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E网

搜索
查看: 161484|回复: 90

[老城旧巷] 安庆古墓系列(过眼云烟史留名)

  [复制链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发表于 2016-11-27 17:26: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过河卒子 于 2016-11-30 08:55 编辑

安庆古墓系列(过眼云烟史留名)


  为便于大家百度查找,特设立不同的安庆系列。欢迎网络上各类人士提供相关资料,进行文史研究。



江慈贞和江懿贞墓——卒子走遍安庆

   

江慈贞和江懿贞墓
——安庆古墓
第110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杨桥镇的龙山村,曾经因距安庆府二三十里地而成为交通要道,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石树山顶的一棺道光年间的江氏墓。
     江姓出自嬴姓,为颛顼帝玄孙伯益之后。上古时代,颛顼帝有孙女名女修,女修因食燕子蛋而怀孕,并产下一子名大业,大业子名伯益,因伯益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赐他嬴姓,伯益就成了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伯益下传几十代,经夏、商,到西周时有裔孙名元仲。元仲受封于江,并建立了江国。江国后被楚国所灭,其后子孙以国为氏,称江姓。他们尊江元仲为江姓的得姓始祖。
    历史上称江姓为"济阳江氏"。济阳一世是汉封齐相江革,而为现存"统宗世谱"之始祖,但开宗江族中重要历史人物尚有十世晋太子洗马江统,十六世宋金紫光禄大夫江淹,之后突出的是宋理宗时的江万里。宋朝初,江汝刚领歙县节度,任满职后,卜居于歙北。济阳江氏入歙却在唐文明间,遇黄巢战乱适居徽篁墩。在徽州地区,不仅府志、县志、山志齐全,不少村落还有自己的村志。
    两淮盐商徽歙势力发展起来以后,四大徽班进京,江氏辈出人才。一千多年来,江氏日益繁衍,从歙县江村总谱中看,有六大支系:柔北婺源西支,兰溪、遂安支,黟北、休宁支,泾东、旌西支,鄱阳江湾支,还有府南歙南支。歙县江村、旌德江村、婺源江村。
    在安庆石树山顶的平坦之地,就有这样一座建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的江姓墓,墓主人为江慈贞和江懿贞。清朝嘉庆年间安庆受匪袭扰,有江氏孺人邑地在岭峻山秀,孺人亦从夫意以为善,孺人亦助夫以之教化,以懿德之典范世民,扶危济困于乡党,雍和之风播于里间。受到乡人的称颂,卒后葬于龙山山脉一座小山山顶。今天,我们游览在石树风景区内,爬至山顶,就能看到这座清朝道光年间的江氏江慈贞和江懿贞墓,对研究安庆历史和人文有一定的作用。
(本篇完)
2016-11-27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8 12:45:21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廷玉墓石像生——卒子走遍安庆

张廷玉墓石像生
——安庆历史第一名臣墓
第108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桐城市西北龙眠山腹地双溪村蒲庄组西半山腰的“凤形地”有一座中国历史上一位名臣的墓——张廷玉墓园,也是安庆历史上第一名臣,他与合肥的李鸿章并称清朝安徽影响中国历史的名臣,张廷玉墓园占地面积约七千余平方米,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张廷玉墓前的石像生。
     张廷玉墓园东向略偏南,墓区以墓冢为中心,其下三层地墁石祭台扇形展开,上置供桌、香炉、烛台、香筒等石祭具。再下设九级拜台,中贯神道,两旁依次排列文俑、武俑、马、文豹、羊、狮、赑屃负御祭碑(后期卒子再介绍)等石像生,石像生前立四柱石坊(后期卒子将推出)。石坊下为张氏享堂,享堂前设照壁,上嵌雍正书“调梅良弼”、“ 赞猷硕辅”石匾。
     张廷玉(1672年—1755年),字衡臣,号砚斋,安徽桐城人。大学士张英次子。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入值南书房。清康熙时任刑部左侍郎,雍正帝时曾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等职。康熙末年,整治松弛的吏治,后又完善军机制度。先后任《亲征平定朔北方略》纂修官,《省方盛典》、《清圣祖实录》副总裁官,《明史》、《四朝国史》、《大清会典》、《世宗实录》总裁官。张廷玉死后谥号“文和”,配享太庙,是整个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
     张廷玉墓园由张氏享堂、石像生、雍正书石匾、张廷玉墓等组成,墓园的白墙青瓦就隐于翠竹之间。卒子认识张廷玉还是从看作家二月河写的《雍正王朝》改编的电视剧开始的,张廷玉是剧中重要人物。张家在明清之际出了好几位高官,包括其父张英(卒子前期介绍过墓地),张英之大伯张秉文(卒子前期介绍过墓地)等。
     张廷玉作为清朝中期三朝元老可谓有风光一生,出生世家,父亲官至文华殿大学士,母亲含章阁姚氏以贤淑勤俭闻名。其二十八岁中进士,历任翰林院检讨,侍讲学士,经筵讲官,内阁学士,刑、户、礼、吏部侍郎、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官至文渊阁、文华殿、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加太保,封三等勤宣伯。乾隆十四年(1749)致仕,次年南归故里,乾隆二十年(1755)逝于里第。奉旨按大学士品秩御祭赐葬,并赐谥号“文和”,配享太庙。先后充《明史》、《国史》、《治河方略》等总裁官,有《澄怀园语》等传世。在封建社会里配享太庙,可是人臣所不敢想之事。
     张廷玉墓石像生,是清朝帝王对臣民的一种恩赐,作为清朝重臣,张廷玉墓石像生有几份平静和低调。清朝雍正皇帝对张廷玉常有褒奖。今天,当我们走过那石像生,仍然能够看到当年“康乾盛世”的影子。
     石像生是在九级拜台一直延伸下坡,中间是一条神道,两旁依次排列文俑、武俑、马、文豹、羊、狮、负御祭碑等石像生,石像生前立四柱石坊。这些手扛着兵器的武将石俑、有拿着朝笏板的文官石俑,都是面露微笑侍立两旁;石狮、石羊、石豹、石马也都似乎有人类的表情,有些严肃些、有些活泼些。当年那些石匠技艺之高,只怕现代机器是无法比拟的。
     张廷玉墓园石像生以写实的雕刻艺术手法进行雕刻,其工艺精湛、造型朴实、风格厚重,代表了清初最高的石雕艺术水平。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艺术风格、工艺技术水平和审美观念。对于研究艺术发展史具有重要价值,其中的石雕技巧、技术和经验值得今人借鉴。
     张廷玉在安庆地区声望极高,桐城的六尺巷、宰相桥等,就是由他父子为家乡作出的贡献。桐城人以他为荣,并尊称张廷玉为“张文和公”,当然这也是安庆的荣耀。据了解“文革”中,张廷玉墓曾被炸毁,尸骨被置于荒野,乡亲们不忍心,晚上偷偷的把他的尸骨又葬回去了。至于神道两边的石像生等文物,只能任其散落在山林之中了。如今我们看到的石像,有些是文物部门从山里一个个给找回来的,有些则是根据原状修复的。
     以张廷玉的历史地位,以张廷玉墓园规模之大、等级之高、石像生之精美、取料之考究、设计之合理、工艺之精湛,虽经二百多年风雨,尤其是“文革”时期的破坏,但仍保存完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据文献记载,我国墓前最早出现石像生是在东汉。当时设置石兽是为了驱逐鬼怪,保护墓主。有这样一条史料记载:有一种叫魍魉鬼怪,专吃死人的脑子。但人不可能长年累月无时不刻在墓前看护着。听说魍魉最怕虎和柏树,于是就在坟墓前栽种柏树,设置石虎。可以说虎是石像生中最早的成员。设置石人是作为墓主的侍从和警卫。这时的石像生似乎还有一点实际作用。可是后来石像生的作用就发生了变化,原来的驱除鬼怪、保卫墓主的作用退居其次,而象征墓主生前权势、威仪、地位的作用则占了主要地位。石像生的队伍发展越来越大,成员越来越多。由一般民间实有的虎、牛、羊、骆驼、马、狮子等,发展到麒麟、獬豸、辟邪等虚拟的神兽。数十个巨大的石雕像整齐有序地成双成对地排列在墓前的神道两旁,犹如威武雄壮的仪仗队一样,让人看了,立刻产生一种威严、肃穆之感。

   墓前的石人又称翁仲,对称立有两座,分别为文官和武官形象。墓前的石兽也有由来。石兽放置在墓前是从汉代霍去病墓开始的。后来的历代帝王在修建自己的陵墓时也都沿用石人石兽的陵前装饰,所以现在的唐陵、宋陵、明陵、清陵几乎都在陵墓前陈列仪仗队式的石人石兽。从皇帝到大臣,都使用这种方式延续下来。
   据《封氏见闻录》解释,石像生的作用一是起到装饰和点缀陵寝,再一是仪仗銮驾的象征。石像生制度起源很早,秦汉时期已在陵墓前立石像生。有的陵墓不仅立石兽,还立文武大臣塑像,叫“石翁仲”。山东嘉祥县东汉时期的“武氏墓”的石像生中,还有石狮存在;陕西省兴平茂陵附近的西汉名将霍去病墓前石像生中,立有石马、石虎、石牛、石象、怪兽吞羊、人抢熊以及野猪等石像生。
   明清朝代对石像生的使用制度也有严格的规制。清朝规定,二、三品官准立石马、石虎、石羊各一对;四、五品官准立石马、石虎各一对;六品官以下则一律不准立石兽。所以石像生又是封建等级制度的标志。
     安庆现存最完整的石像生群除张廷玉墓石像生之外,还有几个,卒子将会一一介绍,这些清朝高官之墓,能立石像生者,其规制也比张廷玉墓石像生要小。
     张廷玉墓前神道旁站着武将、文臣,立着石马,跪着石羊,蹲着石虎。石狮、石人、石羊、石虎各两件,成对排列。 石兽或立或蹲在须弥座上,雕刻着锦袱、卷草等图案。石兽雕刻精美,神态逼真。作为一名安庆人,自己城市的历史,自己城市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应该去多了解一些的。
(本篇完)
2016-11-02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8 12:46:09 | 显示全部楼层

会里余氏胡何二老太君墓——卒子走遍安庆

会里余氏胡何二老太君墓
——安庆古墓
第109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昨天卒子位于安庆市杨桥镇溪安村境内的女儿山,卒子认为这里曾是安庆人类最早繁衍的地方,这里有着很多的民间传说,而且是一块风水宝地,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的余氏先祖的一棺古墓。
     余姓,中国百家姓氏之一,据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显示,中国余姓人口约640余万,约占中国人口总数的0.46%,排名第51位。人口分布以南方省份居多,主要集中在江西,湖北,安徽,广东,福建,四川等省。余姓发源地据考起源于现陕西凤阳一带,可考据的得姓始祖以姬姓余氏为多。也有少数民族的余氏改姓。著名人物有抗蒙名将余玠,岭南名人余靖,新中国独臂将军,副总理余秋里,入录影响世界的五千名人之一的余秋雨等。
     在中国历史上,余氏曾涌现出很多的英雄。著名的有:余良:字宁仲,初名史咸,字亨仲。自歙州徙洪之分宁安居坳下初开长茅为始祖。寿九十八,卒葬长茅六墓埚子午兼癸丁向。与长茅祖居南北想望事详宁州志。宋真宗仁宗朝赠刑二部尚书。元配:南宫氏,葬合夫墓。余琥:字炳雯,呈珀菴。明正德元年丙寅五月十四午时生,万历十三年乙酉九月初八日酉时没,寿八十,葬旧尊阳都八甲社坟土地现称沙田乡卽松木潭对河之马蹄段屋侧。是为迁长始祖炳雯公世系始祖。
     当然,还有我们安庆人最为熟悉的大将军——余阙:贯庐州路录事司,唐兀人氏。字廷心,行四。曾祖铣节,祖铣节,父屑耳为,母尹氏。慈侍下。兄闑、少剌八、供保,弟福。娶耶卜氏。乡试河南第二名,会试第二名。授淮安路同知泗州事。至正十二年(1352),余阙代理淮西宣慰副使、都元帅府佥事,分兵守安庆。至正十八年(1358)春正月,赵普胜军围东门,陈友谅军围西门。阙身先士卒,斩首无数,负伤十余处。后城中失火,阙知城已陷没,乃引刀自刎。追赠官衔摅诚守正清忠谅节功臣、荣禄大夫,淮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豳国公,谥号忠宣。余阙父亲沙喇藏卜,蒙古语名即屑耳为,为官庐州。阙于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正月十一日出生于合肥,即为合肥余氏改汉姓一世祖。余阙衣冠冢在安庆,后期卒子将继续介绍。
     明朝洪武年间,余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河南、山东、江苏、浙江、河北、安徽等地。明清之际,余姓不仅遍及江南各地,而且北方之余姓也得以繁衍发展。清朝,有余姓自福建省迁至台湾,知名人物有抗日首领余日清。此后又有移居海外者,比较著名的有前加州省会城市萨克拉门托市市长余福庆(两次连任)。
     余氏主要的发源地有:新安郡:秦置新安县,故址在今促池境内,属宏农郡,汉朝因之。西晋朝太康元年庚子(公元280年)改新都郡置郡,治所在始新(今浙江淳安),其时辖地在今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门等一带地区。东晋末分置东垣县。北周保定间置中州,建德间废,改置新安郡。隋开皇年间改新安郡为谷州,后谷州与新安郡交相代替,隋大业初年省东垣入新安。隋朝时期的新安郡是由歙州改置,后移治休宁(今安徽休宁),再后移治到歙县(今安徽歙县)。唐贞观年间移治于今新安,后不复变。下邳郡:秦朝时期在今江苏睢宁西北一带设下邳县。东汉朝永平十五年壬申(公元72年)将临淮郡改为下邳国,南北朝宋国时期改为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睢宁),其时辖地在今北至江苏省新沂县、邳县,南至安徽省嘉山县,东至江苏省涟水县、淮安市和清江市一带。东晋时期辖地在今江苏省睢宁市、邳州市一带地区。大金国移睢宁到西北古邳镇。明朝时期废黜。该墓由齐方肃嵩为其题额,这位齐方肃嵩为何人,不详。
     吴兴郡:周朝始置县,三国时期吴国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取吴国兴盛之意,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东晋朝义熙初年(公元405年)移至吴兴(今浙江吴兴),当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市、湖州市、余姚市、杭州市、德清县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一带县地。隋朝仁寿二年壬戌(公元602年)因地濒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时期亦曾改湖州为吴兴郡。高阳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盏县)。汉桓帝置高阳郡,治高阳,即今河北高阳县旧城村。西汉初郦食其自称“高阳酒徒”,是高阳乡,在今河南,与高阳郡无关。晋治博陆(今河北蠡县南)。北魏还治高阳。隋开皇三年(583)废。武溪郡:治所在今湖南乾城一带。武威郡:河西武威(今甘肃武威)。元末死节淮西宣慰副使、都元帅府佥事谥忠宣余阙公世居地。
      这棺位于杨桥溪安村的余氏两位老太君的合葬墓,是会里余氏的后裔,这位余氏有两位母亲,具体关系不详,一位姓何、一位姓胡,二位去逝之后,合葬于此。墓碑高约80公分,宽约40公分,在一堆茅草堆中,较难发现。墓碑上刻有民国九年,应为1920年。其子孙众多,姓名刻在各自的名下,左边是胡氏老太君的子孙,右边是何氏老太君的子孙,这种丧葬形式在安庆众为少见。更难为可见的是,该墓是余氏两房子孙将余氏两位母亲合葬在一起,这体现出当年余氏子孙的大家族观念,否则其子孙是不愿将老爷子两房太太合葬在一起的。
     从全国范围看,余氏主要有:尤溪余氏,是由余姓的入闽(福建省)定居有来自不同时期和不同世系。有西汉武帝时期随汉军入闽镇压闽越王后裔叛乱的陕西、四川一带余姓将士。至于墓主人会里余氏,一直查阅不到相关的资料,卒子想大概也是余氏后裔的一个分支,还有因婚嫁等原因入会里的散居的余姓。
(本篇完)
2016-11-08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8 12:46:53 | 显示全部楼层

姚永概墓(安徽近代教育奠基人)——卒子走遍安庆

姚永概墓
安徽近代教育奠基人
——安庆名人墓
第109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桐城市的龙眠山,有一处安徽近代教育奠基人的墓葬,他曾影响着安徽教育乃至于全国教育,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
      安徽省安庆第一中学,前身为1906年创办的安徽师范学堂。由近代思想家严复倡办,首任监督(校长)为桐城派大师姚永概。为了办好安徽第一所师范学堂,姚永概先生不远万里赴日考察。一个作为科举制度产生出来的桐城派大家,曾靠八股文考取单人第一名的姚永概先生,在新旧两种办学思想激烈冲撞后很快接受了新文化办学思想。在日本期间,他参观、考察了日本大学、中学、小学及师范、农、工、商、医等学校的教学内容及管理程序,拜访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文部长官和教育界元老,聆听了有关教育讲座。
      姚永概(1866年—1923年),字叔节,安徽桐城人。生于清朝穆宗同治五年,卒于民国十二年,年五十八岁。1894年,姚永概师从吴汝纶治学,前后长达九年。1903年,桐城中学堂成立,姚永概为总监之一,又被聘为安徽高等学堂总教习。1906年,被公推为安徽师范学堂监督(校长)。1907年,受命赴日本考察学制,归国后积极提倡教育革新。民国成立,严复任北京大学校长,邀姚永概任北大文科学长,1918年,徐树铮在北京创办正志学校,聘姚永概为教务长。1922年,姚永概面颊部长了肿瘤,1923年辞世。
      姚永概受到家学的良好熏陶,18岁(1883年)即考中秀才,23岁(1888年)在江南乡试中居举人第一名(俗称解元),主考官李文田、王仁堪认为江南一向人才辈出,于今却日渐凋蔽,想录取一位宿儒为榜首,以振起一代文风。等撤封时,十分惊讶姚永概的年轻。不幸的是,其后姚永概四次参加会试,均落榜而归。按清代规定,举人三次落榜,可以从中挑选一部分人为官,谓之大挑,其中一等以知县用,二等以学官用。姚永概大挑二等,授太平县教谕。此职待遇极薄,仕进无望,永概愤而辞职,绝意仕途。从此,姚永概走上了充任幕僚与授徒讲学之路。1901年,朝廷大臣推荐他参加博学鸿儒科考试,他没有应试。
     1894年,姚永概师从吴汝伦治学,前后长达九年,得吴先生之真传。吴先生为曾国藩四大门人之一,倡导讲时务办新学,时任保定书院山长,后创办桐城中学堂。姚永概于保定书院讲学之余,与同光体诗人陈衍、陈三立、沈曾植、范当世相互酬唱应和,极一时之盛。1903年,桐城中学堂成立,姚永概为总监之一,旋又被聘为安徽高等学堂总教习。1906年,姚永概被公推为安徽师范学堂监督(校长)。1907年,受命赴日本考察学制,归国后积极提倡教育革新。1912年,民国成立,严复任北京大学校长,邀姚永概任北大文科学长,姚与马其昶、林纾等以桐城派古文相号召,与其时任教北大提倡魏晋之学的章太炎发生冲突,章对桐城古文大加攻击,林纾、姚永概愤而辞职。
     清史馆馆长赵尔巽闻姚永概之名,聘其为清史馆协修,分任名臣传。“每脱稿,同馆叹服。”1918年,徐树铮在北京创办正志学校,聘姚永概为教务长。由于姚永概有丰富的办学经验,正志学校在京城声誉鹊起,“学风出京师诸校之上,天下无异词”。同时,姚永概还为学生开设《孟子讲义》、《左传选读》等课,与兄姚永朴合编《历朝经世文钞》等。其时,国务总理段祺瑞闻姚永概之名,欲聘永概为高等顾问,总统徐世昌则欲招入晚晴选诗,姚永概均辞谢道:“我好比处女,年轻时不嫁人,老人还嫁人吗?”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陈独秀因“言论过激”被逮捕,姚永概、马其昶等署名营救。此事大出胡适意料,因为正是他们把姚、马等古文家称为“桐城谬种”,并迫使他们先后离校。此事使胡适觉得:“这个黑暗里还有一线光明。”1922年,姚永概面颊部长了肿瘤,1923年辞世。清史馆馆长赵尔巽闻讯叹道:“今海内学人,求如二姚(永概、永朴)者,岂可得乎?”
     姚永概先生这种开放式办学新文化思想,被当时以反对专制、提倡民主而著名的思想家、北京大学校长严复所重视。1912年,民国刚成立,姚永概先生就接受了严复的聘请,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相当于当今的文学院院长)。在此期间,姚永概先生的新文化教育思想得到更进一步发展。姚永概等人极力提倡以白话文作为文化传播的工具,在文学上不主张以讲对仗、用典故、重辞藻、求声律等框框条条来约束学生们的思想。他为全国学堂编写的古文讲义,其文字都比较浅易,对初学者极有帮助。
    安庆一中创始人,第一任校长姚永概先生在1906年,就接受了新学创办的使命,并去日本参观学习,这一事实的本身,就证明了由姚永概先生在担任安庆一中创始人之后,其文化教育思想,在严复、吴汝纶、沈曾桂等人的影响下,在维新成功的日本国先进教育方式激励下,已逐步从封建的、封闭的旧文化思想体系中走出来,进入了一个先进的全新的文化教育思想体系。也正因为姚永概先生新文化教育思想一步一步接近陈独秀的新文化革命的思想,才有 1919年,发动北京知识界人士联名上书营救陈独秀的这一壮举!
(本篇完)
2016-11-15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8 12:49: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过河卒子 于 2018-5-29 08:40 编辑

太平军上将军石玄文墓与太平寺——卒子走遍安庆

太平军上将军石玄文墓与太平寺
——安庆名人墓与安庆寺庙
第106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收看《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宿松县破凉镇油铺村有一座太平军上将军石玄文的墓,墓后是一座太平寺,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卒子认为,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为主题的电影电视剧太少,较为出名的是《投名状》,卒子曾多数观赏这部电影。
      太平天国运动,曾辗转清朝半壁江山,几乎形成清廷与太平天国分治局面。太平天国被以湘军和淮军剿灭之后,所获战俘不分首从,一律处以极刑。清廷处死太平天国战俘的极刑主要有凌迟、剖腹、摘心、剥皮等,法场上血肉横飞,惨绝人寰。安庆保卫战,湘军与太平军各投入数十万人战斗,死伤无数,这些将士的遗骨现在散落在安庆各地,仍无任何记载。
      清朝各级官员对太平天国战俘个个都是极刑,惨不忍睹灭绝人伦!太平军战俘除了投降和遣散的,大小首领多处以凌迟枭首极刑。1851年10月3日,钦差大臣赛尚阿奏报,“长发逆匪沈承章”在广西藤县华锦村被即凌迟处死。12月12日,何名科在广西贵县郭南里地方被凌迟处死。1852年1月14日,湖南宜章县义军女将王萧氏被凌迟处死,后又“剉尸戳尸”枭示等等。
      石玄文,事迹不详,在其墓碑上所刻有其官衔,曾任太平天国的“上将军”,那么太平军在历史上有没有“上将军”一职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了解一下太平军的发展:太平军在起义中设立军职。初分前、后、左、右、中五军,各设军长、副军长、先锋长及所属百长、营长等官。旋仿《周礼》之制,改各级军官为军帅、师帅、卒长和两司马。1851年(咸丰元年)洪秀全称天王后,立四军师,即左辅正军师、右弼又正军师、前导副军师、后护又副军师;封五军主将,统率侍卫、总制、监军及军帅以下官。形成了王、侯、丞相、检点、指挥、将军、总制、监军、军帅、师帅、旅帅、卒长、两司马十三等官阶制度。
     太平天国后期(在安庆保卫战期间)其官制繁杂。朝官包括列爵、诸将和丞相以下职官三个系列。1859年 4月洪仁玕封为精忠军师干王,随后陆续封了英(驻守安庆)、忠、赞、侍、辅、章六王和洪氏亲属诸王。至1861年《朝天朝主图》颁布时,连爵同王的驸马、西父在内共二十八个王。六爵既已封多,又在六爵之上、诸王之下,陆续增设了天将、朝将等,以为升迁地步。其与原有的主将、大佐将、正副总提,合为军中诸将。这样、王、天将、朝将、主将、义、安、福、燕、豫(太平军驻安庆集贤关守将)、侯,成为后期官阶系统的主干。总制、监军、军帅至两司马,一般只用来封赏乡官。王、诸将和六爵的属官名目,已知有六十余种。此外,传达号令者有承宣、承委、奉宣、宣传、通传,侍从起居者有仆射、仆尉、侍官、仆官、仆伺、从伺、随伺,掌管文书者为簿书、文务、掌书之类,职司考绩者为司勋、理勋、稽勋等。1862年以后,洪秀全为分散统兵诸王大权,扩大封王,高级官爵越来越多,属官级别越来越高,有关国号、荣号、勋衔、虚衔的规定也更加烦琐。册籍中见有三百九十三天将、一百七十八朝将、三百零八天安、一千四百六十七天福等名号。封王达二千七百余人之多,排衔不及者称为列王。列王封多,又有“”(“小王”合文)之封。庞大的官僚队伍日趋腐化,军心民心愈益涣散,加速了太平天国的失败。由此可见,石玄文墓上被称“上将军”其实并不在太平天国封官职,更多可能只是一种称号。
     据野史记载,清廷抓到太平天国战俘后,通常采取活体摘心祭祀,以慰阵亡将士在天之灵。从1851年到1858年,被清廷摘心活祭的太平天国战俘有黄亚陈、汤亚才、雷亚书、罗五、江华国、余光政、刘仁有、李新三、孙德明、杨晋龙、石仁沅、王小勇、高刚头、李春方、赖元益等。被湘军捕获的太平军石玄文就是采取活体摘心,供案祭奠的官兵,其在宿松、太湖一带与湘军展开战斗中阵亡。
     石玄文被俘战死是1851年,与湘军太湖战役中数百名太平军战俘被湘军处死。驻守安庆集贤关的刘玱琳被湘军肢解,割头示众。驻守安庆的英王陈玉成在河南延津西教场被凌迟处死,年仅26岁。
     为了纪念太平军将士石玄文,由当地百姓自发将其尸首葬在破凉镇油铺村的一处小坡地中,并在数年之后由居士募捐修建了太平寺,寺里供奉石玄文将军像,为全国极少数供奉太平天国将军像的寺庙。
(本篇完)
2016-09-28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8 12:51:15 | 显示全部楼层

明珠清朝贡元与民国吏部郎中墓——卒子走遍安庆

明珠清朝贡元与民国吏部郎中墓
——安庆古墓
第107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某县大别山腹地,有许许多多明朝至清朝到民国时期的各级地方乡坤、地主、官员墓,今天卒子介绍这里的二棺具有代表性的清朝至民国的墓葬。
      明珠村位于太湖县北中镇皖、鄂两省交界处,太湖县的西北角,面积约十平方公里,明珠村是集革命老区的山区村,这里地处两省交界,地位特殊,明珠村的主要特产有茶油、茶叶、茯苓,旅游观光景点有吴氏宗祠即北桐区苏维埃政府旧址,玉珠烈士陵园、佛教圣地青龙庵、观音崖。
     北中镇是安庆市太湖县下辖的一个镇。地处大别山南麓,皖鄂两省四县交界,这里是北上与岳西、英山、蕲春三县,是皖鄂省际边贸人流、物流、商流、信息流的聚散地。
     二年前,曾与几位驴友到访到明珠村,见这里的墓碑与安庆其它县的墓碑差别很大,于是驻足观望。散落在明珠村田头的一棺贡元墓,贡元是对贡生的尊称。贡生在科举时,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意谓以人才贡献给皇帝。明代有岁贡、选贡、恩贡和细贡;清代有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和例贡。清代贡生,别称“明经”。
     乡试考中的考生被称做“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考中的考生被称做“贡士”,第一名为“会元”;殿试考中的考生被称做“进士”,第一名为“状元”或“殿元”;连续考中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被称做“连中三元”。
     吏部起源:魏、晋以后称吏部,置尚书等官,主管官吏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班列次序,在其他各部之上。清末废,并其职掌于内阁。清朝的吏部,是明朝天聪五年(公元1631年)沿明制而设置的,为管理文职官员。初以“贝勒”(亲王、郡王)一人总理部务,以下设满、蒙、汉承政三人,参政八人,启心郎一人。崇德三年(公元1638年)七月,裁蒙、汉承政,改为满承政 一人,左参政二人,右参政三人,理事官四人,副理事官六人,满、汉启心郎三人,额哲库二人。
    清朝顺治改变一些,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以大学士兼理部务。以后各官,大量增加,据《钦定大清会典》(光绪朝)及《历代职官表》卷 5的记载,吏部设尚书满、汉各一人,掌部务(其品级初定满员一品,汉员二品,顺治十六年都改为二品。康熙六年,又改满员为一品,九年均定为二品。雍正八年升为从一品)。左、右侍郎满、汉各 一人(正二品),掌佐理铨衡,为尚书的副职,并设在、右丞二缺,左、右参议二缺,以及郎中满九人,蒙一人,汉五人(明珠村的郎中墓即是此职位)。
    吏部总的职掌,据《光绪会典》卷4 所载是“掌文职官吏之政令,以赞上治万民。凡品秩铨叙之制,考课黜陟之方,封授策赏之典,定籍终制之法,百司以达于部,尚书、侍郎率其属以定议,大事上之,小事则行,以布邦职”。但在封建集权制度统治之下,用人之权,均操之于皇帝,吏部只司签掣之事,并无铨衡之权。特别是军机处成立以后,重要职官的任免,都由军机处秉承皇帝的意旨,直接发表。吏部的事务,只限于稽考中级以下官员的资历,根据例察,予以准驳,只是办理任免手续备案而已。
    古代有六部:兵部、刑部、礼部、户部、吏部。吏部侍郎为吏部副长官,又分为吏部左侍郎和吏部右侍郎。左侍郎位居右侍郎之前。清代,吏部左右侍郎由满、汉各一人担任。明代正三品,清代为从二品。在吏部仅次于尚书。
    设吏部是为了管理官员,类似于现在的组织部,吏部侍郎为吏部副长官,就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副部长。
(本篇完)
2016-10-20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6-11-30 16:36: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严宗釜墓——卒子走遍安庆

严宗釜墓
——安庆严氏十七世祖墓
第1050篇
过河卒子 QQ号:82009314、微信号:QQ82009314(微信公众号“卒子走遍安庆”)
图、文:过河卒子
摩托车户外行群  群号:322708947
欢迎收看卒子QQ空间、卒子微信、微信群、卒子微博、安庆E网、徽网安庆版、安庆牵手网、安庆振风论坛、各县门户网站、觊迪论坛等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收看《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罗岭镇的菜子湖畔,有一个民国期间的严氏十七世祖墓,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
     严凤英(1930~1968)安徽安庆市宜秀区罗岭镇黄梅村人,历任安徽安庆市黄梅戏学院名誉院长、中国文联三届委员、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文革时遭PHZS。在严凤英23年的艺术实践中,她先后主演了《天仙配》、《女驸马》、《打猪草》、《闹花灯》、《牛郎织女》、《红色宣传员》、《江姐》等近50个大小剧目,她的表演艺术水平也不断腾跃,既形成了独自的风格特色,又代表着当时黄梅戏表演艺术的最高水平,并对剧种风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用。她的唱腔圆润明快,表演质朴细腻,吸收京剧、越剧、评剧、评弹、民歌等之长,融会贯通,自成一家,世称严派,为中国黄梅戏艺术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严凤英短短的一生38年。严凤英一生共ZS过三次,吞金、上吊、服安眠药。前两次发生在解放前,原因是不堪LR,但均被抢救脱险;但是在“文革”中,她S成了。很惨,说来令人发指。
  严派是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创立的黄梅戏旦角艺术流派。严凤英的唱腔圆润明快,表演质朴细腻,吸收京剧、越剧、评剧、评弹、民歌等之长,融会贯通,自成一家,世称严派。严风英的唱腔亮丽沙甜,委婉动听,韵昧浓郁,吸收京剧、越剧、评剧、评弹、民歌等唱腔之长,将它们融会贯通,自成一家,誉为严派,广为流传,并被后人作为“精品”唱。她是公认的黄梅戏一代宗师。严凤英出身寒微,身世较为复杂,可以说是爷爷奶奶各一方,爹是爹来娘是娘。坊间有多种说法。当然,坊间传言既无需任何证据,又无需负任何责任。卒子曾阅读了一些相关资料,最权威的文字记载,莫过于严凤英丈夫、王冠亚先生写的《严凤英》传记。王冠亚在《严凤英》传记中这样写道:“(严凤英的奶奶)是从外乡逃荒来的苦命人。十六七岁嫁了个男人,虽然大她五六岁,男耕女织也还恩爱。谁知一场大水眨眼功夫就把几个冬春辛勤创建起来的田垄茅舍冲了个J光。丈夫象塞楔子似地把她塞上一条逃命的破船,船儿载着女人和孩子的哭号声,被滚滚白浪推远了。男人们泡在水里,水没及膝盖,水没及胸脯,他们爬上房顶,扒上树梢,慢慢也看不见了。”
    严凤英的爷爷,叫严启纯,是原桐城东乡,现在罗岭镇罗家岭人,也就是今安庆市宜秀区罗岭镇黄梅村人。按王冠亚先生的说法,严凤英先祖是朱洪武和陈友谅打仗的那年月逃难到的罗家岭,然后发的这一支。在查阅相关的资料时,卒子发现一种较为特别的现象,这就是黄梅村人多为手工艺人,像严启纯就做木匠,严凤英的师傅严云高,以唱戏为业,这里找到的严宗釜就是十七世祖,也是与严氏的世亲,他们是流落到安徽桐城罗家岭这地方逃荒灾民。卒子走访到罗岭镇黄梅村除了拜访严凤英故居外,这样卒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的严宗釜墓,也要去看一看。等考证罗家岭的黄梅戏小调班底的师傅们,也就更深层次了解了安庆的地方文化。
(本篇完)
2016-09-11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6-11-30 16:53:29 | 显示全部楼层
姚氏资政大夫墓——卒子走遍安庆
姚氏资政大夫墓
——安庆名人墓
第1029篇
过河卒子 QQ号:82009314、微信号:82009314(微信公众号“卒子走遍安庆”)
图、文:卒子团队出品
摩托车户外行群  群号:322708947
欢迎收看卒子QQ空间、卒子微信、微信群、卒子微博、安庆E网、徽网安庆版、安庆牵手网、安庆振风论坛、各县门户网站、觊迪论坛等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收看《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杨桥镇的宣店村,是大龙山余脉延伸到平原的坡地,有些地方人迹罕至,但景色秀丽怡人。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一处姚氏的先祖在安庆的资政大夫墓。
     原来,这里是一片洼地,种植着每年年产上万斤稻米的山冲,有大约四五片稻谷产地。这里有高氏、姚氏和谢氏等姓的族人在这里耕作。姚姓是我国人口最多的百大姓之一,目前有人口420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35%,名列第64位。 姚与姬、姜、妊(任)合称中华四大古姓。相传舜帝出生于姚墟(今河南省濮阳西濮城镇),他的部落以姚为姓,至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西汉时,有一支帝舜后裔妫敷南迁江南吴兴武康(即今浙江德清之千秋镇),改姓姚。此支姚姓在江南繁衍为巨族。
    安庆地区很早以前就有姚姓居住。在一处被草覆盖的姚氏墓葬前,卒子拨开草见到姚氏的墓碑,姚氏墓碑半截在土壤中,露出地表的半截上书,诰授资政大夫……处地,清嘉庆等字样。资政大夫为文散官名。明朝为正二品升授之阶,清朝正二品。
    据村民谢老介绍,此姚氏,河北人,进士,字至资政大夫。对于这位资政大夫,据老者介绍其后裔已经有几十年未曾到墓上祭扫。据老者父亲说,这位官员是目前整个宣店官位较高的一位,也是姚氏迁居安庆地区官员级别较高的一位。其晚岁退隐大龙山腹地,葬于三县尖背阴处流水之源。
    水库建成蓄水后,很多的墓地都沉入了湖底,仅剩少数的墓地浮于岸边,古墓被水流冲刷,许多的文物由此散落在岸边,后来大部分被村民们捡回家另作他用,或是当成破铜烂铁卖掉了。安庆目前真正参与研究安庆地区墓葬的爱好者极少。就大龙山整个地区就曾流传着“十步九个墓”的说法。
    虽然姚氏的墓碑在地表只有半截,但上面却刻有《皇清诰封资政大夫姚公墓志铭》,喜庆刊立,墓碑为青石质,正方形长五十多公分,厚约三十公分。其墓志铭为方形离墓碑约三米。
    该墓志铭被人为打断,原有碑文,现已无法辨析。《墓志铭》是研究古人最为直观的介绍生平之一。现碑石经十年浩劫已荡然无存,就在卒子游泳到谢老人住的老屋前,老人惊异地问询卒子如何到这里?卒子介绍从水库那边游到,老人介绍说这官姚氏墓的前后生世,并介绍墓前的清代的狮子烛台、望柱等珍贵文物。
(本篇完)
2016-08-16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6-11-30 17:0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江万益墓

2
   3
     4
   5
   6
  7
 8
    9

     10
11

(本篇完)
2016-08-04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6-11-30 17:05:24 | 显示全部楼层
[tr][/tr]

劲松水库与江明堦墓——卒子走遍安庆


劲松水库与江明堦墓
——安庆周边水资源
第1016篇
过河卒子 QQ号:82009314、微信号:82009314(微信公众号“卒子走遍安庆”)
图、文:卒子团队出品
摩托车户外行群  群号:322708947
欢迎收看卒子QQ空间、卒子微信、微信群、卒子微博、安庆E网、徽网安庆版、安庆牵手网、安庆振风论坛、各县门户网站、觊迪论坛等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收看《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
      劲松水库在大龙山北面宣店山坡里,座北朝南,小山村周围的山脉上原生长着满山遍野的茂密植被,空气清新。
  
      劲松水库修建水库大坝时,可是水量不足,加上自然环境遭到破坏,水库就成为水源干涸的渔塘。劲松水库三面环山,一条水道向西南延伸,这是山间一条小溪的源头。
     

安庆








回复 编辑



2楼
  楼主| 过河卒子 发表于 2016-7-28 12:54 | 只看该作者


     这里被当地人称为帽子山,海拔约二、三百米。位于大龙山宣店冲击平原西侧。山上有一座江明堦的墓。此墓是光绪二十九年,现墓碑存留水库出水管上方。
     劲松水库在私人承包前,曾一度水质达到国家一类标准。建国初期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是安庆建设水库的高峰期。与当时形势相结合,产生了许多以劲松、红旗命名的工程,红旗水库在安庆就有多座,劲松水库较少。
     劲松水库以天然湖泊为中心,山水一色、湖水呈蓝绿色,是安庆市区周边水库之一。这里水质虽然不佳、但是加上林木茂密,候鸟栖息,鸟语花香,也是一处人间避暑天堂。
(本篇完)
2016-07-28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6 11:27:05 | 显示全部楼层

绊马桥清朝墓葬群——卒子走遍安庆

   

绊马桥清朝墓葬群
——安庆古墓
第112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怀宁县绊马桥,皖山皖水流经而过、为安庆西面群山要塞,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的几棺清朝妇人墓,这可不是一般的清朝百姓墓葬,而是有着“身份”的墓葬。
20161204 054.jpg 20161204 055.jpg 20161204 056.jpg
     安庆市怀宁县洪铺镇东山岭不远有个地方名为“绊马桥”,出于好奇卒子来到看一座古寺顺便看一看地图上标注的绊马桥。由于时间紧桥并未找到,但却在附近的山冲找到几座清朝晚期的墓葬群。  
   20161204 057.jpg 20161204 059.jpg 20161204 060.jpg
  晚清时期,怀宁县洪镇,是安庆府西面通道重要的驿站,在一个小山冲对面,几座清朝古墓葬群引起卒子好奇。走近才看到,墓葬有数七、八座,个别墓葬规格较高,在高大的青石墓碑前方还有精美的石制望柱。
20161204 065.jpg 20161204 066.jpg 20161204 067.jpg
    从碑文看都是清朝晚期的墓葬,有光绪年间的,还有嘉庆年间的。在一座清朝光绪立的墓碑上,刻有“皇清诰封宜人某某之墓”,另有嘉庆年间“登仕郎王庆福之墓”这都是是清朝廷授的称谓。
20161204 070.jpg 20161204 071.jpg 20161204 072.jpg
    其中,一座“皇清晋封江太宜人之墓”并不多见,“宜人”不算是官。是古代对官员妻子或是母亲的一种封号,也就是通常说的诰命夫人。“宜人”在各个朝代的封号等级都不尽相同,宋代文官自朝奉大夫以上至朝议大夫,其母或妻封宜人;武官官阶相当者同。元代七品官妻、母封宜人,明清五品官妻、母封宜人。
20161204 082.jpg 20161204 083.jpg 20161204 085.jpg
  清朝墓葬有什么特点大约是墓葬一般葬于山坟,清朝时期的墓多数有碑,易于识别;清朝时期九品官以上的墓较多,一般墓碑上刻有其官职。葬具多为木棺,也有瓮棺、陶棺、石椁、石棺;有的因各种原因,下葬后又将死者遗体挖出来重新装棺或装在陶罐里,移到别的地方埋葬,俗称移葬,又叫二次葬。其葬具多为陶罐,俗称骨罈。
20161204 088.jpg 20161204 089.jpg 20161204 091.jpg
  安庆清朝墓葬吸收了古风水学说的布局,在墓场的营造中糅进了古风民情,崇尚了古人“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是人生孺慕之诚”的风气。以墓前的栏杆望柱的柱数而定,望柱越多,墓场规模就越大。如墓前栏杆设置两枝望柱的比较常见。走过这片小山岭,见一石块上刻有姜界字样,大概这个山头过去属于姜氏家族吧。
20161204 094.jpg 20161204 097.jpg 20161204 100.jpg
(本篇完)
2016-12-16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8 09:36:40 | 显示全部楼层

勅封诰赠宜人方氏墓(淮军将领母亲墓)——卒子走遍安庆

   勅封诰赠宜人方氏墓(淮军将领母亲墓)

——安庆古墓
第113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某个地方,有一位被清朝皇帝敕封为诰赠宜人的古墓,为什么这座古座有着庞大的规模?为什么说淮军是近代军事奠基?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
DSC_8908.jpg DSC_8909.jpg
     在封建社会中,母以子贵、妻以夫贵,一些为朝廷做了杰出贡献的人其母亲和妻子通常会被皇帝受有封号。这些受过封号的妇女享有各种仪节上的待遇,一般多指官员的母、妻而言俗称为“诰命夫人”。历代封建王朝妇女的封号皆从夫官爵高低而定,唐以后形成制度。
DSC_8910.jpg DSC_8913.jpg
    诰命夫人是唐、宋、明、清各朝还对高官的母亲或妻子加封,诰书一般是皇帝封赠官员的专用文书。古代一品至五品的官员称诰,六品至九品称敕。明清时期形成了非常完备的诰封制度,一至五品官员授以诰命,六至九品授以敕命,夫人从夫品级,故世有“诰命夫人”之说。诰命夫人跟其丈夫官职有关。一般这些妇女有俸禄,没实权。  
DSC_8916.jpg DSC_8918.jpg
    清朝沿明制,有制度规定:封赠官员首先由吏部和兵部提准被封赠人的职务及姓名,而后翰林院依式撰拟文字。届封典时,中书科缮写,经内阁诰敕房核对无误后,加盖御宝颁发。在明清之际,五品以上的官员,如果功绩超群都有机会得到皇上的封赠命令,就是这里所说的诰命。而六品以下的官员所得到的则被称为敕命。《清会典》中载,诰命针对官员本身的叫诰授;针对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及妻时,存者叫诰封,殁者叫诰赠。清朝诰命用五色丝织品精制,书满汉文,皇上钤以印鉴。通览之下,色彩绚丽,有一股华贵喜庆的气氛。清诰封制度,“正从三品,祖母,母,妻,各封赠淑人。正从四品,母,妻,各封赠恭人。正从五品,母,妻,各封赠宜人。正从六品,母,妻,封赠安人。”〔《大清会典事例 吏部 封赠》)。
    DSC_8920.jpg DSC_8922.jpg
    据与当地的一位大爷聊天中得知,原来安庆某地还葬有这位一位武将军母亲的墓,大爷说他是安庆某人祖辈世居在此的老人,他小时听其长辈说,半山坡葬有武将军母亲墓。其墓规模宏大,两边各有望柱一根。
DSC_8923.jpg DSC_8924.jpg
    此墓为方氏宜人墓,清朝勅封诰赠宜人,其子为清朝诰封武德骑尉淮军将领,具体姓氏不详,待考。
DSC_8926.jpg DSC_8927.jpg DSC_8925.jpg
    淮军众多将领中,卒子经过慎重和仔细比对个人认为很有可能是淮军将领张德昭,同治初年,加入淮军,官至两江督标候补游击,参将衔,赏花翎,任江西右营守备,兴国都司。在族叔张桂芳麾下,帮办桂芳营务。带队攻打苏州、江阳、无锡、金匮,屡立战功。后从李鸿章平捻凯旋,后调抚军刘秉璋任练军营统领。其兄阵亡桐城,德昭偕二兄亲入太平军阵中数次,始负兄忠骸而返,昆季之情难以言表,为子侄家门之楷模。
DSC_8929.jpg DSC_8931.jpg DSC_8938.jpg
(本篇完)
2016-12-28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1-10 08: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龙泉寺道光年间僧侣墓——卒子走遍安庆

   

龙泉寺道光年间僧侣墓
——安庆古墓
第114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杨桥镇境内,有一座古寺名叫龙泉寺,因为寺庙的历史悠久,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的一座古代僧侣墓。
图一:龙泉寺位于大龙山山脉中
20151219 000.jpg
   在宜秀区杨桥镇境内有一座香火不绝的寺庙,为龙泉寺,该寺名称的由来自然和龙有关。
图二:龙泉寺僧侣墓
20151219 001.jpg
  相传在古时,一位高官路过杨桥镇,当其经过一座名为白路山的半山腰时,突然发现有一口长宽各有1.5米的四方井,他甚是奇怪。该官员细细打量周边环境后大吃一惊,原来,在该井上方两侧还各有两个小圆井,而且小圆井上方又各有两个天然石头露出地面。从整体上看,四方井如龙嘴,两个小圆井如龙眼,天然石头似龙角,俨然就是一个龙头。另外,随着“龙头”望去,其后山脉蜿蜒伸曲,犹如龙身。该官员见状立刻叩拜,并后来修建了一座龙泉寺。
  图三:龙泉寺僧侣墓碑
20151219 002.jpg
  龙泉寺依山而建,历史悠久,山门左边有三个泉眼,名曰“龙泉”,又名“龙井”,泉水甘甜。据桐城县志记载,龙泉寺建于宋朝(一说为明朝),清康熙、咸丰年间多次重建复新,其时殿宇辉煌,香火鼎盛。该寺曾于“文革”时期被毁,现已在原址重建。
图四:龙泉寺僧侣墓碑局部
20151219 003.jpg
     就在龙泉寺的背山小坡上,卒子发现了很多历代的僧侣墓,其中就有一座道光年间圆寂僧人的古墓,古墓的存在反映了寺庙有过僧人活动的见证。
图五:龙泉寺僧侣墓碑局部
20151219 004.jpg
    这块石墓碑呈长方形,为青石质地,拂去碑身上的灰尘和落叶,中间镌刻的字迹隐约可见,能辨认的有“十四世祖”等字样,最右边有“道光乙酉年(1825年)”的字样。碑一则写着徒某某等字样。
图六:龙泉寺僧侣墓碑
20151219 005.jpg
  在这片小山坡上,有多座古墓组成的古墓群,据文献记载,这里年代最久远的古墓距今有好几百年历史了。龙泉寺后面的一处深山老林,平时很少有人。龙泉寺在清朝时期香火旺盛,众多寺僧在此修行,时至今日,仍有香火供奉。山后的古墓群大多为清朝康熙至道光年间在此修行的僧人墓地,日久之后形成了一座座僧侣墓。
图七:龙泉寺僧侣墓碑局部
20151219 006.jpg
    龙泉寺僧侣墓规模宏大,集中分布安葬了僧人的古墓群,对研究安庆古代宗教、民俗文化有一定历史价值。
图八:龙泉寺山道
20151219 025.jpg
(本篇完)
2017-01-10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1-20 08: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蔡公墓——卒子走遍安庆

   

明朝蔡公墓
——安庆古墓
第114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某县某村的一片菜地间,有一棺明朝蔡氏的古墓,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
图一:远观左一为明朝古墓
20161211 090.jpg
    明朝古墓,现在在全市范围内已经越来越少。记得二十多年前,卒子与同窗同学爬山时,时常能够见到明朝古墓。在安庆某县的一条乡村小道的菜地边,有一棺明朝的蔡氏古墓。
图二:近观明朝古墓
20161211 091.jpg
    蔡公墓碑为当地青石石墓碑,石碑上正楷镌着几个文字——“明故蔡公墓”。蔡公即原名蔡某某我们现在一时无法辨析,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棺墓已经存在了数四五百年时间。
图三:明朝古墓整体
20161211 092.jpg
  明朝蔡氏古墓高约一米,依坡而筑,旁边又安葬了其后裔。
图四:明朝古墓局部
20161211 093.jpg
    这块明朝蔡氏古墓的碑角残缺一角,是一座明朝标准南方古墓。据该地村民介绍,古墓葬是蔡氏先祖迁居到安庆某县之后安葬的,这说明蔡氏本不是安庆本地人,为外乡迁徙而来的异地人士。
  图五:明朝古墓局部
20161211 094.jpg
    从明朝古墓的墓碑上看,还雕刻有一些云纹图案,在墓碑上面还装有像屋檐一样的门楼样式的造型,光是墓碑看起来就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图六:明朝古墓局部
20161211 095.jpg
    卒子初步判断这是一处明代古墓,为外乡人迁徙到安庆某县的实物佐证。
图七:蔡氏后人看守着明朝古墓
20161211 096.jpg
(本文完)
2017-01-20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2-5 13:35: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过河卒子 于 2017-3-7 10:59 编辑

漆铺黄土岭杨光炜及其母亲墓——卒子走遍安庆

   

漆铺黄土岭杨光炜及其母亲墓
——安庆古墓
第115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潜山县龙潭乡漆铺村与万涧村之间的天柱山后山区,有一处上千年历史的古村落,战火与灾荒一次又一次清洗着这里,却又从他乡远迁各种姓氏来此繁衍,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新潜山人、龙潭人,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图一:远望黄土岭
20170131 041.jpg
     龙潭乡位于安庆市潜山县中部,风景名胜区天柱山后山,皖水的上游。面积近一百平方公里,主要为山林,耕地有五六千亩,是一块非常富庶的土地。图二:黄土岭杨氏先祖墓区位图(卒子作)
20170131 044.jpg
  龙潭乡有着多个古村落,都有着鲜明的地域文化背景,在明清时期在徽文化熏陶下造就出来的有着典型地方文化特色的村落。由于皖南地区特有的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状况、社会结构和“徽文化”的独特品格等诸多因素,使得这些古村落至今仍较为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原貌格局,其文化风俗、村落里居民的传统生活习俗也大多一并沿袭至今。 图三:黄土岭杨氏十六世黄老妇人墓及十七世杨光炜夫妻墓
20170131 062.jpg
    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杨姓在李、王、张、刘、陈之后,为中国第六大姓,人口八千多万。杨氏从明朝时期迁入潜山,后迁入龙潭乡,再分支到龙潭乡各地,瓜瓞蔓延、才俊辈出,明清两代就出了不少人才。图四:弘农世泽远迁安徽
20170131 063.jpg
    据该谱记载,杨氏原本姓“姬”,春秋战国时期,周武王姬发的一位后人被封在晋地(今山西洪洞县),采食于“杨国”,后代以国为姓,相传华夏第一个姓杨的人是“杨杼”。但由于兵荒马乱,宗族之间长期失去联络,家族谱系不能考查。西汉时,有位名叫杨得意的人为汉武帝掌管猎狗(即“狗监”),他还向武帝举荐了司马相如,是一位深受皇帝信任,成为当朝一位重要人物。 图五:太尉家声扎根潜山
DSC_2562.jpg
    从此,杨氏后人修谱时便以杨得意为杨姓始祖。但是,从汉代到宋代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家族谱牒散佚和失传的情况在所难免,就连杨时都在谱序中写到:自己是在当了“龙图阁直学士”(龙图阁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之后,才有机会在“秘书馆”读到四十余卷家谱,欣喜之情难以言表。 图六:清朝石望柱(已属文物)
DSC_2563.jpg
    杨得意的十世孙杨震,字伯起,在东汉安帝时担任太尉,是一位出了名的清官,他提拔了一位姓王的人为县令后,对方为了答谢,夜间备上十斤黄金拜会他,并说只有“你知我知”。不料杨震说还有“天知地知”,于是得了一个“四知先生”的美誉。如今,杨姓宗族有一堂号为“四知堂”,便是取意于此。  图七:经过四百多年的风化后的清朝石望柱
DSC_2565.jpg
    杨震学识渊博,弟子众多,又因他是陕西华阴人,所以时人称他为“关西孔子杨伯起”,后人也称其为“关西夫子”。杨震的儿子杨秉、孙子杨赐、曾孙杨彪也是太尉,整个家族“四世三公”,是当时的“东京巨族”,更被皇帝赐予“清白世家”之称。图八:清朝墓碑基座
DSC_2566.jpg
    杨得意的二十四世孙、即杨震的十四世孙杨坚是隋朝的建立者;唐代时,杨得意有一位名叫杨荣的后人,从江西到福建西镛州(后来的南剑州、今天的将乐县)出任司马,落籍闽地。北宋年间。杨氏迁入江西等地,明朝初期杨氏迁入安徽潜山等地。图九:清朝墓碑基座
DSC_2567.jpg
    安徽潜山杨氏为杨贵山后裔,杨贵山之父德明,生子四:贵一、贵二、贵三、贵四。适因元末世乱,兵燹蜂起,散处靡常。明朝洪武初,招集播迁,贵一迁怀(今安徽怀远县)之巩村,贵二迁皖城(在潜山县北),贵四迁桐邑(今安徽桐城)。图十:新修建的墓志铭
DSC_2570.jpg
    贵三字华亭,元朝顺帝六年庚辰(1340)九月十五日生,迁潜邑(今安徽潜山)西堡,也就是今天卒子介绍的先祖,明朝洪武丁巳(1377)三月初三日卒,生四子:胜德、胜隆、胜鹏、胜业,其后裔孙繁衍,世泽延绵。此墓主人为杨光炜,墓地是像太师椅型,两边有一个小山嘴延伸到墓前不远,如同怀抱双臂、抱而不实。图十一:新修建的墓志铭
DSC_2571.jpg
(本篇完)
2017-02-05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2-15 09:55:15 | 显示全部楼层

向荣刘大櫆墓(桐城派三祖之一)——卒子走遍安庆

   

向荣刘大櫆墓(桐城派三祖之一)
——安庆古墓(名人墓)
第116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原安庆市枞阳县金社乡向荣村云丰队张家大洼山南麓刘家笤箕地,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图一:荣村云丰队张家大洼山南麓刘家笤箕地
20160709 156.jpg
    刘大櫆墓位于金社乡向荣村云丰组张家大洼山南麓(刘家笤箕地),在安庆各级领导的重视下被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安庆各级部门的指导下本着“修旧如旧、恢复原貌”原则修绻顺利。桐城派三祖之一的刘大櫆号海峰,汤沟镇陈家洲人,是继方苞之后推动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之一,著有《海峰诗文集》、《论文偶记》、《歙县志》等。图二:刘大櫆墓铭牌
20160709 159.jpg
    刘大櫆墓从山脚至拜台顺山势而建,其墓碑为学生姚鼐所立。刘大櫆一生仕途不得志,终身以授徒为业,其弟子以桐城姚鼐、王灼、歙县吴定、程晋芳、常州钱鲁斯等最为著名。图三:刘大櫆
20160709 160 .jpg
    刘大櫆墓为夫妇合葬墓,坐东北朝西南,视野开阔。东临枫树冲,南望白荡湖汊,西连汤家山,北接鹤岭。墓地约250平方米,三道弧形拜台与墓道均系乱石砌成。墓框成圆形,直径约3.5米;墓碑高1米,宽0.46米。其碑文曰:“嘉庆肆年岁次己未季冬谷旦孙符琢立石皇清敕授修职郎刘公海峰先生之合墓,封孺人母吴太君,进士出身翰林院编修刑部广东司郎中世愚侄姚鼐顿首拜题”。冢后立有青石墓碑,文曰:“皇清敕即文公海峰先生之合墓”,碑文为刘氏弟子姚鼐所题。图四:刘大櫆墓
20160709 163.jpg
    刘大櫆(1698—1779),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枞阳县陈洲乡人(古属桐城)。刘大櫆出身于耕读世家,自言“家世皖江侧,薄田十余亩”。少年师从吴直,年轻时读书勤奋,擅长文辞,29 岁时应举入京师,拜见同邑先贤方苞。方见其作品极为欣赏,称之为“今世韩柳”,并说“如方某,何足算耶!邑子刘生,乃国士尔。”歙县程晋芳、历城周庶昌曾说:“昔有方侍郎(苞),今有刘先生,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图五:刘大櫆墓碑
20160709 166.jpg
     刘大櫆师事方苞,深得方苞的推许;他又是姚鼐的老师,在桐城派的发展历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故被尊为“桐城三祖”之一。图六:刘大櫆墓局部
20160709 167.jpg
     大櫆修干美髯,性格豪放,纵声读古诗文,韵调铿锵,喜饮酒,好吟诗。受教于同乡吴直。清朝雍正四年(1726),刘大櫆初至京师,年富才盛,文动京师。雍正七年(1729)、雍正十年(1732),两次参加贡生考试都只登副榜。乾隆六年(1741),由方苞荐举应博学鸿词科,被大学士张廷玉压制落选。张后知大櫆同邑,深惋惜。乾隆十五年,张廷玉特举其参试经学,又未被录取。大櫆六十岁后为黟县教谕。几年后告归,居枞阳江滨不再出游,以文学教授生徒,默抑以终。逝世后,葬于今金社乡向荣村刘家苕箕地。图七:刘大櫆墓碑文由姚鼐题写
20160709 170.jpg
     刘大櫆总结和发展了桐城派散文理论。强调神气、音节、字句的统一,重视散文的艺术表观。清《国史·文苑传》说:“大櫆虽游学方苞之门,所为文造诣各殊。方苞盖取义理于经,昕得于文者义法;大櫆并古人神气音节得之,兼及庄、骚、左、史、韩、柳、欧、苏之长。其气肆,其才雄,其波澜壮阔。”图八:刘大櫆墓冢
20160709 172.jpg
    其所著《论文偶记》,既肯定内容的重要性同时注重法度、技巧。他继承归有光将小说、戏曲描写手法用于散文写作的创作手法。强凋字句、音节之妙,风格、意境之美,较之空谈“文以载道”是一大进步。大櫆对“阳湖派”的形成影响也很大。刘大櫆继承荀卿、王充、刘禹锡、柳宗元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认为“天道浑然无知”,“人之穷通寿夭”以及家之殃庆均与天无关。他的关于“理欲观”的议论与戴震近似,主张“本人情以通天下之和”,承认人的合理欲望,使“天下之民,有以各安其生,复其得于天固有。”他认为君臣只是“共事”关系,指出婚姻要“恩合”。故清末民国初著名文人刘师培说在桐城派作家中,“惟海峰较有思想”。
(本篇完)
2017-02-17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2-22 12:30: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沙刘氏迁潜二世祖福四公墓——卒子走遍安庆

上沙刘氏迁潜二世祖福四公墓
——安庆古墓
第117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岳西县中关乡上沙村,有一位励精图治、辛苦跋涉到安庆的先祖,他有着什么传奇的故事?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图一:福四公墓地处大别山腹地
20170131 240.jpg
    刘姓,最早一支刘姓源自尧的后裔刘累,故刘累为刘姓得姓始祖。刘姓望出江苏彭城。人口七千万,在王、李、张之后排第四位。据史记《汉书》、《通志·氏族略》和《中国姓氏》所载,刘姓的起源主要有三支:祁姓、姬姓、外族的改姓。图二:刘氏相关资料拼图
20170131 250.jpg
    刘氏早期主要是在北方发展繁衍。公元前三百多年前,刘姓开始向河南及江苏传播。战国时有个叫会的晋大夫,他有子孙留居秦国,称刘氏。至战国后期,秦国灭了魏国,刘氏宗族随秦军进入魏国都城大梁,即今河南开封。他的十世孙在魏国任职,魏灭后迁至大梁,生子刘清辗转到今江苏等地。图三:福四公墓全貌
20170131 262.jpg
    汉朝是刘姓的鼎盛和发展时期,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分封同姓于各地,其后支派繁衍,于是彭城、尉氏、临淮、南阳、广平、丹阳等地皆有刘氏。汉王室大封同姓王侯的结果使刘姓贵族遍布于大江南北,他们各据一方,很快成为各地有权有势的大家族。刘姓以皇族为主脉,经历汉朝四百多年的繁衍发展,人口急剧增加,成为当时的天下第一大姓。图四:刘氏后裔祭祀福四公
20170131 263.jpg
    汉末三国之际,中原的刘氏为避“董卓之乱”不断向四方迁徙,主要是向东南投奔孙吴和向西南进入四川投奔蜀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北方又一次陷入战乱,中原刘姓与其他姓氏一样,为避战乱,向南方、东南和西南迁移,部分迁往日本和朝鲜半岛。从东晋到唐朝,中原地区向南方和东南地区的移民从未间断,移民越来越大,地域越来越远。唐宋时期,刘姓已遍布大江南北,“遍地刘”已初步形成。刘氏开始迁往两广,唐末中原人口大批移民福建,这也包括刘姓人群。南宋至北宋时的《广韵》列刘氏郡望有25个。从明末清初开始,闽、粤刘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后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图五:福四公墓坐落在天下太平方石一侧
20170131 265.jpg
    在中国历史上,刘姓称帝称王者多达66人,先后建立有西汉、东汉、蜀汉、汉、前赵、南朝宋、南汉、后汉、北汉、大齐等王朝或政权。共历时650多年,是中国建立封建王朝最多最久的姓氏。图六:福四公墓碑
20170131 267.jpg
    元朝末期至明朝初期,刘氏先祖开始移民皖西南地区,六百多年来,福四公后裔经由胜、志、集、广、兆、京、宗、世大、昌、文、章等十多代祖宗的繁衍哺育,现在成为安庆地区一支重要的人口组成部分。图七:福四公墓全貌一侧
20170131 268.jpg
    清朝中期刘氏又有先祖的迁徙、移民,福四公族脉已由岳西县沙村拓展到陕西、河南、湖北、江西等五个省区和数十个市、县,族群已发展到数万人。福四公子孙由各个移民地移居、拓展到世界各地。图八:福四公墓全貌另一侧
20170131 269.jpg
    公元2016年丙申二月十九日,迁潜刘氏二世祖福四公祭祖大典,在安庆市岳西县中关乡上沙村隆重举行,来自省内外两千多宗亲和嘉宾出席祭祖大典。图九:福四公墓全貌
20170131 270.jpg
    祭祀由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器乐——刘氏二十四开锣鸣锣开道,锣鼓喧天、旌旗招展,数百人宗亲列队而行,秩序井然,有条不紊,成为安庆地区宗亲文化传承的重要表现。图十:福四公墓基围
20170131 271.jpg
    福四公墓的重新修缮,来自陕西、河南、江西及省内外二千多位刘氏宗亲参加活动,江西彭泽县水西庄老家宗亲光临大典,场面壮观、影响深远,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的称赞。图十一:福四公墓全貌
20170131 276.jpg
(本篇完)
2017-02-26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2-27 09:0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过河卒子 于 2017-3-7 11:00 编辑

平岗抗战烈士墓——卒子走遍安庆
平岗抗战烈士墓
——安庆近代革命系列
第118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潜山县原牌楼乡某地,有一处抗战烈士墓,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图一:抗战烈士墓标牌
    安庆市潜山县黄铺镇云峰村,地处潜山西南边陲,是一个毗邻太湖县的僻静山村。一条长长的牌楼河穿村而过,蜿蜒不息。田畈阡陌纵横、碧禾扬波而起,野花暗香浮动,真是人生世外桃园。图二:抗战题材拼图
    抗战时期,大别山一带是保卫武汉外围重要屏障,潜山县黄铺镇牌一带是守卫大别山的重要门户。图三:抗战烈士墓
    1938年,中国军队在此驻重兵防守,保卫大别山,保卫大武汉。同年夏,日军第六师团波田支队和坂井支队数千余人,先后两次向牌楼一号防线三角包等驻地发起疯狂的进攻,双方苦战数月,给凶顽的敌人以重创。图四:抗战烈士墓墓碑
    国军以一个师的兵力,击破日军一个旅团,让敌人胆战心惊。中国军队亦付出了重大的牺牲。在长胜关,花山尖,仰天庵崇山峻岭之间留下了大量的抗战遗存,烈士墓达十处之多,墓碑、纪念碑、纪念亭、忠烈祠等遍布山野。图五:抗战烈士墓边的石头
    在138师司令部旧址展出部分遗物。同时展出的还有抗战名人简介,日军的暴行,日寇的可耻下场等图文资料。李大屋在抗战时期先后两次设为司令部,驻此期间曾有力地指挥了两场彪炳史册的战斗,即王家牌楼战役和击毙日军大将冢田攻的太湖战斗。图六:抗战烈士墓
  抗战时期,牌楼一带曾先后设作138师及412团指挥部。该部队官兵在此及周边驻扎多年,与当地百姓交往密切,留下了许多的抗战往事。图七:抗战烈士墓祭祀旗帜
    地处牌楼乡至太湖边境,有一处平岗的地方。这里留存大量的抗战文化遗址,是当年潜山军民抗击日寇的历史见证。图八:抗战烈士墓墓碑
     长胜关战斗抗战烈士墓、纪念碑、纪念亭,牌南战斗花山尖抗战阵亡烈士墓、纪念碑、忠烈祠等大量抗战时期的遗存。这些珍贵的抗战遗址,承载着太多的抗战往事。图九:抗战烈士墓边的小花
    由于年代久远,这些具有抗战纪念意义的建筑物损毁非常严重。抗战时期,广西出兵百万,其大量部队转战安徽战场,同安徽人民并肩作战,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和牺牲。图十:抗战烈士墓

(本篇完)
2017-03-01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3-7 09:24:12 | 显示全部楼层
百花崖刘源(护地大王)墓
——安庆古(名人)墓
第119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潜山县龙潭乡天柱山后山的百花崖,一层神秘而又陌生的区域,这里长眠着一位安庆名人,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图一:从天柱山百花崖远望群山
10.jpg
    刘源墓,今为安庆市潜山县龙潭乡天柱山后山境内。刘源是宋朝末抗元义兵长,刘源战死后,潜山乡民感戴保护之德,以檀香木模制假头。配葬其身于天柱山百花崖旁,明朝宣宗追谥刘源为“护地大王”。明朝成化三年(1467年),于其故里彭家岭筑“大王庙”,并定时祭祀之。图二:百花崖山涧
11.jpg
    前往刘源墓,是卒子多年的夙愿,能够祭祀这位安庆名人,却走了很长一段路。刘源墓地约几十平方米,为一个山坡,墓碑是清朝设立,地方非常的隐蔽,如不是当地非常熟悉地形的村民带路,要想找到这位护地大王,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图三:刘源墓
12-1.jpg
    刘源墓是建在一个小山坡的坡面上,高高拱起的墓冢有约一米,呈圆形,清朝时村民用石砌墓圹绕其周。墓前仍立有约七十公分高的石碑,楷书阴刻,文曰:“皇清光绪七年(1881年)三月五日谷旦。大王坟墓。弟子储汉涛、陈锦荣、陈月松同立。”图四:大王坟
13-1.jpg
    刘源(?-1282年),字叔清,绰号野人,人称野人源,宋朝末淮西同安(今潜山县梅城镇)人,乡绅。南宋末年,刘源在天柱山聚抗元军民十万余众,坚守十八年之久,保护了当地群众免遭蹂躏。天柱山有不少景点冠名“关寨”,这既是沿用宋末抗元义军所用之名,亦是表达对刘源这位民族英雄的纪念。刘源在天柱山设东、南、西、北四关寨和总关寨,神秘谷是屯兵之地,牛马城则是放马之所。总关寨是指挥部,下有百步云梯、石磊寨墙,设垛口和运兵孔,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图五:百花崖环境优美
14-1.jpg
    南宋末,元军大举南侵,宋之半壁河山岌岌可危。各地智勇之士,纷纷起兵勤王抗元。宋朝咸淳元年(1265),元军大元帅阿术率大军至庐州、安庆,刘源奉地方将领之命,领头组织义兵,联络周边山寨,联合抵御元兵。他在野人寨举起义旗,以天柱山为据点,响应者达十万多人。图六:隐蔽而清幽
15-1.jpg
    按照本地农事特点,义兵春则放归耕种,冬则聚合整训,亦兵亦农,井然有序。在排兵布阵上,他将人马五里一营,十里一堡地分散开来,分别占领天柱山区内的各个制高点,并将险要处按所在方位分为五个关口,派重兵把守。一时间,天柱峰周围旌旗相望,鼓角相闻,兵马往来,声震山岳,四方豪杰纷纷投奔。图七:刘源墓
16-1.jpg
    德祐元年(1275),宋朝安庆知府范文虎降元,元军乘机攻山,大肆屠杀野人寨农民义军。刘源悲愤万分,迫于时艰,不得不转入地下,伺机而动。井炎二年(1277)春,文天祥兴复军局部有进展,给刘源以极大鼓舞。他便秘密串联安庆境内其他义军,并与太湖义民张德兴共举义旗,重拳出击,一举攻克太湖,占领了司空山。司空山义民傅高也率众响应,并在山中建造了“朝天宫殿”。图八:大王坟
17-1.jpg
    井炎八月,元悍将昂吉儿率部围剿。联军商议,由刘源镇守天柱山,与张德兴、傅高驻守的司空山成犄角之势。元军攻天柱山未得逞,改攻司空山,刘源出兵援救而中途被阻。不久司空山被攻破,张傅均阵亡,黄州、寿昌复陷。图九:大王坟就是刘源墓
18-1.jpg
    在元军扫清外围之后,刘源义军显得势单力孤,与元军周旋。后来元军使用计谋、改变战法,同时向各关口发起猛攻,义军寡不敌众,关寨被一一攻破。刘源拼命死战,终倒在了天柱峰下。图十:刘源墓
19-1.jpg
    刘源死后,元兵割其首级“函送报功”。元军撤离后,乡民们为寄托哀思,用檀木配制假头,将刘源安葬在百花崖下,修墓立碑,世代祭扫不衰。明朝宣德七年(1432),皇帝追封为“护地大王”,并命就地建庙宇。成化三年(1467),迁庙于刘源故里梅城镇彭家岭,改称“大王庙”。为纪念刘源,他当初起兵的野人寨,至今仍沿袭着“野寨”这一地名。图十一:刘源墓全貌
21-1.jpg
    清朝光绪七年(1881年),潜山三个山民储汉涛、陈锦荣、陈月松,跑到山间为刘源立块石碑。这三个山民里必定有饱读诗书的人,所以后人在刘源的石碑上看见了立碑人称自个为‘弟子’。图十二:大王坟刘源墓
DSC_1900.jpg
    刘源从前写过一首《水调歌头》:几载沧江梦,此夕复通过。双台双峙如画,空翠滴晴波。不是先生高节,激起清风千古,汉鼎复怎么。矫首望天际,烟树翠婆娑。危楼下,数不尽,去帆多。人人惊肉生髀,却日欲挥戈。谁识矶边泉石,别有壶中天地,烟雨一青蓑。自笑亦华发,三叹吊岩阿。图十三:刘源墓
DSC_1904.jpg
(本篇完)
2017-03-14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3-10 15:35:41 | 显示全部楼层
奉政大夫蔡茂林墓
——安庆古(名人)墓
第120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怀宁县茶岭镇的一个乡村,有一位清朝奉政大夫蔡茂林的墓冢在路边,今天卒子介绍这里。图一:茶岭一座水塘
12.jpg
    奉政大夫是文散官名。金朝始置,正六品上,元朝升为正五品。明朝正五品初授奉议大夫,升授奉政大夫。清朝为正五品概授奉政大夫,也就是说这位叫蔡茂林的安庆怀宁人,在清朝晚期朝廷受五品顶戴花翎。图二:这里遗存着大量清晚期的建筑和墓葬
13-1.jpg
     在清代,所有的正五品官员都能被授予此称号。往往只是在族谱、墓志上才用的。奉政大夫属于文职散官,其职务高低要看他的实际职司,与“奉政大夫”本身无关。图三:石碑上的字迹
14-1.jpg
  早期的官员分为有实际职务的“职事官”和有官名而无职事的“散官”。散官,顾名思义,即“闲散之官”,或吃俸禄不一定干事,或以高级别的散官身份“行(实际担任)”低级别的执事官,但享受高级别的优厚待遇。散官是皇帝专门用来笼络重臣的,让他们养尊处优,或用来“荫”他们的后代。散官始于隋代。图四:石碑上的字迹工整
15-1.jpg
  明、清朝,官员都是按实际职务享受待遇,散官演变为一种纯粹的荣誉,只是用来显示“恩宠”而已,本身没有官位和待遇。奉政大夫蔡茂林,应该是清朝晚期光绪至宣统年间的奉政大夫,是正五品官员。去逝时,应该是民国初年,大概是1916年左右。图五:墓位置
20161211 098.jpg
  奉政大夫属于有官名而无职事的官称。见过这位奉政大夫蔡茂林的墓碑石,中间已经破损,当卒子蹲下身子,擦去碑石上面的尘土,一行行清晰可辩的铭文显现石面,当年的书者书法功底的深厚和刻字工匠的精湛技艺,笔力刚健有力、沉稳厚重、风韵清古。图六:蔡茂林墓碑
20161211 099.jpg
    “奉政大夫”一职,铭文刻有“清封奉政大夫、封恭人合葬墓”,“奉政大夫蔡茂林墓”。从墓碑文内容上可以详熟古人做事相当讲究,不但对墓主人的先世作一简要概括,以此看出,古时对有官职、地位、身份的故去之人相当重视。即便数百年之后,后人也可从刻石铭文上熟知先人的情况。图七:奉政大夫字样
20161211 101.jpg
     这座清末民国初期的墓,尽管为清晚期,文物价值不是太大,加之墓碑有人为破损,但是对研究安庆清中晚期的丧葬习俗、碑铭书法艺术,对研究当地的历史人物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图八:蔡茂林
20161211 103.jpg
(本篇完)
2017-03-24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3-15 17:34:47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吕氏迁太湖始祖墓与御碑亭
——安庆古(名人)墓
第120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太湖县晋熙镇,有一处建在山腰的古墓葬,是前些年因蓄洪围湖从山下的某地迁到花亭湖边的古墓葬,今天卒子介绍这里。图一:吕氏始祖墓背靠擂鼓尖
04.jpg
    据西汉著《齐太公世家》记载,在时将齐国自始祖太公吕尚到康公吕贷的世系一一列明。大约在周朝时,吕姓就有谱牒存在并流传后世。图二:吕氏始祖墓与御碑亭
06.jpg
    吕姓源于姜姓,出自帝舜晚年赐伯夷吕氏,属于以帝王赐氏、部族名、国名、居邑名为氏。舜帝在晚年赐伯夷姓姜,赐氏为吕,并封他为吕侯,此后形成了吕氏部族。图三:吕氏迁太湖始祖、二祖、三祖墓葬群
07.jpg
    北宋仁宗时,吕尚后裔吕大防弟兄六人,其中有五人登科。大防先辈为汲郡(今河南卫辉)人,后迁居京兆蓝田(今陕西蓝田),官居左光禄大夫,宋哲宗时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号称贤相。图四:吕氏御碑简介
10-1.jpg
    后大防遭弹劾被贬,死于江西信丰县,迁葬于广东潮州海阳县(今澄海县)上华镇吕厝村,广东吕氏宗亲会在修族谱时尊吕大防为始祖。图五:吕氏御碑亭
11-1.jpg
    吕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四十位,皆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七百零一万五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44%左右。图六:吕氏御碑亭
12-1.jpg
    吕氏最早的发源地在今河南南阳西一带,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吕氏繁衍在今陕西西安、河南南阳及山东东平、寿张,安徽寿县、凤台县等地。吕氏播迁频繁,分布比较广泛:秦时向北及西再度播迁,其中以山西西南部的繁衍最为旺盛。至汉朝吕氏已主要分布于今河南、山西、山东等地,并散居于中国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图七:吕氏御碑亭
13-1.jpg
    两宋时期是吕氏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此期间,涌现出许多的吕氏政治家思想家,从而大大提高了吕氏的影响力。也确立了其在全国的大姓地位。宋初,钱塘的一位老儒编著的《百家姓》中,吕氏名列第二十二位。图八:吕氏御碑亭与始祖墓
14-1.jpg
    吕姓迁入安徽省大概是宋朝初六十一世祖吕龟祥,从洛阳迁居寿州(今安徽风台),子孙遂为寿州人,蒙亨公夷简公,公著公皆出寿州。其后嗣希杰,于哲宗二年为金陵宁国府(属安徽)旌德县知事,后人以希杰为金陵始祖。另一支(据安徽寿州吕氏家谱)为吕不韦之后嗣。 图九:吕氏二始祖墓
15-1.jpg
    吕氏为秦朝丞相吕不韦后代。东晋鹰扬将军吕光官居凉州刺史,后建立“后凉”王朝。 吕氏世居河南,唐德宗时兵巡道吕商佐迁居饶州余干(今万年县)。图十:吕氏三始祖墓
16-1.jpg
    元朝末年,万年县吕惠跟随汉王徐寿辉南征北战,后投朱元璋驻军安庆,入赘南门李家为婿。退伍后迁至太湖县西门定居。之后墓葬入太湖境内,因修建花亭湖,吕氏始祖墓被迫迁到擂鼓尖。图十一:吕氏始祖墓
17-1.jpg
    明朝初期,吕惠次子吕衡官至广东监察御史,升广东道巡按。明末清初,太湖吕氏“储贤堂”一支后裔以兽医谋生,其中有人定居岳西县来榜镇。图十二:吕氏始祖墓与御碑亭
18-1.jpg
(本篇完)
2017-04-03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3-22 16:43:48 | 显示全部楼层
林家冲乾隆古墓
——安庆古墓系列
第122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花山林家冲之间,有一座清朝中期乾隆年间的古墓,今天卒子向网友介绍这里。图一:乾隆时期墓葬
20160109 010.jpg
    这是一座在安庆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古墓。墓建在一处山腰,呈坡而居,墓碑约六十公分,高约七十公分,墓碑长满了青苔,字迹已经非常不清晰。图二:花山飞鹅头
20160109 011.jpg
    卒子是无意中发现这座距今已经二百多年的清朝中期古墓的,在安庆清朝早期至中期的古墓,数以万计,像这座古墓显然没有被任何机构、组织和个人重视。图三:林家冲古墓
20160109 012.jpg
    据了解,安庆在清朝中期,人口相对稳定,依靠水运,过得比较富庶的生活。根据这座墓碑推断,该墓的主人是一位先生,其碑称公,姓氏已经看不清,名字中含“源”字,立碑时间为乾隆五十三年,也就是1788年。图四:林家冲古墓
20160109 015.jpg
    据悉,安庆有很多文物贩子四处盗挖清代墓葬,卒子经过这十多年的发掘,发现被盗挖的古墓多达举不胜举的程度。这座清朝中期的古墓,是否被盗挖不详,墓葬中是否有乾隆时期的铜钱及其它文物不详。图五:古墓为乾隆五十三年
20160109 023.jpg
    据介绍,该古墓为乾隆年间土坑竖穴墓葬,该墓从表现上看未发现明显的破坏痕迹。以前,飞鹅头这一带,水运非常发达,人口繁衍应该是非常多的时期。图六:林家冲古墓
20160109 024.jpg
    墓葬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之一,其目的不仅在于安放死者,更是死者生前身份、地位、种族、习惯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形式。在安庆地区,明朝的墓葬已经很少,在清朝时期,是安庆经济、文化、社会大发展时间,随着物质文化水平、生产工具发展水平,出现了不同形制的墓葬。图七:古墓墓碑
20160109 026.jpg
    如本文介绍的乾隆时期的古墓为普通百姓的墓葬,最多只能拥有半地穴式的石室墓,往往随墓主人下葬的还有当时社会比较精美的器物、金银器、陶器、瓷器、铜器、铁器等等。不同身份的人会有不同的陪葬品,墓葬也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图八:林家冲古墓
20160109 029.jpg
   这座古墓据碑文“某公源……”应该是较早在花山飞鹅头林家冲一带繁衍的百姓后裔,其姓氏因碑青苔原因无法辨析,死于清代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古墓历经二百多年沧桑,对安庆民俗、历史和文化的一定的研究价值。图九:林家冲古墓
20160109 030.jpg
(本篇完)
2017-04-13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收听

4

听众

7649

帖子

论坛用户

注册时间
2013-6-16
精华
53
发表于 2017-3-22 19: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篇完)
2017--04--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3-23 08:27:02 | 显示全部楼层
累了就休息 发表于 2017-3-22 19:17
(本篇完)
2017--04--13

这叫超时序进度,向前进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收听

29

听众

573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3-15
精华
1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3-30 11: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诰封一品方老太君与海渔公墓
——安庆古墓(名人墓)系列
第1232篇
图、文:过河卒子
金凯曲文化传媒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原安庆市枞阳县枞阳镇的陆家湾,有一座建于明朝末年的古墓,何家墓地在枞阳这一带被称陆家湾,这里有原安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老龙灯会,是枞阳县枞阳镇陆家湾及周边区域的传统民俗活动。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图一:何如宠相关资料
05-1.jpg
    陆家湾老龙灯会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唐朝末期,至今已有一千一百余年。相传唐末时,长江发洪水,漂来一付龙板。小湾的渔民捞得龙头,大湾的渔民捞得龙板,各自供奉家中。后小湾的龙头,被大湾村民抢得,由大湾组织掌管。成立龙灯队。但龙头确系小湾先得,经协商龙灯以小湾为娘家,每年初二出灯必先去小湾拜年。陆家湾龙灯属板龙,共十二节,由十三根顶棍串联而成。龙灯每节均点上香烛。陆家湾龙灯有诸多表演套路,大多已失传。现存套路主要有倒板、螺丝旋顶、金龙抱柱、龙舞四门、顺进反出、头招尾招和黄龙出洞等。龙架依旧供奉于龙屋,每月初一、十五均有香客慕名前来进香拜谒。陆家湾老龙灯会具有浓郁的民俗性和广泛的群众性。2012年11月陆家湾老龙灯会被公布为安庆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图二:陆家湾老龙会(安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06-1.jpg
    在老龙灯会背后的小山上,安葬着明朝诰封一品夫人方老太君与海渔公墓,该墓座北朝南,封土堆用条石呈圆形修砌,高约一米,直径一米五,墓碑高一米多,宽约七十至八十公分,记载墓主人的姓名及修墓年代等。墓碑为明朝通过赐封碑,青石质,高一米,宽约七十公分,厚不详,碑面阴刻“诰封……方老太君 海渔公“等字样。何如宠的父亲何思鳌,字子极,号海愚,明嘉靖间以贡生授山东栖霞知县。其二子何如申、何如宠同年高中进士。据说何如宠成婚时,岳父许静斋以一条河——羹脍赛河作赔嫁。何如宠收到羹脍赛河后,让利百姓随意业渔。图三:何如宠父母亲墓园
10-1.jpg
    上期卒子曾介绍赑屃上背那块写满功德的高大的碑文,碑上刻有“一品诰命夫人”字样。这位在明朝末年被崇祯皇帝敕封的一品夫人是谁?原来她就是何如宠的母亲,还有何如宠的父亲海渔公。就在这一方小小的墓地,依山傍水、静处一隅。经过三百多年的沧桑,人间的繁华,过眼云烟。据了解,何如宠(1569~1642),字康侯,号岳芝,明代桐城县东乡(今枞阳县今石矶镇大青山)人。图四:墓园
12-1.jpg
    何如宠博学多才,中的是二甲第二名进士,差一点进了前三甲。成绩优异,所以被选入翰林院,授庶吉士。天启元年(1621),何如宠升礼部侍郎。崇祯初年,为吏部右侍郎,旋即改任礼部尚书,最后入阁成为群辅,也就是俗称的“副宰相”,作为明朝官场上最具实力的桐城派官员,何如宠的知名度却远不如阮大铖、左光斗。作为正反两方面的典型,左、阮诸事教课书及报章断续有见,何宰相在桐城之外却鲜为人知。图五:墓碑局部
14-1.jpg
  官场上的何如宠,有着独特的为官风格:谦和行事低调,中庸不事张扬,单位里不做惊天动地的公事,同事间不干刻骨铭心的私事。尽管党有战斗队的属性,自卫队的功能,但他都自觉地在思想上、行动上与所有的党保持距离。在干部做梦都在踹人一脚的明朝官场,他坚持担任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始终以一个超级淡定哥的形象,游走在悬空的钢丝上。虽然是个民主人士,但东林党与魏党交火时,何如宠的龟息大法,仍然未能保全自己。杨涟、左光斗等遭陷害,魏忠贤的心腹魏广微弹劾何如宠,称其与左光斗既是同乡,又是同党,何被革职。直到崇祯即位,何如宠再被重新起用,崇祯元年十二月,他与周延儒、钱象坤俱以本官兼东阁大学士,入阁辅政,后“累加少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 图六:何如宠父母亲墓园
18-1.jpg
   后来,清太宗据关外施反间计,谋害兵部尚书袁崇焕。崇祯不察,一怒之下,决定处袁磔刑,抄家灭族。何如宠知其冤,冒死为袁氏家族三百余口苦苦求生,崇祯终于收回灭族成命。按照旧例,皇族下人婚嫁,须经朝廷钦准,官吏趁机勒索,设置关卡,以致求婚奏文积压至千份以上,白发未婚者大有人在。何如宠向朝廷直言此弊,革除旧例,使皇族下人一次命名婚嫁者达六百余人。图七:何如宠父母亲墓碑
20-1.jpg
    何如宠襟怀坦荡,操行谦雅,在朝数十年,士大夫们乐于归向,累加少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崇祯四年春,奉旨助周延儒总裁会试,事毕,请求归休,九次上书获准。回家后,想到崇祯性狭多疑,忠奸不分,滥杀大臣,深感不安,遂上疏进言:帝王治国之道在于虚心纳谏,明理乱,察忠奸,朝纲不紊,法制严明。皇帝深以为然。崇祯六年,首辅周延儒被温体仁排挤,召何如宠回京接替。何如宠素知温体仁阴险狡诈,向以阿顺帝意得宠,料不相容,赴京途中,六次上疏坚辞不就。崇祯十四年,于金陵官邸去世,年73岁。南明福王赠太傅,谥文端。著有《奏疏》3 卷,《后乐堂集》若干卷。图八:墓碑局部
22-1.jpg
(本篇完)
2017-04-22

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7/16/102145vllpjgrj85gjlie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合作|人才招聘|手机APP|Archi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