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城医生 发表于 2025-11-19 20:00:12

安庆美食系列之四:曾国藩与安庆牛肉脯

一品宰相与五香牛肉脯

曾国藩驻节安庆时,地方士绅中有人将当地特产的牛肉脯赠送给他,颇得其欣赏。这位以节俭著称的“一品宰相”,在与幕僚小酌时,食点中常有这一味安庆风味。



一、安庆滋味

晚清的安庆城,早已是江淮风味荟萃之地。在曾国藩到来之前,五香牛肉脯在安庆市已具有名气。

这牛肉脯制作颇为考究:需选用新鲜黄牛肉,剔去筋膜脂肪,切成方块,用精盐腌制,再入锅加酱油、鲜姜、大茴香等调料慢火煨焖三小时方能出锅。成品呈枣红色,光润富有弹性,切成薄片后,咸香可口,回味无穷。

这味道,与曾国藩家乡湖南的熏腊之味有所不同,却同样凝聚着江淮人家的饮食智慧。

二、帅帐俭风

咸丰十年(1860年),曾国藩将两江总督府设在祁门县城,一度驻节安庆。这位统帅十万大军的湘军领袖,个人生活却简朴得令人惊讶。

他的卧室如农舍般简陋。早餐粥会只有陈米白粥配农家咸菜,被邀请的将领却视此为荣耀。湘军军营中,人人腰间系一竹筒,内放油辣椒,就餐时倒一点在饭里,便算有了下饭菜。曾国藩自己也配备着这样的竹筒。

时人称其为“一品宰相”:“一品者,一道荤菜也。”若有客来,只添一道荤菜;晚饭通常不食荤,至多用肉汤炖点蔬菜。

三、食事见人心

曾国藩对饮食的态度,折射出其品性修为。

在安庆时,一位远亲前来投奔。宴席间,这人虽然言谈不俗,却因军粮粗劣,一边交谈,一边将米饭中的秕糠挑出。这一细节被曾国藩看在眼里,饭后便派人送其回乡。后来在给弟弟的信中,他解释道:“某家赤贫,且初作客,去秕而食,宁其素耶?吾恐其见异思迁,故遣之。”

在他看来,饭桌可见人品。那位自称贫寒却挑剔饮食的亲戚,难免让人疑心其心口不一,难当大任。

四、乡味寄情

尽管饮食简朴,曾国藩对故乡风味始终念念不忘。

在给父母和兄弟的家书中,他一次次提到故乡的土特产——熏制的腊肉、猪舌、猪心、腊鱼之类,还有茶叶、烘笼等物。即便官至两江总督,他依然保持着对故乡味道的眷恋。同治十年,在给弟弟的信中,他收到从家乡寄来的茶叶、蛏虷、川笋、酱油等物后,还感慨“川笋似不及少年乡味”。

或许,正是这种对朴素生活的坚守,使他在品尝安庆士绅赠送的牛肉脯时,能超越地域口味的偏好,欣赏这异乡的风味。

五、味觉传承

曾国藩与安庆牛肉脯的相遇,不仅是个人口腹之缘,更在饮食文化交流上留下一段佳话。

历史记载,“长沙五香牛肉干原为安徽省安庆地方风味 '五香牛肉脯'”。这道安庆风味,随着曾国藩的欣赏,或许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湖南的饮食文化。

解放后,安庆食品公司清真加工厂由作坊式生产转为工厂加工,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对加工工艺作了多次改进,使产品的色、香、味、形有了新的提高。这一地方风味,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如今,当我们品尝那片片枣红、咸香有嚼劲的安庆牛肉脯时,仿佛也能品味到历史的滋味——既有江淮人家的生活智慧,也有一位湖南儒将的处世哲学。

这小小的牛肉脯,不只是满足口腹之欲的零食,更是一片能咀嚼出文化底蕴的时光珍馐。在杯筷碗盏间,修养展露无遗;在对待食物的态度里,也可见对待生活的态度。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安庆美食系列之四:曾国藩与安庆牛肉脯