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三秋树江启荣 于 2020-12-25 18:27 编辑
人生首驾 天下第一菜——赵朴初故居
上次写了《赵朴初故居 应加香火和三哭》,引起热议。跟贴各舒已见,但无一贴谈到故居办的如何如何好。看来它在安庆没办成个性,这是毫无问疑的。这故居换个名字,叫别的人故居也未必不可。
赵朴初是民主人士,佛教协会会长,佛教界领袖的故居,居然没有佛龛、佛相;没有蒲团、香炉;不能烧香、拜佛;不能颂经、没有香火,连一点佛教氛围都没有,令人不可思议。这连居士的家都不如!哪里还是佛教协会会长的故居?这是老干部的别墅!
有人说,故居里不能烧香,以免火触。这是什么话?办法总比困难多,寺庙不仍然在烧香?何况有网友说,用电子香也行。主要营造这是佛门子弟的故居。在屋外摆香炉也行,总不能让佛教协会会长家,都不能烧香!
赵是太湖人,自小在安庆长大。这里应该摆放,安庆“人生第一驾”——“座车”。
这“座车”,小伢子可站、可坐;可蹦、可跳;可前冲、可后仰;不用管,它也不会倒!
大人不用怕他哭、闹,他长了牙会啃、会咬。“座车”有摆放零食的前台,手颈套有穿甘草的,甜绳圈。
小伢拉屎拉尿会自动掉下,还不会弄到身上。屎尿用水一冲它不粘车,方便利索。
这被来安庆的丰子凯发现——他目瞪眼呆。安庆人太聪明了,别的地方没这种“座车”!马上用漫画画下来,让安庆“人生首驾”,得以在全国闻名!
安庆代代都坐过,这独有的“座车”,八十年代才消失。朴老小时也坐过!现在基本没有了,连同安庆的摇篮、摇窠、太湖的站火桶……这些民俗的小伢子用品,接地气而且又是安庆的特产,理应展出!一是让消失的老物件得以留存,二是见证朴老小时的生活情景。
朴老是男孩,安庆小孩打的“腊烛包”;穿的老虎鞋,戴的老虎帽、穿在身子后面的“屁股帘子(抱裙),安庆人除了夏天,春、秋、冬都穿它甩来甩去,很有地方特色;项圈,手镯、铃铛……长大点玩的鬼脸壳子(面具)、刀、枪、棍、棒(玩具),树丫弹弓,盆箍做的铁环。再后描红用的生纸,“金不换”(毛笔)、以及砚台……这都是接地气民俗物品,应该在故居里展出。
大概在小学一年级,我没考及格。那时老师也要签字,我只好哀求伯伯(叫爸为伯)给我签,他说: “考试不及格——不签!” “不就是差一点嘛,唉——唉——以后保证考一百分。你给我签了吧。”我苦苦衷求。 “这是头一回,以后要是再不及格,你就不要再叫我伯伯了!” 得到签字,我照玩不误。到了期中考试,又是"红灯"。我垂头丧气回到家,偷偷转到伯伯身后喊: “哥哥,哥哥。”伯伯说:“你哥哥不在家!”我说:“我叫你。” “你说什么——?”伯伯瞪着眼盯着我问。 “你不是讲:再考不及格,就不要再叫你伯伯了嘛?” 伯伯揪住我的耳朵,拎到房门边。从门后抽出细竹条,把我一顿暴打。他抽一下我就蹦一下,就像抽“陀螺”一样。边打边对我说:“再不好好念书,让你天天吃‘黄鳝丝下面条’。 ” “这黄鳝丝下面条”,是“安庆第一菜”!是最经典、最有特色,吃后永生不忘!这细竹梢可是安庆人,家家都备的“炊具”,放在房门后。
把这些安庆“土特产”,再把原来故居里有的“碑林墙”、“书法卷”、和增加的“三哭”……连成一气。让导游诙谐幽默地进行讲解,让接地气的说词兴趣盎然,让旅游者留恋忘返。这比千篇一律照本宣科,要风趣有味。这样赵朴初故居,就有地方特征、特色!
安庆小伢,都吃过的“安庆第一菜”,炊具是细竹梢,由于长时间包浆,光泽红润很有喜色,老有卖相。刻上“安庆第一菜”、“黄鳝丝下面条”,把它用绢锦包装好,垂上络子或是中国结。再把缩小版的,“人生第一驾”(玩具)。当成这里旅游特色商品开发,这绝对好卖!全国旅游商品不是多了,而是没有特色!我们这里独具一格,不愁卖不掉!这也是故居另一种,合法的生财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