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E网

搜索
楼主: 过河卒子

[老城旧巷] 安庆祠堂系列(一脉相承图发展)

  [复制链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7-20 16: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合龙汪氏祠堂旧址——卒子走遍安庆

合龙汪氏祠堂旧址
——安庆祠堂系列
第155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原安庆市枞阳县横埠镇合龙村汪氏祠堂旧址。图一:远看合龙汪氏祠堂

    汪姓的起源,卒子已经介绍过多次,过去卒子曾介绍过安庆各县市区的汪氏宗祠和祠堂,据清朝学者汪琬《 尧峰文钞》卷一《 汪姓缘起考》 是这样记述的:“吾汪当从姬姓裔为正。又按旧谱,鲁成公庶子生而有文在其手, 左水右王,故名曰汪。其后子孙遂氏之。吾汪氏之得姓, 当从食采为正。图二:合龙汪氏祠堂大门
    盖始则以采地为氏,继则以氏为姓也。”就是说鲁成公庶子生下来时,左、右手上分别写有“水”、“王” 二字,因此取名为汪,其后世子孙以汪为氏,继而以氏为姓。图三:合龙汪氏祠堂门前的一对方形石门墩
    安徽《祁门县志•氏族考》记载得更富传奇色彩:“汪氏得姓始于颍川侯,姓姬名汪,鲁成公黑肱之次子也。始母夫人姒氏,梦游汶(今山东汶上县,春秋时为鲁国中都邑),观彩虹亘天,心知其祥,觉而有孕,孕二十五月而生子,握手三月乃开,左(手)有水文,右(手)有王文,合成汪字,遂以名之。为鲁上大夫,采邑颍川,因以为姓。”图四:合龙汪氏祠堂券拱门楼屋梁
    位于安徽省原安庆市枞阳县横埠镇合龙村的汪氏祠堂,其位于一个叫石马岭的一个半山坡间,有一座建于清朝中期的汪氏祠堂,这里过去一直住着汪氏的子孙。图五:合龙汪氏祠堂修祠委员会
    合龙村汪氏祠堂,位于枞阳县横埠镇合龙村石马岭庄中部,为清朝抬梁式砖木结构、硬山两坡式建筑,木、石、砖质等构件上均雕刻花草虫鸟、飞禽走兽等图案,形象毕肖,镌雕精致,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图六:合龙汪氏祠堂大门石框上的莲花纹
 
    卒子曾于2010年前后到访此地,照片拍摄较早,后被有关部门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吸收,并将合龙村汪氏祠堂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图七:合龙汪氏祠堂宝瓶石柱础
    据《枞阳县志》记载,合龙汪氏祠堂旧址位于原安庆市枞阳县后方乡合龙村石马岭庄。祠堂背靠石马岭,面临合龙大畈,与太婆山隔江相望。祠堂原有三进,今存前进和中厅。图八:合龙汪氏祠堂一侧的马头墙
  汪氏祠堂是原安庆市枞阳县内保存比较好的一座砖木结构的清朝建筑,虽多年风雨剥蚀,但仍能显示出明朝建筑风格。图九:合龙汪氏祠堂内的两棵三百年桂花树
    汪氏祠堂宽约二十米,进深约二十多米。分三进,前进与正厅之间有天井。大门两旁有一对石鼓。大门两边原有一副对联:“唐封越国三千户,宋赐江南第一家”。图十:合龙汪氏祠堂后进破损严重
    汪氏祠堂前进全是板壁,隐约可见飞龙、舞凤、花、鸟、虫、鱼的雕刻线条。中天井有两棵古桂花树,是清朝雍正年间所栽,距今约三百余年,现仍枝繁叶茂。图十一:合龙汪氏祠堂内的百年桂花树
    汪氏祠堂中厅有六个单间,其隔墙已全部拆除,可见合抱粗的木圆柱、枋、梁、斗拱等。檐下木雕至今仍有保存,上穿坊、扫脚坊均以竹杆或木杆穿接。祠堂外壁为封火墙,瓦当花纹明显,为植物花纹。屋面“水路”长,凹槽大,雨水流畅。图十二:合龙汪氏祠堂石抱鼓
    合龙汪氏祠堂为汪氏后裔在清朝中期建祠,历时多年完成。后裔中不乏出类拔萃者曰:宗祠,是宗族祭礼聚会的地方,是听取祖训宗规的地方,“子子孙孙歌于斯,哭于斯,聚族于斯”,可取堂名为乐叙,意为“秩叙敦伦,永履和乐”。图十三:合龙汪氏祠堂马头墙角
  
   合龙汪氏祠堂,额枋上斗栱,别具一格。另有经受风霜侵袭的石柱础基座。四椽栿上托平梁。合龙汪氏祠堂三重檐。檐角处有鳌鱼,龙头鱼尾。合龙汪氏祠堂四椽栿对接两侧乳栿,檐柱明间较大。图十四:远看合龙汪氏祠堂
(本篇完)
2018-07-20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8-1 17: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枫驿王氏宗祠——卒子走遍安庆
枫驿王氏宗祠
——安庆祠堂系列
第156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凉亭镇枫驿村的王氏宗祠。图一:王氏宗祠全景

    枫驿村位于宿松县北大门,地处太宿两县交界处,因古时候有驿站建于枫驿街而得名。因地处一零五国道,交通非常的便利。图二:清朝末年皖西南百姓生活场景
    王氏宗祠位于安徽省宿松县凉亭镇枫驿村一处平原地带,原有三进,两面有厢房、祠院,原建筑已毁,现建筑在原建筑附近重建而成。图三:民国时期宿松县第贰区第二十七保难民证
    现王氏宗祠,面积约五、六百平方米。祠堂系砖木结构,两侧做有现代的仿古山墙,青砖小瓦,采用现代的三柁五架,大柱支枋,彩绘斗拱,每进之间有天井,通天井的后进设有神坛,是典型的现代仿古建筑。图四:王氏宗祠标识
    中平元年(184年),王氏二十七世祖王祥出生于山东临沂今孝友村,该系周灵王太子、晋公、秦大将军王翦、王离、元公、汉谏义大夫王吉之后,祖父王仁、汉青州刺史、父王融、汉即丘令避不就。图五:王氏宗祠大门
    王祥自幼聪颖可爱,勤学苦读,童年时知书识礼,尊老爱幼、孝顺可嘉、惜好景不长,母薛氏早逝,王祥过早担起了家务,为父分忧。后父娶朱氏,王祥对继母十分孝顺。图六:清朝末年皖西南百姓生活场景
    汉末之际,曹魏专权,天下大乱,为避汉乱,王祥一手扶着母朱氏,一手牵着三岁的弟弟王览陪同父亲一路南下,来到一个叫“庐江府”西南松兹的地方歇了下来,这里就是今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龙湖之滨的王祥上湾、下湾。也就是历史上孝友村扶母携弟迁皖松的真实历史写照。图七:民国时期新闻稿
    宿松地处大别山南麓,长江中下游北岸、水陆交通便利,山清水秀、民风淳朴;东与安庆市望江县共抱泊湖;西与湖北省黄岗地区黄梅县、蕲春县毗邻;东与安庆市太湖县接壤;南与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彭泽县隔江相望;图八:王氏宗祠一角
    宿松县三省交界,为皖西南门户,是安徽文明古老县份之一,鱼米之乡,成为皖西南旅游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先祖王祥、王览就是在这里隐居生活了二十多年,最后步入仕途。图九:清朝末年宿松文献
    汉末王祥“卧冰求鱼”、兄弟“孝悌传名”,在我国二十四孝中“卧冰求鲤”、“张网捕雀”典故的由来,如今在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西南一个叫王祥上湾、下湾的地方还留有两个地名“鲤鱼山”和“雀坡岭”,就是人们为纪念王祥行孝而取的地名沿袭至今。图十:清朝末年皖西南百姓生活场景
    迁居宿松时王览与妻子阮氏与嫂嫂妯娌和睦、相互礼让,孝悌美名传遍四乡八郡。王祥娶何氏生二子,后入仕途再娶妻室生三子代代繁衍,至今已传到六十六世,人口上万人。图十一:宿劳报
    王览,悌知名,光绿大夫,娶阮氏生六子,至今已传五十八世,据统计宿松县王氏有四万多人,览公后裔占有大半数。王祥、王览兄弟以孝悌传天下,亦感动朝廷。图十二:清朝末年皖西南百姓生活场景
    在“孝治天下”的封建时代,官府多次召唤祥公衙门赴任,可是王祥以继母年事已高体弱多病需要照顾为由拒绝上任,直到母亲去世,45岁时才应吕虔之召出任徐州刺史别驾,协助刺史安靖区域。图十三:王氏宗祠   
    王氏宗祠,就是为纪念先祖王祥、王览兄弟,秉承忠孝传家,宽厚为人,清廉为官,从严约束子孙,家无遗产,后世清贫,是几千年传统文化中不可多得的道德楷模,故该宗祠具有非常教育意义。图十四:宿松县民国时期记录
    王祥公留给后世的不是物质财富,而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他有遗言如此:“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乎让。此五者,立身之本,子孙应奉而行之。”当今社会,河清海晏,政治清明,社会和谐,全国上下均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图十五:清朝末年皖西南百姓生活场景
    王氏宗祠是王氏后裔相聚临沂王祥故里,就是为了弘扬先祖的忠孝悌廉之美德而建;宿松王氏后裔成立王祥文化研究会,并创建王祥文化纪念馆。图十六:王氏宗祠
    王氏宗祠旨在团结王氏后裔,传承、挖掘王祥文化,以四圣为代表的历代先祖,树立了崇高的人格风范,让子孙后代终生受用,世代传承,以慰先人,以振家声,也为琅琊王氏一处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图十七:民国时期百姓生活场景
(本篇完)
2018-08-01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8-18 11:32:40 | 显示全部楼层
怀宁县高河镇下辖村查氏祠堂——卒子走遍安庆
下辖查氏祠堂
——安庆祠堂系列
第157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高河镇下辖村的查氏祠堂。图一:怀宁县的山水田园


查湾村隶属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高河镇下辖村,坐落于新县城以西五里处,依山伴水,风景秀丽。在这风景秀丽的山水间,有一幢近代仿建的查氏祠堂,今天卒子简单介绍一下。图二:查氏祠堂外墙
这幢查氏祠堂是刚落成不太久的查氏祠堂,查湾村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的一个自然村,地处两县交界之地。过去全村为单一姓氏,均姓查。主要以务农为主,一些村民有着“离土不离乡”的传统思想,春节期间走亲访友很多。图三:查氏祠堂大门
查湾是一个典型的南方宗族村落。卒子祖籍大路村也是如此。这幢新修建的祠堂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村民自筹。卒子超过安庆近四百座各式祠堂,像这样的仿建祠堂安庆各县各镇均能见到。图四:查氏祠堂门头
祠堂是传统乡土社会的重要空间,它通常是同一姓氏的村民共同建造的用于祭拜祖先以及办理红白喜事的场所,它不仅仅是一幢用于公共活动的建筑,更是乡土村民的精神象征。图五:查氏祠堂青石匾额
一幢气派的祠堂往往代表一个村庄的门面。稍微有点规模的村子都兴建了新的祠堂,查湾村自然也可以建。查湾过去有没有祠堂不得而知,但现在这种新修建的祠堂在过去卒子游记中很少介绍,原因就是卒子认为这种新修建的仿建祠堂没有厚重的历史。图六:查氏祠堂一角
当走进这幢新修建的查氏祠堂内部,摆满了操办红白喜事的八仙桌和长条椅,查氏宗祠通过宗祠文化想对外界展示雄厚的经济实力。图七 :查氏祠堂另一侧
祠堂本是宗族力量、祖先的象征,但是落成典礼上没有任何与祖先崇拜有关的仪式。没有历史印迹的祠堂,承载不了文化,更传承不了家族的精神。图八:查氏祠堂仿青砖设计
(本篇完)
2018-08-18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9-3 10:37:29 | 显示全部楼层
潜山市龙潭乡万涧村杨氏宗祠四知堂——卒子游记
万涧杨氏宗祠四知堂
——安庆祠堂系列
第159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龙潭乡万涧村杨氏宗祠四知堂。图一:万涧杨氏宗祠整体

    潜山市天柱山西北面的龙潭乡万涧村,群山环绕,苍松翠竹,溪流飞瀑,环境幽雅,民风淳朴。一座杨氏宗祠,一座古朴典雅的古戏楼,人们称之为“万涧古戏楼”。图二:万涧杨氏宗祠为省级保护单位
    杨氏宗祠,位于天柱山之东南麓龙潭乡万涧村境内。宗祠建于清朝乾隆初年、道光十九年重建(1839年),距今近二百七十多年。经过维修之后为明三暗五进的徽派建筑,具有明显的皖西南地方特色。图三:万涧杨氏宗祠介绍
    整个杨氏宗祠为砖木结构,青砖墙体、小瓦屋面,马头墙面射出翘角。现存面宽近十九米,进深近四十六米。栅栏后为正大门。进大门便是一座戏台,台顶为彩绘藻井,木板铺楼。台口宽近五米,高二米四,台深四米,入相出将之门宽各近一米。图四:万涧杨氏宗祠大门
   万涧古戏台供杨氏族人在重大庆典、节日和祭祀及族务活动时,或演出文娱节目,或宗族会议之用。台口朝内,面向神堂,台下为露天大院,院井空旷,可容千人。两侧则是木楼,两楼和戏台相通,谓走马通楼。图五:杨氏宗祠匾额
    后进为木主神堂,供奉着杨氏迁潜始祖及各派系的列祖列宗。堂前为天井,天井两侧各有庑轩,是开展活动时办事人员的办公室,或临时寝室。图六:杨氏宗祠侧房
    据《潜山杨氏宗谱》记载,潜山杨姓是在宋朝绍定元年(1228年)由杨氏太大公从江西鄱阳迁至潜山县(原怀宁县西堡),现为潜山市黄柏镇,由真一公复由西堡迁潜山县龙潭乡皖涧村(万涧村)。据说,真一公喜游览山水,迷山恋水成隐。图七:杨氏宗祠中厅
    潜山杨氏,与隋朝皇帝杨坚,及宋朝名将“杨家将”之杨,非嫡裔系。潜山杨氏历代谱牒均只字未提。隋朝帝王及“杨家将”本是杨家引以为荣之事,当浓墨重笔记载於谱。图八:万涧杨氏宗祠古戏楼
     杨氏宗祠始建于乾隆初年,古戏楼系杨氏宗祠的一部分,整个戏台尚好,是潜山县唯一保存完好的古戏楼,据传程长庚家班“四箴堂”班在程祥桂的带领下曾到此演出过。图九:古戏台匾额
    杨氏宗祠为三厅两厢,总面积六千余平方米。正台侧正中有两扇雕花木门,木门两侧各有一圆形洞门,分别供出场和下场用。戏楼属亭阁式全木结构,飞檐翘角,古朴典雅。图十:万涧杨氏宗祠正厅内的杨家将塑像
    进入杨氏宗祠,其中厅建筑气派宏伟,有六根粗大的圆木立柱,直立屋顶,中厅两边是厢房,厢房分上下两层,供有身份之人和官家内眷看戏品茶,也为杨氏长老们议事场所。图十一:万涧杨氏宗祠四知堂匾额
    中厅布置了大量牌匾、对联、家规家训格言等,彰显了杨氏家族的文化底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挂在上方的“四知堂”牌匾,三个镀金大字熠熠生辉。这“四知堂”和杨祠门楣题辞“清白传家、四知家风、关西世第、四杰传芳”的前三句,均出自杨震的故事。图十二:杨氏宗祠正堂能够清楚看到古戏台唱戏
    明朝末年,各姓氏人丁众多,房派纷繁,各姓氏纷纷建祠祭祖。杨氏家训家规各有十条,家训即忠朝廷,孝父母,和兄弟,敬长上,睦宗族,惠邻里,信朋友,恤孤寡,慎婚姻,教弟子。图十三:杨氏宗祠后进
    杨姓的家规以毋字开头,分别是毋废正业,毋好骄矜,毋尚奢华,毋喜争讼,毋狎小人,毋缺祭祀,毋暴亲棺,毋葬祖坟,毋信浮屠,毋溺子女。图十四:杨氏宗祠先祖牌位
  杨氏宗祠是杨氏族人祭祖、婚丧嫁娶及举行大型活动的公共场所。杨氏族人的主要居住地,则在距此不远处的杨家老屋。其与宗祠一齐构成杨氏群居古建群。图十五:万涧杨氏宗祠碑刻
  清白传家“四知堂”,“四知堂”出自杨震的故事。杨震,字伯起,汉昭帝时为丞相,封安平侯。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名扬古今。图十六:万涧古戏台出将入相门
    “四知堂”下方的两根木柱上,有一副容易引起人们争议的对联,联文为:“凡今之人不如我同姓;聿修阙德无忝尔所生”。图十七:万涧杨氏宗祠
(本篇完)
2018年9月3日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9-17 08:47:55 | 显示全部楼层
怀宁县石牌镇潘氏宗祠馀庆堂——卒子游记
石牌潘氏宗祠馀庆堂
——安庆祠堂系列
第160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组成部分,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朋友关注,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石牌镇潘氏宗祠馀庆堂。图一:潘氏宗祠一侧

   潘氏宗祠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石牌镇皖河大道南侧中街路10号。图二:潘氏宗祠一进正门
   潘氏宗祠馀庆堂始建于清朝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位于石牌乡,过去石牌乡曾一度为怀宁县县城。图三:耕读传家
   石牌四面环山,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据考,潘氏原居月山镇的马鞍山,后分支迁徙安庆各地,子孙繁衍,潘氏在石牌建祠,祠名“馀庆堂”。图四:潘氏宗祠马头墙
   馀庆堂同其它宗祠一样,分前、中、后三进,祠堂面积三百多平方米。前进是戏台,两厢是看戏的观戏楼,与主戏台连成一体,建筑工艺讲究,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图五:潘氏宗祠馀庆堂
   潘氏宗祠堂坐西面东,戏台坐东朝西。戏台距地面二米多,分前台和后台部分,前台又分正台及两厢。正台为表演区,两厢为乐队、锣鼓伴奏所用,戏台占地面积五十多平方米。图六:潘氏宗祠大门
  明清时期安庆地区的演出十分频繁活跃,石牌更是戏班多支。这些当年戏班们走南闯北,成为京剧的鼻祖。图七:潘氏宗祠简介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初夏,安徽省第九游击纵队是倾向抗日,同情共产党的安徽省地方抗日武装。皖西人民自卫军则是解放战争初期中共皖西工委领导下的坚持皖西大别山斗争的一支武装力量。图八:潘氏宗祠匾额
  抗日战争爆发后,安徽省皖一行署沿江的怀宁、太湖、宿松及江西湖口等地抗日游击武装似雨后春笋迅速兴起。1938年夏,皖一行署专员、民主开明人士张节将这些游击武装收编为第五战区安徽省第十三游击纵队,并兼任司令。图九:潘氏宗祠保护牌
  1939年3月,第十三游击纵队改为第九游击纵队,司令由爱国抗日将领云应霖担任。随后,中共对九游进行了艰难的改造与争取工作,激发了官兵抗战热情,提高了官兵政治觉悟,增强了部队战斗力。1939年夏初,“九游”奉命由宿松、太湖开赴抗日前线怀宁,司令部先后设于石牌西郊邱家巷、下石牌的潘家祠堂和董家祠堂等处,在石牌江镇等地布防抗日。图十:潘氏宗祠为石牌解放纪念地
  解放战争初期,中共领导的皖西人民自卫军以皖西为活动区域,放手发动群众,发展地方武装,主动出击歼灭敌人。石牌镇虽不大,但夺取它可直接威胁安庆,在心理上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且该镇敌军仓库较多,缴获它就能摧毁敌之后方物资供应,还能补充我军给养,也可“开仓济贫”。图十一:潘氏宗祠简介
  1947年6月、7月、9月,皖西人民自卫军三次攻打石牌镇(其中第三次攻打石牌,刘邓大军第三纵教导大队也参加了战斗),两次进驻潘氏宗祠召开会议,征集了大量的军需物资。图十二:潘氏宗祠门前的石抱鼓
  1949年1月,淮海战役胜利结束,人民解放军二野、三野部队挥师南下,势如破竹,迅速解放蚌埠、合肥、六安、舒城等地。为配合野战军对敌作战,皖西军区在解放了岳西、桐城后即部署兵力,到怀宁、望江一带扫清残匪、收集船只,为大军渡江做准备。3月24日,皖西军区四分区巢无独立团团长张有道、营长王善生率部进驻石牌。翌日,在潘氏祠堂门前广场召开三千人大会,宣告石牌解放。2008年8月,县政府确定潘氏宗祠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本篇完)
2018年9月16日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10-8 14:27:16 | 显示全部楼层
枞阳县项铺镇龙虎村陶氏祠堂——卒子游记
龙虎陶氏祠堂
——安庆祠堂系列
第161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组成部分,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朋友关注,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原安庆市枞阳县项铺镇龙虎村陶氏祠堂。图一:一侧望陶氏祠堂

    陶氏祠堂位于安徽省原安庆市枞阳县项铺镇龙虎村,陶氏自明朝万历年间迁入枞阳白云一带,已有五百余年历史。图二:陶氏祠堂大门
    据了解,陶氏鼻祖(始祖),源于江西浔阳汉初大司马陶舍。江西浔阳派为一至九世,后迁入江苏丹阳九至十三世,再迁入丹阳横山十三至二十五世,再迁入丹阳和当涂一带姑孰派二十五至四十九世,至今二千多年。图三:陶氏祠堂木门与门铁环均为百年前物品
    皖桐白杨陶氏之源,姑江苏丹阳姑孰派第四十七世文兴公有二子,长子陶定(四十八世)有六子(福一、福二、福三、福四、福五、福六),次子陶安有二子(昱、晟)一嗣(福五)系姑孰派第四十九世。图四:陶氏祠堂青石石梯与石门墩
    元朝末期至明朝初期,陶安奉朱元璋之命赴桐城任县令,福五、福六随陶安至桐城。陶安一嗣(福五)一侄(福六)留皖桐。图五:从高处望陶氏祠堂
    福五公择居山水秀丽的白杨里,这里原是桐城东乡,今枞阳县白云乡,项铺镇一带。福六公居桐城,继徙枞阳枞川。至今六百余年,已衍繁二十余世。图六:陶氏祠堂青砖均为晚清至民国时期烧制
    福五、福六公均为皖桐白杨陶氏一世祖,定行辈为:福、以、本、宗、景、希、先、应、国、启、运、泰、名、传、祖、盛、德、自、能、芳、善、斯、有、庆、前、业、永、垂、诒、谋、克、定、裕、后、良、图、惟、法、中、正。图七:陶氏祠堂二进门楼反面
    皖桐白杨陶氏家族共分为十股,柳股、畈股、花园畈股、岩股、东股、城股、龙股、虎股、宗文周股、宗玺周股。图八:陶氏祠堂二进门楼反面
    皖桐白杨陶氏宗祠(祠堂)在枞阳县(原桐城东乡)项铺镇龙虎村陶家东边。旧址和照壁墙保存完好。图九:“兰桂联芳”匾额
    陶氏祠堂建于晚清至民国期间,明三暗五进,现仅存一进与二进门楼,大门上的青石石框雕刻“鲤鱼跳龙门”,祠堂进门石梯与门墩石均为青石雕刻而成,精美而朴素。图十:陶氏祠堂二进门楼西洋式拱券门
    陶氏祠堂二进,为牌坊式门楼,正面门楼上四个大字“山川毓秀”匾额,文革时被征用龙虎村东边小学,所以能够得以保存下来。背面门楼上四个大字“兰桂联芳”匾额。图十一:正面“兰桂联芳”匾额
    龙虎村陶氏祠堂是枞阳陶姓家族的发祥地。陶氏祠堂旁边有上百年的两棵古枫树,现仅存一棵屹立在塘边。祠堂内有为数众多的青石石柱础,雕刻精美。图十二:陶氏祠堂内的青石柱础
    陶氏家庭到此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元末明初陶氏先祖插地为标,来到此地,见这里依山旁水,风景秀丽,空气清新,山花烂漫,山间两条小溪穿插而过,潺潺溪水穿田畈而入湖。故决定在此繁衍生息。图十三:陶氏祠堂一侧
     第二种是,明朝万历年间,陶氏先祖错到此地,原先陶氏先祖是奉父之命去桐城柳古山,也就是今桐城日就乡境内,路过此地问人道柳古在何方,不知者答曰:就在这里,柳峰山的阳面山脚下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就因柳古山与柳峰山音相同而阴差阳错就来了。来到此地正宗缘由无从考究。图十四:陶氏祠堂二进门楼
    据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修《姑孰陶氏宗谱》记载:陶氏祖先从当涂迁出,丹阳派从明朝陶安(姑孰郡公)以下辈为福以本族:景希先应,国启运泰,名传祖盛,德自龙芳,善斯友庆。图十五:陶氏祠堂内的众多石柱础
    当涂陶姓始祖是陶安,为明朝朱元璋时开国功臣,生有五个儿子:福一,福二,福三,福四,福五。陶氏先祖是福五这一支迁移到安徽枞阳的。图十六:陶氏祠堂二进门楼
    东晋时期,江西九江浔阳郡为陶氏郡望,其族人陶侃官拜侍中,太尉,东晋时枞阳县令。其重孙陶渊明也。图十七:陶氏祠堂一侧
(本篇完)
2018年10月8日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1 13:35:12 | 显示全部楼层
怀宁县石镜乡分龙村吴氏三让堂——卒子游记
分龙吴氏三让堂
——安庆祠堂系列
第163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石镜乡分龙村吴氏三让堂。图一:安庆怀宁吴氏

    安庆市怀宁县吴氏其开基祖先吴寿一吴寿二吴寿三于元末战乱时期,乘着小舟从江西瓦屑坝沿长江迁来安徽,吴寿一居怀宁黄梅山北麓,吴寿二居桐城,吴寿三居太湖。传至吴阳谷于明朝洪武初由豫章迁皖怀大丰乡梅冲里,从始祖寿字辈至今已历时六百余年。图二:安庆怀宁石镜乡吴氏宗堂
    据《安徽通志》、《安庆府志》、《怀宁县志》载记,明清两朝,安庆地区的吴氏“三让堂”名人辈出,世居怀宁县受泉乡冶塘之西,今为怀宁县洪铺镇白云村吴家大屋。图三:吴氏族谱
  在明朝末期文坛颇有一定名气的,有怀宁吴氏三兄弟:吴应钟、吴应鎡、吴应铉。吴应钟祖父吴旦(字子寅,号都轩),曾任浙江金华县训导,河南孟津县教谕。图四:安庆怀宁石镜乡吴氏宗堂
  吴应钟父亲是吴埜(讳伯同,号九垓),曾任广东南雄推官;母丁氏则为怀宁进士丁楷的孙女。图五:吴氏宗谱
    怀宁县吴氏后裔吴应钟,字幼元,号螺石,别号春寰,明朝万历庚子举人;吴应鎡,讳幼时,一字幼安,号耕愚;吴应铉,字幼玉,号栗如。图六:安庆怀宁石镜乡吴氏三让堂
  怀宁吴氏三兄弟于明末文坛颇具影响,如与阮自华、刘忠岳等结“海门诗社”,三让堂《吴氏宗谱》中载有数首与阮氏唱和诗句。图七:吴氏族谱部分内容
    吴应钟长女适刘尚志孙刘馀泽(即明末状元刘若宰的侄子);吴应钟之孙吴廷楷,字端仪,号贡溪(居近子贡岭),曾参编清朝顺治康熙怀宁县志,弟子任塾(怀宁进士)、龙光(望江进士)为其撰写墓志铭。吴应鎡的孙女适任之燮(任塾叔辈),另一孙女则适进士江同淇次子江念祖。吴氏在安庆地区与当时望族怀宁丁氏、刘氏、任氏、阮氏、龙氏等都有姻亲或师友关系。图八:怀宁吴氏与安庆各地望族联姻联师
    怀宁“三让堂”吴氏始祖吴寿一,原籍江西饶州府鄱阳县,后经瓦屑坝乘坐小舟偕弟吴寿二、吴寿三等人沿长江过皖河迁徙于怀宁县大丰乡,吴寿二居桐城,吴寿三(字可夫,号新村)迁太湖县,吴氏后裔星散各地,至今已经繁衍二十余世,怀宁吴氏在怀宁县石镜乡甘露庵建立崇让堂宗祠,又在怀宁县石镜乡分龙村建三让堂,后裔主要分布在潜山县(现潜山市)、岳西县、霍山县、桐城等县市。图九:吴氏族谱
  安徽怀宁崇让堂和潜山至德堂均为吴芮吴汉之后裔,怀宁吴氏始祖是寿一公、寿二公、寿三公,潜山至德堂吴氏始祖为吴寿一之孙吴云一。图十:安庆怀宁石镜乡吴氏三让堂
    据了解,吴氏起源于延陵,现吴氏已经遍天下,三让美誉传千秋。吴氏源出姬姓。商末周初,泰伯、仲雍,三让王位,奔荆蛮,居梅里,建勾吴。始祖泰伯,至德让贤,奠定周朝八百年天下。图十一:安庆怀宁石镜乡吴氏宗堂历史简介
  孔子曰:“泰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泰伯第十九世季札,亦以三让,退隐故里,封于延陵(今常州),为江南人文始祖。孔子题“十字碑”云:“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门联有:“泰伯家声远,延陵世泽长”,“延陵世泽,让国家风”。延陵为首要郡望,堂号以“三让”、“至德”、“让德”、“思让”等为主要堂号。图十二:安庆怀宁石镜乡吴氏三让堂匾额
    吴氏历代名人辈出,难以列举。教育家吴玉璋,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吴学谦,全国政协常委、基督教领袖吴耀宗,金陵大学校长、女教育家吴贻芳,物理学家吴大猷,画家吴作人、吴大羽,人类学家吴泽霖,物理学家吴有训、吴健雄(女),数学家吴文俊,语文学家吴文祺,金属学家、机械工程学家吴学蔺,社会学家吴文藻等等。图十三:一条从山上流下的小溪从吴氏宗堂门前穿过
    常州吴氏,冠盖甲天下。吴氏人文荟萃,英贤辈出。明朝隆庆进士、侍讲学士吴中行;子吴亮,万历进士、湖广道御史、大理寺少卿;侄吴宗达,明朝万历三十年探花、吏部侍郎、东阁大学士。辛亥革命元老、首届院士吴稚晖,辛亥革命元老、江西省都督、上将吴介璋等。图十四:安庆怀宁石镜乡吴氏宗堂
    吴氏是个庞大的族群。据传先前姬昌有一百多个儿子分居全国各地,有姓吴的、姓周的,周吴本是一家。姓吴的分居各地各立堂会,大的堂会有三让堂、三尧堂、半部堂、白得堂和方略堂等。图十五:吴氏宗堂面对群山
(本篇完)
2018年10月21日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 11: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望江县鸦滩镇码头村袁氏堂轩卧雪堂——卒子游记
码头袁氏堂轩卧雪堂
——安庆祠堂系列
第164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鸦滩镇码头村袁氏堂轩卧雪堂。下图为卧雪堂

    袁氏家族渊源流长,有天下袁氏出太康之说。西汉时,袁姓人开始出入官场,成为阳夏当地的一大望族。秦朝把原陈国设为陈郡,阳夏是陈郡下辖的一个县,所以袁氏族人以陈郡作为郡望,是为陈郡袁氏。下图为卧雪堂
    陈郡袁氏家世显赫,但其代表人物都崇尚清虚,克己奉公,不敛私财。从袁滂开始,家族成员连续十三代能在各大朝代中出任重要职务,一直延续到唐朝,活跃政坛近六百余年。后世袁氏,主要出自陈郡袁氏。下图为卒子航拍卧雪堂
    东汉时,从陈郡迁居到汝南郡汝阳县(今河南商水县)的袁氏族人发展为当地一大望族。汝南袁氏,以“四世三公”留名史册。汝南袁氏是一门累世专攻一经的家族,世传孟氏《易》学,“门生故吏遍天下”。下图为卧雪堂
    斗转星移,从东汉至元朝,战乱频发。元朝末年朝廷腐败、民不聊生,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元朝统治者困兽犹斗,竟掘毁上湖堆,水淹淮扬二府,里下河沦为水乡泽国,田原荒芜。下图为袁氏家谱
    据了解,明朝初期,朱元璋采用人口迁徙政策,袁氏一支迁入直隶江南安庆府,这是袁氏迁入安庆的起源。这种说法没有得到相关材料的印证。下图为袁氏宗谱
    据民国年间的《袁氏宗谱》记载,卧雪堂袁氏由汉汝南袁安后裔从迁入安庆,为袁氏始迁皖西南之祖。这种说法较为靠谱。下图为卧雪堂门楼
    位于安庆市望江县鸦滩镇码头村袁氏堂轩卧雪堂,原址不详,现址建筑在一片田畈之间,远望香茗山,卧雪堂为三进三开间,现代建筑。
在袁氏中,比较出名有袁盎,(约前200年—前150年),《汉书》称爰盎,字丝,汉初楚国人,西汉大臣,个性刚直,有才干,以胆识与见解为汉文帝所赏识。袁盎有较浓厚的儒家思想,强调等级名分、按“礼”行事,不能有僭越行为。为人敢言直谏,后因此触犯汉文帝,被调任陇西都尉,后迁徙做吴相。汉景帝即位,吴楚七国叛乱,袁盎奏请斩晁错以平众怒,官拜太常,出使吴国。叛乱平定后,封为楚相。后因反对立梁王刘武为储君,遭到梁王忌恨,为刺客所杀。
    在历史上,曾有《袁生献策,帮助刘邦战胜项羽》的故事,广为流传。在《殴阳修全集》中,有一篇《汉故国三老袁君碑》的碑文拓本。碑主人袁良卒于永建六年(131年)二月,立碑时间在阳嘉二年(133年)。北宋嘉祐八年(1063年),欧阳修将碑文收入《集古录》中。这是至今为止,查到的最早有关袁氏的族传记录。
    话说一千八百多年前,西汉和东汉中功勋卓著的将领袁生、袁干、袁良等人,位列高官。袁生为刘邦效力,谋略家。楚汉战争期间,刘邦从荥阳(今河南荥阳市)逃出,进入关中整顿军队后,想再次东进攻打项羽。当时,袁生献策,建议汉军从武关出兵,吸引楚军主力南下,到时汉军坚守不战,拖住楚军;同时,派韩信去安抚赵国,联合燕国、齐国,使楚国在北方有所顾忌。如此一来,楚军要应付多方,兵力必然分散,汉军可灵活机动打击楚军。
    刘邦采纳了袁生的建议。袁生的策略,使汉军对抗楚军的战略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对汉军最终战胜楚军起到了重要作用。袁生在刘邦建立政权后,功成身退。他回到祖籍地阳夏,重振家门。他的曾孙袁干在汉武帝时因战功被封为关内侯,世袭三世,因王莽篡权而爵止。陈郡袁氏,逐渐兴旺起来。
    汝南袁氏是袁良的大儿子袁昌从陈郡阳夏县迁居到汝南郡汝阳县(今河南商水县袁老乡袁老村),形成著名的汝南袁氏。袁昌的儿子袁安,自幼继承祖父袁良的学问,为人庄重、有威信。袁安没做官时,客居洛阳。一年冬天,洛阳下大雪,别人都把家门口的雪扫掉,然后外出找吃的。
    洛阳县令冒雪巡视,走到袁安住的房子前,看到门前积雪如故,以为袁安遭冻饿死了。县令赶紧叫人进屋察看,发现袁安蜷缩在床上,冻得发抖。县令很奇怪,问他为何不出去求助亲戚朋友。袁安说,这么大的雪,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怎么好意思去打扰别人呢?还不如待在家里好了。袁安这种宁可困寒而死也不愿乞求他人的气节,非常符合当时的社会风气。县令大为感动,推荐袁安为孝廉,袁安由此走上仕途。
    袁安的这个故事,有很多个名字,如袁安困雪、袁安高卧、僵卧袁安、冻卧袁安、洛阳高卧、穷檐高卧、闭门高卧等。袁安的这种文人气节,也受到后世赞扬。他的后人中,有的以袁安这个故事,把堂号取名为卧雪堂。卧雪堂,被称为袁氏第一门。安庆市望江县鸦滩镇码头村袁氏堂轩卧雪堂也是由此而来。下图为卧雪堂横梁
   三国期间,袁术及袁绍相对比较出名。袁绍(?-202年6月28日),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袁老乡袁老村)人。东汉末年军阀,汉末群雄之一。司空袁逢之子。袁绍出身东汉名门“汝南袁氏”,自袁绍曾祖父起,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他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称。袁绍早年任中军校尉、司隶校尉,曾指挥诛杀宦官。初平元年(190年),与董卓对立,被推举为关东联军首领。在汉末群雄割据的过程中,袁绍先占据冀州,又先后夺青、并二州,并于建安四年(199年)的易京之战中击败了割据幽州的军阀公孙瓒,统一河北,势力达到顶点。但在建安五年(200年)的官渡之战中大败于曹操。建安七年(202年),袁绍在平定冀州叛乱之后病逝。
(本篇完)
2018年11月1日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3 16:58:20 | 显示全部楼层

怀宁县雷埠乡郝山村郝氏宗祠旧址——卒子游记

郝山村郝氏宗祠旧址
——安庆祠堂系列
第165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雷埠乡郝山村郝氏宗祠旧址。

    郝氏宗祠作为祭祀先祖、先贤,德育后人的重要家族场所,寄托了安庆百姓对先祖怀念!体现了安庆百姓对祖德认同!郝氏宗祠是安庆的瑰宝。
    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雷埠乡郝山村的郝氏宗祠于清朝康乾年间建成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
    雷埠郝氏宗祠是安庆地区最大的郝氏祠堂,也是怀宁县文物保护单位。据说,郝家在清朝是一个有名望的大家族,很多名人都出生在此地。
    郝氏宗祠整体建筑内设三厅,外设前院。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存前厅和中厅;原前厅被供销社占用,经过整修之后原厅已经修复,中厅保存现状。
    2006年,郝山村村民自发对宗祠进行了重建,如今气势恢宏的郝氏宗祠巍然矗立在全村正中心的制高点上,此次重修能够将原建筑最大程度的保留下来,故本文以旧址称呼。
    卒子于五年前到访怀宁县雷埠乡郝山村。这里路两旁楼房林立,家家户户生活稳定而祥和。郝氏出了很多知名人士,如“京剧大师”、“徽班名伶”郝天秀等等,在安庆这样一个小山村,竟然如此英豪辈出。
  郝氏宗祠是安庆郝氏在清朝建起的一幢家庭式祠堂,郝氏是一个有名望的大家族,很多名人都出生在此地。郝氏宗祠整体建筑内设三厅,外设前院。
   郝氏宗祠最光彩的一幕是曾做为怀宁县抗敌后援会旧址。相关事迹,卒子将会在以后安庆近代革命系列中讲述。
    郝氏宗祠建于清朝康熙至乾隆年间,又有准确说法是清朝乾隆十三年(1748年)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
    郝氏宗祠两侧原建有完整的东西厢房。现存宗祠上方“郝氏宗祠”石匾,昔日,郝氏宗祠一度兼作学堂,台湾原国民党主席郝柏村就是郝氏后裔。
    宗祠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家族的圣殿。作为家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
    郝氏宗祠是安庆地区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郝氏宗祠始建年代不详,清朝乾隆十三年(1748年)重修。原有正堂三进,东西建有厢房和走廊,占地面积约二千多平方米。
    郝氏宗祠整个建筑布局合理,错落有致,小砖青瓦、雕梁画栋、木椽望砖,为典型的徽派家族民居建筑风格。
    郝氏宗祠有正堂及附属主体建筑,南北长约三十米,东西长二十余米,呈长方形,围墙和庭院具有园林风格。正门上方为“太原旧族”牌匾,整个建筑朱漆廊柱、雕梁画栋,体现了独特的家族建筑文化。
    据了解,郝氏宗祠出自子姓,其始祖为帝乙。相传契为商的始祖,他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为司徒,掌管教化,居于商(今河南商丘南)。
    相传其母因吞玄鸟蛋而生下他,故被赐姓子。商族后来不断壮大,到契的十四代孙汤时,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建立商朝。据《通志氏族略》和《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殷商在第二十九代天子帝乙即位时,将他的儿子子期(汤第十七代孙)封于太原郝乡(今山西太原),其后子孙有以地为氏,称郝氏。至于郝氏何时得姓,据有关史料所载,大致是在商朝被周朝灭亡之后,应该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子期的后裔(子或孙)或耻于用子辛(纣)的子姓,便有的以地为氏称郝氏,有的以国为氏称商氏。何、赫、赤、霍姓有的出自郝姓。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7 13: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湖县刘畈乡刘畈村胡氏新祠——卒子游记
刘畈胡氏新祠
——安庆祠堂系列
第166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刘畈乡刘畈村胡氏新祠。

    太湖县刘畈乡刘畈村胡氏新祠,所谓新祠,肯定是相对原来的胡氏老祠而言的。座落在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刘畈乡刘畈村胡氏新祠,是一处非常不错的祠堂。
    胡氏新祠祠堂一幢三进,青砖小瓦,群墙照壁式,立柱穿梁,木质结构,清朝建筑。
   胡氏新祠,原有一幢三进,每进间有天井,群墙照壁式,青砖小瓦结构,马头山墙,清朝建筑,具体年代不详。据了解,该祠堂应为清朝中期建筑,建国初为刘畈小学用,后为刘畈中学使用。
   太湖县刘畈乡的胡氏,据说是明朝胡氏移民迁到此地,于是刘畈乡就有了胡家岭、胡家屋、泉水井、胡家湾,后来又将余家湾更名袁家湾、燕子伏梁等地名。
   胡氏的靖公三子“云三公”于明朝天顺间庚冬由江右吉水迁至湖北蘄州细州河其地而居。云公二子,先槇公、继槇公于明朝嘉靖癸未春由湖北迁至皖湖北乡卜居薛义河之南而聚。
    此后,胡氏又迁到整个太湖各地,落户在刘畈乡的新祠建于清朝中期嘉庆年间,初建胡氏宗祠,后又建胡氏新祠,胡氏新祠为一幢三进,祠堂布局严谨,设计独特,工艺精湛。
    胡氏新祠最为辉煌的时期应该是解放战争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召开的会议,就在胡氏新祠召开的。
    刘邓大军刘家畈高干会议旧址,即胡家祠堂,包括胡氏新祠和胡氏宗祠两个部分,胡氏新祠和胡氏宗祠,建于清嘉庆年间,属典型的徽派艺术建筑。
    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在刘家畈胡氏宗祠召开中原野战军三纵队旅长以上干部和皖西工委、皖西人民自卫军支队长以上干部会议。
    出席会议的约三十多人,野战军和中原局领导有刘伯承、邓小平、张际春、李达、刘子久等等。
    刘家畈高干会议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为开创大别山革命根据地,更进一步实施战略展开,贯彻执行中央和中原局战略部署的一次重要会议,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史以及中国共产党党史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史上都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刘畈高干会议,是刘邓大军经略中原的一次重要会议,在安徽解放战争史上留下了浓浓的一笔,它对开创大别山革命根据地,指导皖西斗争,进一步实施战略展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胡氏新祠正在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努力把刘邓大军高干会议旧址打造成为重要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2016年12月,刘邓大军刘家畈高干会议旧址入选《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名录》。
[size=0.83em]20160501 105.jpg (383.61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1 分钟前 上传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12-9 20:41:55 | 显示全部楼层
岳西县五河镇河南村蒋氏祠堂——卒子游记
河南蒋氏祠堂
——安庆祠堂系列
第167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五河镇河南村蒋氏祠堂。

  河南村又称小河南,是岳西县一处相对比较闭塞的古村落。之前卒子已经“蒋氏支祠”又称“六行堂”,今天,卒子再向大家介绍一处同为蒋氏祠堂的古建筑。
  相比“蒋氏支祠”,卒子今天介绍的蒋氏祠堂更久远。是当地的两所古建筑。今天卒子再次近距离介绍这所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古建筑,得知“蒋氏祠堂”。
  祠堂是一种文化,是家族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是宣讲学教礼法的课堂,是讨论族中事务的会场。蒋氏先辈将祠堂取名为“六行堂”,无论是大祠堂或是支祠都以先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和睦九族、亲爱姻戚、信任朋友、救济贫穷为荣。
  蒋氏祠堂比起不远处的蒋氏六行堂来说,显得比较矮小,它的一片重建的新建筑之间。如果不是细细考量,很难发现这幢藏于众多新房之间的这座老祠堂。这座蒋氏祠堂建筑较为低矮。在历经了二百年的风雨之后,石雕、廊柱、檐角、窗棂都有不同适度的毁损,穿越老屋的马头墙在小青瓦掩映下透着古朴沧桑,令建筑整体更加宁静壮美。

  当年,高敬亭领导的红二十八军在鄂豫皖地区进行游击战争时,曾多次在小河南活动,在此期间,除了在蒋氏六行堂主持召开重要会议,同时也在附近很多古建筑里进行研讨部署有关工作。
  安庆市岳西县五河镇河南村蒋氏祠堂与蒋氏支祠同为蒋氏先祖在河南村建设的古建筑,在巍巍大别山深处一所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人文古建,具徽派特色。
  据了解,蒋氏祠堂始建于清朝嘉庆二十年到嘉庆二十五年(1815年至1820年),当时为做这幢祠堂,蒋氏先辈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幢至今已经二百年的古祠堂。总建筑面积约二百六十多平方米。蒋氏祠堂现未列为任何一级文物保护单位。
  蒋氏祠堂坐北朝南,房屋二十一间,建筑占地面积约二百六十多平方米,平面为一轴三进带左右跨院的四合院形式,整体建筑呈“凹”字形布局,硬山顶,马头墙,小黑瓦,抬梁式屋架。
  蒋氏祠堂建筑虽谈不上华美精致,但整个建筑仍然显出当年蒋氏先辈的才能和智慧。他们在前庭和中厅,建有二个天井,四水归堂,显露出蒋氏对故土的留恋。
  蒋氏祠堂建设在皖西南群山之间的一个小盆地之间,至今两百年。比相邻的蒋氏六行堂要早十多年。蒋氏祠堂是蒋氏家族祭祀的地方,也是共商族务的场所。左右和前后都有大小厢房数间。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12-30 17:55:30 | 显示全部楼层
岳西县响肠镇镇金山村王氏宗祠——卒子游记
金山王氏宗祠
——金山王氏宗祠
第169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响肠镇镇金山村王氏宗祠。您的支持就是给予评论!

  响肠镇具有独特的皖西南古建筑群,此前卒子已经介绍一些。响肠镇地处交通要塞,自元朝、明朝至清朝以来,商贸繁荣,经济兴盛,从现存古街和大量精美的古建筑可见一斑。
  响肠镇古时属潜山市,《潜山县志》记载:“响肠老街,起于元,成于明清,为湖北到安庆古道上一个重要集镇。”
  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响肠老街,残长仍有三百余米,宽四米,完好地保存三座古桥,以及前清建筑方氏宗祠、方氏谱馆、惜字亭等。
  以老街古建筑为核心,响肠境内,保存着大量明清古建筑,代表性的有始建于明、扩建于清的万家楼大屋(卒子已经介绍)、建于明末的胡氏宗祠(卒子已经介绍)、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吴氏五福堂(卒子已经介绍)、建于清中期的王氏宗祠(本文介绍)、建于清光绪年间的胡叶吉故居(卒子已经介绍)和吴家官邸大夫弟(后期介绍)、以及建于清末的秦氏宗祠(卒子已经介绍)等。
  安徽省古建筑专家考察后认为,岳西的古建筑,外朴内华,兼具北方古民居的粗犷与南方古民居的秀美,具有明显的过渡与兼容的特点,形成了自成一体的皖西南特色。
  有着华东第一方塔美誉的法云寺千佛塔,是响肠镇最著名的佛教文化遗址,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传禅宗二祖慧可上司空山之前,曾在法云寺布道。寺内千佛塔,始建于晋,四方七层,因每层皆雕有大量佛像而得名。据考,该塔是全国现存最古老的几座四方塔之一。
  以响肠老街为代表的响肠古建筑群,是皖西南古建筑的杰出代表。这些保存完好、体量宏大、构造精美的古建筑,不仅见证了历史上响肠的繁荣,更为如今研究明清建筑文化和宗法文化提供了大量的实物标本。
  响肠镇金山村王氏宗祠始建于元末明初,后多次重修,清朝光绪年间又再次重建,祠堂坐北朝南,三进两厢四合院式,整体建筑小巧玲珑,保存完整,独具特色。
  王氏宗祠建筑面积约六百平方米。整个建筑为一轴三进两厢带东西跨院布局。
  祠门面阔一间,进深一间,左右耳室各二间。二进中厅,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左右耳室各一间,左右厢房各一间,五架抬梁,后厅神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左右耳室各一间,东西厢房各一间,为七架梁前后挑檐式。整座建筑雕工细腻传神。
  据了解,王氏先祖三公定居响肠镇,繁衍生息,经过一段时间繁衍,人丁众多,清朝乾隆年间由王维任召集家族人丁建此祠。
  王氏宗祠在响肠镇有三座,不了解的朋友被这现象所迷惑。金山王氏宗祠一旁还有享堂,享堂同样建筑规模宏大。
  王氏是响肠镇,甚至整个岳西县的主要姓氏。岳西有二支王氏,一支是三槐王氏,也就是本文介绍的金山王氏;另一支是琅琊王氏。又据了解,此二支王氏现已合谱。
  金山王氏宗祠是一幢非常有特色的宗祠,它的山墙由蜈蚣脊与安徽的徽派建筑组合,成为一处融合了不同地域文化的建筑。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3-12 09: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龙溪李氏宗祠
——安庆祠堂系列
第170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某县龙溪李氏宗祠。您的支持请给予评论!

    龙溪李氏宗祠,始建于明朝中晚期,历经百余年陆续营建至清朝初期才全部建成,是目前安庆地区年代久远、保存完好、规模最大的古民居之一。
    现存的龙溪李氏宗祠呈长方形,东西长,南北短。整个上下院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有巷道或阶檐相通。由左右厢房共四十余间组成,房屋为横向排列,规模宏大。

    龙溪李氏宗祠内地面都是用青砖铺设,梁柱用材粗犷,柱础多为麻石质,木柱多为古树所制。整个祠堂内这种大柱共有十六根。
    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上等的木材,成为这个龙溪李氏家族的象征。精美的木雕、石雕和砖雕成为龙溪李氏宗祠精心装点的饰品。
    龙溪李氏宗祠整个祠堂有二十多个花窗,几十个柱礅,都是精雕细刻、美轮美奂,无一重复。龙溪李氏宗祠紧靠山脚,祠堂后面就是山脚,与祠堂之间挖着一条深深的防洪排水,起到防潮湿和排水的作用,地处大别山的安庆地区象这样紧靠大山边而筑的砖木结构的古屋,保存这么多年依然不倒塌,不能不说安庆的古人智慧。
    这座规模宏大、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越来越多的吸引着游客前来寻幽访古。龙溪李氏宗祠山环水抱,胜景天成。
    龙溪李氏宗祠建筑群所在村庄叫龙溪村。这片古村落始建于明朝中晚期,止于清朝中晚期,为迁移始祖李氏先祖与后裔所建。因地处龙溪,聚居于这片古村落的居民又为李氏后裔,为李姓血缘宗族村,故名“龙溪李氏宗祠”。
  步入龙溪李氏宗祠,让人感觉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进入了遥遥数百年前的明清时代。龙溪李氏宗祠现保存房屋四十余间,有建筑面积约六百至七百平方米。
    龙溪李氏宗祠整体布局依山就势,李氏家族民居建筑按子孙房头布局建设,一个支房一个堂口一组房屋,有分有合,相辅相成,形成宗族体系,脉胳清楚,是聚族而居的典型村落。
  龙溪李氏宗祠是保存至今的李氏古建筑的核心建筑。它们依山就势,在整体布局上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而在建筑的具体规划中,又反映了轴线对称,向中呼应的传统观念,还体现了李氏家族聚族而居、尊卑长幼有序的人伦道德观念。
    原李氏宗祠保存着众多的厢房,按照它们的先后构筑顺序,均以祠堂为核心,依次在各自的正屋两边沿着两条南北走向的轴线,对称有序地排列,分别朝南北两个方向向外延展。从中可以体会到龙溪李氏家族代以承传的信仰与道德崇尚和精神塑造方面的种种历史韵味。
  龙溪村地处大别山余脉之间,这里山环水抱、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安庆古人构思精巧,技艺精湛。龙溪李氏宗祠不仅在房屋布局上匠心独运,房屋内部的陈设细节也经得起考究,而最能体现内部陈设结构特色的便是木雕、石刻和砖雕的技艺。
  龙溪李氏宗祠里的花窗,天井、以及门头的窗格,以形式各异的图案结构,当初李氏家族就考虑到规划建设,并充分考虑防水、防火、防暑和通风的功能,可谓匠心独具。祠堂背后即为山,沿山边缘有环山防洪渠,雨天山洪再大也不会冲进祠内,而沿渠排放至村外。
  炎热暑天,屋内前后几进之间均设有天井,既通风采光,在天井下方又设排水孔,雨天屋檐水再大,也不会积水。安庆的龙溪李氏宗祠古民居的设计体现了古人的高超技艺,很值得研究和借鉴。
  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翘角飞檐、雕梁画栋的古民居建筑,丰沛的人文气息,热情淳朴的村民,这些因素造就了龙溪李氏宗祠的独特魅力,相信假以时日,这块风水宝地定会焕然生姿,重放光彩!
[size=0.83em]DSC_8878.jpg (212.38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1 分钟前 上传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4-3 08: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树林冲状元李振钧故里
——安庆宗祠系列
第171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的树林冲状元李振钧故里。您的支持请给予评论!

    树林冲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这里李氏家族世代重书崇文,人才辈出,明清二代先后出了十二个进士。今天卒子介绍的李振钧是其中的一个状元。
    据了解,自江西瓦屑坝迁徙安徽太湖的李氏巨诚公支系几百年来,瓜瓞绵绵,人丁兴旺,历代名贤辈出,灿若星辰,望重熙湖。
    明朝弘治十五年,巨诚公第五代孙李淳考中进士,清朝乾隆四十九年出生于城西乡树林冲的巨诚公十五代孙李长森殿试中第二甲第一名进士,钦点“金殿传胪”,此后相继有其子孙振祜、振均、德星等直系八人考中进士。
    清朝道光八年(1828),李振钧在中头名状元。至光绪三十年,巨诚公支下共有十二名进士。
    李振钧,清朝乾隆五十九年(1794)生,字仲衡,号海初,小名燕生,安徽省太湖县城西乡人。
    清朝道光八年(1828)状元,先后授翰林院修撰、文渊阁校理、国史馆和功臣馆纂修、顺天乡试同考官等。
  李振钧以诗、联、书法名于世,著有《味灯听叶庐诗钞》。他父亲李长森是清朝乾隆四十九年(1784)进士,官至云南布政使。
    清朝嘉庆十六年(1811)至道光元年(1821),李振钧随父亲宦游全国十多个省,广见多闻,受益匪浅。
    清朝嘉庆十八年(1813),送母回太湖,路过安庆时夜游大观亭,除赋诗外,还为该亭作对联一副:“秋色满东南,自赤壁以来与客泛舟无此乐;大江流日夜,从青莲而后举杯邀月又何人?”
  李振钧的岳父汪志伊(1742-1818)(卒子此前已经介绍过其墓),字莘农,号稼门,桐城人,历任江苏镇江知府、浙江布政使、福建巡抚等职。
    清朝乾隆五十四年(1789),汪志伊生下第五女,取名正珠,字还阁。汪正珠从小就非常聪慧,因李长森与汪志伊同朝为官,又是同乡,两家联姻。
    清朝嘉庆十四年(1809),二十岁的汪正珠嫁给了十六岁的李振钧。现在树林冲仍保存着当年清朝李氏宗祠门前的四个大石鼓,石鼓上还有当年的刀刻痕迹,高高飘扬的李氏旗帜,让人回想李氏的文化。
    万里初秋月,中江第一亭。堑深规地险,祠古吊忠灵。云共遥天碧,橙徐隔岸青。登高发长啸,疑有蜚龙听。——李振钧
    被誉为状元之乡、诗词之乡、文化之邦树林冲,说它平凡可又不平凡。平凡是因为它和普通的小山村一样;说它不平凡是因为在明清朝时期出了十二位进士,其中就包括状元李振钧。
    清朝道光九年中状元后,只充过一任乡试同考官。他的学生宝钧(吉林人)说他“语言戆直,傲岸不羁,不合于时,常与一班权贵相忤”。后忧愤成疾,于道光十九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病逝,终年四十五岁。与原配夫人汪正珠合葬于县山龙百合岭张姓屋角风形山上。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4-16 12:47:48 | 显示全部楼层
广村杨氏宗祠
——安庆祠堂系列
第172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卒子在叙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观众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的广村杨氏宗祠。

    广村杨氏,奉祖上为贵一公,贵一公与同期迁徙的兄弟三人的祖先为伯侨受姓杨氏,传至贵德明,共七十七世,二千三百余年。
    据史料记载,和老谱测算,杨氏先祖大约在公元五百四十年前后(南北朝时期)由于“五胡乱华”相互混战一百多年,北方各族人民被迫爆发起义,长期居在中原人民为了逃难谋生,纷纷迁徒长江两岸。
    安庆广村的杨氏的祖先,是集聚在江西鄱阳、南昌、豫章等县定居下来的杨氏,繁衍生息,历经隋朝、唐朝、南北宋朝、元朝等四朝达三十多世。八百来年,形成杨氏各支派。
    元朝末年(一三五一年)刘福通领导红巾军起义,经过十多年战斗,朱元璋后建立明朝。洪武四年(一三七二年)明朝庭为了充实因战乱逃亡和死于非命的这一地区,人烟稀少,田地荒芜,而下招移民。
    杨德明的两个儿子贵一公、贵三公与其堂兄富二公之子贵二公,富三公之子贵四公兄弟四人迁徙或逃难来到皖城(安庆)一带,定居下来。
    这样,杨氏的贵一公,居怀邑的冯村(今月山镇广村村),也就是今天卒子介绍的杨氏宗祠一支。
    杨氏的贵二公,居皖城(安庆,待考);贵二公一支,下文详细说明。
    贵三公居潜邑(今潜山西堡),今潜山市龙潭乡万涧村(卒子之前已经介绍)。
    贵四公居桐邑(今桐城大关)。
    总体来说,安庆的杨氏一族,长达七百多年的兴衰史,也是一部安庆的移民史。座落于安庆市怀宁县月山镇的杨氏宗祠,在文革中破坏严重,后倒塌。近年来,在家族的努力下,已经重建,规模宏大,见证了杨氏族人的辉煌家族史。
    杨氏宗祠,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原建筑有三座三进,占地约二千平方米。现建筑要略小于原建筑。现建筑为二千年后于原址重建的宗祠。
    杨氏宗祠新祠为三进祠堂,从祠前月形潭到祠堂最尾边约有一百米。祠堂里的砖雕、石雕、长供台石雕、八角石亭盖石雕均堪称安庆地区石雕技艺精湛。
    房梁旁边的墙壁上挂着后裔送的“家族兴盛”匾额,“祖训家风”画卷,以及“四知堂”堂号。
    安庆地区,杨氏人才辈出,从事各行各业的人才脱颖而出。
    据《安庆家谱网》记载,安庆天台里杨氏,因其家族世居皖城“天台里”,也是本文所称的皖城贵二公一支。天台里曾是明末状元刘若宰家族宅第所在,今赵朴初故居“世太史第”原为杨氏房产。
    杨氏祖先蒙古人“宛者不花”,明初自荆楚以军功封于怀宁(安庆卫镇守使),世袭武德将军,后代改姓杨氏。传十世到杨汝穀(其墓卒子之前已经介绍),为清朝康熙三十九年进士,其子孙也多有功名仕进。
    此后,后裔至十五世杨秉璋,中清朝咸丰六年进士(与翁同龢同科)。十八世杨石先,南开大学资深校长,中科院第一批院士;杨继曾,曾任兵工署署长,后任台湾经济部长。
   
     广村的杨家宗祠,据推测始建于清朝康乾时期,此后又几次重修。距今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已经有相当久的文化沉淀,杨家宗祠从整体上看,做工精细,具有中华文化的精髓。
     现重修后的杨家宗祠,由祠前月潭、大门、过厅、正厅组成,呈长方形。这种建筑在如今也算相当精美,是典型的四合院建筑,占地约五百多平方米。
[size=0.83em]59.jpg (388.96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1 分钟前 上传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4-26 08:04:04 | 显示全部楼层
温桥何氏宗祠库岭股“惇叙堂”遗址
——安庆祠堂系列
第173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卒子在叙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观众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的温桥何氏宗祠库岭股“惇叙堂”遗址。

    今天介绍的是怀宁县温桥村库岭股的何氏宗祠。原何氏宗祠已不存,卒子到访此处时,原宗祠仅存一些石构件和青砖,原宗祠已经毁损。
    安庆何姓人口众多,在安庆地区各县市区中何氏祠堂也星罗棋布于各地,据了解,仅怀宁县就有库岭股、柘尖山股、何家渡股等六个股何氏后裔。
    据了解,全国何氏共划分为一百五十多个股,全国何氏宗亲会曾公布,全国有一百零三座何氏宗祠、家庙或重新修葺或重建的何氏祠堂。
   
    温桥何氏宗祠库岭股“惇叙堂”,原名为“何氏家庙”,祠堂名叫“惇叙堂”。始建于清朝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即公元一七零六年,至今已三百一十余年。
    温桥何氏宗祠曾悬挂着清朝康熙大帝御赐的《根本之地》的匾额,隶属“民间历史文化古迹”。
    温桥何氏宗祠坐落在安庆市怀宁县清河乡温桥村境内斗峱峰下大夫坡前,三面环山,门前池塘,其来龙雄壮,狮象把关,面山为案,朝山云涌,罗城紧密,临官水来朝,水口交错。
    温桥何氏宗祠坐落的地方是历史上远近闻名的风水宝地;何氏宗祠三开门,明三进暗五进,仅仅一个餐厅,能摆百张餐桌,可容千人同时就餐。简言之,历史上的“何氏家庙”其恢弘闻名遐迩。
    据了解,温桥何氏宗祠是何氏先祖的基业原始祠基。何氏以“孝、义、忠、信”等族规、家训来教化、约束和规范族众的思想行为,也是当地农村居民文化娱乐活动的最佳场所,祠堂文化起到了促进社会和谐,维护国家稳定的作用。
    据了解,何氏宗祠现在正在重建,在原何氏宗祠的祠基重建,这个祠基原是风水师依据地形,三面环山,门前池塘,其来龙雄壮,狮象把关,面山为案,朝山云涌,罗城紧密,临官水来朝,水口交错,是一处风水很好的宝地。
   
    何氏宗祠建成后,又将成为一处人文厚重的祠堂,届时《走遍安庆》将再将向大家介绍。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5-6 10:47:21 | 显示全部楼层
永久胡氏总祠堂孝义堂
——安庆祠堂系列
第174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的永久胡氏总祠堂孝义堂。

    胡氏总祠堂孝义堂位于安庆市桐城市(县级市)新渡镇永久村胡湾,这里原是胡氏陡冈派支祠的遗址。
    据了解,明朝初期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安庆地区人口稀少,朝廷开始大规模向大别山山区等地实行迁徙移民的政策,安徽桐城胡氏孝义堂始迁十余人由江西省饶州府胡村,经鄱阳县瓦屑坝迁徙移民到安徽安庆府桐城生息繁衍,后逐渐以其不同的居住地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派别。
    桐城胡氏孝义堂是一部家族迁徙血泪史,也是安庆一部移民史的缩影。现在已经无人能够想象当时迁徙的艰难和初入桐城大地生活的辛酸,这些移民到安庆地区的各个姓氏先祖们披星带月、两肩风霜、拖儿带女、满脸尘灰,在异地生存,还要受到自然和环境的各种威胁。
    迁徙到安庆府桐城胡氏孝义堂其中一支的发祥地是在桐城觉林寺一带,觉林寺遗址在今桐城市新渡镇合城村田畈中的一块凸起高耸、面积超大的墩子上,墩子脚下四周良田万顷,北有新渡镇柏年河由西而东穿插而过,南也有一条无名河由西而东,蜿蜒流淌。两河夹一墩,玉带缠腰间,有广袤肥沃土地,这个土墩确是一块风水宝地。
    正是因为这个土墩,使桐城胡氏孝义堂的后裔人丁繁衍近万人,约占桐城胡氏孝义堂总人丁数的三分之一,是目前桐城胡氏孝义堂人丁分布最多最广的!
    这支桐城胡氏孝义堂后裔,也就是迁桐胡氏“觉林派”的先祖们,他们到觉林寺一带的土墩上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躬耕勤劳作,励精图治安,建设新家园。
    据孝义堂胡氏宗谱《皖桐觉林胡氏宗谱(二十卷)》上有文字记载的“捐基建祠族人至今称之”的迁皖桐第十世祖普远公(系孝义堂觉林支派璧公二房月朗公房下派,生于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卒于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
    原孝义堂胡氏总祠堂已不存,其族人推断坐落于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新渡镇柏年村,大约建于公元一七零零年左右。
    原胡氏总祠堂距今已约有三百二十多年了,也即胡氏孝义堂原徐河片的老祠堂孝义堂,胡氏先祖们在江西饶州胡村迁徙到安徽桐城约三百余年后建立起来的。
    在族人口口相传中,原孝义堂胡氏总祠堂是由当时孝义堂各支派共建,占地面积约近四亩,为五间三进两包厢,前有戏楼,中有大厅、后有先祖排位殿,整座祠堂木柱石础,雕梁画栋,彤扉彩盈,檐牙高啄,青砖黛瓦,朱门石鼓,其建造精美、气势恢宏在周边府县无与伦比,堪称一流。
    建成为孝义堂胡氏族人传播“忠”、“孝”、“悌”等传统美德。
    原孝义堂胡氏总祠堂惨遭破坏后改、拆建为永丰小学和初中。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原孝义堂胡氏总祠堂改拆建成的永丰初中。
    近年来,其宗族在桐城市新渡镇永久村胡湾村民组荒山岗上的原陡冈派支祠的遗址上再建新祠堂,也是卒子今天介绍的新祠堂。
    新建成的桐城胡氏孝义堂总祠堂系钢筋混凝土全框架结构,三进七开间两庭院,结构严谨,布局匀称。外观粉墙黛瓦、飞檐翘角。
    前进是门楼,高一十二米,门楼正面有正大门及双侧门,门楼内二楼上建有戏台;中进为祠堂正厅,高十五米,设有孝明厅、观戏厅、办公厅;后进是寝殿,高十六米,设有二十八阶层高台,用以供奉祖宗牌位,供族人瞻仰祭祀先祖。
    新建的祠堂主体总建筑面积近一千九百平方米,
    重新建成的桐城胡氏孝义堂总祠堂现已成为安庆市甚至于安徽省内一流的仿古宗祠建筑之一,成为桐城孝义堂胡氏向外推荐的名片!
    桐城永久胡氏总祠堂孝义堂记载的是一部家族迁徙血泪史,也是安庆一部移民史的缩影。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5-9 10:43:59 | 显示全部楼层
程冲程老屋堂厅
——安庆祠堂系列
第175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县级市)五庙乡的程冲村程老屋堂厅。

    程冲村位于潜山市(安庆市代管的一个县级市)五庙乡南部,东与水喉镇风光村接壤,南与太湖县寺前镇乔木寨相邻。
    安徽省确定的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弹腔》,就在此地诞生并正在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程老屋堂厅就在程冲村一条山溪边,其实程冲村的地名是因程姓移民到这里等得来的。因为程家当初建造的房屋精美华丽,久而久之人们就把程家居住的村子叫程冲村。
    程老屋堂厅在如今新农村建设中重建一新,从外观上去看,已经找不到当年百年的建筑,唯有部分当年的遗迹,仍能看出当年的规模,其中正门品的一对门墩石可见是当年的遗物。
    当走进大门后看到的是一进三重堂的老堂轩,大门向右侧偏开十五度,正对着对面的山脊,程冲被大山包裹起来。
    程老屋堂厅整个堂厅在靠近天井的地面上,长满了微小的青苔。当年建造这栋老屋堂厅花费的资金精力是不可想象的了。在经历的岁月至少已经有一百多年以后,堂厅里还能看出当年的影子。
    程老屋堂厅横梁上分别挂着,皇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孟春月,尊姑母程府徐老太君古稀悦辰,由国学生从九品侄程洪阳、程洪仁、程洪烈、程洪吉、程洪锋及孙辈同送“萱荣七秩”匾额。这块匾额距今已经一百多年。
    从此匾额推算,程老屋堂厅距今最少也有一百多年。可惜,重建时未能保存原建筑砖瓦,使用了现代的水泥工艺,失去了古建的原来风貌。
    程老屋堂厅供奉的一世祖是程伟,据程老屋堂厅牌位记载,
    程伟是皇清诰授中宪大夫,原配汪氏。
    其后裔四世祖程潮乔,
    六世祖程汝*。
    程老屋地厅供奉着天地国亲师,一相壮公千世祖、二师夫子万年宗。
    清朝道光丙午年(1846年)仲冬月,南昌府正堂进士倪正耀题为《椿萱并茂》的匾额,

    这块匾额为原清朝道光丙午年冬天,进士倪正耀担任南昌府正堂期间送来的匾额。

    这块匾额为原清朝道光丙午年冬天,进士倪正耀担任南昌府正堂期间送来的特授江南六安州程府鹏老大人德配徐老孺人七旬双寿匾额。

    在程老屋堂厅后进横梁上,还有一块匾额,是清朝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钦加正三品蓝翎游府王承拜撰、诰封从三品花翎议政大夫王秉钧率男廉下子婿送来《宝婺星辉》匾额。   

    在程老屋堂厅后进横梁上,还有一块匾额,是清朝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此匾额是为亲母程府徐老太群七旬贺寿的寿匾。

    这块匾额,是清朝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钦加正三品蓝翎游府王承拜撰、诰封从三品花翎议政大夫王秉钧率男廉下子婿送来《宝婺星辉》匾额。

    从这三块清朝高级官员送的匾额来看,此屋主人的才能和成就已是非同一般了。程氏在安庆地区,根深叶茂、程冲一支程氏更是名扬乡里,也是值得乡邻们羡慕和敬佩的。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5-14 14:36:32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氏宗祠匾额碑与张氏享堂碑记及文武古石像
——安庆祠堂与碑记系列
第175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张氏宗祠匾额碑与张氏享堂碑记及文武古石像。本文特鸣谢潜山市龙潭乡万涧村张开朝先生。

    位于于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县级市)龙潭乡万涧村,在天柱山的背后,东与杜埠村接壤,南与天柱山相依,西与“天柱林场”为邻,北与龙潭村毗连。
    张氏宗祠,又称张氏享堂,地名山形为鼠形,因鼠生长在房子内,吃喝不会枯竭,做了祠堂后生生不息,加上地形风水玄武,朱雀,青龙,白虎一应俱全。
    2018年12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将万涧村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张氏宗祠占地约六百多平方米,由大门、门楼、戏台、天井、正厅、祭厅组成。原门前曾有一对旗杆分列左右,后来被拆毁,现仅遗留几块古石像。宗祠的外墙高大厚实,如屏如嶂,正门上嵌着一块横额石匾,上书“张氏宗祠”四字,行楷鎏金,优雅挺秀。

    万涧村内有两条河流穿村而过,一条起源于天柱山大天门,流经甘河、上涧、中涧至下涧。一条起源于天柱山蜒蛐石沟,流经村林场、李河至下涧与上涧河汇合于小双河口,统经代湾汇入龙潭河。下图为张氏宗祠匾额,当年这块巨大的石匾额镶嵌在大门上,阴刻行楷“张氏宗祠”四字。
    张氏宗祠不远处,有两块碑刻,记载着张氏迁入万涧的辛酸历程。其中一块碑刻为“张氏享堂碑记”,记载着张氏先祖万溪公携全家迁入万涧后,与左邻右舍之间田、山、房之间的契约。
    张氏享堂碑记,立碑时间为大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农历乙未年嘉平月,当年张氏族长牵头全族人立碑传世。享堂按碑记上讲应该是主供传乾公(萬溪公,迁到万涧的始祖)。

    碑刻上记载,这支张氏由青邑九华山麓迁徙而来。也就是现在的池州市青阳县九华山麓迁徙而来,这与当地一位文史爱好者张朝阳说法一致。
    正是因为这两条河,这个面积二十平方公里的盆地,这里有着近二千年的历史文化的沉淀。清朝中期张姓人口大量增加,下图为宗祠门楼门栓石插孔。
    安庆市潜山市(县级市)龙潭乡万涧村是安庆地区一处较有影响力的古村落。到了清朝中期以后,张氏繁衍迅速,山林田产面积从五福庙至干河大部分山场都是张家的,加上人口众多所以称张家冲(乾隆年间迁到陕西的就有一百多人)。下图为张氏宗祠内的古石像。
    安庆市潜山龙潭乡万涧村不但有杨家老屋、杨氏宗祠,还有一处已经损毁的张氏宗祠,现已不存,仅留下一块石制匾额和石门框,以及散落在祠堂边的古石像。
    这尊古石像,疑是张氏宗祠内的石供像。石像为青石制地,头部破损,左肩披甲胄,左手提披风,肚皮丰满,腰系裤带,生动而圆润。

    另一尊古石像为文官造型,白石制地,宽袖,腰系腰带,长袍落脚,脚部厚底官靴,头部被毁。
    这两尊古石像,均为清朝乾隆时期的雕刻,一尊为青石、一尊为白石,匠人呕心沥血创作出来,这两尊石像现虽无头,却能表示他的志向远大无边。其中一尊古石像背后刻有“皇清乾隆四十一(公元1776年)岁次已亥”,
     这尊古石像背后还刻有“监生张立枱、监生查某某、监生杨某某、监生张全礼”仝立等字样。
   这两尊古石像背后均有一个方孔,疑是当年固定用的栓孔。从这两尊古石像猜测,可能是当年摆放在张氏享堂里的财神等神像大殿,受当地百姓崇拜,香火盛旺,是一座典型的家祠和家庙融为一体的祭祀活动场所。
     在龙潭乡万涧村,传承了数百年的民间小戏在杨氏祠堂、张氏祠堂轮番上演,好不热闹。数百年来,无论外界风云变化,战乱纷飞,这个小盆地里始终太平无事,生命在这里得到繁衍,戏剧在这里得到发达。
    传统文化之所以得以传承,得益于明清两朝这里乡村建设。万涧村有着多支姓氏的族人在这里共同发展,其中杨氏、张氏为村里较有势力的两个族群。
    张氏宗祠、张氏享堂现还保留着大量的当年青石制地的石柱础,柱础上雕刻有精美的花纹。其中还有一些当地的麻石雕刻的方型石柱础,上面雕刻有回字纹、万字纹、竹子凤凰等纹饰。
    张氏宗祠在文革后期于一九七二年由万涧大队拆宗祠做万涧初中,至九几年又改建万涧村完小,实际上应该称为张氏享堂。是一处古民居式的老屋,微派古建筑,有着大小几十间。可惜在文革后期被毁,后被建为小学,现不存。

    万涧张氏宗祠(又称张家享堂)始建于清朝乾隆时期,三进木砖结构,癸山丁向,前幢正门,进门后有荫井,中厅为五架抬梁结构,后厅是摆放祖先牌位和观音娘娘,财神等神像大殿,观音娘娘一直受当地百姓崇拜,香火盛旺,是一座典型的家祠和家庙融为一体的祭祀活动场所。清朝至民国宗祠内设有私塾,解决山区本地孩子读书问题。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5-25 19: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冲银石陈氏祖堂旧址
——安庆祠堂系列
第176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南冲银石陈氏祖堂旧址。

  南冲银石陈氏祖堂旧址位于安庆市宿松县趾凤乡南冲村银石组。
  卒子是五年前到访此处。远运望去,银石陈氏祖堂是以祠堂为核心向两翼布局的古建筑群。
  这片古建筑群是清朝嘉庆至道光年间建造的古建筑。古建筑以陈氏祖堂为核心,两侧的厢房依次建造。
  南冲村隶属于宿松县,边上有吴河村、兴隆村,人杰地灵,英才辈出。
  银石陈氏祖堂被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氏自清朝道光年间出了一位官员,随后的百年间,又连出几位举人、秀才,在这片小小的湾子里,就有了贺氏、陈氏等姓氏相互攀比之风。
  陈氏祖堂石门框上石雕三花是该祠堂的一大特色,陈氏祖堂建筑群座落于依山傍水的吴河一侧的岸堤上,美丽富饶。陈氏在此繁衍了数百年,以银石组为核心为陈姓聚居区,以陈氏祖堂为正中而立,族望所归。
  陈氏祖堂为三进建筑,祖堂建筑为木石结构,前后三进,坡顶硬山脊,面阔五间,石墙雕镂繁富,工艺考究。
  陈氏祖堂屋顶木架精工铺设,间以雕绘,典雅庄重。正厅设龛,供祀祖宗牌位,堂上高悬有“陈氏历代宗主神主”等等,整体建筑具有浓郁的皖西南地方特色。
  关于陈氏,安庆的坊间传说不少。有传说,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友谅记述的是:“陈友谅生于元仁宗延佑七年(1320年)阴历五月,沔阳人,年轻时目睹元末暴政、百姓民不聊生,遂萌发灭元兴汉之志。从此,他隐居到沔城,一边勤奋习武,一边发愤读书,成为闻名遐迩的文武全才。后来他毅然抛皇室俸禄,投奔义军,奏响了向腐败王朝抗争的号角。……”
    安徽宿松县有关陈友谅、朱元璋的传说特多。宿松有一排陈氏迁松祖茔。碑文记载:大义陈氏一世祖于北宋仁宗元年(1017年)迁入宿松,迁入时八百多口同住一宅;经历数代,繁衍到一千八百多口仍未分家。
    相传陈友谅的祖父陈千一,原本姓榭,因入赘陈家才更其姓。其父陈普中有五子,陈友谅排列第三。元末农民起义推翻元朝后,义军群雄割据。朱元璋建都金陵(南京),陈友谅盘踞江州(九江)。陈创建了中国有史记载的最大最早的水师;际上就是朱陈问鼎天下。宿松民间传说他俩陆战十八年,水战十八年(其实只有四五年)。
  一次,朱元璋在疲惫的战斗中,倒地休息,心里很沮丧。突然见一只老鼠在觅食一株粟米,爬上半杆就摔了下来;再爬上半杆又摔了下来。那老鼠再不爬了,从根部咬断粟杆,轻松地美食一顿。朱元璋受到启发,立即令军士振作起来,回师偷袭陈友谅家宿松祖坟山。偷袭得胜后,命令士兵挖开陈千一的祖坟。
  坟被挖开,一道红光冲天,墓里飞出一条金鲤鱼。鲤鱼飞跃直入墓下的池塘里。士兵找来水车,要车干塘水。那鲤鱼一蹦再蹦,连蹦十二口水塘;到第十三口池塘时因搁置未挖,落在陆地,被士兵戳死,化成一道青烟。1663年朱陈鄱阳湖决战,因部将叛离,陈友谅大败。十月三日,陈友谅率众突围,被流箭射中眼睛而身亡。同时长子陈善被俘,两位哥哥友仁、友贵也阵亡。陈友谅死后,次子陈理登基,没一年见大势已去,只好出城投降,被朱元璋封为归德侯,遣居高丽(今朝鲜)。
    民间传说真中有假,假中也有真。陈友谅这支陈氏是否随后在宿松县各地繁衍也不得而知。但银石的陈氏祖堂却是清朝中期一幢古建筑的精品,值得各级政府保护。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6-3 11: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望虎古樟树与上新屋
——安庆古树祠堂系列
第177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望虎古樟树与上新屋。

     位于安庆市潜山市(县级市)黄铺镇望虎村,有一棵树龄在一百年以上的古樟树,这棵古樟树并不是原生态长在这里,而是因为古树边的一幢老祠堂。
    古樟树位于潜山市(县级市)黄铺镇望虎村的一片平畈之间。
    潜山县的古村落凭借传统的自然风光和夏凉的房屋特色,卒子到访望虎古村落已有十来年时间了!望虎村是未列为传统村落的村、却是安庆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村,村内有一幢清朝晚期的建筑风格的古祠堂和一棵有着一百年以上树龄的古樟树。
    这棵古樟树,最早是由陶氏迁入此地兴建了。这棵古老樟树,是一棵经历百年沧桑的古樟树!
    这棵珍贵的古樟树,胸围二米余,高度约十米,冠幅约一百平方米,树龄约一百五十年以上,古树是人类悠久历史与文化的象征,是自然界和前人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而古樟树却又是旧时百姓乘凉、风水的宝树。
    陶氏上新屋建于晚清的一座祠堂,始建于清朝,距今已有上百年历史。然而历经多年,老房子后经过修缮成为目前的面貌。下图是上新屋门前的一对有着百年以上历史的方形门墩石。
    陶氏上新屋这座百年老祠堂,坐落在山清水秀、文化底蕴深厚的黄铺镇,经过岁月洗礼后的白墙黑瓦,远远眺望,犹如一幅写意的水墨,一棵高大的古樟树立在屋前,透露出一缕浓重的历史感。
    时间流逝,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乡村,古老的村落如老人一样,暮气沉沉。那些弥足珍贵的古宅与古树,这里是黄铺镇望虎村,这个小村如同其他古村一样,历经数百年的风吹雨打,曾经承载着荣耀的过往。
    这个位于上接怀宁、下接太湖、宿松的古村,有着多栋清朝至民国时期的老祠堂,他们分散修建在沿着山坡错落有致地分布。
    在青山绿水怀抱之中,望虎村就像是个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这幢重修于民国二十余年期间的古宅有着原始的味道,屋内保留自然风貌,屋内高悬各式匾额。有民国二十三年县区绅商学共送的贺匾“惟吾德馨”寿匾。
    在那些肩扛、人抬、人挑、骡驮……的农耕经济时代,望虎村村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生活在这里。他们延用传统的工匠、技艺,小石磨、柱基石,常年累月生活在这片田畈间。
    百年古樟树生长的枝繁叶茂,在老樟树建造了五间三进加厢房的大宅院。
    大宅建起后,陶府上下收到各类送来的贺喜的人流,有民国二十三年亲家韩则安和外甥方应锦、方应钊送来的贺匾“玉树常依”寿匾。
    有民国三十六年程府内兄弟送来的匾额“慈竹贞松”,为陶府程老太君九十岁贺寿的寿匾。
    有民国二十三年陶氏族人送来的贺匾“宜阴长春”,为陶府李老夫人六十三岁贺寿的寿匾。
    有民国二十三年陶氏兄陶享林、陶国柱率子女送来的贺匾“宝婺延厘”,为陶府李老夫人六十三岁贺寿的寿匾。
    有陶氏族人送来的祝贺新屋落成的匾“聚祥积瑞”,为陶府智礼公后裔神堂落成的纪念匾。

  老樟树下神堂是陶氏家族对家乡的最大贡献、最大善事,在这里兴建的祠堂,成为外出经商或从政的官员其诚信敬业、克勤克俭的纪念地。
  岁月如梭,年复一年,老樟树一到初夏傍晚,神堂后人都会在老樟树下纳凉聊天,一只茶几、两把藤椅,老人们会聊到半夜。夜深了,路人绝了,万籁俱寂。家族的老人才会去闩好大门,将祠堂的门锁好。
  大樟树有着一百多年以上的树龄,民国期间陶氏在此重修了祠堂。河畔秋色淡复浓,欣欣益壮老樟容。神堂老宅有正屋三进共十多间厢房,老樟树成为大同医院的守护神了。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6-12 09: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过河卒子 于 2019-6-12 15:59 编辑

陈氏宗祠暨陈独秀故居
——安庆祠堂系列
第178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陈氏宗祠暨陈独秀故居。

       陈氏宗祠暨陈独秀故居位于安庆市宜秀区白泽湖乡独秀村。
      卒子于二年前到访重建后的陈氏宗祠暨陈独秀故居(纪念馆),一块巨大的“陈氏宗祠”石匾额镶嵌在门头,据说,这块石匾额是前些年挖基础时偶然寻得。
      与“陈氏宗祠”石匾的还有两块碑刻,一块为“重建碑”、另一块是“捐碑”石刻。

      据了解,位于安庆市宜秀区白泽湖乡独秀村陈祠组的陈氏宗祠,于一九五四年受到洪水的侵袭,第二年被拆除,但至今仍有部分石鼓、石碑、石匾等散落在村民家中。
       后发现民国十一年十二月的“重建碑”,发现碑文载有该祠系以“城股庆同之母谢太君”之名捐资重建,族人众议送两块坟地,一葬陈独秀之父昔凡公,二为谢太君百年后安葬之用等文字记载。
       据老人介绍,碑中“庆同”乃陈独秀之谱名。这两块石刻长约二米,重约二百余斤,由于长年的日晒雨淋,如今已将其放入玻璃框中加以保护。
        陈独秀诞生于安庆城内宣家花园,今健康路所在地的海军医院附近,现立有“陈独秀诞生地”标牌,卒子前期已经介绍过。
        原白泽湖乡属怀宁,陈姓乃怀宁第一大姓,该县境内有一山名独秀山,陈独秀的笔名独秀也取自独秀山之名。
        该“重建碑”的发现,对于澄清近年来有关陈独秀家世的传说,又提供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实物佐证。
        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今安庆)人。中国近现代史上伟大的爱国者、伟大的革命家与改革家、伟大的民主主义者、伟大的启蒙思想家。
     陈独秀纪念馆内的宣传材料。

     陈独秀纪念馆内的宣传材料。
     陈独秀纪念馆内的宣传材料。
     陈独秀纪念馆内的宣传材料。
     陈独秀纪念馆内的宣传材料。
     陈独秀纪念馆内的宣传材料。
     陈独秀纪念馆内的宣传材料。
     陈独秀纪念馆内的宣传材料。

     陈独秀纪念馆内的宣传材料。
     陈独秀纪念馆内的宣传材料。

     陈独秀纪念馆内的宣传材料。
     陈独秀纪念馆内的宣传材料。
     陈独秀纪念馆内的宣传材料。
     陈独秀纪念馆内的宣传材料。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6-20 15:04:21 | 显示全部楼层
陈家冲陈家堂轩
——安庆祠堂系列
第179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陈家冲陈家堂轩。

    陈家堂轩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凉泉乡陈家冲。陈家冲陈氏宗祠卒子早已介绍过,今天卒子介绍另一处小堂轩,这里卒子六年前到访过。
    陈家冲陈家堂轩确实没有一丝老祠堂的痕迹。如果不是因为一个大人物是这里走出来的,谁也不相信这个小小的堂轩却有着这么大的来头。  
    陈树屏(1862年-1923年),字建侯,号介庵,晚年号戒安,安徽望江县凉泉乡陈家冲人。清朝末期政治人物。
    清朝光绪十七年(1891年),乡试中举人,次年登进士,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清朝光绪二十年四月,散馆,著以知县即用,官江夏县(电影《雍正王朝》中曾有描述)知县,历任广西融县、罗田县知县。清朝光绪二十四年,任随州知州。光绪二十九年,升蕲州知州。次年,升任江西省武昌府知府。
    清朝宣统三年(1911年)时担任湖北布政使,当时湖广总督瑞澂由汉口俄租界获得了新军革命党人名册,树屏建言,要公开将名册烧毁,以安军心,瑞澂不听,斩杀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三人,革命党人当夜遂反,是为武昌起义,瑞澄缒城而走,“悔不用其言”。陈树屏在罗田任内,罗田人称之为“陈青天”,并编演《罗裙记》以颂其事迹(此剧现仍被晥鄂赣许多地方列为传统地方戏主要剧目)。在江夏(今湖北武昌县)任内,遇有一假冒光绪皇帝的棘手大案,总督张之洞亲审此案也不敢决断,惹得民谣四起,后经陈树屏的审讯,结果真相大白,他即名声大振。
    有谓物以人名、书以艺精、文以意深。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博物馆前些年在开展文物普查中征集到一幅清代武昌知府陈树屏手书对联,就具有上述特征,特别是这幅书法对联,作为一种地方性文物来收藏,其价值即显得尤为珍贵。经国家文物专家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此对联质地为宣纸,长125厘米,宽 28厘米。上联为“勤俭黄金本”,下联为“诗书丹桂根”。题款为“介庵”。在题款两字中间及下边各钤有一方红色印章。从此联书法艺术看,老练苍劲,古朴典雅,富有“清朝书家第一人”美誉的著名书法家何绍基书艺之韵味。
    这幅“勤俭黄金本,诗书丹桂根”对联来看,其笔意既纵欲超迈,又醇厚充实;既朴厚沉雄,又空灵遒劲,已臻炉火纯青的地步。特别是其联语的文化内涵,深入浅出,寓意深刻,表现了作者在当时现实生活中对“勤俭” 和“诗书”的崇尚、理解和赋予,同时也反映了作者淡泊名利、勤俭节约、清廉为政、一心为民的价值观、人生观。这在清末民初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一个赫赫有名的武昌知府的陈树屏来说,能有如此高风亮节,勤政为民,实属难能可贵。
  望江县各地有大小各类的堂轩不计其数,多数是近代修建的。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6-29 23:25: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朱河朱氏宗祠“拓林堂”
——安庆祠堂系列
第1801篇
图、文:过河卒子
(热忱欢迎安庆各类组织、单位、机构、个人对本栏目进行商业赞助)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朱河朱氏宗祠“拓林堂”。

    柘林堂朱氏宗祠,位于安庆市太湖县天华镇朱河村小河组西部。
    朱氏祠堂“拓林堂”建于清朝早期,坐北朝南。
    朱氏祠堂“拓林堂”建筑面积712平方米,为青砖小瓦砖木结构,主体一幢三进五开间,
    朱氏祠堂“拓林堂”第一进与第三进左右两侧各设一间厢房,为 管理人员居住场所。
    朱氏祠堂“拓林堂”第二进和第三进砌封火山墙,第二进是整体中最具有建筑艺术和美学价值的重要部分。宗氏宗祠内还有一块石板上有方孔,卒子猜想这可能是过去的旗杆夹残件。
    朱氏祠堂“拓林堂”第二进为祭祀、主事厅;“破五架”结构;八根大柱支撑双臂合抱粗的大梁,立柱穿枋,石雕柱础,衬斗支架。
    朱氏祠堂“拓林堂”第二进穿枋两面均有浮雕,浮雕纹饰有人物故事、牡丹、菊花、兰草、喜雀戏枚、凤凰、麒麟、动物等吉祥喻意的图案。
    朱氏祠堂“拓林堂”第二进前后廊为曲拱顶棚。各廊之间以格杉门窗作为“拥壁”;兽面瓦墙檐,前檐清水墙上粉饰花鸟及其它图案;大门两侧有一对石鼓,均以浮雕手法刻有龙凤、神兽等图案。
    朱氏祠堂“拓林堂”第三进为神堂,卒子于三年前到访此处时,宗祠正在发放宗谱,仪式很隆重。
    朱氏宗祠,位于太湖县天华镇朱河村小河组西部。祠堂建于清朝早期,坐北朝南。 图片
   
    2004年8月,太湖县人民政府将其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朱氏祠堂“拓林堂”长期经历风吹雨打,屋面小瓦破损;年久失修,祠堂内部分木梁结构腐蚀、糜烂;文革期间,祠堂内挑枋浮雕均被当地老百姓用泥浆涂沫。进年来,朱氏再次发出维修倡议。为了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在县文物部门的指导下,维修古祠堂。
   
     在美丽富饶的大别山南麓。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西乡的群山环抱之中,有一栋古建筑宗祠,这里依托“朱家河”这一带朱姓的家庙。
     朱氏宗祠因其建筑规格高、结构独特、设计美观大方而远近闻名,犹如万绿丛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朱氏宗祠又称“柘林堂”,这是朱氏裔孙为纪念从江西鄱阳瓦屑坝迁来太湖西乡定居的始祖寿二公,因最初落脚的地名“柘林山”而确立的祠堂的名称。
     柘林堂朱氏宗祠,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677年),嘉庆二年(1797)重建,坐北朝南。建筑面积712平方米,为青砖小瓦砖木结构,主体三进五开间。
    朱氏祠堂“拓林堂”门前操场约四百平方米,外有月塘。
    朱氏宗祠因其年代久远、建筑精美、文化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保存价值,而被县政府核定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体现了朱氏老祖宗高超的建筑技术与智慧,也是朱姓的荣耀。
    宗祠是中华民族姓氏文化的产物,他的兴衰存亡可从特定的角度记载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变革。这处朱氏宗祠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历经天灾人祸、兴衰起落,今逢盛世,又现辉煌。
    柘林堂,解放后先作学堂、后做厂房,为地方的文化发展与经济繁荣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柘林堂朱氏裔众近万余人,绝大多数居住在太湖县西乡(俗称朱家河)及附近乡镇,还有一部分外迁到邻近县和远迁。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7-11 10:36:09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冲周店贺氏祠堂旧址
——安庆祠堂系列
第1811篇
图、文:过河卒子
(热忱欢迎安庆各类组织、单位、机构、个人对本栏目进行商业赞助)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南冲周店贺氏祠堂旧址。

    明朝初期,贺氏作为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河南、山东、湖北、河北等地。
    明朝、清朝以后,贺氏遍及全国各地,并有远播海外者。卒子于四年前到访此处。
    贺氏在二千年的历史中涌现出很多杰出人才其中代表性的有三国时的吴国大将军贺齐。贺齐与卒子先祖同为吴国大将。
    贺氏传到北宋时期,出现一个著名词人贺公铸,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其词善于锤炼字句,又常运用古乐府及唐人诗句入词。
    明未有农民起义军将领贺一龙、贺锦。
    贺氏是较早移民到安庆地区姓氏。之前,卒子曾写过数篇安庆地区的贺氏祠堂。南冲周店贺氏祠堂旧址采用青砖小瓦建筑,马头墙高高耸起。
    安庆地区的贺氏自唐以来的历史并迁饶迁徙的过程大概如下,卒子前往宿松县趾凤乡实地了解,并在此前写过数篇关于贺氏祠堂的文章。
    某时期,贺氏由浙江先迁江西饶州,始祖伯龄公,初入赘王氏户籍,住在鄱阳县境内。
    后在江西的瓦屑坝聚集,从江西的瓦屑坝迁徙到宿松邑,从知章公下传二十九代至博公,始客居于宿松,娶吴氏。携眷定居于宿松高家大岭之青冈冲。
    元末战乱,寇入山东,诸县不保,贺氏一公与士民,坚守临淄不陷。南冲周店贺氏祠堂旧址马头墙下的砖雕虽算不上精品,却也算精致。

    贺氏公终因忧劳成疾,告归林下,于明朝洪武己酉(1369年)卒,葬花园墩祖山。

    贺氏公其子名贺德麟,生于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南冲周店贺氏祠堂旧址的石门框采用青石质地,上雕刻有福、禄、寿三个圆体字。
    因避乱迁邑北东山之南坳,现南冲境内。南冲周店贺氏祠堂内大量采用木材等建筑材料。

    贺德麟公披荆斩棘,独立门户。久渐丰盛,富甲一乡,于明朝永乐己丑(1409年)年七月十一日去逝,葬东山南坳。

    贺德麟公其次子旭公后代繁衍最盛,分布宿松县各乡镇,及安徽全省和外省陕西。

    趾凤乡南冲村有很多贺氏祠堂,有柏树屋贺氏上祠堂、下祠堂,还有今天卒子介绍的周店贺氏祠堂旧址,进出厢房的门均采用了圆券半圆形厢房门。

    周店贺氏祠堂旧址位于周店组,建筑建于清朝某个年间,具体年代不详。周店贺氏祠堂旧址有数百年历史,是一处研究安庆地区祠堂历史的活化石。
(本篇完)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合作|人才招聘|手机APP|Archi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