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佛图寺摩崖石刻。
佛图寺摩崖石刻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寺前镇佛图村佛图组村境内大尖山上。佛图寺摩崖石刻分布在佛图寺四周的石壁上。一九八一年,佛图寺摩崖石刻收录入《中国名胜词典》。
佛图寺位于安庆市太湖县寺前镇佛图村佛图组村境内大尖山上,寺为西晋高僧佛图澄建而得名。
佛图寺自东晋建寺至今一千六七百年,是安庆地区最早的寺庙,也是全省现存不多的、有文字记载最早的寺庙,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佛图寺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大量的摩崖石刻和赞美的诗篇,现保存石刻主要有屏风石石刻、天就门石刻群、飞来泉石刻群、碧云岩石刻群、天柱塔石刻群、祖师洞石刻等,在石刻作者中,有明朝著名哲学家罗汝芳,明朝天文学家蔡呈图等。
佛图寺摩崖石刻展示了生动的文学艺术、书法艺术,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也是佛教文化发展史的缩影,对于研究中国佛教和佛图澄佛教思想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和考古价值。
佛图寺摩崖石刻展示了悠久的佛教文化。佛教于汉朝时期传于中国,又随楚王刘英流放安徽而播洒于江淮地区。佛图澄及其弟子云游各地,于此建造佛图寺,带动当时江淮一带佛法的盛行。
佛图寺摩崖石刻许多摩崖石刻由于年代久远,现在无法辨清题者及年代,但从中可知佛图寺年代的久远。
佛图寺自佛图澄后,二祖慧可来到太湖,卓锡于距佛图寺不远的狮子山、司空山,使佛教禅宗在安庆发扬光大,这些不同时期的摩崖石刻,展现了太湖县佛教文化漫长的发展历程。
佛图寺摩崖石刻展示了精美的书法艺术。石刻有的出自名家,有的出自无名者,楷、草、隶、篆诸体,阴、阳、勾皆备,大字见方,小字数分,行笔运转方圆并施,章法布局依山就石,诠释着中国书法和雕刻艺术的真谛,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由于题刻者众多,各人艺术修养、书法水平有很大的区别,或清秀挺拔,或圆润遵媚,或纤细柔婉,或雄浑豪放,或庄严拘谨,或气势夺人,争奇斗研,异趣横生,产生了流派纷呈、风格各异的艺术效果。
特别像“天石”、“奇石”等石刻,端庄稳重,气度恢弘,虽然不知题者姓名,但不让名流,堪称书法精品,极具审美价值。
佛图寺摩崖石刻展示了高超的文学艺术。这些石刻多见景而题,以文字配景,题写者多表现出较高的文学才华。几首游山之诗,大处着笔,洋洋洒洒,占据大块的岩石,生动地写出了佛图寺秀美之风光和游者怡然之心情。
而随处可见的小题,以一两妙词,写景状物,如“球琳”、“生白”、“洞天深处”等,极其准确而生动地毕现佛图寺之胜。
罗汝芳等明人的题刻,行文和书法都极其随便,展示出极其丰富的人文情趣,表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观赏、品味这些石刻,让人陶醉于其浓厚的文学氛围里。
晋朝天竺高僧佛图澄云游到此并建佛图寺而得名佛图山。佛图山,安庆名山,山高险峻,摩崖石刻众多,部分石刻因年久风化,不可尽辨。
其中,以明朝石刻尤为引人注目,最为突出的要首推明代哲学家罗汝芳和太湖知县李盛英、清朝太湖县知县王大谟、清初诗人马人龙等。清朝乾隆县志载,宋朝书法家黄庭坚曾到佛图山游览,并留有诗赋石刻,惜年久现难以寻觅踪迹。
清人王大谟书《游佛图寺》诗,位于入山口路径右侧的“屏风石”,长七米二,高三米,面平如削,宛如屏风,诗四十四句,二百二十字,石刻面积约十五平方米。
进入佛图山,有一天然石门,由三块巨石二峙一覆形成,明人李盛英在其檐额上篆刻“天就门”三字,门内右石壁上阴刻有罗汝芳行书“闽狮界陈时范仰山林鹏肝近溪罗汝芳乙卯秋书天石纪游”二十四个字。
左壁刻有无名氏行书“洞门深锁”四字,顶部有石刻“天石”,另有多处石刻不可尽辨,在天就门外左侧石壁上刻有大量石刻,年久风化,不能一一辨认。
天就门北三十米处有佛图寺,寺左下侧有“飞来泉”,又名“飞瀑”。两侧有“球琳”、“天上来”、“飞泉”、“尘襟洗尽”、“且来观”等石刻。
佛图寺后山,沿石级迂回曲折而上,沿途有“八正桥”、“如意桥”、“披云石”等石刻及明朝福建长乐县进士陈时范题刻“锦石巧留天柱塔,青山应作状元峰”。
至天柱塔,塔由五块巨石叠成,高约二十米,上大下小,高耸欲倾,塔下石壁上刻有罗汝芳楷书阴文“天柱峰”三字,另有清太湖教谕阮裕楷书阴刻“乾坤一柱”四字等。
塔底有洞,洞壁刻有无名氏楷书双钩文“生白”二字。
佛图寺环境优美,奇石异景,老翠竹满山,古诗云“清幽胜似小蓬莱”,历代文人默客在此留下了大量的摩崖石刻和赞美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