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美食系列之五:大南门牛肉包
本帖最后由 宜城医生 于 2025-11-26 06:24 编辑大南门牛肉包:四十载炉火照乡愁
清晨四点的安庆,天还未亮,大南门老街的青石板上已经传来了窸窣的脚步声。童荣祥和王建莲夫妇轻轻打开店门,点亮了灯火——这已是他们一天中最为熟悉的时刻。巷口的振风塔依旧隐在夜色中,而大南门牛肉包子店的一天,却已伴随着第一缕炉火开始了。
一、古巷深处的起源
上世纪70年代初,安庆最古老的大南门街区,回民聚居地,童荣祥的父亲就在这条青石板路边经营着一家小小早点摊。那时,这里还没有“牛肉包子”的专门名号,只是寻常早点摊中的一个。
转折发生在90年代初。童荣祥夫妇双双下岗,人生突然走到了十字路口。他们回到父亲的小店,决定专心做好一样东西——牛肉包子。为什么是牛肉?因为大南门是回民生活区,清真饮食习惯成了这道美食的文化根基。
“最开始什么都做,90年代才决定以牛肉包子为主。”王建莲回忆道,“回民比较多,做清真的,喜欢吃的人越来越多。”这一决定,开启了一段四十年的美食传奇。
二、舌尖上的匠心
大南门牛肉包子的独特,首先在于馅料。说是牛肉包,实则豆腐与牛肉的巧妙搭配,牛肉绞成末,豆腐则来自安庆一家老字号。童荣祥道出秘诀:“豆腐和牛肉的配比很讲究。包子上锅要先把水,再把油。”
面皮同样讲究。他们坚持用老面自然发酵,不用发酵粉。“隔一天自然发酵,这样做出来的包子皮口感柔和。”童荣祥每天凌晨三点开始和面,放多少水,揉面的力度,都影响着包子的最终口感。
火候是关键一环。只有恰到好处,包子才金黄透亮,香味十足。煎得金黄的包子,一口咬下去,外脆里嫩,牛肉的多汁和豆腐的鲜嫩在舌尖交融。
三、巷陌飘香四十载
生意好的时候,每天能卖出100多锅,近5000个包子。每天清晨,老饕们在店门口排起长队,等待刚出锅的包子。
“梦里千回,返安庆,到大南门,就是为了一吃。”一位在合工大读书的安庆学子这样描述。“咬一口,有少许汤汁,又鲜又香又烫的‘大南门’味,便直溢进心中。那,才叫个舒服!”
店里做牛肉包子的都是“老师傅”,最年长的已经65岁。合作多年,童荣祥夫妇和他们如同一家。“他们经常讲,跟他们姊妹都没有在店里跟我们在一起时间长。”王建莲说。
四、舌尖上的乡愁
在无数安庆游子心中,大南门牛肉包子已经超越了食物本身,成为乡情的象征。
谢先生在广东工作,每次回老家,都要专程来吃包子。“上小学时,我就在这里吃早点,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是那个味。”
很多食客从城市另一端开车或打的专程赶来,甚至一次性购买几百个包子带到外地。这些食客中,有曾在大南门住过的居民,有远在异乡的游子,也有只是为了寻找儿时回忆的人。人之初,一切是那么美好,睹物思人思乡,或许是比包子本身更美的味道。
“比牛肉包更美的味道”,或许就是这种深深植根于记忆中的乡愁。
五、传承与未来
四十年过去了,大南门牛肉包子早已名声在外,甚至登上了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但童荣祥夫妇却有着新的烦恼。
“做这行其实很辛苦,儿子就吃不了这个苦。”王建莲坦言。他们的儿子在南京工作,夫妇曾想去南京发展,但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原材料,“大南门牛肉包子去年已经注册商标,招牌不能毁。”
谈及未来,童荣祥夫妇酝酿了很久:“做这么多年做一份包子,做出这么一个名气很不错的,通过多少年的努力。只要从安庆出去的,回到家乡来的,回来以后都想吃吃我们的牛肉包子。”
他们希望在政府的支持下,将包子传承下去,做成企业的模式,“我们现在还是小作坊的模式,我们想上一个台阶,这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今天当你走进大南门,那金黄的包子依然在煎锅里滋滋作响。咬下一口,两面煎得金黄,皮薄馅大,鲜香扑鼻。再配上一碗绿豆圆子汤,冷热交替,文武相济,正是这座城市独有的饮食之道。
这小小的牛肉包,包裹的不仅是豆腐与牛肉,更是四十年的时光,几代人的记忆,以及无数游子对家乡的眷恋。它见证了安庆人民的生活变迁,也见证了这座城市的繁荣发展。在这里,你能感受到一种深深的情感纽带,让你对这个地方充满了敬意和热爱。
所谓安庆牛肉包子,在我的记忆中,一直叫豆腐包子,什么时候叫牛肉包子就不得可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豆腐包子和大饼油条等就成了安庆街上早点之一了,大南门豆腐包子,八十年代就有了,并不是九十年代才有,想必在十五中上过学的都知道,上早自习时跑到大南门豆腐包子店买早点。 南京有正宗的牛肉包子。 听风2012 发表于 2025-11-26 11:03
南京有正宗的牛肉包子。
大多是牛肉煎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