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小园香径 于 2023-6-26 13:48 编辑
一年一端午,一岁一安康,端午的粽子还继续在唇齿间飘香,龙舟的热闹气氛已在慢慢冷却中。 端午节,龙舟的“咚咚锵……咚咚锵……”的节奏感我曾觉得是最动听的声音之一,曾在儿时的耳畔回荡很久。我算是个有端午情结的人吧,是不是也有很多人有端午情结呢?发个帖子看看有没有共鸣的。 记得那时候的端午节,很早就盼着了!那时候小河的水弯弯曲曲直流到村庄不远处,傍晚的时候,许多男孩子扎个猛子就在河水里消失,然后在远远的地方冒出头来,记得儿时的龙舟很大,船头船尾很高,那个时候像现在普遍流行的梭子船很少,一般农历四月二十八下水,然后一周的时间都会沉醉在咚咚锵的愉悦中,儿时放学回家写作业的时候,听见远远的咚咚锵声或者龙船回来的鞭炮声,撒腿就往河边跑,去和划了一天船扛着龙头龙尾的父辈们一起回家。回家吃饭的时候,会听父亲讲一天关于划龙船的趣事,去了哪里,和那个船比赛了,战况如何……那时候的父亲总是有使不完的劲,有些疲惫的脸上常是一脸的开心。 那时候算是刚刚解决温饱,远远没有丰衣足食的年代,端午节母亲一早会准备骨头汤下面条,会是盼望很久节日的美味佳肴啊!母亲也会炒一些黄豆,揣在新做的背带裙口袋里,常常手里还握着一个自家腌的熟的咸鸭蛋,然后屁颠屁颠地跟着龙舟后面跑。 再后来的记忆里有了冰棒,有推着自行车卖冰棒的,骄阳似火里,河边围着半圈的看龙船的,有卖冰棒的穿梭其间,掏出五分或者一毛钱买一根冰棒,边吮吸着冰棒的清凉边看龙舟竞渡的时候,真是享受。那时候,端午晚上的酒席,父亲总会酩酊大醉。第二天上学的我们经过昨日看龙舟的池塘,水面一片狼藉,菱角菜凌乱杂陈,岸上草丛边鞭炮的纸屑醒目着,冰棒纸也轻易可见。 童年早已远去,父亲也早已去世很多年。长大的我们,慢慢地离那个小乡村远了,后来有了自己的小家庭,陪伴自己的孩子慢慢长大。但每到端午总会带孩子随着人流去不远处看龙舟。很小的时候教她数河里的龙船,教她辨认颜色;幼儿园的时候,教孩子学着画龙舟;刚学写作文的时候写看龙舟的小作文。慢慢地孩子学习忙了,那几年似乎挤时间去看龙舟都觉得是浪费了时间。忙忙碌碌,却很难快乐的样子。终于走过了高考,时间又空闲了下来,每年的端午,仍记挂着去看龙舟。 人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其实看龙舟也是有许多门道的,虽然我一直算是个外行。你听那艘船的鼓声,你看那船桨齐不齐,就知道那船是不是训练有素久经考验的;看龙船头梢是很有趣的,如果有人接龙船,那吉利话就是头梢的秀场,幽默风趣的或是正经的,可谓是妙语如珠;看龙船的时候,常会看见头梢有个架起桨而身体及头和着锣鼓声有节奏地一下下前倾的姿势,聪明的你,你知道那是什么意思吗? 那是向别的船挑战比赛的意思。一旦有船应战,当俩条龙船或者三条四条龙船差不多在同一条线时候,没准就赛起来了,只听见战鼓阵阵,所有战士在自己鼓的节奏指挥下奋力向前,真正的争先恐后!如果两条船实力悬殊比较大,快的船优势明显,如果将自家的龙船,划到对方的前面而逼迫对方无路可走,这种行为有个龙舟术语,叫包棕子吧,输的一方是很受侮辱的,弄得不好,双方会上演暴力冲突。 记得小时候女孩子是不给上龙舟的,现在有的地方与时俱进有了女子龙舟队。以前龙舟服也是杂乱的,最常见的装束是脖子上搭着一条毛巾擦汗。现在的龙舟普遍统一服装,有黄龙、红龙、青龙、甚至有了白龙、黑龙,更易于辨认也更好看了。而且为了安全,普遍穿了救生衣。 端午节的中华龙舟上演了两千多年,是中华民族世代绵延的传统活动。一代代的人们传承着,但不变的是一代代人们的顽强和坚毅,团结和任劳任怨的精神!传承的就是那份精气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