桥与古碑刻系列
第128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对于安庆人来说,广济桥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安庆市区原有西门的广济桥一座,但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并不是安庆市区的广济桥,而是介绍位于安庆市桐城卅铺镇歧岭村的广济桥与广济桥碑。图一:歧岭地处皖南山区
    放眼全国不知道有多少座建于各朝各代的“广济桥”。所谓广济是指感发菩提心、广济诸众生。据《观世音菩萨授记经》记录,广者、宽广、广博也;济者、济世也、广济之意在于广博慈行,悬壶济世也。那么为什么安庆地区有不止一座二座的广济桥呢?原来古人以修路、架桥为积善行德,而这种美德却在如今社会渐行渐远。图二:歧岭是桐城与安庆、合肥之间的交通要道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6-19 16:06:07 | 显示全部楼层
集庆庵与兵部侍郎题请旌表碑——卒子走遍安庆
集庆庵与兵部侍郎题请旌表碑
——安庆寺庙与碑刻系列
第128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不仅仅是一篇篇游记,更是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位于安庆市老峰镇的集庆庵,有数块清朝石碑刻,记载着那些风云故事,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图一:老峰镇是长江流域的一片小平原
    座落在安庆市东部,现经开区老峰镇集庆庵,在一处三面环水的台地上。紫衣老和尚又名释隆顺,离开天宁寺东游至皖省安庆,因当地居士之请求,恢复重建古刹道场。图二:集庆庵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7-6 10:29:29 | 显示全部楼层
安庆怀宁杨氏义学碑记——卒子走遍安庆
安庆怀宁杨氏义学碑记
——安庆古碑刻系列
第130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安庆市怀宁县某地有一块义学碑记碑,它有着不同平凡的身世,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图一:镶嵌在墙壁上的义学碑记
    卒子在多年走遍安庆的同时,发现了很多安庆地方仅存、唯一或极其稀少的文物,比如今天卒子介绍的这块义学碑记石碑,在发现它之后,怀宁县政府将其妥善镶嵌在外围墙上,当朋友们路过的时候,可以仔细看一看“义学碑记”。图二:义学碑记全貌及局部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7-26 14:3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尤林石拱桥——卒子走遍安庆
尤林石拱桥
——安庆古桥系列
第131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经开区尤林社居委,有一座即将被填平的石拱桥,今天卒子介绍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石拱桥。图一:安庆经开区尤林社居委
    尤林石拱桥桥,坐落在经开区尤林社区一块湖泊河系中。据了解,清朝光绪年间,安庆肖坑乡尤林村有个财主,请来能工巧匠,从杨桥运来众多石料,在家乡的小溪流上建起了一座石拱桥。图二:尤林石拱桥位置
    在随后的岁月里,这座石桥连通了古代的官道,极大地促进了乡村的发展。这座圆拱桥从石质风化和建造特点看,应该是座历史悠久、姿态优美的古桥之一。图三:尤林石拱桥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8-8 12: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紫来桥(衡臣捐银六千两)——卒子走遍安庆
紫来桥(衡臣捐银六千两)
——安庆古石桥系列
第132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桐城市(县级市)文昌办事处,有一座建于清朝的古石桥,这座石桥在安庆地区较为出名,也是安庆地区现存保存较为完整的古石桥之一,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图一:桥面的长条麻石
    紫来桥,原名桐溪桥,曾名子来桥,良弼桥,位于安安庆市桐城市(安庆市下辖县级市)市区龙眠河上。桥呈东西走向,东接东大街,西抵紫来街。图二:龙眠河上的紫来桥
    紫来桥全长48米,宽4.5米,高4.6米,五孔四垛,用麻条石垒成。最早建石桥的捐助人叫方德益,是后来桐城派名人方苞的祖先。紫来桥是取“紫气东来”之意。图三:紫来桥保护碑
    紫来桥桥西头第一孔用麻石砌拱券,其它四孔用巨型长方条石铺砌,呈方形。桥的迎水面设尖形分水墩,今西头第一垛分水墩不存。桥面中间有一道较深的古辙道痕迹,印证着老桥的古朴与沧桑。图四:紫来桥保护牌
    历史上紫来桥曾几度被毁。好在当地民风淳朴,每次紫来桥被毁之后,总有乡贤捐资重修。最早建石桥的捐助人叫方德益,是后来桐城派名人方苞的祖先。图五:紫来桥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8-24 11: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龙泉庵石塔残件——卒子走遍安庆
龙泉庵石塔残件——卒子走遍安庆
——安庆石塔系列
第133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宜秀区大龙山,有一处名为龙泉庵的旧址,庵已不存,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的一座石塔残件。图一:远望大龙山
    据资料记载,龙泉庵建于宋朝。在大龙山地维峰下,白龙溪的源头,岩壑幽秀、竹树参差。大龙山诸峰之胜,大量禅师阐化处也。图二:安庆各志书描写大龙山龙泉庵的资料图
    安庆本土著名人物钱澄之在《过龙泉庵诗》诗:“自伤衰病逐年催,又向峰头策杖来。乘兴偶然逢院入,非时何意遇花开。瓯中乳色供新茗,石上钱纹缀古苔。龙井有泉寻不见,拊阑惆怅别僧回。”图三:大龙山龙泉庵指示牌
    清朝韩宠《宿龙泉庵》诗:“夜阑群动息,况是万峰巅。下界人同梦,中天月自圆。暗香飘露气,孤影定寒泉。”现存遗址。图四:龙泉庵旧址
    在大龙山周边,叫龙泉的有二处,一处在杨桥镇名为龙泉寺,另一处在大龙山镇名为龙泉庵。龙泉寺经过近代的维修恢复较好,而龙泉庵却一直未重建。图五:龙泉庵附近是白龙溪的源头,遗址尚存
    据了解,龙泉庵前有古井,称龙井,仍存。明朝徐鳌有《龙井》诗:灵湫备秩祀,北出集贤关。龙试初云雨,莺啼欲晓山。诗成云树裹,人在翠微间。民瘼萦心切,聊成半日闲。此处龙井就是山下的龙湫池。图六:龙泉庵现存大量庵基
    说起龙湫池,卒子已经介绍过,在龙湫池边建有龙王庙,据记载建于元朝,是大龙山主脉西麓大龙山镇百华村境内。 图七:龙泉庵附近龙泉卒子猜想就是这样的水池
  龙池寺历史可追溯到唐宗时期于龙泉庵盛名。明清两代为安徽、安庆官府岁旱雩祷之处。史书记载明朝洪武初敕封“护国都督老龙王”,明朝崇祯间内供泰国巨型玉佛,明朝成化甲辰(1484年)年间,祭祀天井顺济龙王,此庙指定为“龙山灵湫官祠”每岁春秋二仲郡守均指祠致祭。图八:龙泉庵山间巨石
    清朝咸丰年间,准确讲是咸丰三年(1853年)被太平军烧毁,清朝同治二年(1863年))两江总督曾国藩、布政使江中睿、知府陈睿重建。图九:龙泉庵附近的白龙溪源头
    现有明王鳌、清广东副使任峻先后作《龙王庙碑记》等,民国初龙王庙政教合一。清朝时,康熙皇帝曾派员于此庙求雨救灾,雨后即封龙王庙为“护国都督老龙王”;咸丰登基时,安徽遭蝗灾,为了灭蝗,敕令安庆府求此庙龙王降雨解安徽之难,果然天降大雨,蝗虫尽死,帝封龙王庙为“天井龙湫”。图十:龙泉庵所指的龙泉卒子猜想可能就是如此
  清光绪四年,皇帝为龙王庙御笔题写“星云散润”四字;宣统皇帝二年三次重修龙王庙,曾亲派大臣阿达珠督办并赠送金匾一副。目前,有案可稽的是民国二十三年皖省大旱,安庆乡绅立军令状,求雨造福人民,感动“龙王献雨”一事。由于历代统治者厚恩报答龙王庙“龙王”,龙王庙也因此名声大振,香火日炽,无论是天灾人祸都未能使其销声匿迹,而且旺盛地世代沿续着。图十一:龙泉庵旧址附近留存大量庵砖
  传说明初朱元璋大战陈友谅兵败逃难此处时,原为一座破旧的小庙,而这座小庙据卒子猜想可能就是今天卒子介绍的龙泉庵,他见庙门蜘蛛网密布,黄蜂窝挂满庙前庙后各处,朱元璋为了躲避逃兵,情急之下钻进了破庙,躲在了菩萨像身后。追兵来到庙前见蜘蛛网密布完好后,黄蜂随处可见满天飞舞,弃庙满山寻找未果而去。朱元璋得救后,在庙里菩萨面前发誓若他有江山之份,来日一定厚报。第二年在南京登基时,不忘感恩誓言,赐金砖银瓦将龙王庙修缮一新,封庙前拦门山为列马摆鬃,庙后巨石为金枪落地。图十二:龙泉庵祖师石塔底座
    卒子今天介绍的龙泉庵旧址周边,有一座被毁的祖师石塔,与安庆其它地区的祖师石塔相似,但使用的是大龙山本山产的麻石雕刻而成。龙泉庵祖师石塔位于被毁的龙泉山山间,离山下的龙王寺约一公里,东临方山,北依地维峰,重峦叠嶂、古树参天,风景优美。据卒子猜测,龙泉庵石塔祖师石塔约四层,由塔基、塔身、塔刹等部分组成,高约一米至一米余,为大龙山本山的麻石雕砌而成。图十三:龙泉庵祖师塔身
    龙泉庵祖师石塔塔基用麻石砌成六角形,虽称不上非常精美,却有着仰俯莲瓣砌成圆形束腰须弥座。塔身为鼓状椭圆形,外部精雕植物花纹,由于时间久远,塔身的字迹已经模糊不清。塔刹下为圆形相轮,上为宝瓶,当然这只是卒子想像与平时在安庆各地见到的祖师塔结合而成。图十四:龙泉庵祖师塔身留有文字,但不清晰
  龙湫池盛名于明朝,史书载位于地维峰之右,石壁嶙峋、泉涌奔注、一窟盛之,是书龙湫。《安庆府志》记载,明朝时期龙湫池旁有一庵,名《龙池庵》于龙湫池故名,据《怀宁县志》记载,明朝朱元璋皇帝激战陈龙友谅躲进龙池庵,现称龙王庙,避过难后,回到南京登基,敕封龙池庵,《龙池寺》,王井顺济龙王,护国都督老龙王。图十五:龙泉庵祖师塔身为圆形塔身
  安庆大龙山一直是安庆府背面的重要屏障,明清两朝旅游踏青古道,最有名气的天然大峡谷“青牛白马”。史书有记:巨石夹道,曰“青牛白马”,登陟者必取道其间,其山腹折叠成涧,则清溪也。危桥绝壑,古物濑潺缓。图十六:龙泉庵旧址附近后建有林场
  青牛白马大峡谷其实就是大龙山四大溪之一赤龙溪大峡谷。大清朝,安庆刘橒、黄熙赞等先后陪同朝廷大臣阿达珠、曾国潘、司马裴国熙别驾杜肇升等文武百官多次畅游了青牛白马大峡谷,留下了不少诗词文字,并建清溪亭于龙湫池旁以佐证。图十七:卒子根据自己猜想绘制龙泉庵祖师塔想像图
  “赤龙溪”,大龙山四大溪流之一,位于大龙山南麓龙首,文人墨客称为“青年白马峡谷清溪”。山上全长十余华里,有大小瀑布若干个,沿途景点众多,其中就有今天卒子介绍的祖师石塔与祖师墓、“归忘”石刻,龙泉庵、土地庙、龙湫池等),与青龙溪交汇于龙山禅寺,流注石门湖通江达海。图十八:龙泉庵所谓龙泉如是此
(本篇完)
2017-08-24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9-5 08:39:24 | 显示全部楼层
鹿山半山老屋麻石残件——卒子走遍安庆
鹿山半山老屋麻石残件
——安庆古石刻系列
第134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走遍安庆》长篇游记得到很多朋友的喜爱,卒子将一如既往坚持自己秉承独立视角、独立思考的特色坚持走遍安庆。《卒子走遍安庆》不仅仅是游记,更是一种坚持的精神。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位于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鹿山村一处半山老屋遗址。图一:杨桥镇鹿山村
    从鹿山村走到龙泉寺的半途中,有一座建于何时又毁于何时的老屋,现在唯有几个麻石残件在默默地诉说着曾经的繁华。鹿山位于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中部,山林近万亩、耕地二千亩。是个古老的村庄,也是一个相对比较富庶的村庄。图二:杨桥镇鹿山村半山龙泉寺下院
    在龙泉寺半山有一座池塘,池塘埂上建有一座小庙,小庙的周边散落着麻石的老屋构件,有村民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的麻石构件多半被拉走,运到下山不知如处了。图三:绿叶
    现存的麻石石构件,有一雕花石门墩高约六十公分,长约一米,还有二处圆形的石构件,应该也是过去碾压食物的石构件。图四:杨桥镇鹿山村半山巨石
    卒子猜想,这麻石构件应该是老屋所剩余的构件,承载着岁月的痕迹,不知何时轰然倒下,石块瓦砾、土砖木梁散落一地,后又被建起半山那座小庙。图五:蝗虫
    鹿山的龙泉寺是大龙山远近闻名的寺庙之一。虽然规模不大,却是当时大龙山有名的佛教胜地。古时寺内有僧人多人、香火旺盛。光阴荏苒,龙泉寺昔日繁华热闹的场景,经过岁月的洗礼已安静下来,寺庙现在来了东北的居士。图六:“山摘紫芝”
   鹿山村是一个古村落,半山水塘边放置的两块看起来很普通的石头,却原来是碾压食物的大磨盘,看样子是清朝年间留下的,现在有百多年历史了,可能是文物。有兴趣的朋友去半山水塘边,会看到麻石身一面雕刻了花纹。 图七:杨桥镇鹿山村半山石构件
  有点不可思议的是,在半山新建的茅房一角,居然发现疑似旗杆夹的半截夹杆,这可能是原老屋门堂留下的。从这些麻石板看,应该是比较粗糙的旗杆夹石板,另一块已不知去向。图八:半山石构件被当成台板
    夹石板前端都有二个圆孔,这就是过去穿木榫用的。此外,离龙泉寺不远,座子发现了寺里很多的石柱础,应该不是寺庙里的东西。卒子猜想会不会也是老屋内的东西,后被搬到寺庙里了。图九:杨桥镇鹿山村半山石构件
     在通往龙泉寺的半山间,有一块巨石,上面有写有四个大字“山摘紫芝”,经查出自北齐作家颜之推的《古意》诗之一:“登山摘紫芝,泛江采绿芷。”真是一处人间美景地。图十:旗杆夹
    颜之推(531年-约595年),字介,汉族,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古代文学家、教育家,生活年代在南北朝至隋朝期间。颜之推著有《颜氏家训》,在家庭教育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影响。是北朝后期重要散文作品;《北齐书》本传所载《观我生赋》,亦为赋作名篇。图十一:半山石构件
  老屋已不复存在,剩下几块麻石构件渐渐诉说昔日的繁华,古建筑古民居,有不珍贵的古建筑古民居构件。这些历史悠久、工艺水平较高的文物,又将渐渐消失在历史中。图十二:杨桥镇鹿山村半山石构件
    老屋被毁以后,这些老屋的遗存石构件村民大概感觉没有什么价值,就把它们散放在池塘埂边和水渠做桥板,虽然如今的老屋已成了一片废墟,但从这些散落在地上的文物,可想当年应该是数一数二的规模。图十三:杨桥镇鹿山村半山龙泉寺下院
    如今,在安庆众多的农村地区,像这些已经毁坏的老屋,渐渐变成了铺满碎石瓦砾的荒地。没有把历史文物保护当成一回事的都拆了,太可惜了。安庆正在争创什么文明城市,却远远不及历史文化名城一块金字招牌。图十四:自制食物
     这块被用做茅房的麻石旗杆夹板、还有安庆众多的门楼砖雕、石墩石础,不知道多少外地的收藏家正等着收购,安庆如果能够有更多的博物馆或民间机构。通过各种渠道把这些散落在各地的文物收集起来,也是安庆文化的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安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民间艺术表演等为载体的特色安庆地方文化,加上这些各地的古石构件、传统民居、古驿道、古桥等遗迹遗存,才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安庆地方文化。图十五:杨桥镇鹿山村风景
(本篇完)
2017-09-05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9-11 16:55: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过河卒子 于 2017-9-12 08:29 编辑

橐箱石与刘氏禁碑——卒子走遍安庆
橐箱石与刘氏禁碑
——安庆碑刻与自然风光系列
第134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走遍安庆》长篇游记得到很多朋友的喜爱,卒子将一如既往坚持自己秉承独立视角、独立思考的特色坚持走遍安庆。在《安庆家谱网》上线之际,卒子特向《安庆家谱网》上线表示祝贺。图一:岳西县莲云乡
     位于安庆市岳西县莲云乡朱屋村的橐箱石,是自然风化造成的一块较为独立、鬼斧神工的大石头,以很小的支撑面立在巨石上,千万载不变,远远望去,像一大木箱支立在石头上,故名橐箱石。图二:清朝背井离乡的移民
    箱石位于大别山腹地的岳西县,古为潜山县后北乡,离潜山县城约五十余公里。图三:优美的风景和圆润的石梯
    箱石位于一个山坡的半坡边,旁边是一条有着数百年的古道。古道上下坡均有石块铺设的梯道,数百年间,古道上被一代又一代的山里人踩着光滑而圆润。图四:箱石
    箱石是一个标志,又是一个符号,这是一个家族风水的标志,古人认为这个箱石是大自然造化,是一处风水宝地。图五:箱石的不同角度
    刘氏先祖于1662年迁居此地,渐渐形成安庆地区的名门望族。历四代于乾隆初大举迁陕,三十多位男丁在陕立户。同时分迁浙江、河南者众。图六:橐箱石局部
    在橐箱石不远,有一块立于嘉庆十八年(1813年)的禁碑,距今204年。乃该族迁陕后裔回乡祭祖所立禁碑。图七:橐箱石不远溪水
    立碑无非是要让世人皆知、以期传之不朽。在安庆地区家族的发展历史上,碑刻是一座文化宝藏,也是一笔珍贵的历史遗产,能为后人提供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风俗等方面的原始记录,是历史的见证。图八:箱石自然风光
    这块禁碑四周为麻石砌成的碑框和碑盖。正碑部分高90宽60公分。加碑框、碑帽,规格为118×86公分。是目前发现安庆市地区非常完整,字体秀丽清晰,比较高大的禁碑。碑记由刘氏家族撰写,使用了魏碑体,详细记载了二百多年前,刘氏家族购置此地繁衍发展的过往。图九:刘氏禁碑
    刘氏禁碑,刻于清朝嘉庆十八年(1813年),标题为“彭城郡应斗公后裔的碑记”。该碑碑文采用魏碑体阴刻,竖书约十多行,碑文数百字,字体端庄有力,字迹基本清晰,是清代碑刻中的上乘之作。图十:禁碑正反面均刻有文字
    清朝康乾时期,清廷渐渐推行的是摊丁入亩的政策,恰时皖西南经过数百年的生息,人口渐渐稠密,此时清廷明朝初期的移民经验,在皖、鄂、赣等地区实行规模的组织,向北方地区移民。图十一:安庆刘氏宗亲两位会长
    清廷在实行移民初期,采取的是“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的手段,移民在迁徙路线上,沿途各州县政府采取接应和监督措施以防移民私自回老家。图十二:碑立议禁
    据《刘氏家谱》记载族人于乾隆初年迁居陕西,这些移民达远在数千里之外的山区,经过勤劳耕作,逐渐站稳脚跟,并在陕西淅川县西坪街花园关建有“刘氏大庄园”谱称“老庄”。历二代,由“太学生”刘大汉携侄“禀贡生”刘瑞昌等数十后裔回老家祭祖并立此碑。回陕再经过艰苦创业,取得较好发展。又创立了“刘氏新庄”。该族迁陕后裔于民国四年仍然和老家在一起联修家谱。图十三:刘氏在橐箱石置地
    从刘氏禁碑以及卒子今后再次介绍迁陕安庆移民回乡安葬的墓碑,都可以印证刘氏迁陕后裔的新老二庄的繁衍历史。图十四:禁碑阴刻文字
    为记载这段历史,刘氏禁碑以应斗公先祖创业为绳,详细记载了人口迁徙,并在嘉庆年间立碑传颂。图十五:立禁碑
  橐箱石与刘氏禁碑不远,就一座土地庙,是刘氏后人敬畏山神与土地神灵的小小庙宇。图十六:对盗葬、砍伐树木等均为禁止
    橐箱石与刘氏禁碑,虽然已经过去二百余年,从实物见证了安庆地区的先祖集体智慧,从碑文看,其中大部分记载“禁火烧山林、私砍竹木、违禁送官严惩”等强制性规定,也是古时的道德准绳,对民间良风美俗的形成和净化社会风气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图十七:禁碑全文
(本篇完)
2017-09-11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9-28 14:4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八步金粟庵石塔与古井——卒子走遍安庆
八步金粟庵石塔与古井
——安庆石塔、古井系列
第135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八步金粟庵石塔与古井位于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原八步村,现八步村并入鲍冲湖村,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图一:金粟庵巨石


    鲍冲湖村由原八步村与鲍冲村合并而来。八步村,原是驿道十八步逐步演变而来,这里有着巨大花岗岩、有些叠竖成柱、有些伴依相抱。风景独特,是安庆的后花园。图二:金粟庵石塔正面



     鲍冲湖波光潋滟,湖中岛屿杂花生树,映山红灿如霞锦。在十八步古驿道,有一题联:“歇脚聊古今,十八步,胜地名区,却当两县通衢,多少游人都坐坐;清心有茶水,三五盏,生津解渴,只用几枚铜钞,往来过客试尝尝。”可见,当年是相当繁华和热闹了。图三:金粟庵石塔侧面



     前不久,闻“金粟庵”火炼佛大殿,便亲自探访,传说“金身经火炼,粟粥献心诚”,“百岁修心成活佛,一朝火炼是金身”。当年的金粟庵是鲍冲湖一带名气不小的寺庙。图四:网图修行僧尼



    大龙山特不类他山,优美幽清的自然原生态令人心旷神怡。鲍冲湖村原八步一带山峦两旁、奇石临立。在原八步村一侧的山腰处,金粟庵遗址依然存留于世。图五:金粟庵石塔构件



    在金粟庵遗址后山腰,有一座金粟庵师祖石塔,始建不详,从麻石风化面看,应该是清朝时期建立的石塔。图六:金粟庵石塔葫芦顶


    金粟庵石塔高约二米,原由弟子捐资兴建,形制为六角三层楼阁式麻石雕凿塔。图七:金粟庵石塔



    不知何时塔被毁,近现代又由村人将被毁石塔重新修建。遗憾的是,金粟庵石塔宝塔葫芦顶并没有被用,而使用了碎石拼装,就在石塔边不边,金粟庵石塔的葫芦顶就散落在地。图八:金粟庵石塔



    另有一块原金粟庵石塔石构件也散落在地,这是一块石塔圆窗石构件,但是在石塔重修过程,为何没有被安放到石塔内,不详。图九:金粟庵石塔为麻石建筑



    金粟庵石塔或为墓塔,始建年代不详。在石塔边,还有二个砖石叠加的石古井,一个清水、一个浊水。图十:金粟庵石塔上的金牛



    多少年前,金粟庵内修行的人或在这里洗漱或饮用。这古井与一边的水池,经历了百年风雨,却又消失在历史长河里。图十一:金粟庵石塔石构件


    大龙山清秀,鲍冲湖村原八步村四面皆巍峦杰嶂,环布缭绕,面直小龙山,突兀正立。绵亘四境皆数里,千岩万壑,不可以形状名计。图十二:金粟庵石塔葫芦顶



  古时,八步住户少,是连接枞阳与怀宁重要交通驿道,穹林巨涧,茂木深翳,小离人迹,常有野狼野猪出没。图十三:金粟庵石塔圆窗石残件



    鲍冲村与八步村四周皆山,山中巨岩,侧足而入,现遗留金粟庵石塔与古井。今犹存。图十四:金粟庵石塔与古井


    金粟庵,遗存有数百余平方米,一进一院。院后有坡,坡上伫立石塔。石塔与金粟庵有着浓厚的历史渊源。图十五:金粟庵古井(清水井)


    石塔在我国广泛分布在各地。自明清两朝开始,佛教逐渐产生了独特的类型石塔,有楼阁式石塔、密檐式石塔、覆钵式石塔、金刚宝座式石塔等较为常见的形式到无缝式石塔、宝箧印式石塔等奇异的形式不一而足,尤以楼阁式石塔为主流。图十六:金粟庵古井(浊水池)



(本篇完)

2017-09-28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3 12:45:22 | 显示全部楼层
岗竹岭通真观与禁革檀越碑——卒子走遍安庆
岗竹岭通真观与禁革檀越碑
——安庆寺庙道观与碑记系列
第136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莲云乡通真村岗竹岗的通真观和一块《奉旨禁革檀越碑》。图一:站在通真观能遥望岳西县天堂镇


    通真观,相传始建于天堂乡老观冲,后迁建于莲云乡道观山,现建于岳西县城西十公里的莲云村朱屋通观村。道观座西北朝东东南,两旁青松翠竹,风景秀丽。图二:通真观


    通真观前视野开阔,能够一目望尽岳西县天堂镇,风景尽收眼底。原道观七道案山,一层高于一层,色彩一道淡于一道,那远处的“南山一柱”天柱山一览无余。图三:通真观大门


    通真观最早建于元朝末年(1340年),通真观是三次易地才到朱屋通观村。现通真观三重大殿,四十余间,建筑面积七百平方米。图四:通真观道士墓


    通真观现有神象七尊,大门前有一对华表、二个石香炉,据查,此石香炉清朝乾隆雕花石香炉。大殿里面有二段用五级石阶及两旁的石柱郭坊连接三进大殿,也应该是清朝至民国时期所刻。该观是安庆地区道教重要场所。图五:通真观道士墓碑


    莲云乡莲塘村岗竹岭,通真观位于海拔1570米处,卒子骑摩托车足足半个多小时才到此,到时已经傍晚时分。据卒子在道观前后左右观察,有一块碑记,可以揭开通真观的身世。图六:通真观清朝乾隆雕花石香炉一只


    清朝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八月初一,通真观主持道人汪乾一勒《奉旨禁革檀越碑》载:“……通真观现有田种十八石五斗,载亩五十八亩七分九厘九毫,在忠里九甲太平户当差,但许僧道经管,不准擅自售卖……”。道光七年(1827年),有观房四十间,一进三幢,分前厅后殿,前厅置钟鼓、关帝像,后殿置太上老君、华佗塑像,左右神龛镌有二龙戏珠图案。土地改革中,观宇分给八户农民,神像摧毁无存。现仅存残匾一块,禁碑一座。图七:通真观太上老君像


    2010年5月17日,安徽省道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涡阳老子天静宫住持李福道长,到岳西县莲云乡通真观考察道教文化,县委统战部副部长、民宗局局长范蔚新等陪同考察。李福道长认为,岳西县道教文化积淀深厚,司空山在历史上是著名的道教名山,通真观是安徽省重要的道教古迹,岳西县道协要充分发掘和弘扬道教优秀文化,为岳西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图八:通真观大门与禁碑


    通真观后有普济庵,庵内现保存古物有:清禁碑一块,乾隆雕花石香炉一只,石磨一只,碓臼一个,还有完好的清朝双面刻字签板十块(合计记九十九签)。图九:通真观禁碑


    普济庵内清乾隆禁碑“奉旨禁革檀越碑”保存完好,碑记:“钦授江南安庆府潜山县正堂,加五级记录十次,记大功十次,见等事案,奉阁宪牌准,礼部司仪制司,案呈礼科,抄出浙江学政钱,條奉:各属境内寺庙,所有一切田地山场,无论有凭无凭、年远年近,所有檀越概行革除,勒石寺门,永远遵守。图十:通真观禁碑局部


    语查士民捐助,皆归于寺内,本属乐施,何得竟起檀越名色,侵年伯占,滋生事端,地方官如遇此等讼案,即应随时断结,以息纷争。应如该学政所请,通行宜省出示晓谕,将檀越一概革除,不许借有私处争夺讳告,其士民施舍之田产、建修之寺庙,但许僧道经营,亦不许檀越自买卖,如有犯案到官者,该地方官随时酌辨,按例惩处,仍行勒石示禁可也,等因其题,奉旨依议,钦此。图十一:通真观禁碑局部


     钦遵咨院行司檄府转行到县,奉此,当经查明各寺院现在田产项亩坵瑕等,当差里甲造册申送在案,合行勒石示禁,为此,仰普济庵僧俗等知,悉拟册造,现存田种一石二斗五升,载亩四亩二分,□□里□甲□当差,但许僧道经管,不许擅自售卖,倘有违反,不遵示禁,按例治罪,各宜凭遵,须至碑者。乾隆三十二年八月初一日  普济庵僧深远立”,当时的普济庵,由此可见一斑。图十二:通真观禁碑局部


    此禁碑为安庆地区一块十分难得一见的圣物。图十三:通真观石阶

[size=0.83em]150-1.jpg (406.75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1 分钟前 上传




(本篇完)

2017-10-13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6 11:0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平峰香山寺三座石塔与墓碑——卒子走遍安庆
平峰香山寺三座石塔与墓碑
——安庆石塔系列
第136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官庄镇平峰村的大香山寺三座历代祖师塔和居士塔碑。图一:潜山县官庄镇香山


    大香山寺坐落在安徽省潜山县西北隅官庄镇境内的香山峰下,始建于盛唐时期,清朝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先后由“一心”、“忠节”、“常法”等法师发心重修,建成三栋佛殿和二十间僧舍。图二:释果静大师石塔


    1908年常法大师雄心壮志、募化十方,铸造巨钟一口,铜身银顶,其高3.2米,围6米,厚0.23米,重万余斤,上刻一万二千多人名,故名“万名钟”,居全国最大,堪称禅林一绝,每日晨钟暮鼓,声传千里,绕梁三归。图三:民国石塔造型独特


    松林掩映下的禅院,庄严肃穆,钟石和鼓石座落左右,拥有“佛国三千大世界,天下禅林第一家”的佛国景象,1984年被列为省级重点保护寺庙。图四:民国二十八年碑记


    大香山寺建成已过百年,地处安庆市潜山县官庄镇,背后的官庄香山峰有景点燕子崖,狮子洞。香山峰顶更是风景绝美,云山雾绕,一望千里,有猪婆奇石,名钟曰万名。景色宜人,实乃渡假的好去处。图五:民国期间的吴居士石塔


    今天卒子介绍的香山寺历代祖师塔,多为民国期间建造的石塔,其中一座为五代师姐桂微念石塔。桂微念法师墓塔原位香山寺塔院,建于辽民国初期,用石料雕刻并组合而成。图六:潜山官庄大香山寺


    石塔选用香山的石料雕刻并组合而成的石雕八角形三层密檐式塔,坐西朝南,通高约二米多。在方形塔基上方为八角形须弥座,其束腰上下石檐都雕有莲花。塔身为八棱柱,塔身背面石碑刻有“大香山寺五代师姐桂氏微念墓茔”的塔铭。图七:吴居士石塔


    塔身上方为三层石雕塔檐,在檐与檐之间有石雕花饰,檐角与檐角之间雕有瓦垄、椽头。塔刹部分的下面是一层八角形刹座,顶部安有葫芦形宝珠。整座石塔形制庄重、典雅。图八:吴居士石塔


  另一座石塔,为在香山寺修行过的一位吴居士的石塔。这座石塔并不雄伟,高仅二米,背后有一块“护修吴居士塔碑”。图九:五代师姐桂微念石塔


    该墓呈建于民国期间,成交椅形,宽约二米余、深约三米,是一座八边形墓塔,墓前有石作须弥座祭台。墓塔背面的“护修吴居士塔碑”几个字尚清晰可见。墓志嵌于六边形墓塔的背面。图十:二座石塔相距很近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二座民国期间的石塔边,还有一座建于同时代的石塔。这就是释果静大师石塔,上有“释果静大师刘老孺人”字样。这三座石塔完整地保存至今,实在是难得的历史遗存,是一笔宝贵的移民文化的历史财富。图十一:三座民国期间石塔各具风格

[size=0.83em]165-1.jpg (530.23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1 分钟前 上传




(本篇完)

2017-10-16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合作|人才招聘|手机APP|Archi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