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三秋树江启荣 于 2020-6-23 11:39 编辑
全国有135座历史文化名城,安庆是其中之一,它有很深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底蕴。由于各种原因,原有的一些传统和习俗,逐渐消失淡出人们视线。 为了留住传统、留住乡愁,在端午前夕借这平台讲讲:安庆端午节的过去,与当今有哪些不同。
端午安庆最出色的,当然是划龙船。 那时从西门大王庙起,一直到东门迎江寺。江面锣鼓喧天龙船竞技,划桨的在锣鼓声中,桨起桨落整齐划一奋力向前。江边看划龙船的人,人山人海。高潮声、呐喊声此起彼伏。不像现在由于考虑航道安全,禁止在长江划龙船。弄得端午节期间,长江上也不见龙舟,冷冷清清。 那时西门有谢家墩,海口培文,东门有老峰,飞机场。江南有章湾,升金湖,城里有柴家巷、炮营山(搬运工)……这些都是年年出场,年年竞技。声名显赫的老龙, 在长江里划龙船,与湖里比赛不同,湖里是有起点、有终点,开锣一声令下,奋力向前。江里划是没有起点、没有终点的,是随时、随地、随遇而争。 湖里是比赛,而江里不是比赛,是有人在接龙舟。而接的人,都是这条龙船的亲戚或关系户,他们在这条龙处于有利的地方时(比如近),突然燃放鞭炮接它。这样旁边的龙船奋起直追,争抢红绸。 这样比比赛精彩,比比赛出人意料,比比赛更有看头、比比赛更有人情味,比比赛更有欢乐感。 当年划龙舟前二位划桨的,在船要到不到时,为了确保抢到红绸。就像弄潮儿一样,翻滚腾挪在船上跳入水中,抡岸上人的红绸。 龙船上的龙须,是个宝!人们在赠给红绸时,也讨要龙须。这划头桨的就负责这事,既要给人皆大欢喜,又要保护龙须不被扯光。
看划龙舟,当年小孩大多穿:大红、大绿、及黄色棉绸灯笼裤。裤子色彩鲜艳,与划龙舟服装颜色配套,江上江岸相呼应。 小伢子胸前,戴挂各色丝线纸壳粽型香包,里面填放中药香料。一是驱毒辟邪、二是打扮装饰。 端午节中午家家都喝雄黄酒,用酒里雄黄在男孩额头上,画出虎虎有生气的“王”字,女孩在眉心中间,点上妩媚的美人痣。小孩子个个花枝招展,装扮点缀得如同小天使一般。 小伢子手中白舞着从家中挂的菖莆、艾叶。一边看划龙舟,一边把它当做刀枪在江边打闹。 这灯笼裤、挂香袋,画“王”字,舞菖莆,涌江边、看龙船,都是当年童年梦!现在再也见不到了!
端午、端午过的是中午。午时安庆城呈现另翻景象:城市上空迷茫着挥之不去的,厚厚一层雾气。这时安庆人家,都在家中薰艾,从紧闭的门、窗中飘出的烟雾。这是安庆约定俗成的统一时间,统一行动全城集体消毒! 另外端午节是五月黄霉天,只要遇到晴好天气,大家都将衣物拿出曝晒除湿。可到了端午节这天中午,天上哪怕有再好、再大的太阳,安庆人也将曝晒的衣物收回家。 这是因为端午,正午太阳最厉害,五毒钻到衣衫背阴的地方躲藏。所以外面没有晒的东西,可惜这种景象现在也没有了。
安庆还有一样,端午节要吃绿豆糕,安庆绿豆糕是栢兆记传统,很有特色。它油得厉害甜得腻人,就因为这样,才彰显它有自己的特色,与外地不一样! 那时绿豆糕和现在不一样。以前绿豆糕,店家天天用排笔蘸麻油刷,现在不这样,为什么?我父亲原来就是开糕点作坊的,我将秘密讲出来:五月是黄霉季节,用麻油刷,一是除去绿豆糕长出的斑点,二用麻油密封隔潮。现在有塑料袋和玻璃纸密封,就不用刷麻油了。这是过去和现在不一样的地方。
安庆是有戏的城市,端午节违反只晚上演戏,这天是从下午就开始演。各个剧院、不论是黄梅还是京剧,也不论是科班,还是草台班,大家整天都上演同一台戏——《白蛇传》! 全城只谈四个人:小青、白娘子、许仙、法海。 将平日三观打破,原认为蛇可怕,现在变成亲切。原认为老和尚仁慈,现在变成可憎。这都缘于《白蛇传》,可见戏曲魅力有多大! 特别四牌楼马公兴对面,老崔画像下隔壁——游乐场,安庆两块头牌说书的,何大妹、老卞。他们拿出浑身解数,在这天打擂台。 何大妹用大鼓说唱《西湖借伞》,动作柔美声音清脆。老卞评书讲的是《水漫金山》,感情激越声音浑厚。这都是因为今天是端午——大家都在说《白蛇传》中的折子戏!
这些都是过去老安庆,过端午节时的情景,现在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