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E网小安 于 2021-4-22 16:38 编辑
最忆党旗红 百场红色安庆大家讲 第二站:中共安庆建党会议旧址
日正当中 孝子坊街一片祥和 白墙灰瓦的濮家老屋里 有什么样的故事在等着我们?
大门打开 一位老人迎面走来 腰杆笔直,精神抖擞 讲话中气十足 他就是老党员李银德
进到中共安庆建党会议旧址正厅,里面成列了很多建党初期和抗战时期的文物、资料。李银德老先生为大家声行并茂的介绍了中共安庆支部从成立到星火燎原,最后解放安庆全境,取得彻底胜利的历程。
1921年春,蔡晓舟召开安庆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会议。随后,参加建立安庆社会主义青年团的青年们,利用安徽全省学生联合会这一合法组织向封建军阀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思潮在安庆进一步传播,舒传贤等先进青年恢复和发展了安庆社会主义青年团并更名为安徽社会主义青年团。这些,为在安庆建立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打下了基础。
1923年春,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陈独秀派柯庆施到安庆开展革命活动。
1923年冬,安庆地方团员发展到四五十人左右。陈独秀写信给柯庆施,指示可在安庆建党。于是柯庆施在安庆北门万安局1号濮家老屋召开会议,会议宣布正式成立了中共安庆支部。
根据陈独秀“大学生”(中共党员)应少于“中学生”( 共青团员)的原则,不要“只求量而不求质”、“宁少勿滥”的指示,参加成立大会的只有10人,他们是:柯庆施、王步文、濮德治、许继慎、杨溥泉、濮德毅、彭干臣、高永春、姚光鼐、王同荣,绝大多数为一师学生。会上,柯庆施首先宣读了陈独秀的来信,然后宣布成立中共安庆支部,会议推选:
中共安庆支部书记:柯庆施
王步文负责组织工作;濮德治负责宣传工作;
安徽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设立一个支部, 彭干臣任书记。
这是安徽最早成立的党组织。此后,安徽境内的党组织犹如星星之火在江淮大地上成燎原之势。
1924年初,因局势恶化,党员被迫转移。党组织活动处于停顿状态。1925年5月,中共中央派人来安庆恢复党组织。1926年1月成立中共安庆特支。1926年5月,成立中共安徽地委。安庆的中共组织与国民党左派合作,形成革命统一战线,并成立工会、农会、妇联会和学生会等革命群众团体。为迎接北伐军开展工农群众运动,安庆的党员作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
土地革命时期,安庆及所属各县普遍成立了中共组织。各县党组织领导发动了多次武装暴动,组建了工农红军,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抗日战争时期,安庆地区的中共组织进一步发展。 各县党组努为开展抗日教亡运动,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支援新四军抗战立下了丰功。
解放战争时期,先有中共院西工委在安庆地区北部坚持斗争,继而有皖西一地委、皖西二地委及各县县委承担了建设皖西解放区的任务。1949年4月安庆地区全境获得解放。5月,成立中共安庆地委。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安庆取得了彻底胜利。
濮家老屋是中共安徽党组织的起跑点 在复杂、艰难、曲折的革命斗争中, 安庆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 并向周边地区延伸 在安庆入党入团的仁人志士 成为奔赴全国各地的播火者 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最忆党旗红 百场红色安庆大家讲
第三站:宜秀区罗岭镇姥山社区
绕过绿水青山 一路秀丽风光 日渐偏西 来到龙山脚下 宜秀区罗岭镇有位渡江高手 他带给我们的故事又是怎么的呢?
走过乡间小路 花香阵阵 一户农家门口坐着一位白须老人 拄着拐杖 眼神炯炯 他就是“渡江第一船”的扯帆人陈正华
92高龄的他,虽然很多事情都已经渐渐忘记,但护送解放军渡江这件事他依旧记忆犹新。用老先生的话说:那真的是带着棺材上阵,随时准备牺牲!
八百里皖江是渡江战役的主战场。据记载,当时整个安庆地区渡江前线划分在四个地区:安庆、枞阳、望江和宿松。而安庆江段分为鸭儿沟、大王庙、马窝和前江口至杨林洲;枞阳江段划分为枞阳至铁板洲、桂家坝至长沙洲、汤家沟至王家套、北埂至姚沟4个起渡点;望江江段起渡点部署在莲洲、沟口至华阳渡口;宿松江段则主要选定套口、小孤山至华阳沿线作为渡江强攻的出发点。
陈正华家当年就在枞阳桂家坝,所住的小渔村恰巧就是择定的一个最早的起渡点。陈正华从小跟随父亲陈文义跑船捕鱼维持生计,父子俩自小便在水边长大,水性好、水域情况非常熟悉。
时间倒回1949年,那年陈正华刚满20岁,年轻胆大。渡江战役前夕,为阻止解放军渡江,国民党下达了‘封江’命令,到处收船,把能用的船都破坏了。在此关键时刻,大江两岸的人民群众自发地启用自家各式船只,时刻听候召唤准备将解放军送过滚滚长江。
那一年的正月初二,他家的木船被解放军征用。正式渡江前,所有渡江的水手们都经过了突击训练。他们每天白天将船隐蔽在芦苇荡里从而躲过了敌军的巡查,待到日落西山,他们连夜加紧训练,做渡江演习。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陈正华父子二人成为第一批10条冲锋船上的水手。
出发前,部队首长亲自为每一名突击队员胸前都挂上了一个章。这个章是一个布条,上面写着他的名字、年龄、出生年月等。而那一面“渡江第一船”的锦旗,也正是此时交到他们手中。第一班船就是敢死队,大家的棺材都准备好了,就是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
1949年4月20日晚8时,渡江战役开始打响!6个小时后,4月21日凌晨2时,陈家父子和等在江边的10条冲锋船在指导员一声令下后,全力驶向对岸。但渡江过程并没有预想的顺利,原本兵力不多的对岸突然增强了部署,开来了两艘军舰,军舰上架起机枪,对着江面扫射。
陈正华扯帆、父亲陈文义掌舵,在枪林弹雨中,满载着18名解放军战士的木船乘风破浪,子弹打穿了木船、江水涌进船身,陈文义赶紧用葫芦瓢向外舀水;炮弹碎片割断了帆绳、扎进了陈正华的右臂,他强忍着疼痛,紧紧拽着船帆。在陈家父子的帮助下,解放军战士们克服了江面风大雾重,木船起伏摇晃、对岸火力凶猛的重重困难,突破、突破、再突破……半个时辰后,“渡江第一船”穿过敌人的炮火,躲过了敌人岸防工事密集的弹雨,最终抵达对岸。
到达对岸后,岸边却是敌人设置的障碍物、电网和密集的地雷阵。陈正华船上的黄指导员立即跳入水中清障排雷,陈正华也跟着跳入水中。岸边全是树桩,树桩和电网、地雷引线是绑在一起的,清障的时候要小心把引线、电网剪断。一颗炮弹正落在木船周围。弹片炸开,正在清障的黄指导员腿部受伤,负伤的陈正华被掀起的气浪冲得老远,父亲陈文义也被炸伤,身上血流如注。随着渡江船只一艘艘登岸,陈文义、陈正华父子完成了这次使命。
伤愈后,陈正华还曾继续完成过好几次渡江任务,协同解放军肃清一些隐匿在长江江心洲和南岸方圆数十里山旮旯里的残敌。
新中国成立后,陈正华回到家乡开始务农,每天在田里忙活。多年来,他热心公益事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他将获得的“奖给水上英雄”黄色锦旗赠予了合肥市滨湖渡江战役纪念馆;他会应邀去村里的小学,给学生们说说他的战斗故事,讲一讲那段峥嵘岁月。
战争是残酷的 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 换来了和平时代 我们必须珍惜
一位位硬核网红 一张张人间顶流的面容 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中 夕阳西下 一切归于平静 明天又是一个更美好的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