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E网

搜索
查看: 4764|回复: 0

[实用收藏] 戴了助听器,为什么明明能听到,却仍然听不懂?

[复制链接]

0

收听

0

听众

216

帖子

E粉新星

注册时间
2020-7-8
精华
0
发表于 2024-7-29 15:46: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话说回来,“听得见,却听不懂”确实是一个困扰很多人的问题。
尤其是对于一部分弱听人士而言,验配了新助听器,戴上以后发现声音确实听得更清楚了。
但是当别人对自己说话时,却发现自己听不懂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QQ图片20230802142641.gif
01

听到了,不等于听懂了?
要说清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了解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声音并不只是由耳朵听到就结束了,它还需要将听到的消息“压缩”“转格式”以后传输给大脑。
大脑再对信息进行处理,我们才知道自己听见了什么声音。
在这其中,耳朵所起到的作用,仅仅是收集声音,对声音进行处理,转变为信号,再将信号传输出去。
实际上听懂没听懂,还得看大脑如何处理这些信息。
助听器的作用实际上是帮忙不太好使的耳朵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任务,也就是“听到”。
当弱听人士戴上助听器,原本听不到或很难听到的声音被选择性放大,噪音则被选择性降低,帮助弱听人士更好地“听到”,但它无法代替大脑来分辨声音。
因此,“听到”即是“听到”,“听懂”就是“听懂”,“听到”和“听懂”之间并不能画等号。
有人说,那我的助听器不是白配了吗?
别急,我们接着往下说。
02

为什么,我会听不懂?
既然“听到”与“听懂”并不等同,那么我们就直接来讨论最根本的问题:为什么听不懂?
通常来说,这个问题有3种可能答案。
1)
听不准


听不准就是说听到的与实际的有偏差。
我们耳朵的听毛细胞中包含内毛细胞和外毛细胞,外毛细胞的职责是调整并增强内毛细胞的敏感度。
当外毛细胞受损,内毛细胞的敏感度也会相应减弱,但实际上本身的功能并没有受到影响,因此佩戴助听器之后,内毛细胞仍能保证传输“正确的信号”大脑听觉中枢。
但如果内毛细胞也受损了,那么“传递”的信号就容易出问题了,大脑接到了错误的信号,自然也没办法翻译出正确的内容来,结果就是可以听到但是听不懂。

2)
收不准


与“听不准”相对应的,“收不准”则是问题出在接收信息的大脑听觉中枢
当大脑听觉中枢因为疾病等问题,导致没有接收到完整的信号,或者接收到信息但无法正常处理的时候,纵使耳朵传来的信号是对的,但是处理的结果也是错误的。
结果就是听得到但是听不懂了。
会导致大脑听觉中枢出问题的因素包括脑或脑干的病变,例如肿瘤、脑溢血、脑震荡、颅骨骨折、脑缺氧等。

3)
听不准,也收不准

第三种原因便是前面二者的综合,耳朵有问题,大脑听觉中枢也有问题。
通常,如果长期放任听力损失问题不管的话,便可能导致听觉中枢退化,最终走到这样的结局。
原本,耳朵与大脑听觉中枢其实是相辅相成、通力合作的关系。
如果其中一方出了问题,另一方长期处于“合作伙伴有问题”的状态下,也可能会出现问题。
人的大脑里面的很多神经元,一个连接着一个形成一张复杂的网,这些连接点叫突触。
当发生听力损失后,大脑的听觉中枢受到的刺激减少。如果长期缺乏听觉刺激的话,相应的突触就会变得越来越弱,且杂乱无章,或者相互之间的联系完全切断,从而影响认知和言语的理解。
这也是老年弱听人士放任听力损失容易患上痴呆症的原因之一。

03

如何才能不仅听到,还要听懂?
回到我们最开始的问题,那么如何才能既听到,又听懂呢?
综合上面三条原因来看,首先如果是大脑听觉中枢的问题,那么肯定要去看医生,先解决脑中的问题,毕竟这个问题如果严重了,那可能就不只是听不见了。
其次,则是要对听力损失的问题及早发现,及早干预。
所有的听力损失都可能会导致大脑听觉中枢对语言的理解能力,所以当听力损失出现时,一定要及时使用合理的方法来制止其发展下去。
当听力损失得到纠正,大脑听觉中枢逐渐得到稳定而正确的信号的刺激,便至少会使问题不再恶化。
所以,对于听得见但听不清、听不懂的弱听人士,助听器仍然是有必要的!
虽然配戴助听器之后仍然听不懂,但还是需要坚持戴助听器,这样才能刺激听觉神经,避免更大程度的衰退。
其次还要多听、多交流,多给予大脑听力中枢刺激,使其不出现功能上的退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合作|人才招聘|手机APP|Archiver|

GMT+8, 2025-9-10 07:33 Powered by Discuz! X3.4

安庆E网生活网站 © 2001-2013 Comsenz Inc. ( 皖ICP备05012696号 )

安庆瑞易文化 地址:华茂1958-C7栋 联系电话:0556-5306667 联系邮箱:17779721@qq.com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和邮箱:0556-5306667 17779721@qq.com

皖公网安备 340800020001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